一种丝网印刷组件以及丝网印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20448发布日期:2020-12-18 13:03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一种丝网印刷组件以及丝网印刷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了太阳能电池生产领域,具体的是一种丝网印刷组件以及丝网印刷机。



背景技术:

在晶体硅太阳电池的生产工序大体包括:清洗制绒、扩散、刻蚀、pecvd、丝网印刷、烧结以及测试分选等。在丝网印刷工序中,采用丝网印刷机将导电浆料印刷到硅片上,印刷时在网版上加入浆料,刮刀对网版施加一定压力,同时朝网版另一端移动,浆料在移动中从网孔中挤压到硅片上,由于浆料的粘性作用而固着在一定范围之内形成铝背场、背电极或正电极,随后刮刀刮过整个版面后抬起,同时网版也抬起,并通过回墨刀将浆料轻刮回初始位置,完成一个印刷行程。

其中,铝背场和背电极印刷于硅片背面,正电极印刷于硅片正面,因此,铝背场、背电极和正电极不能一次印刷完成,丝网印刷工序与烧结工序往往需要多次交替进行,故而,丝网印刷的效率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产线的生产速率。

通常地,在丝网印刷及的印刷组件中,刮刀和回墨刀均通过伺服电机驱动,两个伺服电机分别配备驱动器,运行精度低,其运行速度相对较慢。并且,两个伺服电机需分别配备驱动器,部件成本高,控制程序多,装配调试难度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丝网印刷组件以及丝网印刷机,其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种。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

一种丝网印刷组件,包括基架,以及均滑动设置于所述基架上的刮刀和回墨刀,所述丝网印刷组件还包括:

第一气缸,其输出端与所述刮刀固连,以能驱动所述刮刀沿竖直方向移动;

以及直线电机,其输出端与所述回墨刀固连,以能驱动所述回墨刀沿竖直方向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丝网印刷组件还包括配重气缸,所述配重气缸的配重气缸,其输出端与所述回墨刀连接或抵接,所述配重气缸被配置为向所述回墨刀提供向上的第一作用力,所述第一作用力小于所述直线电机向下驱动所述回墨刀的第二作用力与所述回墨刀的重量之和,且所述第一作用力大于所述回墨刀的重量,以使所述回墨刀能在所述直线电机通电时向下移动至回墨工位,并能在所述直线电机断电后向上移动并复位至初始工位。

进一步地,所述配重气缸包括与所述基架固连的缸体,以及设置于缸体内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与所述回墨刀连接或抵接,所述缸体沿竖直方向延伸,其包括位于其下端且与气源连通的进气口,以及位于其顶端的出气口。

进一步地,所述进气口设有调压阀。

进一步地,所述丝网印刷组件还包括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气缸固连,以能驱动所述第一气缸带动所述刮刀沿竖直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丝网印刷组件还包括光栅尺,所述光栅尺包括与所述基架固连的光栅标尺,以及与所述回墨刀固连的光栅读数头,所述光栅读数头与所述光栅标尺相对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丝网印刷机,其包括上述的丝网印刷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丝网印刷组件中,刮刀由气缸驱动,气缸动作过程简单,相较于传统的由伺服电机驱动的丝杆升降机构,其成本低廉。墨刀则由直线电机驱动,相较于传统的由伺服电机驱动的丝杆升降机构,其动作执行速度更快(最高速度可达每秒5-6米)、精度更高,且其整体集成简化,节省该丝网印刷组件的空间占用。此外,气缸和直线电机的控制程序接较为简易,使用性能更可靠,寿命更长。该丝网印刷组件能够大大提升了丝网印刷的品质和生产速率。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丝网印刷组件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丝网印刷组件的后视图。

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

1、基架;2、刮刀;3、回墨刀;4、第一气缸;5、直线电机;6、光栅尺;61、光栅标尺;62、光栅读数头;7、配重气缸;71、缸体;72、活塞杆;8、第二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丝网印刷机,该丝网印刷机包括网版组件,以及用于向网版组件施加作用力,以使所述网版能在硅片上印刷形成铝背场、背电极或正电极的丝网印刷组件。该印刷组件机构简单、控制方便且生产速率快。

请参阅图1所示,该丝网印刷组件包括基架1,以及均滑动设置于所述基架1上的刮刀2和回墨刀3,所述丝网印刷组件还包括第一气缸4和直线电机5。其中第一气缸4的输出端与所述刮刀2固连,以能驱动所述刮刀2沿竖直方向移动。直线电机5的输出端与所述回墨刀3固连,以能驱动所述回墨刀3沿竖直方向移动。

借由上述结构,本实施例提供的丝网印刷组件中,刮刀2由第一气缸4驱动,气缸动作过程简单,相较于传统的由伺服电机驱动的丝杆升降机构,其成本低廉。回墨刀3则由直线电机5驱动,相较于传统的由伺服电机驱动的丝杆升降机构,直线电机动作执行速度更快(最高速度可达每秒5-6米)、精度更高,且其整体集成简化,节省该丝网印刷组件的空间占用。同时,气缸和直线电机的控制程序接较为简易,使用性能更可靠,寿命更长。该丝网印刷组件能够大大提升了丝网印刷的品质和生产速率。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丝网印刷组件还可以包括光栅尺6,所述光栅尺6包括与所述基架1固连的光栅标尺61,以及与所述回墨刀3固连的光栅读数头62,所述光栅读数头62与所述光栅标尺61相对设置。在印刷作业时,通过光栅尺6可以以微米级的高精度获知回墨刀3的位移值,以便于将该位移值反馈至控制系统,从而更为准确地控制直线电机5输出端的行程,提高回墨及印刷作业的精度。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丝网印刷组件还包括配重气缸7,所述配重气缸7的输出端与所述回墨刀3连接或抵接,所述配重气缸7被配置为向所述回墨刀3提供向上的第一作用力,所述第一作用力小于所述直线电机5向下驱动所述回墨刀3的第二作用力与所述回墨刀3的重量之和,且所述第一作用力大于所述回墨刀3的重量,以使所述回墨刀3能在所述直线电机5通电时向下移动至回墨工位,并能在所述直线电机5断电后向上移动并复位至初始工位。此外,配重气缸7能在直线电机5断电时,保障回墨刀3提升至初始工位,防止回墨刀3与网版组件误接触碰撞,有效地对网版进行安全保护。在印刷时,直线电机5需要加载电流使刮刀2保持于印刷工位。印刷完成后,配重气缸7能允许直线电机5断电,并将刮刀2提升并保持于初始工位,在回墨作业时,无需直线电机5加载电流,不仅防止刮刀2砸向网版组件相互损伤,有效地对网版进行安全保护,还能延长直线电机5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配重气缸7包括与所述基架1固连的缸体71以及设置于缸体71内的活塞杆72,所述活塞杆72与所述回墨刀3连接或抵接,所述缸体71沿竖直方向延伸,其包括位于其下端且与气源连通的进气口,以及位于其顶端的出气口。气源能够持续地向缸体71的进气口供气,以向活塞杆72提供向上的推力,从而能使活塞杆72向回墨刀3提供向上的第一作用力。配重气缸7的具体结构、供气连接方法等皆为现有技术,再此不做赘述。

可选地,所述进气口可以设有调压阀,以能通过所述调压阀调节所述进气口流入所述缸体71的压缩空气的压力,进而调节所述第一作用力的大小。

为了便于进行网版更换作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丝网印刷组件还具体包括第二气缸8,所述第二气缸8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气缸4固连,以能驱动所述第一气缸4带动所述刮刀2沿竖直方向移动。在停机及网版的更换和维护过程中,通过第二气缸8整体提升第一气缸4和刮刀2,使该丝网印刷组件与网版组件之间存有足够的作业空间。而在印刷作业过程中,可通过第二气缸8整体下移所述第一气缸4和刮刀2,以使刮刀2接近于网版,便于在第一气缸4的输出端伸出后,使刮刀2与网板接触进行印刷作业。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丝网印刷组件的工作过程如下:

印刷作业前,通过第二气缸8整体下移所述第一气缸4和刮刀2,以使刮刀2接近于网版。

直线电机5驱动回墨刀3下行,通过光栅读数头62读取的数值测量回墨刀3的下行距离,当该下行距离到达预定值时,回墨刀3行至回墨工位于网版组件抵接,直线电机5持续通电并保持于其输出端的实时伸出位置,回墨刀3自网版的第一侧移动至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进行回墨作业。

回墨作业完成后,直线电机5断电,配重气缸7驱动回墨刀3上移至初始工位,直线电机5随同复位。

随后,第一气缸4的输出端向下伸出,当其输出端行至达限位置后,刮刀2与网版组件抵接,刮刀2自网版的第而侧移动至与第一侧,进行印刷作业。

印刷作业完成后,第一气缸4的输出端向上收缩,提拉刮刀2复位。

如上的回墨作业、回墨刀3复位、印刷作业以及刮刀2复位往复循环进行,以逐片地对硅片进行丝网印刷作业。

作业完成后,或需要更换/维护网版组件时,可使回墨刀3和刮刀2复位后,通过第二气缸8提升第一气缸4和刮刀2,使该丝网印刷组件与网版之间存有足够的作业空间。

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