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用高效校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8015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两用高效校对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校对物(原稿)与被校对物(铅印及电脑印刷的清样或电脑排字屏)上的文字之间校对的两用校对装置(所谓电脑排字屏是指作编辑排字用时电脑的显字屏)。
以往校对工作的“点校”方法因左右摆头以及对原稿字句的强记而成为一种十分劳累且易因疲劳而产生差错的工作。另有一种“折校”其操作一般较麻烦,并且只有老练的校对员才能以高速来使用这种方法(即能同时看请上、下两行的大小不同的二字)。至于对先进工具的电脑排字的校对却仍然离不开人眼“点校”的落后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既能用于铅字排字校对,又能用于电脑排字校对,且能减少疲劳、降低差错、提高效率的两用高效校对装置。
实现本发明的方案简言之是利用一个由物镜和平面反射镜构成的光具组,亦即利用一个与横向光轴成适当的向下反射的倾角的平面反射镜1,把与反射镜1处于同一横向光轴上并可沿横向光轴平移调节的安放器具2中的校对物(或被校对物)上的字句向下反射后通过位于平面反射镜1的下方且可沿向下反射的光轴上、下的物镜3,成像在位于物镜3下方的屏幕4上,用此与靠近在屏幕4下方的安放器具5上的被校对物(或校对物)上的对应字句相比较的光学系统来进行校对。
下面由


图1~图3(亦即第1实例)分别将本实例的安放器具2以及与安放器具2有关的各联动部件的结构及其工作情况结合起来进行介绍。
这里,首先由
图1来看,安放器具2由挟持原稿的底板6和透明压板7以及安装底板6和透明压板7,且可使底板6和压板7绕其上面的转轴8转动分开的基座9所构成,其工作情况如下。校对员用左手将上述安放器具2的进出柄10向机壳11(即面向校对员的这一面)的前端进出口12的里面推动,并由进出柄10带动与其相联并绕在四个滑轮13上的拉线14。该四个滑轮13水平安装在安放器具2的进出轨道15以及与轨道15正交联成整体的原稿调矩滑块16的上面。由此拉动了与拉线14相联的拉杆17,进而拉动了与拉杆17成一整体的基座9,使基座9沿进出轨道15,通过前端进出口12,向机壳11的外面(即校对员这一面)滑出。此时因进出轨道15的可折叠的伸出轨道18已事先支平,因而上述基座9即滑出到该伸出轨道18的上面。
在此过程中,当基座9被拉着向外滑动时,安装在基座9上方转轴8上,并可绕该转轴8转动的原稿安放器具2的底板6及其下边的底板杠杆19以及与之相联的底板控制联杆20均随同基座9向外移动,而联杆20下端弯臂21则沿曲形控制轨道22的水平部分23向前滑动。因该曲形控制轨道22及其水平部分23是固定在前述进出轨道15的滑块夹板24上,不随基座9等进出,所以上述向外滑动的弯臂21即沿组成曲形控制轨道的坡板25和坡块26向上滑动,由此将底板杠杆19向上顶起,而底板6就被杠杆19带着绕转轴8向下转动(图2)。
与此同时,原稿安放器具2的透明压板7也在略滞后的时刻向另一方(即向平面反射镜1的一方)转动,其转动机构和作用与上述底板6的基本类似,只不过位于基座9的另一侧(
图1及图2中未能画出)。
当前述底板6的联杆下端弯臂21沿坡块26上升至顶端后,再继续向前就离开了坡块26的前沿而处于悬空的状态(图3)。此时,联接在联杆20和基座9之间的已被拉长的复位弹簧27立即将悬空的弯臂21向下拉到与曲形控制轨道的水平部分23处于同一高度的坡块26的下方,同时底板6也绕转轴8向上复原到原来的直立位置。
然而,前述在稍滞后的时刻向下(向平面反射镜一侧)转动的透明压板7却仃留在已转到的向上倾斜的位置而不再恢复原位。这是因为其曲形控制轨道上升的坡块部分没有悬空的前沿的原故。这种设计是为了以后将述的自动换页器把未校对的原稿页置于倾斜的透明压板7上时,该原稿页将被直立的底板6档住,而不会沿向下倾斜的底板6滑到以后将述的已经校对的原稿收集箱中。
另外,在机壳11内部的顶部,靠近夹持原稿的透明压板7(即安放器具2)的前面,安装有一块用漫反射材料制成的白色反光板28,该反光板28可随调距滑块16沿水平轴左右平移调节,以便与原稿的物距调节相配合。该白色反光板28遮着原稿尚未校对的各行文字,并将反射的白光通过平面反射镜1及透镜3照亮被校对物下端的正在以及尚未校对的各行文字。该反光板28只能用漫反射材料而绝不能用镜面或光滑材料制造,否则起不了反光照明的作用。
上述第1实例中的请样是水平地置于屏幕4的下方。为了既能放置面积小的,同时也能放置面积最大的请样(如一版报纸),屏幕4下方的机壳底部最好为敞开式,清样就放在靠近屏幕4下方的桌面(该桌面就当作安放器具5)上,并用右手直接移动清样而与屏幕4上的原稿字句对齐。特别是,这种底部敞开式以及以桌面为安放器具5的结构也便于在屏幕4的下方安放电脑排字屏29。
还有,为了原稿每一行的文字映在屏幕4上的像均为正像,原稿30放置在原稿盒31中的方向应该使原稿的首端朝向校对员这一面。
又为了物距和像距的调节快速方便,以便使屏幕4上的字与清样上的对应文字大小相同,便于同时观察比较上、下二字起见,除了原稿安放器具2(即底板6和透明压板7)以及安装底板6和透明压板7的基座9可沿原稿调距轨32左、右移动以外,在机壳11的外表面(即面向校对员的这一面)还标有各种铅字规格的标记33。另外,与物距的调节相配合,像距的调节则是依靠物镜3沿垂直光轴的上、下移动来调节。同时也有与上述类似的铅字规格标记。当使装配在调距滑块16上的物距指针34指在某一标记上时,同时,又使物镜3上的像距指针35指在相同的标记36上时,原稿上的字映在屏幕4上的像就与该规格的铅字大小相同,调节好之后,就用锁定装置(如螺帽等)37将其锁定。
图4为第2实例,图中处于上方(即水平光轴处)的安放器具2中与第1实例一样,放置的是校对物(原稿),而位于屏幕4下方的是被校对物(电脑排字屏)。该电脑排字屏视情况可水平(图4上)也可倾斜(图4下)放置(即面向校对员倾斜放置)。当倾斜放置时,电脑排字屏上方的屏幕4也同样倾斜。此时的平面反射镜1也采取适当倾角,以便光线能在倾斜的屏幕4上成像。
在此情况下,安放器具2及其联动等结构均与第1实例相同(图4中从略),而电脑排字屏29则水平或倾斜地置于屏幕4下方敞开处的桌面(该桌面即被利用作安放器具5)上。由于电脑厚度远大于清样38的一纸厚度,所以,校对装置的支柱39也要相应地升高,以便电脑排字屏29能处于屏幕4的下方。当电脑排字屏倾斜放置时,其背后需支一支架。
除了第2实例中的原稿和电脑排字屏的位置安排以外,另一可供实施的第3实例是将上述二者的位置颠倒。也就是如图5那样,将排字屏29放在前例的原稿位置(即安放器具2)处,并且面向平面反射镜1。依靠排字屏29自身发出的光线,成像在屏幕4上,而与屏幕4下方的原稿相比较。由于排字的键盘一般均可与排字屏29分离,因此,排字屏虽在上面,键盘仍可安放在桌面上,便于校对员操作。为了调节排字屏29与平面反射镜1之间的距离,电脑排字屏29是安放在可沿调距轨32,即沿水平光轴左右平移的排字屏支架0的上面。
另外,上述第3实例的排字屏29的前面也备有前述的白色反光板28。该前述的照亮安放器具2中的校对物原稿的光源40同时也照射在白色反光板上。但是,对第3实例,即排字屏29位于安放器具2的位置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照射在白色反光板28上的光从白色反光板与排字屏相接的边缘漏射到排字屏上,形成杂乱的反光,影响排字屏上的文字在屏幕上的成像,因此,照亮反光板的光源40的罩必须能控制光的照射方向。
为了在屏幕4上所成的像与原稿同向,排字屏29应和前述原稿放置方向相同,亦即字的顶部朝向校对员这一面。
上述第3实例中需将电脑排字屏29顶部(即字的顶部)朝向校对员,而第4个实例(图6)则无需如此安排。亦即排字屏(即字)的顶部仍然朝上,只不过校对员是从图6中的
方向观察屏幕4和原稿30。此时,屏幕4及原稿30的放置方向应顺着观察方向。
由于电脑排字屏略呈曲面形状,因此,屏幕4最好也相应的略微弯曲。在此情况下的原稿最好也要与屏幕4同样地弯曲。这可在屏幕4的下方设置一个与屏幕4同样弯曲的原稿盘41(即安放器具5)来安放原稿30。
同时,原稿盘41的下方有沿纵向的轨道42,用来保持原稿盘41的运动方向,不偏离屏幕4。此时的原稿盘也是安放器具5。
再者,若为了提高换原稿的操作速度,还可增加一种原稿的自动取页器和原稿收集器。现在由图7~
图10来介绍自动取页器和原稿收集器的结构及其工作情况。
当校对员将进出柄10向里推动时,首先使原稿上的字句逐行映入屏幕4上。等到最后一行校对结束时,如前述,再继续向里推动进出柄10,即由拉杆27、拉线14将基座9及基座9上方用来夹持原稿的底板6,透明压板7继续拉出机壳11的前端进出口12的外面(即校对员一面)。如前述,此时的底板6首先绕转轴8向下转动,而透明压板7尚处于直立状态。由试验可知,此时原稿就随底板6向下运动。当底板6转至图7中的虚线位置时,原稿就向下滑到构成原稿收集器43的原稿收集管道44中,并沿管道44向下滑到原稿收集箱45的底部。此时的原稿由于管道44的引导而成为正面朝向下方的状态。这将使校对完的全部原稿仍按最初的顺序排列。
比底板6的转动稍滞后一些的透明压板7随后也缘转轴8向下(即向平面反射镜1的一侧)转动。待转到图中的虚线位置即止。此时透明压板7的上侧边沿正好位于自动取页器46的揭页片47的稍下方,并十分靠近揭页片47的下边沿。
在上述底板6及透明压板7的转动过程中,由图8(即图7的正视图)来看,正在向里推动的进出柄10的梁48上的拨杆49将联接杆50前端的联杆鼻51拨动,从而带动弯杆52使弯杆52由图中的实线位置绕杆轴53转动,进而将安装在原稿盒31下方的盒柱54向上顶起。再由图7来看,由于原稿盒31和盒柱54之间安装有弹性物(例如弹簧或厚海棉块)55,所以能将厚度逐渐变簿的一叠原稿30压贴在取页筒56两端的略微突起的拉页海棉片57上。(参见图7的局部的放大图,即图9)此时梁48上的另一拨杆58与拉链杆59接触(图8),并由拉链杆59拉动绕在诸链轮60上的链条61,从而带着齿轮62,进而齿轮63。该齿轮63与取页筒56同轴相联,因而使取页筒56沿
方向转动起来(图7)。转动的拉页海棉片57利用其摩擦力将最上面的一页原稿拉出原稿盒31。又因和原稿盒31安装在一起的滤页海棉片64下面的调压弹簧65的作用,将该海棉片64顶压在拉页海棉片57前沿的取页筒56两端,而且该滤页海棉片64与拉页海棉片57接触的地方呈向下弯曲的微小园角形(图9)。因此,既不妨碍拉页海棉片57拉着最上面的一页原稿前进,又因上、下两片海棉压贴在一起,而阻止下面的原稿随最上面的一页原稿运动,由此使相邻两页原稿分离。这些已由模拟试验证实。为了使滤页海棉片64与拉页海棉片57之间的压力适中,滤页海棉片64的下方的调压弹簧65的压力可由调压螺帽66进行调节(图7)。
再由图9来看,当最上面一页原稿被拉着并超出了滤页海棉片64的前沿67之后,继续被拉页海棉片57的后面部分拉着前进。此时,安装在取页筒56上的夹页板68及夹页板68上的压簧69随取页筒56的转动而嵌入夹页槽70中,并逐渐夹拢,直至将被拉出的原稿页夹住为止。此时的夹页板68已完全进入夹页槽70中而由压簧69的弹力将夹页板68及原稿压在取页筒56上,完成了取页的初步动作。当此之时(见图8及
图10),联杆鼻51的下端转臂71已经被推到斜坡72的斜面上,(
图10及
图11,其中
图11为
图10的俯视图)而斜面使转臂71偏转,从而带动联杆鼻51偏转,偏离拨杆49。此时,因原稿盒31中的弹性物55的恢复弹力作用,一方面使原稿盒31下降至原位,同时,压下弯杆52带动联杆50,又因螺旋弹簧73的扭力,使联杆鼻51恢复直立状态。
此后,由图7,随取页筒56的继续转动,原稿及夹页板68沿着筒壳74的内部转移,最后从夹页槽70的出口75转出,而夹页板68立即放开原稿并下垂。此时的原稿随即转移到出口75附近的揭页片47的前面。由于揭页片47位于取页筒56中段的低凹76处(图7及图8),而原稿却贴附在取页筒56较粗的两端77处,因而使揭页片47能够顺利地插在原稿的下面,从而使原稿被揭离取页筒56而沿光滑下斜的揭页片47滑至前述略低于揭页片47的透明压板7上。又因底板6如前述业已直立,因此防止了原稿滑到收集器43中。到此为止,取页动作全部完成。
此后,取页筒56继续被推转到最初的起始位置。此时进出柄10已被推至顶头,不能再向前。然后,校对员便将进出柄10向外拉出。沿着前述底板6和透明压板7的运行轨道反向运动,此时由图3,底板6下端弯臂21推起坡板25后,向水平部分23运动,同时,透明压板7又重新直立而与底板6合拢,并将被取出的原稿夹在在二者之间(
图1及图2)。原稿的正面面向着平面反射镜1。与此同时(图8及
图1),拨杆58向后退,离开拉链杆59,在拉簧78的拉力下,拉链杆59回到始位置,而前述的齿轮63因其内部结构类似自行车飞轮,所以当齿轮62被链条61及拉簧78拉着倒转时,取页筒56不会反转,保证取页筒56保持在取页的初始位置而不转动,以备下一次取页。又为了防止因惯性使取页筒56转动,离开初始位置,取页筒56的筒边上具有摩擦片79(图7及图8)。
当进出柄10继续被拉出时,梁48上的拨杆49就把安装在转臂71上端的转轴80上的联杆鼻51向后推倒(
图10),并越过被推倒的联杆鼻51而退到联杆鼻51的后面。此时联杆鼻51因转簧81的作用而重新直立,以备下一次拨杆49推动联杆鼻51之用。
总之,本发明校对装置的校对物(原稿)和被校对物(清样或排字屏)不论取何种安排方式,都是利用本发明校对装置的光学系统来互相比较校对,而安放校对物和被校对物的安放器具也按需要而可采取各种适宜的结构。例如,透明压板和底板、排字屏支架、桌面、原稿盘。
至于被校对物的清样,也不论是印刷厂铅印的或是用电脑打印的。都是为了加快著作的校对工作速度,因而必须由多数人来分担此一任务。为此,单靠电脑屏是办不到的,只有印成一张张的清单,分配给多数人,才能解决。在此情况下,本发明的校对装置就有了充分的用武之地。
综上所述,本发明消除了“点校”的劳累又不需增加人员。同时,即使是从未搞过校对工作的人也因使用本校对机而能够与那些熟练使用“折校”方法的老校对员相匹敌,更因有自动换页器,而能进一步提高老校对员的工作速度减轻他们的劳累。
特别是专业性强的著作,一般均需作者本人作最后一次校对,在此情况下,本校对装置就能使懂专业却又缺乏校对技能而校对的效率低且十分劳累的矛盾得到解决。
再者,本发明不仅适用于校对书籍杂志,也适用于小报和大报,并且,既适用于铅字排字的校对,也适用于电脑排字的校对。
总之,本发明校对装置具有效果好、用途广、成本低、操作容易等优点。
图1为第1实例的示意图,同时也是安放和传送原稿的诸联动部件立体示意图。图2是底板6的转动示意图(透明压板7类似)。图3是联杆弯臂21位于坡块26的前沿时的悬空状态示意图。图4是第2实例的示意图。图5是第3实例的示意图。图6是第4实例的示意图。图7是取页器(及其操纵系统)和原稿收集器的侧视示意图。图8是取页器(及其操纵系统)的正视示意图。图9是图7的局部82的放大图。
图10是图8中的局部83的正视放大图。
各零部件的标号如下0…排字屏支架,1…平面反射镜,2…安放器具,3…物镜,4…屏幕,5…安放器具,6…底板,7…透明压板,8…转轴,9…基座,10…进出柄,11…机壳,12…前端进出口,13…滑轮,14…拉绕,15…进出轨道,16…调距滑块,17…拉杆,18…伸出轨道,19…底板杠杆,20…底板控制联杆,21…下端弯臂,22、曲形控制轨道,23…水平部分,24…滑块夹板,25…坡板,26…坡块,27…复位弹簧,28…白色反光板,29…电脑排字屏,30…原稿,31…原稿盒,32…调距轨,33…标记,34…物距指针,35…像距指针,36…标记,37…锁定装置,38…清样,39…支柱,40…光源,41…原稿盘,42…纵向轨,43…原稿收集器,44…原稿收集管道,45…原稿收集箱,46…自动取页器,47…揭页片,48…进出柄的梁,49…拨杆,50…联接杆,51…联接杆鼻,52…弯杆,53…杆轴,54…盒柱,55…弹性物,56…取具筒,57…拉页海棉片,58…拨杆,59…拉链杆,60…链轮,61…链条,62…齿轮,63…齿轮,64…滤页海棉片,65…调压弹簧,66…调压螺帽,67…前沿,68…夹页板,69…压簧,70…夹页槽,71…转转臂,72…斜坡,73…螺旋弹簧,74…筒壳,75…出口,76…低凹,77…粗端,78…拉簧,79…摩擦片,80…转轴,81…转簧。
权利要求1.一种校对原稿(校对物)和铅印清样(被校对物)或者原稿和电脑排字屏(被校对物)之间的字句的两用校对装置,其特征是具有一个能够将校对物和被校对物上的字句互相比较的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由以下诸部件组成a、放置校对物的安放器具2;b、位于安放器具2的右侧的由物镜3和平面反射镜1构成的成像用光具组;c、位于光具组下方的成像用屏幕4;d、照明成像用的灯具光源40;e、具有观察窗口并屏蔽室光的机壳11;f、遮挡和反光用的白色反光板28。
2.一个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用校对装置,其特征是光具组中的平面反射镜1以适当的向下反射的倾角面对着安放器具2,而物镜3则位于反射镜1的下方。
3.一个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用校对装置,其特征是安放器具2由以下诸部件组成,挟持原稿的底板6和透明压板7;安装底板6和透明压板7,且可使底板6和透明压板7绕其上的转轴8转动分开或挟拢的基座9,挟拢的底板6和压板7为直立状态。
4.一个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用校对装置,其特征是基座9是一个可由联动机构操纵而沿进出轨道15滑动的滑块。
5.一个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用校对装置,其特征是联动机构由以下诸部件组成,使基座9沿其进出机壳11而滑动的进出轨道15及其可折叠或支平的伸出轨道18;与辑道15正交联成整体的原稿调距滑块16;可由校对员的左手将基座9及底板6、压板7推进或拉出机壳11的操纵机构进出柄10、与进出柄10联结的拉线14、水平安装在轨道15和调距滑块16上面的四个滑轮13以及安装在基座9上且与拉线14联结的拉杆17;控制底板6(压板7)转动分开的底板(压板)杠杆19、与杠杆19联结的底板(压板)控制联杆20、联杆20下端的弯臂21;固定安装在轨道上的基座夹板24上的曲形控制轨道22、其水平部分23、坡板25和坡块26以及联接在杠杆19和基座9之间,使底板6恢复直立状态的复位弹簧27。
6.一个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用校对装置,其特征是位于屏幕4下方的机壳11的部分为敞开式。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将校对物(原稿)和被校对物(清样或电脑排字屏)上的字句互相比较校对的两用校对装置。它利用平面反射镜(1)以及平面反射镜(1)下方的物镜(3)将校对物(或被校对物)成像在被校对物(或校对物)上方的屏幕(4)上,进行比较校对。本实用新型校对装置的效果好,用途广、成本低,操作容易。
文档编号B41B25/00GK2034905SQ8820353
公开日1989年3月29日 申请日期1988年2月14日 优先权日1988年2月14日
发明者刘连德 申请人:刘连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