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光装置和电子仪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1847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光装置和电子仪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光装置和电子仪器。
背景技术
近年,在形成有象素电极的衬底和公共电极之间具有使用了有机发光材料的发光元件的有机EL(场致发光)显示装置(例如,参照特开平5-3080号公报)引人注目。
在有机EL显示装置中,通过向发光元件供给电流,发光元件发光。这时,发光元件的亮度基本上由供给的电流的电流量决定。
如上所述,发光元件的亮度基本上由所供给的电流的电流量决定,所以有必要正确设定,使电流量变为所需的值。
另外,如果要确保充分的电流量,则用于供给电流的布线的宽度增大,框区域增大,有时在向各种电子仪器搭载时会引起障碍。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是鉴于所述事实而提出的,其第一目的在于确保充分的电流量,或者抑制由电源电压的变动而引起的发光元件的亮度变动。其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满足所述的要求,同时使窄框化成为可能的发光装置和电子仪器。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之一的电光装置是,多条发光用电源布线配置在衬底上的第一层中,把发光用电源布线连接于对应的电极上的多条连接用布线,配置在与第一层电绝缘的第二层中,其特征在于,多条发光用电源布线中,位于最外侧的发光用电源布线,设置在第一层和第二层两方中。
位于最外侧的发光用电源布线在平面上与连接用布线不重叠,所以也能设置在第二层中。由此,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果电连接设置在第一层和第二层中的发光用电源布线,则与只设置在一层中时相比,能减小各层中的发光用电源布线的宽度。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减少相当于发光用电源布线的宽度减少那一部分的面板的框。
在所述电光装置中,理想的是,多条发光用电源布线中,至少与位于最内侧的发光用电源布线连接的连接用布线设置在第一层中。
因为与位于最内侧的发光用电源布线相连接的连接用布线,不与除该发光用电源布线以外的布线重叠,所以能设置在第一层中。
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该连接用布线的宽度部分能使设置在第二层中的其它连接用布线变粗,能使连接用布线的制造变得容易。另外,不需要最外侧以及内侧的发光用电源布线和连接用布线的接点,能减小接点电阻的依赖性。
能采用,在电极上设置有空穴注入/输送层和与该空穴注入/输送层相邻形成的由有机场致发光材料构成的发光层的结构。
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得到了通过发光用电源布线和连接用布线,在电极上外加驱动电流而发光的,小型、接点电阻依赖性小的面板。
本实用新型之二的电光装置是,在第一电极在衬底上配置为矩阵状的第一电极区域的周围,配置有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的发光用电源布线和连接于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夹着功能层的第二电极上的第二电极用布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用电源布线和所述第二电极用布线配置为,在平面视图中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叠。
在所述的电光装置中,理想的是,在所述发光用电源布线和第二电极用布线之间配置有层间绝缘层。由此,在所述的电光装置中,发光用电源布线和第二电极用布线在俯视图中重叠的部分,能减少基于这些布线的专有面积,能使面板的框变窄。另外,通过使发光用电源布线和第二电极用布线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形成了静电电容,使驱动电流的电位变动更小,而能稳定进行图象显示。
在所述的电光装置中,理想的是,在发光用电源布线和第二电极用布线之间配置层间绝缘膜。由此,能使发光用电源布线和第二电极用布线绝缘。
在所述的电光装置中,也能采用把发光用电源布线和第二电极用布线的任意一方配置在另一方占有的区域内的结构。
由此,本实用新型中,在俯视图中没必要另外设置,配置发光用电源布线和第二电极用布线中的任意一方的区域,能进一步有助于窄框化。
作为功能层,能采用设置空穴注入/输送层和与该空穴注入/输送层相邻形成的由有机场致发光材料构成的发光层的结构。
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得到通过发光用电源布线,在第一电极上外加驱动电流而发光的小型面板。
本实用新型之三的电光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衬底上的有效区域中的、包括具有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功能层的电光元件的多个象素;在所述有效区域的外侧与所述第二电极相连的电极用布线;通过有源元件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至少设置在所述有效区域上的连接用布线;在所述有效区域的外侧与所述连接用布线相连的电源线;并且,所述电源线的至少一部分由通过层间绝缘膜隔开的多个导电膜和把所述多个导电膜彼此电连接的导电材料形成。
本实用新型之四的电光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衬底上的有效区域中的、包括具有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功能层的电光元件的多个象素;在所述有效区域的外侧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的电极用布线;通过有源元件,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至少设置在所述有效区域上的连接用布线;在所述有效区域的外侧与所述连接用布线相连的电源线;并且,在所述有效区域的外侧设置有多条所述电源线,所述电源线中,设置在最远离所述有效区域的位置的电源线的至少一部分由通过层间绝缘膜隔开的多个导电膜和把所述多个导电膜彼此电连接的导电材料形成。
通过象所述电光装置那样,使电源线多层化,与只用一个布线层构成电源线时相比,能减少一层的线宽。由此,不但能确保充分的电流,而且使窄框化成为可能。
本实用新型之五的电光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衬底上的有效区域中的、包含具有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功能层的电光元件的多个象素;在所述有效区域的外侧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的电极用布线;通过有源元件,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至少设置在所述有效区域上的连接用布线;在所述有效区域的外侧与所述连接用布线相连的电源线;并且,在所述有效区域的外侧设置了多条所述电源线,所述电源线中,设置在最靠近所述有效区域的位置的电源线由只设置在一个布线层中的导电膜形成。
本实用新型之六的电光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衬底上的有效区域中的、包含具有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功能层的电光元件的多个象素;在所述有效区域的外侧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的电极用布线;通过有源元件,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至少设置在所述有效区域上的连接用布线;在所述有效区域的外侧与所述连接用布线相连的电源线;并且,所述连接用布线的线宽与该连接用布线连接的所述电源线的线宽不同。
在有效区域内,有时有必要按照象素间隔使所述连接用布线的线宽变窄,但是有必要充分确保通过所述连接用布线提供给象素的电流量。因此,在所述电光装置中,通过使所述电源线的线宽比所述连接用布线的线宽大,从而能对应于象素间隔,并且能确保电流量。
本实用新型之七的电光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衬底上的有效区域中的、包含具有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功能层的电光元件的多个象素;在所述有效区域的外侧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的电极用布线;通过有源元件,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至少设置在所述有效区域上的连接用布线;在所述有效区域的外侧与所述连接用布线相连的电源线;并且,所述连接用布线的第一部分的线宽和第二部分的线宽彼此不同。
在所述电光装置中,所述第一部分是指,例如所述连接用布线中的所述连接用布线和所述电源线连接的接点部附近;所述第二部分是指,例如比所述第一部分更靠近所述有效区域,或位于所述有效区域的部分。这时,所述第一部分的线宽最好比所述第二部分的线宽大。这样,通过在所述连接用布线那样的同一布线上设置线宽彼此不同的部分,能缓和接点部等的线宽或材料的差异等引起的电压下降或电阻增加等引起的供给电流量的电动和不稳定化。
本实用新型之八的电光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衬底上的有效区域中的、包含具有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功能层的电光元件的多个象素;在所述有效区域的外侧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的电极用布线;通过有源元件,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并至少设置在所述有效区域上的连接用布线;在所述有效区域的外侧与所述连接用布线相连的电源线;并且,设置了多条所述连接用布线,所述多条连接用布线中的至少一条是由设置在不同的多个各布线层中的导电膜和把所述导电膜彼此连接的导电材料构成。
在所述有效区域上,最好所述连接用布线基本上都设置在同一层上。而在所述连接用布线的与所述电源线的接点部附近,存在多个接点部,所以至少在所述连接用布线的与所述电源线的接点部附近,把全部的所述连接用布线设置在同一层中,对于有效利用限定的空间是不利的。因此,象所述电光装置那样,通过利用不同的布线层构成所述连接用布线中的至少一个,能满足上述的两个要求。
本实用新型之九的电光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衬底上的有效区域中的、包含具有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功能层的电光元件的多个象素;在所述有效区域的外侧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的电极用布线;通过有源元件,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且至少设置在所述有效区域上的连接用布线;在所述有效区域的外侧与所述连接用布线相连的电源线;并且,在构成所述电极用布线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导电膜和所述衬底之间,形成了构成所述电源线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二导电膜;通过层间绝缘膜,彼此隔开形成了所述第一导电膜和所述第二导电膜;重叠配置了所述第一导电膜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二导电膜的至少一部分。
象所述电光装置那样,通过隔着层间绝缘膜层叠所述电源线和所述电极用布线,能减少框区域。并且,因为在所述电源线和所述电极用布线之间能形成电容,所以具有缓和电压变动的效果。
在所述电光装置中,理想的是,所述第二导电膜通过设置在所述层间绝缘膜上的接触部连接着所述连接用布线。
在所述电光装置中,所述功能层可以由有机场致发光材料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仪器的特征在于,具有所述电光装置。


下面简要说明附图。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图,即显示装置的布线构造的平面模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显示装置的平面模式图。
图3是图2中的A-A’线剖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剖视图的放大图。
图5是实施例1的电源线和连接了各电源线的连接用布线的放大图。
图6(a)~(d)是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
图7(a)~(c)是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
图8(a)~(c)是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
图9(a)~(c)是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
图10是实施例2的显示装置的平面模式图。
图11是图10的A-A’线剖视图。
图12是实施例2的电源线和连接了各电源线的连接用布线的放大图。
图13是表示具有有机EL显示装置的电子仪器的一个例子的图,(a)是移动电话的立体图,(b)是手表型电子仪器的立体图,(c)是便携式信息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中,1-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电光装置);2-衬底;2a-有效区域(显示区域);99R、99G、99B-连接用布线;103、103R、103G、103B-电源线(发光用电源布线);110a-空穴注入/输送层;110b-发光层;111-象素电极(电极);135-第一布线层(第一层);136-第二布线层(第二层);144a-第一层间绝缘膜(绝缘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10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电光装置和电子仪器的实施例。须指出的是,在以下所示的各图中,为了使各层和各构件在附图中为可识别程度的大小,使各层和各构件的比例尺不同。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电光装置的布线构造的平面模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电光装置)1具有分别配置了多条扫描线101、在与扫描线101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多条数据线102、与数据线102并列延伸的多条连接用布线99的结构,并且与扫描线101和扫描线101的交叉部对应设置有象素区域A。
在数据线102上连接有,具有移位寄存器、电平移动器、视频线和模拟开关等的数据一侧驱动电路104。另外,在扫描线101上连接有具有移位寄存器和电平移动器的扫描一侧驱动电路105。在各象素区域A中设置有通过扫描线101等向栅极供给扫描信号的开关用薄膜晶体管112;通过该开关用薄膜晶体管112,保持从数据线102共有的象素信号的保持电容cap;把由该保持电容cap保持的象素信号作为电压提供给栅极的驱动用薄膜晶体管123;当通过该驱动用薄膜晶体管123和连接用布线99(99R、99G、99B),与电源线(发光用电源布线)103电连接时,驱动电流从该电源线103流入的象素电极(电极)111;夹在该象素电极111和公共电极(阴极12)之间的功能层110。通过象素电极111、公共电极12和功能层110构成了发光元件。
根据有关结构,如果扫描线101被驱动,开关用薄膜晶体管112变为导通,则这时数据线102的电位保持在保持电容cap,在该保持电容cap中按照状态,决定驱动用薄膜晶体管123的导通状态。而且,通过驱动用薄膜晶体管123的沟道,电流从电源线103通过连接用布线99和薄膜晶体管123流向象素电极111,电流再通过功能层110流向公共电极12。功能层110按照流过它的电流量发光。
在图2中表示本实施例的电光装置的平面模式图。
衬底2是例如玻璃等透明衬底,划分为,位于衬底2的中央的显示区域(电极区域)2a和位于衬底2的周围并配置在有效区域2a的外侧的非有效区域2b。有效区域2a是由具有配置为矩阵状的发光元件的象素R、象素G、象素B形成的区域,是实际对显示有贡献的显示区域。象素R、象素G、象素B分别对应于红、绿、蓝的象素。
与公共电极12连接的公共电极用布线12a,形成包围构成有效区域2a外周的4边中的3边的コ字。
电源线103设置在有效区域2a和公共电极用布线12a之间。电源线103R、电源线103G以及电源线103B,分别通过图1所示的连接用布线99R、99G、99B,向象素R、象素G、象素B供给电源电压。
电源线103R、103G、103B中位于离开有效区域2a最远的位置的电源线103B,具有2重布线构造,并且为了进行上下导通而设置了接触孔103B3。
在电源线103中最靠近有效区域2a的电源线103R和有效区域2a之间设置有检查电路106。在制造过程和出厂时,为了进行对显示装置的质量、缺陷等的检查,使用该检查电路106。
在对于有效区域2a,检查电路106的相反一侧的衬底2的一边侧安装有具有驱动IC6的柔性衬底5。上述的公共电极用布线12a和电源线103都通过布线5a连接着驱动IC6。
从衬底2的安装有柔性衬底5的一边侧开始,在衬底2的与该边相对的方向上,在有效区域2a和电源线103R之间的区域、有效区域2a和电源线103G之间的区域上分别设置有扫描线驱动电路105。在扫描线驱动电路105和电源线103R之间的区域、扫描线驱动电路105和电源线103G之间的区域中,设置有用于向扫描线驱动电路105供给控制信号和电源电压的控制驱动电路用控制信号布线105a和驱动电路用电源布线105b。
图3是图2中的A-A’截面模式图。如图3所示,在对应于有效区域2a而设置的由发光元件和隔壁(bank)部构成的发光元件部11和衬底2之间,设置了有源元件层14,在该源元件层14中设置有所述的扫描线、数据线、保持电容、开关用薄膜晶体管112和驱动用薄膜晶体管123等。
另外,与有源元件层14的非有效区域2b对应,配置有所述电源线103(103R、103G、103B)。把非有效区域2b的一部分作为虚设区域2d使用。虚设区域2d主要是在使用喷墨工艺形成发光元件110之前,用于使形成发光元件的材料的喷出量稳定化的区域,可以说是用于试喷的区域。
在虚设区域2d的下方的有源元件层14内设置了,所述扫描一侧驱动电路105、驱动电路用控制信号布线105a和驱动电路用电源布线105b。在图3中虽然未图示,但是可以在检查电路106的上方设置虚设区域2d。
使用设置在第一布线层135中的导电膜形成了电源线103R。同样,使用设置在第一布线层135中的导电膜形成了电源线103G。而如上所述,电源线103B具有2重布线构造。具体而言,由设置在第一布线层135中的导电膜和设置在第二布线层136中的导电膜构成。在所述两个导电膜之间,设置有第一层间绝缘膜144a,并且通过设置在第一层间绝缘膜144a上的接触孔(与图2所示的接触孔103B3对应),电连接了所述两个导电膜。
具体而言,公共电极用布线12a是由设置在第一布线层135中的导电膜和设置在第二布线层136中的导电膜构成。
通过密封部3覆盖了发光元件部11上方。该密封部3是由设置在有源元件层14上的密封树脂603和密封衬底604构成。密封树脂603是由热固化树脂或紫外线固化树脂等构成,特别希望是由作为热固化树脂的一种的环氧树脂构成。该密封树脂603是沿着衬底的外周而配置的,它例如由微分配器等形成。该密封树脂603接合有源元件层14和密封衬底604,所以防止水或氧从有源元件层14和密封衬底604之间向由发光元件部11形成的空间侵入,防止在公共电极12或发光元件部11内形成的省略图示的发光层的劣化。
密封衬底604由例如玻璃、塑料、金属等构成,在其内侧设置有容纳发光元件部11的凹部604a。另外,在凹部604a中配置有吸收氧等的吸气剂605,能吸收侵入到由密封衬底604和发光元件部11形成的空间中的水或氧。须指出的是,也可以省略吸气剂605。
形成公共电极12的铝使从发光层110b发出的光反射到衬底2一侧,除了Al膜,最好由Ag膜、Al和Ag的层叠膜等构成。另外,它的厚度最好例如是100~1000nm的范围,特别理想的是200nm左右。
在铝上,还可以设置由SiO、SiO2、SiN等构成的用于保护公共电极12的保护层15。
保护层15覆盖公共电极12,并且保护公共电极用布线12a和公共电极12的连接部。另外,保护层15延伸到密封树脂603的下方,存在于密封树脂603和有源元件层14之间。
图4表示放大了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的截面构造的图。在该图4中,图示了3个象素区域A。该显示装置1的结构为,在衬底2上依次层叠了形成有TFT等电路的有源元件层14和形成有功能层110的发光元件部11。
在该显示装置1中,从功能层110向衬底2一侧发出的光,透过有源元件层14和衬底2,射出到衬底2的下方(观察者一侧),并且从功能层110向衬底2的相反一侧发出的光由公共电极12反射,透过有源元件层14和衬底2,出射到衬底2的下方(观察者一侧)。须指出的是,通过使用透明材料作为公共电极12,能使从公共电极一侧发出的光射出。作为透明材料,例如能使用ITO、Pt、Ir、Ni或Pd。作为膜厚,理想的是75nm左右的膜厚,更理想的是比该膜厚还薄。
在有源元件层14中,在衬底2上形成了由氧化硅薄膜等构成的底层保护膜2c,在该底层保护膜2c上形成了由多晶硅构成的岛状的半导体膜141。须指出的是,通过注入高浓度B离子,在半导体膜141上形成有漏区域141a和源区域141b。须指出的是,未导入B的部分变为沟道区域141c。
在有源元件层14中,形成了覆盖底层保护膜2c和半导体膜141的透明的栅绝缘膜142,在栅绝缘膜142上形成有由Al、Mo、Ta、Ti、W等构成的栅极143(扫描线101),在栅极143和栅绝缘膜142形成有透明的第一层间绝缘膜144a和第二层间绝缘膜144b。栅极143设置在半导体膜141的与沟道区域141c对应的位置。
另外,贯通第一、第二层间绝缘膜144a、144b,形成有分别连接着半导体膜141的漏、源区域141a、141b的接触孔145、146。而且,在第二层间绝缘膜144b上,由ITO等构成的透明的象素电极111构图形成给定的形状,漏区域141a通过接触孔145,与象素电极111连接。另外,源区域141b,通过接触孔146与连接用布线99连接。这样,在有源元件层14中,形成了连接各象素电极111的驱动用薄膜晶体管123。须指出的是,在有源元件层14,形成有所述的保持电容cap和开关用薄膜晶体管112,但是在图4中省略了它们的图示。
接着,如图4所示,发光元件部11以分别层叠在多个象素电极111上的功能层110、划分各功能层110的隔壁部112、形成在功能层110上的公共电极12为主体构成。由这些象素电极111、功能层110和公共电极12构成了发光元件。这里,象素电极111例如由ITO形成,构图形成为从俯视图看近矩形。该象素电极111的厚度,理想的是50~200nm的范围,特别理想的是150nm左右。隔壁部112由位于衬底2一侧的无机物隔壁层112a和远离衬底2的有机物隔壁层112b层叠构成。
形成了无机物隔壁层112a、有机物隔壁层112b,使其位于象素电极111的周边部上。在平面上,成为象素电极111的周围与无机物隔壁层112a配置为平面重叠的构造。另外,有机物隔壁层112b也同样,配置为与象素电极111的一部分在平面上重叠。另外,无机物隔壁层112a形成在比有机物隔壁层112b更靠象素电极111的中央一侧。这样,通过在象素电极111的内侧形成无机物隔壁层112a的各第一层叠部112e,设置有与象素电极111的形成位置对应的下部开口部112c。
另外,在有机物隔壁层112b中形成有上部开口部112d。
该上部开口部112d设置为,与象素电极111的形成位置以及下部开口部112c对应。如图4所示,上部开口部112d形成为比下部开口部112c更宽,比象素电极111更窄。另外,有时形成为上部开口部112d的上部位置与象素电极111的端部几乎变为相同位置。这时,如图4所示,有机物隔壁层112b的上部开口部112d的截面变为倾斜形状。
另外,无机物隔壁层112a最好由SiO2、TiO2等无机材料形成。该无机物隔壁层112a的膜厚,理想的是50~200nm,特别理想的是150nm。
有机物隔壁层112b由丙烯酸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等具有耐热性、耐溶剂性的材料形成。该有机物隔壁层112b的厚度,理想的是在0.1~3.5μm的范围。如果有机物隔壁层112b的厚度为2μm以上,则能使数据线102或扫描线101等供给信号的信号布线与公共电极12充分地分离,所以能减小在信号布线和公共电极12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从而能减轻信号的延迟、钝化等问题。
另外,在隔壁部112中形成有表现亲液性的区域和表现疏液性的区域。表现亲液性的区域是无机物隔壁层112a的第一层叠部112e和象素电极111的电极面111a,这些区域通过把氧作为处理气体的等离子体处理,表面被处理成为亲液性。表现疏液性的区域是上部开口部112d的壁面和有机物隔壁层112的上表面112f,这些区域通过以四氟化甲烷为前体的等离子体处理,表面被氟化处理(处理为疏液性)。须指出的是,有机物隔壁层可以由包含氟聚合物的材料形成。
功能层110是由层叠在象素电极111上的空穴注入/输送层110a和在空穴注入/输送层110a上相邻形成的由有机场致发光材料构成的发光层110b构成。须指出的是,还可以与发光层110b相邻形成具有电子注入输送层等功能的其他功能层。
空穴注入/输送层110a具有把空穴注入发光层110b中的功能,并且具有在空穴注入/输送层110a内部输送空穴的功能。通过在象素电极111和发光层110b之间设置这样的空穴注入/输送层110a,发光层110b的发光效率、寿命等元件特性提高。另外,在发光层110b中,从空穴注入/输送层110a注入的空穴和从公共电极12注入的电子在发光层中再结合,实现发光。
空穴注入/输送层110a由位于下部开口部112c内并且形成在象素电极面111a上的平坦部110a1、位于上部开口部112d内并且形成在无机物隔壁层112的第一层叠部112e上的周边部110a2构成。另外,空穴注入/输送层110a根据构造,只形成在象素电极111上,且在无机物隔壁层110a之间(下部开口部110c)(也有只形成在所述的平坦部上的形态)。该平坦部110a1的厚度一定,例如在50~70nm的范围中形成。
在形成有周边部110a2时,周边部110a2位于第一层叠部112e上,与上部开口部112d的壁面即有机物隔壁层112b紧贴。另外,周边部110a2的厚度在靠近电极面111a一侧薄,沿着离开电极面111a的方向增大,在上部开口部112d的壁面附近变为最厚。
作为周边部110a2表现所述形状的理由,是因为空穴注入/输送层110a是向开口部112内喷出包含空穴注入/输送层的形成材料和极性溶剂的第一组成物后,除去极性溶剂而形成的,并且极性溶剂的挥发主要发生在无机物隔壁层的第一层叠部112e上,空穴注入/输送层的形成材料在该第一层叠部112e上集中地浓缩、析出。
另外,跨空穴注入/输送层110a的平坦部110a1和周边部110a2上形成了发光层110b,在平坦部110a1上的厚度为50~80nm的范围。发光层110b具有发红光(R)的红色发光层110b1、发绿光(G)的绿色发光层110b2、发蓝光(B)的蓝发光层110b3等三种,各发光层110b1~110b3为条纹配置。须指出的是,作为空穴注入/输送层的形成材料,例如能使用聚乙烯二氧噻吩等聚噻吩衍生物和聚苯乙烯磺酸等的混合物。另外,作为发光层110b的材料,能使用聚芴衍生物、聚苯撑衍生物、聚乙烯咔唑、聚噻吩衍生物或在这些它们的高分子材料中可以掺杂二萘嵌苯类色素、香豆素类色素、若丹明类色素,例如红荧烯、二萘嵌苯、9、10-联苯蒽、四苯基丁二烯、尼罗红、香豆素6、喹吖酮等而使用。
公共电极12形成在发光元件部11的整个面上,与象素电极111成对,完成使电流流过功能层110的任务。当该公共电极12是阴极时,例如可以是钙层或铝层等金属层层叠而成。这时,最好对靠近发光层的一侧的阴极设置功函数低的,特别是在本形态中,直接挨着发光层110b,完成把电子注入发光层110b中的任务。另外,氟化锂根据发光层的材料,能高效地发光,所以有时在发光层110和公共电极12之间形成LiF。
须指出的是,对于红色和绿色的发光层110b1、110b2并不局限于氟化锂,也可以使用其它材料。因此,这时,只对蓝色(B)发光层110b3形成由氟化锂构成的层,对其它的红色和绿色的发光层110b1、110b2可以层叠氟化锂以外的材料。另外,在红色和绿色的发光层110b1、110b2上不形成氟化锂,可以只形成钙。须指出的是,氟化锂的厚度例如理想的是2~5nm的范围,特别理想的是2nm左右。另外,钙的厚度例如理想的是2~50nm的范围,特别理想的是20nm左右。
图5是有效区域2a的上方区域中的电源线103R、103G、103B和与各电源线连接的连接用布线99R、99G、99B的放大图。利用形成在第一布线层135和第二布线层136中的导电膜构成了连接用布线99R、99G、99B,在本实施例中,与位于最靠近有效区域2a的位置的电源线103R连接的连接用布线99R是,由设置在第一布线层135上的导电膜构成,与位于最远离有效区域2a的位置的电源线103B连接的连接用布线99B是,利用设置在第二布线层136上的导电膜形成。与夹在电源线103R和电源线103B之间的电源线103G连接的连接用布线99G用贯穿第一层间绝缘膜114a的接点100G连接了电源线103G。在该接点100G,确保了设置在第一布线层135中的导电膜和设置在第二布线层136中的导电膜的导通。
在本实施例中,利用第一布线层135和第二布线层136形成了连接用布线99R、99G、99B,所以能尽可能不设置100G那样的接点部。这样,通过减少接点部,能减少断线等问题。
连接用布线99R、99G、99B向着有效区域2a近平行地延伸,连接用布线99R、99G、99B的各自的至少一部分的宽度不同。这是因为为了稳定地供给电源电压,在确保连接用布线99R、99G、99B、电源线103R、103G、103B的充分线宽的同时,与有效区域2a的象素间隔相适应,使连接用布线99R、99G、99B的各线宽变窄。
须指出的是,如图3所示,理想的是,在有效区域2a内,连接用布线99R、99G、99B基本上都利用位于同一布线层中的导电膜形成,在本实施例中,利用设置在第二布线层136中的导电膜形成。而连接用布线99R在与电源线103R的接点部附近,如图5所示,是利用第一布线层135被形成,所以连接用布线99R在从所述的接点部到有效区域2a之间的区域中,有必要进行从设置在第一布线层135上的导电膜到设置在第二布线层136上的导电膜的连接。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首先,参照图6~图8,说明在衬底2上形成有源元件层14的方法。须指出的是,图6~图8所示的各剖视图对应于沿着图2中的A-A’线的截面。须指出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杂质浓度都是表示为活性化退火后的杂质。
首先,如图6(a)所示,在衬底2上形成由氧化硅薄膜等构成的底层保护膜2c。接着,使用ICVD法、等离子体CVD法等形成非晶体硅层后,通过激光退火法或急速加热法使结晶粒成长,作为多晶硅层501。
接着,如图6(b)所示,通过光刻法对多晶硅层501构图,形成岛状的硅层241、251和261,再形成由氧化硅薄膜构成的栅绝缘膜142。
硅层241形成在与有效区域2a对应的位置,构成连接了象素电极111的薄膜晶体管123(以下,有时称作“象素用TFT”),硅层251、261分别构成扫描线驱动电路105内的P沟道型和N沟道型的薄膜晶体管(以下,有时称作“驱动电路用TFT”)。
通过等离子体CVD法、热氧化法等,形成覆盖各硅层241、251、261和底层保护膜2c的厚度约30nm~200nm的氧化硅薄膜,从而形成栅绝缘层142。这里,当利用热氧化法形成栅绝缘层142时,也进行硅层241、251、261的结晶化,能使这些硅层成为多晶硅层。在进行沟道掺杂时,例如在这时,以约1×1012cm-2的剂量注入硼离子。其结果,硅层241、251、261成为杂质浓度约1×1017cm-3的低浓度P型的硅层。
接着,如图6(c)所示,在硅层241、261的一部分上形成离子注入选择掩模M1,并在该状态下,以约1×1015cm-2的剂量,离子注入磷离子。其结果,对于离子注入选择掩模M1,自动调整(self align)地导入了高浓度杂质,在硅层241、261中形成了高浓度源区域241S和261S以及高浓度漏区域241D和261D。
接着,如图6(d)所示,在除去离子注入选择掩模M1后,在栅绝缘膜142上,作为第一布线层135形成掺杂硅、硅化物膜、或铝膜和铬膜、钽膜等厚度约500nm左右的金属膜,再通过对该金属膜构图,形成P沟道型的驱动电路用TFT的栅极252、象素用TFT的栅极242、N沟道型的驱动电路用TFT的栅极262。另外,通过所述构图,同时形成扫描线驱动电路用控制信号布线105a、电源线103R、103G、103B、连接用布线99R、公共电极用布线12a的一部分。
把栅极242、252、262作为掩模,以约4×1013cm-2的掺杂量对硅层241、251、261进行离子注入。其结果,对栅极242、252、262自动调整地导入了低浓度杂质,如图6(d)所示,在硅层241和261中形成低浓度源区域241b和261b以及低浓度漏区域241c和261c。另外,在硅层251中形成了低浓度杂质区域251S和251D。
接着如图7(a)所示,在除了栅极252周边的整个面上形成离子注入选择掩模M2。使用该离子注入选择掩模M2,以1.5×1015cm-2的掺杂量对硅层251进行离子注入。作为结果,栅极252也作为掩模起作用,在硅层252中自动调整地掺杂了高浓度杂质。由此,251S和251D被反掺杂(counter dope),成为P沟道型的驱动电录用TFT的源区域和漏区域。
接着,如图7(b)所示,在除去了离子注入选择掩模M2后,在衬底2的整个面上形成第一层间绝缘膜144a,再通过光刻法对第一层间绝缘膜144a构图,在与各TFT的源极和漏极以及公共电极用布线12a对应的位置上设置用于形成接触孔的孔H1。
如图7(c)所示,通过覆盖第一层间绝缘膜144a形成由铝、铬、钽等金属构成的厚度约200nm~800nm的导电层504,在之前形成的孔H1中嵌入这些金属,形成接触孔。另外,在导电层504上形成构图用掩模M3。
接着,如图8(a)所示,通过构图用掩模M3对导电层504构图,形成各TFT的源极243、253、263,漏极244和254,电源线103B,连接用布线99G、99B,扫描线电路用电源布线105b和公共电极用布线12a作为第二布线层136。
接着,如图8(b)所示,通过例如丙烯酸类等的树脂材料形成覆盖第一层间绝缘膜144a的第二层间绝缘膜144b。该第二层间绝缘膜144b最好形成约1~2μm左右的厚度。
接着,如图8(c)所示,通过蚀刻除去第二层间绝缘膜144b中,与象素用TFT的漏极244对应的部分,形成用于形成接触孔的孔H2。这时,同时也除去公共电极用布线12a上的第二层间绝缘膜144b。这样,在衬底2上形成了有源元件层14。
下面,参照图9,说明通过在有源元件层14上形成发光元件部11,得到显示装置1的步骤。图9所示的剖视图对应于沿着图2中的A-A,线剖开的截面。
首先,如图9(a)所示,覆盖衬底2的整个面形成由ITO等透明电极材料构成的薄膜,通过对该薄膜构图,嵌入设置在第二层间绝缘膜144b中的孔H2,形成接触孔111a,并且形成象素电极111和虚设象素电极111’。象素电极111只形成在薄膜晶体管123的形成部分上,通过接触孔111a连接了电流薄膜晶体管123(开关元件)。须指出的是,虚设电极111,配置为岛状。
然后,如图9(b)所示,在第二层间绝缘膜144b、象素电极111和虚设电极111’上形成无机物隔壁(bank)层112a和虚设无机物隔壁层212a。无机物隔壁层112a以象素电极111的一部分开口的形态形成,完全覆盖虚设象素电极111’而形成虚设无机物隔壁层212a。例如通过CVD法、TEOS法、溅射法、蒸镀法等,在第二层间绝缘膜144b和象素电极111的整个面上形成SiO2、TiO2、SiN等的无机物质膜后,通过对该无机物质膜构图而形成无机物隔壁层112a和虚设无机物隔壁层212a。
如图9(b)所示,在无机物隔壁层112a和虚设无机物隔壁层212a上形成有机物隔壁层112b和虚设有机物隔壁层212b。以隔着无机物隔壁层112a,象素电极111的一部分开口的形态,形成有机物隔壁层112b,以虚设无机物隔壁层212a的一部分开口的形态,形成虚设有机物隔壁层212b。这样,在第二层间绝缘膜144b上形成隔壁112。
接着,在隔壁112的表面形成表现亲液性的区域和表现疏液性的区域。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等离子体处理工序,形成各区域。具体而言,该等离子体处理工序至少具有,使象素电极111、无机物隔壁层112a和虚设无机物隔壁层212a成为亲液性的亲液化工序和使有机物隔壁层1 12b和虚设有机物隔壁层212b成为疏液性的疏液化步骤。
即把隔壁112加热到给定温度(例如70~80℃左右),接着,作为亲液化工序,在大气环境中,进行以氧为反应气体的等离子体处理(O2等离子体处理)。然后,作为疏液化步骤,在大气环境中,进行以四氟化甲烷为反应气体的等离子体处理(CF4等离子体处理),把为了等离子体处理而加热的隔壁112冷却到室温,从而对给定位置付与了亲液性和疏液性。
在象素电极111上和无机物隔壁层212a上分别通过喷墨法形成功能层110和虚设功能层210。在喷出包含空穴注入/输送层材料的组合物墨水并使其干燥后,通过喷出包含发光层材料的组合物墨水并使其干燥,而形成了功能层110和虚设功能层210。须指出的是,在该功能层110和虚设功能层210的形成工序以后,为了防止空穴注入/输送层和发光层的氧化,理想的是在氮气气氛、氩气气氛等惰性气体气氛中进行。
接着,如图9(c)所示,形成覆盖隔壁112、功能层110和虚设功能210的公共电极12。通过在隔壁112、功能层110和虚设功能210上形成第一公共电极层12b后,覆盖第一公共电极层12b而形成与衬底2上的公共电极用布线12a连接的第二公共电极层12c,从而得到公共电极12。
最后,在衬底2上涂敷环氧树脂等的密封树脂603,通过该密封树脂603在衬底2上接合密封衬底604。这样,就得到了图1~图3所示的显示装置1。
这样,对于有效区域2a在最外侧的电源线103B,因为与连接其它的电源线103R、103G的连接用布线99R、99G在平面上不重叠,所以能在第一布线层135和第二布线层136的双方上设置。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比在第一布线层135和第二布线层136中的任意一方的层中设置了电源线103B时相比,能以近一半的宽度形成,并且电源线103B的宽度减少的部分能减小面板的框。
另外,与对于有效区域2a在最内侧的电源线103R相连接的连接用布线99R,与其它的电源线103G、103B在平面上不重叠,所以能在第一布线层135上形成。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能使设置在第二布线层136上的连接用布线99G、99B的宽度变粗相当于连接用布线99R的宽度那一部分,能使掩模的制作等显示装置的制造变得容易。在本实施例中,用于电连接电源线和连接用布线的接点只有100G一个地方,所以能减少接点电阻的依存性。
下面,说明实施例2。图10所示的实施例2的显示装置的布局与图2所示的实施例1的布局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公共电极用布线12a的至少一部分与设置在有效区域2a的周围的电源线103R、103G、103B中的至少一部分在俯视图中重叠。公共电极用布线12a,从安装有柔性衬底5的一边侧向着与该边相对的边延伸,分别设置在构成衬底2的外周的4边中彼此相对的2边和有效区域2a之间,一方的公共电极用布线12a与电源线103R重叠配置,另一方的公共电极用布线12a与103G、103B的至少一部分重叠配置。
图11表示了与此对应的剖视图。公共电极用布线12a由设置在第二布线层136上的导电膜构成,与公共电极12连接。
通过设置在第二布线层136下方的第一布线层135上的导电膜形成了电源线103R、103G、103B。公共电极用布线12a和电源线103R、103G、103B由第一层间绝缘膜144a隔开,电绝缘。在公共电极用布线12a和公共电极12的连接中,夹杂由ITO等构成的导电层12d。
如上所述,公共电极用布线12a形成为与电源线103R、103G、103B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由此,公共电极用布线12a和电源线103R、103G、103B之间形成了电容,缓和了电源电压的变动,使电光元件的稳定驱动成为可能。
电源线103R、103G、103B在有效区域2a和与安装了柔性衬底的边相对的边之间的区域中,如图12所示,分别通过接点100R、100G、100B连接着连接用布线99R、99G、99B。在接点100R、100G、100B中,连接着设置在第一布线层135上的导电膜和设置在第二布线层136上的导电膜。使用设置在第二布线层136上的导电膜构成了连接用布线99R、99G、99B。连接用布线99R、99G、99B的线宽比对应的电源线103R、103G、103B的线宽小。
须指出的是,如上所述,理想的是,在有效区域2a内,连接用布线99R、99G、99B基本上利用全部位于同一布线层中的导电膜而形成,在本实施例中,利用设置在第二布线层136上的导电膜形成。而利用设置在第二布线层136上的导电膜形成连接用布线99R、99G、99B。因此,与图5所示的情形不同,在从接点部到有效区域2a之间的区域中,连接用布线99R、99G、99B没必要进行从设置在第一布线层135上的导电膜到设置在第二布线层136上的导电膜的连接。
下面,说明具有所述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的电子仪器的例子。
图13(a)是表示移动电话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10(a)中,符号1000表示移动电话主体,符号1001表示使用所述有机EL装置1的显示部。
图13(b)是表示手表型电子仪器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在图10(b)中,符号1100表示手表主体,符号1101表示使用所述有机EL装置1的显示部。
图13(c)是表示文字处理器、个人电脑等便携式信息处理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在图13(c)中,符号1200表示信息处理装置,符号1202表示键盘等的输入部,符号1204表示信息处理装置主体,符号1206表示使用所述有机EL装置1的显示部。
须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中,能做各种变更。
例如,在所述实施例中,电源线103B为二层构造,如果是对于有效区域2a配置在最外侧的电源线,就可以是其他电源线。另外,可以为把设置在第一布线层135和第二布线层136上的电源线、连接用布线等配置为相反的结构。
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作为发光元件部11的结构,以从衬底2一侧开始按象素电极111、空穴注入/输送层110a、发光层110b、公共电极12的顺序形成,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能采用以相反的顺序配置的结构。在所述实施例中,使用发光元件部11的发光通过透明衬底2,射出到外面一侧的形式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适用发光元件部11的发光从与透明衬底2相反一侧,通过密封部3射出的形式。这时,设置具有上述的优异光透射性(透明性)的公共电极和密封层,就可以了。
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说明了把R、G、B的各发光层进行条纹配置时的情形,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可以采用各种配置构造。例如,除了条纹配置,也能是镶嵌配置和三角配置。
如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得到实现了窄框化的小型、并且制造容易的高质量电光装置和电子仪器。
须指出的是,上述的本实施例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形态,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任意变更。
权利要求1.一种电光装置,多条发光用电源布线配置在衬底上的第一层中,把所述发光用电源布线与对应的电极相连接的多条连接用布线配置在与所述第一层电绝缘的第二层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发光用电源布线中,位于最外侧的发光用电源布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两方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多条发光用电源布线中的位于最内侧的发光用电源布线相连接的所述连接用布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层中。
3.一种电光装置,在第一电极在衬底上配置为矩阵状的第一电极区域的周围,配置有与所述第一电极相连接的发光用电源布线和连接了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夹着功能层的第二电极的第二电极用布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用电源布线和所述第二电极用布线配置为,在平面视图中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光用电源布线和第二电极用布线之间配置有层间绝缘膜。
5.一种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衬底上的有效区域中的、包含具有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功能层的电光元件的多个象素;在所述有效区域的外侧与所述第二电极相连接的电极用布线;通过有源元件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至少设置在所述有效区域上的连接用布线;在所述有效区域的外侧与所述连接用布线相连的电源线;并且,所述电源线的至少一部分是由通过层间绝缘膜隔开的多个导电膜和把所述多个导电膜彼此电连接的导电材料形成。
6.一种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衬底上的有效区域中的、包含具有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功能层的电光元件的多个象素;在所述有效区域的外侧与所述第二电极相连接的电极用布线;通过有源元件与所述第一电极相连接,至少设置在所述有效区域上的连接用布线;在所述有效区域的外侧与所述连接用布线相连的电源线;并且,在所述有效区域的外侧设置有多条所述电源线,所述电源线中,设置在最远离所述有效区域的位置的电源线的至少一部分是由通过层间绝缘膜隔开的多个导电膜和把所述多个导电膜彼此电连接的导电材料形成。
7.一种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衬底上的有效区域中的、包含具有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功能层的电光元件的多个象素;在所述有效区域的外侧与所述第二电极相连接的电极用布线;通过有源元件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至少设置在所述有效区域上的连接用布线;在所述有效区域的外侧与所述连接用布线相连的电源线;并且,在所述有效区域的外侧设置有多条所述电源线,所述电源线中,设置在最靠近所述有效区域的位置的电源线由只设置在一个布线层中的导电膜形成。
8.一种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衬底上的有效区域中的、包括具有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功能层的电光元件的多个象素;在所述有效区域的外侧与所述第二电极相连接的电极用布线;通过有源元件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至少设置在所述有效区域上的连接用布线;在所述有效区域的外侧与所述连接用布线相连的电源线;并且,所述连接用布线的线宽与该连接用布线连接的所述电源线的线宽不同。
9.一种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衬底上的有效区域中的、包含具有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功能层的电光元件的多个象素;在所述有效区域的外侧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的电极用布线;通过有源元件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至少设置在所述有效区域上的连接用布线;在所述有效区域的外侧与所述连接用布线相连的电源线;并且,所述连接用布线的第一部分的线宽和第二部分的线宽彼此不同。
10.一种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衬底上的有效区域中的、包括具有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功能层的电光元件的多个象素;在所述有效区域的外侧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的电极用布线;通过有源元件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至少设置在所述有效区域上的连接用布线;在所述有效区域的外侧与所述连接用布线相连的电源线;并且,设置有多条所述连接用布线,所述多条连接用布线中的至少一条是由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多个布线层中的导电膜和把所述导电膜彼此连接的导电材料构成。
11.一种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衬底上的有效区域中的、包括具有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功能层的电光元件的多个象素;在所述有效区域的外侧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的电极用布线;通过有源元件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至少设置在所述有效区域上的连接用布线;在所述有效区域的外侧与所述连接用布线相连的电源线;并且,在构成所述电极用布线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导电膜和所述衬底之间,形成有构成所述电源线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二导电膜;通过层间绝缘膜,彼此隔开形成了所述第一导电膜和所述第二导电膜;重叠配置了所述第一导电膜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二导电膜的至少一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膜通过设置在所述层间绝缘膜上的接触部,与所述连接用布线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5~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层由有机场致发光材料构成。
14.一种电子仪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光装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适合于窄框化的电光装置,通过由设置在第一布线层(135)上的导电膜和设置在第二布线层(136)上的导电膜构成多条电源线(103R)、(103G)、(103B)中的至少一条电源线的至少一部分,使电源线的线宽变窄。
文档编号G09G3/30GK2629381SQ0326129
公开日2004年7月28日 申请日期2003年6月5日 优先权日2002年6月7日
发明者青木幸司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