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6735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面放电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和使用该方 法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彩色影像的显示中使用面放电型的AC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这 里所说的面放电型是指在前面基板或背面基板上平行地排列有用于产 生显示放电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并且以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交 叉的方式排列有第三电极的形式。显示放电是决定作为显示元件的单 元的发光量的放电。 一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是划定矩阵显示的行 (row)的行电极,第三电极是划定列(column)的列电极。而且,第 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一方(在本说明书中为第二电极)作为在寻址中 用于行选择的扫描电极使用。典型的面放电AC型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具有如图1所示的单元构 造。在图1中描绘出包括与2行中的3列对应的6个单元的部分,为 了易于理解内部构造而将前面板10和背面板20分离。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由前面板10和背面板20以及未图示的放电气 体构成。前面板10包括玻璃基板ll、第一行电极X、第二行电极Y、 电介质膜17和保护膜18。行电极X和行电极Y分别为图案化的透明 导电膜14和金属膜15的叠层体。背面板20包括玻璃基板21、列电极 A、电介质膜22、多个隔壁23、红色(R)荧光体24、绿色(G)荧光 体25和蓝色(B)荧光体26。行电极X和行电极Y作为产生面放电的显示电极,交替地排列在 玻璃基板11的内面,被电介质膜17和保护膜18覆盖。电介质膜17 是AC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必需的要素。通过由电介质膜17覆盖,能 够利用蓄积在电介质膜17的壁电荷反复产生面放电。保护膜18由耐 溅射性(耐7八。:y夕性)优异且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大的材料(一般为氧化镁)构成,具有防止对电介质膜17的溅射并且降低显示放电的开 始电压的功能。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显示中,为了通过二值的点亮控制进行色彩再现,如图2所示将作为输入图像的时间序列的帧Fk.2、 Fk.,、 Fk、 Fk+1 (以下,表示输入顺序的下标予以省略)分割为规定数目N的子 帧SF,、 SF2、 SF3、 SF4、 SFn.!、 SFn (以下,表示显示顺序的下标予以省略)。即,将各帧F置换为N个子帧SF的集合。依次赋予这些 子帧SF以W!、 W2、 W3、 W4、……WN^ Wn的亮度校重。这些亮度 权重W" W2、 W3、 W4、……WN.,、 Ww规定各子帧SF的显示放电的 次数。结合这样的帧结构将作为帧转送周期的帧期间Tf分割为N个子 帧期间Tsf,并且将一个子帧(甘7、、7 k—厶)期间分配给各子帧SF。 而且,将子帧期间分为用于壁电荷的初始化(复位)的复位期间、 用于与显示数据对应的壁电荷控制(寻址)的地址期间和用于产生与 应显示的亮度对应的次数的显示放电的点亮维持(sustain)的维持期间。 在N个子帧SF中,复位期间、地址期间、维持期间的顺序是共同的。 对每个子帧进行壁电荷的初始化、寻址和维持。其中,在如电视显示这样将帧分成多个场(7一一》K)的隔行 扫描(interlace)显示中,将各场置换为多个子场。在这种情况下,也 可以将"帧"换读为"场",将"子帧"换读为"子场"。此外,也可 以将画面划分为多个部分,每个部分独立地进行复位、寻址和维持。作为涉及这种驱动顺序的在先技术文献,有日本特开2004 — 302134号公报。在该公报中公开有典型的驱动波形。将该驱动波形示 于图3。在图3中,总括地表示有相对行电极X和列电极A的波形,并且 表示有相对顶头行的行电极Y (1)和最终行的行电极Y (n)的波形。在复位期间中,进行所谓的钝波复位。钝波复位是通过施加斜坡 (ramp)波形脉冲中的代表性的钝波脉冲而连续地产生微弱的放电, 由此对壁电荷量进行调整的操作。钝波复位的原理在美国专利5745086 号公报中有详细的说明。例示的钝波复位进行2次钝波脉冲的施加。 第一次的钝波脉冲的施加减小前点亮单元与前熄灭单元之间的壁电压 之差。第二次的钝波脉冲的施加使全部单元的壁电压为设定值。在此,前点亮单元是在所关注的子帧的前一个子帧中点亮的单元,前熄灭单 元是前点亮单元以外的单元。
在地址期间中,依次一根根地对行电极Y施加扫描脉冲。即,进 行行选择。与行选择同步,在与选择行中的应点亮的单元对应的列电
极A上施加地址脉冲。在由行电极Y和列电极A选择的应点亮的单元 产生地址放电,形成规定的壁电荷。
在维持期间中,在行电极Y和行电极X上交替地施加维持脉冲。 每次施加时在应点亮的单元的行电极间(以下,将其称为XY电极间) 产生显示放电。
以下,进一步对与本发明深切相关的复位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在各单元施加两次钝波脉冲的复位中,优选使2次 放电的形式的组合为产生对称放电的组合,即面放电 面放电或者对 向放电 对向放电。面放电是在放电气体空间的单侧产生的沿基板面 的放电。在图1的单元构造中,通过在XY电极间施加电压而产生面 放电。对向放电是在夹着放电气体空间的电极间产生的面板厚度方向 的放电。通过在列电极A与行电极Y的电极间(以下,将其称为AY 电极间)或者在列电极A与行电极X的电极间(以下,将其称为AX 电极间)施加规定的电压而产生对向放电。
但是,在对向放电 对向放电的组合中,在第一次或第二次的任 意一次放电中,列电极为阴极。因为覆盖阴极的荧光体的二次电子发 射系数Y的值比覆盖阳极的保护膜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小,所以基于 荧光体的电子供给量少。因此,列电极为阴极的对向放电容易不稳定。
因而,在图3的复位期间的驱动电压按照与2次钝波脉冲的施加 分别呼应的放电从面放电开始的方式,即进行面放电 面放电的组合 的复位的方式进行设定。因为由面放电在放电气体空间产生引火 (priming)粒子,所以容易引起对向放电。从面放电开始转移到面放 电与对向放电的复合放电,还是不产生对向放电地结束放电,取决于 驱动电压的设定。
施加钝波脉冲的目的在于产生使壁电荷量平缓变化的微弱放电。 在此,以作为有代表性的钝波的斜坡波为例进行例举,只要斜坡波的 倾斜度较陡则导致产生强放电,不能将壁电荷量调整为所期望的值。另一方面,如果使斜坡波的倾斜度足够平缓,虽然能够产生微弱的放 电,但是因为为了使壁电荷量变化为所期望的值而必须加长钝波脉冲 的脉冲宽度,所以复位的所需时间延长。如果复位期间变长,则能够 分配给维持的时间变短。由此,显示的亮度降低。[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 — 302134号公报 发明内容本发明鉴于这种课题而提出,目的在于縮短作为寻址的前处理的 壁电荷量的调整的所用时间。适用达成上述目的的驱动方法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夹住放 电气体空间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排列在上述第一基板上的第一电 极和第二电极;介于上述第一电极和上述第二电极与上述放电气体空 间之间的第一绝缘体;排列在上述第二基板上的第三电极;和介于上 述第三电极与上述放电气体空间之间的第二绝缘体,并且上述第一绝 缘体比上述第二绝缘体容易发射二次电子。对具有这种典型的结构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进行使斜坡波脉冲 的倾斜度(电压的变化率)变化以产生放电的实验,由此判明在放电 动作中存在下面的(1)禾B (2)的倾向。(1) 与从面放电开始的情况相比,在从对向放电开始的情况下即 使倾斜度较陡也难以产生强的放电。(2) 即使在从面放电开始的情况下,对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施加 正极性的斜坡波脉冲的情况与施加负极性的斜坡波脉冲的情况相比, 也难以产生强的放电。具体而言,例如在通过施加倾斜度为1V/)iS以下的负极性斜坡波 脉冲能够产生从面放电开始的所期望的微弱放电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中,通过正极性斜坡波脉冲产生从面放电开始的微弱放电的情况下的 倾斜度的上限为3V s。而且,在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产生从对向 放电开始的微弱放电的情况下的倾斜度的上限为5V s。关于(1)的倾向,因为面放电为从电极间隙的附近向远方扩展, 所以可认为在远离电极间隙的位置所残留的调整前的壁电荷诱发强放 电。与此相对,因为对向放电在电极相对的区域均匀地产生,所以难以产生壁电荷的调整的偏差。因此,可认为在对向放电中难以产生强 放电。
关于(2)的倾向,在正极性的斜坡波脉冲的施加中,相对第一电 极或第二电极的电位,第三电极的电位为负极性,在这种电位关系中, 从介于第三电极和放电气体空间之间的第二绝缘体发射的二次电子 少,因此可认为难以产生强放电。
依据该倾向,为了使基于微弱放电的所期望的电荷调整在更短时 间结束,产生从对向放电开始的微弱放电比较有利。此外,在需要产 生从面放电开始的微弱放电时,通过在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上施加正 极性的钝波脉冲而产生该放电是比较有利的。
达成上述目的的驱动方法为,进行在应点亮的单元中形成蓄积 有点亮所必需的壁电荷的状态的寻址;使得在应点亮的单元中的第一 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产生放电的维持;和形成全部的单元中的第一绝 缘体的壁电荷被初始化的状态的复位。在上述寻址中,在应点亮的单 元或者并非应点亮的单元的第二电极与第三电极之间产生以该第二电 极为阴极的对向放电形式的地址放电,在上述复位中,在上述第二电 极上施加负极性的钝波脉冲,由此产生从上述第二电极与上述第三电 极之间的以该第二电极为阴极的对向放电形式的放电开始的电荷调整 放电。


图1是表示典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单元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用于再现灰度等级的帧分割的例子的图。
图3是表示包括现有的复位的驱动顺序的驱动电压波形图。
图4是本发明的复位的重要事项的说明图。
图5是实施例1的复位的驱动波形图。
图6是实施例2的复位的驱动波形图。
图7是实施例2的复位的说明图。
图8是实施例3的复位的驱动波形图。
图9是实施例4的复位的驱动波形图。
图10是表示实施例4的效果的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的优选例是图1所示的典型的三电极面放电型等离子体显 示面板。但是,不限于三电极构造,也能够将本发明的驱动方法适用
于包括具有第一、第二和第三行电极的4电极构造的其他面放电型等 离子体显示面板。
此外,如图2所示将帧F置换为多个子帧SF的方法和反复进行如 图3所示的复位、寻址和维持的驱动顺序,除去复位期间的驱动波形 的设定以外,也适用于本发明的驱动方法。
在以下的说明中,例举图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驱动。本发明 的结构要素与图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要素的对应如下所示。
第一基板与玻璃基板11对应,第二基板与玻璃基板21对应。第 一电极与行电极X对应,第二电极与行电极Y对应,第三电极与列电 极A对应。第一绝缘体与保护膜18对应,第二绝缘体与荧光体24、 25、 26对应。
实施例1
参照图3,在地址期间的单元的选择中使用行电极Y和列电极A, 所以用于寻址的地址放电必然为对向放电。而且,该对向放电是以行 电极Y为阴极的放电。这是因为如果行电极Y为阴极,则保护膜18 的二次电子发射作用对放电有贡献。为了高速地进行线序的寻址,产 生以行电极Y为阴极的对向放电较为有利。
作为寻址的前处理的复位的目的在于消除在以前的寻址中形成的 壁电荷量的2值设定状态,并且在接下来的寻址中能够以容易引起地 址放电的方式优化全部单元的壁电荷量。为了容易引起地址放电,需 要使紧接地址期间之前的放电为与地址放电相同极性的放电。因为在 寻址中,施加在行电极Y的扫描脉冲为负极性,所以复位期间的最终 的放电为以行电极Y为阴极的放电。而且,优选该最终的放电为精密 地对壁电荷进行调整并且从对向放电开始的放电。
下面利用单元电压平面更为具体地对本实施例进行说明。
三电极构造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动作如上述文献中所公开的那样,能够使用单元电压平面和放电开始阈值闭曲线,以几何学的方式进行解析。这里使用的单元电压平面如图4所示,为横轴取XY电极 间的单元电压,纵轴取AY电极间的单元电压的正交坐标平面。通过分 别测定XY、 AY、 AX三个电极间的放电开始阈值(Vt),将得到的测 定值绘制在单元电压平面上而实现放电开始阈值闭曲线(以下称为Vt 闭曲线)的具体化。Vt是引起微弱放电的最小电压。在某电极间的Vt 的测定中一点点地变更另外两个电极间的单元电压。测定可以是实测 也可以是模拟。图4中的括号内的文字表示相应电极。前面的字母表 示阳极,后面的字母表示阴极。作为以行电极Y为阴极的放电,包括作为对向放电的A-Y放电和 作为面放电的X-Y放电。在这里的"A-Y放电"、"X-Y放电"的表述 中,"-"前面的大写字母(A或X)表示阳极,后面的大写字母(Y) 表示阴极。以下,使X-Y放电的放电开始阈值为Vt (XY), A-Y放电 的放电开始阈值为Vt (AY)。此外,为方便起见,将在某电极与基准 电位线(line)之间施加电压表现为"在电极上施加电压"或"在电极 上施加脉冲"。关于钝波脉冲的极性,将使电极电位下降的极性称为负 极性,使电极电位上升的极性称为正极性。为引起以行电极Y为阴极的放电而对行电极Y施加负极性的钝波 脉冲,由此,使得相对于行电极Y的电位,行电极X的电位和列电极 A的电位同样相对地上升,因此在图4中如粗箭头所示,在单元电压 平面中以斜率1的矢量表示。在该矢量与连接Vt闭曲线的点a、 b的 线交叉的情况下,最初产生A-Y放电,在与连接点a、 f的线交叉的情 况下,最初产生X-Y放电。因此,从对向放电开始的条件是负极性 钝波脉冲施加前的单元电压的位置在Vt闭曲线的内侧,并且存在于比 通过点a的斜率1的直线更靠上部的区域(在图4中为带斜线的区域)。本实施例1是通过在施加负极性钝波脉冲以前先施加矩形波脉冲 而满足上述条件的例子。如图5所示,在行电极Y上施加作为正极性 矩形波脉冲的维持脉冲Ps,由此产生作为面放电的Y-X放电。其后在 行电极Y上施加负极性钝波脉冲Prl,由此产生作为对向放电的A-Y 放电。通过与图3的比较可知,在施加负极性钝波脉冲Prl时不使行 电极X的电位上升而保持在接地电位,是与现有的驱动方法不同的本发明所特有的特征。其中,在图5中对行电极X施加维持脉冲PS是维持期间的最后的 操作,但是能够将对行电极Y施加维持脉冲PS看作维持期间的最后的操作,仅将负极性钝波脉冲Prl的施加看作复位期间的操作。 实施例2实施例2是实施例1的变形例。如图6所示,在整个施加负极性 钝波脉冲Prl的期间,以使行电极X的电位接近行电极Y的电位的方 式使行电极X偏置(/《<77)为负电位。根据实施例,能够更确实地产生从对向放电开始的电荷调整放电。 这是因为通过行电极X的偏置,能够如图7所示,使与负极性钝波脉 冲Prl对应的斜率(傾含)1的矢量的起始点从单元电压平面的原点向 左方(横轴的负侧)移动。进一步对此进行说明。因为与维持脉冲Ps呼应的Y-X放电形成消除施加电压的壁电荷, 所以,Y-X放电结束的时刻的状态在理想的情况下是与单元电压平面 的原点对应。但是实际上多少存在误差,有该状态向原点的右方偏移 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图7中虚线箭头所示,斜率1的矢量有可 能与连接点a、 f的线交叉。通过使斜率1的矢量的起始点向左方移动, 能够使矢量与连接点a、 b的线交叉。而且,即使在点a存在于通过原 点的斜率1的直线(图7的点划线)的左侧的情况下,通过使矢量的 起始点向左方移动,也能够产生从对向放电开始的电荷调整放电。艮P,在实施例2中,对于负极性钝波脉冲Prl的施加开始时刻的 单元状态(矢量的起始点)和Vt闭曲线的不规则的允许范围广。实施例3实施例3是进行2次钝波脉冲的施加作为复位动作的例子。如图8 所示,在施加负极性的钝波脉冲Prl之前,先在行电极Y上施加正极 性的钝波脉冲Pr2。由于放电开始时期提早,所以钝波脉冲Pr2重叠于 正极性的矩形波偏置(才7iT:y卜)脉冲Pr3,并且,在行电极X上施 加负极性的矩形波偏置脉冲Pr4。通过这样的钝波脉冲Pr2的施加,产 生作为面放电的Y-X放电。在紧接复位期间的钝波脉冲Prl的施加之前的壁电荷状态不确定, 或者在维持期间结束时的壁电荷量过多或过少时,需要在钝波脉冲Prl的施加之前产生用于电荷调整的放电。在该放电中,行电极Y必须为 阳极。如上所述,行电极Y为阳极的对向放电由于二次电子发射少所以不稳定。因此,在钝波脉冲Prl的施加之前产生面放电。因为产生面放电的钝波脉冲Pr2为正极性,所以与其为负极性的 情况相比,倾斜度(傾含)较陡也没有关系。但是,必须使在前熄灭 单元中不产生面放电。设定钝波脉冲Pr2的波形(包括倾斜度、脉冲 幅度),使其满足该制约。这是因为在仅通过两个钝波脉冲施加过程构 成复位动作的情况下,需要面放电一面放电或对向放电一对向放电的 组合,反复面放电一对向放电的组合的驱动顺序是不稳定的。例如, 在不点亮某子帧的单元的情况下,因为既不产生地址放电也不产生显 示放电,所以在该子帧的复位期间和下一个子帧的复位期间中持续面 放电一对向放电的组合的放电动作。在使单元点亮的情况下因为显示 放电动作介于复位和下一个复位之间,所以没有问题。在复位期间中 如果不使前熄灭单元中产生面放电,则面放电一对向放电的组合的放 电动作不会持续。 实施例4实施例4是进行3次钝波脉冲的施加作为复位动作的例子。在刚 通入电源后那样不是各单元接受复位的状态的情况下,需要在上述实 施例3的面放电以前产生使行电极X为阳极的电荷调整放电。如图9 所示,与实施例3相同,在施加负极性的钝波脉冲Prl之前,先施加 正极性的钝波脉冲Pr5、矩形波偏置脉冲Pr6、和矩形波偏置脉冲Pr7。 但是,在本例子中,在施加负极性钝波脉冲Prl时使行电极X的电位 上升。在负极性钝波脉冲Prl的施加之前,先在行电极X上施加正极 性的钝波脉冲Pr8。由于放电开始时期提早,所以钝波脉冲Pr8重叠于 正极性的矩形波偏置脉冲Pr9,进一步在行电极Y上施加负极性的矩形 波偏置脉冲PrlO。通过钝波脉冲Pr8的施加,产生作为面放电的X-Y 放电。因为钝波脉冲Pr8为正极性,所以与其为负极性的情况相比, 倾斜度较陡也没有关系。在图10中表示实施例4的背景发光亮度与地址放电延迟的关系。 图中白圈表示进行图3所示的现有的复位的情况,黑圈表示进行本实 施例4的复位的情况。背景发光亮度依存于复位期间的放电的强度,复位期间的放电的强度越大背景发光亮度越高。在提高显示的对比度 的基础上,优选背景发光亮度低。地址放电延迟是从扫描脉冲和地址 脉冲的前缘到地址放电开始为止的时间。若放电延迟长于扫描脉冲和 地址脉冲的脉冲宽度,则不产生地址放电,发生显示缺陷。在谋求寻 址的高速化即扫描脉冲和地址脉冲的脉冲宽度的縮短的方面,优选地 址放电延迟短。作为一般的倾向而言,背景发光亮度越高则地址放电 延迟越短。从图10可知,实施例4的复位对縮短地址放电延迟有效。例如, 在背景发光亮度为l.O的情况下,与现有的复位相比能够实现约200ns 的高速化。此外,如果改变观点,则实施例4的复位对降低背景发光 亮度有效。例如,在地址放电延迟为大约Ums的情况下,能够将背景 发光亮度降低为大约1/3。以上的实施例1 4能够在图11所示结构的显示装置中加以实施。 在图11中,显示装置1由具有能够彩色显示的画面16的三电极 面放电AC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的驱动 电路3构成。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的画面16是具有图1所示构造的单元的集合。 在该画面16中,第一行电极X和第二行电极Y交替排列,且排列有 列电极A。行电极X和行电极Y在画面16的各行中构成用于产生面 放电形式的维持放电的电极对。列电极A在属于其所配置的列的各个 单元中,与行电极X和行电极Y交叉。其中,在本发明的实施中,行 电极的排列为广为所知的两种方式的任一种即可。 一种是如图l所示, 使邻接的行间的电极间隙比各行的电极间隙(面放电缝隙)更宽的方 式。另一种是使全部的行电极间隙相等的方式。驱动电路3包括在行电极X上施加驱动电压的X驱动器91、在 行电极Y上施加驱动电压的Y驱动器92、在列电极A上施加驱动电 压的A驱动器93、控制对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的驱动电压的施加的控 制器95、和电源电路96。X驱动器91具f施加维持脉冲的电路911和施加用于复位的脉冲 的电路922。 Y驱动^92具有施加扫描脉冲的电路921、施加维持脉 冲的电路922、和施加用于复位的脉冲的电路923。从TV调谐器、计算机等图像输出装置向驱动电路3输入帧频1/30 秒的彩色影像信号Sl。该彩色影像信号Sl通过控制器95的数据处理 块被转换成用于基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8的显示的子帧数据。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波形、电压、驱动顺序、装置结构等,能 够在沿袭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例如,在刚通入电源 后以及规定间隔的设定时期中进行实施例4的复位,能够使其他的复 位为实施例1 3的任一种。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能够利用于个人计算机或工作站等信息处理设备的显示 器、平面型的电视机、广告或引导信息等公众显示用的显示器等的包 括面放电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其为具有面放电构造的单元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该驱动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夹住放电气体空间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排列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介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放电气体空间之间的第一绝缘体;排列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第三电极;和介于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放电气体空间之间的第二绝缘体,并且所述第一绝缘体比所述第二绝缘体容易发射二次电子,该驱动方法进行在应点亮的单元中形成蓄积有点亮所必需的壁电荷的状态的寻址;使得在应点亮的单元中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产生放电的维持;和形成全部的单元中的第一绝缘体的壁电荷被初始化的状态的复位,在所述寻址中,在应点亮的单元或者并非应点亮的单元的第二电极与第三电极之间产生以该第二电极为阴极的对向放电形式的地址放电,在所述复位中,在所述第二电极上施加负极性的钝波脉冲,由此产生从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的以该第二电极为阴极的对向放电形式的放电开始的电荷调整放电。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 在于在所述复位中,在产生所述电荷调整放电之前,在所述第二电极 上施加正极性的钝波脉冲,由此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产生面放电形式的放电。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 在于在所述复位中,在产生所述面放电形式的放电之前,在所述第一 电极上施加正极性的钝波脉冲,由此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产生面放电形式的放电。
4. 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具有面放电构造的单元的等离子体显示 面板和驱动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并且进行在应点亮 的单元中形成蓄积有点亮所必需的壁电荷的状态的寻址;使得在应点 亮的单元中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产生放电的维持;和形成全部 的单元中的第一绝缘体的壁电荷被初始化的状态的复位,该显示装置 的特征在于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夹住放电气体空间的第一基板和第 二基板;排列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介于所述第 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放电气体空间之间的第一绝缘体;排列 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第三电极;和介于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放电气体 空间之间的第二绝缘体,并且所述第一绝缘体比所述第二绝缘体容易 发射二次电子,所述驱动电路,在所述寻址中,使应点亮的单元或者并非应点亮 的单元的第二电极与第三电极之间产生以该第二电极为阴极的对向放 电形式的地址放电;在所述复位中,在所述第二电极上施加负极性的 钝波脉冲,由此产生从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的以该第二 电极为阴极的对向放电形式的放电开始的电荷调整放电。
全文摘要
具备面放电型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的显示装置(1)进行在应点亮的单元中形成蓄积有点亮所必需的壁电荷的状态的寻址;使得在应点亮的单元中的第一电极(X)与第二电极(Y)之间产生放电的维持;和形成全部的单元中的壁电荷被初始化的状态的复位。在所述寻址中,在应点亮的单元或者并非应点亮的单元的第二电极(X)与第三电极(Y)之间产生以该第二电极(Y)为阴极的对向放电形式的地址放电,在所述复位中,在所述第二电极(Y)上施加负极性的钝波脉冲(Pr1),由此产生从所述第二电极(Y)与所述第三电极(A)之间的以该第二电极(Y)为阴极的对向放电形式的放电开始的电荷调整放电。
文档编号G09G3/288GK101292275SQ20068003881
公开日2008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17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17日
发明者井上一, 小坂忠义, 崎田康一, 瀬尾欣穗, 高木一树 申请人:富士通日立等离子显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