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81310发布日期:2020-07-24 16:19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一种显示模组的光学膜材固定方案是:在光学膜材上设计一定数量的挂耳,在中框侧壁上挖斜槽,光学膜材的挂耳插入斜槽内,并挂在中框侧壁上。

这种光学膜材固定结构存在以下问题:光学膜材的挂耳与中框之间在斜槽处会存在缝隙,导致光线从该缝隙直接射出中框外,由于目前日益流行的超窄边框设计,膜材挂耳及中框挖斜槽距离模组屏幕显示区很近,在一定的视角下,会在画面看到此挂耳暗影,从而影响观看效果,给客户带来不好的体验,也会给产品带来不良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能够改善光学膜材挂耳暗影现象,提升显示产品画面品质。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光学膜材,所述光学膜材包括平行的出光面和入光面,在所述光学膜材的四周边缘设有多个挂耳;

中框,所述中框设置在所述光学膜材的四周边缘部分,所述中框至少包括位于所述光学膜材的四周外侧的第一部分、和位于所述光学膜材的所述入光面一侧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包括内侧面及与所述内侧面相背设置的外侧面,在所述第一部分上、与多个所述挂耳所对应的位置开设有贯穿所述内侧面和所述外侧面的多个横向槽,所述横向槽的开槽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光学膜材的所述出光面平行,在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外侧面上设有凸起;其中所述挂耳自所述横向槽穿过,并弯折后套设在所述凸起上。

示例性的,所述第一部分还包括用于支撑显示面板的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与所述光学膜材的所述出光面平行,并位于所述内侧面和所述外侧面之间,其中,所述横向槽为开设在所述支撑面上的缺口结构。

示例性的,所述横向槽在垂直于所述光学膜材的所述出光面的第二方向上的槽体深度比所述光学膜材的厚度大0.2~0.5mm。

示例性的,所述横向槽包括与所述挂耳接触以支撑所述挂耳的槽壁,所述槽壁与所述光学膜材的所述入光面平行,且与所述光学膜材的所述入光面在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一高度差,所述第二方向为垂直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

示例性的,所述第一高度差的取值范围为0.1~0.2mm。

示例性的,所述支撑面与所述光学膜材的所述出光面在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二高度差,所述第二方向为垂直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

示例性的,所述第二高度差的取值范围为0.2~0.5mm。

示例性的,所述光学膜材包括与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所对应的第一区域,其中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内侧面在所述光学膜材的入光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外。

示例性的,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内侧面在所述光学膜材的入光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最近距离的取值范围为0.1~0.2mm。

示例性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前框,所述前框设置在所述中框的四周外侧,且所述前框包括面向所述中框的内侧壁和背向所述中框的外侧面,所述内侧壁在与所述挂耳对应的位置开设凹槽,所述挂耳自所述横向槽穿过并弯折后,容置在所述凹槽内。

示例性的,所述凹槽为贯穿所述前框的所述内侧壁和所述外侧壁的通槽。

示例性的,所述挂耳的弯折拐点超出所述中框的所述外侧面外,与所述中框的外侧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距离。

示例性的,所述第一距离的取值范围为0.1~0.2mm。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

及,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光学膜材的所述出光面一侧。

本实用新型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将背光模组中的中框上开设横向槽,该横向槽的开槽方向与光学膜材的出光面平行,也就是,所述横向槽的开槽方向横向朝内,并在中框外侧壁设置凸起,光学膜材的挂耳可直接伸出所述横向槽外,折弯后与中框外侧壁上凸起配合实现固定。与相关技术中在中框侧壁上挖斜槽的方式相比,相关技术中斜槽的开槽方向与光学膜材的出光面呈一定角度,也就是,斜槽朝斜上方开口,这使得在该斜槽的开口处会有部分光线斜向上射出中框外,而上述方案,在中框上开设的横向槽的开槽方向横向朝内,光学膜材的挂耳直接伸入该横向槽,横向槽的开口位置会被光学膜材覆盖住,光线在中框的横向槽开口处射出较少,从而在大视角下观看此区域不会产生挂耳暗影,提升显示产品画面品质。

附图说明

图1表示目前相关技术中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前框未示意出;

图5表示图4中a’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6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在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进行详细说明之前,有必要对相关技术进行以下说明:

在相关技术中,如图1所示,目前一种显示模组的光学膜材固定方案是:在光学膜材1上设计一定数量的挂耳2,在中框3侧壁上挖斜槽4,光学膜材1的挂耳2插入斜槽4内,并挂在中框3侧壁上。目前设计的主要问题点是,中框3上挖斜槽4,该斜槽4的开口方向朝光学膜材1的斜上方,光学膜材1的挂耳2与斜槽4之间会存在缝隙(图1中虚线框b内),光线在此区域会直接射出中框外,而入射至屏幕5。由于超窄边框设计,光学膜材1的挂耳2及中框3的斜槽4距离模组屏幕5的显示区域a/a很近,在一定的视角下,会在画面看到此挂耳暗影,从而影响观看效果,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体验,也会给产品带来不良的影响。

目前相关技术中挂耳结构设计理论分析及设计参数关系推导如下:

图1中,x代表中框3在开槽位置处的内侧壁与屏幕5的显示区域a/a的最近距离,y代表从光学膜材1的出光面到屏幕5的下偏光片之间的距离,d代表光学膜材1的挂耳暗影可视区域,h代表判定光学膜材挂耳暗影的屏幕z向观看距离。s1代表中框3在开槽位置处的内侧壁与光学膜材弯折点的距离,s2代表屏幕5的厚度,s3为光学膜材转折点到中框的斜槽开口上边缘的距离。

以s1为0.6mm,s2为1.74mm,s3为2.84mm为例。在图1所示的虚线三角形中,tanθ=(d-0.6)/(h+1.74+y)=0.6/2.84,故d=0.21(h+y)+0.95mm。从以上参数关系可以看出,挂耳暗影可视区域d与观看距离h及光学膜材出光面到显示面板的下偏光片距离y成正比,若想减小暗影可视区域d,需减小h值和y值。但是,即使y设计值为0,且在较小的观看距离(例如h=100mm)判定挂耳暗影,d=100.95mm,即挂耳暗影在屏幕100.95mm范围内仍可见,因此,目前的光学膜材挂耳设计方案无法避免出现挂耳暗影。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能够改善光学膜材挂耳暗影现象,提升显示产品画面品质。

如图2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光学膜材100、导光板500和中框200,所述光学膜材100包括平行的出光面100a和入光面100b,在所述光学膜材100的四周边缘设有多个挂耳110;所述中框200围绕所述光学膜材100的四周设置,即所述中框设置在所述光学膜材100的四周边缘部分,所述中框200至少包括位于所述光学膜材100的四周外侧的第一部分210、和位于所述光学膜材100的所述入光面100b一侧的第二部分220,所述导光板500设置在所述光学膜材100的入光面一侧,并支撑于所述第二部分220上,且所述第一部分210位于所述导光板400的外侧,所述第一部分210包括内侧面210a和与内侧面210a相背设置的外侧面210b,所述内侧面210a面向所述导光板500,所述外侧面210b背向所述导光板500,在所述第一部分210上、与多个所述挂耳110所对应的位置开设有贯穿所述内侧面210a和所述外侧面210b的多个横向槽230,所述横向槽230的开槽方向为第一方向f1,所述第一方向f1与所述光学膜材100的所述出光面100a平行,在所述第一部分210的所述外侧面210b上设有凸起240;其中所述挂耳110自所述横向槽230穿过,并弯折后套设在所述凸起240上。

上述方案,将背光模组中的中框200上开设横向槽230,该横向槽230的开槽方向与光学膜材100的出光面100a平行,也就是,所述横向槽230的开槽方向横向朝内,并在中框200外侧壁设置凸起240,光学膜材100的挂耳110可直接伸出所述横向槽230外,折弯后与中框200外侧壁上凸起240配合实现固定。与相关技术中在中框侧壁上挖斜槽的方式相比,相关技术中斜槽的开槽方向与光学膜材的出光面呈一定角度,也就是,斜槽朝斜上方开口,这使得在该斜槽的开口处会有部分光线斜向上射出中框外,而上述方案,在中框200上开设的横向槽230的开槽方向横向朝内,光学膜材100的挂耳110直接伸入该横向槽230,横向槽230的开口位置会被光学膜材100覆盖住,光线在中框200的横向槽230开口处射出较少,从而在大视角下观看此区域不会产生挂耳110暗影,提升显示产品画面品质。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光学膜材100挂耳110结构设计理论分析及设计参数关系推导如下:

图2中,l代表判定光学膜材100挂耳110暗影的屏幕宽度方向距离,x代表中框200上的横向槽230的开槽位置内侧面210a与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a/a之间的最近距离,y代表从光学膜材100的出光面100a到显示面板400的下偏光片之间的距离,d代表光学膜材100挂耳110暗影m可视区域,h代表判定光学膜材100挂耳110暗影的屏幕z向观看距离,s2代表显示面板400的厚度。

以s2为1.74为例,在图2中虚线三角形中,tanθ=y/x=(x+l-d)/(h+1.74+y),故d=l-xh/y-1.74x/y。从以上参数关系可以看出,暗影可视区域d与判定暗影的垂直屏幕方向距离l以及光学膜材100出光面100a到显示面板400的下偏光片之间的距离y成正比,和中框200上的横向槽230开槽位置内侧面210a与显示面板400的显示区域a/a之间的距离x以及判定光学膜材100挂耳110暗影的屏幕z向观看距离h成反比。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若要实现挂耳110暗影不可见,光学膜材100挂耳110暗影m可视区域d≤0,当d≤0时,则h≥yl/x-1.74,即,结合判定画面品味基准和设计参数,满足h≥yl/x-1.74,即可实现挂耳110暗影不可见。举例说明:以判定画面品味基准为l=680.4mm(55inch屏幕宽度)为例,h=500mm,则500≥680.4*y/x-1.74,即x≥1.36y。故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只需满足此条件,挂耳110暗影不可见。结合实际情况,若判定画面品味基准不同,对应的设计参数x、y可适当调整。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第一部分210还包括用于支撑显示面板400的支撑面211,所述支撑面211与所述光学膜材100的所述出光面100a平行,并位于所述内侧面210a和所述外侧面210b之间,其中,所述横向槽230为开设在所述支撑面211上的缺口结构。

采用上述方案,如图2至图6所示,在中框200的用于支撑显示面板400的支撑面211上挖缺口,来形成所述横向槽230,这样,一方面,所述光学膜材100在固定时,可直接将光学膜材100的挂耳110搭在中框200的横向槽230上,再垂直弯折挂耳110后挂在中框200的外侧面210b凸起240上即可,组装方便;另一方面,由于暗影可视区域d与光学膜材100的出光面100a到显示面板400的下偏光片之间的距离y成正比,因此,y值越小,暗影可视区域d越小,将所述支撑面211上开缺口来形成横向凹槽,这样,可以使得所述支撑面211与所述光学膜材100的所述出光面100a在第二方向f2上的第二高度差尽可能做小,以满足实现挂耳110暗影不可视的y值参数要求。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横向槽230也可以不是缺口结构,而是一通槽结构,也就是,所述支撑面211为一完整平面,对此并不以此为限。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所述横向槽230在垂直于所述光学膜材100的所述出光面100a的第二方向上的槽体深度比所述光学膜材100的厚度大0.2~0.5mm。示例性的,所述光学膜材100的厚度大约在0.6~0.9mm,所述横向槽的槽体深度在0.8~1.4mm之间。

此外,如图2至图6所示,所述横向槽230包括用于支撑所述挂耳110的槽壁231,所述槽壁231与所述光学膜材100的所述入光面100b平行,且与所述光学膜材100的所述入光面100b在第二方向f2上具有第一高度差h1,所述第二方向f2为垂直于所述出光面100a的方向。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光学膜材100的挂耳110与所述横向槽230的槽壁231之间存在第一高度差h1,所述横向槽230的槽壁231低于所述光学膜材100的入光面100b,这样,所述光学膜材100的挂耳110搭在所述横向槽230上时,可保证所述光学膜材100的出光面100a与挂耳110的横向部分保持在同一平面。

示例性的,所述第一高度差h1的取值范围为0.1~0.2mm。采用上述方案,所述光学膜材100的厚度通常在0.6~0.9mmmm,当所述第一高度差h1的取值为0.1~0.2mm时,可保证挂耳110的横向部分与光学膜材100之间保持平整,且具有一定间隙,使得热胀冷缩时不会导致挂耳110损坏,提高产品寿命。优选的,所述第一高度差h1为0.1mm。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对于所述第一高度差h1的具体数值并不以此为限,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此外,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面211与所述光学膜材100的所述出光面100a在第二方向f2上具有第二高度差h2,所述第二方向f2为垂直于所述出光面100a的方向。

采用上述方案,由于所述中框200的所述支撑面211用于支撑所述显示面板400,所述支撑面211高于所述光学膜材100的出光面100a,具有第二高度差h2,这样,可保证所述中框200的支撑面211可支撑显示面板400,且由于暗影可视区域d与光学膜材100的出光面100a到显示面板400的下偏光片之间的距离y成正比,因此,y值越小,暗影可视区域d越小,该支撑面211与所述光学膜材100的出光面100a之间的第二高度差h2确定,即可确定所述显示面板400的下偏光片与光学膜材100的出光面100a之间的距离y值的大小,也就是说,所述第二高度差h2即为y值。

示例性的,所述第二高度差h2的取值范围为0.2~0.5mm。采用上述方案,所述支撑面211与所述光学膜材100的所述出光面100a在第二方向f2上的第二高度差h2尽可能做小,以满足实现挂耳110暗影不可视的y值参数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二高度差h2的具体取值不以此为限。

此外,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光学膜材100包括与显示面板400的显示区域a/a所对应的第一区域,其中所述第一部分210的所述内侧面210a在所述光学膜材100的入光面100b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外。

上述方案中,由于暗影可视区域d与所述中框200上的横向槽230开槽位置内侧面210a与显示面板400的显示区域a/a之间的距离x成反比,所述横向槽230开设在所述中框200的第一部分210上,所述第一部分210的内侧面210a在所述光学膜材100的入光面100b上的正投影可落入所述第一区域外,也就是,中框200在开槽位置处的内侧壁距离显示面板400的显示区域a/a的距离越远,则暗影可视区域d越小。

示例性的,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应用于拼接屏时,要求边框很窄,示例性的,结合边框宽度要求,所述第一部分210的所述内侧面210a在所述光学膜材100的入光面100b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f1上的最近距离x的取值范围为0.1~0.2mm。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所述x的取值范围不限于此。例如当不应用拼接屏时,或者不同的拼接屏产品中,要求不同,则以上取值会发生相应变化,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这里不再赘述,

此外,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前框300,所述前框300设置在所述中框200的四周外侧,且所述前框300包括面向所述中框200的内侧壁300a和背向所述中框200的外侧壁300b,所述内侧壁300a在与所述挂耳110对应的位置开设凹槽310,所述挂耳110自所述横向槽230穿过并弯折后,容置在所述凹槽310内。

采用上述方案,在所述前框300对应挂耳110处开凹槽310,使得挂耳110在折弯后伸入前框300开设的凹槽310中,这样,可以进一步的减小边框宽度,且可使得所述中框200上的横向槽230的开槽位置内侧面210a与显示面板400的显示区域a/a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地远,以进一步避免挂耳110暗影现象。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凹槽310为贯穿所述前框300的所述内侧壁300a和所述外侧壁300b的通槽。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前框300上直接开通槽,来形成所述凹槽,这样,由于挂耳110的厚度通常为0.2mm或0.2mm左右,前框300的厚度通槽为0.3mm或0.3mm左右,所述前框300上直接开通槽,当挂耳110弯折后容置在所述凹槽310内时,挂耳110可与前框300的外侧壁大致处于同一平面,且可保证所述中框200上的横向槽230的开槽位置内侧面210a与显示面板400的显示区域a/a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地远。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凹槽也可以是在所述前框300的内侧壁上开设的不贯通的凹槽结构,对此不进行限定。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所述挂耳110弯折后具有横向部分110a和竖向部分110b,所述竖向部分110b可通过胶带粘贴固定在所述中框200的外侧面210b上。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挂耳110的弯折拐点超出所述中框200的所述外侧面210b外,与所述中框200的外侧面210b在所述第一方向f1上具有第一距离d1。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挂耳110的弯折拐点与中框200的外侧面210b之间具有第一距离,也就是说,挂耳110应延伸至中框200的外侧面210b以外再进行弯折,一方面可保证挂耳110能满足弯折时公差需求,顺利地垂直弯折固定在中框200的外侧面210b上,另一方面,该第一距离d2可以使得挂耳110与中框200之间不会由于热胀冷缩而发生损伤。

示例性的,所述第一距离d1的取值范围为0.1~0.2mm,具体地,所述第一距离d1的取值选0.1mm作为设计参数。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以上仅是提供了一种所述第一距离d1的优选取值范围,但是并不以此为限。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光学膜材100与所述导光板500之间还可以设置其他光学膜层,例如,下扩散板600等。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前框300可以包括遮挡在所述显示面板400的显示面边缘处的前边框部分320及位于显示面板400的四周外侧的侧边框部分330,在所述前边框部分320上还可以贴附有遮光胶700,以实现窄边框设计;或者,所述前框300也可以是不包括前边框部分,仅包括侧边框部分,以实现无边框设计。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可应用于各种显示模组中,尤其是,边框窄的显示模组中,例如,拼接屏模组中。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400,所述显示面板400位于所述光学膜材100的所述出光面100a一侧。

此外,如图2所示,示例性的,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上偏光片800和下偏光片900,所述上偏光片800贴附在所述显示面板400的显示面上,所述下偏光片900贴附在所述显示面板400的背面。

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也能够带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本公开实施例附图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

(2)为了清晰起见,在用于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附图中,层或区域的厚度被放大或缩小,即这些附图并非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可以理解,当诸如层、膜、区域或基板之类的元件被称作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可以“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

(3)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