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5011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而且,本实用新型涉及在电晕充电器上设置清洁部件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使感光体均匀带电到规定电压后,进行图像曝光,在感光体上形成静电潜像,进行调色剂显影,并转印到记录纸上,对转印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从而形成图像。
作为使这种图像形成装置的感光体均匀带电的装置,公知的有被称为栅极控制电晕(スコロトロン)充电器的电晕放电器。这种放电器因为用简单的结构就可以使感光体均匀带电,所以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我们也知道,栅极控制电晕(スコロトロン)充电器因为利用放电,产生臭氧或氮氧化物等放电生成物,而这些放电生成物若附着在感光体或充电器上,会使图像质量变坏。因此,现有技术提出了一种方法,即,设置向充电器背面的轴方向送风的开口及向充电器背面进行送风的输送管,利用输送管进行送风,通过开口在充电器上产生气流,从而进行臭氧排气(例如,实公平6-43815)。
然而,以上提出的臭氧排气方法中,在连续进行电晕放电时,位于充电器内的气流下游侧端部的放电电极会更加严重地恶化。其结果,存在如下问题气流下游侧的放电变得不稳定,在图像的对应位置产生显著的缺陷,尤其在中间色图像中左右侧的浓度变化大。
分析其原因,弄清楚了如下内容感光鼓旋转时,由磁鼓旋转产生的鼓风从充电器的感光体对面的开口面吹入充电器内,并且,输送管内的气流从与充电器的感光体相对的开口面的对面的通风开口面吹入充电器内。这样,在充电器内,气流从感光鼓侧的开口面和与其对面的输送管相对的开口面等两面吹入,从而臭氧滞留在充电器内的气流下游侧端部,放电生成物的局部附着变得更加严重。
尤其在低温低湿度环境(例如,气温10℃、湿度15%)下,因为作为电晕放电载体(carrier)的H2O很少,原电晕放电容易变得不稳定,放电生成物附着的影响表现的更加明显,从而导致无法忽视的图像缺陷或浓度缺陷。
此外,以往,在构成充电器的导电屏蔽罩上设置通气开口,使充电器内流过气流,排出臭氧,使臭氧不滞留,从而使放电生成物不附着到感光体或放电电极上。
在这种方法中,必须在导电屏蔽罩上设置使充电器内流过气流的通气开口。但是,在与感光体的图像形成区域对应的一个部分形成该通气开口时,根据此开口的位置和形状对放电会产生不良影响,有可能导致感光体不能均匀带电,在图像上产生竖线等图像缺陷。
此外,还存在因为调色剂或硅油、以及其他异物附着在放电电极上也会导致放电紊乱,从而产生图像异常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以前还设置了与放电电极邻接的同时向张架方向移动,从而进行清洁的清洁部件。
然而,若将所述清洁部件的待机位置设置在气流下游侧的话,在不清洁时,清洁部件会受到图像形成时所生成的飞散的调色剂等器物的污染,从而,当进行到放电电极的清洁阶段时,却不能很好地进行清洁。或者,因为被污染的清洁部件而导致放电电极被污染情况更加严重。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对于使用利用电晕放电的充电器的电子照相装置,即使在低温低湿度环境中,也可以通过简单结构维持良好的放电。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对于使用利用电晕放电的充电器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简单结构,不产生竖线等图像缺陷,防止充电器的臭氧恶化。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对于使用利用电晕放电的充电器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清洁部件不被充电器内的气流污染。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是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至少具备可移动的载像体;电晕充电器,配置在正对所述载像体的位置上,在导电屏蔽罩(shield)内配置放电电极,所述导电屏蔽罩至少具有位于所述载像体对面的开口面和形成第一通气开口的面;输送管,配置在与所述导电屏蔽罩邻接的位置上,在所述载像体轴方向端部的一侧设有气流口,通过设置在所述输送管的载像体轴方向端部的一侧的气流口进行送风或者吸引,其特征在于,在通过第一通气开口在导电屏蔽罩内产生的气流下游侧的导电屏蔽罩端部设有壁部件,同时,在导电屏蔽罩的气流下游侧端部附近,设有第二通气开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在电晕充电器的导电屏蔽罩内的下游侧端部设置壁部件,产生乱流而改变气流流向,从而,可以从设置在气流下游侧端部附近的通气开口排气,因此,可以将滞留在导电屏蔽罩内的气流下游侧端部附近的臭氧有效排出,并且能够防止放电生成物向放电电极附着,尤其是,即使在低温低湿度环境中也能够良好地进行放电。并且,可以通过在输送管外部配置吸引装置,来更有效地将气流下游侧端部的臭氧排出,从而能够更切实地防止放电生成物的附着。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是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至少具备可移动的载像体;电晕充电器,配置在正对所述载像体的位置上,在导电屏蔽罩内配有放电电极,所述导电屏蔽罩在与载像体相对的一侧具有开口面,同时,在与该开口面相对的面上具有第一通气开口;输送管,配置在与所述电晕充电器邻接的位置上,在所述载像体轴方向端部的一侧设有气流口,通过设置在所述输送管的载像体轴方向端部的一侧的气流口进行送风或者吸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屏蔽罩在气流下游侧,在与所述载像体相对的一侧的开口面及与该开口面相对的面以外的面上,至少具有一个第二通气开口,所述输送管在与所述导电屏蔽罩的第二通气开口相对的位置上具有第三通气开口,同时,与形成第三通气开口的面的同一面上,在输送管出口附近具有第四通气开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从输送管端部的气流口送进来的气流分为继续流过输送管的部分和从形成在导电屏蔽罩上的通气开口流入导电屏蔽罩内的部分,流入导电屏蔽罩内的气流与由放电生成的臭氧一起从位于导电屏蔽罩内气流下游侧端部的通气开口排放到导电屏蔽罩外。这里,因为在输送管、在与导电屏蔽罩的通气开口相对的位置和出口附近分别具有通气开口,所以通过从导电屏蔽罩内排出的气流和流过输送管的气流,能够更有效地排放臭氧。因此,可以防止放电生成物向放电电极的附着,尤其是,即使在低温低湿度环境中也能够有效地进行连续放电。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是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至少具备可移动的载像体;电晕充电器,配置在正对所述载像体的位置上,具有导电屏蔽罩,所述导电屏蔽罩包围金属丝放电电极,并具有与所述载像体相对的开口面,还至少具有一个通气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屏蔽罩在与所述放电电极的最近距离上至少具有一个最接近面,在与所述放电电极不是最近距离的非最接近面上至少形成有一个通气开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在电晕充电器的导电屏蔽罩盒的面中,通过在距离放电电极最近的面上不设置通气开口,而是在非最接近面设置通气开口,在放电电极和导电屏蔽罩的最接近面之间维持稳定的放电,从而可以防止由非最接近面上设置的通气开口引起的放电影响在图像上表现出来。由此,能够维持稳定的放电,同时,使气流流向罩内,从而能够避免产生图象缺陷,同时,防止电晕放电器的臭氧劣化。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是在导电屏蔽罩底部形成通气开口的说明图。
图4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形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A是正截面图,图1B是它的横截面图。
鼓状载像体1可旋转地支撑在侧板2、3上。正对载像体1,墨盒4中配置有电晕充电器5和邻接于电晕充电器的输送管6。电晕充电器5具有沿载像体1轴向设置的放电电极11、包围放电电极且断面呈コ字形的导电屏蔽罩9、在导电屏蔽罩9的与载像体相对的一侧形成的栅格(grid)12,并且,导电屏蔽罩9还具有沿放电电极11形成有通气开口10的面。输送管6被设置在沿通气开口10的方向上,至少在侧板2、3的一端的位置上具有开口7,在此开口部分配置有图中未示出的送风装置,向输送管送风,通过通气开口10在导电屏蔽罩内产生气流。另外,输送管中配置支撑部件13来安装清洁片14,从而清除载像体1表面的调色剂,清除的调色剂被收集到墨盒内。
在第一实施例中,导电屏蔽罩9的下游侧端部被壁部件22封闭,同时,在下游侧端部附近的侧面上形成具有规定长度的通风开口20。通风开口20不局限于连续的一个开口,也可以是沿导电屏蔽罩侧面形成的多个开口部分。此外,正对此通气开口20形成有输送管开口部21。
在这种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如果通过图中未示出的送风装置从气流口7进行送风,如箭头A所示,送到输送管内的气流通过设置在导电屏蔽罩上的通气开口10在导电屏蔽罩内也产生气流,进行与输送管内同方向的送风,因电晕充电器的放电而在导电屏蔽罩内产生的臭氧聚集在气流下游侧。因为导电屏蔽罩的气流下游侧端部被壁部件22封闭,气流撞到壁部件22时产生乱流,从而流向被改变,从通气开口20或通气开口10与臭氧一起被排放到输送管侧,并从输送管开口部21排出。这样,聚集在气流下游侧的臭氧通过乱流被有效排出。此时,通过在输送管开口部21的外侧配置吸引装置(图中未示出)进行吸引,从而可以获得效率更高的臭氧排放。
此外,也在输送管6的气流下游侧端部(侧板3的位置)设开口,从而也向输送管的轴方向进行排气,但是,也可以在输送管端部设置壁部件进行封闭,从而只从输送管开口部21进行排气。此外,虽然图示的例子中输送管设置在导电屏蔽罩下方,但也可以将输送管设置在导电屏蔽罩侧的内侧,进行送风使在输送管和导电屏蔽罩内均产生气流,并从导电屏蔽罩的侧面进行排气。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虽然对从气流口7进行送风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在输送管的两端设置开口,并在气流口7进行吸引时,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吸引侧成为气流下游侧并排出臭氧。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例,在电晕充电器的导电屏蔽罩内的下游侧端部设置壁部件,产生乱流而改变气流流向,从而,可以从设置在气流下游侧端部附近的通气开口排气,因此,可以将滞留在导电屏蔽罩内的气流下游侧端部附近的臭氧有效排出,并且能够防止放电生成物向放电电极附着,尤其是,即使在低温低湿度环境中也能够良好地进行放电。并且,可以通过在输送管外部配置吸引装置,来更有效地将气流下游侧端部的臭氧排出,从而能够更切实地防止放电生成物的附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A是正截面图,图2B是它的横截面图。
鼓状载像体1可旋转地支撑在侧板2、3上。正对载像体1设置的墨盒4中配置有电晕充电器5和邻接于电晕充电器的输送管6。电晕充电器5具有沿载像体1轴方向设置的放电电极11、包围放电电极且断面呈コ字形的导电屏蔽罩9、在导电屏蔽罩9的与载像体相对的一侧形成的栅格12,并且,在与形成栅格12的开口面相对的一侧的导电屏蔽罩9的底面上,沿放电电极11形成有通气开口10。输送管6沿通气开口10设置,至少在侧板2、3的一端的位置上具有开口7,在此开口部分配置有图中未示出的送风装置,向输送管送风,通过通气开口10在导电屏蔽罩内产生气流。另外,输送管中配置支撑部件13,安装清洁片14,用于清除载像体1表面的调色剂,清除的调色剂被收集到墨盒内。
在第二实施例中,位于气流下游侧的载像体1的旋转方向下侧,在不同于形成有栅格12、通气开口10的面的、导电屏蔽罩9的面16上形成有通气开口23。通气开口23设置在载像体的旋转方向下侧的面上,使得因载像体的旋转而产生的鼓风有效地流向通气开口,并且,顺着气流下游侧方向逐渐增大开口宽度,从而,容易地排出易滞留在气流下游侧的臭氧。
另一方面,与导电屏蔽罩9邻接设置的输送管6中,在正对通气开口23的位置上,例如作为缺口形成有通气开口24,从而,将导电屏蔽罩内的臭氧方便地排放到墨盒外。并且,在输送管的出口附近,例如如图所示,形成有由多个孔组成的通气开口25,使得臭氧因自重而从形成在导电屏蔽罩9的底部的通气开口10自然下落,因而,臭氧也能够容易地排放到墨盒外。
如图所示,通气开口25较通气开口24设置在更靠下的位置上,并在通气开口25和通气开口24间用隔板26隔开,从而,避免因从导电屏蔽罩的通气开口23排出的包含臭氧的气流与从输送管内流过来的气流汇合而导致臭氧的滞留。
此外,与为了将臭氧排放到墨盒外而形成的输送管的通气开口24、25相对配置吸引装置,并且用该吸引装置进行吸引时,会更有效地排放臭氧。
图3是在图2的导电屏蔽罩底部形成通气开口的说明图,图3A是电晕充电器的侧截面图,图3B是电晕充电器的仰视图,图3C是电晕充电器的俯视图。
如图所示,顺着气流下游侧方向逐渐增大导电屏蔽罩的通气开口23的开口宽度,从而,可以有效地进行臭氧的排出。此外,图中所示的例子中,导电屏蔽罩底部的通气开口10的开口宽度为一定值,但如果也将通气开口10的开口宽度顺着气流下游侧方向逐渐增大的话,对于聚集臭氧的下游侧,会有效地自然降落到输送管内,从而能够高效率地进行臭氧排出。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从气流口7进行送风的例子,但在气流口7进行吸引时也可以获得完全一样的效果,此时,吸引侧成为气流下游侧,在吸引侧臭氧被排出,并且通气开口23、24、25形成在吸引侧上。
如上所述,根据第二实施例,从输送管端部的气流口送进来的气流分为继续流过输送管的部分和从形成在导电屏蔽罩上的通气开口流入导电屏蔽罩内的部分,流入导电屏蔽罩内的气流与由放电生成的臭氧一起从位于导电屏蔽罩内气流下游侧端部的通气开口排放到导电屏蔽罩外。这里,因为在输送管、在与导电屏蔽罩的通气开口相对的位置和出口附近分别具有通气开口,所以通过从导电屏蔽罩内排出的气流和流过输送管的气流,能够更有效地排放臭氧。因此,可以防止放电生成物向放电电极的附着,尤其是,即使在低温低湿度环境中也能够有效地进行连续放电。
此外,因为在载像体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面上设置有位于导电屏蔽罩的气流下游侧端部的通气开口,所以,因载像体的旋转而生成的鼓风流向形成在该面上的通气开口,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排放导电屏蔽罩内生成的臭氧,能够更好的防止放电生成物的附着。
此外,对于导电屏蔽罩的气流下游侧端部的通气开口,通过顺着气流下游侧方向逐渐增大其开口宽度,能够更有效地排放屏蔽罩内生成的臭氧。
此外,通过用隔板隔开分别形成在输送管上的通气开口,使得从屏蔽罩内排出的气流与从输送管流过来的气流不发生汇合,从而能够更顺畅地排放臭氧。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说明图。载像体1由鼓状旋转体构成,例如一边朝箭头A方向旋转,一边被正对着配置的电晕充电器5均匀带电。电晕充电器5在导电屏蔽罩9内具有放电电极11,该导电屏蔽罩9在与载像体1相对并沿着载像体轴方向上具有开口面,在与载像体相对的开口面上形成有栅格12。并且,与形成有栅格12的开口面相对的对面上,沿着载像体轴方向形成有通气开口10,从沿着通气开口配置的图中未示出的输送管送进来的气流流入导电屏蔽罩9内,从而使内部有气流流动。
第二实施例中,在金属丝放电电极11和与其发生放电的导电屏蔽罩9的面之间,形成有离放电电极最近的最接近面27,使得放电容易发生。作为形成最接近面的方法可以例如这样实现从形成栅格12的面和其正对面之间的中间位置偏向载像体侧的位置上配置放电电极11,弯曲导电屏蔽罩盒的侧面离载像体近的一部分,使其向内侧(放电电极侧)倾斜。图中,圆C是导电屏蔽罩盒的两个面(图中的左侧面和底面)和倾斜面27的内切圆,放电电极配置在从圆心靠载像体侧的位置上,箭头B表示倾斜面是放电电极的最接近面。通过形成这种最接近面,使得容易与放电电极之间发生放电。
与这样形成的最接近面27不同,在远离放电电极的屏蔽罩盒面上形成通气开口28。图示的例子中,相对于放电电极,与最接近面位于同一侧,并且在远离载像体(通气开口10侧)的屏蔽罩盒侧面上,形成通气开口28。因为臭氧容易滞留在导电屏蔽罩的气流下游侧,所以,最好在气流下游侧端部附近形成一个甚至多个通气开口28,或是设置顺着气流下游侧端部开口宽度逐渐增大的细长形的开口。
这样,在离放电电极最近的面以外即使形成通气开口28,因为可以可靠维持与最接近面27之间的放电,所以也能够不影响放电,并排放臭氧。但是,当载像体1沿箭头A方向旋转时,通气开口28最好配置在载像体1的旋转方向下游侧。通过这样配置通气开口,随载像体1的旋转的鼓风流过通气开口,可以更有效地排放臭氧。
根据如上所述的第三实施例,在电晕充电器的导电屏蔽罩盒的面中,通过在距离放电电极最近的面上不设置通气开口,而是在非最接近面设置通气开口,在放电电极和导电屏蔽罩的最接近面之间维持稳定的放电,从而可以防止由非最接近面上设置的通气开口引起的放电影响在图像上表现出来。由此,能够维持稳定的放电,同时,使气流流向罩内,从而能够避免产生图象缺陷,同时,防止电晕放电器的臭氧劣化。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鼓状载像体1可旋转地支撑在侧板2、3上。正对载像体1配置有电晕充电器5和邻接于电晕充电器的输送管6。电晕充电器5由沿载像体1轴方向设置的放电电极11、包围放电电极且断面呈コ字形的导电屏蔽罩9、以及在导电屏蔽罩9的与载像体相对的一侧形成的栅格12组成,并且,在与形成栅格12的开口面相对的面上,沿放电电极11形成有通气开口。输送管6被设置在邻接通气开口的位置上,在两个侧板2、3的位置上有开口35、36,在一侧的开口35侧配置有图中未示出的送风装置,并将开口35作为气流口、将开口36作为排气口,从而可以向输送管内送风。此外,用图中未示出的送风装置从气流口35进行送风时,如箭头D所示,在输送管内产生气流,此时通过屏蔽罩的通气开口在屏蔽罩内也产生气流,在输送管内同方向进行送风。因此,因电晕充电器的放电而在屏蔽罩内生成的臭氧,聚集在气流下游侧,被排放到输送管内从开口36排出。
第四实施例中,通过沿着金属丝放电电极设置的支撑装置(图中省略,未示出)支撑有清洁杆(lever)支撑部件30,通过清洁杆支撑部件30可旋转地支撑在杆旋转轴31上的清洁杆32的顶端部分设有清洁垫(pad)33。清洁垫33例如夹着放电电极、并与之接触去除污物,通过手动或驱动装置(图中省略,未示出)沿着放电电极移动清洁杆(lever)支撑部件30,来除去放电电极上的污物。图中的P1表示沿着放电电极移动的清洁时的状态。不清洁时,清洁部件位于设置在气流上游侧端部的清洁部件待机位置P2上。即,从开口35进行送风时,清洁部件待机位置P2位于开口35侧的顶端,从开口35进行吸引时,清洁部件待机位置P2位于开口36侧的顶端。进行图像形成时,因为飞散的调色剂或因放电生成的臭氧被运到气流下游侧,通过将清洁部件以待机状态放置在气流上游侧,使清洁垫33不被这些污染。利用不清洁时没有生成污物的清洁部件清洁放电电极11,从而可以维持良好的放电。
此外,因为清洁垫33使用了毛毡(felt)或人造革等绝缘物质,所以,如果在不清洁时与放电电极接触的话,它附近的放电就会不稳定,鉴于此问题,首先必须要把电晕充电器的轴方向上的长度设定长一些。这里,本实施例中在待机位置P2时,清洁垫33以不影响放电的程度远离于放电电极。此时,采用使清洁垫33从放电电极离开,同时向上移动,从而使其远离等合适的方法。在这样的待机位置中,通过将清洁垫从放电电极远离开,使得待机位置区域的放电电极也可以对载像体的带电做出有效的贡献。
根据如上所述的第四实施例,可以防止在图像形成动作中放电电极的清洁部件受到污染,从而可以使清洁部件的清洁能力维持到进行清洁动作的阶段为止,因此,可以有效的清洁放电电极上的污物。
此外,因为清洁垫33一般使用毛毡或人造革等绝缘物质,所以,在不清洁时与放电电极接触的部分附近,会产生放电不稳定区域。鉴于此问题,必须要把电晕充电器的轴方向上的长度设定长一些。这一点,通过在待机位置上将清洁部件从放电电极远离开,使得该部分也能够用于图像形成,从而不需要将充电器的轴方向长度一味地加长,进而可以使装置趋于小型化。
权利要求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至少具备可移动的载像体;电晕充电器,配置在正对所述载像体的位置上,在导电屏蔽罩内配置放电电极,所述导电屏蔽罩至少具有位于所述载像体对面的开口面和形成第一通气开口的面;输送管,配置在与所述导电屏蔽罩邻接的位置上,在所述载像体轴方向端部的一侧设有气流口,通过设置在所述输送管的载像体轴方向端部的一侧的气流口进行送风或者吸引,其特征在于,在通过所述第一通气开口在导电屏蔽罩内产生的气流下游侧的导电屏蔽罩端部设有壁部件,同时,在导电屏蔽罩的气流下游侧端部附近,设有第二通气开口。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第二通气开口相对的输送管部分设有输送管开口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通过所述第二通气开口进行空气吸引的吸引装置。
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至少具备可移动的载像体;电晕充电器,配置在正对所述载像体的位置上,在导电屏蔽罩内配有放电电极,所述导电屏蔽罩在与载像体相对的一侧具有开口面,同时,在与该开口面相对的面上具有第一通气开口;输送管,配置在与所述电晕充电器邻接的位置上,在所述载像体轴方向端部的一侧设有气流口,通过设置在所述输送管的载像体轴方向端部的一侧的气流口进行送风或者吸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屏蔽罩在气流下游侧,在与所述载像体相对的一侧的开口面及与该开口面相对的面以外的面上,至少具有一个第二通气开口,所述输送管在与导电屏蔽罩的第二通气开口相对的位置上具有第三通气开口,同时,与形成第三通气开口的面的同一面上,在输送管出口附近具有第四通气开口。
5.如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有所述导电屏蔽罩的第二通气开口的面是位于载像体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面。
6.如权利要求4或5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顺着气流下游侧方向,所述导电屏蔽罩的第二通气开口的开口宽度逐渐增大。
7.如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输送管的第三及第四通气开口间设有隔板。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至少具备可移动的载像体;电晕充电器,配置在正对载像体的位置上,具有导电屏蔽罩,所述导电屏蔽罩包围金属丝放电电极,并具有与所述载像体相对的开口面,还至少具有一个通气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屏蔽罩在与所述放电电极的最近距离上至少具有一个最接近面,在与所述放电电极不是最近距离的非最接近面上至少形成有一个第二通气开口。
9.如权利要求1或4或8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电晕充电器具有清洁被包围在所述导电屏蔽罩内的所述放电电极的清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部件在不清洁时,呈待机状态配置在气流上游侧。
10.如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部件在待机位置以远离于放电电极的状态待机。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与电晕充电器(5)邻接的位置上配置输送管(6),通过输送管的气流口(7)进行送风或者吸引,所述电晕充电器中,在导电屏蔽罩(9)内配有放电电极(11),该导电屏蔽罩(9)具有位于所述载像体(1)对面的开口面和形成第一通气开口(10)的面,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在通过第一通气开口在导电屏蔽罩内产生的气流下游侧的导电屏蔽罩端部设有壁部件(22),同时,在气流下游侧端部附近的导电屏蔽罩上,设有第二通气开口(20)。这样,对于使用利用电晕放电的充电器的电子照相装置,即使在低温低湿度环境中,也可以通过简单结构维持良好的放电。
文档编号G03G15/02GK2684236SQ0326176
公开日2005年3月9日 申请日期2003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2002年5月27日
发明者前田将宏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