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设备和包含其的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8268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定影设备和包含其的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使在片状介质上形成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定影的定影设备。所述定影设备包括加热辊;压住加热辊的加压辊;通过缠绕加压辊的外缘并咬入加压辊和加热辊之间而移动的带;和带在其上被张紧的带张紧器。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包含这样一种定影设备的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诸如复印机、打印机和传真机的成像装置包括加热辊式的定影设备,在该设备中,记录介质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在加热时受压力接触而将未定影调色剂定影到记录介质上。这种定影设备包括在其表面上具有弹性体涂层并在其中容纳热源的可旋转加热辊;在多个支撑辊上张紧的带;和加压部件,通过使带以预定的角度缠绕加热辊来形成辊隙区域,同时通过向辊隙区域的出口局部施加比其他部分更大的压力来使得加热辊表面上的弹性体变形,由此使得片状介质更易从辊隙区域排出。在日本专利No.3084692中公开了这样一种结构。
在定影设备中,加热辊的表面由于有加压部件的存在已经预先变形了,并且当调色剂在与加热辊表面接触时暂时缓解表面上的变形。因此,当片状介质从辊隙区域排出时,调色剂和加热辊之间的接触力被减小,以防止片状介质缠绕加热辊,使得即使是不太结实的记录纸张也可以在带辊隙的出口处被轻易分离。于是该设备就不需要分离爪部件了。
然而,需要多个支撑辊和旋转轴承。另外,不仅拉长了带的周长,而且定影设备也变得复杂,使尺寸和成本都增大了。这种使定影设备变得复杂而增大尺寸和成本的结构,自然使得装备有这种定影设备的成像装置也变得复杂而增大尺寸和成本。
而且,带在辊隙部分处被容纳热源的可旋转加热辊加热;但是,对于其中在带在多个辊子上被张紧并且其周长不可避免地被拉长的结构,当沿预定路径移动时热能被多个支撑辊吸收。此外,自然的热释放随周长而增加。这延长了达到预定温度所需的时间,从而又延长了从装置被启动到可以进行定影操作所需的所谓预热时间。因此,这种结构不是优选的。
另外,这种结构中,是通过将带以形成辊隙所需的角度缠绕加热辊,并通过在辊隙部分的出口处局部施加比其他部分更大的压力,来使得加热辊上的弹性体变形的,该结构适合于防止片状介质缠绕加热辊;但是,由于沿着变形而卷曲或者因局部高压而折皱,沿着弹性体的变形排出的片状介质就被扭曲了。
日本专利公开No.6-40235B公开了一种定影设备,其中未定影调色剂图像通过穿过在彼此受压接触的辊子部件之间形成的辊隙区域,而被定影在记录介质上。在此设备中,辊子部件的旋转速度可以被设置成符合记录介质特性的第一速度或第二速度。
但是,因为辊子部件的热容量很大,所以延长了预热时间。而且,穿过通过以压力使辊子部件变形而形成的辊隙区域的记录介质,由于该压力所导致的外加应力很大而发生扭曲,例如卷曲和折皱。
日本专利公开No.8-262903A公开了一种定影设备,其中,加热辊上张紧的环形带在与加热辊接触的同时被驱动,而所述加热辊在其表面上具有弹性体涂层并在其中容纳热源,并且位于环形带内侧、将环形带压在加热辊上的不可旋转的加压垫,不仅形成辊隙部分,还使得在加热辊表面上的弹性体变形。承载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片状介质被强迫穿过加热辊和环形带之间的空间,以使调色剂被定影在片状介质上。因为加压垫不旋转,从加热辊传递来的热几乎不耗散。因此有一个优点,即从加热辊吸收的热量很少。
不过,预热时间被延长了,因为在预热操作期间热从加热辊经由环形带被传递到加压垫。此外,需要三个或更多的辊子来使带环转,这就产生了使该设备尺寸增大的另一个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加热辊式定影设备,其结构简单、紧凑而且节约成本,并且其能够缩短预热时间,以及通过减小施加到片状介质上的应力来抑制被排出片状介质(记录介质)的扭曲,例如出现卷曲和折皱。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定影设备,用于将形成在片状记录介质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定影,所述定影设备包括第一辊子,其中包含热源;第二辊子,被压向所述第一辊子;环形带,其一部分被缠绕在所述第二辊子的外周上以被环转;和不可旋转的带张紧器,其与所述第二辊子一起将所述环形带张紧,以使得所述被环转的环形带在沿所述环形带的横向延伸的第一面上滑动,并使得张力被施加到所述环形带的两个横向末端部分,其中所述被环转的环形带被夹持在所述第一辊子和所述第二辊子之间以形成第一辊隙部分,所述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穿过所述第一辊隙部分,在来自所述热源的热的作用下被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并且所述带张紧器的所述第一面沿所述环形带的横向被弯曲。
这里,使得所述带张紧器的所述第一面的横向中心部分从其所述两个横向末端部分凹入或凸出。
优选地,所述被环转的环形带被夹持在所述第一辊子和所述带张紧器之间以形成第二辊隙部分,所述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穿过所述第二辊隙部分,在来自所述热源的热的作用下被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
利用以上构造,因为环形带的两个横向末端部分与带张紧器的第一面紧密接触,所以可以避免环形带在第二辊隙部分处的皱折。此外,用于记录介质的整个被夹持的长度可以被延长以实现稳定的定影操作。
这里,优选地,为了限制所述被环转的环形带的颤动运动,所述带张紧器包括壁部件,所述壁部件具有与所述环形带的所述两个横向末端部分中至少一个相邻的第二面。
另外优选地,所述壁部件与所述带张紧器一体形成。更优选地,所述壁部件与所述带张紧器整体形成。
利用以上构造,可以消除被环转的环形带的颤动运动,使得稳定的定影操作可以被实现。
还优选地,所述壁部件的所述第二面从所述带张紧器的所述第一面连续延伸。
这里,还优选地,所述壁部件的所述第二面与所述带张紧器的面向所述环形带的所述横向末端部分中的一个的所述第一面形成第一角度。所述环形带的侧端面与所述带张紧器的面向所述环形带的所述横向末端部分中的一个的所述第一面形成第二角度,所述第二角度小于所述第一角度。
利用以上构造,可以更有效地避免被环转的环形带的横向末端部分的皱折。
还优选地,所述壁部件的高度尺寸大于所述环形带的厚度尺寸。
还优选地,所述壁部件形成有斜切面,所述斜切面延伸到所述第二面,以将所述被环转的环形带引导到所述带张紧器的所述第一面中。
利用以上构造,可以防止被环转的环形带越过壁部件。
还优选地,所述壁部件的一部分紧靠在所述第一辊子上,以在所述第二辊隙部分处限定所述第一辊子与所述带张紧器的所述第一面之间的缝隙。
这里,还优选地,在所述缝隙处所述第一辊子与所述带张紧器的所述第一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环形带的厚度尺寸。确定所述距离,使得当所述记录介质进入所述第二辊隙部分时,所述带张紧器的所述第一面通过所述环形带将所述记录介质压在所述第一辊子上。
利用以上构造,因为所述缝隙在该装置的预热操作期间作为隔热层,所以就减少了经由环形带从第一辊子吸收的热量(即热损耗),因此可以缩短预热操作所需的时间。当记录介质进入第二辊隙部分时,所述缝隙被消除,从而可以实现记录介质和第一辊子之间的稳定接触。
优选地,其中所述带张紧器是可绕枢轴转动的。更优选地,弹性部件将所述带张紧器推向所述第一辊子。这里,所述带张紧器的枢轴中心可以与所述第二辊子的旋转轴相同或不同。
优选地,所述带张紧器具有从所述环形带的横向方向看呈半环形或者环形的横截面。
在所述半环形横截面的开口侧面向第二辊子的情况下,带张紧器可以被布置得尽可能地靠近第二辊子。因此,可以缩短环形带的整个长度,使得延长预热操作的自然热释放可以被抑制。此外,该定影设备可以被制造得紧凑。
优选地,清洁器位于所述第二辊子和所述带张紧器之间,以紧靠在所述环形带的内周面上。
优选地,所述带张紧器位于所述环形带的环转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辊隙部分的上游侧或下游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包括成像设备,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和上述定影设备,其用于将所述记录介质上的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


通过参照附图来详细地描述其优选的示例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和优点将更加清楚,其中图1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设备的剖视图;图1B是沿图1A的线IB-IB所取的部分剖视图;图2是沿图1A的线II-II所取的部分剖视图;图3是图1A的定影设备中带张紧器和加热辊的受压接触部分的部分剖视图,其示出了卸下耐热带的状态;图4是受压接触部分的部分剖视图,其示出了安装上耐热带的状态;图5是该受压接触部分的部分剖视图,其示出了片状介质进入受压接触部分的状态;图6A是用于解释带在带张紧器上滑动运动的放大示意图;图6B和6C是根据第一比较示例的带张紧器的放大示意图,其示出了在带的侧边处出现皱折的情况;图7A是根据第二比较示例的带张紧器和带的放大示意图;图7B是根据第三比较示例的带张紧器和带的放大示意图;
图8A和8B是图1A的定影设备中的带张紧器的形状的放大示意图;图8C是图1A的定影设备中带的侧边面和带张紧器的突起壁的放大示意图;图9A是示出带厚度和突起壁高度之间关系的放大示意图;图9B是示出在突起壁上形成的斜切部分的功能的放大示意图;图9C是从图9B的下侧看到的带和突起壁的平面视图;图9D是图9C的突起壁的改进示例的平面视图;图10A是图9B的突起壁的透视图,其示出了带被卸下的状态;图10B是图9B的突起壁的透视图,其示出了带被安装上的状态;图11A的图示出了在未设置用于辅助带张紧器枢轴运动的弹簧的情况下,由带张紧器所产生的定影压力的变化;图11B的图示出了在设置了用于辅助带张紧器枢轴运动的弹簧的情况下,由带张紧器所产生的定影压力的变化;图12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定影设备的剖视图;图12B是沿图12A的线XIIB-XIIB所取的部分剖视图;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定影设备的剖视图;图14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定影设备的剖视图;图14B是沿图14A的线XIVB-XIVB所取的部分剖视图;图15A是图14A的定影设备中带张紧器和加热辊的受压接触部分的部分剖视图,其示出了片状介质进入受压接触部分之前的状态;图15B是沿图15A的线XVB-XVB所取的部分剖视图;图16A是受压接触部分的部分剖视图,其示出了片状介质从受压接触部分被排出的状态;图16B是沿图16A的线XVIB-XVIB所取的部分剖视图;图17的图示出了在设置了用于辅助带张紧器枢轴运动的弹簧的情况下,由图14A的带张紧器所产生的定影压力的变化;图18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定影设备的剖视图;图18B是沿图18A的线XVIIIB-XVIIIB所取的部分剖视图;和图19是包含所述定影设备中的任何一个的成像装置的示意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图1A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设备。通过在基底部件1b的外周涂上厚约0.4mm的弹性体1c,而形成加热辊1,其中所述基底部件1b是外径约25mm和厚约0.7mm的管部件。加热辊1可沿箭头Q所示的方向旋转,并在基底部件1b内部包括作为热源的两个1050W的柱状卤素灯1a。通过在基底部件2b的外周涂上厚约0.2mm的弹性体2c,而形成加压辊2,其中所述基底部件2b是外径约25mm和厚约0.7mm的管部件。加压辊2被构造成使加热辊1和加压辊2之间的受压接触力F达到10kg或以下并且辊隙长度约10mm,而且可沿箭头R所示的方向旋转。
耐热带3(以下简称为“带”)是环形带,其通过夹持在加热辊1和加压辊2之间并在加压辊2和带张紧器4上沿着它们的外周被张紧而可移动。具有0.03mm或更大厚度的带3由金属管形成,例如不锈钢管和镍电熔管,或者由诸如聚酰亚胺和硅酮之类的耐热树脂管形成。
根据本实施例,因为加热辊1和加压辊2的外径被设置成小到25mm的直径,所以经过了定影操作的片状介质5既不缠绕加热辊1也不缠绕带3,这就消除了对用于强迫分离片状介质5的部件的需要。而且,通过在加热辊1上的弹性体1c的表面层上提供约30μm厚的PFA层来提高硬度。虽然弹性体1c和2c厚度不同,但它们产生几乎相同的弹性变形,并形成所谓的平辊隙(flat nip)。因此,带3或片状介质5的传输速度相对于加热辊1的外周速度不会产生差异,这使得图像可以以极其稳定的方式被定影。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热源1a被置于加热辊1中,使得卤素灯被布置在不同位置以被选择性地激活,更容易控制不同位置或环境下的温度,即带3缠绕加热辊1处的部分与带张紧器4与加热辊1滑动接触处的部分之间,以及宽的片状介质和窄的片状介质之间的温度。
带张紧器4位于加热辊1和加压辊2间的辊隙部分在片状介质5的传输方向上的上游,并被设置成能够沿箭头P所示的方向绕加压辊2的旋转轴2a转动。带张紧器4以这样的方式来构造,使得在没有片状介质5穿过辊隙部分时,带3沿加热辊1的切向被张紧。当在片状介质5从其开始进入辊隙部分的位置处的定影压力太大时,片状介质5就不能平滑地进入辊隙部分,并且可能在片状介质5的引导端被折叠的时候进行定影。但是,通过将带3构造成沿加热辊1的切向被张紧,可以形成入口部分,片状介质5能够通过该入口部分平滑而稳定地进入辊隙部分。
带张紧器4是半环形部件,其位于耐热剂的内周,以和加压辊2一起向带提供张力f。因此,带3在半环形部件上滑动。带张紧器4位于这样的位置,其中通过使带3与加热辊1在加热辊1和加压辊2之间的受压接触部分的切线L之外受压接触,来形成辊隙。
突起壁4a通过从带张紧器4的一端或两端突起而形成,并当带3紧靠突起壁4a而向一侧倾斜时来调控倾斜。弹簧9位于框架和突起壁4a在加热辊1相对侧的端面之间。带张紧器4由此被弹簧9略微压向加热辊1,并被定位成使得带3与加热辊1滑动接触。
为了通过将带3在加压辊2和带张紧器4上张紧而以稳定的方式来驱动加压辊2,优选地将加压辊2和带3之间的摩擦系数设成大于带张紧器4和带3之间的摩擦系数。但是,摩擦系数可能由于外来物质侵入或者磨损而变得不稳定。相反,通过将带3对加压辊2的缠绕角设成小于带3对带张紧器4的缠绕角,并通过将带张紧器4的直径设成小于加压辊2的直径,可以缩短带3在带张紧器4上滑动的距离。因此可以避免由时间或干扰变化而产生的不稳定因素,这又使得可以通过加压辊2来以稳定的方式驱动带3。
清洁器6被提供在加压辊2和带张紧器4之间的某个位置,以与带3的内周表面滑动接触,由此来清除带3的内周表面上的外来物质、磨损粉末等等。通过清除外来物质、磨损粉末等等,带3被刷新,由此去除不稳定因素。此外,位于带张紧器4中的凹入部分4f适于存储被去掉的外来物质、磨损粉末等等。
辊隙入口被定义为带张紧器4被略微压向加热辊1处的位置,辊隙出口被定义为加压辊2被压向加热辊1处的位置。片状介质5从辊隙入口进入并穿过带3和加热辊1之间的空间,以使未定影调色剂图像5a被定影在片状介质5上。片状介质5随后从辊隙出口沿切线L的方向被排出。
现在将描述加压辊2和带张紧器4的支撑结构。如图1B所示,加压辊2旋转轴2a的两端,在左右两侧经由轴承7a被框架7支撑以自由旋转(图中右侧被省略了)。臂4b被安装在加压辊2旋转轴2a的两侧,以自由地绕枢轴转动,并且在每个臂4b中形成引导槽4c以面向带张紧器4。另一方面,在带张紧器4的两端形成引导部分4d,以经由弹簧4e配合装入臂4b中的引导槽4c中。因此,带张紧器4具有这样的结构,使得当其被弹簧4e沿离开加压辊2的方向推动时,向带3提供张力f。
在本实施例中,带张紧器4被用作带3在其上滑动的非旋转部件,不需要轴承之类的部件,这可以使支撑结构更简单。此外,通过将带张紧器4形成为半环形,可以通过将环缺少的那一半朝向加压辊2,而使带张紧器4最接近加压辊2。这也使得可以形成有更短周长的带3。由此可以通过简化结构而提供紧凑、便宜的加热辊式定影设备。
而且,因为带3沿着最小必要长度的路径移动,所以对于在辊隙部分被容纳热源的加热辊1所加热的带3,在沿预定路径移动的同时所吸收的热能可以被最小化。而且,因为周长较短,所以由于自然热释放引起的温降较小,这使得可以缩短从装置被启动到达到可以进行定影的所要求温度所需的所谓预热时间。
而且,因为由带张紧器4与加压辊2一起提供的张力f使带3与加热辊1受压接触以形成辊隙部分,所以辊隙长度可以被轻易延长并且结构可以被简化,这又使得设备紧凑并更便宜。
为了以稳定的方式来将在片状介质5上形成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5a定影,关键是在未定影调色剂图像5a被定影之前使其充分融化,并且需要预定的温度和融化时间。在本实施例中,因为不需要提供通过使加热辊1的弹性体1c发生相当大的变形而延长辊隙长度的部件,所以弹性体1c的厚度可以被制造得很薄。此外,因此不需要向加压辊2设置大的受压接触压力来使得弹性体变形。因此,当承载未定影调色剂图像5a的片状介质5穿过加热辊1和带3之间的空间时,只向片状介质5施加小的应力,这在将未定影调色剂图像5a定影在片状介质5之后排出片状介质5时,抑制了片状介质的扭曲,例如出现折皱。
于是,不仅可以消除对增强加热辊式定影设备的机械硬度的需要,而且加热辊1可以更薄。因此可以增大热源加热带3的加热速度。加压辊2也可以更薄,热容量可以更小,这可以减少从带3吸收的热能。因此可以缩短预热时间。
如图2和3所示,带张紧器4的突起壁4a通过在滑动接触表面4g上与加热辊1进行滑动接触而被定位。在滑动接触表面4g与加压表面4h之间对带张紧器4设置比带3的厚度大的缝隙(步差)G,其中加压表面4h将带3并由此将片状介质5压在加热辊1上。加压表面4h与加热辊1同心形成。更具体而言,通过以约110μm的步差来形成缝隙G,并使带3形成为具有约80μm的厚度,就保证了约30μm的间隙,这使得即使对于厚达60μm的片状介质5也能够以稳定的方式进行定影。
如图4所示,带3被夹持在加热辊1和加压辊2之间,并由带张紧器4来使其与加热辊受压接触,以定义辊隙入口。
当考虑到各种大量生产的元件规格的不一致性,使作为定影步骤之前的步骤的在片状介质5上形成未定影调色剂图像5a的处理步骤中的速度,与定影步骤中的速度完全一致是不现实的。因此,考虑到这种不一致性,相邻步骤中的速度可通过单向设置定影步骤中的速度来平衡,即依片状介质5上形成未定影调色剂图像5a的处理步骤中的速度,而降低或增大在定影步骤中的速度。虽然需要通过在辊隙入口处以可靠方式夹住片状介质5来限定片状介质5的进入速度,但是通过上述结构可以满足这样的需要。
此外,加热辊1弹性体1c的表面和带3的表面以相同的外周速度移动,以定影在片状介质5上所形成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5a。但是,当带3的表面起伏不平或者片状介质5的引导端起伏不平时,定影操作的初始条件可能变得不稳定。因此,通过将带3配置成在辊隙入口处压住加热辊1,这两个元件就能够在稳定的条件下相接,这使得未定影调色剂图像5a能以极其稳定的方式被定影。
在本实施例中,在以上没有片状介质5在穿过的状态下,在带3和带张紧器4之间形成缝隙G。因此,缝隙G中的间隙在预热期间就作为隔热层。由此就减少了经由带3从加热辊1吸收的热量,同样就减少了热损失。因此可以缩短预热时间。
另一方面,当片状介质5在穿过辊隙部分时,如图5所示,带张紧器4的突起壁4a被保持与加热辊1相隔开,这消除了带3和带张紧器4之间的缝隙G。于是,在辊隙部分处片状介质5被带3施压,由此就被压在加热辊1上,这使得可以通过使用图1A中所示的弹簧9将此加压压力调节到所希望的压力来实现充分的定影。
而且,在带张紧器4被加热辊1加热时所积累的热量,由于有缝隙G而很小。因此,当片状介质5进入辊隙部分时,片状介质5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将具有小的热容量的带3冷却,其中在第一表面上形成未定影调色剂图像5a。因为从带张紧器4侧供应的热量很少,所以对于将在片状介质5的第一表面上形成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5a定影之后,将未定影调色剂图像5a定影在第二表面上的双面图像定影的情况,当第二表面在进行定影时先在第一表面上被定影的图像不会被过分加热,并且在定影于第一表面上的图像中不会出现干扰。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A所示,弹簧9位于加热辊1和加压辊2之间受压接触部分在带3的移动方向上的上游,在远离带张紧器4的枢轴中心的位置处。通过驱动加热辊1和加压辊2中的一个来驱动带3,并且带张紧器4通过此驱动力和带3与带张紧器4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开始绕枢轴向加热辊1转动。但是,可能有这样一种情况,其中单靠枢轴移动力无法产生足够的定影压力来定影形成在片状介质5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5a。为了解决这种不便,在弹簧9的帮助下将枢轴移动力设置成所希望的定影压力,使得未定影调色剂图像5a能以极其稳定的方式被定影。
优选的是带张紧器4与加压辊2一起施加到带3的张力f,在整个张紧区域上相同。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加压辊2和带张紧器4准直精度、或者带3内周均一性的精度、或者当向加压辊2和带张紧器4施加张力时出现的变形量的错误因素,使张力f难以在整个张紧区域上相同。
此外,除以上状态外,如图6A所示,带3由于这样的因素而颤动运行,所述因素例如是加压辊2和带张紧器4在其各自位置处所提供的平行精度,并且带3内表面和加压辊2以及带张紧器4之间的摩擦力越大,颤动倾斜力就变得越大,这使得难以调控运行位置。
实现位置调控而防止带3的颤动的条件是设置位置调控器,其能够很好地响应带3的颤动倾斜力,并在带3的位置被该位置调控器调控时具有足够的承载强度。因此,带3是否能保证承载强度就很关键了。
如图1B所示,通过将带张紧器4形成为被弹簧4e在两端支撑,以至少在带3沿横向的侧边处向带3提供张力f,并且形成为具有从每个张力施加部分突起并调控带3的侧边面的突起壁4a,来使带3在沿突起壁4a运行的同时处于与张力施加部分紧密接触的状态。
例如,如图6B所示,假定在设有突起壁4a的带张紧器4的侧边附近,存在凹入、步差或间隙等等。那么,带3就不能与带张紧器4的滑动表面紧密接触,就形成了间隙。在这些情况下,当带3颤动着运行并紧靠突起壁4a时,更大的颤动倾斜力被施加了,此时如图6C所示,在带3的侧边处出现皱折。
如图7A所示,当考虑带3侧边面处的斜角和突起壁4a相对于带张紧器4滑动表面的延伸角时,在带3侧边面处的斜角θ2变得大于突起壁4a的延伸角θ1的情况下,如果带3颤动着运行并紧靠突起壁4a,则大的颤动倾斜力被施加,此时带3的侧边就如所示地被沿着突起壁4a抬起。另一方面,如图7B所示,在带3侧边面处的斜角θ2小于突起壁4a的延伸角θ1,并且在带张紧器4的滑动表面和突起壁4a之间形成间隙的情况下,如果带3颤动着运行并紧靠突起壁4a,则大的颤动倾斜力被施加,此时带3的侧边被嵌入沿着突起壁4a的间隙部分,由此在带3的侧边处产生皱折。
为了防止在带3的侧边处产生皱折,如图8B所示,带3需要在带3的侧边区域没有任何间隙的情况下与带张紧器4的滑动表面紧密接触,并且突起壁4a需要具有从滑动表面连续升起的壁表面。突起壁4a优选地设为带张紧器4的整体部分。即使当突起壁4a是带张紧器4的单个部件时,还是优选地与带张紧器4一体提供突起壁4a,使得带3紧密接触地在带张紧器4的滑动表面上滑动,而不留下任何间隙。为此,还优选使用弹簧4e在两端处支撑带张紧器4,使得当带3如图1B所示被张紧时,带张紧器4优选地成形为倒冠形,其中滑动表面从两端到中心部分是凹入的。
考虑到以上情况,带3的侧边在与带张紧器4的滑动表面紧密接触的同时紧靠突起壁4a,使得可以有效调控带3的颤动,并且可以以稳定的方式进行对带3的位置调控。在此情况下,带3在其两个侧边区域处被带张紧器4支撑,由此在其中心部分处产生了弯曲。考虑到这一点,如图8A所示,在带3的侧边区域与带张紧器4的滑动表面紧密接触(沿着参考线φ)的情况下,带张紧器4的滑动表面可以被成形为冠状,其中滑动表面从两端到中心部分是凸起的。
另外,为了防止带3侧边处的皱折,如图8C所示,优选地使带3侧边面处的斜角θ2小于突起壁4a相对于带张紧器4滑动表面(参考线φ)的延伸角θ1,即设成θ2≤θ1。
作为使得带张紧器4与加压辊2一起向带3施加张力f的结构,通过在加压辊2或者带张紧器4侧形成突起壁4a,带3的颤动侧边就紧靠突起壁4a,由此进行颤动调控。但是,在突起壁4a位于加压辊2上的情况下,必须在与加压辊2受压接触的加热辊1上设置容纳突起壁4a的结构。这种情况可能是对加热辊1设计的限制或约束。在突起壁4a和本实施例一样位于带张紧器4中的情况下,加热辊1可以不受这种设计限制而被制造。
而且,在其紧靠突起壁4a的部分处,带3由于张力f紧密地贴着带张紧器4并滑动着运行,由此实现对颤动运行的位置调控。当张力f大于颤动运行力时,可能出现带3的侧边越过突起壁4a或者带3的端面延伸覆盖突起壁4a一部分的现象。为了在增大对例如带3的边强度、张力f和带3的颤动运行力的设计自由度的同时避免这种现象,优选如图9A所示地形成具有至少两倍于带3厚度t的带调控高度h的突起壁4a。
当带3与带张紧器4的滑动表面紧密接触时,带3就趋向于颤动。因此,必须提供这样的结构,以使已与加压辊2分离的带3平滑地受带张紧器4的突起壁4a的颤动调控。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B、9C、10A和10B所示,沿着突起壁4a的内顶边形成斜切部分4a′,以将带3平滑地引到形成突起壁4a的区域。如图9A所示,带调控高度h被定义成不包括斜切部分4a′。
或者,如图9D所示,可以在形成突起壁4a的区域的入口处形成斜切部分4a′,以使得带张紧器4滑动表面的宽度逐渐减小。
在本实施例中,弹簧9位于加热辊1和加压辊2之间受压接触部分在带3的移动方向上的上游,其远离带张紧器4的枢轴中心。因此,如图11B所示,由于杠杆作用,所以可以从辊隙入口向着加热辊1和加压辊2之间的受压接触部分连续地增加定影压力,并且不向片状介质5施加有拐点的应力。因此,在定影图像中不产生不规则定影等,这不仅使得未定影调色剂图像5a能够以极其稳定的方式被定影,而且可以对在未定影调色剂图像5a被定影之后排出的片状介质5抑制片状介质扭曲,例如出现折皱。
附带地,“H”表示这样的情况,即诸如封皮之类的具有大的热容量的厚片状介质或分层片状介质,或者诸如OHP片的透明片状介质,“S”表示标准片状介质的情况,并且“L”表示薄片状介质或者耐热性差的片状介质。
为了比较,图11A示出了未设置弹簧9的情况下的加压压力变化。换言之,这种情况下,仅仅通过带张紧器4的枢轴转动运动来产生定影压力,而没有弹簧9的帮助。
加热辊1和带3之间的定影压力(紧靠压力分布),在加热辊1和加压辊2彼此受压接触的部分处达到最大压力。在难以充分融化未定影调色剂图像5a而能够以稳定方式定影的情况下,例如当片状介质5的表面起伏不平时,或者该表面由具有极好密封性的材料制成,并像OHP片那样光滑到被融化的调色剂图像几乎无法渗透到里面,此时通过在片状介质5穿过辊隙的最后阶段向融化的调色剂提供比融化阶段更高的压力,不仅被融化调色剂的表面可以光滑,而且可以促进到片状介质5之中的渗透,因此定影图像可以更稳定。
图12A和12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定影设备。与第一实施例中类似的部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并将省略对其的重复解释。
在第一实施例中,允许带张紧器4绕与加压辊2的旋转轴2a共同的轴转动预定角度。在本实施例中,带张紧器4构造成被允许绕轴7b转动预定角度,其中轴7b不同于加压辊2的旋转轴2a。
换言之,臂4b被安装在轴7b两侧,其中所述轴7b被设置在不同于旋转轴2a的轴心的位置处,并且在每个臂4b中形成引导槽4c以面向带张紧器4。另一方面,在带张紧器4的两端形成引导部分4d,以经由弹簧4e配合装入臂4b的引导槽4c中。因此带张紧器4具有这样的结构,使得当其被弹簧4e沿离开加压辊2的方向推动时,向带3提供张力f。
这种构造可以改变作用在带张紧器4上的转矩(在本实施例中增大转矩),这使得可以根据轴7b的位置来调节带3和加热辊1之间的受压接触力。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滑动接触表面4g与加压表面4h之间对带张紧器4设置比带3的厚度大的缝隙(步差)G,其中加压表面4h将带3并由此将片状介质5压在加热辊1上。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定影设备。与第一实施例中类似的部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并将省略对其的重复解释。
在本实施例中,将带张紧器4设置成不可旋转的圆柱部件。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滑动接触表面4g与加压表面4h之间对带张紧器4设置比带3的厚度大的缝隙(步差)G,其中加压表面4h将带3并由此将片状介质5压在加热辊1上。
将参考图14A到17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中类似的部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并将省略对其的重复解释。
在本实施例中,带张紧器4位于加热辊1和加压辊2间的受压接触部分在片状介质5的传输方向上的下游,并被允许沿箭头P所示的方向绕加压辊2的旋转轴2a转动,如图14A和14B所示。
带张紧器4是半环形部件,其位于耐热剂的内周,以和加压辊2一起向带提供张力f。因此,带3在半环形部件上滑动。
定影辊隙的入口被定义为带张紧器4被略微压向加热辊1处的位置,定影辊隙的出口被定义为带张紧器4与加热辊1分离处的位置。片状介质5从辊隙入口进入并穿过带3和加热辊1之间的空间,以使未定影调色剂图像5a被定影在片状介质5上。片状介质5随后从辊隙出口沿切线L的方向被排出。
如图15A和15B所示,带张紧器4的突起壁4a通过在滑动接触表面4g上与加热辊1进行滑动接触而被定位。在滑动接触表面4g与加压表面4h之间对带张紧器4设置比带3的厚度大的缝隙(步差)G,加压表面4h将带3并由此将片状介质5压在加热辊1上。加压表面4h与加热辊1同心形成。更具体而言,通过以约110μm的步差来形成缝隙G,并使带3形成为具有约80μm的厚度,就保证了约30μm的间隙,这使得即使对于厚达60μm的片状介质5也能够以稳定的方式进行定影。
带3被夹持在加热辊1和加压辊2之间,并由带张紧器4在辊隙区域的出口处使其与加热辊1受压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在以上没有片状介质5在穿过的状态下,在带3和带张紧器4之间形成缝隙G。因此,缝隙G中的间隙在预热期间就作为隔热层。由此就减少了经由带3从加热辊1吸收的热量,同样就减少了热损失。因此可以缩短预热时间。
另一方面,当片状介质5在穿过定影辊隙部分时,如图16A和16B所示,带张紧器4的突起壁4a被保持与加热辊1相隔开,这消除了带3和带张紧器4之间的缝隙G。由此,在定影辊隙部分处片状介质5被带3施压,并因此被压在加热辊1上,这使得可以通过使用图14A中所示的弹簧9将此加压压力调节到所希望的压力来实现充分的定影。
而且,在带张紧器4被加热辊1加热时所积累的热量,由于有缝隙G的存在而很小。因此,当片状介质5进入辊隙部分时,片状介质5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将具有小的热容量的带3冷却,其中在第一表面上形成未定影调色剂图像5a。因为从带张紧器4侧供应的热量很少,所以对于将在片状介质5的第一表面上形成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5a定影之后,将未定影调色剂图像5a定影在第二表面上的双面图像定影的情况,当第二表面在进行定影时先在第一表面上被定影的图像不会被过分加热,并且在定影于第一表面上的图像中不会出现干扰。
当驱动加热辊1或者加压辊2时带3被驱动,并且带张紧器4通过此驱动力和带3与带张紧器4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开始在离开加热辊1的方向上绕枢轴转动。但是,通过由大于枢轴移动力的所希望的推力将带张紧器4推向加热辊1来设置所希望的定影压力,可以以极其稳定的方式来定影未定影调色剂图像5a。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弹簧9位于加热辊1和加压辊2之间受压接触部分在带3的移动方向上的下游,其远离带张紧器4的枢轴中心。
在本实施例中,弹簧9位于加热辊1和加压辊2之间受压接触部分在带3的移动方向上的下游,其远离带张紧器4的枢轴中心。因此,如图17所示,由于杠杆作用,可以从辊隙入口向着加热辊1和加压辊2之间的受压接触部分连续地增加定影压力,并且不会向片状介质5施加有拐点的应力。因此,在定影图像中不产生不规则定影等,这不仅使得未定影调色剂图像5a能够以极其稳定的方式被定影,而且可以对在未定影调色剂图像5a被定影之后排出的片状介质5抑制片状介质扭曲,例如出现折皱。
附带地,“H”表示这样的情况,即诸如封皮之类的具有大的热容量的厚片状介质或分层片状介质,或者诸如OHP片的透明片状介质,“S”表示标准片状介质的情况,并且“L”表示薄片状介质或者耐热性差的片状介质。
图18A和18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定影设备。与第四实施例中类似的部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并将省略对其的重复解释。
在第四实施例中,允许带张紧器4绕与加压辊2的旋转轴2a共同的轴转动预定角度。在本实施例中,带张紧器4构造成被允许绕轴7b转动预定角度,其中轴7b不同于加压辊2的旋转轴2a。
换言之,臂4b被安装在轴7b两侧,以自由地绕枢轴转动,其中所述轴7b被设置在不同于旋转轴2a的轴心的位置处,并且在每个臂4b中形成引导槽4c以面向带张紧器4。另一方面,在带张紧器4的两端形成引导部分4d,以经由弹簧4e配合装入臂4b的引导槽4c中。因此带张紧器4具有这样的结构,使得当其被弹簧4e沿离开加压辊2的方向推动时,向带3提供张力f。
这种构造可以改变作用在带张紧器4上的转矩(在本实施例中增大转矩),这使得可以根据轴7b的位置来调节带3和加热辊1之间的受压接触力。
在以上实施例中,加热辊1或者加压辊2用作驱动辊。在此情况下,为了实现安全驱动,优选使用任一个比较硬的辊子作为驱动辊,而将另一个比较软的辊子作为从动辊。使带3缠绕加压辊2来被环转,并与涂在加热辊1表面上的弹性体1c受压接触。在此情况下,因为加压辊2作为驱动辊,而加热辊1作为从动辊,所以加压辊2确定带3的传输速度,即承载未定影调色剂图像5a的片状介质5的速度。加压辊2被构造成具有至少比弹性体1c更硬的表面。这种构造可以实现具有稳定传输速度的驱动,而不会引起扭曲。
在以上实施例中,可以有选择地控制加热辊1和加压辊2的转速。现在将描述对驱动速度的控制。驱动部件具有驱动加热辊1和加压辊2的两个转速,并根据片状介质性质选择性地以第一转速或比第一转速慢的第二转速来驱动加热辊1和加压辊2。
为了设置转速,提供了检测片状介质性质的检测器,还提供了用于对应于片状介质性质选择转速的表等等。当承载未定影调色剂图像5a的片状介质5在被传输时检测片状介质的性质,当处理定影命令时,根据所检测的片状介质性质通过表来选择转速。
为了选择转速,可以在处理定影命令之前手动操作与定影设备互锁的部件,或者由电信号等等来远程控制。
很可能以各种目的来使用承载未定影调色剂图像5a的片状介质5,包括典型的纸片介质之类的、具有大的热容量的厚片状介质、透明片状介质(OHP片)等等。与典型的片状介质相比,对于诸如封皮之类的具有大的热容量的厚片状介质和分层片状介质、透明片状介质(OHP片状介质)等等,在未定影调色剂图像5a被定影在其上之前,需要相对长的时间段来将调色剂图像5a充分融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根据片状介质性质选择性地以第一转速或比第一转速慢的第二转速来驱动加热辊1和加压辊2,未定影调色剂图像5a被充分融化,并且能实现所希望的定影。
此外,即使通过选择性地以第一转速或第二转速来驱动,当承载未定影调色剂图像5a的片状介质5穿过加热辊1和带3之间的空间时,施加到该片状介质5上的应力也几乎不变化并保持很小。这在将未定影调色剂图像5a定影在片状介质5之后排出片状介质5时,抑制了片状介质的扭曲,例如出现折皱。因此,不仅可以消除对增强加热辊式定影设备的机械硬度的需要,而且加热辊1可以更薄。因此可以增大热源加热带3的加热速度。此外,因为加压辊2也可以更薄,所以热容量可以更小。这样就减少了从带3吸收的热能,这可以缩短从装置被启动到达到可以进行定影的预定温度所需的所谓预热时间。选择性的驱动可以通过例如选择性地改变驱动电机的转速来实现。
图19示出了包含如上所述的定影设备中的任何一种的成像装置10。
成像装置10包括壳体10a、在壳体10a顶部形成的介质排出托盘10c、以及安装在壳体10a前部并可自由打开和关闭的门盖10b。在壳体10a内部设置曝光单元W、成像单元D、具有图像传输器18的传送带单元29、以及介质馈送单元30。在门10b附近设置介质传输单元11。每个单元都可拆卸地装载到壳体10a内部,使得在维护工作等等期间为了维修或更换,可以将单元中的任何一个单独从壳体10a上拆下。
成像单元D包括多个(在此实施例中是四个)成像站Y(黄色)、M(品红色)、C(青色)和K(黑色),每个都形成不同颜色的图像。成像站Y、M、C和K中的每个都包括包含感光鼓的图像运载器17;以及包括冠状充电器的充电器19和显影设备20,这两者都位于图像运载器17的周边。各个成像站Y、M、C和K在传送带单元29之下沿着弓形线平行布置,而图像运载器17是朝上的。各个成像站Y、M、C和K的布置顺序是任意的。
传送带单元29包括驱动辊12,被位于壳体10a下端的图示驱动源所驱动来旋转;从动辊13,位于驱动辊12的对角上方;张紧辊14;包括中间传送带的图像传输器18,所述中间传送带在这三个辊子或其中至少两个上张紧,并被驱动来沿箭头S所示的方向环转;和紧靠在图像传输器18的表面上的清洁器15。从动辊13、张紧辊14和图像传输器18被布置成使得图像传输器18的环转路径倾斜延伸。更具体而言,它们被布置成使得在带传输方向上朝下的带表面18a被定位较低,而在带传输方向上朝上的带表面18b被定位较高。
这样,成像站Y、M、C和K被倾斜布置。图像传输器18的带表面18a沿着弓形线与图像运载器17接触,并且图像运载器17随后被驱动以在如箭头所示的图像传输器18的传输方向上旋转。环形套形状的柔性图像传输器18以几乎相同的缠绕角来与图像运载器17接触,以从上覆盖图像运载器17。这种构造可以通过控制从张紧辊14施加到图像传输器18的张力、图像运载器17的布置间隔、缠绕角(弓形的曲率)等等,来调节图像运载器17和图像传输器18之间的受压接触压力或者辊隙宽度。
驱动辊12还用作次级传送辊39的备用辊。在驱动辊12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橡胶层,其具有例如约3mm的厚度和105Ωcm或更少的体积电阻率,并且将经由金属轴的接地作为经由次级传送辊39提供的次级偏压的导电通路。这样,通过向驱动辊12提供具有高摩擦和冲击吸收能力的橡胶层,当片状介质进入次级传送部分时的冲击就几乎不传递到图像传输器18,这可以防止图像质量变差。此外,通过使驱动辊12的直径小于从动辊13和备用辊14的直径,已经过了次级传送的片状介质可以被其自身的弹性力更轻易地分离。另外,从动辊13还用作下面所描述的清洁器15的备用辊。
或者,图像传输器18环转路径的倾斜方向是任意的,并相应地确定成像站Y、M、C和K的排列。
清洁器15位于在带传输方向上朝下的带表面18a这一侧,并设置有清洁刀片15a和传输被收集的调色剂的调色剂传输器15b,清洁刀片15a去除在次级传送后留在图像传输器18表面上的调色剂。清洁刀片15a在图像传输器18对从动辊13的缠绕部分处紧靠在图像传输器18上。与各个以下描述的成像站Y、M、C和K的图像运载器17相对的一级传送部件16紧靠在图像传输器18的后侧上,由此将传送偏压施加到一级传送部分16上。
曝光单元W位于倾斜布置的成像单元D之下的空间中。而且,介质馈送单元30位于曝光单元W之下壳体10a的底部处。曝光单元W被整个容纳在箱体中,并且所述箱体位于在带传输方向上朝下的带表面18a的对角下方所形成的空间中。在箱体底部水平设置包括多边镜电机21a、多边镜(旋转多面镜)21b的单个扫描器21。在光学系统B中设置单个f-θ透镜22和多个反射镜24,它们彼此并不平行并将各个颜色的扫描光路返回到相应的图像运载器17,其中,所述光学系统B在多边镜21b上反射来自多个被其各自颜色的图像信号所调制的激光光源23的激光束,所述激光束被偏转并被扫描在各个图像运载器17上。
在如上构造的曝光单元W中,来自多边镜21b的与各种颜色相应的图像信号,以根据公共数据时钟频率形成和调制的激光束形式被发射,并通过f-θ透镜22和反射镜24被照射到各个成像站Y、M、C和K中的图像运载器17上,以形成潜像。通过提供反射镜24来使扫描光路弯折,由此可以降低箱体的高度,这又可以实现紧凑的光学系统。
而且,反射镜24被设置成使得到各个成像站Y、M、C和K中的图像运载器17上的扫描光路的长度全都相等。通过构造成这样,即曝光单元W中从多边镜21b到各个图像运载器17的光路长度(光程)相对于成像单元D变得几乎相等,经由各个光路被扫描的光束的扫描宽度也变得几乎相等。这就消除了对于形成图像信号的特殊构造的需要。因此,激光光源被用于不同颜色的图像的不同图像信号调制;不过,它可以根据共同数据时钟频率来被调制,并且因为使用共同的反射表面,所以可以防止由副扫描方向的相对不同引起的色移。由此可以制造具有简单结构的便宜的彩色成像装置。
另外,在此装置中,通过将扫描光学系统设置在装置的下侧,可以使由从装置中的驱动系统所施加给支撑成像装置的框架的振动而引起的扫描光学系统的振动最小,这又可以防止图像质量变差。具体而言,通过将扫描器21设置在箱体底部,可以使由多边镜电机21a所导致的整个壳体10a的振动最小,并可防止图像质量变差。而且,通过将作为振动源的多边电机21a的数量限制为一个,施加到整个壳体的振动可以最小。
介质馈送单元30设有盒式托盘35和提取辊36,盘盒35中装有一叠片状介质,提取辊36一张一张地从盒式托盘35馈送片状介质。介质传输单元11设有调控片状介质到次级传送部分的馈送定时的一对门辊37(其中一个位于壳体10a侧)、与驱动辊12和图像传输器18受压接触的次级传送辊39、主传输路径38、定影单元40、一对排出辊41和双面打印传输路径42。
被次级传送到片状介质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在预定温度下在由定影单元40所形成的辊隙部分处被定影。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定影单元40设置在形成于传送带的带表面18b的对角上方空间中,带表面18b在传输方向上朝上,换而言之,所述空间即相对于传送带在成像站Y、M、C和K相对一侧的空间。此构造可以减少被传递到曝光单元W、图像传输器18和成像装置的热,并且可以减小对各种颜色的色移校正操作的频率。具体而言,曝光单元W在离定影单元40最远的位置处,并且可以使由热所引起的扫描光学系统元件中的扭曲最小,这又防止了色移。
在本实施例中,因为图像传输器18沿对角延伸,所以可以在附图的右侧保证很宽的空间来设置定影单元40。因此,不仅该装置可以被制造得紧凑,而且可以防止在定影单元40中产生的热传递到曝光单元W、图像传输器18以及各个成像站Y、M、C和K,这些都布置在附图的左侧。而且,因为曝光单元W可以位于成像单元D左下的空间中,所以可以使由从成像单元D中的驱动系统施加给壳体10a的振动所引起的曝光单元W中扫描光学系统的振动最小,这又可以防止图像质量变差。
因为未设置清洁器,所以冠状充电器19被用作充电器。在充电器包括辊子的情况下,在图像运载器17上的一级传送剩余调色剂积累在辊子上,虽然是微量的,但仍导致充电故障。但是,调色剂几乎不附着到是非接触充电器的冠状充电器19上。因此可以防止出现充电故障。
在此装置中,中间传送带用作图像传输器18并被构造成与图像运载器17接触。但是,图像传输器18可以是片状介质传输带,其将片状介质吸在表面上,且在将调色剂图像顺序地传送以重叠在片状介质的表面上的过程中,移动来传输片状介质,并被构造成与图像运载器17接触。在此情况下,使作为图像传输器18的片状介质传输带的带传输方向,在与图像运载器17接触的下表面上朝上。
应该认识到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而可以以各种方式来改进。例如,尽管以上描述了其中各种颜色的显影设备被排列的级联式彩色成像装置,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被应用到旋转式彩色成像装置,其中各种颜色的显影设备被安装到旋转框架上,本实用新型也可被应用到单色成像装置。
权利要求1.一种定影设备,用于将形成在片状记录介质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定影,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影设备包括第一辊子,其中包含热源;第二辊子,被压向所述第一辊子;环形带,其一部分被缠绕在所述第二辊子的外周上以被环转;和不可旋转的带张紧器,其与所述第二辊子一起将所述环形带张紧,以使得所述被环转的环形带在沿所述环形带的横向延伸的第一面上滑动,并使得张力被施加到所述环形带的两个横向末端部分,其中所述被环转的环形带被夹持在所述第一辊子和所述第二辊子之间以形成第一辊隙部分,所述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穿过所述第一辊隙部分,在来自所述热源的热的作用下被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并且使所述带张紧器的所述第一面沿所述环形带的横向弯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使所述带张紧器的所述第一面的横向中心部分从其所述两个横向末端部分凹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使所述带张紧器的所述第一面的横向中心部分从其所述两个横向末端部分凸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被环转的环形带被夹持在所述第一辊子和所述带张紧器之间以形成第二辊隙部分,所述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穿过所述第二辊隙部分,在来自所述热源的热的作用下被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为了限制所述被环转的环形带的颤动运动,所述带张紧器包括壁部件,所述壁部件具有与所述环形带的所述两个横向末端部分中的至少一个相邻的第二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壁部件与所述带张紧器一体形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壁部件与所述带张紧器整体形成。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使所述壁部件的所述第二面从所述带张紧器的所述第一面连续延伸。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壁部件的所述第二面与所述带张紧器的面向所述环形带的所述横向末端部分中的一个的所述第一面形成第一角度;并且所述环形带的侧端面与所述带张紧器的面向所述环形带的所述横向末端部分中的一个的所述第一面形成第二角度,所述第二角度小于所述第一角度。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壁部件的高度尺寸大于所述环形带的厚度尺寸。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壁部件形成有斜切面,所述斜切面延伸到所述第二面,以将所述被环转的环形带引导到所述带张紧器的所述第一面中。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壁部件的一部分紧靠在所述第一辊子上,以在所述第二辊隙部分处限定所述第一辊子与所述带张紧器的所述第一面之间的缝隙。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在所述缝隙处所述第一辊子与所述带张紧器的所述第一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环形带的厚度尺寸;并且确定所述距离,使得当所述记录介质进入所述第二辊隙部分时,所述带张紧器的所述第一面通过所述环形带将所述记录介质压在所述第一辊子上。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带张紧器是可绕枢轴转动的。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所述带张紧器推向所述第一辊子的弹性部件。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带张紧器的枢轴中心与所述第二辊子的旋转轴相同。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带张紧器的枢轴中心不同于所述第二辊子的旋转轴。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带张紧器具有从所述环形带的所述横向方向看呈半环形的横截面。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清洁器,所述清洁器位于所述第二辊子和所述带张紧器之间,以紧靠在所述环形带的内周面上。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带张紧器具有从所述环形带的所述横向方向看呈环形的横截面。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带张紧器相对于所述第一辊隙部分,位于所述环形带的所述环转方向的上游侧。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带张紧器相对于所述第一辊隙部分,位于所述环形带的所述环转方向的下游侧。
23.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成像设备,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和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设备,其用于将所述记录介质上的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定影设备,用于将形成在片状记录介质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定影。第一辊子在其中包含热源。第二辊子被压向第一辊子。环形带的一部分被缠绕在第二辊子的外周上以被环转。不可旋转的带张紧器与第二辊子一起将所述环形带张紧,以使得所述被环转的环形带在沿所述环形带的横向伸展的第一面上滑动,并使得向所述环形带的两个横向末端部分施加张力。所述被环转的环形带被夹持在第一辊子和第二辊子之间以形成第一辊隙部分,所述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穿过第一辊隙部分,而在来自所述热源的热的作用下被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第一面沿横向被弯曲。
文档编号G03G15/00GK2755646SQ20042006687
公开日2006年2月1日 申请日期2004年6月21日 优先权日2003年6月20日
发明者有贺友卫, 井熊健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