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9121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导光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背光系统用的导光板,特别是关于一种具有网点分布的导光板。
背景技术
由于液晶显示器面板的液晶本身不具有发光特性,因而,为达到显示效果,需给液晶显示器面板提供一面光源装置,如背光系统,其作用在于向液晶显示器面板供应辉度充分且分布均匀的面光源。
现有技术的背光系统主要由光源、导光板、反射板、扩散板与棱镜板组成。该光源可设置于导光板一侧或两相对侧并将光线发射至该导光板。该导光板的作用在于引导光线传输方向,使光线由导光板的出光面均匀出射,反射板相对该导光板的底面设置,以将由导光板底面出射的光线再次反射入该导光板内,提高光线的利用率。扩散板与棱镜板相对导光板的出光面依次设置,以使由导光板出射的光线分布更加均匀,进而提高液晶显示器面板的辉度与均匀性。
依导光板的形状,其可分为平板形导光板与楔形导光板。另外,为增加导光板的出光效率与均匀性,通常在导光板的一面设置V形槽或配置网点,该V形槽或网点于导光板上分布的距离与大小可有不同设计。当光线传输至V形槽或网点时,光线将发生反射与散射,并向各个不同方向传输,最终由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利用各种疏密、大小不同的V形槽或网点,可使导光板发光均匀。
如图1所示,一种底面分布网点的现有技术导光板,其揭露于1994年11月8日公告的第5,363,294号美国专利。该专利揭示一面光源装置,该面光源装置包括一具有入光面与出光面的导光板1、一设置于该导光板1入光面侧的光源2、一设置于该导光板1端面的反射片4、相对该导光板1出光面设置的扩散板6与相对该导光板1底面设置的反射板5。其中,为有效利用光源2所发出的光线,其也设置一反射灯罩7于该光源2处。另外,为破坏光线在导光板1内部传输的全反射条件,该导光板1底面又设置多个呈行列状排布的圆形网点3。
再如图2所示,其为网点3在该导光板1底面的分布示意图。该网点3沿与光源2轴向平行的方向排布成多列,且每一列中网点3的大小相同。该网点3沿与光源2轴向垂直的方向排布成多行,且每一行中网点3的大小不同,其中,靠近光源2的网点3的直径最小,随着与光源2距离的增大,该网点3也逐渐变大。
该导光板1的网点3采用圆形结构,通过改变该圆形的半径来达到使光线均匀导出的目的,其设计简单,容易被他人通过逆向工程的方式抄袭复制。

发明内容为克服现有技术导光板设计简单,容易被他人通过逆向工程的方式抄袭复制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导光板,该导光板出光均匀且不易被他人通过逆向工程的方式抄袭复制。
本发明导光板包括一透光板与多个网点,该透光板包括一入光面、一出光面、一底面,该出光面与底面相对设置。该多个网点设置于该透光板的底面,每个网点在平行于底面的平面上截面呈扇形。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每个网点在平行于底面的平面上截面呈扇形,其具有使导光板出光均匀的作用,另外,相对前案的圆形网点结构较复杂,从而较不易被他人通过逆向工程的方式抄袭复制。

图1是现有技术面光源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现有技术面光源装置的网点在导光板底面的分布图。
图3是本发明导光板与光源配合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导光板底面网点分布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单个网点之一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导光板10与光源20配合的示意图。该导光板10为一矩形平板,其包括一入光面103,一出光面108,一底面109(如图4所示)与彼此相邻的三侧面101、105、107,该出光面108与底面109相对设置。
其中,该光源20可为双点光源或单个线状灯管,本实施方式以双点光源为例加以说明。该光源20与导光板10的入光面103相邻设置。该双点光源还分别包括两个反射罩(图未示)用以将光源发出的光线反射入导光板内。
该导光板10是以透明材料,如丙烯酸树脂、聚碳酸脂、聚乙烯树脂或玻璃等制成。该入光面103用以接受来自光源20的光线,并将其导入该导光板10内。该出光面108与底面109也相互对应且平行设置,其均与该入光面103垂直,其中,该出光面108用以将光线导出该导光板10。三反射片30分别设置于该导光板10的三侧面101、105、107,以防止光线自该导光板10的三侧面101、105、107出射。另外,也可采用直接在该导光板10的三侧面101、105、107镀反射膜的方式实现反射功能。
再请配合参照图4与图5,为提高该导光板10的出光辉度与均匀性,在其底面109设置多个网点11。该网点11可以印刷或射出成型的方式形成于该导光板10的底面109。每一网点11在平行于底面的平面上截面呈扇形,该扇形可为椭圆扇形、圆扇形或其他扇形结构。本实施方式以圆扇形为例加以阐述。该多个网点11整体上分布如下邻近入光面103处的网点相对远离入光面103处的网点分布较稀疏,单个网点面积也较小。特别地,邻近入光面103处的圆扇形所张开的扇心角θ相对远离入光面103处的圆扇形所张开的扇心角θ为小。该多个网点11可呈行列状分布于该导光板10的底面109,在每一行方向上,相邻网点11呈等间距规则排列;而行与行之间,横向错开半个网点间距排列(如图4所示)。也可为各行网点11与各列网点11均以均匀间距设置(图未示)。
使用中,网点11在底面109上整体分布由于与导光板10配合使用的光源20配置情况而有所不同如图4所示,当光源20为双点光源LED时,网点11在底面109上整体分布如下邻近每一LED附近的网点11分布相对远离该LED处的网点11分布较稀疏,面积也相对较小。特别地,邻近该LED处的圆扇形所张开的扇心角θ相对远离LED处的圆扇形所张开的扇心角θ为小。
当光源20为单个线状灯管(图未示)时,网点11在底面109上整体分布如下邻近该入光面103的端部区域内的网点11分布较远离该入光面103的区域内的网点为稀疏,单个网点11的面积较小,圆扇形所张开的扇心角θ也较小。
当光源20为双对称线状灯管(图未示)时,即侧面101及入光面103均作为入光面,两个线状灯管分设于该两面附近。此时,网点11在底面109上整体分布如下平行于入光面103的中部条形区域内的网点11分布较入光面103处的网点为密集,单个网点11的面积较大,圆扇形所张开的扇心角θ也较大。
上述多个网点11同样可以设置于本发明导光板10的出光面108。本发明导光板10并不限于平板形,还可为楔形。光源20也不限于相对设置的对称双线状光源灯管或单侧设置的单个灯管、双LED点光源,还可为单侧设置的单个LED点光源、多个LED点光源或双侧设置的单个LED点光源或多个LED点光源来替代。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每个网点11在平行于底面109的平面上截面呈扇形,在使导光板出光较均匀的同时,相对现有技术的圆形网点结构较复杂,从而较不易被他人通过逆向工程的方式抄袭复制。
权利要求
1.一种导光板,其包括一透光板与多个网点,该透光板包括一入光面、一出光面、一底面,该出光面与底面相对设置,该多个网点设置于该透光板的底面,其特征在于每个网点在平行于底面的平面上截面呈扇形。
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扇形为椭圆扇形或圆扇形。
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网点整体上分布如下邻近入光面处的网点相对远离入光面处的网点分布较稀疏。
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网点整体上分布如下邻近入光面处的单个网点面积相对远离入光面处的单个网点面积为小。
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网点整体上分布如下邻近入光面处的扇形所张开的扇心角相对远离入光面处的扇形所张开的扇心角为小。
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网点呈行列状分布于该导光板的底面。
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各行网点与各列网点以均匀间距设置。
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在每一行方向上,相邻网点呈等间距规则排列,而行与行之间,横向错开约半个网点间距排列。
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网点整体上分布如下平行于入光面的中部条形区域内的网点分布较入光面处的网点为密集。
1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网点整体上分布如下平行于入光面的中部条形区域内的单个网点面积较入光面处的单个网点的面积为大。
11.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网点整体上分布如下平行于入光面的中部条形区域内的扇形所张开的扇心角相对远离入光面处的扇形所张开的扇心角为大。
1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网点是以印刷方式形成于该透光板的底面。
1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透光板是楔形或平板形。
1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网点还设置于该透光板的出光面。
全文摘要
一种导光板,其包括一透光板与多个网点,该透光板包括一入光面、一出光面、一底面,该出光面与底面相对设置。该多个网点设置于该透光板的底面,每个网点在平行于底面的平面上截面呈扇形。该种网点分布的导光板不易被他人通过逆向工程的方式抄袭复制。
文档编号G02B5/02GK1808234SQ20051003294
公开日2006年7月26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20日
发明者蔡坤荣 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