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d显示模块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5433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Lcd显示模块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与一种LCD有关,更详而言之,特别是指一种使LCD显示模块更为轻薄,并简化制程,降低生产制作与组装成本的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按,请参阅图1,已知的LCD液晶面板显示模块大致是由一背光模块10、一液晶面板20及一电路模块30所组成;其中,该背光模块10还包含有三大部分,即光源、导光板及光学膜片,更进一步说,该光源是可为冷阴极灯管11或LED,主要是安装于底框12或灯罩侧边,用以提供所需光源;该导光板13是整体背光模块10导光的效率中心,其原理是利用导光压克力板底的网点分布破坏光的干涉现象,将线光源均匀导成面光源;该光学膜片依功能不同,分别包含有反射板14、扩散片15及增亮膜16,该反射板14通常是固定于一塑框17上,再安装于导光板13后侧的底框12中,主要是将未被散射的光线再导入导光板13内,而扩散片15是位于导光板13前侧,主要是使光线形成漫射而均匀扩散,另该增亮膜16是位于扩散片15前侧,用以凝聚光线及提高辉度,最后,再于底框12上配合一金属面框18,即可于增亮膜16外侧安装液晶面板20,又,该液晶面板20必须再搭配一分离独立的电路模块30,该电路模块30包含有具驱动IC等电子组件的印刷电路板(PCB)。
惟,已知的LCD液晶面板显示模块构造,其电路模块20的印刷电路板并非直接与背光模块10一体组合,而是另外独立组装,造成整个LCD液晶面板厚度增加,因此,若能将电路模块20的印刷电路板与背光模块10适当结合,必可简化制程与制作成本,同时缩小厚度,使液晶面板更加轻薄化。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LCD显示模块的改良结构,其可简化制程与制作成本,同时缩小厚度,使液晶面板更加轻薄化。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LCD显示模块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显示模块至少包含有一面框,具有一容置凹槽,且周边预定部位延伸有多数个插片;一塑框,是容置于面框的容置凹槽中,且周边预定部位延伸有多数个定位销;
一液晶面板,是安装限位于塑框内,并贴合于面框后侧;至少一增亮膜,是安装限位于塑框内,并贴合于液晶面板后侧面;一扩散片,是安装限位于塑框内,并贴合于增亮膜后侧面;一导光板,是安装限位于塑框内,并贴合于扩散片后侧面;一印刷电路板,其周边预定部位设置有多数个定位孔与插孔,该等定位孔分别供塑框周边各定位销相对穿套定位,该等插孔则分别供面框周边各插片相对穿套固定,且各插片穿出部位是与印刷电路板背部相互焊固连结,同时,该印刷电路板供导光板贴合的前侧面涂布有反光与增光材料,并于前侧面侧向规则排列有多数LED发光二极管,而未贴合的后侧面则供驱动IC等电子组件设置。
其中该印刷电路板各LED发光二极管是以垂直、横向任一单独或两者共构于侧向部位上。
其中该印刷电路板在多余的预定部位贯设有可供散热的透孔。
其中该面框自印刷电路板各插孔穿出的各插片穿出部位是与印刷电路板背面相互焊固连结。
其中该面框的插片与印刷电路板的插孔是分别相对设置在四角隅部位。
其中该塑框的定位销与印刷电路板的定位孔是分别相对设置在四角隅部位。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显示模块,除可将显示屏与时序控制,AV译码、字幕显示、TV接收回路一起共构于背光模块上,使整体厚度变薄,更可节省反射片设置,以简化制程,进而降低生产制作与组装成本。


为使审查员方便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及所能达成的功效,以下配合附图及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其中图1是已知显示模块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显示模块的侧视剖面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显示模块的侧视剖面组合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路模块的正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路模块的背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图3,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LCD显示模块的改良结构较佳实施例,该显示模块a是包含有一面框40,是为金属材料所制成的框体,其一侧形成有一容置凹槽41,该容置凹槽41的槽底部位形成有一窗口42,该容置凹槽41侧的框边部位适当处更分别突设有一插片43,本实施例是分别在框边四角隅部位各突伸一插片43;一塑框44,是为塑料材料制成的中空框体,可容置限位于面框40的容置凹槽41中,且四周围设形成有一限位框槽441,并于四角隅各延伸有一定位销442;一液晶面板50,是安装限位于塑框44的限位框槽441中,并与面框40的容置凹槽41槽底面周围相贴合,使该液晶面板50可由窗口42部位适当裸露;至少一增亮膜60,是安装限位于塑框44的限位框槽441中,并贴合于液晶面板50后侧面;一扩散片70,是安装限位于塑框44的限位框槽441中,并贴合于增亮膜60后侧面;一导光板80,是安装限位于塑框44的限位框槽441中,并贴合于扩散片70后侧面;一印刷电路板(PCB)90,请再参阅图4、图5,其四角隅较内侧部位分别设置有一定位孔91,较外侧部位分别设置有一插孔92,该等定位孔91是可与塑框44四角隅部位的定位销442相互穿套,用以定位塑框44及其上各组件,该等插孔92则供面框40各插片43由此插入后穿出,再以适当焊接方式与印刷电路板90背部相互焊固连接,使印刷电路板90可被牢固组装定位于导光板80后侧面,同时,该印刷电路板90相对导光板80的前侧面上涂布有反光与增光材料93,可用以取代已知的反光板,使未被散射的光线同样可被导入导光板80内,并于前侧面的垂直侧部位或横向侧部位或两者共构方式规则排列多数LED发光二极管94,用以提供所需的光源,另印刷电路板90后侧面设置有驱动IC95等电子组件,使显示屏与时序控制,AV译码、字幕显示、TV接收回路可被一起共构于背光模块上,又,该印刷电路板90在多余的适当部位贯设有多数透孔96,可用以提供LCD显示模块a运作时所需的散热功能。
为供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构造特征、运用技术手段及所预期达成的功效,以下将本实用新型使用方式加以叙述,相信当可由此而对本实用新型有更深入且具体的了解,如下所述请再参阅图2、图3,本实用新型的LCD显示模块相较于已知组装方式,是采用由前往后的反向组装方式,亦即,先将最前侧的塑框44安装于面框40后侧的容置凹槽41内,再将液晶面板50安装限位于塑框44间,使其贴合于面框40后侧,接着,再依序安装贴合增亮膜60、扩散片70及导光板80,最后,再将最后侧的印刷电路板90贴合于导光板80后侧面,其中,由于该印刷电路板90四角隅内、外侧各设置有一定位孔91与一插孔92,因此,安装时,可分别将四角隅的定位孔91对准塑框44的四定位销442,同时将四角隅的插孔92对准面框40的插片43后相互穿套定位,之后,再将面框40自印刷电路板90背面四插孔92穿出的插片43穿出部位与印刷电路板90相互焊固连结,即可将印刷电路板90与面框40彼此牢固结合,同时,将限位于塑框44内部的各组件一起牢固定位,使其间的液晶面板50、增亮膜60、扩散片70及导光板80彼此相互紧密贴合,不仅组装简易快速,整体组装构造亦相当牢固,同时,由于显示屏与时序控制,AV译码、字幕显示及TV接收回路,可被一起共构于背光模块上,且不须要组装已知的反射片,因此,整体厚度更薄,亦可以简化制程,使生产制作与组装成本降低,而更能符合经济成本效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同类产品中实有其极佳的进步实用性,同时遍查国内外关于此类结构的技术资料,文献中亦未发现有相同的构造存在在先,是以,本实用新型实已具备新型专利条件,故依法提出申请。
惟,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数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凡是应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申请专利范围所为的等效结构变化,理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LCD显示模块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显示模块至少包含有一面框,具有一容置凹槽,且周边预定部位延伸有多数个插片;一塑框,是容置于面框的容置凹槽中,且周边预定部位延伸有多数个定位销;一液晶面板,是安装限位于塑框内,并贴合于面框后侧;至少一增亮膜,是安装限位于塑框内,并贴合于液晶面板后侧面;一扩散片,是安装限位于塑框内,并贴合于增亮膜后侧面;一导光板,是安装限位于塑框内,并贴合于扩散片后侧面;一印刷电路板,其周边预定部位设置有多数个定位孔与插孔,该等定位孔分别供塑框周边各定位销相对穿套定位,该等插孔则分别供面框周边各插片相对穿套固定,且各插片穿出部位是与印刷电路板背部相互焊固连结,同时,该印刷电路板供导光板贴合的前侧面涂布有反光与增光材料,并于前侧面侧向规则排列有多数LED发光二极管,而未贴合的后侧面则供驱动IC等电子组件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CD显示模块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印刷电路板各LED发光二极管是以垂直、横向任一单独或两者共构于侧向部位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CD显示模块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印刷电路板在多余的预定部位贯设有可供散热的透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CD显示模块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面框自印刷电路板各插孔穿出的各插片穿出部位是与印刷电路板背面相互焊固连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CD显示模块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面框的插片与印刷电路板的插孔是分别相对设置在四角隅部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CD显示模块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塑框的定位销与印刷电路板的定位孔是分别相对设置在四角隅部位。
专利摘要一种LCD显示模块的改良结构,该显示模块至少包含有一周边具插片的面框,该面框内侧安装有周边具定位销的塑框,并依次于塑框内安装限位有一液晶面板、至少一增亮膜、一扩散片、一导光板及一印刷电路板(PCB),同时,该印刷电路板周边设置定位孔与塑框的定位销穿套定位,并设置有插孔与面框的插片穿套焊固,更于前侧面涂布有取代已知反射片的反光与增光材料,于前侧面侧向规则排列有多数LED发光二极管,于后侧面设置有驱动IC等电子组件,除可将显示屏与时序控制,AV译码、字幕显示、TV接收回路一起共构于背光模块上,亦可节省反射片设置,以简化制程与降低生产、组装成本。
文档编号G02F1/13GK2828861SQ20052012907
公开日2006年10月18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8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8日
发明者王惠民 申请人:光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