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单间隙的半透射式液晶面板的像素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0912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单间隙的半透射式液晶面板的像素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半透射式液晶面板的像素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单间隙(single gap)的半透射式液晶面板的像素结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依据照明光的来源不同,可区分为透射式、反射式、及半透射式等三种。透射式液晶显示器通常具有一用来产生光线的背光源,且背光源所产生的光线会通过液晶面板而让使用者观看到液晶显示器的画面显示。反射式液晶显示器则具有反射电极(例如铝电极),当反射式液晶显示器显示画面时,环境光由使用者的观察面进入液晶显示器内,通过液晶面板后再藉由反射电极将光线反射,而被反射的光线会再穿过液晶面板,最后使用者便可观看到液晶显示器的画面显示。另一方面,半透射液晶显示器则是同时具有透射模式及反射模式的液晶显示器,也就是说,液晶面板的各像素区均包含有一透射区与一反射区,其中透射区使用背光源,而反射区则使用环境光作为光源。
请参考图1,图1为现有半透射式液晶面板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半透射式液晶面板10包含有一阵列基板20、一彩色滤光片基板30与一液晶分子层40设置于阵列基板20与彩色滤光片基板30之间。阵列基板20包含有多个像素区22,且各像素区22均包含有一反射区221与一透射区222。阵列基板20包含有多个薄膜晶体管23,分别设置于各反射区221内、多个反射电极24设置于薄膜晶体管23上,以及多个透射电极25设置于透射区222内。反射电极24与透射电极25均与薄膜晶体管23电连接,并接受薄膜晶体管23的控制而驱动。另外,反射电极24与薄膜晶体管23之间另包含有一介电层26,且介电层26具有一凹凸表面,藉此反射电极24亦可具有一可散射光线的凹凸表面。
彩色滤光片基板30包含有多个彩色滤光片32对应于像素区22设置,以及黑色矩阵34对应于各像素区22的边缘位置。
由于半透射式液晶面板10的透射区222使用背光源,因此光线仅需穿过液晶分子层40一次,而反射区221使用环境光作为光源,因此光线需穿过液晶分子层40二次。在此状况下位于反射区221的位相差为透射区222的位相差二倍,因此于驱动液晶分子时会造成反射率对电压的关系与透射率对电压的关系不匹配。对此,现有半透射式液晶面板10采用双间隙的设计来解决电压不匹配的问题。在现有半透射式液晶面板10中,位于反射电极24下方的介电层26的作用,即在调整液晶分子层40的间隙,藉由介电层26的设置,使得液晶分子层40在反射区221的间隙小于在透射区222的间隙,使光线通过反射区221与透射区222时具有相同的位相差,进而改善驱动电压于反射区221与透射区222不匹配的问题。然而,上述现有技术的作法需增加于反射区221中形成介电层26的工序,不仅会增加成本并会影响良率,同时反射区221与透射区222的交界处的落差更会使得液晶分子的配向不易,而降低画面显示品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单间隙的半透射式液晶面板的像素结构,以提升透射率对电压与反射率对电压的匹配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单间隙的半透射式液晶面板的像素结构,其包含一第一基板及一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且该第一基板,具有多个像素区,且各该像素区包含至少一覆盖有一反射电极的反射区及至少一透射区;一液晶分子层,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一第一四分之一波片,设置于该第一基板的下表面;一第一偏光片,设置于该第一四分之一波片上,该第一偏光片具有一第一透射轴;一第二四分之一波片,设置于该第二基板的上表面;以及一第二偏光片,设置于该第二四分之一波片上,该第二偏光片具有一第二透射轴,且该第一透射轴与该第二透射轴为平行。于未施加电压时,位于该透射区与该反射区的该液晶分子层具有二分之一波长的位相差,而于施加电压时,位于该透射区内的该液晶分子层无位相差,且位于该反射区内的该液晶分子层具有四分之一波长的位相差。
以下为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供参考与辅助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图1为现有半透射式液晶面板的示意图。
图2与图3为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具有单间隙的半透射式液晶面板的像素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与图5为本发明黑底透射式液晶面板的分压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白底透射式液晶面板的分压结构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分压结构的电路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白底透射式液晶面板的分压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白底透射式液晶面板的分压结构的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白底透射式液晶面板的分压结构的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分压结构的再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2为设置分压结构的半透射式液晶面板的透射区的透射率与像素电压关系图。
图13为设置分压结构的半透射式液晶面板的反射区的反射率与像素电压关系图。
附图标记说明10半透射式液晶面板20阵列基板22像素区 221反射区222透射区 23薄膜晶体管24反射电极25透射电极26介电层 30彩色滤光片基板32彩色滤光片 34黑色矩阵40液晶分子层 50半透射式液晶面板60第一基板61分压绝缘层62像素区 621反射区622透射区 63薄膜晶体管64反射电极65透射电极66介电层 67第二电极68第一四分之一波片70第一偏光片
72第一二分之一波片80第二基板81公共电极层 82第二四分之一波片84第二偏光片 86第二二分之一波片90液晶分子层 92分压结构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2与图3,图2与图3为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具有单间隙的半透射式液晶面板的像素结构的示意图,其中图2为半透射式液晶面板于未施加电压状况的示意图,而图3则为半透射式液晶面板于施加电压状况的示意图。如图2与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半透射式液晶面板50包含有一第一基板(阵列基板)60、一第二基板(彩色滤光片基板)80设置于第一基板60之上并相对应第一基板60,以及一液晶分子层90设置于第一基板60与第二基板80之间。由于本发明的反液晶面板为一半透射式液晶面板,因此其像素结构包含有反射区与透射区二部分。如图2与图3所示,第一基板60包含有多个像素区62,各像素区62均包含至少一反射区621与至少一透射区622,且反射区621设置有一反射电极64,用以驱动反射区621的液晶分子并反射环境光,而透射区622则设置有一透射电极(图2与图3未示),用以驱动透射区622的液晶分子并容许背光源发射的光线穿透。
本实施例的半透射式液晶面板50另包含有一第一四分之一波片68,设置于第一基板60的下表面、一第一偏光片70设置于第一四分之一波片68相对于第一基板60的另一侧、一第二四分之一波片82,设置于第二基板80的上表面,以及一第二偏光片84,设置于第二四分之一波片82相对于第二基板80的另一侧。第一偏光片70具有一第一透射轴,而第二偏光片84则具有一第二透射轴,且第一透射轴与第二透射轴为平行设置。另外,为了增加半透射式液晶面板50的对比及颜色可选择性地于第一四分之一波片68与第一偏光片70之间设置一第一二分之一波片72,并于第二四分之一波片82与第二偏光片84之间设置一第二二分之一波片86。
以下针对于显示画面与未显示画面二种状况分别说明半透射式液晶面板50的像素结构运作的情况,其中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以一黑底(normally dark)的半透射式液晶面板为例。如图2所示,于未施加电压时,液晶分子层90具有二分之一波长的位相差,而在透射区622内,背光源所发射的光线(如透射区内的箭头所示)会依序通过第一偏光片70、第一二分之一波片72、第一四分之一波片68、液晶分子层90、第二四分之一波片82、第二二分之一波片86与第二偏光片84。背光源所发射的光线穿过上述光学膜时偏振方向的改变如下所述,并请参考图2中透射区622旁的符号标示。首先,光线射入第一偏光片70之后,仅有与第一透射轴平行的第一直线偏光(例如S偏光)会通过。由于第一直线偏光为直线偏光,因此在穿过第一二分之一波片72后,其偏振方向并不受改变,而在穿过第一四分之一波片68后,第一直线偏光会转变成第一旋偏光(例如左旋偏光)。由于在未施加电压的情况下,液晶分子层90相当于一二分之一波片,因此第一旋偏光通过液晶分子层90后,会被转换为第二旋偏光(例如右旋偏光)。第二旋偏光穿过第二四分之一波片82后,则会被转换为第二直线偏光(例如P偏光)。同样地,第二直线偏光在通过第二二分之一波片86时并不会受到影响,而由于第二偏光片84的第二透射轴与第一透射轴平行,第二直线偏光并无法通过第二偏光片84,因此此时透射区622呈现暗态。
另一方面,在反射区621内,环境光会依序通过第二偏光片84、第二二分之一波片86、第二四分之一波片82与液晶分子层90,并被反射电极64反射而依序通过第二四分之一波片82、第二二分之一波片86与第二偏光片84。环境光穿过上述光学膜时偏振方向的改变如下所述,并请参考图2中反射区621旁的符号标示。首先,环境光射入第二偏光片84之后,仅有与第二透射轴平行的第一直线偏光会通过。第一直线偏光为直线偏光,因此在穿过第二二分之一波片86后,其偏振方向并不受改变,而在穿过第二四分之一波片82后,第一直线偏光会转变成第一旋偏光。由于在未施加电压的情况下,液晶分子层90相当于一二分之一波片,因此第一旋偏光通过液晶分子层90后,会被转换为第二旋偏光。第二旋偏光在被反射电极64反射后会转变成第一旋偏光,而第一旋偏光再度穿过液晶分子层90后则会被转换为第二旋偏光。第二旋偏光在通过第二四分之一波片82后,则会被转换为第二直线偏光。第二直线偏光在通过第二二分之一波片86时并不会受到影响,而由于第二透射轴与第一透射轴平行而仅容许第一直线偏光通过,故第二直线偏光并无法通过第二偏光片84,因此此时反射区621亦呈现暗态。
如图3所示,在施加电压时,位于透射区622内的液晶分子层90会转变为无位相差,而位于反射区621内的液晶分子层90则会转变为具有四分之一波长的位相差。在此状况下,在透射区622内,背光源所发射的光线亦会依序通过第一偏光片70、第一二分之一波片72、第一四分之一波片68、液晶分子层90、第二四分之一波片82、第二二分之一波片86与第二偏光片84。值得说明的是,由于透射区622的液晶分子层90在施加电压时,其位相差会变为零,背光源所发射的光线穿过上述光学膜时所发生的偏振状况说明如下。首先,光线射入第一偏光片70之后,与第一透射轴平行的第一直线偏光会通过。第一直线偏光在穿过第一二分之一波片72后,其偏振方向并不受改变,而在穿过第一四分之一波片68后,第一直线偏光会转变成第一旋偏光。不同于未施加电压的情况,在施加电压的情况下,于透射区622的液晶分子层90并无位相差,因此第一旋偏光通过液晶分子层90后,并不会受到影响而仍为第一旋偏光。第一旋偏光在穿过第二四分之一波片82后,则会被转换为第一直线偏光。同样地,第一直线偏光在通过第二二分之一波片86时并不会受到影响,而由于第二透射轴与第一透射轴平行,第一直线偏光可通过第二偏光片84,因此此时透射区622呈现亮态。
另一方面,在反射区621内,环境光会依序通过第二偏光片84、第二二分之一波片86、第二四分之一波片82与液晶分子层90,并被反射电极64反射而依序通过第二四分之一波片82、第二二分之一波片86与第二偏光片84。由于反射区621的液晶分子层90在施加电压时,其位相差会由二分之一波长转变为四分之一波长,环境光穿过上述光学膜时偏振状况说明如下。首先,环境光射入第二偏光片84之后,仅有与第二透射轴平行的第一直线偏光会通过。第一直线偏光在穿过第二二分之一波片86后,其偏振方向并不受改变,而在穿过第二四分之一波片82后,第一直线偏光会转变成第一旋偏光。由于在施加电压的情况下,液晶分子层90相当于一四分之一波片,因此第一旋偏光通过液晶分子层90后,会被转换为第二直线偏光。第二直线偏光在被反射电极64反射后仍为第二直线偏光,且第二直线偏光会再度穿过液晶分子层90并被转换为第一旋偏光。第一旋偏光在通过第二四分之一波片82后,则会被转换为第一直线偏光。第一直线偏光在通过第二二分之一波片86时并不会受到影响,而由于第二透射轴与第一透射轴平行而容许第一直线偏光通过,故第一直线偏光可通过第二偏光片84,因此此时反射区621亦呈现亮态。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具有单间隙的半透射式液晶面板的像素结构在施加电压时可将位于透射区内的液晶分子层的位相差由二分之一波长转换为零,并将位于反射区内的液晶分子层的位相差由二分之一波长转换为四分之一波长,藉此分别控制液晶分子于透射区的透射率与反射区的反射率,因此可使透射率对电压与反射率对电压具有良好匹配。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黑底半透射式液晶面板藉由分压方式达到分别控制透射区与反射区的效果。请参考图4与图5,图4与图5为本发明的黑底半透射式液晶面板的分压结构的示意图,其中为清楚本发明的特征,请一并参考图2与图3,同时图2至图5中相同的组件使用相同的标号。如图4所示,半透射式液晶面板50的第一基板60另包含有多个薄膜晶体管63,分别设置于各反射区621内、多个反射电极64,例如铝电极,设置于薄膜晶体管63上,以及多个透射电极65,例如氧化铟锡电极,设置于透射区622内。反射电极64与透射电极65相互连接并均与薄膜晶体管63的漏极电连接,藉此接受薄膜晶体管63的电压以驱动液晶分子。半透射式液晶面板50另包含有一介电层66,设于反射电极64与透射电极65下方,同时位于反射电极64下方的介电层66更可具有一凹凸表面,以加强反射电极65的散射效果。此外,第二基板80面对第一基板60的表面则设置有一公共电压层81,而反射电极65的表面另覆盖有一分压绝缘层61,藉以调整反射区621的电压。
图5为本发明黑底半透射式液晶面板的分压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图4所示的实施例不同处为在本实施例中,分压绝缘层61设置于反射区621的第二基板80上,而非于第一基板60上。
值得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半透射式液晶面板亦可为白底(normally white)的半透射式液晶面板,在此状况下第一偏光片70的第一透射轴与第二偏光片84的第二透射轴可为正交设置,或为不平行设置并配合补偿膜修正光线的偏振角度。另外,关于白底的半透射式液晶面板的分压结构则请继续参考下列实施例。
请参考图6,图6为本发明分压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半透射式液晶面板50的第一基板60另包含有多个薄膜晶体管63,分别设置于各反射区621内、多个反射电极64,例如铝电极,设置于薄膜晶体管63上、多个透射电极65,例如氧化铟锡电极,设置于透射区622内,以及多个分压结构92,分别设置于第一基板60的各像素区62内。反射电极64与透射电极65相互连接并均与薄膜晶体管63的漏极电连接,藉此接受薄膜晶体管63的电压以驱动液晶分子。分压结构92包含有至少一电容组件、电容组件具有一第一电极(第一电极亦为半透射式液晶面板的透射电极65),以及至少一介电层66,设置于第一电极及液晶分子层90之间,且介电层66具有一第一厚度。
请参考图7,并一并参考图6。图7为图6所示的分压结构的电路示意图。如图6与图7所示,在第一基板60的薄膜晶体管63的漏极提供给一像素电压(Vapply)给反射电极64与透射电极65,且第二基板80的公共电极(图4未示)具有一公共电压(Vcom)的情况下,液晶分子层90可视为一介电层,因此于反射区621的反射电极64与公共电极之间存在一液晶电容(CLC)。另外,于透射区622的透射电极65与公共电极之间由于同时存在液晶分子层90与介电层66,因此透射区622内可视为具有一液晶电容与一第一电容C1互相串接。
藉由图6所示的分压结构,由于于透射区622中第一电容C1与液晶电容串接,而反射区621则无,因此液晶分子于透射区622的电压(VLC(T))与反射区621的电压(VLC(R))可如下推导得出Qtotal=[(C1*/CLC(T))/(C1+CLC(T))]*(Vapply-Vcom)VLC(T)=Qtotal/CLC(T)=(C1*(Vapply-Vcom))/(C1+CLC(T))VLC(R)=(Vapply-Vcom)其中为Qtotal表示透射区总电荷量。
由上述可知,分压结构的设计可使反射区621的液晶电压等于像素电压,而藉由调整第一电容C1,例如调整介电层66的厚度、面积,或选择不同介电常数的介电材料,可将透射区622的液晶电压调整至适当大小,使得透射区622与反射区621的驱动电压相匹配。介电层66不仅限于单层结构而亦可为多层结构,且其材料可视电容值的需要而选用有机材料、无机材料或上述的组合。有机材料包含有机硅化合物、光致抗蚀剂、聚环氧乙烷、聚对苯二甲酸二乙酯(PET)、聚乙烯化合物,或类似的材质。无机材质则包含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碳化硅或类似的材质。
请参考图8,图8为本发明分压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不同于图6所示的实施例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分压结构设置有二个电容。如图8所示,分压结构92的电容组件除包含有一第一电容C1之外,另包含有一第二电容C2。第一电容C1与第二电容C2利用介电层66的厚度不同所形成,而本实施例的作法是利用薄膜晶体管63的栅极绝缘层与介电层二层于透射区622内的落差造成介电层66的厚度变化,亦即介电层66在透射区622内分别具有一第一厚度与一第二厚度,藉此形成第一电容C1与第二电容C2。就电连接方式而言,第一电容C1与第二电容C2是相互并联,再与液晶电容(CLC)串接。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容C1形成于透射区622内且邻近反射电极64的位置。另外值得说明的是由于电容值与介电层66的厚度呈反比关系,而由于第一厚度小于第二厚度,故第一电容C1大于第二电容C2。
请参考图9,图9为本发明分压结构的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分压结构与图8所示的实施例类似,其相异处在于本实施例利用薄膜晶体管63的栅极绝缘层与第一基板60二层于透射区622内的落差,使介电层66于透射区622内不同位置分别具有一第一厚度与一第二厚度,藉此形成第一电容C1与第二电容C2。
请参考图10,图10为本发明分压结构的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分压结构具有三个电容。如图10所示,分压结构92的电容组件除包含有一第一电容C1与一第二电容C2之外,于第一电容C1与一第二电容C2之间另包含有一第三电容C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与第三电容C3是利用介电层66的厚度不同所形成,而本实施例的作法是利用薄膜晶体管63的栅极绝缘层与介电层,以及第一基板60三层的落差造成介电层66于透射区622内具有一第一厚度、一第二厚度与一第三厚度,藉此形成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与第三电容C3。由于第一厚度小于第三厚度,且第三厚度小于第二厚度,因此第一电容C1大于第三电容C3,且第三电容C3大于第二电容C2。就电连接方式而言,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与第三电容C3为相互并联,再与液晶电容(CLC)串接。
请参考图11,图11为本发明分压结构的再一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分压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相异之处在于分压结构92的电容组件除包含有第一电极与介电层66之外,另包含有一第二电极67,设置于液晶分子层80与介电层66之间,且第二电极67的表面大致上与介电层66的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请参考图12与图13,图12为设置分压结构的半透射式液晶面板的透射区的透射率与像素电压(transmissive transmittance vs.applied voltage)关系图,而图13为反射区的反射率与像素电压(reflective transmittance vs.appliedvoltage)关系图。如图12与图13所示,在一般的电压范围内,例如2V至2.5V内,透射率与像素电压的曲线与反射率与像素电压的曲线可匹配。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具有单间隙的半透射式液晶面板的像素结构设计,在提供相同像素电压的情况下藉由分压方式使反射区与透射区分别具有不同的驱动电压,因此可分别使反射区与透射区的液晶分子在受驱动时具有不同的位相差,而有效解决了反射区与透射区的驱动电压不匹配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单间隙的半透射式液晶面板的像素结构,包含一第一基板及一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且该第一基板,具有多个像素区,且各该像素区包含至少一覆盖有一反射电极的反射区及至少一透射区;一液晶分子层,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一第一四分之一波片,设置于该第一基板的下表面;一第一偏光片,设置于该第一四分之一波片下,该第一偏光片具有一第一透射轴;一第二四分之一波片,设置于该第二基板的上表面;以及一第二偏光片,设置于该第二四分之一波片上,该第二偏光片具有一第二透射轴,且该第一透射轴与该第二透射轴为平行;其中,于未施加电压时,位于该透射区与该反射区的该液晶分子层具有二分之一波长的位相差,而于施加电压时,位于该透射区内的该液晶分子层无位相差,且位于该反射区内的该液晶分子层具有四分之一波长的位相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像素结构,另包含有一第一二分之一波片,设置于该第一偏光片与该第一四分之一波片之间,以及一第二二分之一波片,设置于该第二偏光片与该第二四分之一波片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像素结构,其中于施加电压时,位于该透射区内的该液晶分子层无位相差,且位于该反射区内的该液晶分子层具有四分之一波长的位相差是利用一分压方式来达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像素结构,其中该分压方式是利用串接电容方式达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像素结构,更包含至少一分压结构,设置于该透射区内,该分压结构包含至少一电容组件,该电容组件具有一第一电极,以及一设置于该第一电极及该液晶分子层间的介电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像素结构,另包含有一透射电极,设置于该反射区及该透射区,其中该电容组件的该第一电极亦为该像素结构的该透射电极,且该透射电极与该反射电极为电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像素结构,其中,位于该透射区的该第一电极与该液晶分子层间形成一第一电容,且位于该透射区的该介电层具有一第一厚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像素结构,其中,该第一电容位于该透射区且邻近于该反射电极处,而该透射区的该透射电极与该液晶分子层间另形成一第二电容,且该处的该介电层具有一第二厚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像素结构,其中,位于该第一电容及该第二电容之间,具有一第三电容,且该介电层具有一第三厚度。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像素结构,其中该电容结构更包含有一第二电极,覆盖于该透射区上的部分该介电层,且该第二电极电连接于该透射电极。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像素结构,更包含至少一分压绝缘层,设置于反射区内的该反射电极上。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像素结构,更包含一公共电极层,设置于该第二基板面对该第一基板的表面,以及至少一分压绝缘层,设置于该反射区内的该公共电极层与该液晶分子层之间。
13.一种具有单间隙的半透射式液晶面板的像素结构,包含一第一基板及一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且该第一基板,具有多个像素区,各该像素区包含至少一覆盖有一反射电极的反射区及至少一透射区;以及一液晶分子层,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其中,于未施加电压时,位于该透射区与该反射区的该液晶分子层具有二分之一波长的位相差,而于施加电压时,位于该透射区内的该液晶分子层无位相差,且位于该反射区内的该液晶分子层具有四分之一波长的位相差。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像素结构,另包含有一第一四分之一波片,设置于该第一基板的下表面;一第一偏光片,设置于该第一四分之一波片的下,该第一偏光片具有一第一透射轴;一第二四分之一波片,设置于该第二基板的上表面;以及一第二偏光片,设置于该第二四分之一波片之上,该第二偏光片具有一第二透射轴。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像素结构,其中该像素结构应用于一黑底的半透射式液晶显示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像素结构,其中该第一透射轴与该第二透射轴为平行。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像素结构,其中该像素结构应用于白底的半透射式液晶显示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像素结构,其中该第一透射轴与该第二透射轴为不平行。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像素结构,更包含至少一分压结构,设置于该透射区内,该分压结构包含至少一电容组件,该电容组件具有一第一电极,以及一设置于该第一电极及该液晶分子层间的介电层。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像素结构,另包含有一透射电极,设置于该反射区及该透射区,其中该电容组件的该第一电极亦为该像素结构的该透射电极,且该透射电极与该反射电极为电连接。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像素结构,其中,位于该透射区的该第一电极与该液晶分子层间形成一第一电容,且位于该透射区的该介电层具有一第一厚度。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像素结构,其中,该第一电容位于该透射区且邻近于该反射电极处,而位于该透射区的该透射电极与该液晶分子层间另形成一第二电容,且该处的该介电层具有一第二厚度。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像素结构,其中,位于该第一电容及该第二电容之间,具有一第三电容,且该介电层具有一第三厚度。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像素结构,其中该电容结构更包含有一第二电极,覆盖于该透射区上的部分该介电层,且该第二电极电连接于该透射电极。
2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像素结构,更包含至少一分压绝缘层,设置于反射区内的该反射电极上。
2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像素结构,更包含一公共电极层,设置于该第二基板面对该第一基板的表面,以及至少一分压绝缘层,设置于该反射区内的该公共电极层与该液晶分子层之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单间隙的半透射式液晶面板的像素结构,其包含一第一基板、一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以及一液晶分子层设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第一基板具有多个像素区,且各像素区包含至少一覆盖有一反射电极的反射区及至少一透射区。于未施加电压时,位于透射区与反射区的液晶分子层具有二分之一波长的位相差,而于施加电压时,位于透射区内的液晶分子层无位相差,且位于反射区内的液晶分子层具有四分之一波长的位相差。
文档编号G02F1/13GK1908759SQ20061012635
公开日2007年2月7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2006年8月30日
发明者董修琦, 柳俐萍, 胡至仁, 张志明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