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的出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7164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的出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的出线结构,特别涉及一种通过提供一 具有至少一个裂口的背光模块置放壳、使来自发光二极管光源的引出线得经由所 述裂口穿出、而引出至所述置放壳外部的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的出线结构的改良。眾议不随着面特两与无线电通讯技术的急遽发展,信息化渐渐普及于个人,因此, 个人信息相关的电子产品,如笔记型计算机、行动电话、数字相机、及个人数字 助理等,均快速发展与成长。由于液晶显示器具有薄型化、轻量化、低耗电量、 无辐射污染、且能与半导体制程技术兼容等优点,并顺应着这股因特网数字信息 化市场的兴起,更呈飞跃性的成长。然而,由于液晶本身不发光,现有是于液晶 显示器面板下方设置一涂覆有一层反射物质的后偏光板,藉此将周边光线折射至 面板,来提高面板的显示亮度。但其缺点在于,若于缺乏足够光线的场所,欲观 看液晶显示面板所显示的影像,单单利用周边光线亦不足够。因此,对于额外光 源的需求便促成背光模块的兴起。时至今日,背光模块更成为液晶显示器所不可 或缺的关键零组件之一。一般而言,背光模块是由光源装置、反射片、导光板、光学片组等组件所构 成。其中根据光源装置配置位置的不同,背光模块可区分为侧光式背光模块以及 直下式背光樣块等两种。此外,背光模块所使用的光源种类包括有冷阴极荧光管、 热阴极荧光管、电激发光片或发光二极管等,其中以冷阴极荧光管为现有最普遍 使用。然而,近年来,作为新开发光源一员的发光二极管由于具备高彩度、高辉 度、无水银及色饱和度高等特点,作为背光模块光源的使用,相较于冷阴极荧光 管更能赋予液晶显示器面板更高的附加价值,提供更优质的视觉享受,因此逐渐 有取代冷鹏极荧光管的趋势。图6为裸有以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立体分解图。由阁可知, 所述侧光式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是设置于具有一外框Dl的液晶显示面板D的下方,其包括发光二极管光源结构Al、反射片BK导光板B2、光学片组B3等构 造,而所述背光模块是放置于其置放壳C内。其中发光二极管光源结构A1包括 一发光二极管条All以及设置于其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A12,所述发光二极管条 AU可为一金属板、印刷电路板或是软板所述光学片组B3则更包括第--扩散 片B31、第一增光片B32、第二增光片B33、第二扩散片B34等构造;而所述置 放壳C则.是由底壳Cl与侧壁C2所构成。当位于所述光源结构Ai上的多个发光 二极管A12被驱动后,可提供均匀、高亮度的光源,而所述光源通过导光板B2 可将所述发射出的光线导向液晶显示面板D,藉此提高所述液晶显示面板D的光 辉度以及控制亮度均匀。而反射片B1是设置于导光板B2的底部,用于将其底部 漏出的光反射回导光板B2中,防止光源外漏,而增加光的使用效率。扩散片B3K B34是用于提供面板均匀的面光源,通过当光线通过扩散片时所产生的许多折射、 反射和散射等现象,而达到光学扩散的效果。然而,当光自扩散片射出后其指向 性较差,于是便使用增光片B32、 B33来修正光的方向,利用光的折射与反射来 达到凝聚光线、提高正面亮度的效果。每个发光二极管光源A1皆具有由多条并排细导线组成的引出线A13,用于 将所述发光二极管光源A1与驱动电路板(图中未显示)相连接。由第6图可知,而 所述引出线A13是经由设置于所述置放壳C侧壁C2上的一裂口 C3穿出。以往以冷阴极荧光管为光源的显示器,其灯管仅霈两条引出线即可连接至转 压器上。而新式光源发光半导体于大尺寸或高亮度的应用上,不仅因其使用的发 光二极管颗数增加而使得所述发光二极管条上接点数亦大幅增加,且囿于所述发 光二极管条有限的宽度,一般连接器实难以使用;而若采取表面焊点,又容易造 成可靠度降低及产能不佳等情形。且由侧边穿出的外漏线材亦可能因拉扯而易与 所述发光二极管光源脱落,造成整个背光模块的故障。有鉴于此,为改善上述的缺点,让发光二极管光源的引出线得以安全引出至 置放壳外側,以避免上述缺点,发明人积多年经验及不断的研发改进,遂有本发 明的产生。发明内容本发明的H的在提供--种用于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的出线结构,让发光二极 管光源的引出线得以安全引出至背光模块的置放壳外侧,而避免现有因自侧边穿出外漏线材的可能因拉扯而与所述发光二极管光源脱落、进而造成整个背光模块 故障的缺点。为达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是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的出线结构, 其包括具有至少一个裂口的背光模块置放壳,所述置放壳是用于容纳具有至少一 个发光二极管光源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发光二极管光源的引出线是通过位于 所述置放壳上的裂口穿出,而引出至所述置放壳的外部。本发明确具有以下的优点1、 本发明能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出线结构,让发光二极管光源的引 出线得以从容纳所述发光二极管光源的置放壳的底壳出线,而避兔现有因自侧边 穿出外漏线材的可能因拉扯而与所述发光二极管光源脱落、进而造成整个背光模 块故障的缺点。2、 本发明能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出线结构,其中所述发光二极管光 源是使用高密度的具可挠性印刷排线或具可挠性平面排线作为其引出线,藉以克 服现有使用的引出线必须于所述发光二极管光源的发光二极管条上大量接点的需 要,且通过所述印刷排线或平面排线较现有多条并排的引出导线具有更佳的可挠 性质,亦可较佳配合本发明的结构特点。为对于本发明的特点与作用能有更深入的了解,现通过实施例配合图式详述 于后。


图1为使用本发明的出线结构的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的一第一实施例的立体 分解團图2为本发明第--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3为使用本发明的出线结构的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的一第二实施例的立体 外观图;图4为使用本发明的出线结构的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的一第三实施例的立体 外观图;图5为圉4沿aa'线的剖面图。 團6为现有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的立体分解图。附图嫁记说明发光二极管光源结构U;发光二极管光源装覽Al;发光二极管条1U;发光二极管条AU:发光二极管112;发光二极管A12;引出线113; 引出线A13;反射片12;反射片Bl;导光板13;导光板B2:光学片组14;光学 片组B3;第一扩散片141;第一扩散片B3i;第一增光片142;第一增光片B32; 第二增光片143;第二增光片B33;第二扩散片144;第二扩散片B34;置放壳2; 置放壳C;底壳21;底壳C1;侧壁22;侧壁C2;裂口 23;裂口 C3:液晶显示 器面板3;液晶显示器面板D;外框3h外框D1。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为一种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的出线结构,其提供具有至少一个裂口 23 的背光模块置放壳2,所述置放壳2是用于放置具有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光源11 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发光二极管光源11的引出线113得通过所述裂口 23穿出, 而引出至所述置放壳2的外部。图1是显示本发明的一第—-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其中所述背光模块为--种 侧光式背光模块。由图可知,所述侧光式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是设置于具有--外 框31的液晶显示面板3的下方,其包括发光二极管光源结构U、反射片12、导 光板13、光学片组14等构造,而所述背光模块1是放置于其置放壳2内。其中 发光二极管光源结构11包括--发光二极管条1 n以及设置于其上的多个发光二极 管112,所述发光二极管条111可为一金属板、印刷电路板或是软板所述光学 片组14,i更包括第一扩散片141、第一增光片142、第二增光片143、第二扩散 片144等构造而所述置放壳2则是由底壳21与侧壁22所构成。当位于所述光 源结构11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112被驱动后,可提供均匀、高亮度的光源,而所 述光源通过导光板13可将所述发射出的光线导向液晶显示面板3,藉此提高所述 液晶显示面板3的光辉度以及控制亮度均匀。所述发光二极管光源11具有一条引出线113,用于将所述发光二极管光源11 与驱动电路板(图中未显示)相连接。所述引出线U3是经由设置于所述置放壳2 的底壳21的一裂口23穿出,而非如现有必须自一旁恻壁22上的裂口穿出。于此 实施例中,所述引出线113为高密度的具可挠性印刷排线或具可挠性平面排线, 其使用的优点是可克服现有引出线必须于发光二极管条!11上大量接点的需要, 此外,通过所述印刷排线或平面拌线较现有多条并排的引出导线具有更佳的可挠 性质,亦可较佳配合本发明的结构特点。阁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为能更清楚显示本发明的特征,于 阁式中仅显示所述发光二极管光源11以及所述置放壳2等结构,,由图可知,所述 引出线113自所述发光二极管光源U的发光二极管条1U连接出来后,经转折九 +度,于所逑反射片i2(耒显示于阁2中)的下方平行延伸,最终经由所述置放壳 2底壳21上的裂口 23穿出。图3是显示本发明的一第二实施例的结构,为便于说明,与前述第一实施例 相同的结构将给予同样的标号指称。图式中仅显示所述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的部 份结构,包括二个发光二极管光源U以及—用于容納所述发光二极管光源U的 置放壳2等结构。其中每个光源结构U是由一个发光二极管条1U与多个发光二 极管所组成,而所述置放壳2更包括一底壳21与--侧壁22。于本实施例中,于 所述置放壳2的底壳21设置有一个裂口 23,供自所述二个发光二极管光源11的 发光二极管条111连接出来的两条引出线U3穿过。所述两条引出线U3于自所 述发光二极管光源11的发光二极管条Ul连接出来后,经转折九十度,与第一实 施例同样地于反射片(未显示于图式中)的下方平贴底壳21延伸,最终所述两条引 出线1B皆经由所述裂口 23穿出至所述底壳21外侧。图4则显示本发明的一第三实施例的结构,为便于说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的结构将给予同样的标号指称。图式中仅显示所述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的部份结 构,包括二个发光二极管光源11以及一用于容纳所述发光二极管光源U的置放 壳2等结构。于此实施例中,所述置放壳2的底壳21上具有二个裂口 23,分别 供自发光二极管光源11连接出的引出线H3穿过。所述引出线U3于自所述发光 二极管光源U的发光二极管条Ul连接出来后,经转折九十度,与第一实施例同 样于反射片(未显示于图式中)的下方平行延伸,而后分别经由裂口23穿出。而图 5则为图4沿aa'线的剖面图,如图所示,所述引出线113自所述发光二极管条 lll下端连接出来后,于所述反射片12下f行延伸至裂U23处,再转折穿出。综上所述,依上文所揭示的内容,本发明确可达到发明的预期目的,提供一 种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出线结构,使发光二极管光源的引出线得以安全引出至置 放壳外侧,而避免现有因自侧边穿出的外漏线材可能因拉扯而与所述发光二极管 光源脱落、进而造成整个背光模块故障的缺点。又上述说明与图式仅是用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凡本领域技术人员,仍可 做等效的局部变化与修饰,其并未脱离本发明的技术与精神。
权利要求
1. 一种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的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至少一个裂口的背光模块置放壳,所述置放壳放置具有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光源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发光二极管光源的引出线是通过位于所述置放壳上的裂口穿出,而引出至所述置放壳的外部。
2、 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的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 述置放壳内是设置有二组发光二极管光源,自所述二个发光二极管光源连接出的 引出线是经由同一个裂口穿出。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的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引出线为具可挠性的印刷排线。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的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引出线为具可挠性的平面排线。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的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 述置放壳设置有二组发光二极管光源以及两个裂口 ,自所述二个发光二极管光源 连接出的引出线是各自经由不同裂口穿出,而引出至所述置放壳的外部。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的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引出线为具可挠性的印刷排线。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的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引出线为具可挠性的平面排线。
全文摘要
一种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的出线结构,其包括具有至少一个裂口的背光模块置放壳,所述置放壳是用于容纳具有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光源的一背光模块,其中所述发光二极管光源的引出线是通过位于所述置放壳上的裂口穿出,而引出至所述置放壳的外部。
文档编号G02F1/1335GK101236325SQ200710003238
公开日2008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07年1月31日 优先权日2007年1月31日
发明者叶峻毅 申请人:丰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