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5506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背光模组和使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因具有低辐射性、体积轻薄短小和耗电低等特点,且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和创新,种类日益繁多,广泛应用在手机、个人数字助理、笔记本电脑、个人电脑和电视等领域。然而,由于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显示面板本身不具发光特性,所以必须配合一定背光光源才能实现显示效果。随着液晶显示装置尺寸、构造和用途的不同,其用于提供背光光源的背光模组的结构也有不同。目前,背光模组依据光源设置位置的不同,主要有侧光式和直下式两种。直下式背光模组是将光源排列于模组正下方,以获得较强的亮度,主要应用在较大尺寸的液晶显示装置,如液晶电视。为了达到直下式背光模组的规格要求,比如厚度,亮度以及均匀度等,在进行直下式背光模组设计时通常会有所取舍,比如,为了使厚度变薄,需减少其灯管与扩散片之间的距离,然而却容易使灯管条紋(LampMura)现象变严重;为了解决灯管条紋的问题,需将灯管之间的距离增大,然而,在一定空间内,模组内可容纳的灯管数目变少,如此背光模组的整体亮度会降低。不管何种取舍均会影响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设计不优,必须有所取舍的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最优化设计从而达到亮度高且满足均匀度要求的背光模组。还有必要提供一种采用上述背光模组,具有良好显示效果的液晶显示装置。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扩散板、一反射片和至少二光源,该扩散板与该反射片相对设置,该至少二光源平行排列设置于该扩散板与该反射片之间。其中,每一光源至相邻光源的距离与每一光源中心至扩散板的距离的比值为2.4-2.6。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一液晶显示面板和与该液晶显示面板相对设置的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一扩散板、一反射片和至少二光源,该扩散板与该反射片相对设置,该至少二光源平行排列设置于该扩散板与该反射片之间。其中,每一光源至相邻光源的距离与每一光源中心至扩散板的距离的比值为2.4~2.6。相较于现有技术,该背光模组依据其每一光源至相邻光源的距离与每一光源中心至扩散板的距离的比值,仅通过其模组宽度、多个光源的数目、每一光源的管径以及每一光源至该反射板的距离之间的几何关系,即可得到扩散板,光源和反射片之间的最佳位置关系,从而使该背光模组具有最优化设计,从而达到亮度高且满足均匀度的规格要求。该液晶显示装置采用该亮度高且满足均勻度要求的背光模组,从而具有良好显示效果。图1是本实用新型液晶显示装置较佳实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图1中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的剖面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2中背光模组在一条件下的五组采样十三点的最大亮度与均匀度的曲线示意图。图4是图2中背光模组在与图3同一条件下的五组亮度与采样十三点的均匀度的曲线示意图。图5是图2中背光模组在另一条件下的五组采样十三点的最大亮度与均匀度的曲线示意图。图6是图2中背光模组在与图5同一条件下的五组亮度与采样十三点的均匀度的曲线示意图。图7是图2中背光模组取不同厚度时亮度的曲线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考图1,其是本实用新型液晶显示装置较佳实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图。该液晶显示装置1包括一液晶显示面板15和与该液晶显示面板15相对设置的一背光模组10。该背光模組10是一直下式背光模组,其包括一扩散板ll,一反射片12和多个光源13。该扩散板11与该反射片12相对设置,该多个光源13平行排列且等距离间隔设置于该扩散板11与该反射片12之间。请参考图2,其是该背光模组10的剖面放大示意图。该多个光源13是灯管,其可为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CathodeFluorescentLamp,CCFL),或热阴极荧光灯管(HotCathodeFluorescentLamp,HCFL),或其它灯管。定义该多个光源13的数目为n,该背光模组10的宽度为W,该背光模组10的厚度为该扩散板11至该反射片12的距离H,每一光源13的管径为D,每一光源13至该反射板12的距离为h,由图2可知各元件之间的几何关系为每一光源13中心至该扩散板11的距离h,=H-h-D/2,每一光源13至相邻光源13的距离W,=[W/(n+l)]-D。请参考表1,其是取光源13的数目n为4,管径D为16mm,背光模组10在五组不同厚度值时所测量的亮度与取样十三点的均匀度。举例说明,取背光模组10的厚度H为2cm,利用亮度色度测量计BM-5A进行十三点多点测量,测得十三点最大亮度max为20300cd/m2,最小亮度min为13620cd/m2,计算其均匀度为(min/max)*100%=67.09%。利用色彩分析仪CA210进行亮度测量,测得背光模组IO的亮度为16518cd/m2。表1<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请一并参考图3和图4,图3是表1中五组采样十三点的最大亮度与均匀度的曲线示意图,图4是表1中五组亮度与采样十三点的均匀度的曲线示意图。由此可得知,当模组厚度H为3cm时,亮度为最大值,其所对应的均匀度为77.71%,大于75%,满足均匀度的一般规格要求。而其它组均匀度达不到要求,如模组厚度H为2cm时,均匀度为67.09%;或者均匀度达到要求,然而亮度较低,如模组厚度H为3.5cm时,均匀度达到82.21%,然其亮度才16771cd/m2,上述情形均会影响显示效果。因此根据该实验得知当模组厚度H为3cm时,其亮度与均匀度可实现最佳的显示效果。此时根据该背光模组10的各元件的几何关系可得到每一光源13至相邻光源13的距离W,与每一光源13中心至该扩散板11的距离h,的比值W,/h,为2.6。请参考表2,其是取光源13的数目n为10,管径D为2.4mm,背光模組10在五组不同厚度值时所测量的亮度与取样十三点的均匀度。表2<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请一并参考图5和图6,图5是表2中五组采样十三点的最大亮度与均匀度的曲线示意图,图6是表2中五组亮度与采样十三点的均匀度的曲线示意图。由此可得知,上述五组测量的均匀度均满足要求,且当模组厚度H为1.5cm时,其均匀度高达84.56%,亮度为最大值11490cd/m2。因此根据该实验得知当才莫组厚度H为1.5cm时,其亮度与均匀度可实现最佳的显示效果。此时根据该背光模组10的各元件的几何关系可得到每一光源13至相邻光源13的距离W,与每一光源13中心至扩散板11的距离h,的比值W,/h,为2.4。请参考表3,其是取背光模组10的宽度W为330mm,每一光源13至该反射板12的距离h为2.5mm,取不同的光源13的数目n和不同的光源13的管径D时,根据其几何关系所计算得到的每一光源13至相邻光源13的距离W,值、每一光源13中心至扩散板11的距离h,值以及两者的比值。表3<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其中背光模组10的厚度H是利用不同的光源13的数目n和不同的光源13的管径D实验得到最适的背光模组10的厚度。请参考图7,其是取光源13的管径D为2.4mm,光源13的数目n为8,取不同背光模组IO的厚度H时亮度的曲线示意图。由此可得出当亮度最大时,该背光模组10的最适厚度H为1.5cm~2.0cm,此时显示效果亦达到最佳。由上述各实验可得知,当每一光源13至相邻光源13的距离W,与每一光源13中心至扩散板11的距离h,的比值W,/h,为2.4-2.6时,亮度具有最大值,且此时该液晶显示装置1的显示效果最佳。因此,依据每一光源13至相邻光源13的距离W,与每一光源13中心至扩散板11的距离h,的比值W,/h,,即可依据其几何关系推导该背光模组10的最佳厚度H。请参考表4,其是取每一光源13至相邻光源13的距离W,与每一光源13中心至扩散板11的距离h,的比值W,/h,为2.5时,取不同的光源13的数目n和不同的光源13的管径D时,4艮据其几何关系所计算得到背光模组10的最佳厚度H。表4<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因此,该背光模组IO依据其每一光源13至相邻光源13的距离W,与每一光源13中心至扩散板11的距离h,的比值W,/h,,仅通过其背光模组10的宽度W、多个光源13的数目n、每一光源13的管径D以及每一光源13至该反射板12的距离之间的几何关系,即可得到扩散板11,光源13和反射片12之间的最佳位置关系,从而使该背光模组10具有最优化设计,从而达到亮度高且均匀度好的规格要求,故使采用该背光模组10的液晶显示装置1具有良好显示效果。权利要求1.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扩散板、一反射片和至少二光源,该扩散板与该反射片相对设置,该至少二光源平行排列设置于该扩散板与该反射片之间,其特征在于每一光源至相邻光源的距离与每一光源中心至扩散板的距离的比值为2.4~2.6。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光源是灯管。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灯管是冷阴极焚光灯管或者热阴极焚光灯管。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组的厚度为该扩散板至该反射片的距离,定义该光源数目为n,该背光模组的宽度为W,该背光模组的厚度为H,每一光源的管径为D,每一光源至该反射板的距离为h,其几何关系为每一光源中心至该扩散板11的距离h,=H-h-D/2,每一光源至相邻光源的距离W,=[W/(n+l)]-D。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光源至相邻光源的距离与每一光源中心至扩散板的距离的比值为2.5。6.—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一液晶显示面板和与该液晶显示面板相对设置的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一扩散板、一反射片和至少二光源,该扩散板与该反射片相对设置,该至少二光源平行排列设置于该扩散板与该反射片之间,其特征在于每一光源至相邻光源的距离与每一光源中心至扩散板的距离的比值为2.4~2.6。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光源是灯管。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灯管是冷阴极荧光灯管或者热阴极荧光灯管。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组的厚度为该扩散板至该反射片的距离,定义该至少二光源数目为n,该背光模组的宽度为W,该背光模组的厚度为H,每一光源的管径为D,每一光源至该反射板的距离为h,其几何关系为每一光源中心至该扩散板11的距离h,=H-h-D/2,每一光源至相邻光源的距离W,=[W/(n+l)]-D。IO.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光源至相邻光源的距离与每一光源中心至扩散板的距离的比值为2.5。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使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该背光模组包括一扩散板、一反射片和至少二光源,该扩散板与该反射片相对设置,该至少二光源平行排列设置于该扩散板与该反射片之间。其中,每一光源至相邻光源的距离与每一光源中心至扩散板的距离之比值为2.4~2.6。该背光模组具有最优化设计从而达到亮度高且满足均匀度的要求。文档编号G02F1/13GK201083923SQ20072012075公开日2008年7月9日申请日期2007年6月13日优先权日2007年6月13日发明者简克伟,郑嘉雄申请人: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