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模块定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5810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镜头模块定位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镜头模块结构,尤其是关于一种可避免镜头模块 在对焦时损坏的镜头模块定位结构。
背景技术
在公知的镜头模块结构中,常采用音圈马达作为镜头的对焦作动方式。 在图1中为了便于说明公知技术的待改进处,仅绘示出一公知音圈马达镜头模块10的主要结构,其中包含一底座ll、 一第一弹性导电组件12、 一第二 弹性导电组件13、 一镜头座14以及一第三弹性组件15。镜头座14包含一 底部141、 一顶部142以及一内螺纹143。第一弹性导电组件12包含一第一 内弧部121、 一第一肋接部122以及一第一外弧部123。第二弹性导电组件 13包含一第二内弧部131、 一第二肋接部132以及一第二外弧部133。第三 弹性组件15包含一第三内圆部151、 一第三肋接部152以及一第三外圆部 153。其中第一弹性导电组件12以及第二弹性导电组件13皆设置于底座14 中,第一内弧部121以及第二内弧部131皆以胶接方式黏着于镜头座14的 底部141。第三弹性组件15的第三内圆部151则同样以胶接方式黏着于镜头 座14的顶部142。图2为公知镜头模块的对焦校正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包含一锁付对 焦装置21、 一镜头22、 一定位装置23以及一完整组装后的公知音圈马达镜 头模块10。镜头22具有一对应镜头座14的内螺纹143的外螺纹221。在对焦校正过程中,定位装置23插设于公知音圈马达镜头模块10中, 以使第三弹性组件15保持定位。接着利用锁付对焦装置21将镜头22螺合 于镜头座14中。由于镜头座14黏着于第一内弧部121、第二内弧部131以
及第三内圆部151,因此,若黏着力过大,则容易导致镜头22于螺合旋转过 程中,易使具有较少形变部件的第一肋接部122以及第二肋接部132产生扭 曲变形。相反而言,若黏着力过小,则反而容易导致镜头22于螺合过程中 脱离第一内弧部121、第二内弧部131或是第三内圆部151。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的镜头模块定位结构,可 以避免镜头螺合于镜头座时,损坏或脱离与镜头座相连结的弹性导电组件与 弹性组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镜头模块定位结构,其包含 一底座,形成有一第一及第二导电片插槽,与一第一及第二定位槽; 一第一弹性导电组件,形成有一第一内弧部、 一第一外弧部以及一第一导电片;其中,该第一导电片插设于该第一导电片插槽中;一第二弹性导电组件,形成有一第二内弧部、 一第二外弧部以及一第二导电片;其中,该第二导电片插设于该第二导电片插槽中;以及一镜头座,用以安装该镜头,该镜头座形成有一第一及第二定位突出部,该第一及第二定位突出部分别用以设置于该第一及第二定位槽中,且该镜头座的底部连结于该第一及第二内弧部。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镜头模块定位结构,其包含 一底座,形成有一第一及第二导电片插槽、与一第一及第二定位槽; 一第一弹性导电组件,形成有一第一内弧部、 一第一肋接部、一第一外弧部、数个第一下固定孔以及一第一导电片;其中,该第一肋接部具有数个第一形变部件以提供形变弹性力,且该数个第一形变部件的两端分别连结于该第一内弧部以及该第一外弧部,以使该第一弹性导电组件具有弹性力,且该第一导电片插设于该第一导电片插槽中;一第二弹性导电组件,与该第一弹性导电组件为相互镜射对称的结构,
且形成有一第二内弧部、 一第二肋接部、 一第二外弧部、数个第二下固定孔以及一第二导电片;其中,该第二肋接部具有数个第二形变部件以提供形变弹性力,且该数个第二形变部件的两端分别连结于该第二内弧部以及该第二 外弧部,以使该第二弹性导电组件具有弹性力,且该第二导电片插设于该第二导电片插槽中;以及一镜头座,用以安装该镜头,该镜头座形成有一第一及第二定位突出部 以及数个下固定突部,该第一及第二定位突出部分别用以插设于该第一及第 二定位槽中,该镜头座的底部黏着于该第一及第二内弧部,且该数个下固定 突部分别连接于该数个第一下固定孔以及该数个第二下固定孔。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的镜头模块定位结构,主要包含一底座、 一第一弹性导电组件、 一第二弹性导电组件以及一镜头座。其中,底座形成有第一及第二定位槽;镜头座形成有第一及第二定位突出部,该第 一及第二定位突出部分别设置于第一及第二定位槽中,以使镜头座可承受镜 头螺合时的扭转力,从而可以避免镜头螺合于镜头座时,损坏或脱离与镜头 座相连结的弹性导电组件与弹性组件。由此,可以提升镜头模块的组装良率。


图1为公知音圈马达镜头模块的主要结构分解图。 图2为公知镜头模块的对焦校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及第二弹性导电组件与底座的组合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镜头座的底视立体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镜头座与底座的组合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弹性组件与镜头座的组合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不包含上盖的其余组件组合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上盖与其余组件的组合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音圈马达镜头模块10 第一弹性导电组件12、 32 镜头座14、 35 对焦工具21 金属筒38第一内弧部121、 321 第一外弧部123、 323 第二肋接部132、 332 底部141、 351 内螺纹143、 355 第三肋接部152、 392 第一导电片插槽311 第一定位槽313 接合卡梢315 第一下固定孔325 第二下固定孔335 第二定位突出部354 下固定突部357 第一导电端361 对焦位移孔381 上盖孔401底座11、 31第二弹性导电组件13、 33第三弹性组件15、 39镜头22上盖40第一肋接部122、322第二内弧部131、331第二外弧部133、333顶部142、 352第三内圆部151、391第三外圆部153、393第二导电片插槽312第二定位槽314第一导电片324第二导电片334第一定位突出部353上固定突部356金属线圈358第二导电端362上固定孔394接合部40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3至图9,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中包含 一底座31、 一 第一弹性导电组件32、 一第二弹性导电组件33、 一镜头座35、一金属筒38、
一第三弹性组件39以及一上盖40。底座31形成有位于第三侧边的第一导电 片插槽311以及第二导电片插槽312、位于第一侧边的第一定位槽313、位 于第二侧边的第二定位槽314,且四个角落分别具有对称的接合卡梢315。 第一弹性导电组件32包含一第一内弧部321、 一第一肋接部322、 一第一外 弧部323、 一第一导电片324以及两个第一下固定孔325。第二弹性导电组 件33与第一弹性导电组件32为相互镜射对称的结构,其包含一第二内弧部 331、 一第二肋接部332、 一第二外弧部333、 一第二导电片334以及两个第 二下固定孔335。镜头座35为一圆形对称的结构,包含一底部351、 一顶部 352、 一第一定位突出部353、 一第二定位突出部354、一内螺纹355、四个 上固定突部356、四个下固定突部357以及一金属线圈358。其中,第一定 位突出部353及第二定位突出部354分别位于相对面的位置。金属筒38形 成有一穿透的对焦位移孔381,且其内部包含数个永久磁铁以提供一磁场。 第三弹性组件39包含一第三内圆部391、 一第三肋接部392、 一第三外圆部 393以及四个上固定孔394。上盖40具有一正方形状,中心形成有一穿透的 上盖孔401,四个角落分别具有对称的接合部402。第一导电片324以及第二导电片334分别插设于第一导电片插槽31〗以 及第二导电片插槽312,以使第一弹性导电组件32以及第二弹性导电组件 33设置于底座31。镜头座32的四个下固定突部357分别连接于两个第一下 固定孔325以及两个第二下固定孔335,同时底部351黏着于第一内弧部321 与第二内弧部331,而第一定位突出部353与第二定位突出部354则分别插 设于第一定位槽313与第二定位槽314中。第一弹性导电组件32的第一肋 接部322连结于第一内弧部321与第一外弧部323之间,且由于第一肋接部 322具有数个形变部件可提供形变弹性力,因此第一弹性导电组件32具有弹 性力。同理,第二弹性导电组件33与第三弹性组件39亦具有弹性力。金属线圈358套设于镜头座35的外壁,用以提供通电后的电磁力与金 属筒38内的数个永久磁铁相互作用,以使镜头座35相对底座31进行一垂
直运动。金属筒38叠盖于第一外弧部323以及第二外弧部333上方,且镜 头座35位于金属筒38的对焦位移孔381内,但并不与金属筒38相接触。 镜头座35具有四个上固定突部356,分别卡接于第三弹性组件39相对应的 四个上固定孔394,以使镜头座35连结于第三弹性组件39。上盖40的接合 部402分别接合于底座31的相对应接合卡梢315,且叠盖于第三弹性组件 39的第三外圆部393上方。当本实施例的底座31、第一弹性导电组件32、第二弹性导电组件33、 镜头座35以及第三弹性组件39组装后,由于镜头座35底部351的第--定 位突出部353与第二定位突出部354分别插设于第一定位槽313与第二定位 槽314中,因此在镜头螺合于镜头座35的内螺纹355过程中,镜头座35所 受的扭转力会经由第一定位突出部353与第二定位突出部354,传送至底座 31的第一定位槽313与第二定位槽314抵消,所以能避免镜头座35旋转而 导致损坏或脱离相连结的第一弹性导电组件32或第二弹性导电组件33。此 外,镜头座35顶部352所形成的四个上固定突部356分别卡接于第三弹性 组件39上对应的四个上固定孔394,而不必将顶部352胶合于第三弹性组件 39的第三内圆部391。由此,镜头座35可以简易地连结于第三弹性组件39, 避免于胶合过程中发生镜头座35角度倾斜,而最终导致镜头在安装后的对 焦光轴偏移。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的镜头模块定位结构,可使镜头座在安装镜头的组 装过程中,避免因为镜头座旋转而导致损坏或脱离与镜头座相连结的第一及 第二弹性导电组件,且本实用新型可直接将镜头座卡接第三弹性组件,避免 镜头座角度倾斜而导致镜头发生对焦光轴偏移的情况。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具体实施例揭示,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 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的前提下所作出 的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 皆应仍属本专利涵盖的范畴。
权利要求1.一种镜头模块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底座,形成有一第一及第二导电片插槽,与一第一及第二定位槽;一第一弹性导电组件,形成有一第一内弧部、一第一外弧部以及一第一导电片;其中,该第一导电片插设于该第一导电片插槽中;一第二弹性导电组件,形成有一第二内弧部、一第二外弧部以及一第二导电片;其中,该第二导电片插设于该第二导电片插槽中;以及一镜头座,用以安装该镜头,该镜头座形成有一第一及第二定位突出部,该第一及第二定位突出部分别用以设置于该第一及第二定位槽中,且该镜头座的底部连结于该第一及第二内弧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模块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及第二 定位突出部分别插设于该第一及第二定位槽中。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模块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镜头座的该 底部形成有数个下固定突部,该第一及第二弹性导电组件分别形成有数个第 一及第二下固定孔,以使该数个下固定突部与该数个第一及第二下固定孔相 互结合,且该镜头座的该底部黏着于该第一及第二内弧部。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模块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镜头模块定 位结构还包含-一第三弹性组件,形成有一第三内圆部、 一第三外圆部以及数个上固定 孔;其中,该数个上固定孔与该镜头座所形成的数个上固定突部相互结合, 以使该第三弹性组件连结于该镜头座。
5. —种镜头模块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底座,形成有一第一及第二导电片插槽、与一第一及第二定位槽; 一第一弹性导电组件,形成有一第一内弧部、 一第一肋接部、 一第一外 弧部、数个第一下固定孔以及一第一导电片;其中,该第一肋接部具有数个第一形变部件以提供形变弹性力,且该数个第一形变部件的两端分别连结于该第一内弧部以及该第一外弧部,以使该第一弹性导电组件具有弹性力,且该第一导电片插设于该第一导电片插槽中;一第二弹性导电组件,与该第一弹性导电组件为相互镜射对称的结构, 且形成有一第二内弧部、 一第二肋接部、 一第二外弧部、数个第二下固定孔 以及一第二导电片;其中,该第二肋接部具有数个第二形变部件以提供形变 弹性力,且该数个第二形变部件的两端分别连结于该第二内弧部以及该第二 外弧部,以使该第二弹性导电组件具有弹性力,且该第二导电片插设于该第 二导电片插槽中;以及一镜头座,用以安装该镜头,该镜头座形成有一第一及第二定位突出部 以及数个下固定突部,该第一及第二定位突出部分别用以插设于该第一及第 二定位槽中,该镜头座的底部黏着于该第一及第二内弧部,且该数个下固定 突部分别连接于该数个第一下固定孔以及该数个第二下固定孔。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镜头模块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镜头模块定位结构包含-一第三弹性组件,形成有一第三内圆部、 一第三肋接部、--第三外圆部 以及数个上固定孔;其中,该数个上固定孔与该镜头座所形成的数个上固定 突部相互结合,以使该第三弹性组件连结于该镜头座,且该第三肋接部连结 该第三内圆部以及该第三外圆部。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镜头模块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肋接部 具有数个第三形变部件以提供形变弹性力,且该数个第三形变部件的两端分 别连结于该第三内圆部以及该第三外圆部,以使该第三弹性组件具有弹性 力。
8.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镜头模块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镜头座为圆形对称的结构,且该第一及第二定位突出部分别位于相对面的位置。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镜头模块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座的该第 一定位槽形成于该底座的一第一侧边,该第二定位槽形成于相对该第一侧边的一第二侧边。IO.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镜头模块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座的该第一及第二导电片插槽皆形成于该底座的一第三侧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镜头模块定位结构,主要包含一底座、一第一弹性导电组件、一第二弹性导电组件以及一镜头座。其中,底座形成有第一及第二定位槽;镜头座形成有第一及第二定位突出部,该第一及第二定位突出部分别设置于第一及第二定位槽中,以使镜头座可承受镜头螺合时的扭转力,从而可以避免镜头螺合于镜头座时,损坏或脱离与镜头座相连结的弹性导电组件与弹性组件。由此,可以提升镜头模块的组装良率。
文档编号G02B7/02GK201035201SQ20072014284
公开日2008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07年4月27日 优先权日2007年4月27日
发明者林俊贤 申请人:百隆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