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以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8494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定影装置以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所使用的定影 装置,以及具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在复印机等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设置有作 为对形成在片状体上的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加压、使调色剂熔融并固定 在片状体上的手段的定影装置。作为上述定影装置,众所周知的是具备 通过发热源加热的无端带状的加热部件,以及压接于所述加热部件、在 转动驱动的同时使所述加热部件从动转动的加压部件的装置。所述加热 部件和所述加压部件分别作为夹持部件发挥作用。即,两部件压接的部 分构成夹持部。若转印有所述调色剂像的片状体进入所述夹持部,所述 加热部件便加热所述调色剂像,所述加压部件便对该调色剂像进行加压, 由此,调色剂像定影在所述片状体上。在如上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因所述加热部件呈带状(包含薄膜状) 而且薄,所以该加热部件可以快速加热到调色剂可以熔融的温度。由此, 可以减少图像形成装置接通电源后或从睡眠模式恢复后使用者的等待时 间,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而且,可仅在图像形成装置使用时向发热源 供给电力,使不使用时的定影装置的温度低于以往的温度,由此,可以 节省图像形成装置消耗的电力。但是,因所述加热部件是无端带状,在运作时,有时会出现从与该 带的行进方向正交的轴向的中心位置偏向一侧,或蛇形行进的情况。所 述加热部件的偏向或蛇形行进虽然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产生,但作为主 要原因,可以例举出,当加热部件的轴线与加压部件的轴线的平行程度 较低时,加热部件和加压部件的轴向夹持压力不均等。所述加热部件的 轴向偏向或蛇形行进,成为片状体的褶皱、定影不好、因片状体输送混 乱而产生卡住现象的原因。而且,较大的位移或蛇形行进有可能使加热部件的端部破损。为了防止所述定影装置的加热部件(带)的位移、蛇形行进,专利文献l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5-157172号)记载了一种加热装置, 其包括带状的转动体;引导所述转动体的引导部件;压接在转动体上 的加压部件;加热转动体的加热装置;从转动体的两端进行支撑的凸缘; 以及支撑所述凸缘且具有抵接该凸缘的一部分的部分的端部托架。所述 端部托架通过所述凸缘确定所述转动体的两端的位置,由此防止所述转 动体的轴向偏向(参照所述引用文献的权利要求l,段落0025等)。虽然可以推测所述凸缘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应对加热部件的偏向、蛇 形行进,但当使加热部件向轴向偏向的力非常大时,该加热部件被很强 烈地按压在所述凸缘上,结果该加热部件的端部可能产生破损。即,当 加热部件被超过其机械强度的力压向凸缘时,将无法防止所述加热部件 产生破损。而所述破损会縮短定影装置的寿命。此外,上述缺点也同样会发生在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加压部件互换 的定影装置中,即,该定影装置中,压接于无端带状第一夹持部件的辊 状第二夹持部件,相当于由发热源加热的加热部件,所述第一夹持部件 为加压部件。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鉴于上述的以往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通过防 止无端带状第一夹持部件向轴向偏向或蛇形行进,确保稳定的定影性, 并且防止该第一夹持部件的破损从而可得到较长寿命的定影装置;以及 通过采用所述定影装置,提供一种无定影不良且寿命长的图像形成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包括无端带状的第一夹持 部件;第二夹持部件,以压接于第一夹持部件的状态进行转动,使所述第一夹持部件在与该第二夹持部件的转动中心轴正交的方向上从动,并 且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之间形成片状体可以进入的夹持部;发热源, 用于加热所述第一夹持部件和所述第二夹持部件的至少一方;受压部件, 设置成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内侧面接触,在所述夹持部承受从所述第 二夹持部件向所述第一夹持部件施加的压力;滑接部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轴向端部亦即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件的转动中心轴平行的方 向的端部滑接的滑接面;以及支撑机构,支撑所述滑接部件。所述支撑 机构支撑所述滑接部件,使所述滑接部件的滑接面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 的轴向端部中与所述受压部件相反的一侧的部位的内侧面接触,并且伴 随所述第一夹持部件沿着所述轴向向离开所述滑接部件的方向进行的位 移,使该滑接部件向该滑接部件的滑接面离开所述受压部件的方向进行 位移。所述滑接部件的位移增大了所述滑接面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轴向 端部的内侧面之间的摩擦力、和该端部与受压部件之间的摩擦力,由此, 防止或可有效地抑制所述第一夹持部件向离开所述滑接部件的方向的位 移。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构成的 示意图。图2是设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的侧视图。图3是所述定影装置的正面剖视图。图4是表示所述定影装置的要部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所述定影装置的要部的正面剖视图。图6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正面剖视图。图7是表示图6所示的定影装置的要部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图6所示的定影装置的要部的正面剖视图。图9是与图3和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不同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局部侧面剖视图。图IO是与图3、图6和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不同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局部侧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记载在 本实施方式中的结构、配置等各个要素,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权利范围, 仅是说明的例子。图i是表示具有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定影装置1的电子照相方式全 彩色对应的图像形成装置2的概略模型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所述图像形成装置2具有呈箱型的外罩2a,所述外罩 2a收容有图像形成部10、中间转印部20、 二次转印部30、片状体供给 部40、片状体输送路50、定影装置1以及排出部60等。所述图像形成部10根据输入图像形成装置2的图像数据,形成调色 剂像。所述图像形成部10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2内部的上侧位置处,具 有形成黑色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IOB、形成黄色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 IOY、形成青色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0C以及形成品红色图像的图像形 成单元10M的四个图像形成单元IOB、 IOY、 10C以及IOM。所述四个 图像形成单元从图1纸面的左侧向右侧按顺序排列配置,由此图像形成 装置2可以形成全彩色的图像。如图1所示,所述图像形成单元IOB、 IOY、 10C以及10M分别具 有作为像载体的感光鼓11、带电辊12、曝光装置13、显影装置14、 一 次转印辊15以及鼓清洁辊16等。所述感光鼓11具有外周面,并在所述外周面上形成静电潜影。而且, 通过向所述静电潜影供给调色剂T,形成调色剂像。感光鼓ll位于所述 各个图像形成单元的中央。所述感光鼓ll例如由铝制的鼓,和在该鼓的 外周面上形成的带正电的OPC或非晶硅的感光层构成,并通过图中未示 出的驱动装置以规定的处理速度沿着图1的正视逆时针方向转动驱动。所述带电辊12设置在感光鼓11的上方,使所述感光鼓11的外周面 带有规定电位的电。为了带电,所述带电辊12—边接受外加的规定电压 一边以规定的处理速度沿着图1的正视顺时针方向转动。所述曝光装置13根据输入图像形成装置2的图像数据,向通过带电 辊12均匀带电的感光鼓11的周面照射光,以扫描/曝光感光鼓11的周 面,由此在感光鼓11的周面上形成静电潜影。所述曝光装置13设置在 图l中感光鼓ll的上方,带电辊12的左侧方的位置。所述显影装置14通过向形成在感光鼓11周面上的静电潜影供给调 色剂T,从而在感光鼓11的周面上形成调色剂像。所述显影装置14设置在图1中感光鼓11的左侧方,具有与感光鼓11相距规定的间隔而相对的显影辊14a。所述显影辊14a以规定的处理速度沿着图1的正视顺时 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所述显影装置14收容有包含调色剂T的显影剂,并使所述调色剂T 带上规定的电位。具体而言,图像形成单元10B的显影装置14收容有包 含黑色调色剂T的显影剂,图像形成单元10Y的显影装置14收容有包 含黄色调色剂T的显影剂,图像形成单元10C的显影装置14收容有包 含青色调色剂T的显影剂,图像形成单元10M的显影装置14收容有包 含品红色调色剂T的显影剂。而且,各个显影装置14具有位于所述显影 辊14a斜上方的调色剂供给辊14b,所述调色剂供给辊14b为了在显影辊 14a的周面上形成调色剂T的薄层,而向显影辊14a供给适量的调色剂T (显影剂)。所述一次转印辊15把在感光鼓11上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到在中间 转印部20(后述)中张紧架设的中间转印带24上。具体而言,所述一次 转印辊15设置在感光鼓11的下方,通过与该感光鼓11夹住后述的无端 带状中间转印带24,形成用于一次转印的夹持(nip)部,同时从动于所 述感光鼓11和中间转印带24沿着图l的正视顺时针方向转动。在所述 一次转印辊15上外加有用于转印调色剂像的规定电压。所述鼓清洁辊16设置在图1中感光鼓的右方,为了适当地进行下一 个调色剂像的形成,除去残留在感光鼓11表面的一次转印残留调色剂并 加以回收。所述鼓清洁辊16形成为圆筒状,其周面由例如EPDM等材料 形成,以规定的处理速度沿着图1的正视逆时针方向被转动驱动。所述中间转印部20把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片状体 S上。所述中间转印部20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2内大致中心的位置,-具有驱动辊21及二根张力辊22、 23,和挂设在所述辊21、 22、 23上的 中间转印带24,以及带清洁装置25。所述驱动辊21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IOB下方的位置,为了使中间转 印带24转动,接受来自未图示的电动机供给的转动驱动力。张力辊22、 23设置成使所述中间转印带24中被所述各个图像形成单元IOB、 IOY、10C以及10M中的感光鼓11与一次转印辊15夹持的部分成为直线状。 具体而言,张力辊22设置在图1中最左侧的图像形成单元10B的感光鼓 11的更左侧的位置,张力辊23设置在图1中最右侧的图像形成单元10M 的更右侧的位置,并分别在所述位置转动。所述中间转印带24张紧架设在所述驱动辊21,所述张力辊22、 23 以及所述各个一次转印辊15上,通过所述驱动辊21的转动沿着图1的 正视顺时针方向予以驱动。如上所述,因所述中间转印带24经过由感光 鼓11和一次转印辊15形成的夹持部,所以感光鼓ll上的调色剂像,通 过以规定的时机向一次转印辊15外加转印电压,而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4 上。所述带清洁装置25用于清扫残留在所述中间转印带24表面的二次 转印残留调色剂并加以除去和回收,在图1中其设置在驱动辊21和张力 辊22的左方。所述二次转印部30主要由二次转印辊31和所述驱动辊21构成。所 述二次转印辊31用于进行把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4上的调色剂像转 印到纸张等片状体S上的二次转印,通过未图示的接触分离机构,以规 定的时机,压接在所述中间转印带24的与所述驱动辊21的外周面接触 的部位。在进行所述压接时,通过把转印电压外加到所述二次转印辊31 上,从而把所述中间转印带24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片状体S上。所述片状体供给部40向二次转印部30供给例如复印纸、OHP、标 签纸等片状体S。片状体供给部40包括盒41、搓纸辊42以及重叠输送 防止辊对43。盒41用于盛装多张片状体S,呈上面开放的箱子状。在所 述盒41内设置有载置多张片状体S的载置板44。所述搓纸辊42设置在 图1中所述盒41的右上方的位置处。所述片状体供给部40进行下面所述的供给片状体的操作。所述片状 体供给部40具有未图示的提升机构,所述提升机构使所述载置板44上 升,并使载置在所述载置板44上的片状体S中最上层的片状体S与搓纸 辊抵接。搓纸辊42通过转动驱动,把与所述搓纸辊42抵接的所述片状 体S —张一张地送出到片状体输送路50。所述重叠输送防止辊对43设置在所述搓纸辊42的附近且位于输送方向的下游一侧,并分别进行转动 以防止多张片状体S重叠送出。所述片状体输送路50用于把片状体S从片状体供给部40,经过二 次转印部30和定影装置1而输送到排出部60。在所述片状体输送路50 中设置有多个的引导部件51、输送辊对52、对准辊对53等。对准辊对 53设置在二次转印部30的片状体输送方向的上游一侧,在使输送来的片 状体S暂时停止后,把该片状体S以规定的时机和速度送到二次转印部 30,通过二次转印部30在片状体S的适当位置转印调色剂像。在图1中用点划线表示片状体S的输送路。所述定影装置1通过对二次转印到片状体S上的调色剂像进行加压 /加热,使形成该调色剂像的调色剂T熔融并固定在片状体S上。详细 内容在后面描述。所述排出部60用于把形成有图像的片状体S从图像形成装置2内排 出,其具有排出口,和用于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片状体S的排出辊对61, 以及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2的上部并用于接受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片状 体S的片状体排出盘62。所述片状体排出盘62上可以载置已经形成有 图像的一定张数的片状体S。接着,说明通过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2形成图像的操作。若图像形成开始的信号被发出,感光鼓11便以规定的处理速度被转 动驱动,通过带电辊12使所述感光鼓11均匀地带上正极性的电。接着, 曝光装置13把输入的图像信号分别转换成光信号,用激光扫描并曝光带 电的感光鼓ll,由此在感光鼓ll上形成静电潜影。另一方面,把与感光鼓ll所带电极性(正极性)相同的显影偏压施 加到显影装置14上,所述显影装置14把调色剂T供给到所述静电潜影, 从而使该静电图像作为调色剂像而成为可视图像。所述调色剂像在感光 鼓ll与转印辊之间的一次转印部,通过施加有一次转印偏压(与调色剂 T极性相反(负极性))的转印辊, 一次转印到转动(移动)中的中间 转印带24上。当形成彩色图像时,通过与上述相同的处理,首先图像形成单元10B把黑色的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4上。中间转印带24中进行 了上述转印的部分移动到下一个图像形成单元IOY,所述图像形成单元 10Y把黄色的调色剂像重叠到所述黑色调色剂像上。同样地,在图像形 成单元IOC把青色的调色剂像,在图像形成部IOM把品红的调色剂像分 别重叠。由此,仅通过向中间转印带24的一次转印和该中间转印带24 的转动驱动,即可形成全彩色的调色剂像。重叠在所述中间转印带24上的调色剂像,在二次转印部30二次转 印到通过对准辊对53对应时机输送来的片状体S2上。所述片状体S被 输送到定影装置1,在该片状体S上的调色剂像被熔融、固定后,通过 排出部60排出。接着,参照图2 图4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定影装置1 的结构。图2是表示所述定影装置1的简要结构的侧视剖面图。所述定影装置l至少包括相当于第一夹持部件的加热部件72;发热源77;相当于 第二夹持部件的加压部件73;受压部件74;根据情况还可包括加强部件 75。所述加热部件72和所述加压部件73,两者之间形成有夹持部N,对 进入并通过所述夹持部N的片状体S上的调色剂T进行定影。所述加热部件72通过所述发热源77加热。所述加热部件72由形成 为薄壁的例如金属制薄片形成为无端带状,在此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圆筒 状。所述加热部件72的厚度,较为理想的是30um左右,但不限于30 wm。该厚度可以根据加热部件72的材质、定影的片状体S的厚度等进 行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在20 100um范围内适当选定。所述加热部件72,考虑到热容量、强度、耐热性、耐磨性等,例如, 可以由SUS (不锈钢)形成。此实施方式的加热部件72由厚度例如为 30um的不锈钢箔构成。所述加热部件72的材质不限于金属,例如也可 以是聚酰亚胺等树脂。而且,也可在加热部件72的表面(周面)用氟树 脂等形成提高脱模性的脱模层。所述脱模层可以防止,因经过所述夹持 部N的片状体S上熔融/固定的调色剂T的粘结性而使片状体S贴附到加热部件72上,由此在该片状体S上产生的褶皱,或片状体S在定影装 置1中发生的堵塞等。所述加热部件72,例如可以具有30mm左右的直径,但该加热部件 72也可以是直径为20mm以下的小型部件,相反地还可以是直径为40mm 以上的大型部件。即,所述加热部件72的直径可以根据定影装置1的大 小适当地设定。所述加热部件72的宽度,即,加热部件72在相对于片状体输送方 向正交的方向上(与图2的纸面垂直的方向)的长度,对应于A4用纸的 纵向尺寸。但是,所述长度也可以根据在定影装置1、图像形成装置2 中使用的片状体S的尺寸适当地设定。在此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源77设置在所述加热部件72的内侧, 沿着加热部件72的轴向延伸,隔着加强部件75分别设置在两处。所述 加热源77把加热部件72加热到可以熔融调色剂的温度。所述发热源77, 例如,可以使用卤素灯等辐射式的发热源,但并不限于卤素灯,也可以 使用能加热加热部件72的公知的发热源。此外,发热源77也可以是单 数。本实施方式的发热源77使用卤素灯时,可以将一方设定为例如 500W,将另一方设定为600W,使发热源具有合计IIOOW左右的功率。 两个发热源77的功率可以如上所述那样互不相同,也可以互为相同。所 述功率值并不限于500W或600W,根据定影装置1的规格可以适当地变 更。此外,两根发热源77可以不一直同时工作。通过进行控制,例如, 当在图像形成装置启动而需要快速加热加热部件72时使两根同时工作, 在加热部件72处于充分加热的状态下进行连续定影时,为了维持加热部 件72的温度可辅助性地仅使一根工作。所述控制可以使加热部件72的 温度处于合适温度,同时可节省电力。如上所述的加热源77,把形成为薄壁的加热部件72快速地加热到 熔融调色剂T所需要的20(TC左右。所述加压部件73具有辊轴73a和在其周围设置的辊主体,所述辊轴73a的两端通过外罩2a等可转动地予以支撑,由此,所述辊主体支撑在 与所述加热部件72压接的位置。所述加压部件73的辊轴73a与包含电 动机、齿轮等未图示的驱动机构连接,所述驱动机构转动驱动所述加压 部件73,并使加热部件72跟着转动。具体而言,所述加压部件73的辊主体例如由硅胶等橡胶材料形成为 圆柱状,与所述加热部件72压接,与该加热部件72之间形成夹持部N。 所述加热部件72对通过所述夹持部N的片状体S进行加热,所述加压 部件73进行加压。由此,将载置在所述片状体S上的调色剂T熔融并定 影在片状体S上。如图3和图4所示,在此实施方式中,加压部件73的与转动轴向平 行的方向的尺寸,即与所述加热部件72的轴向平行且与所述片状体输送 方向正交的方向(与图2的纸面垂直的方向)的尺寸,对应于A4用纸的 纵向尺寸,比加热部件72的轴向尺寸稍长。所述尺寸可以使加压部件73 在与加热部件72间的夹持部N的整个范围内切实地施加压力并使定影压 力稳定。但是,所述加压部件73的各个尺寸,可以根据定影装置l的尺 寸、图像形成装置2中使用的片状体S的尺寸适当地设定。所述受压部件74在所述加热部件72与所述加压部件73之间的夹持 部N承受从所述加压部件73向所述加热部件72施加的压力,在所述加 热部件72的轴向,即与所述加压部件73的转动轴平行的方向上延伸, 如图2所示,其设置在加热部件72的内侧,并与该加热部件72中与所 述加压部件73压接的部分的内侧面接触。换句话说,所述受压部件74 介由所述加热部件72与加压部件73形成夹持部N。所述受压部件74需要有承受所述压力的强度。所述受压部件74可 以由例如厚度为O.lmm左右的SUS (不锈钢)板形成。但是,厚度并不 限于所述的厚度,可以对应于夹持部N处的压力的强弱进行适当地变更。 所述受压部件74由于与加热部件72滑接,因此较为理想的是不仅具有 较好的热容量、强度、耐热性等,还具有较好的耐磨耗性。在满足该条 件的范围内,也可以用树脂形成所述受压部件74。如上所述的用0.1mm 左右的SUS板形成的受压部件74,因其热容量较小,所以不妨碍加热部 件72的升温。受压部件74的具体形状不受限制,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受压部件 74的侧面形状呈向上方开口的大致C状。具体而言,所述受压部件74 具有与所述加热部件72内侧面接触的水平接触部74a、在所述接触部74a 的前后向垂直方向直立的侧部74b、以倾斜状态介于所述侧部74b与所述 接触部74a之间的中继部74c,这些部件形成一体。这样的形状使受压部 件74与加热部件72之间的滑动顺畅。所述加强部件75为了辅助、加强承受来自所述加压部件73的压力 的受压部件74而设。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该加强部件75具 有倒T状的侧面形状,在与所述加热部件72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 固定在与所述受压部件73从上侧抵接的位置。通过附加所述加强部件 75,可以稳定夹持部N处的压力(定影压力),并可以使该压力高于以 往的压力,由此可以切实地把压力施加到经过夹持部N的片状体S上, 以消除定影不良。图3是从加热部件72的长度方向观察所述定影装置1的剖视图,图 4是表示所述定影装置1的要部亦即所述加热部件72的轴向端部附近部 位的放大立体图。为了说明上的便利,所述图3、图4以及图5中省略了 加强部件75和发热源77的图示。所述定影装置1具有如图3和图4所示的框体71。所述框体71在 与加热部件72的轴向亦即与加压部件73的转动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 除了支撑所述加热部件72和所述受压部件74外,还支撑后述的一对滑 接部件80、 81,和支撑部82以及作为压靠部的弹性部件83等。所述框体71具有由矩形板构成的主体壁71a,和一对侧壁71b、 71c。 各个侧壁71b、 71c与所述加热部件72的轴向两端相比位于外侧。所述 主体壁71a与所述加热部件72相比位于上侧位置、即隔着该加热部件72 位于与所述夹持部N相反一侧的位置,连接所述侧壁71b、 71c的上端。 各个侧壁71b、 71c具有向垂直方向延伸的主体部分,以及从所述主体部 分的上端向所述加热部件72的轴向内侧延伸的接合部而具有倒L状的正 面形状,所述各个接合部分别接合在所述主体壁71a的长度方向的端部 的下侧面。所述两个侧壁71b、 71c支撑所述受压部件7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 具体而言,各个侧壁71b、 71c设置有通孔71d(例如纵向长圆形的通孔), 所述受压部件74长度方向的端部分别插入所述的通孔71d中。而且,所 述端部上安装有未图示的固定用部件,从而把受压部件74牢牢地固定在 框体71上。其次,参照图5说明所述滑接部件80、 81及其支撑机构。图5是表 示所述加热部件72的轴向两端部及其附近的结构的放大剖视图。所述滑接部件80、 81为了限制所述加热部件72从其正规位置向轴 方向位移,而分别与该加热部件72的轴向端部接触,并分别具有与该端 部的内侧面滑接的滑接面80a、 81a。所述支撑部82和所述弹性部件83, 针对每个滑接部件80、 81设置,构成用于支撑所述滑接部件80、 81的 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以使所述各个滑接部件80、 81的滑接面80a、 81a从下方接触所述加热部件72的轴向端部中与所述受压部件74相反的 一侧的部位(图例中的上端部位)的内侧面的状态支撑所述滑接部件80、 81,且伴随所述加热部件72沿着其轴向向离开所述滑接部件80、 81的 任意一方的方向进行的位移,而使该滑接部件向该滑接部件的滑接面离 开所述受压部件的方向进行位移。所述滑接部件80、 81例如由树脂等形成,具有如图3所示的大致L 状的剖面形状(从与加热部件7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剖面形状)。 各个滑接部件80、 81的滑接面80a、 81a,是可以与所述加热部件72的 轴向端部的内侧面分别从下方接触的水平面,所述滑接部件80、 81,在 所述加热部件72的轴向外侧与所述滑接面80a、 81a邻接的位置,分别 具有限制面80b、 81b。所述限制面80b、 81b从所述滑接面80a、 81a的 高度位置沿着垂直方向向上直立,可以与所述加热部件72的轴向端面抵 接。该抵接可更切实地限制所述加热部件72的轴向位移。如图5所示,所述各个支撑部82具有外侧壁84,与对应的滑接 部件80 (或81)相比位于所述加热部件72的轴向外侧;从所述外侧壁 84向所述加热部件72延伸的成一对的第一引导壁85和第二引导壁86。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支撑部82由例如金属或树脂等板材构成,该板材 具有在适当部位弯折的形状。所述外侧壁84沿着垂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引导壁85和所述第二 引导壁86分别从所述外侧壁84的下端和上端向加热部件72延伸。所述 第一引导壁85的位于加热部件一侧的端部构成向上倾斜的第一引导部 85a。所述第一引导部85a的上侧面是向同一方向倾斜的引导面,所述滑 接部件80、 81的下端形成有向与该引导面平行的方向倾斜的被引导面 80d、 81d,以与所述引导面可以滑接。同样,所述第二引导壁86的位于 加热部件一侧的端部也构成向上倾斜的第二引导部86a,所述第二引导部 86a的下侧面是向同一方向倾斜的引导面,所述滑接部件80、 81的上端 形成有向与该引导面平行的方向倾斜的被引导面80e、 81e,以与所述引 导面可以滑接。艮口,所述第一引导壁85的第一引导部85a具有从与所述滑接部件 80、 81相比接近所述受压部件74的一侧(下侧)与该滑接部件80、 81 接触的引导面,所述第二引导壁86的第二引导部86a具有从与所述受压 部件74相反的一侧(上侧)与所述滑接部件80、 81接触的引导面。而 且,所述第一引导壁85和第二引导壁86分别从上下夹持所述滑接部件 80、 81,并进行如后所述的引导。所述弹性部件83以弹性压縮状态介于所述滑接部件80、 81和位于 外侧的所述支撑部82的外侧壁84之间。具体而言,该弹性部件83的一 端固定在所述外侧壁84的内侧面,另一端压接在所述滑接部件80、 81 的外侧面(与加热部件72相反一侧的面)。所述弹性部件83的弹力使 该滑接部件80、 81向内侧方向、即使滑接部件80、 81的限制面80b、 81b 向与所述加热部件72的轴向端面抵接的方向压靠。换句话说,各弹性部 件83,以使两侧的滑接部件80、 81从轴向两侧夹持加热部件72的状态 压靠滑接部件80、 81。另外,在图3 图5中,表示了作为弹性部件83的压縮螺旋弹簧, 但只要具有压靠滑接部件80、 81功能,其并不限于弹簧。此外,也可以 省略所述支撑部82的外侧壁84而把弹性部件83直接安装在框体71侧。在所述定影装置1中,因为所述受压部件74和所述加压部件73从 上下方向夹住所述加热部件72,且两个滑接部件80、 81的滑接面80a、 81a与所述加热部件72中的与所述受压部件74相反的部位的内侧面接触,所以无端带状的加热部件72张紧架设在滑接部件80、 81与受压部 件74之间。下面说明所述定影装置1的运作。所述加热部件72,由于是由薄片等构成的无端带状,因此在驱动时, 其有时会向其轴向一侧偏向,或有时蛇形行进。上述偏向或蛇形行进是 由加热部件72与加压部件73的轴线的平行度不良,或通过夹持部N的 片状体S厚度等各种各样的因素产生的。上述那样的加热部件72的偏向、 蛇形行进成为定影不良的原因,并引起片状体S产生褶皱,或因搅乱片 状体S的输送方向而引起片状体S的卡住现象。而且,加热部件72的过 度偏向,特别是加热部件72为薄壁的薄片状时,有可能导致该加热部件 72的端部破损,从而必须更换该加热部件72。但是,在所述定影装置l 中,导致上述那样的问题的加热部件72的偏向或蛇形行进可以如下述那 样得以防止或得以有效地抑制。例如,假设所述加热部件72如图5的箭头A所示那样,向其轴向 的一方的滑接部件81侧偏向地开始移动。此时,加热部件72的相反一 侧的端部,向离开相反一侧的滑接部件80的限制面80b的方向进行位移, 所述滑接部件80由于通过弹性部件83被压靠向所述加热部件72 —侧, 因此其追随所述端部的位移,而向同一方向位移,以维持所述限制面80b 与所述加热部件72的轴向端面的抵接。但是,因为所述滑接部件80通过所述支撑部82的第一引导部85a 和第二引导部86a被引导向斜上方,BP,被引导向随着接近加热部件72 而离开受压部件74的位移方向(图5中箭头B所示的方向),其结果, 所述滑接部件80伴随所述加热部件72向箭头A方向的位移,向离开所 述受压部件74的方向,换句话说,向该滑接部件80的滑接面80a提起 所述加热部件72端部的方向进行位移。所述滑接面80a的位移增大了该滑接面80a与加热部件72内侧面之 间产生的摩擦力。该增大的摩擦力,抵抗使所述加热部件72沿着所述箭 头A方向偏向的力,而发挥抑制所述加热部件72位移的制动作用。而且, 滑接面80a向离开所述受压部件74的方向的位移,也增大了所述加热部件72的内侧面与受压部件74的下侧面之间的摩擦力,该增大的摩擦力, 也同样地抵抗使所述加热部件72沿着所述箭头A方向偏向的力,而发挥 抑制所述加热部件72位移的制动作用。这些摩擦力,即使在有一个较大 的力向所述箭头A的方向作用于加热部件72时,也可以有效地抑制该加 热部件72在所示方向上的急剧移动。另外,所述两摩擦力的增大,可以使位于滑接部件80—侧的加热部 件72的端部的转动速度,低于相反一侧的端部的转动速度,两者间的转 动速度差有助于加热部件72的轴向位置的修正。即,位于所述滑接部件 81 —侧的加热部件72的行进速度快于位于所述滑接部件80 —侧的加热 部件72的行进速度,由此使所述加热部件72的行进方向偏向所述滑接 部件80—侧,其结果,加热部件72位移到原来的位置。该作用有助于 迅速消解加热部件72的偏向、蛇形行进等异常情况,防止加热部件72 的破损。艮P,即使有一个使所述加热部件72向其轴向产生位移的大的外力作 用于该加热部件72,支撑所述滑接部件80、 81的支撑机构也可通过使该 滑接部件80、 81进行位移而将所述加热部件72恢复到正规位置,来防 止或者有效地抑制加热部件72的偏向、蛇形行进,其结果,可以防止因 加热部件72被一个很大的力推压向定影装置1的框体等而引起的加热部 件72端部的破损(特别是带端部)。因此,便可以提供加热部件72在 较长时期不会破损的长寿命的定影装置1,此外,还可以提供具有稳定的 定影性、使用者的便利性高、定影装置l寿命长的图像形成装置2。接着,参照图6 图8说明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的结 构。在此,因为以下所示的框体71、加热部件72、加压部件73、受压部 件74以及加强部件75与图1 图5中所示的相同,所以用同样的附图标 记表示,并省略其说明。虽然图6 图8所示的定影装置1与图3 图5所示的定影装置1 一 样具备滑接部件80、 81,但是这些滑接部件80、 81的具体形状与所述图 3 图5所示的滑接部件80、 81的形状不同。此外,作为用于支撑这些 滑接部件80、 81的支撑机构设置有摇动部件90。所述滑接部件80、 81与图3 图5所示的定影装置1一样,设置在 加热部件72的两端部,如图8所示,具有呈大致L状的剖面形状(从与 加热部件7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剖面形状),且具有水平的滑接面 80a、 81a,并在所述加热部件72的轴向外侧与该滑接面80a、 81a邻接 的位置处,具有非常滑接面80c、 81c。所述各个非常滑接面80c、 81c,是在所述加热部件72从正规位置亦 即从其轴向端部的内侧面与滑接面80a、 81a滑接的位置向该轴向位移的 非常时,与该端部的内侧面接触的面。具体而言,所述各非常滑接面80c、 81c与邻接的所述滑接面80a、 81a相连续,向随着沿所述加热部件72的 轴向离开该加热部件而离开所述受压部件的方向(图中向上的方向)倾 斜。所述摇动部件卯例如由金属或树脂形成为棒状或板状,在与所述加 热部件72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设置在所述加热部件72与所述框体 71的主体壁71a之间的位置。而且,所述摇动部件90的长度方向中间部, 以支点92为中心可围绕与所述加热部件72的轴向正交的轴进行转动而 支撑在所述主体壁71a上。具体而言,安装板94从所述主体壁71a长度 方向中央部位的下侧面向下方下垂,该安装板94通过与所述加热部件72 轴向正交方向的销,转动支撑所述摇动部件卯的中间部位。所述滑接部件80、 81固定在所述摇动部件9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 因此,所述摇动部件卯的摇动,允许所述各个滑接部件80、 81在上下 方向的位移、即在接近或远离所述受压部件74的方向的位移,同时使所 述滑接部件80、 81之间联动,以使所述滑接部件80、 81相互逆向位移。所述滑接部件80、 81安装在所述摇动部件90的两个端部的方式可 以有各种各样的变更。所述滑接部件80、 81可以通过紧固部件等完全固 定在摇动部件90的端部,也可以通过设置在摇动部件90侧的凸起与设 置在滑接部件80、 81侧的孔的嵌合,将该滑接部件80、 81安装成相对 于摇动部件90可以有少许相对转动。在图6 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 滑接部件80、 81的上部通过贯穿该上部和摇动部件90的轴96固定在该 摇动部件卯上。,该摇动部件卯和各个滑接部件80、 81形成向内恻开口的把持部87。两滑接部件80、 81从轴向的两侧相夹 所述加热部件72,且在所述滑接部件80、 81的滑接面80a、 81a与该加 热部件72的轴向端部的内侧面接触的状态下,支撑该加热部件72。此外,所述摇动部件90的支点92的位置,较为理想的是从该支点 92到两滑接部件80、 81的距离相等。这样,相互联动的滑接部件80、 81的位移量相等。接着,说明所述定影装置1的运作。例如,假设所述加热部件72如图8箭头A所示那样向其轴向一侧 亦即滑接部件81 —侧偏向地开始移动。此时,该加热部件72的所述滑 接部件81侧的端部,从通常应该接触的滑接面81a越上相邻的非常滑接 面81c。因该非常滑接面81c向随着离开所述滑接面81a而上升(即离开 受压部件74)的方向倾斜,所以随着加热部件72的端部进入非常滑接面 81c,从该加热部件72施加于非常滑接面81c的压力上升。该压力伴随 摇动部件90的摇动,如箭头B所述那样压下滑接部件81 (即,使之向 受压部件74—侧位移),该摇动部件90的摇动如箭头C所示那样使相 反一侧的滑接部件80上升(即,使之向远离受压部件74的方向位移)。所述滑接部件80的位移,与在图3 图5中所示的定影装置1中的 滑接部件80的位移同样,使其滑接面80a与所述加热部件72之间产生 的摩擦力增大,该增大的摩擦力抵抗使所述加热部件72沿着所述箭头A 方向偏向的力而发挥抑制该加热部件72位移的制动作用。而且,滑接面 80a向离开所述受压部件74方向的位移,也增大了所述加热部件72的内 侧面与受压部件74下侧面之间的摩擦力,该增大的摩擦力,也抵抗使所 述加热部件72沿着所述箭头A方向偏向的力而发挥抑制该加热部件72 位移的制动作用。这些摩擦力,即使在有一个较大的力向所述箭头A的 方向作用于所述加热部件72时,也可以有效地抑制所述加热部件72在 所述方向上的急剧移动。另外,与上述图3 图5中所示的定影装置1同样,所述两摩擦力 的增大,可以使位于滑接部件80 —侧的加热部件72端部的转动速度,低于相反一侧端部的转动速度,两者间的转动速度差有助于加热部件72的轴向位置的修正。即,所述转动速度差有助于迅速消解加热部件72的 偏向、蛇形行进等异常情况,防止加热部件72的破损。艮卩,图6 图8所示的定影装置1中,与图3 图5所示的定影装置 l同样,由于可以防止或有效地抑制加热部件72的偏向、蛇形行进等, 因此可以防止因加热部件72被一个很大的力推压向所述定影装置1的框 体等而引起的加热部件端部的破损(特别是带端部)。因此,便可以提 供加热部件72在较长时期不会破损的长寿命的定影装置1,此外,还可 以提供具有稳定的定影性、使用者的便利性高、定影装置1寿命长的图 像形成装置2。而且,所述非常滑接面80c、 81c,由于向随着离开通常的滑接面80a、 81a而离开受压部件74的方向倾斜,因此当施加于加热部件72的外力较 小时,所述非常滑接面80c、 81c的倾斜本身具有修正加热部件72位置 的附加效果。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其可以在不脱离本 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追加各种各样的变更予以实施。例如,也可在相当于所述图2中表示的受压部件74的位置处设置图 9所示的发热源79,使所述发热源79兼作加热加热部件72的装置和受 压部件。该发热源79以陶瓷加热器阵列较为合适。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用发热源77加热的加热部件72由无 端带状的第一夹持部件构成,与加热部件72压接的压接部件73由与该 加热部件72压接的辊状的第二夹持部件构成,不过,相反地,也可以如 图IO所示的实施方式那样,辊状的第二夹持部件102构成由设置在其中 心部的发热源77进行加热的加热部件,无端带状的第一夹持部件101构 成加压部件。该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夹持部件101的内侧设置有作 为受压部件的块状垫片78。所述垫片78配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 101中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件102压接而构成夹持部N的部分,可以承受 来自所述第二夹持部件102的作用压力的位置。此外,在图9和图10中表示有分离板104。所述分离板104设置在位于夹持部N的下游一侧的接近加热部件72的外周面或第二夹持部件 102的外周面的位置,以促进片状体从所述外周面分离。如上所述,涉及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包括由发热源进行加热的无端 带状的第一夹持部件;第二夹持部件,以压接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状态进行转动,使所述第一夹持部件在与该第二夹持部件的转动中心轴正 交的方向上从动,并且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之间形成片状体可以进入 的夹持部;受压部件,设置成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内侧面接触,在所 述夹持部承受从所述第二夹持部件向所述第一夹持部件施加的压力;滑 接部件,为了限制所述第一夹持部件向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件的转动中心 轴平行的方向亦即轴方向的位移,具有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轴向端部 滑接的滑接面;支撑机构,支撑所述滑接部件。所述支撑机构,使所述滑接部件的滑接面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轴 向端部中与所述受压部件相反的一侧的部位的内侧面接触,并且伴随所 述第一夹持部件沿着所述轴向向离开所述滑接部件的方向进行的位移, 使所述滑接部件向该滑接部件的滑接面离开所述受压部件的方向进行位 移。所述滑接部件的位移,使所述滑接面与第一夹持部件的内侧面之间 的摩擦力、以及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内侧面与受压部件之间的摩擦力增 大,这些摩擦力的增大,可以发挥防止或有效抑制所述第一夹持部件从 所述滑接部件沿着第一夹持部件的轴向位移的制动作用。而且,所述制 动作用使所述摩擦力增大的一侧的第一夹持部件的轴向端部的转动速 度,与其相反一侧的端部转动速度之间产生转动速度差,该转动速度差, 使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行进方向向修正该第一夹持部件的轴向位置的方 向发生变化。以上的作用可迅速地消解第一夹持部件的轴向偏向、蛇形行进,防 止因所述偏向、蛇形行进而引起的第一夹持部件的破损等。在本发明的定影装置中,例如,所述第一夹持部件可以构成由所述 发热源加热的加热部件,所述第二夹持部件可以构成压接于所述加热部 件的加压部件。或者也可以是相反。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滑接部件在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轴向 两侧分别设置,所述支撑机构支撑两侧的滑接部件。所述滑接部件的配 置,可以有效限制所述第一夹持部件向轴向两侧的异常位移。本发明的定影装置中,优选的是,还包括支撑所述受压部件的框体, 所述支撑机构安装在所述框体上。这样通过同一个框体支撑受压部件和 支撑机构,可稳定所述受压部件与所述支撑机构所支撑的两滑接部件之 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作为所述滑接部件及所述支撑机构的具体结构,优选的是,所述滑 接部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轴向端面可以进行抵接的限制部,所述支撑机构具有支撑所述滑接部件、使所述滑接部件向所述第一夹持部件轴向可进行位移的支撑部,以及对所述支撑部所支撑的滑接部件进行 压靠的压靠部,该压靠部将所述滑接部件的限制部向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端面进行抵接的方向进行压靠,所述支撑部具有引导所述滑接部件 的引导部,以伴随所述滑接部件向接近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方向进行的 位移,使该滑接部件的滑接面向离开所述受压部件的方向进行位移。该定影装置中,在通常状态下,滑接部件的限制部通过压靠部的压 靠力压在第一夹持部件的轴向端面,由此,将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轴向 位置保持在正规位置。当第一夹持部件沿着轴向离开此位置时,位于离 开的一侧和位于相反的一侧的滑接部件,通过作用于该滑接部件的压靠 力,向追随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位移方向亦即向内进行位移,该位移、 以及基于所述支撑部的引导部对滑接部件的引导,使所述滑接部件的滑 接面向远离所述受压部件的方向进行位移。该位移产生上述制动作用。 因此,本装置中,通过仅仅组合对滑接部件进行支撑及引导的支撑部、 和把所述滑接部件向第一夹持部件一侧压靠的压靠部这样简单的结构, 便可以防止或者有效抑制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轴向偏向、蛇形行进等。作为所述引导部,优选的是,具有向随着沿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轴 向接近该第一夹持部件而离开所述受压部件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并且 沿着所述倾斜面引导所述滑接部件。此外,所述支撑部具有与所述滑接部件相比位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轴向外侧的外侧壁,以及从所述外侧壁向所述第一夹持部件延伸并且 具有所述引导部的引导壁,如果所述压靠部具有以弹性压縮状态介于所 述外侧壁和所述滑接部件之间而安装在所述支撑部上的弹性部件,则所 述支撑部与所述压靠部的单元化,可使这些部件的安装变得容易。此时,优选的是,所述支撑部,包括作为上述引导壁的第一引导壁 和第二引导壁,所述第一引导壁具有第一引导部,该第一引导部从与所述滑接部件相比接近所述受压部件的一侧接触所述滑接部件,所述第二 引导壁具有第二引导部,该第二引导部从与所述该受压部件相反的一侧接触所述滑接部件,所述支撑部,通过所述第一引导壁和所述第二引导 壁夹持所述滑接部件。所述第一引导壁与所述第二引导壁稳定地支撑所 述滑接部件,同时把所述滑接部件导向适当的方向。当所述滑接部件在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轴向两侧分别设置时,只要 所述支撑机构针对每个滑接部件设置有所述支撑部和压靠部即可。另外,若本定影装置中包括支撑所述受压部件的框体,所述框体具 有与所述各滑接部件相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轴向外侧并支撑 所述受压部件的侧壁,以及连接这些侧壁的主体壁,所述支撑部和所述 压靠部分别安装在所述侧壁的内侧面,那么,通过同一个框体支撑受压 部件和所述支撑部双方,可以稳定所述受压部件与所述支撑部的引导部 的相对位置,因此可以更为正确地决定滑接部件相对于受压部件的相对 位置。此外,作为所述滑接部件及所述支撑机构的其他结构,所述各滑接 部件具有非常滑接面,所述非常滑接面在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轴向外侧 与所述滑接部件的滑接面邻接,具有当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轴向端部从 所述滑接面向所述第一夹持部件轴向外侧突出时与该端部的内侧面接触 且承受比所述滑接面所承受的来自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压力要高的压力 的形状,所述支撑机构具有摇动部件,所述摇动部件能以位于所述第一 夹持部件轴向两端之间的支点为中心围绕与该轴向正交的方向的轴进行 摇动,并包括固定所述各滑接部件的两端部,所述摇动部件进行摇动, 以允许一方的滑接部件通过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施加于所述非常滑接面 的压力而向接近所述受压部件的方向进行位移,并在该位移的同时使另一方的滑接部件向离开所述受压部件的方向进行位移。该定影装置中,当第一夹持部件沿着轴向离开正规位置,由此该第 一夹持部件的轴向端部从任意一方的滑接部件的滑接面向非常滑接面突 出时,由于该一方的滑接部件所承受的来自第一夹持部件的压力变高, 摇动部件便进行摇动,以允许该一方的滑接部件向接近所述受压部件的 方向进行位移,并在该位移的同时使另一方的滑接部件向离开所述受压 部件的方向进行位移。该另一方的滑接部件的位移产生基于该另一方的 滑接部件而实现的所述制动作用。因此,该装置中,通过仅用摇动部件 支撑两滑接部件的简单结构,便可以防止或有效抑制所述第一夹持部件 的轴向偏向、蛇形行进等。此处,优选的是,所述非常滑接面向随着沿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轴 向离开该第一夹持部件而离开所述受压部件的方向倾斜。这样倾斜的非 常滑接面,伴随第一夹持部件的端部向该非常滑接面的突出量的增大, 而承受更大的来自该第一夹持部件端部的压力。而且,在第一夹持部件 端部的突出量较小的阶段,该非常滑接面的倾斜自身发挥使该第一夹持 部件端部恢复到正规位置的作用。该定影装置中,优选的是,还包括支撑所述受压部件的框体,所述 摇动部件以所述支点为中心可以摇动地支撑在所述框体上。通过同一个 框体支撑所述受压部件和所述摇动部件双方,可稳定该受压部件和该摇 动部件所支撑的滑接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因此可以更为正确地决 定滑接部件相对于受压部件的相对位置。具体而言,优选的是,所述框体具有与所述各滑接部件相比分别位 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轴向外侧并支撑所述受压部件的侧壁,以及隔着 所述第一夹持部件位于与所述夹持部相反的一侧并连接所述侧壁的主体 壁,所述摇动部件位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和所述主体壁之间,可以摇动 地支撑在该本体壁上。该结构中,所述框体可以通过其主体壁和侧壁分 别把所述摇动部件和所述受压部件支撑在合适的位置。此外,优选的是,从所述摇动部件的支点到所述各滑接部件的距离 互为相等。这样,可使伴随摇动部件的摇动的两测的滑接部件的位移量相等,可以对第一夹持部件轴向两侧进行均等的限制。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以上所 说明的定影装置以及把用于形成图像的调色剂承载在片状体上的图像形 成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定影装置良好地使通过所述图像形成部 而载置在所述片状体上的调色剂进行定影,由此可以形成高品质的图像。
权利要求
1.一种定影装置,用于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对片状体上所承载的调色剂进行定影,其特征在于包括无端带状的第一夹持部件;第二夹持部件,以压接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状态进行转动,使所述第一夹持部件在与该第二夹持部件的转动中心轴正交的方向上从动,并且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之间形成片状体可以进入的夹持部;发热源,用于加热所述第一夹持部件和所述第二夹持部件的至少一方;受压部件,设置成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内侧面接触,在所述夹持部承受从所述第二夹持部件向所述第一夹持部件施加的压力;滑接部件,具有可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轴向端部滑接的滑接面;以及支撑机构,支撑所述滑接部件,使所述滑接部件的滑接面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轴向端部中与所述受压部件相反的一侧的部位的内侧面接触,并且伴随所述第一夹持部件沿着所述轴向向离开所述滑接部件的方向进行的位移,使所述滑接部件向该滑接部件的滑接面离开所述受压部件的方向进行位移。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夹持部件,构成由所述发热源加热的加热部件, 所述第二夹持部件,构成压接于所述加热部件的加压部件。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接部件在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轴向两侧分别设置, 所述支撑机构支撑两侧的滑接部件。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支撑所述受压部件的框体, 所述支撑机构安装在所述框体上。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接部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轴向端面可以进行抵接的 限制部,所述支撑机构具有支撑部和压靠部,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滑接部件, 以使所述滑接部件向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轴向可进行位移,所述压靠部 将所述支撑部所支撑的滑接部件,压靠向使该滑接部件的限制部与所述 第一夹持部件的端面抵接的方向,所述支撑部具有引导所述滑接部件的引导部,以伴随所述滑接部件 向接近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方向进行的位移,使该滑接部件的滑接面向 离开所述受压部件的方向进行位移。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具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向随着沿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轴向接近所述第一夹持部件而离开所述受压部件的方向倾斜,所述引导 部沿着所述倾斜面引导所述滑接部件。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具有与所述滑接部件相比位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轴向外侧的外侧壁,以及从所述外侧壁向所述第一夹持部件延伸并具有所述 引导部的引导壁,所述压靠部具有安装在所述支撑部的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以弹 性压縮状态介于所述外侧壁和所述滑接部件之间。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包括作为上述引导壁的第一引导壁和第二引导壁,所述第一引导壁具有第一引导部,该第一引导部从与所述滑接部件相比接近 所述受压部件的一侧接触所述滑接部件,所述第二引导壁具有第二引导 部,该第二引导部从与所述受压部件相反的一侧接触所述滑接部件,所 述支撑部通过所述第一引导壁和所述第二引导壁夹持所述滑接部件。
9.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接部件在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轴向两侧分别设置, 所述支撑机构针对每个滑接部件设置有所述支撑部和压靠部。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支撑所述受压部件的框体,所述框体具有与所述各滑接部件相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 轴向外侧并支撑所述受压部件的侧壁,以及连接这些侧壁的主体壁, 所述支撑部和所述压靠部分别安装在所述侧壁的内侧面。
11.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滑接部件具有非常滑接面,所述非常滑接面在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轴向外侧与所述滑接部件的滑接面邻接,具有当所述第一夹持部 件的轴向端部从所述滑接面向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轴向外侧突出时与该 端部的内侧面接触且承受比所述滑接面所承受的来自所述第一夹持部件 的压力要高的压力的形状,所述支撑机构具有摇动部件,所述摇动部件能以位于所述第一夹持 部件轴向两端之间的支点为中心围绕与该轴向正交的方向的轴进行摇 动,并包括固定所述各滑接部件的两端部,所述摇动部件进行摇动,以 允许一方的滑接部件通过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施加于所述非常滑接面的 压力而向接近所述受压部件的方向进行位移,并在该位移的同时使另一 方的滑接部件向离开所述受压部件的方向进行位移。
12. 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常滑接面向随着沿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轴向离开所述第一夹持部件而离开所述受压部件的方向倾斜。
13. 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支撑所述受压部件的框体,所述摇动部件以所述支点为中心可以摇动地支撑在所述框体上。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具有与所述各滑接部件相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 轴向外侧并支撑所述受压部件的侧壁,以及隔着所述第一夹持部件位于 与所述夹持部相反的一侧并连接所述侧壁的主体壁,所述摇动部件位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和所述主体壁之间,可以摇动 地支撑在所述主体壁上。
15. 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摇动部件的支点到所述各滑接部件的距离互为相等。
16. —种用于在片状体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把用于形成图像的调色剂承载在所述片状体上的图像形成部;以及 对所述片状体上所承载的调色剂进行定影的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 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定影装置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无端带状的第一夹持部件;以压接于第一夹持部件的状态转动的第二夹持部件;用于加热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的至少一方的发热源;承受从第二夹持部件向第一夹持部件施加的压力的受压部件;可与第一夹持部件的轴向端部的内侧面滑接的滑接部件;支撑滑接部件的支撑机构。滑接部件具有与第一夹持部件的轴向端部滑接的滑接面。支撑机构,伴随第一夹持部件沿着轴向向离开滑接部件的方向进行的位移,使滑接部件向该滑接部件的滑接面离开受压部件的方向位移。滑接部件的位移,增大滑接面与第一夹持部件的轴向端部内侧面之间的摩擦力等,由此抑制第一夹持部件向离开所述滑接部件的方向的位移。
文档编号G03G15/20GK101226370SQ20081000412
公开日2008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17日 优先权日2007年1月17日
发明者石田直行, 近藤昭浩 申请人: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