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及制造该液晶显示装置的方法

文档序号:2740673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装置及制造该液晶显示装置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LCD)装置和一种制造该液晶显示装 置的方法,并且更具体地,涉及包括被用于将光学元件附接或放置到 LCD面板的操作中的标记物(marker)的LCD装置,以及制造该装置的 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通过充分利用LCD装置低功耗、轻重量和薄型化的特性, 已经迅速地将其广泛地应用于小尺寸显示装置,诸如投影仪设备、便 携式电话等。如果将诸如透镜的光学元件附接到LCD面板,可以提供 高附加值的产品。
当将光学元件附接到LCD面板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该元件的 特性,需要以高的定位精度将该元件附接或放置到该面板。为了实现 如此处所述的这种高精度附接或放置,需要预先在面板和元件上分别 形成标记物,然后在读取该标记物的同时执行面板和元件之间的附接 和放置操作。
对于其位于显示区域以外的图像帧(picture-frame)区域窄的LCD 面板(即,具有窄图像帧区域的LCD面板),在密封材料的外侧区域 几乎没有额外的空间,因此将标记物设置在形成在密封材料内的非显 示区域内。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两偏振板被附接到面板的每一侧,以 便覆盖密封材料以防止光泄漏,因此将标记物设置在偏振板之一 (即, 在更靠近液晶层的一侧)的下方。将光学元件放置并附接到已经附接 到LCD面板的所述偏振板上,由此,面板上的该标记物需要经由一个 或两个偏振板读取。对于透射型LCD装置,通常分别将两个偏振板附接到LCD面板 的两个表面,使得其吸收轴以直角相交。因此,如果将这种装置设计 成在常黑模式下工作,那么除非将ON电压施加到液晶分子,否则光不 会穿透面板。因此,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在将该元件放置或附接到 该面板的操作中不能读取面板上的标记物。另一方面,如果将这种装 置设计成在常白模式下工作,那么在不施加ON电压到液晶分子的情况 下光穿透面板。然而,取向膜仅形成在显示区域内。因此,类似于在 常黑模式下工作的LCD装置,存在这样的问题,即,不能读取形成在 没有取向膜的非显示区域内的标记物。
对于反射型LCD装置,已经进入LCD面板的入射侧的外部光被 提供在面板入射侧的相对侧上的反射电极(或反射板)反射,由此使 该LCD面板能够显示图像。因此,象这样进入面板的外部光两次穿过 提供在面板入射侧上的偏振板中的一个,这与透射型LCD装置不同。
例如,在将反射型LCD装置设计成在垂直取向(VA)模式下工 作的情况下,如果线偏振光(linearly polarized light)经由入射侧偏振 板进入LCD面板,那么线偏振光将穿过与入射侧偏振板相邻设置的四 分之一波长(入/4)板(即,光学延迟膜),例如,成为左旋圆偏振光, 然后,该线偏振光将到达反射电极并被反射电极反射。通过在反射电 极上的反射所产生的反射光,例如,将变为右旋偏振光,并且然后, 穿过入/4板成为线偏振光。由于该线偏振光的偏振面垂直于入射线偏振 光,因此除非将ON电压施加到液晶分子上,否则其不能穿过入射侧偏 振板。因此,对于反射型LCD装置,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在将光 学元件附接到面板的操作中不能读取标记物。这类似于被设计成在常 黑模式下工作的透射型LCD装置。
另外,对于反射型LCD装置,通常由反射电极产生的反射光可获 得的对比度低。因此,存在另一个问题,即,不能以高精度识别该标记物。
半透射或透反射型LCD装置包括通过将透射型LCD装置和反射 型LCD装置结合在一起而获得的结构。因此,上述针对透射和反射型 LCD装置的说明也适用于半透射型LCD装置。
考虑到上述问题,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各种改进。
例如,于2004年2月1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No. 3496675公开了一 种制造LCD装置的方法。在该方法中,将位于驱动器基底上的偏振板 和位于相对基底上的偏振板以具有定位偏移的方式耦合在一起。将标 记(mark)形成在通过该偏移形成的基底的非重叠部分上。以这种方式, 使得能够经由偏振板读取该标记。图1示出了该专利中公开的LCD面 板。
图1所示的LCD面板包括作为一对基底的上玻璃101和下玻璃 102,其中,使液晶封闭到玻璃101和102之间的间隙内,上偏振板103 附接到上玻璃101,并且下偏振板104附接到下玻璃102。在下玻璃102 上形成四个标记105a、 105b、 105c和105d。将上偏振板103放置在上 玻璃101外侧。将下偏振板104放置在下玻璃102外侧。使上下偏振 板103和104以沿其纵向方向(即,沿图1的横向方向)彼此偏移距 离A的方式耦合。在下玻璃102的左右侧的非重叠部分上形成标记 105a、 105b、 105c和105d。标记105a和105b被放置在图1中右侧的 非重叠部分上。标记105c和105d被放置在图1中左侧的非重叠部分上。
在日本专利No. 3496675中,所述的是,通过以上述方式放置标记 105a、 105b、 105c和105d,可以用眼睛、CCD (电荷耦合器件)相机 等经由上或下偏振板103或104读取标记105a、 105b、 105c和105d。
对于公开于日本专利No. 3496675中的LCD面板,当将上偏振板103附接到上玻璃101时,板103的端部需要被放置在显示区域的边界 与标记105a和105b之间。另外,当将下偏振板104附接到下玻璃102 时,板104的端部需要被放置在显示区域的边界和标记105c和105d 之间。由此原因,考虑到上下偏振板103和104的耦合或附接精度, 不可避免的是使标记105a、 105b、 105c和105d形成为大于显示区域, 从而位于显示区域的外侧。因此,存在这样的问题,即显示区域和用 于密封或封闭液晶的密封材料之间的距离将扩大,换言之,图像帧区 域将被扩宽。
另外,由于需要使上下偏振板103和104精确偏移并附接的步骤 或工艺,所以存在另一问题,即不能降低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创造本发明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LCD装置和一种制造该LCD装置的方 法,该LCD装置能够以高的定位精度将光学元件附接到LCD面板, 同时避免或最小化图像帧区域(换言之,非显示区域)的扩大和制造 成本的增加,该图像帧区域的扩大是由于在LCD面板上形成标记物引 起的。
通过下面的描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上述目的以及其他 没有明确提到的目的将更清楚。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LCD装置,其包括 LCD面板,其包括主基底、相对基底、以及封闭在主基底和相对 基底之间的间隙内的液晶,其中偏振板被至少附接到相对基底;
标记物,其用于将光学元件附接到LCD面板的操作中,该标记物
形成在主基底或相对基底上的非显示区域内与偏振板相重叠的位置 处;以及取向方向调节器,其用于在标记物的邻近处将液晶分子的取向方 向调节到预定方向,由此允许光至少穿过相对基底。
对于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LCD装置,如上所述,被用于将光学
元件附接到LCD面板的操作中的标记物形成在主基底或相对基底上的 非显示区域内与偏振板相重叠的位置处。另外,由于取向方向调节器, 在标记物的邻近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被调节到预定方向,由此允许 光至少穿过相对基底。因此,当将光学元件附接到LCD面板时,经由 附接到相对基底的偏振板,能够用眼睛、CCD相机等读取标记物。这 意味着在将光学元件附接到LCD面板的操作中,通过利用标记物作为 参考,能够以高的定位精度将光学元件附接到偏振板。
另外,在标记物的邻近处通过取向方向调节器来调节液晶分子的 取向方向是足够的,由此允许光至少穿过相对基底。此外,上述这种 取向方向调节器可以利用包括在LCD面板内的取向膜、像素电极等以 及用于所述LCD面板的制造步骤的工艺容易地实现。因此,可以避免 或最小化由于在LCD面板(即,主基底或相对基底)上形成标记物而 引起的图像帧区域(换言之,非显示区域)的扩大以及制造成本的增 加。
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LCD装置中,如果将LCD面板设计成 在常白模式下工作,那么提供与标记物重叠的取向膜作为取向方向调 节器是足够的。这意味着在常白模式下光在存在取向膜的区域内透过, 并因此,通过与标记物重叠的取向膜而允许光至少穿过相对基底是可 能的。结果,能够通过眼睛等经由偏振板读取该标记物。
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LCD装置中,如果将LCD面板设计成 在常黑模式下工作,那么取向方向调节器使标记物的邻近处的液晶分
子的取向方向与显示区域内的液晶分子不同是足够的。具体地,在常 黑模式,如果标记物的邻近处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与显示区域内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相同,那么光并不穿过偏振板(其附接到相对基 底)。由于此原因,通过取向方向调节器,标记物的邻近处的液晶分 子沿与显示区域内的液晶分子不同的方向取向,由此允许光至少局部 地穿过相对基底。结果,能够通过眼睛等经由偏振板读取标记物。
当将LCD面板设计成在常黑模式下工作时,优选地,取向方向调 节器是沿与显示区域内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的凹槽 或突起,其中该凹槽或突起形成在与标记物的邻近处的液晶分子相接 触的膜(优选有机膜)上。这是因为液晶分子易于沿与凹槽或突起相 同的方向取向,并因此,能够通过该凹槽或突起使标记物的邻近处的 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与显示区域内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不同。在这 种情况下,没有取向膜设置在标记物的邻近处。
另外,当将LCD面板设计成在常黑模式下工作时,每个取向方向
调节器可以为位于每个标记物的邻近处的至少一个电极,其中通过将 电压施加到电极,使标记物的邻近处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不同于显 示区域内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由于将电压施加到至少一个电极使 得每个标记物附近是局部透明的,因此能够通过眼睛等经由偏振板读 取该标记物。
当LCD面板是反射型或半透射型时,优选的是标记物由与反射构 件相同的材料制成。这是因为反射构件由高反射率材料制成,因此, 利用高强度反射的光能够以高的定位精度读取该标记物。在这种情况 下,如果需要,可以使用取向方向调节器的上述示例的任意一种。
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优选实施例中,每个标记物具有以这样 的方式设计的平面形状,其中所述标记物的至少一个边缘沿液晶分子 的取向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形成标记物而造成的高度差(即, 台阶)引起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的劣化可以在高度差附近被最小化。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LCD装置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至少一 个标记物位于LCD面板的侧面或边缘上,在该处存在LCD面板的液 晶注入孔。在本实施例中,能够使由于标记物引起的LCD面板的图像 帧区域扩大造成的影响最小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制造LCD装置的方法,该LCD 装置包括LCD面板和附接到该LCD面板的光学元件,其中所述LCD 面板包括主基底、相对基底、封闭在主基底和相对基底之间的间隙内 的液晶、以及至少附接到相对基底的偏振板。
该方法包括步骤
在主基底或相对基底上的非显示区域内与偏振板重叠的位置处形 成标记物,该标记物在将光学元件附接到LCD面板的操作中使用;
形成取向方向调节器,该取向方向调节器用于在标记物的邻近处 将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调节到预定方向,由此允许光至少穿过相对基 底,其中所述取向方向调节器位于LCD面板上;以及
在经由偏振板读取标记物的同时将光学元件附接到LCD面板。
对于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LCD装置的制造方法,如上所述,将 标记物形成在LCD面板上主基底或相对基底上的非显示区域内与偏振 板相重叠的位置。另外,在标记物的邻近处将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调 节到预定方向由此允许光至少穿过相对基底的取向方向调节器提供在 LCD面板上。因此,能够经由偏振板识别该标记物。由于此原因,在 将光学元件附接到LCD面板的步骤中,能够在通过眼睛、CCD相机等 经由偏振板读取标记物的同时将标记物用作参考。因此,能够以高的 定位精度将光学元件附接到LCD面板。
另外,将取向方向调节器提供在LCD面板上是足够的。此外,如 上所述的取向方向调节器可以利用包括在LCD面板中的取向膜、像素 电极等和用于所述LCD面板的制造步骤中的工艺容易地实现。因此,可以避免或最小化由于在LCD面板上形成标记物而引起的图像帧区域 (换言之,非显示区域)的扩大和制造成本的增加。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方法,如果将LCD面板设计成在常白模 式下工作,那么优选的是在形成取向方向调节器的步骤中使取向膜以 与该标记物重叠的方式形成。
在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方法中,如果将LCD面板设计成在常黑 模式下工作,那么优选的是在形成取向方向调节器的步骤中将该取向 方向调节器形成为使标记物的邻近处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与在显示 区域内的液晶分子不同。
在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方法中,如果将LCD面板设计成在常黑 模式下工作,那么优选地,在形成取向方向调节器的步骤中使凹槽或 突起以沿与在显示区域内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的方 式形成,其中所述凹槽或突起形成在与标记物的邻近处的液晶相接触 的膜(优选为有机膜)上。
在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方法中,如果将LCD面板设计成在常黑 模式下工作,那么优选的是在形成取向方向调节器的步骤中在每个标 记物的邻近处形成至少一个电极。另外,在将光学元件附接到LCD面 板的步骤中,在将电压施加到电极以使标记物的邻近处的液晶分子的 取向方向与显示区域内的液晶分子不同的状态下将光学元件附接到 LCD面板。
在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方法中,当LCD面板是反射型或半透射 型时,优选的是在形成该标记物的步骤中用与反射构件相同的材料制 成标记物。
在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方法的优选实施例中,在形成标记物的步骤中,使每个标记物形成为具有被设计成使得标记物的至少一条边 沿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延伸的平面形状。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标记物 的形成引起的高度差(即,台阶)导致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的劣化 可以在该高度差附近被最小化。
在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方法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在形成标记 物的步骤中,使至少一个标记物位于LCD面板的侧面或边缘,在那里
存在LCD面板的液晶注入孔。在本实施例中,能够使由于该标记物引 起的LCD面板的图像帧区域的扩大的影响最小化。


为了容易实现本发明,现在将参照附图进行描述。
图1是被结合到现有技术LCD装置中的LCD面板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LCD装置中将偏振板附接 到相对基底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3是沿图2中的线Ill-Ill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将光学元件附接到LCD装置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5A至5J分别是示出制造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LCD装置 的多晶硅TFT (薄膜晶体管)的方法的工艺步骤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LCD装置的驱动器基底上
的像素区域的局部平面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LCD装置的驱动器基底的
结构的透视图。
图8是示出在分割工艺之前形成在玻璃板上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 一实施例的LCD装置的驱动器基底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9A至9E分别是标记物之一的邻近处的局部剖视图,其示出了 制造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LCD装置的相对基底的方法的工艺步 骤。图IO是示出在划线工艺之前形成在玻璃板上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 一实施例的LCD装置的相对基底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1是示出在耦合之前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LCD装置的 驱动器基底和相对基底被布置成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LCD装置的驱动器基底 和相对基底被耦合的状态的透视图,其中偏振板还没有附接到所述驱 动基底和相对基底上。
图13类似于图ll,其示出了将标记物布置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 施例的LCD装置内的驱动器基底上的状态。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LCD装置标记物之一的邻近 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LCD装置标记物之一的邻近 处的说明性局部平面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LCD装置标记物之一的邻近
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17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LCD装置标记物之一的邻近
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17B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LCD装置标记物之一的邻近
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18A至18D分别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LCD装置的 标记物和其邻近处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的示意性局部平面图。
图1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LCD装置的驱动器基底和 相对基底被耦合的状态的透视图,其中偏振板还没有附接到所述驱动 器基底和相对基底上。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LCD装置的示意性结构示于图2和3中,其中将LCD装置设计成在常白模式下工作。
在图2和3中,参考标号34表示包括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的LCD装置中的LCD面板。LCD面板34包括作为主基底的驱动器 基底1,与驱动器基底1耦合成与其相对的相对基底18,封闭在驱动 器基底1和相对基底18之间的间隙内的液晶35 (见图3),分别附接 到驱动器基底1和相对基底18的外表面的偏振板31a和31b,以及分 别形成在相对基底18上与偏振板31b相重叠的位置处的四个标记物 21。其每个均用具有遮光特性的材料(即,不透明材料)制成的标记 物21在将光学元件附接或放置在面板34上的操作中被用于将光学元 件定位。
驱动器基底1和标记物21形成于其上的相对基底18通过密封材 料(即,粘合剂)30彼此耦合。驱动器基底1上的偏振板31a和相对 基底18上的偏振板31b分别被固定到基底1和18上,使得这两个偏 振板的吸收轴以直角相交。如在图3中所清楚示出的,每个标记物21 都形成在相对基底18的内表面上(即,基底18与偏振板31b相对的 表面),并定位在显示区域外侧密封材料30所包围的区域内,即,在 非显示区域内。此处将标记物21提供在四个位置;然而,对本发明而 言,将标记物21提供在至少两个位置处就足够了。标记物21被位于 相对基底18的内表面上的取向膜12b所覆盖,这里,取向膜12b重叠 在位于驱动器基底1的内表面上的取向膜12a上。已经对膜12a和12b 的各表面进行了诸如摩擦处理的预定取向处理。
对于被设计成通过扭转向列(TN)液晶在常白模式下工作的LCD 装置,已经从驱动器基底1侧进入到LCD面板34内的光(即,入射 光)在显示区域内被偏振板31a变为线偏振光,在显示区域内液晶35 的分子已经被取向膜12a和12b取向到预定方向。由于由此产生的线偏 振光的偏振面随后被所取向的液晶35的分子旋转,因此使所述线偏振 光能够在不将电压施加到液晶35的情况下穿过相对基底18上的偏振板31b。这意味着透射光将经由相对基底18上的偏振板31b从面板34 射出。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取向膜12a和12b与具有遮光特性的 标记物21重叠,并因此,即使在偏振板31a和31b与标记物21重叠的 状态下,面板34在位于非显示区域内的标记物21的邻近处也是透明 的。因此,标记物21能够经由两偏振板31a和31b被识别。由于此原 因,可以将标记物21用作将光学元件32放置或附接到LCD面板34 的相对基底18上的操作中的参照物。结果,可以以高的定位精度将光 学元件32附接到相对基底18上的偏振板31b上。
图4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将光学元件32附接到LCD装置的状 态下的透视图。作为元件32,例如,可以使用透镜、光学漫射膜等。
对于利用由多晶硅制成的薄膜晶体管(TFT)的LCD装置,电子 迁移率相对更高,并因此,可以使TFT小型化以实现更高分辨率的LCD 装置。另外,由于也提高了 TFT的工作速度,因此可以在驱动器基底 1上形成用于驱动像素的外围驱动电路,这使得使图像帧区域变窄成为 可能。因此,包括多晶硅TFT的LCD装置适用于下面说明的示例。
接下来,下面参考图5A至5J和图6至8来说明示于图2和3中 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LCD装置的制造方法。图5A至5J分别是示出该 方法的工艺步骤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示出驱动器基底1上的像素区 域的局部平面图。图7是示出驱动器基底1的结构的透视图。图8是 示出在分割(divide)之前利用玻璃板形成驱动器基底1的状态的透视 图。
底层绝缘膜(例如,Si02膜)2形成在用作驱动器基底1的玻璃 板la上,然后,在绝缘膜2上生长不定形硅膜。使激光照射不定形硅 膜以退火,由此使该不定形硅转变为多晶硅膜3a,如图5A所示。然后,通过公知的光刻和刻蚀工艺,使多晶硅膜3a形成图案,由此形成由多 晶硅构成的隔离区(island region) 3,如图5B所示。
接下来,在已经形成了多晶硅隔离区3的玻璃板la上形成图案化 的光刻胶膜27,然后将预定离子作为掺杂剂选择性地掺入到各隔离区 3的预定部分,如图5C所示。在完成掺杂之后,将光刻胶27除去。由 此,在每个隔离区3的每一侧以一定间隔形成源区24和漏区25,如图 5D所示。被源区24和漏区25所夹置的区域3的部分是沟道区(channel region)。
接下来,在底层绝缘膜2上形成栅氧化膜(例如,Si02膜)4以 覆盖所有隔离区3。然后,在栅氧化膜4上形成导电膜(例如,Cr膜)。 通过公知的光刻和刻蚀工艺使导电膜形成图案,由此在栅氧化膜4上 的预定区域内形成栅极/线5,如图5E所示。每个栅极/线5是栅极和对 应的栅线的组合元件。形成栅氧化膜4以覆盖玻璃板la的整个表面。
然后,在栅氧化膜4上形成下绝缘膜(例如,Si02膜)6,由此覆 盖栅极/线5。形成下绝缘膜6以覆盖玻璃板la的整个表面,如图5F 所示。随后,在下绝缘膜6和栅氧化膜4的预定位置处形成接触孔, 然后在下绝缘膜6上形成导电膜(例如,Cr膜)。通过公知的光刻和 刻蚀工艺使导电膜形成图案,得到源极/线7和漏极8,如图5G所示。 由此形成的源极/线7和漏极8分别电连接到相应的源区24和相应的漏 区25。每个源极/线7是源极和相应的源线的组合元件。在这一阶段, 完成TFT 36。
在以上述方式形成源极/线7和漏极8之后,在玻璃板la的整个表 面上形成层间(interlayer)绝缘膜9,如图5H所示。另外,为了使表 面的不规则平坦化,在层间绝缘膜9上形成平坦化膜10,如图5I所示。 优选的是将无机介电膜(inorganic dielectric)用作层间绝缘膜9以便膜 9不会与源极/线7和漏极8发生反应,并且将具有更强平坦化作用的有机树脂用作平坦化膜10。穿过层间绝缘膜9和平坦化膜10的接触孔分别形成在漏极8上的预定位置,然后在平坦化膜io上形成透明导电膜(例如,铟锡氧化物(ITO)膜)。此后,通过公知的光刻和刻蚀工艺使由此形成的导电膜 形成图案,由此在平坦化膜IO上形成像素电极11,如图5J所示。像 素电极11经由相应的接触孔分别电连接到相应的漏极8。优选的是像 素电极11由对可见光透明的材料制成。最后,在平坦化膜10上形成取向膜12a (见图3)以覆盖像素电 极11,然后,对膜12a的表面进行预定的取向处理,由此使与膜12a 的表面接触的液晶分子取向为预定方向。以这种方式,获得驱动器基 底1。以上述方式形成的像素区域26的平面图示于图6中。每个栅极/ 线5沿图6的横向方向延伸。每个源极/线7沿图6的垂直方向延伸。 每个像素区域26是由两条相邻的栅极/线5和两条相邻的源极/线7所 限定的区域。像素电极26在玻璃板la上以矩阵阵列布置。每个像素区 域26包括一个像素电极11和一个TFT 36。此处,位于每个像素区域 26内的TFT 36、像素电极11等总体被称作一组"驱动器基底侧液晶 驱动元件14"。为了使其更易于理解,图6中仅示出了主要元件。在显示区域内多组驱动器基底侧液晶驱动元件14 (换言之,像素 区域26)以矩阵阵列布置,如图7所示。这些多组驱动器基底侧液晶 驱动元件14经由相应的栅极/线5电连接到放置在显示区域外(即,放 置在非显示区域内)的栅线驱动电路15,并且同时,它们经由相应的 源极/线7电连接到放置在显示区域外(即,放置在非显示区域内)的 源线驱动电路16。栅线驱动电路15和源线驱动电路16分别以与上述 相同的方式由TFT36形成。当将驱动器基底1耦合到相对基底18时,在驱动器基底1的平坦化膜10上以具有预定图案的方式形成密封材料30。另外,用于与相对 基底18电互连的传送电极13形成在基底18的端部附近的平坦化膜10 上。优选的是,传送电极3在形成像素电极11的步骤中由与像素电极 11相同的材料制成。根据液晶驱动方法的类型,传送电极13可以省略。栅线驱动电路15、源线驱动电路16和传送电极13经由外部连接 线29电连接到形成在驱动器基底1的一个边缘上的相应的外部连接端 子(terminal) 28。栅线驱动电路15、源线驱动电路16和传送电极13 (换言之,根据第一实施例的LCD装置)通过外部连接端子28电连 接到外部电路(未示出)。在上述说明中,为了简化说明和图,示出为在玻璃板la上形成图 7中所示的驱动器基底1的仅一个结构。然而,在实际制造工艺中,在 玻璃板la上同时形成多个驱动器基底1的结构,如图8所示。因此, 包括该组驱动器基底侧液晶驱动元件14、外部连接端子28等的图7的 多个结构通过上述工艺步骤形成在单个玻璃板la上。此后,通过在驱动器基底1的平坦化膜IO上印制形成取向膜12a (见图11)。将取向膜12a形成为不仅覆盖显示区域(其为由以矩阵 阵列形式布置的像素区域26的整体限定的大体矩形区域)内,而且几 乎覆盖由所述显示区域的外边缘和密封材料30的内边缘夹置的所有非 显示区域(其为大体矩形环形区域),如在图11中所清楚示出的。因 此,相对基底18上与标记物21相对应的区域也被取向膜12a覆盖。另 外,为了不使取向膜12a和密封材料30接触,在取向膜12a的外边缘 和密封材料30的内边缘之间形成小的间隙。此处,形成取向膜12a以覆盖几乎所有非显示区域。然而,可以 将取向膜形成为局部覆盖仅与非显示区域内的标记物21相对应的区域。 '随后,对取向膜12a的表面进行用于使液晶分子取向为预定方向 的取向处理。可以将使用聚酰亚胺摩擦取向膜12a的表面的处理、使用 离子束的处理等用于该取向处理。接下来,下面参考图9A至9E说明制造相对基底18的方法,该 相对基底18与驱动器基底1耦合成与其相对。图9A至9E分别为示出 制造相对基底18的方法的工艺步骤的局部剖视图。首先,如图9A所示,在相对基底18的玻璃板18a上形成黑色矩 阵17,并使该黑色矩阵17具有预定图案。将黑色矩阵17设置在与驱 动器基底侧液晶驱动元件14、栅线驱动电路15、源线驱动电路16、外 部连接线29等相对的面积内,它们在将相对基底18与驱动器基底1 耦合的操作中被定位在驱动器基底1的非显示区域内。通过公知的光刻和刻蚀工艺,通过使不透过可见光的诸如铝(A1)、 铬(C。等的金属膜图案化形成黑色矩阵17。因此,通过利用与黑色 矩阵17相同的具有遮光特性的金属材料,可以在玻璃板18a上与黑色 矩阵17同时形成四个标记物21。各个标记物21的位置被确定在与驱动器基底的非显示区域相对 (相对应)并且不被用于在驱动器基底1和相对基底18之间粘合的密 封材料30所覆盖的位置处。此处,如图2所示,将标记物21布置在 矩形环形的非显示区域内,该非显示区域被夹置在显示区域的外边缘 和密封材料30的内边缘之间,在那里分别将标记物21分配到非显示 区域的四个角的邻近处。如果通过用眼睛、CCD相机等识别标记物21,使光学元件32能 够设置在相对基底18上的预定位置,那么每个标记物21可以具有任 意平面形状。例如,如果将每个标记物21形成为具有十字形平面形状,如图2所示,并且然后四个标记物21被布置成使得十字形标记物21 的各个中心(交叉部分)与相对基底18上的对应的位置相一致,那么 就可以将这些标记物21用作光学元件32的放置或附接操作中的参照 物。不必说,每个标记物21的平面形状可以为任意形状,诸如线形(I 形),环形(O形)等。因为在其附接操作中将标记物21用于光学元件32在相对基底18 上的放置或定位,所以优选地将标记物21的数量设置为至少两个。然后,如图9B所示,通过公知的光刻和刻蚀工艺,在驱动器基底 l上与像素电极ll相对的区域(其位于显示区域内)内形成具有预定 图案的红(R)、绿(G)和蓝(B)色的三颜色层20作为彩色滤光器。随后,如图9C所示,为了缓解由于各个颜色层20和黑色矩阵17 (和标记物21)之间的厚度差产生的不规则(即,突起和凹坑),形 成保护膜19以覆盖颜色层20和黑色矩阵17。形成保护膜19以覆盖相 对基底18的整个表面。优选的是保护膜19由具有更强平坦化效果的 有机树脂等制成;然而,根据LCD装置的特性,也可以省去保护膜19。 保护膜19的表面是平坦的。随后,如图9D所示,在保护膜19上形成相对电极23。形成通常 用于所有像素电极11的相对电极23,以覆盖从对应于驱动器基底1上 的所有像素电极ll的区域(即,显示区域)延伸到对应于驱动器基底 1上的传送电极13的区域的面积。以这样的方式,完成相对基底18。在相对基底18上形成的相对电极23、彩色层20和黑色矩阵17 构成一组相对基底侧液晶驱动元件22,所述一组相对基底侧液晶驱动 元件22与相对应的一组驱动器基底侧液晶驱动元件14相对。在上述说明中,在玻璃板18a上仅形成一个如图9D所示的相对基底18的结构。然而,在实际制造步骤中在玻璃板18a上同时形成多个 相对基底18的结构。因此,通过上述工艺步骤在单个玻璃板18a上形 成包括所述一组相对基底侧液晶驱动元件22的多个图9D的相对基底 18的结构。在由此制造的相对基底18上,形成取向膜12b以覆盖相对电极23, 如图9E和图11中所示。此时,取向膜12b与在驱动器基底1上的取 向膜12a几乎完全重叠,并因此,取向膜12b不仅与显示区域相重叠, 而且还与标记物21相重叠。此后,按照与驱动器基底1相同的方式, 对取向膜12b的表面进行用于使液晶分子取向为预定方向的取向处理。另外,这里,将取向膜12b形成为几乎覆盖所有非显示区域。然 而,取向膜12b可以形成为仅局部覆盖标记物21。随后,以下面的方式用密封材料30将驱动器基底l和相对基底18 耦合在一起。具体地,如图11所示,密封材料30被涂覆在驱动器基底1的内 表面(图5J中平坦化膜IO的表面)上,以具有沿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 上的显示区域的外边缘具有矩形环形形状,由此限定封闭液晶35的空 间。当利用毛细作用将液晶35注入到所述空间时,将密封材料30涂 覆成使得其在注入孔的位置处是开口的,并且然后,使驱动器基底1 和相对基底18重合。另一方面,当通过滴入(dropping)将液晶35注 入到该空间时,在耦合之前将液晶35滴入在驱动器基底1上的该空间 内,并在此后,使驱动器基底l和相对基底18重合。然后,例如,使 紫外(UV)光照射密封材料30以便固化。由此,使密封材料30固化, 并且同时,通过固化的材料30使驱动器基底1和相对基底18连接在 一起,其中液晶35被封闭在由此连接的基底1和18之间的空间内。 当已利用毛细作用注入液晶35时,封闭液晶35的注入孔。当已通过 滴入注入液晶35时没有形成注入孔,'因此不需要封闭注入孔的工艺。以这种方式,获得图2和3所示的LCD面板34。在实际制造工艺中,通过驱动器基底1和相对基底18同时制造多 个LCD面板结构,如图8和10所示。因此,在使驱动器基底1和相 对基底18耦合并形成一体之后,通过切割将耦合并形成一体的这两个 基底l和18分为单独的LCD面板结构。结果,同时制造多个LCD面 板34,其中的每个均包括该组驱动器基底侧液晶驱动元件14和该组相 对基底侧液晶驱动元件22。此后,如图12所示,将偏振板31a和31b分别附接到驱动器基底 1和相对基底18的外表面。这时,将偏振板31a和31b的吸收轴调节 为以直角相交。对于由此制造的LCD面板34,两取向膜12a和12b与四个标记物 21相重叠,并且同时,对取向膜12a和12b的整个表面进行预定的取 向处理。因此,经由其吸收轴己经被调节为彼此以直角相交的偏振板 31a和31b,标记物21的形状和位置可以被清楚地区分。因此,如图2 所示,即使在将偏振板31a和31b分别附接到驱动器基底1和相对基底 18的外表面之后,也能够用眼睛等识别标记物21。由于此原因,如果 在光学元件32上形成某些标记物(未示出,其与标记物21相同或类 似),通过使光学元件32上的标记物与LCD面板34上的标记物21 匹配或对准,可以以高的定位精度实现LCD面板34 (即,驱动器基底 1和相对基底18)与光学元件32之间所需要的放置和附接。对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LCD装置,如上所述,LCD面板34包括 作为主基底的驱动器基底1、相对基底18、以及封闭在驱动器基底和 相对基底1和18之间的间隙内的液晶35。偏振板31a和31b分别附接 到基底1和18。在相对基底18上与偏振板31a和31b重叠的位置处形 成四个标记物21。另外,分别在驱动器基底1和相对基底18的内表面上形成取向膜12a和12b,这里,取向膜12a和12b与标记物21重叠。因此,在各个 标记物21的邻近处液晶35的分子的取向方向被调节为与显示区域内 的液晶35的分子相同的方向。另外,由于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LCD装置设计成在常白模式下工 作,因此即使在没有电压施加到液晶35时,光也经由两偏振板31a和 31b穿过LCD面板34。因为标记物21与偏振板31a和31b以及取向膜 12a和12b重叠,所以即使在各个标记物21的邻近处光也能穿过面板 34。以这样的方式,通过利用这样的事实,即在常白模式下即使不施 加ON电压,光也能穿过放置了取向膜12a和12b的区域,取向膜12a 和12b也被放置在覆盖标记物21附近,由此允许光穿过标记物21的 邻近处的面板34。因此,可以视觉识别标记物21,换言之,可以通过 眼睛、CCD相机等读取标记物21。因此,可以将标记物21用作光学 元件32与LCD面板34的附接操作中的参照物,并且作为结果,可以 以高的定位精度将光学元件32附接到偏振板31b。另外,足够的是,通过用作取向方向调节器的取向膜12a和12b, 在标记物21的邻近处调节液晶35的分子的取向方向,由此允许光穿 过驱动器基底1和相对基底18。另外,通过使用包括在LCD面板34 内的取向膜12a和12b可容易地实现上述这种取向方向调节器。因此, 能够避免或最小化由于在LCD面板34 (即,驱动器基底1和相对基底 18)上形成标记物21而导致的图像帧区域(换言之,非显示区域)的 扩大和制造成本的增加。另外,对于制造根据第一实施例的LCD装置的方法,利用与黑色 矩阵17相同的具有遮光特性的材料在形成黑色矩阵17的步骤中在相 对基底18的内表面上形成标记物21。用位于相对基底18上的取向膜12b覆盖标记物21覆盖,其中已经对取向膜12b进行了预定的取向处理。标记物21按照与分别放置在驱动器基底1和相对基底18和18上 的偏振板31a和31b相重叠的方式定位。在读取标记物21的同时,在 相对基底18—侧将光学元件附接到LCD面板34。因此,能够获得根 据第一实施例的具有附接到面板34的光学元件32的LCD装置。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将标记物21形成在相对基底18上;然而, 标记物21可以形成在驱动器基底1上,如图13中所示。在图13的第 一实施例的变形中,类似于图11的情况,标记物21形成在非显示区 域,该非显示区域形成在密封材料30内,其中标记物21的部分与栅 线驱动电路15或源线驱动电路16重叠。在这一变形中,优选的是标 记物21与栅极/线5、源极/线7或传送电极13同时形成。这是为了避 免由于形成标记物21而增加工艺步骤。优选地,在与标记物21相对 的位置处,相对基底18上的黑色矩阵17被部分移除。这是为了提高 在与标记物21相对的所述位置处的透明度。当使标记物21与栅极/线5同时形成时,优选地,标记物21由与 栅极/线5相同的具有遮光特性的导电材料制成,并且将标记物21设置 在栅氧化膜4上(见图5E)。当标记物21与源极/线7同时形成时,优选地,标记物21由与源 极/线7相同的具有遮光特性的导电材料制成,并且将标记物21设置在 下绝缘膜6上(见图5G)。当标记物21与传送电极13同时形成时,优选地,标记物21由与 传送电极13相同的具有遮光特性的导电材料制成,并且将标记物21 设置在平坦化膜10上(见图5J)。第二实施例图14和15示出了包括在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LCD装置内的LCD面板。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该LCD装置被设计成在常黑模式 下工作。图14是示出在标记物21中的一个的邻近处的LCD面板34 的结构,而图15是示出在所述标记物21的邻近处和在显示区域内的 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的说明性局部平面图。用于第二实施例的标记物 21与用于第一实施例的标记物21相同。对于被设计成在常黑模式下工作的LCD装置,即使使标记物21 的邻近处的液晶35的分子取向方向与在显示区域内的液晶35的分子 取向方向相同,也不能视觉识别标记物21。这是因为在不将ON电压 施加到分子的状态下光并不穿过LCD面板34。例如,对于面内开关(IPS)型LCD装置,在不将ON电压施加 到分子的状态下,液晶35的分子取向方向与偏振板31a或31b的吸收 轴相同。因此,已经穿过位于驱动器基底l上的偏振板31a的偏振光几 乎完全被位于相对基底18上的偏振板31b吸收。因此,在不将ON电 压施加到分子的状态下所述偏振光不能穿过偏振板31b。对于垂直定向(VA)型LCD装置,液晶35的分子沿垂直于驱动 器基底1和相对基底18的方向取向,其中入射光的偏振方向在液晶35 内并不改变。因此,与IPS型的情况类似,在不将ON电压施加到分子 的状态下,已穿过位于驱动器基底1上的偏振板31a的偏振光不能穿过 位于相对基底18上的偏振板31b。结果,为了使得被设计成在常黑模式下工作的LCD装置能够经由 两偏振板31a和31b而视觉识别标记物21,需要使在标记物21的邻近 处的液晶35的分子取向方向局部地或选择性地与显示区域内的液晶35 的分子取向方向不同。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在第二实施例中,在驱动 器基底1的平坦化膜10和相对基底18的保护膜19上标记物21的邻 近处分别形成多个平行凹槽(或突起)10a和19a作为取向方向调节器。 这是为了利用液晶35的分子易于沿通过在取向膜12a和12b的表面上进行摩擦处理而形成的凹槽来取向的特性或性质。在图14中,没有示出取向膜12a和12b。这是因为,在第二实施 例中,与通用的LCD面板类似,仅在显示区域内形成取向膜12a和12b, 并因此,在形成标记物21的非显示区域中并不出现取向膜12a和12b。 这点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为此原因,在驱动器基底1 一侧与液晶 分子接触的平坦化膜10的表面上形成凹槽10a,并在相对基底18 —侧 与液晶分子接触的保护膜19的表面上形成凹槽19a。如图15所示,仅在标记物21的邻近处提供平坦化膜IO上的凹槽 10a和保护膜19上的凹槽19a。因此,在所述邻近处液晶与平坦化膜 IO上的凹槽10a和保护膜19上的凹槽19a接触。结果,由于凹槽10a 和19a的作用导致液晶分子局部沿Y方向取向。另一方面,在布置在 显示区域内的相对基底侧液晶驱动元件22的邻近处,分别将取向膜12a 和12b放置在平坦化膜10和保护膜19的表面上。因此,由于取向膜 12a和12b的作用而使液晶分子沿X方向(其与Y方向不同)取向。在图14和15的第二实施例中,优选地,在标记物21的邻近处由 凹槽10a和19a产生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Y偏离偏振板31a或31b 的吸收轴(即,在显示区域内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X)大约45°。这是 因为如果液晶分子沿象这样偏离的所述方向取向,那么已经穿过驱动 器基底1上的偏振板31a的光的偏振方向将由于双折射而改变,并且因 此,该光将能够穿过相对基底18上的偏振板31b (其与偏振板31a以 直角相交)。然而,Y和X方向之间的角度差为大约45。并不总是必须的。这 是因为如果Y方向与X方向不同,那么光能够穿过偏振板31b,并且 能够视觉识别标记物21,尽管标记物21的图像比在角度差为大约45° 时获得的更暗。优选的是,在平坦化膜10上与形成穿过平坦化膜10的接触孔同时地形成凹槽10a (或突起)。需要增加在保护膜19上形成凹槽19a (或突起)的步骤。对于图14和15所示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LCD装置,如上所述, 显示方法是常黑模式,并且,平行凹槽10a和19a被分别形成在标记物 21的邻近处的平坦化膜10 (其由有机膜形成)和保护膜19上,所述 平行凹槽10a和19a被用作用于调节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的取向方向调 节器。因此,由于凹槽10a和19a的作用,仅在标记物21的邻近处液 晶分子取向为Y方向,这里,所述Y方向与在显示区域内液晶分子的 取向方向X不同,由此使得LCD面板34在标记物21的邻近处局部透 明。因此,在常黑模式下,即使不施加ON电压,也能够视觉识别标记 物21。另外,在第二实施例中,凹槽10a和19a分别被形成在平坦化膜 10和保护膜19上;然而,所述凹槽也可被形成在平坦化膜IO和保护 膜19中的任一个上。在这种情况下,液晶分子的Y方向取向仅发生在 平坦化膜10或保护膜19的表面附近。由于即使在此处所述的状态下 在标记物21的邻近处光也穿过LCD面板34,因此能够视觉识别标记 物2。另外,除了平坦化膜10和保护膜19,可以在标记物21附近选择 性地形成用于形成凹槽10a或19a (或突起)的有机膜,并且也可以在 有机膜上形成类似于凹槽10a或19a的凹槽。第三实施例图16是标记物21之一的邻近处的局部剖视图,其示出了结合在 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LCD装置内的LCD面板34。与用于第一实 施例相同的标记物21位于相对基底18 (具体地说,在保护膜19的表 面上)的内表面上。图16中省略了密封材料30的图解部分。类似于上述第二实施例被设计成在常黑模式下工作的示于图16中的LCD面板34包括多对用于在标记物21的邻近处将电压施加到液晶 的电极,换言之,所述LCD面板包括多对用于调节标记物21的邻近 处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的电极。这些成对的电极用作取向方向调节 器,并因此,它们可以被称作"取向方向调节电极"。此处,示出了 将结合在IPS型LCD装置内的像素电极11用作取向方向调节电极的示 例。这意味着通常仅形成在显示区域内的某些像素电极ll被延伸到位 于显示区域外(即,位于非显示区域内)的各个标记物21附近。将标记物21及其对应的取向方向调节电极对(此处,多对像素电 极ll)设置在非显示区域内,但是,它们分别覆盖有取向膜12b和12a, 如图16所示。这意味着将取向膜12b和12a形成为不仅覆盖显示区域, 而且分别覆盖标记物21和多对取向方向调节电极。由于标记物21和 多对取向方向调节电极分别覆盖有取向膜12b和12a,因此通过施加跨 过取向方向调节电极对的电压,可以在标记物21的邻近处局部改变液 晶分子的取向方向。作为取向方向调节电极对,在图16中示出了分别属于彼此相邻的 两像素并且延伸到非显示区域的两个像素电极11。通过跨过两个像素 电极11施加适当的电压,使在标记物21的邻近处的液晶分子取向到 大致平行于驱动器基底1和相对基底18的方向,由此形成光能够穿过 LCD面板34的状态。另外,用作取向方向调节电极的像素电极11被 放置在驱动器基底1的内表面上(具体地说,在平坦化膜10的表面上)。以这种方式,对于图16中所示的根据第三实施例的LCD装置, 在每个标记物21附近提供所述像素电极11对作为取向方向调节电极。 因此,即使将LCD装置设计成在常黑模式下工作,通过跨过各对像素 电极11施加电压也能够读取标记物21。因此,在将光学元件32附接 到LCD面板34的操作中能够经由相对基底18上的偏振板31b视觉识别标记物21。取向方向调节电极(即,所述像素电极11对)的形状并不限于图16中所示的形状,并且可以根据LCD装置的类型,诸如场边缘开关 (FFS)型和VA型,将该形状改变为任何适当的形状。尽管此处将所述像素电极11对用作取向方向调节电极,但是也可 以将所述像素电极11对中的一个与形成在相对基底18上的相对电极 23用作取向方向调节电极。另外,可以专门提供取向方向调节电极而 不使用像素电极11和/或相对电极23。然而,如果是这样,将使结构 和制造工艺复杂。因此,优选地,利用诸如像素电极11的现有的电极 作为取向方向调节电极。在图16的结构中,标记物21可以由具有高反射率的材料制成。 如果是这样,在LCD装置为被设计成在常黑模式下工作的反射或半透 射型的情况下,通过利用反射光能够视觉识别标记物21。可以将标记 物21提供在驱动器基底1上。第四实施例图17A是标记物21之一的邻近处的局部剖视图,其示出了结合在 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LCD装置内的LCD面板34。根据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的每个LCD装置均是透射型的。与此 不同,根据第四实施例的LCD装置是反射或半透射型的,其示出了将 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的结构之一应用到反射或半透射型LCD装置中 的优选示例。将第四实施例的装置设计成在常白模式下工作(见第一 实施例)。在第四实施例中,如图17A所示,标记物21由与用于反射或半透 射型LCD装置中的反射电极或反射板(其在下面将被称作"反射构件")相同的材料制成。与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不同,将标记物21放置在 驱动器电极l上(具体地说,在平坦化膜IO或未描绘的透射电极的表面上)。在图17A中省略了密封材料30的图解说明。放置在驱动器基底1上的非显示区域内的标记物21覆盖有取向膜 12a,其与上述第三实施例类似。与各个标记物21相对的相对基底18 上的区域覆盖有取向膜12b。这意味着分别将取向膜12a和12b形成为 不仅覆盖显示区域,而且还覆盖与各个标记物21相对的区域,这类似 于上述第一实施例。由于标记物21和与所述标记物21相对的区域分 别覆盖有取向膜12a和12b,因此在标记物21的邻近处液晶分子的取 向方向也类似于在显示区域内那样受到控制或调节。结果,与在显示 区域内类似,在标记物21的邻近处光也能穿过LCD面板34。对于被设计成在常白模式下工作的根据图17A的第四实施例的 LCD装置的LCD面板34,标记物21由与反射构件相同的具有高反射 率的材料制成。因此,通过利用放置在LCD装置入射侧上的相对基底 18—侧的反射光,能够视觉识别标记物21。因此,即使LCD装置是被设计成在常白模式下工作的反射或半透 射型,通过采用示于图17A中的取向方向调节器,在将光学元件32附 接到LCD面板34的操作中也能够通过反射光来视觉识别标记物21。 结果,可以以高的定位精度将光学元件32附接到已经放置有偏振板31a 和31b的LCD面板34上。第五实施例图17B是标记物21之一的邻近处的局部剖视图,其示出了结合在 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LCD装置内的LCD面板34。根据第五实施例的LCD装置是属于类似于上述图17A的第四实施 例的反射或半透射型。然而,该装置被设计成在常黑模式下工作(见第二实施例),这与第四实施例不同。在第五实施例中,与上述图17A的第四实施例类似,标记物21 由与反射构件相同的材料制成,并被放置在驱动器电极1上(具体地说,在平坦化膜IO或未描绘的透射电极的表面上)。在图17A中省略 了对密封材料30的描绘。根据第五实施例的LCD面板34包括形成在相对基底18的保护膜 19上的平行凹槽(或突起)19a,如图17B所示。类似于提供在上述图 14和15的第二实施例中的凹槽19a的这些凹槽19a局部地放置在相对 基底18上与形成在驱动器基底1上的各个标记物21相对应的位置处。 为此原因,类似于上述第二实施例,在标记物21的邻近处的液晶分子 的取向方向与显示区域的不同,并因此,在该标记物21的邻近处反射 光能够局部地穿过相对基底18和形成在其上的偏振板18b。结果,通 过利用来自放置在LCD装置的入射侧上的相对基底18—侧的反射光, 能够容易地视觉识别标记物21。以这种方式,即使LCD装置是属于被设计成在常黑模式下工作的 反射或半透射型,通过采用示于图17B中的取向方向调节器,在将光 学元件32附接到LCD面板34的操作中,也能够通过反射光识别标记 物21。结果,能够以高精度将光学元件32附接到已经放置了偏振板 31a和31b的LCD面板34上。另外,在图17B中并未描绘取向膜12a和12b。这是因为取向膜 12a和12b仅形成在显示区域内,而在标记物21的邻近处与标记物21 相对的区域并不存在。不必说,类似于图14和15的第二实施例,平行凹槽(或突起) 可以附加地形成在驱动器基底1上。另外,可以将凹槽19a移除,取而代之,可以在标记物21附近提 供用于第三实施例(见图16)中的多对像素电极11作为取向方向调节器电极。在这种情况下,类似于第三实施例,通过跨过用作取向方向 调节器电极的多对像素电极11中的每对施加电压,能够通过反射光视觉识别标记物21。 第六实施例图18A至18D是分别示出在根据第六实施例的LCD装置中在所 述标记物21的邻近处标记物21的平面形状与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之 间的关系的示意性局部平面图。该装置具有这样的特征,其将标记物 21的平面形状设计成具有沿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延伸的一个或多个边 缘。示于图18A的标记物21的平面形状是矩形(换言之,是直线形), 其纵向方向(或沿纵向方向的边缘)与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匹配。示于图18B的标记物21的平面形状是正方形,其两侧(或两边缘) 与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匹配。示于图18C的标记物21的平面形状是十字形,其交点由垂直延伸 的矩形(换言之,直线形)部分和水平延伸的另一矩形(换言之,直 线形)部分彼此相交形成。该十字形状的垂直矩形(或直线)部分(或 沿其纵向方向的边缘)与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匹配。该垂直矩形(或 直线)部分与该水平矩形(或直线)部分在宽度和长度上彼此近似相等。示于图18D的标记物21的平面形状是正方形环形,其由垂直延伸 的两个矩形(换言之,直线形)部分和水平延伸的两个矩形(换言之, 直线形)部分组合形成。类似于正方形环形形状的两垂直矩形(或直 线)部分(或沿其纵向方向的外边缘和内边缘)与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匹配。垂直矩形(或直线)部分和水平矩形(或直线)部分在宽度 和长度上彼此近似相等。对于图18A至18D中的任一标记物21,在标记物21和形成标记 物21的表面之间产生水平差,并且由此形成的水平差反映在覆盖所述 标记物21的取向膜12a或12b上。因此,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液晶 分子的取向在标记物21的邻近处由于该水平差而劣化。然而,对于具 有图18A至18D中的平面形状的任一标记物21,标记物21的相对更 长的部分及其外或内边缘的方向与标记物21的邻近处的液晶分子的取 向方向匹配或对准。因此,在标记物21的外边缘或内边缘附近的液晶 分子的取向难以受到所述标记物21产生的水平差的影响。结果,能够 提高所述标记物21的识别精度。示于图18A至18D中的标记物21的形成方法以及在所述标记物 21的邻近处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法可以与在上述第一至第五实施例之 一中所说明的相同。对于根据图18A至18D的第六实施例的LCD装置,如上所述, 在所述标记物21所产生的水平差的邻近处,使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与 示于图18A至18D中的标记物21之一的图案或边缘相对准或相匹配。 因此,能够使在所述标记物21产生的水平差附近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的 劣化最小化。这意味着可以提高所述标记物21的识别精度。第七实施例图19是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LCD装置的透视图。该装置具 有这样的特征,至少一个标记物21形成在非显示区域的液晶注入孔33 内或附近。尽管在图19中将标记物21之一定位在液晶注入孔33内或 附近,但是可以将两个或更多个标记物21设置在孔33内或附近。当通过利用毛细作用将液晶35注入到耦合并形成一体的驱动器基底1和相对基底18之间的间隙内时,以在用作液晶注入孔33的位置处开口的方式沿显示区域的外边缘涂覆密封材料30。将材料30开口的 部分用作液晶注入孔33。由于注入孔33附近是没有安装栅线驱动电路 15、源线驱动电路16等的空白区域,因此不需要单独预留用于设置在 孔33内或附近的所述标记物21的区域。因此,能够縮短密封材料30 和显示区域之间的距离。这意味着能够制造具有更窄图像帧区域的 LCD装置。如果所述标记物21位于液晶注入孔33内或附近,那么可以将其 设置在驱动器基底1和相对基底18的任一个上。设置在孔33内或附 近的所述标记物21的数量可随意确定。对于根据图19的第七实施例的LCD装置,将至少一个标记物21 定位在孔33所在的驱动器基底1或相对基底18的一侧或边缘上的液 晶注入孔33内或附近。因此,可以使由于形成标记物21而产生的图 像帧区域扩大的影响最小化。其他实施例上述第一至第七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优选示例。因此,不必说,本 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并且可以对其进行其他修改。例如,在上述第一至第七实施例中,每个标记物21均具有十字形 平面形状,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十字形平面形状。每个标记物 21可以具有示于图18A至18D中的任一形状,或者任何其他形状,只 要具有所述平面形状的标记物21能够满足其功能。尽管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形式,但是应当理解,对本领域技 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修改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权利要求确定。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主基底、相对基底、以及封闭在所述主基底和所述相对基底之间的间隙内的液晶,其中偏振板至少附接到所述相对基底上;标记物,所述标记物被用于将光学元件附接到所述面板的操作中,所述标记物形成在所述主基底或所述相对基底上的非显示区域内与所述偏振板相重叠的位置处;以及取向方向调节器,所述取向方向调节器用于在所述标记物的邻近处将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调节到预定方向,由此允许光至少穿过所述相对基底。
2. 根据权利要求l的装置,其中,所述面板被设计成在常白模式 下工作;并且将与所述标记物重叠的取向膜提供给所述取向方向调节器。
3. 根据权利要求l的装置,其中,所述面板被设计成在常黑模式 下工作;并且所述取向方向调节器使所述标记物的邻近处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 向与显示区域内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不同。
4. 根据权利要求l的装置,其中,所述面板被设计成在常黑模式 下工作;并且所述取向方向调节器是沿与显示区域内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不 同的方向延伸的凹槽或突起,其中所述凹槽或突起形成在与所述标记 物的邻近处的液晶接触的膜上。
5. 根据权利要求l的装置,其中,所述面板被设计成在常黑模式 下工作;并且所述取向方向调节器的每个是位于所述标记物的每个的邻近处的 至少一个电极,其中,通过将电压施加到所述电极,使在所述标记物 的邻近处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与在显示区域内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 向不同。
6. 根据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中,所述面板是反射型或半透射型;并且所述标记物是用与反射构件相同的材料制成的。
7. 根据权利要求l的装置,其中,所述标记物的每个均具有平面 形状,该平面形状被设计成使得所述标记物的至少一个边缘沿所述液 晶分子的取向方向延伸。
8. 根据权利要求l的装置,其中,所述标记物中的至少一个被定 位在存在所述面板的液晶注入孔的所述面板的一侧或边缘。
9. 一种制造液晶显示装置的方法,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 示面板和附接到所述面板的光学元件,其中,所述面板包括主基底、 相对基底、封闭在所述主基底和所述相对基底之间的间隙内的液晶、 以及至少附接到所述相对基底的偏振板所述方法包括步骤在所述主基底或所述相对基底上的非显示区域内与所述偏振板重 叠的位置处形成标记物,所述标记物用于将所述光学元件附接到所述 面板的操作中;形成取向方向调节器,所述取向方向调节器用于在所述标记物的 邻近处将所述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调节到预定方向,由此允许光至少 穿过所述相对基底,其中所述取向方向调节器位于所述面板上;以及在经由所述偏振板读取所述标记物的同时将所述光学元件附接到 所述面板。
10. 根据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所述面板被设计成在常白模 式下工作;并且在形成所述取向方向调节器的步骤中,以与所述标记物重叠的方 式形成取向膜。
11. 根据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所述面板被设计成在常黑模 式下工作;并且在形成所述取向方向调节器的步骤中,将所述取向方向调节器形 成为使所述标记物的邻近处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与在显示区域内的 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不同。
12. 根据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所述面板被设计成在常黑模 式下工作;并且在形成所述取向方向调节器的步骤中,将凹槽或突起形成为使其 沿与显示区域内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其中所述凹 槽或突起形成在与所述标记物的邻近处的所述液晶相接触的膜上。
13. 根据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所述面板被设计成在常黑模 式下工作;在形成所述取向方向调节器的步骤中,在每个所述标记物的邻近 处形成至少一个电极;以及在将所述光学元件附接到所述面板的步骤中,在将电压施加到所 述电极以使所述标记物的邻近处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与显示区域内 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不同的状态下将所述光学元件附接到所述面 板。
14. 根据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所述面板是反射型或半透射 型;并且在形成所述标记物的步骤中,所述标记物是用与反射构件相同的 材料制成的。
15. 根据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在形成所述标记物的步骤中, 将每个所述标记物形成为具有平面形状,该平面形状被设计成使得所 述标记物的至少一个边缘沿所述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延伸。
16. 根据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在形成所述标记物的步骤中, 至少一个所述标记物被定位在存在所述面板的液晶注入孔的所述面板 的一侧或边缘上。
全文摘要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能够以高的定位精度将光学元件附接到液晶显示面板,并同时避免或最小化由于在该面板上形成标记物而引起的图像帧区域(即,非显示区域)的扩大和制造成本的增加。该面板包括主基底、相对基底、以及封闭在该主基底和该相对基底之间的间隙内的液晶,其中偏振板至少附接到该相对基底上。用于将光学元件附接到该面板的标记物形成在该主基底或相对基底上的非显示区域内与该偏振板相重叠的位置处。在该标记物的邻近处取向方向调节器将液晶分子的取向调节到预定方向,以允许光至少穿过该相对基底。
文档编号G02F1/1335GK101308280SQ200810091158
公开日2008年11月19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7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18日
发明者广谷务, 松岛仁, 重村幸治 申请人: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