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8263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4象装置。
背景技术
近来,在数码单镜头反射(DSLR)相机的领域中,已提出了 一种设置有所谓的电子取景器功能的成像装置,其中,在液晶显示 器上显示了关于在实际摄影之前待成像的对象的摄影图像(也称为 实时取景(live view)图像)。具有这种电子取景器功能的成像装置 设置有与光学取景器中用于主要摄影图像的成像装置不同的成像 器件,并获取形成在聚焦板上的对象图像,对象图像被动态显示在 液晶显示器上。使用光学取景器,表示距离测量范围和/或测光范围 等的轮廓线(layout line)被重叠,因此,使用上述成像装置,轮廓 线与对象图像一起被显示在液晶监视器上。
然而,具有了在实时取景图像上显示的这种轮廓线使摄影者 (也称为"用户")-现觉上辨认对象图像的能力退化,并且用户可 能发现存在令人不快的轮廓线。现在,已提出了一种技术,其中,预先提供了与轮廓线的光谱
透射率(spectral transmissivity )才目只于应的才交正凄史才居,并基于该才交正 数据消除轮廓线的图像部分(参见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 2006-311126号)。
同样,也已提出了一种技术,其中,能够看到轮廓线的第一显 示模式以及能够消除轮廓线的第二显示模式是可选择的,并且在选 择了第二显示模式的情况下,从摄影图像中消除了轮廓线,并在轮 廓线被消除的情况下在监视器上显示摄影图像(参见日本未审查专 利申i青7〉开第2001-296584号)。

发明内容
然而,使用在曰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6-311126号中所 述的技术,必需在制造时对每个成^f象装置测量光谱透射率,从而在 制造过程中需要额外的步骤。同样,消除轮廓线意味着对摄影有用 的信息全部丢失。
此外, <吏用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7>开第2001-296584号中所 述的技术,在第二显示模式能够消除轮廓线的情况下,对摄影有用 的信息全部丢失。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能够以有效方式显示有用的轮廓信息的成 像装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装置包括取景器光学系统,被配置 为观察从摄影光学系统输入的对象图像;透光元件,其上设置有在 摄影区域内表示与摄影条件有关的摄影支持信息的检测位置的线 段图像;成像器件,被配置为获取与其上已重叠有线段图像的对象 图像有关的摄影图像;以及线段图像校正单元,用于校正从摄影图像中所示的线段图像中提取的 一部分线段图像,这部分线段图像已 对应于已设定的摄影条件而提取。
根据该配置,校正了在摄影图像中所示的线段图像,所以能够 有效地显示关于摄影条件的有用轮廓信息。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前视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后视图3是示出了成像装置的功能配置的框图4是成像装置的截面图5是成像装置的截面图6是示出了投射在取景器窗上的线段图像;
图7是示出了关于确定成像装置中的构图(composition)的操 作的流程图8是示出了关于实时取景图像的显示操作的流程图9是示出了摄影条件和每一条轮廓线之间的关系的示图IO是示出了每一条4仑廓线的地址信息的示图11是示出了具有所示4仑廓线的摄影图4象的部分区域的示图12是示出了具有所示轮廓线的摄影图像的部分区域的示图;图13是示出了显示在背面监视器上的轮廓线的形式的示图; 图14是示出了显示在背面监视器上的轮廓线的形式的示图; 图15是示出了显示在背面监视器上的轮廓线的形式的示图; 图16是示出了显示在背面监视器上的轮廓线的形式的示以及
图17是示出了显示在背面监视器上的轮廓线的形式的示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配置
图1和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的外部配 置的示图,其中,图l是其前视图,以及图2是其后视图。成像装 置1被配置为具有可替换镜头的单镜头反射型数码相机。
如图1所示,成l象装置1具有相才几主单元(相才几主体)2。可 替换摄影镜头单元(可替换镜头)3被可拆卸地安装至相机主单元 2。摄影镜头单元3主要包括镜筒36、以及由放置在镜筒36内的透 镜组构成的摄影光学系统37、光圏16 (见图3)等。透镜组37包 括通过沿光轴移动改变焦点位置的聚焦透镜。
在相才几主单元2正面的大致中心部分处i殳置有环状安装部 Mt,其上安装有^聂影4竟头单元3;以及释放4丑89,设置在环状安装 部Mt附近,用于拆卸纟聂影4竟头单元3。同样,相才几主单元2具有i殳置在其正面的左上部上的才莫式i殳定 盘82和设置其正面的右上部上的控制值设定盘86。操作模式设定 盘82使用户能够执行各种摄影模式(肖像摄影模式、风景摄影模 式、全自动摄影模式等)、用于重放已拍图像的重放模式、通过其 与外部设备等交换数据的通信模式等的设定操作(转换操作)。操 作控制值设定盘86使用户能够设定关于各种摄影模式的控制值。
此外,相才几主单元2具有在正面的左端部上用于4聂影者(用户) 才巴持的手柄(grip) 14。在手柄14的上表面上设置了用于指示开始 曝光的释i文4丑11。在手柄14内i殳置了电池存》文室和卡存方文室,其 中,存方文了例如四节的AA电池作为相才几的电源,并且存4诸卡90 (见图3)可拆卸地存放在卡存放室中,用于记录图像数据。
释放钮11是能够检测两个阶段的两个阶段检测钮,这两个阶 段是半按压状态(Sl状态)和全按压状态(S2状态)。当半按压释 放钮11并进入Sl状态时,进行用于获取要记录的对象的静止图像 (即,主摄影图像)的准备操作(例如,AF控制操作、AE控制操 作等)。同样,当进一步按压释放4丑11并进入S2状态时,执行主 摄影图像的摄影操作(一系列操作,其中,使用稍后描述的成像器 件(也称作"主成像器件")5来执行关于对象(对象的光图像)的 曝光操作,并使通过曝光操作获得的图像信号经过预定图像处理)。
在图2中,取景器窗(目镜)10被设置在相机主单元2的背面 上的大致中心部分之上。才聂影者可以通过透过取景器窗10 7见看来 在浮见觉上辨iU人如图4所示的4聂影4竟头单元3光学地导入的对象图 像,以构成图片。即,摄影者可以使用光学取景器来构成图片,其 中,对象图像通过摄影镜头单元3到达取景器窗10。
应注意,如之后详细描述,在才艮据本实施例的成〗象装置1中, 可以使用在背面监视器12显示对象图像在主摄影之前的实时取景图像(预览图像)的实时取景功能来构成图片。这种实时观看功能
是在背面监视器12上顺序地显示用成像器件(也称作"副成像器 件)7 (见图4)获取的对象的时间序列图像的功能。也就是说,对 象的图像就像是运动图像一样被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上。通过摄 影者滑动稍后描述的显示切换开关18在使用上述实时观看功能(电 子取景器)构成图片和使用光学取景器构成图片之间进行切换。
同样,在取景器窗10之下设置目镜检测传感器13。目镜检测 传感器13用于4企测是否存在邻近物体,从而才企测摄影者是否正使 用取景器。
在图2中,在相才几主单元2的背面的大致中心部分处,i殳置了 具有能够显示图像的显示屏幕12f的背面监视器12。例如,背面监 -f见器12由彩色的液晶显示器(LCD)构成。背面监一见器12可以显 示用于设定摄影条件等、显示在重放模式下记录在存储卡90中的 再生后的摄影图像等的菜单屏幕。
在背面监纟见器12的左上部上i殳置主开关81。主开关81由两点
滑动开关构成,其中,当将4妄触点i殳定至左侧处的"OFF"位置时 电源关闭,而当将接触点设定至右侧处的"ON"位置时电源接通。
在背面监一见器12的右侧设置方向选裤^建84。方向选择4建84 具有圆形纟喿作4丑,能够;险测在两个垂直方向(上、下)、两个水平 方向(左、右)、和四个7寸角方向(左上、右上、左下、右下)中 的每一个方向上的#:作。除了在以上八个方向上的按压:J喿作外,方 向选择钮84还能够检测中央按钮的按压操作。
在方向选4奪4建84的右下方设置显示切换开关18。该显示切换 开关18由两点滑动开关构成,其中,当将接触点设定至上侧的"光" 位置时选择OVF模式,从而在光学取景器的视区内显示对象图像。因此,摄影者可以通过取景器窗10在视觉上辨认光学取景器内的 显示来执行图片构成操作(也称作"成帧(frame )")。
同样,当将显示切换开关18设定至下侧处的"LCD"位置时, 选择EVF模式,从而对象图像的实时取景图像以运动图像的形式显 示在背面监^L器12上。因此,摄影者可以通过在一见觉上辨认在背 面监视器12上显示的实时取景图像来执行成帧。
在背面监—见器12的左侧上设置了设定4丑组83,其由用于设定 菜单屏幕、删除图像等的多个钮组成。在观看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 上的模式设定屏幕的同时,包括在设定钮组83中的预定钮和方向 选择键84的共同操作使摄影者能够在可手动地设定摄影条件的手 动摄影模式和自动设定摄影条件的自动摄影模式之间切换。具体 地,例如,关于在光圏或快门速度优先等的自动曝光(AE)和手动 曝光(ME)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在自动聚焦(AF)模式和手动聚 焦(MF)之间进行切换等,设定各种类型的摄影条件。
4妾着,参考图3描述成1象装置1的功能的冲既述。图3是示出了 成像装置1的功能配置的框图。
如图3所示,成像装置l具有才喿作单元80、中央控制单元(也 称整体控制单元)101、聚焦控制单元121、反射镜控制单元122、 快门控制单元123、光圈驱动控制单元124、定时控制单元125、数 字信号处理电^各50等。
操作单元80由包括释放钮11 (见图1 )、各种开关等的各种钮 构成。中央控制单元101响应于在才乘作单元80处4聂影者作出的專lr 入操作来实现其各种动作。中央控制单元101-故配置为主要具有CPU、 RAM、 ROM等的 微型计算机。中央控制单元101读出存储在ROM中的程序,并通 过在CPU中执行程序来实现其功能。例如,中央控制单元101与 AF模块20和聚焦控制单元121等共同起作用,以执行控制聚焦透 镜的位置的聚焦控制操作。应注意,AF模块20能够利用由反射镜 才几构6(见图4 )引导的来自对象的光、通过诸如相4于(phase-contrast) 等聚焦状态检测技术来检测对象的聚焦状态。
聚焦控制单元121通过基于^Mv中央控制单元101 l叙入的信号生 成控制信号并驱动电动机M1来移动包括在摄影镜头单元3的透镜 组37中的聚焦透镜。通过摄影镜头单元3的透镜位置检测单元39 来检测聚焦透镜的位置,并将表示聚焦透镜的位置的数据发送至中 央控制单元101。因此,聚焦控制单元121、中央控制单元101等 控制了聚焦透镜沿光轴的移动。
反射镜控制单元122控制在反射镜机构6从光路6缩回的状态 (反射镜升状态)和反射镜机构6遮蔽光路6的状态(反射镜降状 态)之间的状态切换。反射镜控制单元122通过基于从中央控制单 元101输入的信号生成控制信号并驱动电动才几M2来在反射镜升状 态和反射镜降状态之间切换。
快门控制单元123通过基于从中央控制单元101输入的信号生 成控制信号并驱动电动机M3来控制快门4的打开和关闭。
光圈驱动控制单元124通过基于从中央控制单元101输入的信 号生成控制信号并驱动电动机M4来控制提供给摄影镜头单元3的 光圏16的光圈直径。
定时控制单元125执行主成像器件5等的定时控制。主成像器 件5 (例如,CCD )通过光电转换将经由透镜组37接收到的对象图
12像转换为电信号,并生成关于主摄影图像的图像信号(用于记录的
图像信号)。即,主成像器件5用作用于在主摄影时获取关于对象 的图像的成像传感器。
响应于从定时控制电路125输入的驱动控制信号(累积开始信 号和累积结束信号),主成像器件5执行形成在其接收面上的对象 图像的曝光(通过光电转换的电荷累积),以生成关于对象图像的 图像信号。同样,响应于从定时控制电路125输入的读取控制信号, 主成像器件5将图像信号输出至信号处理单元51。来自定时控制电 路125的定时信号(同步信号)还^皮输入至信号处理单元51和A/D (模拟/数字)转换电路52。
通过抖动校正单元17保持主成像器件5,以使其可在与摄影镜 头单元3的光轴正交的平面上二维移动(图4)。具体地,可以通过 对抖动才交正单元17设置的偏转方向致动器和倾斜方向致动器(未 示出),沿平4亍于Y轴向的方向Dy (图4)和平4亍于X轴向的方向 Dx改变主成像器件5的位置。中央控制单元101基于来自抖动检 测传感器(未示出)的抖动检测信号来计算抖动方向和抖动量,基 于所计算的^皮输出至抖动才交正单元17的抖动方向和抖动量生成冲交 正控制信号,并使主成像器件5沿消除抖动的方向偏移。
在主成像器件5获取的图像信号在信号处理单元51处经过模 拟信号处理,并且通过A/D转换电^各52将经过才莫拟信号处理后的 图像信号转换为数字图像数据(图像数据)。图像数据被输入至数 字信号处理电i 各50。
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0使从A/D转换电路52输入的图像数据经 过数字信号处理,并生成关于摄影图像的图像数据。数字信号处理 电^各50具有黑电平4交正电i 各53、 WB才交正电3各54、内4翁处理电^各 55、 ^交正电^各56和图像存储器57。黑电平校正电路53将构成从A/D转换电路52输出的图像数据 的每个像素数据的黑电平校正为标准黑电平。WB校正电路54调整 图像的白平衡。内插处理电路55消除在使用稍后描述的电子取景 器时以运动图像的方式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上的摄影图像内的后 述线段图像。通过内插处理来执行该消除。y校正电路56执行摄影 图像的梯度转换。图像存储器57是用于临时存储所生成的图像数 据的能够高速存取的图像存储器,并具有足以存储多个帧的图像数 据的容量。
在主摄影时,临时存储在图像存储器57中的图像数据在中央 控制单元101中适当地经过图^象处理(压缩处理等),然后经由卡 4妄口 132 一皮存4诸在存卡者卡90中。
同样,通过中央控制单元101将临时存储在图像存储器57中 的图l象凄t据适当地传送至VRAM 131,并且在背面监一见器12上显 示基于图像数据的图像。因此,实现了用于确认摄影图像的确认显 示(取景后)和用于再生过去摄影的图像的重放显示。
同样,成像装置1还具有除了主图像器件5、上述的副成像器 件7外的另一个成像器件。副成像器件7起到在主摄影之前获取对 象图像的作用,作为用于获取所谓实时取景图像的成像器件(即, 作为电子取景器成像器件)。
副成^f象器件7具有与主成l象器件5的配置类似的配置。然而, 应注意,副成像器件7仅需要具有足以生成实时取景图像(运动图 像信号)的分辨率,并且通常配置有比主成像器件5更少的像素。
副成像器件17所获取的图像信号经过与在主成像器件5所获 取的图像信号相同的信号处理。即,副成像器件7所获取的图像信 号在信号处理单元51处经过—莫拟信号处理,并且一皮A/D转换电路
1452转换为数字图像数据、然后输入至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0并存储 在图像存储器57中。
同样,通过中央控制单元101将在副成像器件7获取并存储在 图像存储器57中的时序图像数据适当地传送至VRAM 131,并且 在背面监^L器12上显示基于时序图像lt据的图4象。因此,实现了 用于构成图片的显示(实时取景)。
此外,成像装置1具有通信接口 133,从而成像装置l能够与 与其连接的设备(例如,个人计算机)进行数据通信。
同样,成像装置1具有闪光灯42、闪光灯控制电路42和AF 辅助灯43。闪光灯41是当对象的亮度不足等时使用的光源。通过 闪光灯控制电^各42和中央控制单元101等来确定闪光灯是否发光、 以及如果发光则发光多长时间。AF辅助灯43是用于AF的辅助光 源。通过中央控制单元等来确定AF辅助灯43是否发光、以及如果 发光则发光多长时间。
构图确定操作
接下来,将描述成像装置1中的包括构图确定操作的摄影操作。 如上所述,在成像装置1中,可以使用光学取景器(简称为"OVF,,)、 或者使用电子取景器(简称为"EVF")来构成图片,在电子取景器 中,在显示屏幕12f上执行基于在主摄影之前在副成像器件7顺序 获取的图像的连续图像显示。
图4和图5是成像装置1的截面图,其中,图4示出了使用光 学取景器的构图确定操作,以及图5示出了使用电子取景器的构图 确定操作。如图4所示,反射镜机构6被设置在关于摄影镜头单元3的光 轴JL上。反射镜机构6具有用于使来自摄影光学系统的光向上反 射的主反射4竟61 (主反射面)。主反射4竟61的部分或全部由半透明 的反射镜构成,从而透射来自摄影光学系统的部分光。同样,反射 镜机构6还具有用于使已透过主反射镜61的光向下反射的副反射 镜62(副反射面)。被副反射镜62向下反射的光被导向AF模块20, 并用于相衬AF操作。
在摄影模式下,反射镜机构6处于反射镜降状态,直到释放钮 11变为完全按压状态S2,即,在才聂影者确定构图的同时,反射镇: 机构6仍处于反射镜降状态(见图4和图5)。此时来自摄影镜头单 元3的对象图像从主反射镜6向上反射并#1作为观察光通量 (observation light flux ) l命入至五棱反射4竟65。五棱反射4竟65具有 多个反射镜(反射面),并起到调整对象图^f象的定向的作用。在入 射到五棱反射镜65之后的观察光通量的路径取决于使用上述哪一 种方法(即,光学取景器或电子取景器)来构成图片,这将在之后 描述,并且可以利用4聂影者选4奪的方法来构成图片。
当完全按压释放钮11以使状态变为状态S2时,反射镜机构6 -故驱动为反射4竟升状态,并且曝光才喿作开始。对于已^f吏用上述哪一 种方法(即,光学取景器或电子取景器)来构成图片,用于获取对 象的记录静止图像(也称作"主摄影图像")的操作(即,曝光时 的操作)都是一样的。
现在将对关于用于构成图片的每种方法中的操作进行描述。
利用光学取景器的构图确定操作
首先,将对关于使用光学取景器的构图确定操作进行描述。图 6是示出了投射在取景器窗10上的线段图像Gv的示图。如图4所示,反射镜机构6的主反射镜61和副反射镜62被放 在来自摄影镜头单元3的对象图像的光路上,在此之后,通过主反 射镜61、五棱反射镜65和目镜透镜67将对象导向取景器窗10。 因此,包括主反射镜61、五棱反射镜65和目镜透镜67的取景器光 学系统能够将作为来自摄影光学系统的光通量并已由主反射镜61 反射的观察光通量导向取景器窗10。换句话说,光学取景器能够将 已通过摄影镜头的对象光导向取景器窗10,从而使其沿着光路KA (图4的虚线)。
更详细地,来自摄影镜头单元3的光在主反射镜61处被反射 以-使其i 各径变为向上,在聚焦4反63上成<象,并通过聚焦板63。然 后,已通过聚焦纟反63的光在五棱反射4竟65处进一步改变其^各径, 接着还通过目镜透镜67并朝向取景器窗10 (图4中的光路KA)。 摄影者(观察者)在视觉上辨认已通过取景器窗10的对象图像, 即,摄影者可以通过观看取景器窗IO来确认(观察)对象图像。
现在,五棱反射4竟65是以类似于三角屋顶的形状形成的两个 反射镜面65a和65b (被称为"屋顶反射镜"或"Dach反射镜")、 关于屋顶形状面65a和65b固定的面65c、和另一个反射4竟(反射 面)65e。同样,通过塑料.模型将以类似于三角屋顶的形状形成的 两个反射4竟面65a和65b整体形成作为单个物品65d。已由主反射 镜61反射并路径改变为向上的光在屋顶反射镜65a和65b处一皮反 射并被水平地反转,然后通过反射镜65e的反射被垂直地反转,并 且其处于光图像到达摄影者的眼睛的状态。光图像被摄影镜头单元 3水平且垂直地反转,并且进一步纟皮五棱反射4竟65水平且垂直地反 转。因此,摄影者可以在取景器窗10 ^L察,皮对准以与实际对象垂 直且水平相同的对象图像。
同样,例如,如图6所示,在光学取景器中,表示关于对象的 聚焦位置和/或测光位置的线,殳图<象(也称作"线画,,或"对象标记")Gv被投射在取景器窗10上,重叠在对象图像上。线段图像Gv由 与关于聚焦和/或曝光的多个后述摄影条件中的每个相对应的多个 线^:图像构成。具体地,线段图〗象Gv由表示宽聚焦框的四条L形 线L1 L4、八条线段L11 L18、表示点聚焦框的正方形线L19和 表示点测光区i或的正方形线L51构成。应注意,线l殳图^象Gv表示 摄影区域中的聚焦位置和测光位置等,因此,也可以说成是表示关 于摄影条件的摄影支持信息的检测(获取)位置(该位置可以称作 "信息检测位置"或简称为"检测位置")。
成像装置1具有设置在与表示局部聚焦框的线段Lll ~L18和 表示点聚焦框的L19相对应的总共九个位置处的AF模块20的焦点 检测传感器,其中,当使用九个焦点传感器时对象被聚焦。例如, 在选择"宽(wide)"作为AF区域(也称为"聚焦区域")的选择 图案(AF区域图案)的情况下,使用从宽聚集框内的九个焦点检 测传感器中自动选出的传感器来执行聚焦。
成像装置1的AF区域选择图案包括"中心点(center spot )"、 "宽(wide)"和"局部(local)",其中,通过使用方向选择键84、 设定钮组83等的钮操作来执行AF区域图案的选择(确认)。
对于"中心点",表示点聚焦框的轮廓线L19 (也称为"第三 轮廓线")被固定地指定为AF区域(见图6)。对于"宽",表示局 部聚焦框的4仑廓线L11 ~L18 (也称为"第二4仑廓线")和第三4仑廓 线L19中的一条4仑廓线:帔自动指定(确定)为AF区iit对于"局 部",第二轮廓线Lll L18和第三轮廓线L19中的一条轮廓线被选 4奪性地指定为AF区域。
同样,在选择点测光作为用于测量对象亮度的模式(也称为"测 光才莫式,,)的情况下,在由正方形线L51围绕的中心处的点测光区 域内执行测光。应注意,成像装置1的测光模式包括分割测光、中央重点平均
测光和点测光,其中,通过使用方向选择键84、设定钮组83等的 钮操作来执行测光模式的选择(确认)。对于分割测光,将摄影区 域分割为多个小区域,并在所分割的每个区域中执行测光。对于中 央重点平均测光,通过在摄影区域的中央部分放上重点来平均地测 量摄影区域的总体亮度。对于点测光,在上述的摄影区域的中心处 的点测光区i或处执4亍测光。
通过在作为透光元件构成的聚焦板63的上表面上描绘轮廓线 来描绘诸如上述的线段图像Gv。即,在设置在光路KA上的聚焦 板63上表现重叠在对象图像上并被导向取景器窗10的线段图像 Gv,在该光路上,通过#1影<镜头的对象光#皮导向取景器窗10。
同样,已通过主反射镜61的光被副反射镜62向下反射并投射 到AF模块20中。AF模块20和聚焦控制单元121等使用来自主反 射镜61和副反射镜62的光来实现AF动作。
利用电子取景器的构图确定操作
接着,将对关于使用电子取景器的构图确定操作进行描述。如 图5所示,还是在这种情况下,反射镜才几构6的主反射4竟61和副 反射镜62位于来自摄影镜头单元3的对象图像的光路上。来自摄 影镜头单元3的光在主反射镜61处被反射以使其光3各向上改变, 在聚焦板63上成像,并通过聚焦板63。
与利用电子取景器的构图确定操作的不同之处在于构成对象 图像的光,其通过聚焦板63,在五棱反射镜65处改变其光路,还 通过成4象透4竟69 (成l象光学系统)并重新成l象在副成^f象器件7的成 像面上(见图5中的光路KB )。已由主反射镜61反射并光路改变 向上的光在屋顶反射镜65a和65b处被反射并被水平地反转,并且还通过由反射镜65e反射而被垂直地反转并在成像透镜69处被水 平地反转,并处于光图像到达副成像器件7的状态。
更具体地,与图4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在图5中,反射4竟65e 的角度(其关于相机主单元2的角度)已改变。具体地,反射镜65e 在其下端侧的轴AX1上沿箭头AR1的方向/人图4所示的状态转动 预定角度oc。应注意,反射镜65e能够被驱动以根据显示切换开关 18的操作在轴AX1上转动。基于用于检测反射镜65e相对于轴AX1 的角度的角度检测器(未示出)的检测结果,中央控制单元101确 定是使用光学取景器来执行构图确定操作还是使用电子取景器来 执行构图确定操作。更具体地,在反射镜65e假定图4所示的角度 (也称为"法角,,)的情况下,中央控制单元101确定使用光学取 景器来执行构图确定操作,并执行停止向副成像器件7供电、关闭 背面监3见器12上的显示等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反射镜65e々i定 图5所示的角度(也称作"改变角度")的情况下,中央控制单元 101确定使用电子取景器来执行构图确定操作,并执行向副成像器 件7供电、接通背面监纟见器12上的显示等的处理。
因此,改变反射镜65e的姿势(attitude )改变了由反射镜65e 反射的光的光路,从而改变了来自反射镜65e的反射光的路径。具 体地,关于反射镜65e的入射角ei相对于小于图4状态的入射角, 并且其反射角e2也相对较小(见图5)。因此,来自反射镜65e的 反射光^f吏其^各径/人朝向目4竟透4竟67的光^各变为朝向屋顶反射4竟65a 和65b的路径,以使光通过成像透镜69并到达副成像器件7。应注 意,在使用OVF的情况下,在不会遮断从反射镜65e到目镜透镜 67的光学路径的位置处,成像透镜69和副成像器件7被置于目镜 透镜67之上。
同样,由反射镜65e反射的光的路径改变了角度P (2xa),其 为反射4竟65e的改变角度ot的两倍。即,为了使光^各的角度改变角度P,反射镜65e仅需要转动为角度P的一半的角度a。同样,反射 镜65e和副成像器件7位于相隔较大距离的位置处,所以改变反射 镜65e的转动角度仅稍微使来自反射镜65e的反射光的两条路径能 够精确地导向目彼此远离的目镜透镜67和副成像器件7。即,通过 仅稍微改变反射镜65e的转动角度,可以沿两条光路中的 一条选择 性地发送来自反射镜65e的反射光的光通量。因此,可以使转动反 射4免65e所需的空间最小化。
因此,在共用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3各KA的至少一部分的光路 KB上,成像透镜69和副成像器件7经过放置以使其能够接收通过 聚焦板63的对象图像。副成像器件7基于由反射镜65e反射、通 过成像透镜69并到达副成像器件7的对象图像来生成实时取景图 像。具体地,以分钟时间(例如,1/60秒)间隔顺序地生成多个图 像。所获取的时序图像顺序地显示在背面监^L器12上。因此,摄 影者可以在视觉上辨认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上的运动图像(实时 取景图像),并且可以使用运动图像来构成图片。
应注意,到达副成像器件7的对象图像具有描绘在重叠在其上 的聚焦板63上的线段图像Gv,所以副成像器件7获取了具有重叠 在其上的线段图像Gv的摄影图像。同样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通过 主反射镜61和副反射镜62输入至AF模块的光来实现AF动作, 这与使用光学取景器的构图确定操作的情况一样。
操作
接下来,将对关于用于成像装置1的构图确定的操作进行描述。 图7是示出了关于成像装置1的构图确定的操作的流程图。
当通过才喿作主开关81来接通成像装置1的电源时,在图7所 示的步骤SP1中,对关于是否选择了摄影模式进行确定。在没有选择摄影模式的情况下,包括构图确定的摄影操作结束,以及在选择
了摄影模式的情况下,流程前进至步骤SP2。
在步骤SP2中,对关于是否选择了 EVF模式进行确定。在确 定没有选择EVF模式(即,已通过显示切换开关18的操作和目镜 检测选择了 OVF模式)的情况下,流程前进至步骤SP3,并且执 行关于OVF模式的构图确定操作(步骤SP3 ~ SP5 )。
具体地,在步骤SP3中,调整反射镜65e的角度,使其角度为 法角,并且在步骤SP4中,将目镜快门68设定为打开状态。因此, 已通过摄影光学系统的对象图像沿光路KA (图4中的虚线)导向 取景器窗IO。在步骤SP5中,停止向背面监视器12供电。
由于关于OVF模式的这种构图确定操作(步骤SP3 ~ SP5 ), 才菱影者可以经由取景器窗10在3见觉上辨i人对象。
另一方面,在步骤SP2中确定已选择了 EVF模式的情况下, 流程前进至步骤SP6,并执行关于EVF模式的构图确定操作(步骤 SP6 ~ SP10 )。
具体地,在步骤SP6中,调整反射镜65e的角度,使其角度为 改变角度,并且在步骤SP7中,将目镜快门68设定为关闭状态。 在步骤SP8中,向背面监视器12供电。在步骤SP9中,通过副成 像器件7获取关于对象图像的实时取景图像,并执行用于在背面监 视器12上显示实时取景图像的操作,之后将对此细节进行描述。
在步骤SP10中,对关于是否继续EVF才莫式进^t确定。详细地, 在将EVF模式维持在摄影模式的情况下,流程前进至步骤SP9,而 在取消了摄影模式或者选择了 OVF模式的情况下,流程前进至步 骤SPIO。关于EVF模式的这种构图确定操作使摄影者能够在背面监视 器12上在视觉上辨认关于对象图像的实时取景图像。
现在,将详细地描述步骤SP9中的实时取景图像的显示操作。 图8是关于实时取景图像的显示操作的流程图,以及图9是示出了 摄影条件和各条轮廓线之间的关系的示图。图IO是示出了每条轮 廓线的地址信息的示图。
具体地,如图8所示,在步骤SP21中,通过副成像器件7获 取关于对象图像的摄影图像。
在步骤SP22中,获得摄影者在摄影时通过中央控制单元101 设定的摄影条件(也称作"摄影设定条件"或"摄影信息,,)。具体 地,获取关于聚焦的设定信息(聚焦信息)和/或关于曝光的设定信 息(曝光信息)。例如,聚焦信息包括关于选择(启动)了 AF模式 和MF模式中的哪一种模式作为聚焦模式的信息(也称为"聚焦模 式信息)、以及关于选择(启动)了 "中心点"、"宽"和"局部" 中的哪一种作为AF区域图案的信息(也称为"AF区域选择信息")。
同样,曝光信息的实例包括关于选择(启动)了 AE模式和 ME模式中的哪一种模式作为曝光模式的信息(也称为"曝光模式 信息")、以及关于选4奪(启动)了分割测光、中央重点加纟又平均测 光和点测光中的哪一种作为测光模式的信息(也称为"测光模式信 息,,)。
接下来,在步骤SP23中,基于通过中央控制单元101获取的 摄影条件识别待校正的轮廓线。在本实施例中,将在由摄影者设定 的摄影条件下对摄影者无用(即,与所选择的摄影条件无关)的轮 廓线识别为4寺才交正的4仑廓线,即,4寺消除的4仑廓线。例如,如图9
23所示,通过参考轮廓线和摄影条件相关的数据表来识别待消除的这 些4仑廓线。
具体地,在选择MF模式作为聚焦模式的情况下,将第一轮廓 线LI ~L4、第二4仑廓线Lll ~L18和第三4仑廓线L19识别为应消除 (不显示)的轮廓线。应注意,轮廓线L51 (也称为"第四轮廓线,,) 是关于曝光的轮廓线,所以不是关于与聚焦相关的设定信息的显示 /不显示的对象。
同样,在选择AF模式作为聚焦模式并选择"中心点"作为AF 区域图案的情况下,将显示第三4仑廓线L19,而将第一轮廓线L1 L4和第二寿仑廓线Lll ~L18识别为应消除的4仑廓线。
此外,在选择AF模式作为聚焦模式和选择"宽"为AF区域 图案的情况下,将显示第一轮廓线L1 L4、第二轮廓线L11 L18 和第三4仑廓线L19 ,并且不存在应消除的关于聚焦的4仑廓线。
此外,在选择AF模式作为聚焦模式并选择"局部"作为AF 区域图案的情况下,将第一轮廓线L1 -L4识别为应消除的轮廓线。 在摄影者选择性地指定第二轮廊线Lll ~L18和第三轮廓线L19中 的一条作为AF区域之后,将除了所指定的4仑廓线外的所有其他轮 廓线识别为应消除的4仑廓线。
对于关于曝光的第四轮廓线L51,在选择了 ME模式作为曝光 模式的情况下,或者在选择了 AE模式并还选择了分割测光或中央 重点平均测光作为测光才莫式的情况下,将第四4仑廓线L51识别为应 消除的轮廓线。另一方面,在选择了 AE模式并选择了点测光作为 测光模式的情况下,将显示第四轮廓线L51。因此,在步骤SP23中,基于所获取的摄影条件将所示的重叠 在摄影图像上一部分线段图像识别为将消除的轮廓线。
在随后的步骤SP24中,获得在中央控制单元101被识别为要 消除的轮廓线(也称为"识别轮廓线")的信息。具体地,获取构 成在通过副成像器件7获取的摄影图像上的识别轮廓线的像素的位 置信息。这些像素也被称作"线段图像构成像素"或简称为"构成 像素",并且位置信息也被称为"地址信息"。如图10所示,通过 参考轮廓线和地址信息(更具体地,构成每条轮廓线的像素中的每 个的坐标)相关的数据表来获取地址信息。
在步骤SP25中,内插处理电路55校正在副成像器件7处获取 的摄影图像中所示的识别轮廓线。具体地,通过改变构成摄影图像 中的识别轮廓线的线段图像构成像素的像素值来执行用于消除识 别4仑廓线的图^象处理。更具体地,寺丸行这样的处理,在其中,将通 过使用存在于线段图像构成像素附近的像素(邻近像素)的像素值 的内插计算得到的像素值用作线段图像构成像素的像素值。
可以使用的内插技术的实例包括以下实例。图11和图12是示 出了示出轮廓线的摄影图像的部分区域的示图。
一种配置是通过将轮廓线延伸的方向作为轮廓线方向来将轮 廓线预先存4诸在中央控制单元101中的ROM等中,并基于祠"f交正 的线段图像构成像素,使用在与线段图像构成像素所属的轮廓线的 轮廓线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存在的邻近像素的像素值执行内插处理。
例如,考虑计算构成识别4仑廓线LSI的一部分的线,殳图^f象构成 像素PX1的像素值的情况,如图11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存在所 识别的六个像素PA、 PB、 PC、 PD、 PE和PF,作为存在于与4仑廓 线方向(在这种情况下的X轴向)垂直的方向(+Y方向和-Y方向)上的邻近^f象素。这六个4象素由图11中的星号来进4亍标记。六个邻
近像素PA、 PB、 PC、 PD、 PE和PF的颜色成分R (红)、G(绿) 和B (蓝)的像素值用于计算线段图像构成像素PX1的颜色成分的 像素值。
更具体地,利用六个邻近^f象素PA、 PB、 PC、 PD、 PE、和PF 的R成分4象素值PAr、 PBr、 PCr、 PDr、 PEr、和PFr,可以将线,殳 图像构成像素PX1的R成分的像素值Pxr表示为表达式(1 )所示。
PXr = PAr.Wa + PBr.Wb + PCr.Wc + PDr.Wd + PEr.We + PFr.Wf …(1)
在表达式1中,Wa、 Wb、 Wc、 Wd、 We、 Wf表示力口4又系凄史, 其是基于线段图像构成像素PX1和邻近像素PB之间的中心间距离 Nc (在这种情况下为"4"(对应于1个像素的距离被计算为"1")、 以及在线段图像构成像素PX1和邻近像素PE之间的中心间距离 Mc(在这种情况下为"2,,)计算得到的。例如,将加权系数Wa、 Wb、 Wc、 Wd、 \Ve、 Wf^口表达式(2) ~ (7)中所示来表示。
Wa=
Wc= Wd= We= Wf=
Mc■ X -1
N c+Mc8
Mc-X ■1
Nc+Mc4
Mc'X -1
Nc+Mc8
Nc-X '1
Nc+Mc8
Nc-X -1
Nc+Mc4
Nc-X -1
Nc+Mc8
(2)
(3)
(4)
(5)
(6) '(了)
26以相同的方式,利用六个邻近^f象素PA、 PB、 PC、 PD、 PE和 PF的G成分^f象素4直PAg、 PBg、 PCg、 PDg、 Peg和PFg,可以3寻纟戋 革殳图^f象构成Y象素PX1的G成分的^^素值PXg如表达式(8 )所示来 表示。
PXg = PAgWa + PBgWb + PCgWc + PDg.Wd + PEg'We + PFg'Wf …(8)
再以相同的方式,利用六个邻近l象素PA、 PB、 PC、 PD、 PE 和PF的B成分^f象素4直PAb、 PBb、 PCb、 PDb、 Peb和PFb,可以 将线段图4象构成像素PX1的B成分的像素值PXb如表达式(9 )所 示来表示。
PXb = PAb'Wa + PBb'Wb + PCb.Wc + PDb.Wd + PEb.We + PFb.Wf …(9)
同样,如图12所示,在计算存在于L形识别轮廓线LS2的弯 曲部分处的线段图〗象构成〗象素PX2的〗象素值的情况下,存在所识别 的最接近于线段图像构成像素PX2的六个像素PA、 PB、 PC、 PD、 PE和PF作为邻近〗象素。六个邻近像素PA、 PB、 PC、 PD、 PE和 PF的颜色成分R (红)、G (绿)和蓝(B )的^f象素值用于计算线,殳 图<象构成<象素PX2的颜色成分的^象素值。可以通过与上述表达式 (1)、 (8)和(9)中的技术相同的技术来计算线段图像构成像素 PX2的颜色成分的像素值。
因此,在步骤SP25中,执行轮廓线4交正处理,其中,通过利 用存在于线革殳图像构成像素附近的邻近<象素的像素值的内插来计 算线段图像构成像素的像素值(内插像素值),并由内插像素值来 代替线段图像构成像素的像素值。在下一步骤SP26中,经过用于消除不必要的识别專仑廓线的图 像处理的摄影图像被作为实时取景图像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上。 图13 ~图17示出了4仑廓线显示在背面监一见器12上的各种方式。应 注意,图13 ~图17中的虚线示出已消除(不显示)4仑廓线的情况。
例如,在选择AF模式作为聚焦模式的状态下选择"宽"作为 AF区域选择图案,并且在选择AE模式作为曝光模式的状态下选择 分割测光(或中央重点加^L平均测光)作为测光才莫式的情况下,消 除了第四專仑廓线L51的线段图像Gvl 一皮显示在背面监一见器12上(见 图13)。
同样,在选择AF模式作为聚焦模式的状态下选择"中心点" 作为AF区域选择图案,并且在选择AE模式作为曝光模式的状态 下选择点测光作为测光才莫式的情况下,消除了第一^^廓线L1 L4 和第二專仑廓线Lll ~L18的线_险图<象Gv2 ^皮显示在背面监—见器12 上(见图14)。
同样,在选择AF模式作为聚焦模式的状态下选择"局部"作 为AF区域选择图案,并且在选择AE模式作为曝光模式的状态下 选择点测光作为测光才莫式的情况下,消除了第一4仑廓线Ll L4的 线段图像Gv3被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上(见图15 )。在摄影者选 冲奪第二專仑廓线Lll ~L18和第三轮廓线L19中的一条作为AF区域 之后,消除了除所选择的轮廓线外的轮廓线的线段图像被显示在背 面监视器12上。具体地,在选择轮廓线Lll作为AF区域的情况下, 消除了第二轮廓线Lll ~L18和第三轮廓线L19中没有被选择的轮 廓线L12 L19、以及显示了被指定的轮廓线(也称为"指定轮廓 线")Lll的线段图像Gv4被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上(见图16)。
同样,在选择MF模式作为聚焦模式、选择ME模式作为曝光 模式的情况下,线段图像不会被显示在背面显示器12上,即,在背面监视器12上进行显示,其中,完全消除了所有轮廓线(第一 轮廓线L1-L4、第二轮廓线Lll ~L18、第三轮廓线L19和第四轮 廓线L51)(见图17)。应注意,图17示出了在显示第三4仑廓线L19 的状态下的线段图像Gv5 。这使用户能够更容易地了解摄影区域的 中心位置。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得到在通过副成像器件7获 取的摄影图像中示出的线段图像,并校正对应于已设定的摄影条件 而提取的部分线段图像,从而,可以有效地显示在摄影条件下有用 的轮廓信息,并才是高实时取景图^f象的—见觉辨认率。
变型
尽管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内容。
例如,尽管上述实施例^皮描述成以下的配置,其中,在图8所 示的步骤SP23中识别待消除的轮廓线,并且在步骤SP25中从实时 取景图像中消除待消除的这些轮廓线,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该配 置,并且可以进4亍其他配置。例如,进4于以下配置,其中,在步骤 SP23中识别待增强的轮廓线,并且4丸行在步骤SP25中在实时取景 的摄影图像中增强这些轮廓线的处理。更具体地,在步骤SP23中, 将才聂影者能够更容易地在一见觉上辨:〖人的有用4仑廓线(即,对应于由 摄影者设定的摄影条件的轮廓线)识别为待校正的轮廓线(即,待 增强的轮廓线)。
可以使用图9所示的数据表来识别待增强的轮廓线,并且在选 择AF模式作为聚焦模式并选择"中心点"作为AF区域选择图案 的状态下,将显示第三4仑廓线L19,所以第三4仑廓线L19^皮识别为 待增强的轮廓线。然后,在步骤SP24中,获得在摄影图像中被识别为待增强的 寿仑廓线(识别專仑廓线)的位置信息。
在步骤SP25中,执行以下处理,其中,改变存在于示出了在 由副成像器件7获取的摄影图像中被识别为待增强的轮廓线的位置 处的像素的像素值以使其值降低,从而j吏识别轮廓线增强。更具体 地,将线段图像构成像素的像素值变为比线段图像构成像素的原始 像素值更小的像素值。例如,执行将所有线段图像构成像素的像素 值变为"0"的图像处理,从而提高了所识别的像素值。
在步骤SP26中,将经过用于增强识别轮廓线的图像处理的摄 影图像作为实时取景图像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上。
因此,可以基于摄影条件,从显示在摄影图像中的线段图像决 定4寺增强的识别(部分)线,并且可以改变构成识别4仑廓线的线賴: 图<象构成1象素的{象素值以增强识别4仑廓线,从而将有用的4仑廓信息 清晰地显示在背面监一见器12上。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了解,根据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可以进行 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或 等同物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取景器光学系统,被配置为观察从摄影光学系统输入的对象图像;透光元件,其上设置有在摄影区域内表示与摄影条件有关的摄影支持信息的检测位置的线段图像;成像器件,被配置为获取与其上已重叠有所述线段图像的所述对象图像有关的摄影图像;以及线段图像校正装置,用于校正从所述摄影图像中所示的所述线段图像中提取的一部分线段图像,所述一部分线段图像已对应于已设定的所述摄影条件而提取。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透光元件置于所 述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路上;以及其中,所述成像器件位于能够接收已通过所述透光元件 的对象图像的位置处。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所述线段图像校正装置还包 括确定装置,用于基于所述摄影条件,确定将从所述线段 图像中消除的所述一部分线段图像;以及图像处理装置,用于改变在所述摄影图像中构成所述一 部分线段图像的构成像素的像素值,从而消除所述一部分线段 图像。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所述线段图像校正装置还包 括确定装置,用于基于所述摄影条件,确定在所述线段图 像中待增强的所述一部分线段图像;以及图像处理装置,用于改变在所述摄影图像中构成所述一 部分线段图像的构成像素的像素值,从而增强所述一部分线段 图像。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线段图像校正装 置改变所述像素值以使亮度变低,从而增强所述一部分线段图 像。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摄影条件是与聚 焦有关的设定信息。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摄影条件是与曝 光有关的设定信息。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透光元件是其上 成《象有所述对象图像的聚焦板。
9. 才艮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线段图像由对应 于多个摄影条件的多条线段构成。
10.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通过使用在所述摄影 图像中存在于所述一部分线段图像附近的邻近像素的像素信 息来使所述构成像素经过内插处理,所述图像处理装置从所述 摄影图像中消除所述一部分线段图像。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邻近像素是存在于与构成所述一部分线段图像的所述线段延伸的方向垂直 的方向上的^f象素。
12. —种成像装置,包括取景器光学系统,被配置为观察从摄影光学系统输入的 对象图像;透光元件,其上设置有在摄影区域内表示与摄影条件有 关的摄影支持信息的检测位置的线段图像;成像器件,被配置为获取与其上已重叠有所述线段图像 的所述对象图像有关的摄影图像;以及线4殳图像才交正单元,用于4交正从所述摄影图像中所示的 所述线段图像中提取的一部分线段图像,已提取的所述一部分 线段图像对应于已设定的所述摄影条件。
全文摘要
一种成像装置,包括取景器光学系统,被配置为观察从摄影光学系统输入的对象图像;透光元件,在其上设置有在摄影区域内表示关于摄影条件的摄影支持信息的检测位置的线段图像;成像器件,被配置为获取与其上已重叠有线段图像的对象图像有关的摄影图像;以及线段图像校正单元,用于校正从摄影图像中所示的线段图像中提取的一部分线段图像,这部分线段图像已对应于已设定的摄影条件而提取。
文档编号G03B13/02GK101315509SQ20081011103
公开日2008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29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30日
发明者佐藤大辅, 宫本忠之, 橘浩史, 水口淳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