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式传送装置以及使用带式传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0939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式传送装置以及使用带式传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式传送装置以及使用带式传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
置。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相类型或相似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包含这种类型 的带式传送装置,该种类型的带式传送装置使用用于静电吸附并传 送记录部件的传送带或用于暂时保持并传送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 带。在这种类型带式传送装置中,在诸如传送带和中间转印带等带 部件的背面侧设置有作为用于支撑诸如转印部件等部件的支撑部件 的带背面部件。尤其在实现装置的小型化时,带背面部件布置为这 样其一部分位于接近于带部件的内周面的位置。
此外,当使用这种类型的带式传送装置时,为了防止带部件颤 动,己知这样的结构,在该结构中带背面部件以这样的方式挤压在 带部件的内周面上,即该带部件可以朝向其外周面侧伸展(见日本
专利公告No.2001-305877 (根据该发明的实施例,图1))。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式传送装置,该带式传送装 置包括可以沿着循环轨迹移动的带部件以及设置在该带部件的背面
侧并布置为接近于该带部件到这样程度的带背面部件该带背面部 件可以与该带部件相接触,从而,在该带部件循环时,可以防止该 带部件附着到该带背面部件上,从而稳定该带部件的循环轨迹。 (1) 一种带式传送装置,包括 环状带部件,其承载在多个承载部件上并在所述多个承载部件 上循环运动;带背面部件,其布置在所述环状带部件的背面侧并且包括接近 部分,其中,所述接近部分设置为接近于所述环状带部件到这种程 度在所述环状带部件保持静止时,可以防止所述接近部分接触所 述环状带部件,而在所述环状带部件循环时,所述接近部分可以与 所述环状带部件不定期地接触;以及
非附着部分,其包括可与所述环状带部件接触以防止所述环状 带部件被静电吸附到所述接近部分的非吸附表面,所述非吸附表面 设置在所述接近部分的与所述环状带部件相对的表面的一部分或全 部中,并且由于所述非吸附表面的存在而使得所述非附着部分可以 防止所述环状带部件附着到所述接近部分上。
(2) 如以上述第(1)项中所述的带式传送装置,
其中,所述非附着部分与所述带背面部件的所述接近部分一体 地或分离地形成,并且
所述非吸附表面由下述材料制成所述材料在这样的范围内使 由所述环状带部件和所述非吸附表面之间的摩擦所产生的摩擦起电 量小,即所述非吸附表面可以防止所述环状带部件被静电地吸附 到所述接近部分上。
(3) 如以上第(2)项中所述的带式传送装置,
其中,所述环状带部件由聚酰胺-酰亚胺系树脂制成,以及 所述非吸附表面是通过在所述带背面部件上设置聚氨酯系树脂 片材部件而形成的。
(4) 如以上第(1)项到第(3)项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式传送装
置,
其中,所述非附着部分的所述非吸附表面构造为这样所述非 吸附表面可以作为线状接触表面与所述环状带部件相接触。
(5) 如以上第(1)项到第(4)项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式传送装
置,
其中,所述非附着部分的所述非吸附表面构造为这样所述非 吸附表面可以作为点状接触表面与所述环状带部件相接触。
(6) —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图像保持部件,其保持调色剂图像;以及 如以上第(1)项到第(5)项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式传送装置, 其布置为与所述至少一个图像保持部件相对。
(7) —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至少一个图像保持部件,其保持调色剂图像;以及 带式传送装置,其布置为与所述至少一个图像保持部件相对,
所述带式传送装置包括
环状带部件,其承载在多个承载部件上并在所述多个承载部件 上循环运动;
带背面部件,其布置在所述环状带部件的背面侧并且包括接近 部分,其中,所述接近部分设置为接近于所述环状带部件到这种程
度在所述环状带部件保持静止时,可以防止所述接近部分接触所 述环状带部件,而在所述环状带部件循环时,所述接近部分可以与 所述环状带部件不定期地接触;以及
非附着部分,其包括可与所述环状带部件接触以防止所述环状 带部件被静电吸附到所述接近部分的非吸附表面,所述非吸附表面 设置在所述接近部分的与所述环状带部件相对的表面的一部分,并 且由于所述非吸附表面的存在而使得所述非附着部分可以防止所述 环状带部件附着到所述接近部分上;以及
姿态校正部分,其沿与所述环状带部件的循环方向垂直相交的 宽度方向设置在所述非附着部分的除了所述非吸附表面之外的其他 区域的两侧,所述姿态校正部分包括吸附表面,其中,与所述非吸 附表面相比,所述吸附表面容易静电吸附所述环状带部件;并且由 于所述吸附表面的存在,在所述环状带部件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未 被静电吸附到所述吸附表面的状态下,所述姿态校正部分可以可以 沿远离所述至少一个图像保持部件的方向静电吸附和移动所述环状 带部件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以便校正所述环状带部件的循环传送 姿态。
(8) 如以上第(7)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图像保持部件包括多个图像保持部件,以及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移位机构,其可以在接触位置和分隔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环 状带部件,其中,所述接触位置为所述环状带部件与所有所述多个 图像保持部件相接触的位置,所述分隔位置为所述环状带部件与所 述多个图像保持部件中的一个相接触并与其余图像保持部件分隔的 位置。
(9) 如以上第(7)项或第(8)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其中,所述非附着部分的所述非吸附表面由下述材料制成所
述材料在这样的范围内使得由所述环状带部件和所述非吸附表面之 间的摩擦所产生的摩擦起电量小,即所述非吸附表面可以防止所 述环状带部件被静电地吸附到所述接近部分上。
(10) 如以上第(7)项到第(9)项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
装置,
其中,所述非附着部分的所述非吸附表面构造为这样所述非 吸附表面可以作为线状接触表面与所述环状带部件相接触。
(11) 如以上第(7)项到第(10)项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
装置,
其中,所述非附着部分的所述非吸附表面构造为这样所述非 吸附表面可以作为点状接触表面与所述环状带部件相接触。
(12) 如以上第(7)项到第(11)项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
装置,
其中,所述环状带部件是暂时保持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部 件,以及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检测部件,其在所述环状带部件的表面侧布置为这样所述检 测部件与所述环状带部件中对应于所述非吸附表面的区域相对并且 与所述环状带部件的表面隔开,所述检测部件可以检测所述环状带 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密度。
根据如在以上第(1)项中所阐述的本发明,带式传送装置包括可以沿着循环轨迹循环的带部件和带背面部件,其中,该带背面部件以其可以与所述带部件接触的程度布置在所述带部件的背面侧。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在所述带部件循环时,可以防止带部件附着到所述带背面部件上,所以可以稳定所述带部件的循环轨迹。
根据如在以上第(2)项中所阐述的本发明,可以将通过在所述带部件摩擦所述带背面部件时所产生摩擦起电提供的静电吸附力控制在不破坏所述带部件的循环的水平。
根据如在以上第(3)项中所阐述的本发明,与不具有本结构的带式传送装置相比,可以使用通用的组成部件来减少摩擦起电量。
根据如在以上第(4)项中所阐述的本发明,不用添加单独部件就可以容易地形成非附着部分。
根据如在以上第(5)项中所阐述的本发明,不用添加单独部件就可以容易地形成非附着部分。
根据如在以上第(6)项中所阐述的本发明,提供了这样的图像
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带式传送装置以及图像保持部件,其中,所述带式传送装置包括带部件和带背面部件,所述带部件可以沿着循环轨迹循环,所述带背面部件以其可与所述带部件相接触的程度接近地设置在所述带部件的背面侧;所述图像保持部件设置
为与所述带部件相对。根据这种结构,由于在所述带部件循环时,可以防止所述带部件附着到所述带背面部件上,所以可以稳定所述带部件的循环轨迹。
根据如在以上第(7)项中所阐述的本发明,提供了这样的图像
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多个图像保持部件和带背面部件,其中,所述多个图像保持部件布置在可沿循环轨迹移动的带部件的表面侧;所述带背面部件以其可与所述带部件相接触的程度接近地
设置在所述带部件的背面侧。根据这种结构,在所述带部件循环时,不仅可以防止所述带部件附着到所述带背面部件上,而且所述带部件的两端部分被静电吸附并向所述带背面部件移动。g卩,在实现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效果时,可以稳定所述带部件的循环轨迹。
根据如在以上第(8)项中所阐述的本发明,根据所述带部件可以与之相接触的图像保持部件的数目,可以容易地形成不同模式的图像例如单色和彩色图像,并且尤其是可以实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
的小型化。
根据如在以上第(9)项中所阐述的本发明,可以将由所述带部件摩擦所述带背面部件时所产生的摩擦起电量而引起的静电吸附力控制在不破坏所述带部件的循环的水平。
根据如在以上第(10)项中所阐述的本发明,不用添加单独部件就可以容易地形成非附着部分。
根据如在以上第(11)项中所阐述的本发明,不用添加单独部件就可以容易地形成非附着部分。
根据如在以上第(12)项中所阐述的本发明,与不具有本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相比,所述检测部件可以设置在所述带部件的更稳定的位置,从而可以提高所述检测部件的检测精度。


基于附图,将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图1A为根据本发明的本实施例模型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带
式传送装置所适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轮廓的说明图,图1B为形成在
带背面部件中的非附着部分的局部放大图2A为根据本发明的本实施例模型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带
式传送装置所适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轮廓的说明图,图2B为分别形
成在带背面部件中的非附着部分和姿态校正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
2C为带部件的波状抖动的说明图3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轮廓的说明图;图4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带式传送装置的说明图5A为带式传送装置的局部放大图,图5B至图5D分别为非附着部分的具体实例的说明图6A和图6B分别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处理盒更换方法的说明图以及用于补给记录部件(记录材料或记录介质)的方法的说明图;图7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2的带式传送装置的说明图;图8为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2的带式传送装置中采用的移位机构的典型视图9A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2的带式传送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9B至9D分别为非附着部分和姿态校正部分的具体实例的说明图;图IOA为示例性实施例2中带的循环操作的说明图,而图10B
和IOC分别为比较模型的说明图,图IOB示出带部件不波动的情况,
图IOC示出带部件波动的情况;
图11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3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轮廓的说明图12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3的带式传送装置的说明图13A至13C分别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3的非附着部分的具体
实例的说明图14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4的带式传送装置的说明图15A示出示例性实施例4中使用的非附着部分的具体实例,
图15B为非附着部分和检测装置之间位置关系的说明图16为示出实例1的结果的表格;以及
图17为示出实例2的结果的表格。
具体实施例方式
首先,将概略地说明本发明所适用的实施例模型。
实施例模型的概述
图1A和1B示出根据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例模型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带式传送装置所适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轮廓。在图1A和1B中,根据本实施例模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图像保持部件8(在本实施例中为两个保持部件8a和8b)布置为这样其与本带式传送装置中使用的带部件1的表面侧(正面侧)相对,并且在带部件1的背面侧,在与图像保持部件8相对的位置布置有用于转印图像保持部件8上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部件9(在本实施例中为两个转印部件9a和9b)。
12如图1A和IB中所示,应用于以上所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典型带式传送装置包括承载(张紧)在多个承载部件(张紧部件)
2(2a, 2b)上并可以在其上循环的环状带部件1;设置在带部件1的背面侧并包括接近部分3A的带背面部件3,其中,该接近部分3A
设置为这样接近于带部件1以致在带部件1保持静止时,防止接近部分3A接触带部件1,并且在带部件l循环时,接近部分3A可以与带部件1不定期地接触;以及设置在带部件1的背面侧并包括非吸附表面5的非附着部分4,其中,该非吸附表面5形成在带背面部件3的接近部分3A中与带部件1相对的全部或一部分上,并可与带部件1接触从而防止带部件1被静电吸附到接近部分3A上,而由于非吸附表面5的存在,非附着部分4可以防止带部件1附着到接近部分3A上。这里,图1A示出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1B为从箭头标记E的方向看图1A中示出的接近部分3A时接近部分3A的表面的局部放大图。
这里,带背面部件3例如以其支撑诸如转印部件9等内置部件这样的方式设置在带部件1的背面侧。因而,从形状稳定性、批量生产等观点来看,优选地,带背面部件3可以由合成树脂制成。此外,术语"允许接近部分3A不定期地接触带部件1的接近位置"是指带背面部件3包括以这样的距离布置的接近部分3A:在循环的带部件1颤动或朝向其背面侧受到挤压时,允许带部件1接触带背面部件3。
此外,带部件1可以是承载在多个承载部件2上并可以在其上循环的部件。具体而言,该带部件1可以是保持并传送记录部件的传送带,或可以是暂时保持调色剂图像并一次将其全部转印到记录部件的中间转印部件。
此外,为了防止带部件1和接近部分3A彼此附着,作为非附着部分4,可以使用包括非吸附表面5的部分。由于非吸附表面5用来防止带部件1附着到带背面部件3的接近部分3A上。因而,例如为了在循环期间能减小对于带部件1的静电吸附力,作为非吸附表面5,例如可以附着片材,该片材使得与带部件1的摩擦起电量小,或者带背面部件3本身的表面可以形成为这样其与带部件1的接触面积减小以便可以减小静电吸附力。为了减小由于带部件1摩擦非附着部分4时所产生的摩擦起电量而引起的静电附着力,非附着部分4可以优选地以下列方式构造。
艮卩,非附着部分4可以与带背面部件3的接近部分3A —体地形成或与其分离地形成,并且在该非附着部分4用作非吸附表面5
的范围内,非附着部分4可以由这样的材料制成该材料可以减少在带部件1和非吸附表面5之间产生的摩擦起电量。这种结构可以
将所产生的摩擦起电量本身控制降至较低水平。具体而言,在带部
件1由聚酰胺-酰亚胺系树脂制成时,非吸附表面5可以构造为这样聚氨酯系树脂片材部件设置在带背面部件3上。这里,作为聚氨酯
系树脂片材部件,可以使用橡胶部件和泡沫部件。
此外,为了使非附着部分4可以减小其与带部件1的接触面积,
可以釆用下列结构。
艮P,非附着部分4的非吸附表面5可以优选地构成为其可以作为线状接触表面与带部件1相接触。由此,即使在带部件1和带背面部件3彼此相接触时,也可以减小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减少在两者之间产生的静电吸附力。
这里,根据包括线状接触表面的典型实施例,多个肋可以设置在分别朝向带部件1凸出的接近部分3A中。在这种情况下,肋可以优选地具有这样的弯形截面以便肋与带部件1的接触部分设置在肋的顶部。
另一方面,根据包括点状接触表面的典型实施例,在接近部分3A中,非吸附表面5可以形成为根据颗粒化加工形成的粒状表面,以便其具有5pm或更大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和20nm或更大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在粒状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比5pm小时或在十点平均粗糙度Rz比20pm小时,带部件1和粒状表面之间的平均间隔距离也小,从而担心由于在带部件1摩擦带背面部件3时所产生的静电吸附力而使带部件1附着到接近部分3A上。此外,在增加粒状表面的粗糙度时,可以减小接触面积,但是为了减少带部件1的损坏并方便粒状表面的加工,算术平均粗糙度Ra优选为20pm或 更小。这里,算术平均粗糙度Ra和十点平均粗糙度Rz基于JIS B 0601-1994 (日本工业标准B 0601-1994)。
通常,承载在承载部件2上的带部件1受到承载部件2使带本 身伸展的方向上的力,并且带部件1的波状抖动容易在与带部件1 的循环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侧增加。因而,在根据本实施 例模型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带传送部件所适用的图像形成装置 中,考虑带部件1的波状抖动。
艮口,如图2A和2B所示,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用于保持调色剂图 像的图像保持部件8 (8a, 8b)和其中环状带部件1设置为与图像保 持部件8相对并允许循环的带式传送装置。具体而言,本带式传送 装置包括承载在多个承载部件2 (2a, 2b)上并可在其上循环的环 状带部件1;设置在带部件1的背面侧并包括接近部分3A的带背面 部件3,其中,该接近部分3A设置为这样在带部件l保持静止时 防止该接近部分3A接触带部件1,以及设置为这样在带部件l循 环期间该接近部分3A如此接近于带部件1以致可以与带部件1不定 期地接触;包括非吸附表面5的非附着部分4,其中,该非吸附表面 5形成在带背面部件3的接近部分3A的与带部件1相对的表面的一 部分中,非吸附表面5可与带部件1相接触从而防止带部件1静电 吸附到接近部分3A上,由于非吸附表面5的存在,非附着部分4可 以防止带部件1附着到接近部分3A上;以及包括两个吸附表面7的 姿态校正部分6,其中,该两个吸附表面7分别在与带部件1的循环 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形成在非附着部分4的除非吸附表面5 之外的其他部分中,并比非吸附表面5更容易静电吸附带部件1,而 由于存在吸附表面7,在宽度方向两侧部分未被静电吸附到吸附表面 7上的状态下,姿态校正部分6可以沿远离图像保持部件8的方向静 电吸附和移动带部件1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从而校正带部件1的 循环传送姿态。这里,图2A示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带式传送 装置所适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2B示出在从箭头标记 F方向看接近部分3A时图2A中所示接近部分3A的表面的局部放
15大图。
尤其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带式传送装置适合在图像形 成装置中使用,其中,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可以在接触位置和分隔 位置之间移动带部件1的移位机构,其中,该接触位置为带部件1
与所有图像保持部件8 (8a, 8b)相接触的位置,该分隔位置为带部 件i与一个图像保持部件8a相接触并与其余图像保持部件8b隔开 的位置。
换句话说,如图2C中所示,在薄的带部件1承载在承载部件2 上并允许在该承载部件2上循环时,在某些情况下,如此承载的带 部件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可能会发生波动(波状抖动)。在图 像保持部件8设置为与带部件1相对的结构中,以及尤其在图像保 持部件8设置为接近于带部件1的结构中(例如,在图像保持部件8 设置为接近于转印部分的结构中;或在对于设置为与带部件1隔开 的图像保持部件8来说,图像保持部件8包括多个图像保持部件8 的结构中),带部件1的这种波状抖动引起在带部件1循环期间带 部件1的波动部分可能会与图像保持部件8相接触的可能性。为了 防止带部件1与图像保持部件8的这种不必要的接触,优选地,可 以防止带部件1附着到带背面部件3的接近部分3A上,并且可以校 正带部件1的姿态,从而防止带部件1的波状抖动。
具体而言,在带背面部件3的接近部分3A的一部分中可以设 置有具有非吸附表面5的非附着部分4,其中,防止该非吸附表面5 静电吸附到带部件1上;此外,在带背面部件3的存在于非附着部 分4的非吸附表面5外部的一部分中可以设置有各自包括吸附部分7 的两个姿态校正部分6,其中,该吸附部分7在带部件1未被静电吸 附到接近部分3A上的状态下可以静电吸附和移动带部件1。 g卩,由 于这两个部分的操作,可以实现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不仅可以 防止带部件1的波状抖动,而且可以防止带部件1附着到接近部分 3A上。这里,图2C为沿着图2中所示的C-C线截取的剖视图。多色图像等图像时,该图像形成装置可以通过利用移位机构移动带 部件1来切换模式。
接下来,下面将更详细说明在以这种方式切换模式时对带部件 l的影响。这里,假定如图2C中所示,带部件l在其宽度方向两端
部分波动,而非吸附表面5设置在带背面部件3的接近部分3A的一 部分中,并且吸附表面7设置在非吸附表面5的外侧。如图2A中所 示,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当带部件1与多个图像保持部件8(8a, 8b) 相接触时,图像保持部件8保持带部件1;或者当转印部件9(9a, 9b)使用辊状部件时,图像保持部件8和设置为从带部件1的背面 侧与图像保持部件8相对的转印部件9将带部件1保持在该图像保 持部件8与该转印部件9之间。因而,生成劣质图像并不存在任何 特别大的问题。
然而,当存在与带部件1隔开的图像保持部件8 (在本实施例 中为8b)时,根据带部件1与图像保持部件8之间的间隔距离,存 在带部件1的波动部分可能会与图像保持部件8b相接触的可能性。 当使用移位机构使承载在承载部件2(2a, 2b)上的带部件1移动时, 带部件1远离图像保持部件8b移动,而带部件1仍与一个图像保持 部件8a相接触,尤其是,当采用上述系统时,用于使带部件l移位 的移位机构本身可以简化但难以确保较大的间隔距离,从而产生带 部件1的波动部分可能会与图像保持部件8b相接触从而产生缺陷图 像这样的担心。
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例模型,由于带背面部件3的接近部分 3A的与带部件1的波动部分相对应的部分设置吸附表面7,所以带 背面部件3和带部件1可以因它们相互摩擦而起电;此外,当带部 件1 一旦摩擦起电时,静电吸附力施加在带部件1的带背面部件3 一侧,从而带部件1的波动部分被拉向带背面部件3。结果,可以控 制带部件1的波状运动从而校正带部件1的姿态,由此,即使带部 件1和图像保持部件8b之间的间隔距离较小,也可以防止带部件1 与图像保持部件8b相接触。
在该实施例中,非吸附表面5可以仅仅构造为这样可以防止带部件1总体上附着到接近部分3A上。例如,非吸附表面5也可以
设置为靠近接近部分3A的宽度方向中心。
此外,尽管吸附表面7并不限于任一具体表面,然而从简化结 构的观点来看,作为吸附表面7,优选地,可以使用平滑表面,其中,
该平滑表面平坦和光滑到这样的程度由于带部件1和吸附表面7
之间的摩擦所产生的静电吸附力,使得在带部件1未被静电吸附到
图像保持部件8b上的状态下,可以静电吸附并移动带部件1。这里,
在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带式传送装置所适用的图像形成装置
中,非附着部分4的非吸附表面5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似,因而 这里将省略其说明。
此外,在带部件1为中间转印部件的实施例中,在设置有用以 检测中间转印部件上调色剂图像的密度的检测部件时,优选地,该
检测部件可以设置为这样其与非吸附表面5的区域相对应。根据
这种结构,可以在带部件1的颤动较少部分中检测带部件1上的调 色剂图像,从而可以提高图像检测的精度。
现在,下面将参照本发明的分别在各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对本 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示例性实施例1
图3示出根据本实施例模型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带式传送装 置所适用的示例性实施例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图3中,根据本
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以下列方式构成目卩,在装置外壳10的下部
设置有记录部件供给单元11,其中,该记录部件供给单元11设置成
可以被拉出并用于供给记录部件;并且,在记录部件供给单元ll的
上方以各自沿竖直方向线性延伸的方式布置有图像形成引擎20 (20a 20d),其中,这些图像形成引擎20分别用于在记录部件上 形成四种颜色即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青色)(C) 和黑色(K)的调色剂图像。
此外,在这些图像形成引擎20的上方设置有用于定影通过图像 形成引擎20在记录部件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的定影装置14。此外,装置外壳10在其上表面的一部分中包括记录部件储存部分10a,其 中,由定影装置14定影的记录部件从装置外壳10排出并储存到该 记录部件储存部分10a中。
此外,在装置外壳10内位于记录部件供给单元11和定影装置 14之间并且与四个图像形成引擎20a 20d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带式 传送装置30,其中,该带式传送装置30构造为这样其静电吸附和 传送记录部件并可以在给定剥离部分中将记录部件剥离。
根据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引擎20包括可以形成各色调色剂图 像的处理盒21、用于在布置于处理盒21的后部的感光部件22上形 成静电潜像的激光曝光装置24以及布置在与处理盒21内的感光部 件22相对的位置处的转印辊27,其中,感光部件22用于在其中保 持通过处理盒21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这里,在位于处理盒21内并 位于感光部件22的周围的位置处,布置有用于给感光部件22充电 的充电辊23、用于向显影辊25供给调色剂的调色剂供给辊26等, 其中,该显影辊25用以将形成在感光部件22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 可见图像。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记录部件供给单元11包括用于在其中储 存记录部件的供给盒lla。此外,沿记录部件传送方向在供给盒lla 的下游侧端部的附近设置有用以从供给盒lla逐一处理和送出记录 部件的处理机构12。根据处理机构12,通过传送辊12b和阻滞辊12c 的协同操作来处理利用拾取辊12a从供给盒lla送出的记录部件, 而仅有记录部件中的最上面一个被送出到下游侧。
此外,在带式传送装置30的上游侧设置有定位辊13,其中, 该定位辊13暂时对准被传送的记录部件的位置,并且以后在给定时 刻(给定时间)将位置受到如此对准的记录部件传送到带式传送装 置30。
另一方面,定影装置14包括例如加热辊14a和加压辊14b,并 且构造为其可以充分地进行对调色剂图像的定影。此外,沿记录 介质传送方向在定影装置14的下游侧设置有排出辊15,其中,该排 出辊15布置为与装置外壳10的开口相对并且用以将记录部件排出到记录部件储存部分10a上。这里,为了可以在记录部件的两面上 形成图像,根据需要使排出辊15反转。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记录部件传送通道包括普通的传送通 道41,其中,从供给盒lla供给的记录部件通过定位辊13、带式传 送装置30以及定影装置14被传送到排出辊15;以及翻转传送通道 42,其中,由排出辊15翻转的记录部件从排出辊15通过与普通的 传送通道41不同的通道被传送到定位辊13。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翻转传送通道42的一部分也形成在记录 部件供给单元11的内部。这里,在普通传送通道41和翻转传送通 道42两个通道中适当地设置有用以确保记录部件的传送操作的传送 部件(诸如传送辊和传送导向件等)。
接下来,将对根据本实施例的带式传送装置30进行说明。
如图4中所示,设置为与感光部件22 (22a 22d)相对的带式 传送装置30包括传送带31,其承载在两个承载辊32和33上并可 以以其例如由承载辊33驱动的方式循环,其中,该承载辊33布置 在上方,即布置在记录部件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传送带31由例如 聚酰胺-酰亚胺系树脂制成并用作环状带部件;用作合成树脂制成的 带背面部件的支撑框架部件35,其设置在用于支撑例如转印辊27 (27a 27d)的传送带31的背面侧;充电装置34,其设置为与承载 辊32相对,并且该充电装置34与承载辊32之间布置有传送带31, 该充电装置34用于将记录部件静电吸附在传送带31上,承载辊32 沿记录部件传送方向布置在传送带31的位于上游侧的记录部件传送 表面上;以及清洁部件36,其设置在传送带31的记录部件非传送表 面上,并沿传送带31的循环方向位于承载辊33下游的位置处,以 便朝向支撑部件35挤压传送带31,并且也用以清洁传送带31的表 面。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带式传送装置30还包括转印辊27。
这里,充电装置34构造为这样给定的充电偏压可以从偏压电 源(未示出)施加到充电装置34和接地作为支撑辊的承载辊32之 间,以提供对传送带31的适当的静电吸附性能,从而允许传送带31 开始其记录部件传送操作。
20另一方面,设置在传送带31的背面侧的支撑框架部件35由这 样的部件制成该部件通过注射成型聚碳酸酯树脂和ABS树脂的聚 合物合金制造而得到。此外,支撑框架部件35在其邻接转印辊27 的下游侧部分包括表面侧凸出表面35A,并且在其与转印辊27相对 应的部分和邻接转印辊27的上游侧部分包括背面侧凸出表面35B (与接近部分相对应),其中,该表面侧凸出表面35A凸出而接近 于传送带31的记录部件传送表面的内周面,该背面侧凸出表面35B 朝向传送带31的记录部件非传送表面一侧凸出。这里,为了实现带 式传送装置30的小型化,在最上游的转印辊27a的上游侧和最下游 侧的转印辊2 7 d的下游侧没有设置这种凸出表面。
此外,特别地,根据本实施例,如图5A中所示,在支撑框架 部件35的背面侧凸出表面35B的与清洁部件36接近的位置(在图 5A中为由a所示的区域)处,清洁部件36使传送带31最接近于背 面侧凸出表面35B。由此,在背面侧凸出表面35B的整个传送带宽 度方向区域上形成非附着部分,其中,该非附着部分可以防止传送 带31由于在传送带31与支撑框架部件35接触并摩擦时在两者之间 所产生的静电吸附力而附着到支撑框架部件35上;此外,作为非附 着部分的非吸附表面,安装由聚氨脂系树脂制成的片材37 (见图 5B)。这里,图5B的下部为从箭头标记D的方向看去时背面侧凸 出表面35B的正视图,而图5B的上部为其平面图。
换句话说,根据本实施例,支撑框架部分35与带背面部件相对 应;此外,为了实现带式传送装置30的小型化,传送带31和支撑 框架部件35的一部分布置为彼此接近,并且传送带31与支撑框架 部件35之间的距离设置为这样在传送带31循环时,传送带31和 支撑框架部件35的一部分可以彼此接触。
接下来,下面将说明在如此构造的带式传送装置30中的支撑框 架部件35和传送带31的操作。在如图5A所示的带式传送装置30 中,由于清洁部件36朝向支撑框架部件35挤压传送带31,所以传 送带31更容易与支撑框架部件35相接触。尤其是,在长时间使用 传送带31之后容易发生这种现象,或者发生这种现象取决于零件的精度、装置的组装精度及其环境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当支撑框架 部件35和传送带31彼此摩擦并且它们相互的带电系统的差别较大 时,两者都容易摩擦带电,从而在两者之间产生较大的静电吸附力。
尤其是,如同本实施例中那样,当支撑框架部件35由合成树脂制成
时,零件精度和批量生产性能都非常好,但与由金属制成的支撑框
架部件35相比,摩擦起电的影响相当大。
此外,当产生这种静电吸附力时,传送带31容易附着到支撑框 架部件35上。当传送带31 —旦在某个位置附着到支撑框架部件35 上时,传送带31的位于这个位置附近的部分被拉向支撑框架部件35, 从而这种附着趋向于增加。结果,可以使传送带31的循环运动不稳 定,这会最终停止传送带31的循环运动。
鉴于此,如同本实施例中那样,当片材37被附着到支撑框架部 件35的与传送带31的易附着部分相对应的部分上时,在该部分中, 防止传送带31直接与支撑框架部件35相接触,从而传送带31可以 选择性地与片材37相接触。在这种情况下,由聚酰胺-酰亚胺系树脂 制成的传送带31和由聚氨酯树脂制成的片材37之间产生的摩擦起 电量较小(这是由这个事实所导致的传送带31和片材37相互的 带电系统彼此接近)。这可以减小朝向片材37静电吸附传送带31 的力,从而可以防止传送带31的附着。SP,由于支撑框架部件35 的附着有片材37的部分用作非吸附表面,所以可以获得以上效果。 换句话说,根据本实施例,附着有片材37的部分可以用作支撑框架 部件35的非附着部分。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如图5B中所示,片材37在与传送带31 的循环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附着到支撑框架部件35的整个区域 上。然而,片材37也可以选择性地附着到支撑框架部件35的可能 会与传送带31相接触的其他部分上。此外,片材37也可以附着到 背面侧凸出表面35B的整个区域上。此外,当存在表面侧凸出表面 35A可以与传送带31相接触的可能性时,片材37也可以附着到表 面侧凸出表面35A上。这里,作为片材37,可以选择带电系统与传 送带31的材料接近的材料,并且所选择的材料可以附着到支撑框架
22部件35上。此外,在片材37的材料与支撑框架部件35的材料相同 时,由于不需要考虑摩擦起电,所以支撑框架部件35本身可以设置 为更接近于传送带31。
在以上实施例中,作为非附着部分,示出片材37被附着到支撑 框架部件35上的实例。然而,非附着部分并不限于此,而是也可以 采用其它手段。也就是说,即使在传送带31开始摩擦支撑框架部件 35时,如果减小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那么可以减少摩擦起电量本 身,从而可以防止传送带31的附着。
图5C和5D分别示出上述非附着部分的实例。具体而言,在图 5C示出的实例中,作为非吸附表面,设置有多个肋38,其中,在制 造支撑框架部件35时,该多个肋38分别同时形成在背面侧凸出表 面35B上并沿着传送带31的循环方向延伸。在该实例中,肋38分 别由凸出部形成,其中,该凸出部沿着传送带循环方向延伸并且该 每个凸出部具有大致半圆形截面。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传送带31 开始接触支撑框架部件35时,传送带31实际上与这些肋38的顶部 接触从而使得接触表面成为线状接触表面,这样使得接触面积本身 非常小。因而,即使在肋38和传送带31彼此摩擦时,可以将在相 互摩擦部分中所产生的摩擦起电量控制在非常小的量,这可以防止 传送带31附着到支撑框架部件35上。这里,肋38的形状并不限于 此,而是,为了保持传送带31的循环运动处于良好的状况,优选地, 肋38可以具有沿传送带循环方向延伸的部件。此外,根据本实例, 可以使用具有lmm高度的肋。然而,这并不是限制性的,而是通常 也可以使用具有0.2mm或更大高度的肋。
此外,图5D示出这样的实例,其中,作为非吸附表面,可通 过颗粒化加工制造的粒状表面39设置在背面侧凸出表面35B上。颗 粒化加工为这样的加工通常,在成型模具上实施用于喷送喷粒材 料的喷粒处理或者在成型模具上实施化学蚀刻处理从而形成不均匀 表面,并且利用不均匀表面提供大量的微小凸出部。由此,支撑框 架部件35的与传送带31相接触的接触表面成为点状接触表面,从 而其接触面积非常小。这可以减小这两个部件之间的摩擦起电量,
23从而可以防止传送带31附着到支撑框架部件35上。这里,在本实
例中,作为粒状表面39,可以使用具有8pm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 的颗粒化表面。然而,这并不是限制性的,而是也可以使用具有5pm 或更大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或具有20pm或更大的十点平均粗糙度 Rz的颗粒化表面。
换句话说,根据这些实例,支撑框架部件35的形成有肋38或 粒状表面39的区域用作支撑框架部件35的非吸附表面。
接下来,下面将对在以上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更换处理盒21 的方法和向记录部件供给单元11补给记录部件的方法进行说明。
图6A示出设置在装置外壳10上的主体盖10b从装置外壳10 中打开的状态。在主体盖10b上,分别通过与其相关联的托架(未 示出)等一体地安装翻转传送通道42的一部分和带式传送装置30, 并且在主体盖10b被打开时,翻转传送通道42的一部分和带式传送 装置30随主体盖10b的打开移动而移动。此外,主体盖10b构造为 这样其可以以设置在装置外壳10的下部的支撑轴50作为枢轴沿 箭头标记"A"的方向打开。由于这种结构,在打开主体盖10b时, 例如,如图6A中所示,可以沿着箭头标记"B"的方向容易地拉出 处理盒2K在本实施例中,其与图像形成引擎20c的处理盒相对应)。
此外,图6B示出设置在装置外壳10的下部的记录部件供给单 元ll沿箭头标记"C"的方向从装置外壳IO拉出的状态。通常,在 记录部件供给单元11从装置外壳IO拉出的状态下,补给记录部件。 由此,可以实现维修性能优良和小型化的图像形成装置。
示例性实施例2
图7示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带式传送装置所适用的根据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根据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 的结构与示例性实施例1大致相似,并且带式传送装置30也基本上 类似地构造。然而,根据示例性实施例2的带式传送装置30与根据 示例性实施例1的带式传送装置30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具有所谓 的可收回结构,其中,在该可收回结构中,传送带31在单色图像形成时和彩色图像形成时之间的位置移动。
根据本实施例的彩色图像形成时中的带式传送装置30在结构 方面与示例性实施例1 (见图4)相似。因而,这里将省略其说明并
且下面将对在单色图像形成时的带式传送装置30的操作进行说明。 在单色图像形成时,如图7中所示,传送带31与三个感光部件 22a 22c隔开。换句话说,在单色图像形成时间,根据本实施例的传 送带31仅仅与最下游侧的感光部件22d相接触并与其余的感光部件 22a 22c隔开。
根据本实施例,用于使传送带31移位的移位机构构造为如图8 中所示。这里,图8为带式传送装置30的移位机构的结构的典型视 图,并且为了便于理解,在图8中,以放大方式表示移位量。
在图8中,根据本实施例的带式传送装置30构造为这样例如, 上游侧承载辊32可以沿箭头标记"G"的方向围绕最下游侧(在图 8中为位于上方的一侧)承载辊33的旋转轴33a整体地旋转,其中, 该箭头标记"G"的方向为传送辊32远离感光部件22移动的方向。 在承载辊32以这种方式旋转时,各个转印辊27a 27b也随此旋转一 起,和支撑框架部件(未示出) 一起移动;然而,由于转印辊27分 别包括将转印辊27向传送带31施压的施压部件28,所以存在向转 印辊27施加的力,其中,该力相对于传送带31向外挤压转印辊27。 因而,具有较小移位量的转印辊27d的位置被基本上保持在其被隔 开之前的同一位置处。结果,三个上游侧转印辊27a 27c的转印部 分保持在与其相应的感光部件22 (22a 22c)隔开的位置处,而最 下游侧转印辊27d可以保持在被布置为与感光部件22d相对的状态。 这使得在记录部件上形成单色图像成为可能。
在这种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传送带31与三个上游侧感光 部件22a 22c隔开时,感光部件22c设置相对于传送带31的最狭窄 的间隔距离,其中,该感光部件22c位于三个感光部件22a 22c的 最下游侧。在这种情况下,当传送带31本身在其宽度方向两端部分 波动时,波动端部分最容易与具有最狭窄间隔距离的感光部件22相 接触。在传送带31与感光部件22显著隔开时,这种接触不会产生问
题。然而,为了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并简化移位机构,必须将间隔距
离控制为较小距离,这使得对于传送带31的波状抖动采取措施是必要的。
根据本实施例,作为针对传送带31的波状抖动的措施,可以利 用下列结构。即,如图9A和9B中所示,设置在传送带31的背面侧 的支撑框架部件35的表面侧凸出表面35A设置为接近于传送带31 的内周面,在两者之间具有大约lmm或更小的间隙。在表面侧凸出 表面35A的一部分(在本实例中是位置靠近其宽度方向中心的部分) 上,附着有与实施例1相似的片材37;此外,表面侧凸出表面35A 的除了片材附着区域之外的其他区域的表面分别形成为其表面平坦 和光滑的平滑表面40。换句话说,片材37附着于其上的区域设置为 在其上具有非吸附表面的非附着部分,而在非附着部分的两侧的两
个平滑表面40设置具有吸附表面的姿态校正部分。这里,图9B的 下部为从箭头标记"H"方向看去时支撑框架部件35的正视图,而 图9B的上部为支撑框架部件35的平面图。此外,平滑表面40设置 为具有比5pm小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
接下来,下面将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传送带31的循环轨迹。 图IOA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传送带31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姿态。 在图10A中,在支撑框架部件35的表面侧凸出表面35A上,片材 37被附着在接近于凸出表面35A的中心的位置处;此外,在片材37 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平滑表面40。
根据这种结构,当传送带31与表面侧表面凸出35A相接触地 摩擦时,由于在凸出表面35A的接近中心的部分中,该部分提供较 小摩擦起电量,所以用于向表面侧凸出表面35A静电吸附传送带31 的力较小,从而传送带31的循环轨迹变得稳定。此外,在平滑表面 40中,即使在其由于传送带31的波状抖动而与传送带31摩擦时, 这里所产生的摩擦起电量仍然保持在平滑表面40中,从而其充当了 用于以这样的方式静电吸附经过这里的传送带31的力传送带31 未被吸附到表面侧表面35A上,从而向平滑表面40静电吸附传送带31并使其移动。这可以控制传送带31的波状抖动,并且即使在传送
带31和感光部件22之间的间隔距离较狭窄时,也可以防止传送带 31与感光部件22的表面相接触。
换句话说,根据本实施例,接近于传送带31的表面侧凸出表面 35A的附着有片材37的部分用作非吸附表面,从而减小静电吸附力 从而确保非吸附部分的性能。另一方面,由于平滑表面40用作吸附 表面,所以其可用作姿态校正部分以施加控制传送带31的波状抖动 的方向上的力。结果,传送带31的循环轨迹可以变得稳定,并且也 可以减少由于传送带31的波状抖动而引起的不利影响。
如图10B中所示,假定传送带31不波动,就不会引起传送带 31与感光部件22相接触的问题。然而,当在表面侧凸出表面35A 没有设置非吸附表面时,会出现传送带31附着到表面侧凸出表面 35A上的问题。另一方面,如图10C中所示,在传送带31波动时, 传送带31的波动部分可以与感光部件22相接触。此外,如果在表 面侧凸出表面35A上没有设置非吸附表面,则在传送带31摩擦表面 侧凸出表面35A时,由这种摩擦动作所引起的摩擦起电量过大,因 此,尽管施加用于限制传送带31的波状抖动的力,然而传送带31 的循环轨迹也被破坏了。
根据本实施例,如图10A中所示,片材37被附着到表面侧凸 出表面35A的接近中心部分以提供非吸附表面,而片材37的两侧形 成为用作吸附表面的平滑表面40,从而可以满足互相矛盾的作用 即,不仅不会破坏传送带31的循环轨迹,而且还可以控制传送带31 的波状抖动。
这里,作为非吸附表面,示出片材37被附着到表面侧凸出表面 35A上的实例。然而,与示例性实施例l相似,也可以设置如图9C 中所示的肋38,来代替附着片材37。此外,在形成如图9D所示的 粒状表面39时,可以提供相似的效果。然而,当然,在使用肋38 或粒状表面39时,肋38或粒状表面39的两侧必须形成为平滑表面 40。
27示例性实施例3
图ll示出采用与示例性实施例l和2中所使用的不同的带式传 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例性实施例3。
根据本实施例的带式传送装置300与根据实施例l(见例如图3) 的带式传送装置30的不同之处在于,带式传送装置300使用用于暂 时保持调色剂图像然后将其传送的中间转印带310,而不是传送带。 这里,示例性实施例3中与示例性实施例1中所使用的相同的组成 部件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这里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图11中,根据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以下列方式构造,艮P:
带式传送装置300并不形成为吸附和传送记录部件,而是其包括中 间转印带310,其中,该中间转印带310承载在多个(在本实施例中 为三个)承载辊320、 330、 340上并允许沿箭头标记方向循环。在 这种情况下,在经由中间转印带310而与承载辊340相对的位置处 设置有二次转印辊360,并且承载辊340作为该二次转印辊360的支 撑辊;并且,在给定的二次转印偏压施加到二次转印辊360和传送 辊340之间时,中间转印带310上的调色剂图像可以一次全部转印 到记录部件上。
根据本实施例的记录部件传送通道包括普通传送通道410以 及翻转传送通道420,在该普通传送通道410中,从供给盒lla送出 的记录部件移动经过定位辊13和二次转印部分(二次转印辊360和 承载辊340布置为彼此相对的部分)并到达定影装置14和排出辊15; 在该翻转传送通道420中,由排出辊15翻转的记录部件通过与普通 传送通道410不同的通道被传送到定位辊13。这里,在这些普通传 送通道410和翻转传送通道420中,可以适当地设置用以确保记录 部件的传送性能的传送部件(诸如传送辊或传送导向件等)。
此外,如图12中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带式传送装置300包括 中间转印带310、支撑框架部件350以及清洁部件36;其中,该中 间转印带310由例如聚酰胺-酰亚胺系树脂制成并且也可以由例如承 载辊330所驱动从而被允许循环;该支撑框架部件350布置在中间 转印带310的背面侧(内周面侧),由例如聚碳酸酯树脂和ABS树
28脂形成的聚合物合金制成,并用以支撑转印辊27;该清洁部件36用
以在承载辊330附近的中间转印带循环方向的上游侧清洁中间转印 带310上的残留调色剂。
尤其是,根据本实施例,在支撑框架部件350的背面侧凸出表 面350B中位置接近于清洁部件36的部分被修改。图13A的下部为 从图12中所示的箭头标记J方向看去时支撑框架部分350的正视图, 而图13A的上部为其平面图。在支撑框架部件350的这部分的整个 区域上,在中间转印带310的宽度方向上附着有由聚氨酯系树脂制 成的片材。
接下来,下面将参照图11主要对根据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 中将被传送通过普通传送通道410的记录部件的传送操作进行说明。 在图11中,通过传送辊12b和阻滞辊12c的协作操作对拾取辊12a 从供给盒lla送出的记录部件进行处理,从而仅将记录部件最上面 的一个向下游侧送出。定位辊13调节如此送出的记录部件的位置, 此后,该记录部件在给定时刻被传送到下游侧的二次转印部分。
另一方面,在图像形成引擎20的一侧,给定的调色剂图像分别 形成在其相关联的感光部件22上,并且随着中间转印带310的循环, 各色调色剂图像依次从图像形成引擎20d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0上。 在穿过位于中间转印带循环方向最下游的图像形成引擎20a的中间 转印带310上形成四种颜色叠加的调色剂图像(多重化调色剂图像)。 这些叠加调色剂图像随着中间转印带310的循环按照其原样转印到 二次转印部分。
在二次转印部分中,中间转印带310上的叠加调色剂图像被一 次全部转印在从供给盒lla送出的记录部件上。完成将调色剂图像 转印在记录部件上之后,记录部件按其原样被传送到定影装置14, 在此将已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定影。此后,记录部件从排出辊15排出 到记录部件储存部分10a。
结合以上操作,下面将对带式传送装置300中的支撑框架部件 350和中间转印带310的操作进行说明。如图12中所示,在支撑框 架部件350的背面侧凸出表面350B中,尤其是,由于清洁部件36
29向支撑框架部件36挤压中间转印带310,所以,在接近于清洁部件
36的位置处,中间转印带310容易与支撑框架部件350相接触。在 支撑框架部件350和中间转印带310彼此摩擦时,在这两者之间产 生摩擦起电。在这种摩擦起电量过大时,在支撑框架部件350和中 间转印带310之间施加静电吸附力,这会破坏中间转印带310的循 环轨迹,从而最终引起中间转印带310附着到支撑框架部件350上 的现象。
在中间转印带310的循环轨迹以这种方式被破坏时,对在中间 转印带310上调色剂图像的叠加造成不利影响,这引起诸如色移等 图像缺陷,或使中间转印带310附着到支撑部件350上,从而停止 图像形成操作本身。
为了避免上述不利情况,根据本实施例,如图13A中所示,由 聚氨酯系树脂制成的片材37被附着在支撑框架部件350的相应的背 面侧凸出表面350B上。即,作为非吸附表面,这里使用片材37。 中间转印带310和由聚氨酯系树脂制成的片材37各自的带电系统彼 此接近,从而两者之间的摩擦起电量较小。因而,即使在中间转印 带310摩擦支撑框架部件350时,中间转印带310和由片材37之间 的静电吸附力也较小。这可以减少对中间转印带310的循环轨迹的 不利影响,从而可以确保中间转印带310的稳定循环。
根据本实施例,如图13A中所示,片材37在与中间转印带循 环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附着在支撑框架部件350的整个区域上。 然而,片材37也可以选择性地附着到支撑框架部件350的可以与中 间转印带310相接触的部分上。此外,片材37也可以附着到背面侧 凸出表面350B的整个区域上。
在以上实施例中,这里示出使用片材37作为非吸附表面的非附 着部分的实例。然而,非附着部分并不限于此,而是也可以采用其 他类型的非附着部分。即,如图13B所示,作为非附着部分的非吸 附表面,在制造支撑框架部件350时,也可以同时在背面侧凸出表 面350B上设置有多个肋38。在本实例中,每个肋38在沿着中间转 印带循环方向的方向上包括截面大致为半圆形的凸出部。由于这种
30结构,即使在中间转印带310开始与支撑框架部件350相接触时, 由于中间转印带310仅仅与肋38的顶部相接触,所以两者之间的接 触面积非常小。因而,即使在肋38和中间转印带310彼此摩擦时, 在这些部分中所生成的摩擦起电量也是非常小的,从而可以防止中 间转印带310附着到支撑框架部件350上。
此外,如图13C中所示,作为非附着部分的非吸附表面,也可 以根据颗粒化加工操作在背面侧凸出表面350B上形成为粒状表面 39。在这种情况下,在背面侧凸出表面350B上形成大量微小凸出部。 因此,在中间转印带310与支撑框架部件350相接触时,其接触面 积非常小,从而可以减少在它们之间所产生的摩擦起电量。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不仅可以在支撑框架部件350的背面侧 凸出表面350B上,而且也可以在其表面侧凸出表面上形成类似的非 附着部分。
示例性实施例4
图1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4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使 用的带式传送装置。在本实施例中,图像形成装置构造为基本上与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3的图像形成装置相似,但与根据示例性实施例3 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根据示例性实施例4的图像形成 装置包括用于检测中间转印带上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密度的检测装 置。这里,示例性实施例4的与示例性实施例3相似的组成部件被 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图14中,带式传送装置300构造为与根据示例性实施例3的 带式传送装置300 (见图12)相似,但在下列方面不同,g卩在靠 近承载辊320并位于中间转印带循环方向上游的位置处,以这样的 方式设置检测装置370:其与中间转印带310的外周面相对并可以检 测图像密度。此外,在支撑框架部件350侧,在经由中间转印带310 与检测装置370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表面侧凸出表面350A;此外, 表面侧凸出表面350A的结构和检测装置370的安装位置之间的关系 被修改。
31如图15A中所示,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表面侧凸出表面350A中, 在其接近于中间转印带循环方向上其中心的部分中,附着有用作非 附着部分的非吸附表面的片材37。
此外,如图15B所示,与片材37所附着位置相对应,设置有用 以检测中间转印带310上图像的密度的检测装置370。换句话说,在 布置检测装置370的位置处,中间转印带310和支撑框架部件350 之间的距离比在其他位置处两者之间的距离窄的量与所附着的片材 37等同。
在利用检测装置370检测中间转印带310上的图像的密度时, 检测精度由于中间转印带310的颤动而变化。鉴于此,检测装置370 的安装部分必须是中间转印带310几乎不颤动以及可以提供能够安 装检测装置370的空间的部分。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检测装置370设置为与表面侧凸出表面 350A的附着片材37的部分相对应,所以即使在中间转印带310偶 尔颤动时,在表面侧凸出表面350A的附着有片材37的部分中,可 以使得中间转印带310的颤动量比该部分的周围部分小。在与其中 检测装置370设置在不与附着片材37的部分相对应的位置处的结构 相比较时,可以提高检测装置370的检测精度。这里,不言而喻, 即使在中间转印带310与片材37相接触时,也可以保持中间转印带 310的循环轨迹稳定。
根据本实施例,示出片材37附着为非附着部分的非吸附表面的 实例。然而,这不是限制性的,而是与示例性实施例3相似,作为 非附着部分的非吸附表面,也可以在表面侧凸出表面350A上设置多 个肋,或者也可以设置粒状表面。这种结构也可以获得与使用片材 37的结构相似的效果。 实例1
为了证实适合于非附着部分的非吸附表面的片材部件,本实例 针对诸如传送带和中间转印带等带部件实施;并且,具体而言,在使带部件(聚酰胺-酰亚胺系树脂)摩擦片材部件的表面后,测量片 材部件的表面电位。
在摩擦起电量较大的低温低湿环境下(具体而言,IO'C温度, 15。/。RH的湿度)进行上述测量。作为片材部件,可以使用由聚氨酯 系树脂制成的片材、由聚酯系树脂制成的片材以及由聚丙烯系树脂 制成的片材。将带部件放置在固定的片材部件上,在对带部件施加 给定载荷的同时,基本上沿水平方向拉动带部件,从而使带部件摩 擦片材部件的表面。
测量进行五次并且五次测量的结果如图16中所示。具体而言, 聚氨酯、聚酯以及聚丙烯片材全都表现出较大的测量误差;并且聚 氨酯片材示出正负值,而其余片材示出正值。此外,在这些材料的 中值中,聚氨酯片材示出最小的表面电位。
在表面电位的测量中,非常难以获得稳定的测量值并且测量值 变化极大。首先,聚氨酯片材提供正负值的事实表明在与由不同 材料制成的其余片材相比较时,聚氨酯片材的带电系统接近于带部 件(聚酰胺-酰亚胺系树脂)的带电系统。
实例2
实施本实例以评价支撑框架部件的表面特性与摩擦起电量之间 的关系。
在本实例中,在向带部件(聚酰胺-酰亚胺系树脂)施加给定载 荷的同时,基本上沿水平方向拉动带部件,从而使带部件摩擦颗粒
化加工树脂的表面(聚碳酸酯树脂和ABS树脂的合金)。这里,这
个实例的环境条件设置为与实例l相似。
测试重复进行五次并且五次测试的结果如图17中所示。这里, Ra和Rz分别表示基于JIS B 0601-1994实施测量之后获取的算术平 均粗糙度Ra和十点平均粗糙度Rz。
图17表明随算术平均粗糙度Ra增加,中值由于片材部件与 带部件的接触面积减小而适当地逐渐减小。测量值并不总是显示出 这种趋势。然而,这部分是由于表面电位的测量本身包含不稳定因素从而难以获取稳定的测量值。这里,供参考,聚氨酯片材也在图 17中示出。由于聚氨酯片材提供正负值作为测量值,说明聚氨酯片 材具有与颗粒化加工片材部件不同的特性。
此外,使用具有上述表面特性的支撑框架部件,在根据示例性 实施例1的带式传送装置中进行测试以评价实际传送带(带部件) 的循环性能。这个测试的结果说明随算术平均粗糙度Ra减小,传 送带的循环性能降低。具体而言,可以证实,当Ra为3.5pm或更小 时,传送带的循环性能降低。此外,这个趋势也在十点平均粗糙度 Rz中被相似地证实。
基于上述结果,本发明的发明人等人已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 且结果己证实在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5pm或更大时,或在十点 平均粗糙度Rz为20pm或更大时,传送带(带部件)的循环性能不 降低。这表明在示例性实施例2中所使用的平滑表面的粗糙度可以 比5pm小,这里,关于粗糙度,本发明的发明人还发现为了防止带 部件在循环期间损坏,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上限值可以优选为 20(im。
出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上述说 明。其本意并不是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在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 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型。选择和 说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 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所适用的 各种实施例并预见到适合于特定应用的各种修改。目的在于通过所 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权利要求
1. 一种带式传送装置,包括环状带部件,其承载在多个承载部件上并可在所述多个承载部件上循环运动;带背面部件,其布置在所述环状带部件的背面侧并且包括接近部分,其中,所述接近部分设置为接近于所述环状带部件到这种程度在所述环状带部件保持静止时,可以防止所述接近部分接触所述环状带部件,而在所述环状带部件循环时,所述接近部分可以与所述环状带部件不定期地接触;以及非附着部分,其包括可与所述环状带部件接触以防止所述环状带部件被静电吸附到所述接近部分上的非吸附表面,所述非吸附表面设置在所述接近部分的与所述环状带部件相对的表面的一部分或全部中,并且由于所述非吸附表面的存在而使得所述非附着部分可以防止所述环状带部件附着到所述接近部分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非附着部分与所述带背面部件的所述接近部分一体地或分离地形成,并且所述非吸附表面由下述材料制成所述材料在这样的范围内使 得由所述环状带部件和所述非吸附表面之间的摩擦所产生的摩擦起 电量小,g卩所述非吸附表面可以防止所述环状带部件被静电地吸 附到所述接近部分上。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式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环状带部件由聚酰胺-酰亚胺系树脂制成,并且 所述非吸附表面是通过在所述带背面部件上设置聚氨酯系树脂板材部件而形成的。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传送装置,其中,所述非附着部分的所述非吸附表面构造为这样所述非吸附表 面可以作为线状接触表面与所述环状带部件相接触。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非附着部分的所述非吸附表面构造为这样所述非吸附表面可以作为点状接触表面与所述环状带部件相接触。
6. —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图像保持部件,其保持调色剂图像;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传送装置,其布置为与所述至少一 个图像保持部件相对。
7. —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图像保持部件,其保持调色剂图像;以及 带式传送装置,其布置为与所述至少一个图像保持部件相对, 所述带式传送装置包括环状带部件,其承载在多个承载部件上并可在所述多个承 载部件上循环运动;带背面部件,其布置在所述环状带部件的背面侧并且包括 接近部分,其中,所述接近部分设置为接近于所述环状带部件到这 种程度在所述环状带部件保持静止时,可以防止所述接近部分接 触所述环状带部件,而在所述环状带部件循环时,所述接近部分可 以与所述环状带部件不定期地接触;非附着部分,其包括可与所述环状带部件接触以防止所述 环状带部件被静电吸附到所述接近部分上的非吸附表面,所述非吸 附表面设置在所述接近部分的与所述环状带部件相对的表面的一部 分中,并且由于所述非吸附表面的存在而使得所述非附着部分可以 防止所述环状带部件附着到所述接近部分上;以及姿态校正部分,其沿与所述环状带部件的循环方向垂直的 宽度方向设置在所述非附着部分的除了所述非吸附表面之外的其他区域的两侧,所述姿态校正部分包括吸附表面,其中,与所述非吸 附表面相比,所述吸附表面容易静电吸附所述环状带部件,并且由 于所述吸附表面的存在,在所述环状带部件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未 被静电吸附到所述吸附表面上的状态下,所述姿态校正部分可以沿 着远离所述至少一个图像保持部件的方向静电吸附和移动所述宽度 方向两侧部分,以便校正所述环状带部件的循环传送姿态。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图像保持部件包括多个图像保持部件,以及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移位机构,其可以在接触位置和分隔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环 状带部件,其中,所述接触位置为所述环状带部件与所有所述多个图像保持部件相接触的位置,所述分隔位置为所述环状带部件与所 述多个图像保持部件中的一个相接触并与其余图像保持部件隔开的 位置。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非附着部分的所述非吸附表面由下述材料制成所述材料在这样的范围内使得由所述环状带部件和所述非吸附表面之间的摩 擦所产生的摩擦起电量小,即使所述非吸附表面可以防止所述环 状带部件被静电地吸附到所述接近部分上。
10.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非附着部分的所述非吸附表面构造为这样所述非吸附表面可以作为线状接触表面与所述环状带部件相接触。
11.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非附着部分的所述非吸附表面构造为这样所述非吸附表面可以作为点状接触表面与所述环状带部件相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环状带部件为暂时保持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部件,并且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检测部件,其在所述环状带部件的表面侧布置为这样所述检测部件与所述环状带部件中对应于所述非吸附表面的区域相对 并且与所述环状带部件的表面隔开,所述检测部件可以检测所述环 状带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密度。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式传送装置以及使用该带式传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带式传送装置包括环状带部件;带背面部件,其包括接近部分,其中,所述接近部分设置为接近于所述环状带部件到这种程度在所述环状带部件保持静止时,可以防止所述接近部分接触所述环状带部件,而在所述环状带部件循环时,所述接近部分可以与所述环状带部件不定期地接触;以及非附着部分,其包括可与所述环状带部件接触以防止所述环状带部件被静电吸附到所述接近部分上的非吸附表面,所述非吸附表面设置在所述接近部分的与所述环状带部件相对的表面的一部分或全部中,并且由于所述非吸附表面的存在而使得所述非附着部分可以防止所述环状带部件附着到所述接近部分上。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1487994SQ20081018587
公开日2009年7月22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18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18日
发明者兼松寿弘, 小林卓也, 藤田尚寿, 须藤真树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