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光传送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2138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向光传送器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利用光纤等光传送介质发送和接收光信号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特別是要求用于便携设备的旨在小型化、矮小化以及满足面安装要求的双向光传送器件。
背景技术
以前,作为传送光信号的装置,小到能够;Jt7v到小型电子设备内的装置几乎没有,通常为具有如图IIA和图IIB所示的结构。图IIA示出信号发送用光传送器件的外观结构,图IIB示出信号接收用光传送器件的夕卜观结构。
如图11A所示,信号发送用光传送器件具有引线框101、安^fc该引线框101上的发光元件102、密封该发光元件102的树脂部105、覆盖该树脂部105的外壳109。
所i^光元件102利用Ag膏等导电性粘接材料芯片焊接在所述引线框101的规定岛状位置上,所i^m件102上的电极与形成在所述引线框101上的电极,通过利用Au线等金属丝106的焊接进行电连接。
所述树脂部105由例如透光性热固性环^i对脂构成,并且采用传递模制法等方式成型。在所述树脂部105的一面上,为了提高与光纤a的光学结合效率,设置有透镜部105a。另夕卜,所述夕卜壳109由遮光性树月旨或金属材料形成,并且固定从箭头所示的方向插入的光纤a。
如图11B所示,信号接收用光传送器件具有引线框101、安#该引线框101上的受B件103和放大电路元件104、密封受itiL件103和放大电路元件104的树脂部105以A^该树脂部105的外壳109。
所述受光元件103和所述放大电路元件104分别通过Ag膏等导电性粘接材料芯片焊接在所述引线框101的规定岛状位置上,所述受^it件103和所述放大电路元件104上的电极以及形成在所述引线框101上的电极,通过利用Au线等金属丝106的焊接进行电连接。所述树脂部105由例如透光性热固性环llM脂构成,并且采用传递模制法等方式成型。在所述树脂部105的一面上,为了提高与光纤a的光学结合效率,设置有透镜部10Sb。另夕卜,所述夕卜壳109由遮光性树脂和金属材料形成,并且固定从箭头所示的方向插入的光纤a。
所述光纤aJM直径约2mm的光纤,光传送器件的大小至少也在数mm以上,没有小到能够放入到小型电子设备内。
如图IIA和图IIB所示,由于通常是单方向的传送,并且信号发送用光传送器件和信号接收用光传送器件是独立的个体,因此,即使用于双方向传送,将信号发送用光传送器件和信号接收用光传送器件排列在-"^而^^ ,也不会发生所发送的信号光变成杂散光,影响自身的信号接收器件的情况。
但是,近年来,特别是用于便携设备的光电信号传g置被要求实现小型化、矮小化以及满足面安装要求,而且能够进行双向通信。
因此,现有技术中,作为双向光传送器件,包括载置棵芯片(^<7于、乂7°)LD和LD侧光纤的LD硅;&^反,载置棵芯片PD和PD侧光纤的PD珪基〖反以及
照日科争开JP2001-291923号公报)。
但是,在所迷已有的双向光传送器件中,因为层叠所述LD石il^反、所述PD硅1^反以及所述金属板,因it傳在因器件变厚而变得大型化的缺点。另夕卜,还额外需要所述金属板,因此部件数量增加。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小型且能够防止乂Aj^itiL件向受;^L件漏光(杂散光)的双向光传送器件。
本发明的双向光传送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基体、安装在该基体的一面上
的发i^L件和受ibiL件、密封该发M件和受^L件的透光性树脂部、覆盖该树
脂部的遮光性接收部;所述树脂部具有密封发^it件的发光侧树脂部和密封受光
元件的受光侧树脂部,在所ii^光侧树脂部与受光侧树脂部之间设置有狭缝;所述接收部具有设置在所述树月旨部的所述狭缝内的爪部。
才艮据本发明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由于在所tt光侧树脂部与受光侧树脂部之间的所述狭缝内,设置有所述接收部的所述爪部,因jtb^不增加厚度且不增加部件数量的情况下,防止来自所迷发光元件的光在所^M件和所述受i^件之间泄漏(杂散光)。
因此,能够试图实现器件的小型化,而且能够防止从所i^it^件向所述受光元件漏光,特別适合用于便携式设备中。
另夕卜,在一实施方式的双向光传送器件中,所述狭缝具有跨过所述树脂两侧面的长度,而且具有分割所述初W旨部的深度。
所i^光侧树脂部与所述受光侧树脂部彼此分离,互不接触。
才艮据该实施方式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由于所ii^光侧树脂部与所述受光侧树脂部彼此分离,互不接触,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来自所tt光元件的光在所述发M件和所述受^tit件之间泄漏。
另夕卜,在一实施方式的双向光传送器件中,所逸t光侧树脂部与所述受光侧树脂部通过所述基体连接。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由于所ii^光侧树脂部与所述受光侧树脂部通过所tt体连接,因此双向光传送器件的组装操作变得容易。
另夕卜,在一实施方式的双向光传送器件中,所述狭缝的截面大致呈V形。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由于所述狭缝的截面大致呈v形,因此能够确保模制所述树脂时的脱模性,并且,能够对所述接收部的所述爪部进行定位。
另夕卜,在一实施方式的双向光传送器件中,所ii^体是引线框,该引线框在
与所述狭iil^应的位置具有跨过所述树脂部两侧面的长度的部分。
才艮据该实施方式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由于所述引线框在与所述狭缝对应的位置具有跨过所述树脂两侧面的长度的部分,因此所述引线框不透光'更加可靠地
防止来自所iijia件的光在所i^i^L件和所述受ifeX件之间泄漏。
另夕卜,在一实施方式的双向光传送器件中,所tt体^l^反,该基板在与所
述狭纟彭十应的位置具有跨ii^斤述树脂部两侧面的金属配线的势垒部。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由于所述I^反在与所述狭缝对应的位置具有跨过所述树脂两侧面的金属配线的势垒部,因此所述势垒部不会使光通过所
i^l^反内,更加可靠地防止来自所i^it^件的M所tti^件和所述受^t件之间泄漏。
另夕卜,在一实施方式的双向光传送器件中,所述基体;^〖反,该^^反在与所述狭缝对应的位置具有通孔。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由于所述14反在与所述狭缝对应的位置具有通孔,因此所述通孔不^^jtif过所iij^反内,更加可靠地防止来自所ii^ 光元件的光在所it^光元件和所述受光元件之间泄漏。
另夕卜,在一实施方式的双向光传送器件中,所述基体是包含势垒金属层的多 层基板,该势垒金属层在与所述狭缝对应的位置露出在所述狭缝侧。
才艮据该实施方式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由于所述J^反的所述势垒金属层在与所 述狭缝对应的位置露出在所述狭缝侧,因此所述势垒金属层不会使iW过所述基 板内,更加可靠地防止来自所ii^i^件的光在所ii^itit件和所述受i^t件之 间泄漏。
另夕卜,在一实施方式的双向光传送器件中,所述基体^41,在该基4Ui设
狭缝对应的位置一直覆盖到所述受it^L件的下侧的所述141。
才艮据该实施方式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由于在该基4反上设置有遮光性抗蚀剂
直覆盖到所述受i^件的下侧的所tt^反,因此所述遮光性抗蚀剂层不会^it通
过所述1^反内,更加可靠地防止来自所i^itit件的光在所i^itiL件和所述受
a件之间泄漏。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双向光传送器件中,所述发光侧树脂部和所述受光侧 树脂部由同 一种材^^成。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由于所ii^光侧树月旨部和所述受光侧树 脂部能够同时成型,因此容易制造。
另夕卜,在一实施方式的双向光传送器件中,在所述树脂的一面上,设置有所 ii^光侧树脂部的发光透镜部和所述受光侧树脂部的受光侧透镜部。
才艮据该实施方式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由于在所述树脂的一面上,设置有所述 发光侧透镜和所述受光侧透镜,因此与光纤的光学结合良好。
另夕卜,在一实施方式的双向光传送器件中,具有与所ii^i^L件相对的信号
发送用光纤以及与所述受n件相对的信号接收用光纤,所述信号发送用光纤与
所述信号接收用光纤的直径为0.6mm,所述信号发送用光纤与所述信号接收用光 纤的间隙在lmm以下。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由于所述信号发送用光纤与所述信号接 收用光纤的直径为0.6mm,所述信号发送用光纤与所述信号接收用光纤的间隙在 lmm以下,因此能够试图实现双向光传送器件的小型化。在本说明书中,光纤直径的数值"0.6mm"应该理解为;t^包含士50Mm的误差在内的范围。
在一实施方式的双向光传送器件中,在所iij^光侧树脂部的面向所述狭缝的一面以及所述受光侧树脂部的面向所述狭缝的一面中的至少一面上,设置有遮光
性部件。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由于在所ii;l光侧树脂部的面向所述狭缝的 一面以及所述受光侧树脂部的面向所述狭缝的 一 面中的至少 一 面上i殳置有遮光性部件,因此,在将包含发ife^件和受光部件、基体以及包含树脂的模制品安絲所述接收部中之前的检查中,可以进行防止所*^件的絲所#光元件和所述受itiL件之间泄漏的测定。


通过以下的详细说明和附图能够充分理解本发明。附图仅1^^说明的作用,并不对本发明进行限制。附图中,
图1A是示出本发明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的第一实施方式,并且示出省略了接收部的状态的简略结构图1B是示出本发明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的第一实施方式,并且示出设置有光纤的状态的简略结构图2A是示出本发明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的第二实施方式,并且示出省略了接收部的状态的简略结构图2B是示出本发明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的第二实施方式,并且示出设置有光纤的状态的简略结构图3A是示出本发明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的第三实施方式,并且示出省略了接收部的状态的简略结构图3B是示出本发明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的第三实施方式,并且示出设置有光纤的状态的简略结构图4A是示出本发明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的第四实施方式,并且示出省略了接收部的状态的简略结构图4B是示出本发明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的第四实施方式,并且示出省略了接收部的状态的筒略平面图4C是示出本发明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的第四实施方式,并且示出设置有光纤的状态的简略结构图;图5A是示出本发明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的第五实施方式,并且示出省略了接 收部的状态的简略结构图5B是示出本发明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的第五实施方式,并且示出设置有光 纤的状态的简略结构图6A是示出本发明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的第六实施方式,并且示出省略了接 收部的状态的简略结构图6B是示出本发明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的第六实施方式,并且示出设置有光 纤的状态的简略结构图7A是示出本发明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的第七实施方式,并且示出省略了接 收部的状态的简略结构图7B是示出本发明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的第七实施方式,并且示出设置有光 纤的状态的简略结构图8A是示出本发明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的第八实施方式,并且示出省略了冲妄 收部的状态的筒略结构图8B是示出本发明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的第八实施方式,并且示出设置有光 纤的状态的简略结构图9是作为比较例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的简略结构图10是作为比较例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的简略结构图11A是现有的信号发送用的光传送器件的概略结构图11B是现有的信号接收用的光传送器件的概略结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A和图1B示出本发明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简略结构图。 图1A示出在双向光传送器件中省^4妻收部的状态,图1B示出在双向光传送器 件中设置光纤的状态。
如图1A和图1B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双向光传送器件10具有作为基体的 引线框1。在引线框1的一面上安装有发itiL件2、受M件3和放大电路元件4。 该发itX件2、受^iL件3和放大电路元件4被透光性树脂部5密封。该扭t脂部 5被遮光性的接收部9覆盖。所ii^i^件2、受i^件3和放大电路元件4分别由Ag膏等导电性粘接 材料芯片焊接在所述引线框1的规定的岛状位置上。
线框1上的电极,通过利用Au线等金属丝6的焊接进行电连接。
所述树脂5由例如透光性热固性环,于脂形成,并且通过传递模制法等方式 成型。所述树脂部5具有密封所ttitit件2的发光侧扭t脂部5A以及密封所述 受光元件3的受光侧树脂部5B。
在所tt光侧树脂部5A和受光侧树脂部5B之间设置有狭缝8。该狭缝8具 有横跨在所述树脂部5的两侧面(在图1A中为与纸面平行的侧面)之间的长度, 并且,具有分割所述树脂部5的深度,所tt光侧树脂部5A和所述受光侧树脂 部5B彼此分离,互不接触。所述狭缝8的截面大致呈V形。
所狄光侧树脂5A和受光侧树月旨5B通过所述引线框1连接。所嫂光侧 树脂5A和受光侧树月旨5B利用传递模制法等同时成型。
在所述树脂部5的一面上设置有所ii^光侧树脂5A的发光侧透镜部5a和所 述受光侧树脂5B的受光侧透镜部5b。而且,在所述树脂5的一面上设置有用于 相对所述接收部9定位和固定的突起部7a, 7b。
所述接收部9具有设置在所述树月旨5的所述狭缝8内的爪部9a。该爪部9a 的截面大致呈V形,其形状和所述狭缝8对应。
信号发送用光纤al以与所ii^M件2相对的方式从箭头所示方向插入, 并固定在所#器9上;另夕卜,信号接收用光纤a2以与所述受M件3相对的 方式从箭头所示方向插入,并固定在所錄器9上。
所述信号发送用光纤al和所述信号接收用光纤a2的直径为0.6mm,所述信 号发送用光纤al和所述信号接收用光纤a2之间的间隙b在lmm以下,但大于 Omm。光纤al, a2的直径也可以为0.4mm, 0.75mm, l.Omm。这在后述的其他 实施例中依然如此。
在面向所*光侧树脂部5A的所述狭缝8的一面以及面向所迷受光侧树脂 部5B的所述狭缝8的一面上,均设置有遮光性部件5c。该遮光性部件5c由树月旨 或镀层形成。
根据所述结构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由于在所ii^光侧树脂部5A和所述受光 侧树脂部5B之间的所迷狭缝8内,配置所述接收部9的所述爪部9a,因此,在 不增加厚度且不增加部件数量的情况下,防止来自所#^件2的光在所ttitit件2和所述受i^t件3之间泄漏(杂散光(迷光))。
因此,能够谋求实现器件的小型化,并且,能够防止从所i^iLit件2向所 述受紋件3的漏光,特别适合于用在便携式设备中。
才艮据所述结构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由于所i^光侧树脂部5A与所述受光侧 树月旨部5B彼此分离,互不接触,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来自所idj^itiL件
根据所述结构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由于所i^光侧树月旨部5A与所述受光侧 树月旨部5B通过所述引线框1连接,因此双向光传送器件的组装操作变得容易。
根据所述结构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由于所述狭缝8大致呈V形,因此能够确 ^^莫制所述树脂5时的脱4莫性,并且,能够对所述接收部9的所述爪部9a进行 定位。
根据所述结构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由于所ii^光侧树月旨部5A与所述受光侧 树脂部5B同时成型,因此容易制造。
另夕卜,根据所述结构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由于在所述树脂部5的一面上设置 有所tt光侧透镜部5a和所述受光侧透镜部5b,因此光纤al, a2和发itiL件2、 受M件3的光学结合良好。
另夕卜,根据所述结构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由于所述信号发送用光纤al与所 述信号接收用光纤a2的直径为0.6mm,所述信号发送用光纤al与所述信号接收 用光纤a2的间隙b在lmm以下,因此能够谋求实现双向光传送器件的小型化。
另夕卜,根据所述结构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由于所a光侧树脂部5A的面向 所述狭缝8的一面以及所述受光侧树脂部5B的面向所述狭纟逢8的一面中的至少 一面上设置有遮光性部件5c,因此,在将包含发光元件2和受光部件3、引线框 1以及树脂部5等的模制品安装在所述接收部9之前的冲全查中,可以进行防止来 自所tt光元件2的光在所a^L件2和所述受itit件3之间泄漏的测定。
下面,在图9中示出作为比较例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的简略结构图。如图9所 示,在引线框201上安装有发ifeit件202、受itiL件203和放大电3各元件204, 该发;^it件202、受M件203和放大电路元件204被树脂205密封。该树脂205 由遮光性接收部209似。
所i^光元件202、受ibit件203和放大电路元件204分别由Ag膏等导电
性粘接材料芯片焊接在所述? 1线框201的规定岛状位置上。
所ii^光元件202、受光元件203和放大电路元件204上的电极以及在所述 1线框201上形成的电极,通过利用Au线等金属丝206的焊接进行电连接。
所述树脂部205由例如透光f生的热固性环IU^脂构成,并且通过传递模制法 等成型。在所述树脂部205的一面上,为了提高光纤al, a2之间的光学结合效率, 设置有发光侧透镜部205a和受光侧透镜部205b。该光纤al , a2的直径为0.6mm, 光纤al, a2之间的间隙b在lmm以下。
所述树脂205具有发光侧树脂205A和受光侧树脂205B。在所ttibiL件 202和所述受光元件203之间设置有狭缝208,设置该狭缝208的目的是防止从 所tt光元件202向所述受M件203漏光(杂散光)。
但是,仅靠所述狭缝208防止漏光(杂散光)是不充分的,如箭头m所示, 有可能越过所述狭缝208漏光。
(第二实施方式)
图2A和图2B示出本发明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的第二实施方式。与所述第一 实施方式不同点在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引线框的形状不同。
即,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双向光传送器件20中,引线框11在与狭缝18对应 的位置形成为,具有横跨在树脂部15的两侧面(在图2A中为与纸面平行的侧面) 之间的长度。该引线框ll的一部分lla将所述狭缝18分割成上下两部分。接收 部19的爪部19a分别设置在被分割成上下两部分的所述狭缝18内。
除了所述结构O卜,该第二实施方式的引线框11、发M件12、受ifeit件 13、放大电路元件14、树脂部15、发光侧树脂部15A、受光侧树脂部15B、发 光侧透《竟部15a、受光侧透4竟部15b、遮光性部件15c、金属丝16、突起部17a, 17b、狭缝18、接收部19及爪部19a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引线框l、发iUL件 2、受光元件3、放大电路元件4、树脂部5、发光侧树脂部5A、受光侧树脂部 5B、发光侧透镜部5a、受光侧透镜部5b、遮光性部件5c、金属丝6、统部7a, 7b、狭缝8、 4妻收部9及爪部9a的结构相同。
根据所述结构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由于所述引线框11在与所述狭缝18对应 的位置具有形成为横跨在所述树脂15的两侧面之间的长度的部分,因此所述引 线框11不透光,在所i^n件12和所述受M件13之间,进一步可靠地防 止来自所i4^光元件12的光泄漏。
(第三实施方式)
图3A和图3B示出本发明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的第三实施方式。与所述第一 实施方式不同点在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作为基体不是采用引线框,而是采用基即,在该第三实施方式的双向光传送器件30中,采用(玻璃环氧树脂等的) 21作为基体。该14121连接彼此分离的发光侧树脂部25A和受光侧初W旨部
25B。
该^^反21在与狭缝28对应的位置具有形成为跨过树脂25的两侧面的长度 的金属配线的势垒部21a。该势垒部21a是在所i^itit件22和所述受itiL件23 之间残留在所述基板21上的平面状的金属配线。
除了所述结构^卜,该第三实施方式的发ibit件22、受i^L件23、放大电 路元件24、树脂部25、发光侧树脂部25A、受光侧树脂部25B、发光侧透镜部 25a、受光侧透镜部25b、遮光性部件25c、金属丝26、 ^部27a, 27b、狭缝 28、接收部29及爪部29a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发ibiL件2、受光元件3、放大 电路元件4、树脂部5、发光侧树脂部5A、受光侧树脂部5B、发光侧透镜部5a、 受光侧透镜部5b、遮光性部件5c、金属丝6、统部7a, 7b、狹缝8、 4妄收部9 及爪部9a的结构相同。
根据所述结构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由于所述14121在与所述狭缝28对应的 位置具有形成为横跨在树脂部25的两侧面之间的长度的所述势垒部21a,因此所 述势垒部21a不会^ib通过所g板21内,在所^3!^^件22和所迷受光元件 23之间,进一步可靠地防止来自所ii^^L件22的光泄漏。
下面,在图10中示出作为比较例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的简略结构图。如图10 所示,在引线框301上安装有发i^件302、受^iL件303^jJ文大电路元件304, 该发光元件302、受ibiL件303及》文大电路元件304被树脂305密封。该树脂305 由遮光性的接收部309覆盖。
所述发光元件302、受itit件303和放大电路元件304分别由Ag膏等导电 性粘接材料芯片焊接在所述引线框301的规定岛状位置上。
所述发光元件302、受it^L件303和放大电路元件304上的电极以及在所述 )线框301上形成的电极,通过利用Au线等金属丝306的焊接进行电连接。
所述树脂305由例如透光性的热固性环^i对脂构成,并iUt过传递模制法等 成型。在所述树脂部305的一面上,为了提高光纤al, a2之间的光学结合效率, 设置有发光侧透镜部305a和受光侧透镜部305b。该光纤al, a2的直径为0.6mm, 光纤al, a2之间的间隙b在1 mm以下。
所述树脂部305具有发光侧树脂部305A和受光侧树脂部305B。所述发^
13件302和所述受^t件303之间设置有狭缝308,设置该狭缝308的目的是防止 从所tt光元件302向所述受光元件303漏光(杂散光)。
但是,仅靠所述狭缝308防止漏光(杂散光)是不充分的,如箭头ml所示, 有可能越过所述狭缝308漏光,而且,如箭头m2所示,有可能通过所i^i^反301 内漏光。
(第四实施方式)
图4A、图4B和4C示出本发明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的第四实施方式。与所述 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点在于,第四实施方式中的J^反的形状不同。
即,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双向光传送器件40中,勤反31在与狭缝38对应的 位置具有通孔3Ia。该通孔31a和所述狭缝38连通,如图4B所示的平面图中, 所述通孔31a在与连接所i^itiL件32和所述受ibiL件33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 形成为长的长方形。
除了所述结构之外,该第四实施方式的基板31、发ib^L件32、受M件33、 放大电路元件34、树脂部35、发光侧树脂部35A、受光侧树脂部35B、发光侧 透镜部35a、受光侧透镜部35b、遮光性部件35c、金属丝36、突起部37a, 37b、 狭缝38、接收部39及爪部39a与所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基板21、发i^L件22、受 光元件23、放大电路元件24、树脂25、发光侧树脂部25A、受光侧树脂部25B、 发光侧透镜部25a、受光侧透镜部25b、遮光性部件25c、金属丝26、突^^部27a, 27b、狭缝28、接收部29以及爪部29a的结构相同。
根据所述结构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由于所itS^反31在与所述狭缝38对应的 位置具有通孔31a,因此,所述通孔31a不会^^通it^斤i^i^反31内,从所tt 光元件32和所述受itit件33之间,进一步可靠地防止来自所i4^g件32的 光泄漏。
(第五实施方式)
图5A和图5B示出本发明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的第五实施方式。与所述第三 实施方式不同点在于,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勤反的形状不同。
即,在第五实施方式的双向光传送器件50中,1^反41是包含势垒金属层41a 的多层基板。该势垒金属层41a在与狭缝48对应的位置露出在所述狭缝48侧。 所述势垒金属层41a设置在从所ii^^反41的上层开始第二层的位置。
通过使所述J4反41和所述狭缝48的位置S己合, 一直切割到所述势垒金属层 41a,在所述基板41上形成切割部48a,使所述势垒金属层41a露出在所述狭缝48侧。而且,所述切割部48a也可以在用树脂部45密封所ii^t141之前或者之
后形成。
除了所述结构之外,该第五实施方式的基板41、发光元件42、受光元件43、 放大电路元件44、树脂部45、发光侧树脂部45A、受光侧树脂部45B、发光侧 透镜部45a、受光侧透镜部45b、遮光性部件45c、金属丝46、 ^部47a, 47b、 狭缝48、接收部49以及爪部49a与所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基板21 、发itit件22、 受光元件23、放大电路元件24、树脂部25、发光侧冲对脂部25A、受光侧树脂部 25B、发光侧透镜部25a、受光侧透镜部25b、遮光性部件25c、金属丝26、 ^ 部27a, 27b、狹缝28、接收部29以及爪部29a的结构相同。
根据所述结构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由于所述^^反41的势垒金属层41a在与 所述狭缝48对应的位置露出在所述狭缝48侧,因此,所述势垒金属层41a不会 使光通过所M4反41内,在所i^itiL件42和所述受itit件43之间,进一步 可靠地防止来自所ttitit件42的光泄漏。
(第六实施方式)
图6A和图6B示出本发明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的第六实施方式。与所述第三 实施方式不同点在于,第六实施方式中的勤反的形状不同。
即,在第六实施方式的双向光传送器件60中,在基d反51上设置有遮光性抗 蚀剂层51a,以使该遮光性抗蚀剂层51a /A^i"6it件52的下侧通过与狭缝58对 应的位置一直覆盖到受光元件53的下侧。该遮光性抗蚀剂层51a的材料是例如 选择性遮断所tti^件52的信号发送使用的光波长的材料。在基板51上没有 所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势垒部21a的结构。
除了所述结构之外,该第六实施方式的1^反51、发M件52、受g件53、 放大电路元件54、树脂部55、发光侧树脂部55A、受光侧树脂部55B、发光侧 透4竟部55a、受光侧透镜部55b、遮光性部件55c、 ^4丝56、狄部57a, 57b、 狹缝58、接收部59及爪部59a与所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基板21 、发itit件22、受 光元件23、放大电路元件24、树脂部25、发光侧树脂部25A、受光侧树脂部25B、 发光侧透4竟部25a、受光侧透镜部25b、遮光性部件25c、金属丝26、突起部27a, 27b、狭缝28、接收部29及爪部29a的结构相同。
根据所述结构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由于在基板51上设置有遮光性抗蚀剂层 51a,以使该遮光性抗蚀剂层51a/A^光元件52的下侧通过与狭缝58对应的位置 一直覆盖到受光元件53的下侧,因此,所述遮光性抗蚀剂层51a不会使光通过
15所述基板51内,在所iij^ibiL件52和所述受i^件53之间,进一步可靠地防 止来自所ii^M件52的光泄漏。 (第七实施方式)
图7A和图7B示出本发明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的第七实施方式。与所述第三 实施方式不同点在于,该第七实施方式中的勤反的形状不同。
即,在该第七实施方式的双向光传送器件70中,在基i!61上设置遮光性抗 蚀剂层61a,以使该遮光性抗蚀剂层61a从发ibit件62的下侧通过与狭缝68对 应的位置一直覆盖到受^iL件63下侧的J41 61。遮光性抗独剂层61a的材料是 例如选择性遮断所tt光元件62的信号发送用的光波长的材料。该遮光性抗蚀 剂层61a设置在与所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势垒部21a相同的结构的势垒部61b的上 侧。
除了所述结构"卜,该第七实施方式的^fe61、发^iL件62、受光元件63、 放大电路元件64、树脂部65、发光侧树脂部65A、受光侧树脂部65B、发光侧 透4竟部65a、受光侧透4竟部65b、遮光性部件65c、金属丝66、统部67a, 67b、 狭缝68、接收部69及爪部69a与所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基板21 、发光元件22、受 光元件23、放大电路元件24、树脂部25、发光侧树脂部25A、受光侧树脂部25B、 发光侧透镜部25a、受光侧透镜部25b、遮光性部件25c、金属丝26、突起部27a, 27b、狭缝28、接收部29及爪部29a的结构相同。
根据所述结构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由于在基板61上设置有遮光性抗蚀剂层 61a,以4吏该遮光性抗蚀剂层61a AA^itiL件62的下侧通过与狭缝68对应的位置 一直覆盖到受光元件63下侧,因此所述遮光性抗蚀剂层61a不会使M过所述 基板61内,在所tt光元件62和所述受itit件63之间,进一步可靠地防止来 自所ii^光元件62的光泄漏。
(第八实施方式)
图8A和图8B示出本发明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的第八实施方式。与所述第五 实施方式不同的点在于,第八实施方式中的差d反的形状不同。
即,在第八实施方式的双向光传送器件80中,在差^反71上设置遮光性抗蚀 剂层71a,以使该遮光性抗蚀剂层71a /A^itiL件72的下侧通过与狭缝78对应 的位置一直覆盖到受光元件73下侧的_&^反71。遮光性抗蚀剂层71a的材料是例 如选纟奪性遮断所tt光元件72的信号发送用的光波长的材料。该遮光性抗蚀剂 层71a设置在避开与所述第五实施方式的切割部48a相同的结构的切割部78b的位置上。
除了所述结构之外,该第八实施方式的基板71、阻挡金属层71b、发it^t件 72、受i^t件73、放大电路元件74、树脂部75、发光侧树脂部75A、受光侧树 脂部75B、发光侧透镜部75a、受光侧透4竟部75b、遮光性部件75c、金属丝76、 突起部77a, 77b、狭缝78、接收部79及爪部79a与所述第五实施方式的基板41 、 阻挡金属层41a、发B件42、受光元件43、放大电^各元件44、树脂部45、发 光侧树脂部45A、受光侧树脂部45B、发光侧透镜部45a、受光侧透镜部45b、遮 光性部件45c、金属丝46、突起部47a, 47b、狭缝48、接收部49及爪部49a的 结构相同。
根据所述结构的双向光传送器件,由于在基板71上设置有遮光性抗蚀剂层 71a,以使该遮光性抗蚀剂层71aA^光元件72的下侧通过与狭缝78对应的位置 一直覆盖到受光元件73的下侧,因此所述遮光性抗蚀剂层71a不会^it通it^斤 tt板71内,在所i^i^t件72和所述受ibiL件73之间,进一步可靠地防止 来自所ttibiL件72的光泄漏。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在面向发光侧树脂部的狭缝 的一面以及面向受光侧树脂部的狭缝的一面中的至少一面上设置遮光性部件。而 且,遮光性抗蚀剂层也可以设置在1^反的一面的整个面上。也可以组合所述第一 至第八实施方式的各个特征。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不言自明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这些变更不应该视为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i^而易 见的变更Op落在本发明的内R内。
权利要求
1. 一种双向光传送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基体、安装在该基体的一面上的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密封该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的透光性树脂部、覆盖该树脂部的遮光性接收部,所述树脂部具有密封发光元件的发光侧树脂部和密封受光元件的受光侧树脂部,在所述发光侧树脂部与所述受光侧树脂部之间设置有狭缝;所述接收部具有配置在所述树脂部的所述狭缝内的爪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光传送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狹缝具有才黄5争所述树脂部两侧面之间的长度,而且具有分割所述树脂部的深度;所iiJl光侧树脂部与所述受光侧树脂部彼此分离,互不接触。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光传送器件,其特征在于所tt光侧树脂部与所述受光侧树脂部通过所iiL^体连接。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光传送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狭缝的截面大致呈V形。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光传送器件,其特4i^于所ii&体是引线框,该亏1线框在与所述狭缝对应的位置具有横跨所述树脂部两侧面之间的长度的部分。
6.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光传送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反,该基板在与所述狭缝对应的位置具有形成为跨过所述树脂部两侧面的长度的金属配线的势垒部。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光传送器件,其特44于所ii^体^i^反,该基板在与所述狭缝对应的位置具有通孔。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光传送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是包含势垒金属层的多层基板,该势垒金属层在与所述狭缝对应的位置向所述狭缝侧露出。
9.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光传送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M板,在该基^Ji设置有遮光性抗饪剂层'以使该遮光性抗蚀剂层/A^斤i^光元件的下侧通过与所述狹纟彭于应的位置一直到所述受光元件的下侧覆盖所述J^反。
10. 如权利要求1到9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向光传送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侧树脂部和所述受光侧树脂部由同一种材料形成。
11. 如权利要求1到9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向光传送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树脂部的一面上,设置有所i^光侧树脂部的发光侧透镜部和所迷受光侧树脂部的受光侧透4竟部。
12. 如权利要求1到9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向光传送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与所述发光元件相对的信号发送用光纤以及与所述受光元件相对的信号接收用光纤;所述信号发送用光纤与所述信号接收用光纤的直径为0.6mm;所述信号发送用光纤与所述信号4姿收用光纤的间隙在lmm以下。
13. 如权利要求1到9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向光传送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光侧树脂部的面向所述狭缝的 一面以及所述受光侧树脂部的面向所述狭缝的一面中的至少一面上,设置有遮光性部件。
全文摘要
一种双向光传送器件,将发光元件(2)和受光元件(3)安装在基体的一面上,并由透光性树脂部(5)密封这些元件。所述树脂部(5)具有发光侧树脂部(5A)和受光侧树脂部(5B),在这些树脂部(5A、5B)之间设置有狭缝。所述器件还包括具有爪部(9a)的遮光性接收部(9),接收部(9)的爪部(9a)配置在发光侧树脂部(5A)和受光侧树脂部(5B)之间的狭缝内。通过接收部(9)的爪部(9a),在发光元件(2)和受光元件(3)之间防止来自发光元件(2)的光泄漏(杂散光)。
文档编号G02B6/42GK101458372SQ200810247099
公开日2009年6月17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13日
发明者孝桥生郎, 高仓英也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