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3978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如电子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至少包括两 种以上这些装置功能的复合机等。
背景技术
如众所周知,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可将四种颜色即青 色、洋红色、黄色、黑色分别形成的单色图像合成彩色图〗象。近年彩色图像形 成装置以行式为主,即在图像形成通道上并列设置用于形成单色调色剂像的四 根鼓状像载置体。该行式中设置与四根鼓状像载置体接触的中间转印带,沿中 间转印带输送方向,鼓状像载置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像从位于上游的鼓状像载置 体起依次重叠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在该带上形成彩色调色剂像。而后, 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像在来自供纸部的记录薄片中与中间转移带相接触的 部分上进行二次转印,将该调色剂像转印到上述记录薄片上。
在一次转印部中的中间转印带内侧,相对各个鼓状像载置体的位置上,分 别设有一次转印部件,该一次转印部件与鼓状像载置体之间夹持中间转印带。 一次转印部件通常采用辊部件,通过对一次转印辊施加电压,调色剂傳4皮转印 到中间转印带上。
二次转印部中,在中间转印带内侧设置用于架设中间转印带的辊,并在中 间转印带外侧设置二次转印部件。二次转印部件通常也采用辊部件,在二次转 印辊与位于中间转印带内側并面对二次转印辊的位置上的二次转印对向辊之 间形成电场,用以将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薄片部件上。
在上述图像形成方式中,像载置体以及中间转印带的表面需要以一定的速 度移动。如果各个像载置体之间存在表面移动速度差,则图像会出现拉长或缩 短。即便是轻微的速度差也会在图像中原本浓度为一定的部分上发生浓淡差 异。而当像载置体表面速度保持一定时,如果中间转印带表面的速度发生变动,也会因一次转印部分中发生的中间转印带与像载置体之间的速度差,而造成图 像中产生同样的拉长或缩短,或者浓度差异。
中间转印带中发生速度变动的原因之一为用厚度较厚的纸张(以下称为厚 纸)作为记录薄片进行输纸。当向二次转印部中的二次转印辊与二次转印对向 辊之间的夹持部中输入厚纸时,厚纸前端进入夹持部会造成二次转印对向辊的 负载增加,瞬间速度下降,由此中间转印带整体速度发生变动。此时,如果一 次转印部中正在进行转印,则 一次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上的图像会发生不均匀。
另外,当厚纸结束通过二次转印部,厚纸后端离开二次转印辊与二次转印 对向辊之间的夹持部时,二次转印对向辊的负载变轻,从而速度加快。这同样 会因一次转印部中像载置体与中间转印带之间的速度差而引起图像中出现不 均匀。
专利文献1 (JP特开平4-242276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技术方案,该方 案可根据纸张厚度调整像载置体带与加压转印体之间距离,当使用会引起发生 上述变动的转印件时,事先将像栽置体带与加压转印体之间的距离拉开,使该 距离大于通常状况下的距离,从而緩解转印材料进入或离开时的冲击。
如上所述,事先扩大像载置体带与加压转印体之间的距离,不但减小了厚 纸前端进入像载置体带与转印体之间时所需要的转矩,还减小了像载置体带上 的瞬间负载,从而减小了像载置体带上发生的负载变动以及速度变动,对减轻 图像不均匀具有效果。
然而,对于原本的转印功能即在转印材料上转印调色剂像来说,需要转印 体向转印材料施加压力,因此像栽置体带与转印体之间的距离扩大量^皮限定在
大致为纸张厚度。而在该范围中无法完全解消速度变动的发生,效果不够充分。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目的在于,在具有 中间转印带的转印装置中形成可避免二次转印部的速度变动传播到一次转印 部的结构,以防止一次转印部中发生图像浓度不均,防止图像质量下降。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下述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包括,表面用于200910168382.8 载置图像的环状像载置体带,架绕在多个辊上,受驱动而转动;转印部件,以
压力接触所述像载置体带表面,在与该像载置体带之间输送薄片部件的同时,
将所载置的图像转印到该薄片部件上;以及,转印对向部件,隔着所述像载置
体带以压力接触所述转印部件,该图像形成装置将所述像载置体带上所载置的
图像转印到被输入到所述像载置体带与所述转印部件之间的所述薄片部件上,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印部件附近设置连动装置,该连动装置中具有接触所述
像载置体带的接触部件,该连动装置连动于所述薄片部件进入或离开所述像载
置体带和所述转印部件之间,使该接触部件朝改变所述^f象载置体带张力的方向动作。
本发明适于对所述转印部件采用转印辊,并对所述转印对向部件采用架绕 所述像载置体带的转印对向辊。
而且,本发明适于将所述转印辊以及所述转印对向辊中的一方的辊的位置 固定,另一方的辊作为可改变与所述一方的辊之间距离的可动辊,所述连动装 置中设置支持本体,用于可变位地支持所述可动辊,所述接触部件一体设置或 固定在该支持本体上。
而且,本发明适于在所述像载置体带受到除转印对向辊以外的辊驱动,并 且,所述接触部件在所述像载置体带移动方向上的所述转印对向部件下游接触 该像载置体带的情况下,当所述薄片部件进入所述像载置体带与所述转印部件 之间时,所述转印部件或所述转印对向部件发生移动,加大该转印部件与该转 印对向部件之间距离,所述"l妄触部件连动于该转印部件的移动或该转印对向部 件的移动,向减小所述像载置体带张力的方向发生移动。
进而,本发明适于在所述薄片部件离开所述像载置体带与所述转印部件之 间时,所述转印部件或所述转印对向部件发生移动,减小该转印部件与该转印 对向部件之间距离,所述接触部件连动于该转印部件的移动或该转印对向部件 的移动,向加强所述^f象载置体带张力的方向发生移动。
进而,本发明适于在所述像载置体带受转印对向辊驱动,并且,所述接触 部件在所述像载置体带移动方向上的所述转印对向部件上游接触该像载置体
带的情况下,当所述薄片部件进入所述像载置体带与所述转印部件之间时,所 述转印部件或所述转印对向部件发生移动,加大该转印部件与该转印对向部件之间距离,所述接触部件连动于该转印部件的移动或该转印对向部件的移动, 向加强所述像载置体带张力的方向发生移动。
进而,本发明适于在所述薄片部件离开所述像载置体带与所述转印部件之 间时,所述转印部件或所述转印对向部件发生移动,减小该转印部件与该转印 对向部件之间距离,所述4妻触部件连动于该转印部件或该转印对向部件的移 动,向减小所述像载置体带张力的方向发生移动。
进而,本发明适于将所述接触部件构成为与所述像载置体带表面相接触并 进行转动的辊。
进而,本发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提供以下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包括,表
面用于载置图像的环状像载置体带,架绕在多个辊上,受驱动而转动;转印部 件,受到所述像载置体带表面的压力接触,在与该像载置体带之间输送薄片部 件的同时,将其所载置的图像转印到薄片部件上;以及,转印对向部件,隔着 所述像载置体带以压力接触所述转印部件,该图像形成装置将所述像载置体带 上所载置的图像转印到被输入到所述像载置体带与所述转印部件之间的所述 薄片部件上,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薄片部件进入或离开所述像载置体带和所述 转印部件之间时,所述转印对向部件相对于所述转印部件发生移动。
本发明的效果在于,吸收了厚纸作为薄片部件进入二次转印部时像载置体 带上发生的速度变动,从而防止了该速度变动传播到一次转印部,有利于确保 改善图像质量。


图l是涉及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要部的筒视图。
图2是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放大图。
图3是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在厚纸进入二次转印部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简视图。
图5是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简视图。
图6A和图6B是用以说明薄片部件前端进入二次转印辊与二次转印对向 辊之间的夹持部时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7A和图7B是用以说明薄片部件后端离开二次转印辊与二次转印对向辊之间的夹持部时的动作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l是一例图像形成装置如电子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兼有这些功能 的复合机等的简视截面图。在该图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设置鼓状的第 一至第
四像载置体1Y、 1C、 1M、 1K,并且,相对这些像载置体设置了中间转印带2, 该中间转印带2为利用环状带形成的像载置体带,环绕架设于驱动辊3、转印 对向辊4以及辊5上,其中,转印对向辊4以及辊5为从动辊。驱动辊3受未 图示驱动马达驱动,按图1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用以驱动中间转印带2 沿图1所示A方向移动。另外,标号6表示以压力接触于中间转印带2用以 向中间转印带2施加张力的张力棍。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具备了四个像载置体即第一至第四鼓状像载 置体1Y、 1C、 1M、 1K,除此之外,像载置体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在图像
形成装置中至少设置一个像载置体。
第一至第四像载置体1Y、 1C、 1M、 1K分别与中间转印带2表面相接触, 并同时受到驱动而沿图1所示反时针方向转动。此时,第一像载置体1Y由充 电辊7Y对其充电而带预定极性电荷,而后,该第一像载置体1Y的带电表面 受到未图示曝光部中光写入单元发射的经光调制的激光光束L的照射,由此 第一像载置体1Y上形成静电潜像。该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8Y可^L像化成 为黄色调色剂像。另一方面,对一次转印辊9Y施加转印电压,将第一像载置 体1Y上的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沿着A方向移动的中间转印带2表面。调色剂 像转印结束后在第一像载置体1Y上附着的转印残留调色剂由清洁装置10Y清 除。
第二至第四像载置体1C、 1M、 1K上也以完全相同于上述的方式分别形 成青色调色剂像、洋红色调色剂像以及黑色调色剂像,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转 印到转印黄色调色剂像的中间转印带2上,使中间转印带2上载置四色重叠的 调色剂像。上述各个像载置体1Y、 1C、 1M、 1K上的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中 间转印带2上的位置为一次转印位置。例如由薄片材料或树脂膜 等形成,该薄片部件P经一对定位辊11转动,(从图1所示B方向)以预定
时机到达中间转印带2与与该中间转印带2相对i殳置的二次转印辊12之间, 此时,在二次转印辊12轴上施加转印电压,由此,中间转印带2上的重叠调 色剂像便被二次转印到薄片部件P上。二次转印辊12 —边接触中间转印带2 的表面 一 边转动,并隔着中间转印带2受到转印对向辊4按压。
如上所述,薄片部件P被输入到上述二次转印辊12与中间转印带2之间, 中间转印带2上的重叠调色剂像便二次转印到薄片部件P上。如此,中间转印 带2上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薄片部件P的位置便成为二次转印位置。
调色剂像转印结束后薄片部件P通过定影装置13,在此,薄片部件P上 的调色剂像受到加热以及加压作用而固定到薄片部件P上。
另一方面,调色剂像转印后,带用清洁装置14清除附着在中间转印带2 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在此所示的带用清洁装置14中具有清洁刮板15,该清 洁刮板15与中间转印带2中位于中间转印带移动方向上的二次转印位置的下 游和一次转印位置的上游之间的表面部分相接触。
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像载置体1以及中间转印带2的表面需要以一定 的速度移动。如果各个像载置体l之间存在表面移动速度差,则图像中会出现 拉长或缩短。即便是轻微的速度差也会在图像中浓度应该为一定的部分上发生 浓淡差异。而当像载置体l表面速度保持一定时,如果中间转印带2表面的速 度发生变动,也会因一次转印部中发生的中间转印带2与像载置体1之间的速 度差,而造成图像中产生同样的拉长或缩短,或者浓度差异。
中间转印带2中发生的速度变动,其原因来自于马达等驱动源的转动变 化、驱动传达系统中产生的变动、架设带的驱动辊和从动辊的偏心、以及带厚 度偏差等,除此之外,操作中发生的突然变动也是原因之一。关于突然变动, 可以输送厚纸的情况为例。如图6A和图6B所示,当具有一定厚度的纸张P 进入二次转印部中二次转印辊12与转印对向辊4之间的夹持部时,厚纸前端 进入该夹持部会造成转印对向辊4的负载增加,中间转印带2的带速度一时性 降低。该带速度的变动成为整个中间转印带2的速度变动。与此同时,如果一 次转印部恰好进行转印,则中间转印带2上的图像上会出现不均匀。而且,如图7A和图7B所示,当厚纸结束通过二次转印部时,厚纸后端 离开二次转印辊12与转印对向辊4之间的夹持部,从而减轻了转印对向辊4 的负载,速度一时性地加快。此时, 一次转印部中像载置体与中间转印带之间 的速度差也会造成图像中出现不均匀。
如上所述,如果采用的薄片部件不是厚纸而是大致等同于一般复印或打印 用厚度的纸张,该薄片部件通过二次转印部时所产生的负载变动不致对图像发 生影响。纸张厚度的影响虽然随二次转印部的结构以及条件不同而各有所异, 一般来说,该纸张厚度大致在纸张的连量超过100kg左右会发生影响。
在图1所示的中间转印带装置结构中,驱动辊3产生的驱动力的传输途径 为,驱动辊3带动一次转印部中的中间转印带2,使从动辊5转动,而后带动 从动辊5与转印对向辊4之间的中间转印带2,从而带动二次转印辊12转动。 当厚纸前端进入二次转印部时,厚纸被输入二次转印对向辊4与二次转印辊 12之间,增加了上述各个辊上的负载,产生瞬时减速。该减速变动经由与上 述驱动传输途径相反的途径传输到中间转印带2以及驱动辊3,使中间转印带 2以及驱动辊3也发生瞬时减速。这样,中间转印带2和驱动辊3在相反于前 进的方向上受到二次转印部的拉动。因此,在因厚纸进入造成二次转印部中的 中间转印带2、 二次转印辊12以及二次转印对向辊4发生减速的瞬间,如果 能够防止二次转印部下游的中间转印带2受到二次转印部方向的拉动,则可在 一次转印部中避免发生中间转印带2的减速。
对此,本发明如图1和图2所示,设置包括4妾触部件即接触辊25的连动 装置20,该接触辊25接触于二次转印部到张力辊6之间区域中的中间转印带 2。该连动装置20中具有可转动地支承二次转印辊12、并以支点22为中心在 C-D方向上摇动的支持本体21。该支持本体21受到压力弹簧23作用,以支 点22为中心沿着C方向推压二次转印辊12,使二次转印辊12经由中间转印 带2以压力接触转印对向辊4。并且,在支持本体21中的支点22相反侧一体 设置支持臂24,该支持臂24前端通过轴26可转动地装设上述接触辊25。该 接触辊25的设置位置被"^殳为压入中间转印带2内侧。
在厚纸输入二次转印部之际,具有一定厚度的薄片部件P进入紧密接触的 中间转印带2与二次转印辊12之间,因此需要二次转印辊12或位于带内侧的二次转印对向辊4移动退开相当于该薄片部件P厚度的距离。本实施方式中二
次转印对向辊4位置固定,而让受压力弹簧23压力作用的二次转印辊12克服 该压力进行移动。其移动量大致相当于薄片部件P的厚度。
如上所述,受薄片部件P的作用二次转印辊12被压下,从而使受支持本 体21 —体支持的接触辊25也发生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辊25的移动 方向为从被压入的中间转印带2内侧中退出的方向。这样,该接触辊25的移 动緩解了中间转印带2中位于二次转印部下游的部分,防止了二次转印部中所 发生的减速传播到 一 次转印部。
上述图2显示了作为厚纸的薄片部件P进入之前的状态。图3显示了薄 片部件P进入二次转印部时的状态,此时,二次转印辊12向下移动,接触辊 25緩和了中间转印带2中位于二次转印部下游的部分。
厚纸薄片部件P进入时在极短的几秒钟之内发生减速变动,因此接触辊 25的动作时间必须严密配合减速变动的发生时间。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 由于接触辊25与二次转动辊12均受支持本体21支持,因此接触辊25的动作 时间与减速变动发生时间相同。也就是说,二次转印辊12的移动与接触辊25 的动作同时发生,保证了时间上的一致。
另外,如果将接触辊25设置在中间转印带2的内侧,虽然也可获得同样 的效果,但是,如图1所示的结构为接触辊25所在的二次转印部下游没有调 色剂图4象,辊接触中间转印带2表面也不成问题,因此考虑到维修等时便于将 各个部件从图像形成装置拆卸,将接触辊25设置为接触于中间转印带2的外 侧。
图1至图3显示了二次转印对向辊4位置固定而二次转印辊12可进行移 动并受到压力作用的情况。对此,也可以形成为二次转印辊12固定而二次转 印对向辊4可移动并受到压力作用,此时,接触辊25连动于二次转印对向辊 4的动作。在后者的情况下,接触辊25设置在中间转印带2的内侧更为恰当。
上述中通过支持臂24将接触辊25 —体固定在支持二次转印辊12的支持 本体21上以保持接触辊25与二次转印辊12的动作时间一致,除此之外,也 可以将接触辊25与支持二次转印辊12的支持本体21分开形成,通过连接机 构来保证接触辊与二次转印辊的动作一致。但是,后者需要尽量抑止机构的不稳定以尽可能避免发生动作时间差。采用连接机构来配合二次转印辊与接触辊 的动作,不但能够增加中间转印带装置以及二次转印装置的设计自由度,而且
可以应对接触辊位置与二次转印辊位置因受设计上的约制而分开设置的情况。 另外,在利用薄片部件P进入时引起的二次转印辊12的动作或二次转印
对向辊4的动作,采用机械性连接二次转印辊12与接触辊25以保持接触辊 25动作时间一致时,如果严密配合动作时间,还可以另设马达等执行器来驱 动接触辊25。此时,可在位于二次转印部上游的薄片部件P输送通道中设置 传感器等以检测薄片部件P前端,并预先掌握此后经过几秒钟进入二次转印 部,配合该时4几移动4妄触辊25 。
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接触辊25的移动距离由连动装置20的摇 动中心即支点22到二次转印辊12之间距离与支点22到接触辊25之间距离的 比值而定。而二次转印辊12的移动量大致为纸张厚度,从上述距离的比值可 知,接触辊25的移动距离为纸张厚度的数倍。因此,用于防止速度变动传播 的接触辊25无需很大的移动量便足够了。此外,由于随着二次转印部的条件 不同,薄片部件P进入引起的减速变动大小也不同,因此,需要按照二次转印
部条件来设定用于防止速度变动传播的接触辊移动距离。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接 触辊25与支点22之间距离进行设定。纸张厚度越大速度变动量越大。而二次 转印辊12的移动距离随着厚纸厚度变化而变化,与此相同,接触辊25的移动 距离也随之变化,因此可应对不同的纸张厚度。
虽然以上主要针对厚纸的薄片部件P进入二次转印部时发生的减速变动 说明了本发明,然而本发明对厚纸的薄片部件P后端离开二次转印部时发生的 加速变动也具有效果。在厚纸的薄片部件P后端离开之际,二次转印部负载瞬 间减轻,位于二次转印部下游的中间转印带2趋于发生松弛,负载减小造成了 一次转印部以及驱动辊3也发生加速。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二次转印辊 12返回到接触中间转印带2的位置相连动,接触辊25也返回到加强按压中间 转印带2的位置,以吸收中间转印带2的弛緩,防止加速变动传播到一次转印 部以及驱动辊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当薄片部件P进入二次转印部时,二次转印辊12下 降并保持该下降状态,该下P争距离相当于纸张厚度,接触辊25虽然处于退出状态,但并未离开中间转印带2。与该接触辊25处于退出状态之前相比,中间转印带2的带路径变长,如果不改变此状态,中间转印带2将保持松弛状态。
对此,本实施方式中,接触辊25与张力辊6分开设置,通过张力辊6按压使中间转印带2朝压入方向移动,该移动量相当于接触辊25退出使得带路径变长的量,因此带不会保持松弛状态。换而言之,在薄片部件P进入二次转印部的同时,接触辊25退出使中间转印带2发生松弛,防止了减速变动传播到二次转印部,之后,通过张力辊6,中间转印带2的路径长度被保持在接触辊25退出之前的长度。进而,薄片部件P前端进入二次转印部时,如果张力辊6恰好在接触辊25退出中间转移带2的时刻按压中间转印带2以吸收该中间转印带2的松弛,则会使接触辊25的作用消失,但是由于张力辊6的反应较带张力变动稍微滞后,因而不会减小接触辊25的效果。
接触辊25的设置位置、以及接触辊25配合变动发生时间使中间转印带2松弛还是使中间转印带2绷紧,随着中间转印带2的驱动结构以及一次转印部和二次转印部的位置的不同而相异。
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分别设置中间转印带2的驱动辊3与二次转印对向辊4,因此接触辊25设置在二次转印部下游,当薄片部件P通过二次转印部时,进行动作以弛緩中间转印带2,使该中间转印带2比一般松弛。图4是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简—见图。如图4所示,中间转印带32的驱动辊34隔着中间转印带32与二次转印辊42相对设置,该驱动辊34兼任二次转印对向辊。中间转印带32的移动方向以及驱动辊34的转动方向为反时针方向。图4中,在中间转印带32的移动方向上,架设中间转印带2的从动辊35设在驱动辊34的上游(图的下侧),在该〃t人动辊35的上游(中间转印带32的下方)并列设置各色鼓状^^载置体31Y、 31C、 31M、 31K,形成一次转印部。位于一次转印部上游的辊为张力辊33。
在各种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厚纸的薄片部件P前端进入二次转印部时的负载使驱动辊34减速。拉动一次转印部中的中间转印带32的驱动辊34的减速,使得中间转印带32中位于一次转印部中的部分也发生减速。在发生减速的同时,将位于二次转印部上游的中间转印带32压向中间转印带32内侧,使中间转印带32绷紧,这对避免驱动辊34的减速传播到一次转印部有效。
对此,图4所示实施方式中设置了连动装置50。该连动装置50中具有可转动地支承二次转印辊42、并以支点52为中心在E-F方向上摇动的支持本体51。该支持本体51受到压力弹簧53作用,以支点52为中心推压二次转印辊42,使二次转印辊42经由中间转印带32以压力接触转印对向辊34。并且,在支持本体51中的支点52相反侧一体设置支持臂54,该支持臂54前端可转动地装设接触辊55。该接触辊55在二次转印部上游从中间转印带32的内侧接触该中间转移带32。因位于该区域中的中间转印带32表面存在调色剂像,因此接触辊55接触中间转印带32背面。支持本体51 —体支持二次转印辊42和接触辊55,因此,在伴随薄片部件P前端进入二次转印部而发生的二次转印辊42向离开中间转印带32方向移动的同时,接触辊55也向绷紧中间转印带32方向移动。上述动作防止了驱动辊34的减速传播到一次转印部中。
与此相反,当薄片部件P后端离开二次转印部,二次转印部的中间转印带32加速时,接触辊55返回原来的位置,受到按压的中间转印带32松弛,避免了二次转印部的加速变动传播到一次转印部中。
图5显示了一例具有与图1所示大致相同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但中间转印带2的驱动辊3与二次转印对向辊4,分开设置,薄片部件P进入二次转印部使得受到弹簧4a向二次转印辊12,方向压力作用的二次转印对向辊4'退开。这样,二次转印对向辊4朝中间转印带2内侧方向(G方向)移动,使位于二次转印部下游的中间转印带2松弛,因而得以防止发生在二次转印部中的中间转印带2的减速变动传播到一次转印部中。也就是说,二次转印对向辊4,起到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4^触辊的作用。
此时,二次转印辊12,可以移动,但是必须确保二次转印对向辊4,所需的
移动量o
在上述结构中,不必设置接触辊,用简单的结构,不但节省成本而且获得
本发明效果。此外,本例中为了维持中间转印带路径长度,需要另设张力辊6。
权利要求
1.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包括表面用于载置图像的环状像载置体带,架绕在多个辊上,受驱动而转动;转印部件,以压力接触所述像载置体带表面,在与该像载置体带之间输送薄片部件的同时,将所载置的图像转印到该薄片部件上;以及,转印对向部件,隔着所述像载置体带以压力接触所述转印部件,该图像形成装置将所述像载置体带上所载置的图像转印到被输入到所述像载置体带与所述转印部件之间的所述薄片部件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印部件附近设置连动装置,该连动装置中具有接触所述像载置体带的接触部件,该连动装置连动于所述薄片部件进入或离开所述像载置体带和所述转印部件之间,使该接触部件朝改变所述像载置体带张力的方向动作。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转印部件为转印辊, 所述转印对向部件为架绕所述像载置体带的转印对向辊。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转印辊以及所述转印 对向辊中的一方的辊的位置受到固定,另一方的辊为可改变与所述一方的辊之 间距离的可动辊,所述连动装置中设置支持本体,用于可变位地支持所述可动 辊,所述接触部件一体设置或固定在该支持本体上。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所述 像载置体带受到除转印对向辊以外的辊驱动,并且,所述接触部件在所述像载 置体带移动方向上的所述转印对向部件下游接触该像载置体带的情况下,当所 述薄片部件进入所述像载置体带与所述转印部件之间时,所述转印部件或所述转印对向部件发生移动,加大该转印部件与该转印对向部件之间距离,所述接 触部件连动于该转印部件或该转印对向部件的移动,向减小所述像载置体带张 力的方向发生移动。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当所述薄片部件离开所述 像载置体带与所述转印部件之间时,所述转印部件或所述转印对向部件发生移 动,减小该转印部件与该转印对向部件之间距离,所述"^妄触部件连动于该转印部件的移动或该转印对向部件的移动,向加强所述像载置体带张力的方向发生 移动。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所述 像载置体带受转印对向辊驱动,并且,所述接触部件在所述像载置体带移动方 向上的所述转印对向部件上游接触该像载置体带的情况下,当所述薄片部件进 入所述像载置体带与所述转印部件之间时,所述转印部件或所述转印对向部件 发生移动,加大该转印部件与该转印对向部件之间距离,所述接触部件连动于 该转印部件的移动或该转印对向部件的移动,向加强所述像栽置体带张力的方 向发生移动。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当所述薄片部件离开所述 像载置体带与所述转印部件之间时,所述转印部件或所述转印对向部件发生移 动,减小该转印部件与该转印对向部件之间距离,所述接触部件连动于该转印 部件的移动或该转印对向部件的移动,向减小所述像载置体带张力的方向发生 移动。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接触部件被构成为与 所述像载置体带表面相接触并进行转动的辊。
9. 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包括 、 表面用于载置图像的环状像载置体带,架绕在多个辊上,受驱动而转动; 转印部件,受到所述像载置体带表面的压力接触,在与该像载置体带之间输送薄片部件的同时,将其所载置的图像转印到薄片部件上;以及, 转印对向部件,隔着所述像载置体带以压力接触所述转印部件, 该图像形成装置将所述像载置体带上所载置的图像转印到被输入到所述像载置体带与所述转印部件之间的所述薄片部件上,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薄片部件进入或离开所述像载置体带和所述转印部件之间时,所述转印对向部件相对于所述转印部件发生移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其通过在利用中间转印带的转印装置中形成避免二次转印部中发生的速度变动传播到一次转印部中的结构,达到防止一次转印部中发生图像浓度不均的目的。本发明包括用于载置图像的环状中间转印带2,架绕在多个辊上,受驱动而转动;二次转印辊12,以压力接触中间转印带表面,在与中间转印带之间输送薄片部件,同时将中间转印带所载置的图像转印到薄片部件上;转印对向辊4,隔着中间转印2以压力接触二次转印辊,并且,在二次转印辊12附近设置连动装置20,其中具有接触中间转印带的接触辊25,该连动装置20连动于薄片部件进入或离开中间转印带和二次转印辊之间,使该接触辊25朝改变中间转印带张力的方向动作。
文档编号G03G15/16GK101661256SQ20091016838
公开日2010年3月3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29日
发明者安藤俊幸, 星野诚治, 桥本崇, 程岛隆, 野口英刚 申请人:株式会社理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