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5561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技术区域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由调色剂(toner)与载体(carrier)形成的液体显影剂来显影在感光体上形成的潜像并将由此所获的显影像进一步转印于记录纸等介质上的转印装置。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这种转印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所提出的各种湿法图像形成装置,利用在液体溶媒中分散了由固体成分构成的调色剂粒子的高粘度液体显影剂使潜像显影并使静电潜像可视化。在该湿法图像形成装置中利用的显影剂是在由硅油或者矿物油、食用油等形成的具有电绝缘性的高粘度有机溶剂(载体液)中悬浮固体成分(调色剂粒子)而成,该调色剂粒子极其微小,粒子径大约为1Pm。通过利用如此微小的调色剂粒子,在湿法图像形成装置中,与利用粒子径大约为7m的粉状体调色剂粒子的干式图像形成装置相比能够达到高图像质量。但是,在利用液体显影剂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利用液体显影剂的印刷方式中,尤其在中间转印带上重叠多个颜色而一次性转印于纸张(记录介质)的方式中,对纸张的转印(二次转印)效率的下降成为问题。因此,为了克服这样的问题,例如,在专利文献l(JP特开2001-166611号公报)记载的发明中,提出了通过使转印带巻曲在二次转印辊从而一定程度获取二次转印部中的辊隙(nip)长度,并通过变长记录介质与转印带之间的接触压力与转印电场作用的时间而提高转印率的方式。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1-166611号公报如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发明,在二次转印部中,作为辊隙长确保一定程度的长度,并对整个该辊隙长连续施加电场时,成为液体显影剂中的调色剂粒子在电场中放置比较长的时间,从二次转印辊侧接受与调色剂反向极性的电荷注入,从而产生调色剂粒子反向极化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液体显影剂(调色剂粒子与液体成分)的导电性高时,产生得更显著。这是因为在显影中调色剂层的导电性高的情况下调色剂粒子与所接触的部件(中间转印带或纸张)容易进行电荷交换,因此电荷注入变成更活跃。另外,对于液体成分的导电性进行补充时,虽然载体液自身的导电性低,但通过在载体液中的其它可溶性材料,液体成分的导电性发生变化。如现有技术,在二次转印部中的辊隙长较长时,在二次转印辊隙内产生如上述的调色剂粒子反向极化的现象,从而存在所谓转印效率降低的问题。尤其,利用导电性高的物质作为液体显影剂(调色剂粒子与液体成分)时,存在所谓的转印效率明显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本发明,为了解决如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转印装置特征在于具有转印带,其体积电阻率为1091012Qcm,用第一面担持含有载体液和调色剂粒子的导电率为IpS/cm以上lOOpS/cm以下的液体显影剂;第一辊,其接地,并且与所述转印带的第二面接触;第二辊,其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第二面接触;第三辊,其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第一面抵接,并介由所述转印带按压所述第一辊;和电压源,其对所述第三辊施加电压。另外,本发明的转印装置,所述转印带的所述第一面的表面电阻为109510125Q.另外,本发明的转印装置,所述转印带具有构成所述第二面的基体材料层、弹性层,以及构成所述第一面的表层。另外,本发明的转印装置,所述第三辊介由所述转印带按压所述第二辊。另外,本发明的转印装置具有第二电压源,其对所述第二辊施加与施加于所述第三辊的电压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电压值的电压。另外,本发明的转印装置,电悬浮所述第二辊。另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潜像担持体,其形成潜像;带电部,其使所述潜像担持体带电;曝光部,其在利用所述带电部带电的所述潜像担持体上形成潜像;显影部,其利用含有载体液和调色剂粒子的导电率为IpS/cm以上100pS/cm以下的液体显影剂来显影在所述曝光部通过所述潜像担持体而形成的所述潜像;转印带,其在第一面转印利用所述显影部而显影的像,所述转印带的体积电阻率为1091012Qcm;第一辊,其接地,并且与所述转印带的第二面接触;第二辊,其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第二面接触;第三辊,其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第一面抵接,并介由所述转印带按压所述第一辊从而使所述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和电压源,其对所述第三辊施加电压。。另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第三辊介由所述转印带按压所述第二辊。以上,根据本发明的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使二次转印部中的辊隙长变为较长,并且能一定程度确保在记录介质与转印带之间压力作用的时间,因此能够提高转印效率。而且,即使二次转印部中的辊隙长变得较长,也仅在第一辊与第三辊形成的辊隙区域施加辊隙内电场,因此能够防止调色剂粒子反向极化的现象,并能够防止伴随该现象的转印效率降低。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构成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结构要素的图。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部的主要结构要素的剖面图。图3是表示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的二次转印单元60的主要结构要素的图。图4是表示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的二次转印单元60的转印带40的剖面结构的图。图5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的二次转印单元60'的主要结构要素的图。图6是表示计算液体显影剂的导电率所用的等效电路的图。图7是表示伴随转印电压变化的转印效率变化的曲线图。图8是表示伴随转印电压变化的转印效率变化的曲线图。图9是表示伴随转印电压变化的转印效率变化的曲线图。图10是表示伴随转印电压变化的转印效率变化的曲线图。图中1-图像形成装置,5-供纸盒,6-拾取辊(pickuproller),7、7'、7"、-输送辊对,10Y、10M、10C、10K-感光体,11Y、11M、11C、11K-电晕(corona)带电器,12Y、12M、12C、12K-曝光单元,13Y-第一感光体挤压辊(squeezeroller),13Y'-第二感光体挤压辊,14Y、14Y'-感光体挤压辊清理板(blade),16Y-感光体清理辊(cleaningroller),17Y-感光体清理辊清理板,18Y-感光体清理板,20Y、20M、20C、20K-显影辊,21Y-显影辊清理板,22Y-紧压电晕(compactioncorona)发生器,30Y、30M、30C、30K_显影装置,31Y、31M、31C、31K-显影剂容器,32Y、32M、32C、32K-网纹辊(aniloxroller),33Y_限制板,34Y-螺旋输送器(auger)(供给辊),40-转印带,41-驱动辊(第一辊),42-第二辊(第二辊),45-显影剂回收部,46-转印带清理辊,47-转印带清理辊清理板,49-转印带清理板,50¥、501、50(:、501(-—次转印部,51Y、51M、51C、51K-—次转印支承(backup)辊,52、53-张力辊(tensionroller),55-转印带挤压辊,56-支承辊,57-转印带挤压辊清理板,58-转印带显影剂回收部,60-二次转印单元,61-二次转印辊(第三辊),62-二次转印辊清理板,70Y、71Y、72Y、73Y、74、76Y-(清理)板保持部件,75Y-限制板保持部件,77、78-清理板保持部件,80Y-感光体回收积存部,SIY-回收螺杆(screw),85-二次转印单元回收积存部,86-回收螺杆,87-转印带回收积存部,88-回收螺杆,90-定影部,91-加热辊,92-加压辊,101-第一电压源,102-第二电压源,140-基体材料层,141-弹性层,142-表层,310Y-供给积存部,320Y-回收积存部,321Y-回收螺杆,330Y-分隔部,360Y-液体显影剂供给部件,365Y-液体显影剂供给口,370Y-液体显影剂供给管,371Y-液体显影剂回收管。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构成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要结构要素的图。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中央部所配置的各颜色的图像形成部,显影装置30Y、30M、30C、30K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下部,转印带40、二次转印部(二次转印单元)60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上部。图像形成部具备感光体10Y、10M、10C、10K、电晕带电器IIY、IIM、IIC、11K、未图示的曝光单元12Y、12M、12C、12K等。曝光单元12Y、12M、12C、12K具有有机EL元件阵列(或者LED阵列)、驱动器(driver)IC、布线基板,通过电晕带电器11Y、11M、11C、11K使感光体10Y、10M、10C、10K同样带电,通过曝光单元12Y、12M、12C、12K,基于所输入的图像信号进行控制,在带电的感光体10Y、10M、10C、10K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30Y、30M、30C、30K大概具备显影辊20Y、20M、20C、20K,储藏由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构成的各颜色液体显影剂的显影剂容器(储液器(reservior))31Y、31M、31C、31K,作为将这些各颜色的液体显影剂从显影剂容器31Y、31M、31C、31K涂敷于显影辊20Y、20M、20C、20K的涂敷辊的网纹辊32Y、32M、32C、32K等;通过各颜色的液体显影剂来显影感光体10Y、10M、10C、10K上所形成的静电潜像。转印带40是个环形带,被张架在驱动辊41与张力辊52、53等上,在一次转印部50Y、50M、50C、50K与感光体IOY、IOM、IOC、10K抵接并通过驱动辊41被旋转驱动。对于一次转印部50Y、50M、50C、50K,感光体10Y、10M、10C、10K与一次转印辊51Y、51M、51C、51K夹着转印带40而对置配置,以抵接于感光体IOY、IOM、IOC、10K的位置作为转印位置,在转印带40上依次重叠而转印已显影的感光体10Y、10M、10C、10K上的各颜色的调色剂显影像,从而形5成全色(fullcolour)的调色剂显影像。转印带40具有第一面与第二面,并在第一面侧担持调色剂显影像。在二次转印单元60中,二次转印辊61夹着转印带40与驱动辊41、第二辊42对置配置,而且还配置有由二次转印辊清理板62构成的清理装置。并且,在配置有二次转印辊61的转印位置上,将在转印带40上形成的单色调色剂像或者全色调色剂像转印在由薄片(sheet)材料输送路径L输送的纸张、薄膜(film)、布等记录介质上。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供纸盒5中放置的薄片材料通过拾取辊6以规定的定时一张一张地输送到薄片材料输送路径L。在薄片材料输送路径L中,通过输送辊对7、7',将薄片材料输送到二次转印位置,并将在转印带40上形成的单色调色剂显影像或者全色调色剂显影像转印于薄片材料。被二次转印的薄片材料,通过输送辊对7",进一步被输送到定影部90。定影部90由加热辊91、在该加热辊91侧用规定压力被加压的加压辊92构成,在这些辊隙之间使薄片材料通过,将被转印在薄片材料上的单色调色剂像或者全色调色剂像熔融并定影在纸张等薄片材料上。另外,张力辊52与驱动辊41等一起张架转印带40,在转印带40的被张力辊52张架的地方抵接/配置有由转印带清理辊46构成的清理装置。经过了二次转印单元60的转印带40,为了在一次转印部50中再次接受转印像而旋转,在执行了一次转印部50的上游侧,转印带40通过转印带清理辊46等实施清理。下面,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形成部及显影装置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部与显影装置的主要结构要素的剖面图。各颜色的图像形成部及显影装置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基于黄色(Y)的图像形成部及显影装置进行说明。图像形成部,沿感光体10Y的外周的旋转方向配置有感光体清理辊16Y、感光体清理板18Y、电晕带电器11Y、曝光单元12Y、显影装置30Y的显影辊20Y、第一感光体挤压辊13Y、第二感光体挤压辊13'。感光体清理辊16Y是具有聚氨酯橡胶表层的辊,通过抵接感光体10Y并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而清理感光体IOY上的转印残留液体显影剂和未转印液体显影剂。对感光体清理辊16Y,施加如吸引液体显影剂中的调色剂粒子这样的偏置电压。因此,在感光体清理辊16Y被回收的是含有较多的调色剂粒子的液体现象剂。这样被感光体清理辊16Y所回收的富有固体成分的液体显影剂,通过与感光体清理辊16Y抵接的感光体清理辊清理板17Y被刮掉并落在其垂直下边。与此相对,在感光体清理辊16Y的下游侧,与感光体IOY抵接的感光体清理板18Y,通过清理板保持部件73Y使在感光体10Y上的富有载体成分的液体显影剂落于下边。另外,所谓富有固体成分是指与对显影装置30Y补充的液体显影剂相比含更多固体成分的液体显影剂的状态。与此相对,所谓的富有载体成分是指与对显影装置30Y补充的液体显影剂相比含更多载体成分的液体显影剂的状态。另外,液体显影剂(调色剂)能够定义为固体成分(调色剂粒子)分散在载体中的物质。清理板保持部件73Y中,通过使从感光体清理辊清理板17Y落下的富有固体成分的液体显影剂与由感光体清理板18Y刮掉的富有载体成分的液体显影剂双方混合在一起,从而改进输送性能。而且,这种输送性能的提高,能够对装置的小型化做出贡献。感光体回收积存部80Y具有接受利用感光体清理辊清理板17Y刮掉的富有固体成分的液体显影剂、和利用感光体清理板18Y刮掉的富有载体成分的液体显影剂双方的凹状部。在感光体回收积存部80Y的凹状部中设置有回收螺杆81Y,通过该回收螺杆18Y旋转,其螺旋(spiral)翼将在凹状部中接受的液体显影剂向回收螺杆81Y的旋转轴方向输送。利用回收螺杆81Y输送的液体显影剂被送出到未图示的回收装置。70Y、71Y、72Y、73Y是保持各清理板的清理板保持部件。在显影装置30Y中的显影辊20Y的外周,配置有清理板21Y、网纹辊32Y、紧压电晕发生器22Y。与网纹辊32Y抵接有调整对显影辊20Y提供液体显影剂的量的限制板33Y。75Y是保持限制板33Y的板保持部件。在液体显影剂容器31Y中收容有螺旋输送器34Y、回收螺杆321Y。另外,沿着转印带40在与感光体10Y对置的位置上配置有一次转印部的一次转印辊51Y。感光体10Y是由比显影辊20Y的宽度更宽的、在外周面形成有感光层的圆筒状部件构成的感光体鼓(drum),并且,例如,如图2中所示,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该感光体10Y的表层的感光层由非晶硅感光体构成。电晕带电器11Y配置在与感光体10Y与显影辊20Y的辊隙部相比处于感光体10Y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处,并由未图示的电源装置施加电压,从而使感光体10Y电晕带电。曝光单元12Y与电晕带电器IIY相比处于感光体10Y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处,并在通过电晕带电器IIY而带电的感光体IOY上照射激光,在感光体IOY上形成潜像。另外,在从图像形成过程的开始到结束,将配置于更前段的辊等的结构,定义为与配置于后段的辊等的结构相比处于更上游的结构。显影装置30Y具有实施紧压作用的紧压电晕发生器22Y、储藏在载体中以20%左右的重量比(质量比)分散了调色剂粒子的状态的液体显影剂的显影剂容器31Y。在该显影剂容器31Y中还具备,回收未能提供到网纹辊32Y的液体显影剂等的回收螺杆321Y。另外,显影装置30Y具有担持所述液体显影剂的显影辊20Y;作为将液体显影剂涂敷在显影辊20Y用的涂敷辊的网纹辊32Y;限制涂敷在显影辊20Y的液体显影剂量的限制板33Y;搅拌、输送液体显影剂并提供给网纹辊32Y的螺旋输送器34Y;使担持于显影辊20Y的液体显影剂为紧压状态的紧压电晕发生器22Y;进行显影辊20Y的清理的显影辊清理板21Y。76Y是保持显影辊清理板21Y的清理板保持部件。在显影剂容器31中收容的液体显影剂不是以往一般所使用的以Isopar(商标埃克森(Exxon))为载体的低浓度(大约12wt%)且低粘度的在常温下具有挥发性的挥发性液体显影剂,而是高浓度且高粘度的在常温下不具有挥发性的不挥发性液体显影剂。艮P,本发明中的液体显影剂是将在热可塑性树脂中分散颜料等着色剂的平均粒径为1Pm的固体粒子在有机溶媒、硅油、矿物油或者食用油等的液体溶媒中与分散剂一起添加,并使调色剂固体成分浓度为大约20%的高粘度(大约3010000mPa*s)的液体显影剂。在本实施方式中,调色剂粒子是将带正电的调色剂粒子作为例子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利用带负电的调色剂粒子。此时,颠倒所施加的偏置电压等的极性即可。另外,在本发明中利用的液体显影剂,其导电率被设为lpS/cm以上100pS/cm以下。作为液体显影剂,适合设定这样的导电率的理由为,通过将导电率设成lpS/cm以上,能够使调色剂粒子的带电量充分高,据此,能够获得良好的显影性以及转印性。另外,设定上限值的理由为,由于导电性大于100pS/cm时,显影电流值成为过大,成为显影不良,产生在感光体上的图像漂移并出现图像分辨率降低的现象,在比转印阶段更上游处的图像形成过程也产生不良。在液体显影剂容器31Y中,螺旋输送器34Y设置为与网纹辊32Y分离的方式,该螺旋输送器34Y,在图2中通过逆时针方向旋转,使液体显影剂提供给网纹辊32Y。显影容器31Y内的空间通过分隔部330Y分隔成两部分。通过该分隔部330Y分隔的空间的一方,作为提供液体显影剂用的供给积存部310Y而被使用,另一方作为回收液体显影剂用的回收积存部320Y而被使用。供给积存部310Y与回收积存部320Y通过分隔部330Y分隔成相互在轴向方向上并排的方式。在供给积存部310Y中,螺旋输送器34Y设置为能够旋转的方式,在装置工作时通过该螺旋输送器34Y旋转,使积攒在供给积存部310Y的液体显影剂提供给网纹辊32Y。供给积存部310Y与液体显影剂供给管370Y相互连接,并通过液体显影剂供给管370来进行对供给积存部310Y的液体显影剂的供给。另外,在回收积存部320Y中,回收螺杆321Y设置为能够旋转的方式,在装置工作时通过回收螺杆321Y的旋转,回收未使用于显影的液体显影剂、从感光体挤压辊清理板14Y、14'等的清理板滴下来的载体等。回收积存部320Y与液体显影剂回收管371Y相互连接,并通过回收螺杆321Y旋转,将液体显影剂输送到连接有液体显影剂回收管371Y的回收积存部320Y的一端。这样,回收积存部320Y中回收的液体显影剂通过液体显影剂回收管371Y向未图示的液体显影剂再循环机构引导。网纹辊32Y,对显影辊20Y提供液体显影剂,并且起当作涂敷用的涂敷辊的作用。该网纹辊32Y是圆筒状的部件,是在表面上形成了凹凸面的辊,该凹凸面是按容易担持显影剂的方式在表面上微细且相同地螺旋状地雕刻了沟而形成的。通过该网纹辊32Y,从显影剂容器31Y向显影辊20Y提供液体显影剂。在装置工作时,如图2所示,螺旋输送器34Y顺时针旋转,对网纹辊32Y提供液体显影剂,网纹辊32Y逆时针方向旋转,对显影辊20Y涂敷液体显影剂。限制板33Y是在表面上覆盖弹性体而构成的弹性板,由抵接于网纹辊32Y表面的由聚氨酯橡胶等制成的橡胶部、支撑该橡胶部的金属等的板构成。并且,限制和调整通过网纹辊32Y担持输送的液体显影剂的膜厚、量,并调整对显影辊20Y提供的液体显影剂的量。显影辊清理板21Y,由抵接于显影辊20Y表面的橡胶等构成,与显影辊20Y与感光体10Y抵接的显影辊隙部相比配置在显影辊20Y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刮下并去除残存在显影辊20Y的液体显影剂。紧压电晕发生器22Y是增加显影辊20Y表面的带电偏压的电场施加机构,通过显影辊20Y输送的液体显影剂,如图2所示,通过紧压电晕发生器22Y,在紧压部位,被施加由紧压电晕发生器22Y侧朝向显影辊20Y的电场。另外,该紧压用的电场施加机构,也可以利用紧压辊等来取代在图2中所示的电晕放电器的电晕放电。这种紧压辊可以构成为圆筒状的部件、与显影辊20Y—样覆盖弹性体而构成的弹性辊的形式、在金属辊基体材料的表层上具备导电性的树脂层或橡胶层的结构、例如与显影辊20Y相反方向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的方式。另一方面,被显影辊20Y担持并被紧压的显影剂,在显影辊20Y抵接于感光体10Y的显影辊隙部中,通过所希望的电场的施加,对应感光体10Y的潜像而显影。另外,通过显影辊20Y在由液体显影剂显影的感光体10上,将存在该显影像的地方称为图像部、不存在的地方称为非图像部。显影残留的显影剂,通过显影辊清理板21Y被刮下从而去除,并滴落于显影剂容器31Y内的回收部从而再次被利用。另外,这样被再次利用的载体以及调色剂不是混合色状态。配置在一次转印的上游侧的感光体挤压装置与感光体10Y对置地配置在显影辊20Y的下游侧,并回收在感光体IOY显影的调色剂像的剩余显影剂,如图2所示,其由第一感光体挤压辊13Y、第二感光体挤压辊13Y'、清理板14Y、14Y'构成,其中,第一感光体挤压辊13Y、第二感光体挤压辊13Y'由在表面上覆盖弹性体、与感光体IOY滑动接触而旋转的弹性辊部件构成,清理板14Y、14Y'按压滑动接触于该第一感光体挤压辊13Y、第二感光体挤压辊13Y'而清理表面,具有回收从被感光体IOY显影的显影剂剩下来的载体以及本来不需要的模糊调色剂(foggedtoner)并提高显影内的调色剂粒子比率的功能。作为一次转印前的感光体挤压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多个感光体挤压辊13Y、13Y',但是也可以由一个感光体挤压辊构成。另外,根据液体显影剂的状态等,也可以构成为多个感光体挤压辊13Y、13Y'中的一个是抵接分离的方式。通过对上述第一感光体挤压辊13Y、第二感光体挤压辊13Y'分别施加适当的偏压值而回收不需要的模糊调色剂。在一次转印部50Y中,将被感光体10Y显影的显影剂像通过一次转印辊51Y向转印带40转印。在该一次转印部中,通过对一次转印支承辊51施加的转印偏压Vt的作用,在感光体10上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转印带40侧。这里,感光体10Y与转印带40是等速移动的结构,在减轻旋转以及移动的驱动负载的同时抑制感光体10Y的对显影调色剂像的干扰作用。转印带40通过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各颜色的一次转印部50的辊隙,转印各颜色的感光体的显影像而进行色彩重叠。转印了各颜色的显影像的转印带40通过在进入二次转印单元60的辊隙部的前段设置的转印带挤压装置被实施挤压。转印带挤压装置起回收从转印带40上的显影像剩下来的载体及本来不需要的模糊调色剂并提高转印带40上的显影像内的调色剂粒子比率的作用。这样的转印带挤压装置在显影装置30K的转印带40的移动方向下游侧由转印带挤压辊55、支承辊56、转印带挤压辊清理板57构成。58是接受从转印带挤压辊清理板57滴下来的液体显影剂用的转印带显影剂回收部,并在转印带显影剂回收部84K的下部连接有用于流动从板接受的液体显影剂的配管(未图示)。转印带40上的显影剂在由如上述的转印带挤压装置提高了调色剂粒子比率的基础上进入二次转印单元60的辊隙部。这里,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的二次转印单元60的主要结构要素的图。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中,特征在于延续驱动辊41(也称为"第一辊")与二次转印辊61(也称为"第三辊")形成的辊隙区域,具有转印带40与二次转印辊(第三辊)61形成的辊隙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具有第二辊42与二次转印辊(第三辊)61形成的辊隙区域,但这不是必须的。总之,重要的是延续驱动辊(第一辊)41与二次转印辊(第三辊)61形成的辊隙存在辊隙区域。将这样的二次转印单元60中的一系列的辊隙也称为长辊隙(longnip)。对于这种长辊隙,进行更详细地观察。本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单元60具有驱动辊(第一辊)41与二次转印辊(第三辊)61形成的辊隙长A的区域、转印带40与二次转印辊(第三辊)61形成的辊隙长B的区域、第二辊42与二次转印辊(第三辊)61形成的辊隙长C的区域的一系列辊隙区域,这些辊隙区域的全长为W。为了形成这种长辊隙区域,在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中,采取如下的配置二次转印辊(第三辊)61的布局,S卩,二次转印辊(第三辊)61陷入与驱动辊(第一辊)41和第二辊42相切的虚拟平面P内。另外,驱动辊(第一辊)41接地,并保持接地电位。另一方面,二次转印辊(第三辊)61通过第一电压源101被施加规定的偏压,例如_200(^,在辊隙长A的区域,将显影像中的带正电的调色剂粒子从转印带40吸引到记录介质侧。另外,第二辊42通过第二电压源102被施加与施加于二次转印辊(第三辊)61的电压相同的电压值,例如-2000V的电压。另外,也可以将第一电压源101与第二电压源102构成为相同电压源。本实施方式的转印带40采用在带厚度方向上电阻率较低、在带表面方向上电阻率高的转印带。并且,由于如上述的偏压关系,因此在辊隙长A的区域在辊隙内施加规定电场并产生调色剂粒子的移动(电泳),但是在辊隙长A区域后的辊隙长B、C区域的辊隙内不存在电场。根据以上的结构,二次转印部中的辊隙长变成较长,并能一定程度上确保在记录介质与转印带之间的压力作用的时间,从而能够提高转印效率。而且,即使二次转印部中的辊隙长较长也仅在驱动辊(第一辊)41与二次转印辊(第三辊)61形成的辊隙长A的区域中施加辊隙内电场,因此能够防止调色剂粒子反向极化的现象,并能够防止伴随该现象的转印效率降低。另外,在这里,对比较长地设定二次转印部中的辊隙长的理由进行说明。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尤其在导电性高的液体显影剂的情况下,延长二次转印辊隙,具有调色剂粒子被反向极化的危险(risk)。但是,为了防止反向极化,如果采用简单地縮短辊隙长而纸张在短时间内通过辊隙的结构,则不能获得良好的转印效率。这可以考虑以下的理由。侵入辊隙,在辊隙长A的区域中接受了电场的调色剂粒子通过静电力向记录介质侧移动。但是,此时,在记录介质与调色剂粒子之间隔着载体油,尤其在记录介质的表面的微细凹部,调色剂粒子与记录介质表面未充分地接触。因此,若在该状态下离开辊隙,则部分调色剂不在记录介质侧被带走,而在转印带40侧被带走。为避免此事,延长经过辊隙的时间,在夹着调色剂层的状态下使转印带40与记录介质接触时,载体液被记录介质吸收,因此能够制造调色剂粒子与记录介质表面充分接触的状态。然后,记录介质从辊隙区域被排出,能够获得良好的转印性。这里,对于转印带40进行更详细的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转印带40构成为在聚酰亚胺基体材料层140上设置聚氨酯弹性层141的中间层并且进一步在其上设置有氟系树脂的表层142的多层带结构。这种转印带40按照在聚酰亚胺基体材料层侧(第二面侧)用驱动辊41、第二辊42、张力辊52来张架、并在氟系树脂表层142侧(第一面侧)转印调色剂像的方式被利用。这样形成的具有弹性的转印带40由于对记录介质表面的追随性、反应性好,因此在二次转印时,尤其在对记录介质的微细凹部送入粒子径小的调色剂粒子并进行转印时有效。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设转印带40为三层结构,通过提高基体材料层140的杨氏模量(Yo皿g'smodulus)来防止转印带40的伸展,从而防止由感光体转印图像时的电阻值(resist)偏离。另外,通过设置有弹性层141,在驱动辊(第一辊)41与二次转印辊(第三辊)61的辊隙部转印带40表面变得容易追随记录介质微细凹凸,并成为调色剂粒子与记录介质表面容易接触,因此提高转印性。另外,通过设置表层142,提高调色剂粒子的从转印带40的分离特性,而且能够适当设定调色剂粒子接触侧的转印带40表面电阻。如以上方式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转印带40,体积电阻率设定为1091012Qwm。这种设定是适合的理由为,通过将体积电阻率设定为109Q,cm以上,从而抑制在二次转印部中的电场辊隙(区域A)中的电流,并成为能够防止调色剂的反向极化。另外,作为设定上限的理由是,若相反地体积电阻率大于1013Q'cm,则在二次转印部中的电场辊隙(区域A),在转印带40的电压下降变大,不能形成足够大的电场而出现转印不良。另外,在本发明的二次转印单元60中,也可以省略第二电压源102。在该情况下,第二辊42不接地而处于电悬浮状态。当使第二辊42处于电悬浮状态时,因为在转印带40的带厚度方向上电阻率较低、在带的表面方向上电阻率高这样的性质,所以第二辊42的电位变成与二次转印辊(第三辊)61的电位相同。因此,即使第二辊42处于电悬浮状态也仅在驱动辊(第一辊)41与二次转印辊(第三辊)61形成的辊隙长A的区域中施加辊隙内电场,从而能够防止调色剂粒子反向极化的现象,并还能够防止伴随该现象的转印效率降低。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单元60中的转印带40的表面电阻的条件进行说明。在本发明中,优选转印带40的第一面的表面电阻为109510125Q。优选这样设定的理由是,通过将转印带40的表面电阻设成1095Q以上能够防止电流向转印带40的周缘方向流动的情况。据此,仅在驱动辊(第一辊)41与二次转印辊(第三辊)61抵接的部分形成电场,驱动辊(第一辊)41与第二辊42之间不形成电场,因此能够防止在调色剂粒子层中没必要地长时间电场作用。根据如上的本发明的转印装置及应用了该转印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二次转印部中的辊隙长成为较长,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记录介质与转印带之间的压力作用的时间,从而能够提高转印效率。而且,即使比较长地设定二次转印部中的辊隙也仅在驱动辊(第一辊)41与二次转印辊(第三辊)61形成的辊隙长A的区域内施加辊隙内电场,因此能够防止调色剂粒子反向极化的现象,并能够防止伴随该现象的转印效率降低。以下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即二次转印单元60'的主要结构要素的图。在图5中,对于标有与前面的实施方式相同参照号的结构表示与前面同样的结构。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中所用的转印带40和液体显影剂(调色剂粒子)的物性值采用与前面的实施方式同样的物质。本实施方式与前面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驱动辊(第一辊)41、第二辊42、二次转印辊(第三辊)61的配置关系,并且伴随与此,辊隙长的构成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11具有驱动辊(第一辊)41与二次转印辊(第三辊)61形成的辊隙长A的区域和转印带40与二次转印辊(第三辊)61形成的辊隙长B的区域,这些辊隙区域的全长为W。S卩,在前面的实施方式中,在辊隙区域的全长W中也包含了第二辊42与二次转印辊(第三辊)61形成的辊隙长C的区域,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设置辊隙长C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辊(第一辊)41也接地,并保持接地电位。另一方面,二次转印辊(第三辊)61通过第一电压源101被施加规定的偏压,例如,-2000V,并在辊隙长A的区域中将显影像中的带正电的调色剂粒子从转印带40向记录介质侧吸引。另外,第二辊42通过第二电压源102被施加与施加于二次转印辊(第三辊)61的电压相同的电压值,例如,-2000V。另外,也可以将第一电压源101与第二电压源102构成为相同电压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二次转印单元60中也可以省略第二电压源102。此时第二辊42不接地而处于电悬浮状态,能够获得与施加与二次转印辊(第三辊)61相同电压值时一样的效果。第二辊42在初始期不带电荷,因此为0V的电压,通过对二次转印辊(第三辊)61施加电压而驱动带,每次使极少量的电荷向第二辊42运送,最终第二辊42变成与二次转印辊(第三辊)61大约相等的相同电位。另外,也可以将第二辊42接地。根据在转印带40的带厚度方向上电阻率较低、在带表面方向上电阻率高这样的性质,即使将第二辊42接地从二次转印辊(第三辊)61对第二辊42向带表面方向也几乎不流通电流。因此,即使将第二辊接地也仅在驱动辊(第一辊)41与二次转印辊(第三辊)61形成的辊隙长A的区域中施加辊隙内电场,能够防止调色剂粒子反向极化的现象,并能防止伴随该现象的转印效率降低。跟据以上那样结构的其它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以及利用它的图像形成装置,较长地设定二次转印部中的辊隙长,能够一定程度确保记录介质与转印带之间的压力作用的时间,因此能够提高转印效率。而且,即使在二次转印部的辊隙长变长也仅在驱动辊(第一辊)41与二次转印辊(第三辊)61形成的辊隙长A的区域内施加辊隙内电场,因此能够防止调色剂粒子的反向极化现象,并能防止伴随该现象的转印效率降低。以下,对于本发明的转印装置及应用该转印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关于液体显影剂的制备)用以下的顺序来制备了调色剂粒子聚酯树脂(Unitika公司制造的ElitelUE3220)…500g红颜料122(DIC公司制造的FastogenSuperMagentaR)…200g将上述材料由亨舍尔混合机(Henschelmixer)进行混合后,使用双螺旋捏合机(tworollkneadingmachine)在90。C下进行40分钟捏合。将捏合物用切碎机(cuttermill)粉碎成粒子径大约为lmm。'所述粉碎物…500g'硬脂酸铝粉末…15g硅油(TorayDowCorning公司制的KF-413)…1750g将上述材料放进磨碎机(attritor),在3(TC下进行4小时粉碎/分散,从而获得固体成分浓度为22%、平均粒子径为1.5m的液体显影剂的原液。液体显影剂A所述调色剂原液…300g0ctolifeZr12%(S咖ikaEnviro-Science公司制)...0.5g利用搅拌机(three-onemotorBL600(使用圆盘涡轮(diskturbine)))将上述材料在300rpm下搅拌5分钟,获得液体显影剂A。利用同样的方法获得以下的液体显影剂B和液体显影剂C。液体显影剂B所述调色剂原液300gOctolifeZr12%(S咖ikaEnviro-Science公司制)...3g薩賜剂C所述调色剂原液300gOctolifeZrl2%(SumikaEnviro—Science公司制)8g各液体显影剂的导电率如表1所示。表l导电率(pS/cm)调色剂A0.7调色剂B17.4调色剂c123.1(关于液体显影剂的导电率测定)以下,对液体显影剂的导电率的测定方法进行说明。〈测定设备〉在平板电极间夹着液体显影剂——样品,通过对其施加交流电压来求出阻抗从而对调色剂的导电率进行了评价。*作为阻抗的评价设备,在东阳技术公司(東陽于夕二力,ToyoCorporation)制的阻抗测定系统126096W型中搭配了东阳技术公司制的高速电压放大器HVA800。对于平板电极,利用了东阳技术公司制的样品固定器(holder)12962A型。〈测定条件〉设电极间缝隙(gap)为300iim,在外加电压200V下测定了频率1Hz100kHz的范围。〈测定结果的分析及导电率的计算>采用图6作为评价测定结果的电路。假设R2和C2是基于调色剂粒子的移动的电阻以及电容器成分,设Rl是由载体液和溶解的离子产生的电阻成分。据此求出了液体显影剂的导电率1/(R1+R2)。(关于转印带结构)以下,对于转印带40的具体结构例进行说明。对于转印带40,预备了具有基体层140+弹性层141+表层142的三层构造的表2所示的多层弹性带。<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4</column></row><table>采用了DiaInstruments公司制的HiresterUP作为电阻测定器,并在以下的条件下进行了测量。探测器UR探测器(probe)施加电压250V测定时间10sec以下,基于以上的设定对实施例1、比较例1至比较例4进行说明。实施例1(液体H影剂B与带B的搭配)测定了对Zanders公司制的画像丝纸(ikonosilkp即er)(克重135g/m2)和王子制纸公司制的OK王子高质量纸(克重81.4g/m2)的两种纸张(记录介质)的转印效率。改变施加于二次转印辊(第三辊)61的转印偏压并测定转印效率,从而得到了图7(0K王子高质量纸)、图9(画像丝纸)的结果。峰值效率在0K王子高质量纸上大约为96%、在画像丝纸上大约为98%(得到了良好的结果)。比较例1(液体H影剂B与带A的搭配)比较例l的结果为如图7(0K王子高质量纸)、图9(画像丝纸)中所示。对电压的效率上升,比实施例1更好,但是从比实施例1更低的电压开始效率降低。这被认为,由电荷注入引起的调色剂粒子的反向极化的影响所引起的。峰值效率在0K王子高质量纸上大约为85%、在画像丝纸上大约为87%。比较例2(液体显影剂B与带C的搭配)比较例2的结果为如图7(0K王子高质量纸)、图9(画像丝纸)中所示。对电压的效率的上升变晚,峰值效率也比实施例1低。这被认为,由带的电阻过高而引起的电场不足所引起的。峰值效率在0K王子高质量纸上大约为84%、在画像丝纸上大约为89%。比较例3(液体显影剂A与带B的搭配)比较例3的结果为如图8(0K王子高质量纸)、图7(画像丝纸)中所示。对电压的效率的上升变晚,峰值效率也比实施例1低。这被认为,由调色剂粒子的带电量不足所引起的。峰值效率在0K王子高质量纸上大约为83%、在画像丝纸上大约为88%。比较例4(液体显影剂C与带B的搭配)比较例4的结果为如图8(0K王子高质量纸)、图7(画像丝纸)中所示。对电压的效率的上升变晚,峰值效率也比实施例l低。其原因被认为是,调色剂粒子的导电性过高,因此在二次转印部中流通过剩电流,作为结果,变成电场不足的同时还引起调色剂的反向极化。峰值效率在0K王子高质量纸上大约为62%、在画像丝纸上大约为73%。总结以上的实施例1、比较例1至比较例4的结果,则变成如表5。另外,带A是与本发明中所规定的电阻相比具有更低电阻的带,带B是具有在本发明中所规定的电阻的带,带C是与本发明中所规定的电阻相比具有更高电阻的带。另外,液体显影剂A是与本发明中所规定的导电率相比具有更低导电率的液体显影剂,液体显影剂B是具有在本发明中所规定的导电率的液体显影剂,液体显影剂C是与本发明中所规定的导电率相比具有更高导电率的液体显影剂。表5<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6</column></row><table>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对多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适当组合各实施方式的结构而构成的实施方式也在本发明的范畴内。权利要求一种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转印带,其体积电阻率为109~1012Ω·cm,用第一面担持含有载体液和调色剂粒子的导电率为1pS/cm以上100pS/cm以下的液体显影剂;第一辊,其接地,并且与所述转印带的第二面接触;第二辊,其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第二面接触;第三辊,其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第一面抵接,并介由所述转印带按压所述第一辊;和电压源,其对所述第三辊施加电压。2.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第一面的表面电阻为109510125Q。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带具有构成所述第二面的基体材料层、弹性层,以及构成所述第一面的表层。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辊介由所述转印带按压所述第二辊。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二电压源,其对所述第二辊施加与施加于所述第三辊的电压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电压值的电压。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电悬浮所述第二辊。7.—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潜像担持体,其形成潜像;带电部,其使所述潜像担持体带电;曝光部,其在利用所述带电部带电的所述潜像担持体上形成潜像;显影部,其利用含有载体液和调色剂粒子的导电率为lpS/cm以上100pS/cm以下的液体显影剂来显影在所述曝光部通过所述潜像担持体而形成的所述潜像;转印带,其在第一面转印利用所述显影部而显影的像,所述转印带的体积电阻率为1091012Qcm;第一辊,其接地,并且与所述转印带的第二面接触;第二辊,其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第二面接触;第三辊,其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第一面抵接,并介由所述转印带按压所述第一辊从而使所述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禾口电压源,其对所述第三辊施加电压。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辊介由所述转印带按压所述第二辊。全文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获取良好转印效率的转印装置及利用该转印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的转印装置具有体积电阻率为109~1012Ω·cm、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用第一面担持含有载体液和调色剂粒子的导电率为1pS/cm以上100pS/cm以下的液体显影剂的转印带(40),接地的同时与转印带的第二面接触的驱动辊(第一辊)(41),与转印带(40)的第二面接触的第二辊(42),配置在与驱动辊(第一辊)(41)和第二辊(42)双方相切的平面P上同时抵接于第一面并介由转印带(40)按压驱动辊(第一辊)(41)的二次转印辊(第三辊)(61),对二次转印辊(第三辊)(61)施加电压的第一电压源(101)。文档编号G03G15/00GK101750943SQ200910226588公开日2010年6月23日申请日期2009年11月25日优先权日2008年11月28日发明者中村昌英,井熊健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