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6747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其复合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其 中设置的定影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即使加热时间或首张打印时间 短、装置高速化场合,也难以产生定影不良的定影装置,为人们所公知(例如,参照专 利文献1或2)。
详细地说,专利文献1,2等的定影装置由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带,与定影带内 周面局部或全部对向地、固定设置的大致呈圆筒状的金属部件(对向部件),用于加热金 属部件、内设在金属部件的作为加热机构的加热器,与定影带压接形成夹持部的作为加 压回转体的加压辊等构成。
并且,通过加热器加热金属部件,由金属部件加热定影带,朝着夹持部运送的 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像在夹持部受到热和压力,定影在记录介质上。
在此,为了将定影带的表面温度(定影温度)维持在所希望的大小,在定影带的 外周面设置接触式的温度传感器(温度检测机构),根据该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 加热器(加热机构)的接通/断开。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的图7中,公开了使得检测定影带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温度检测机构)与金属部件的内周面相接,同时使其与作为加热机构的电阻发热体相接 的定影装置。
又,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设置通过定影带与加压辊压接、形成夹持部的固 定部件(相接部件),以及加强固定部件的加强部件的定影装置。
上述专利文献1、2等的定影装置在定影带的外周面设置接触型温度传感器(热 敏元件),因此,存在产生定影带外周面磨耗劣化、定影图像画质降低的不良状态的可能 性。尤其,定影带因金属部件,其圆形状的姿势不能完全保持,为了避免接触型温度传 感器和定影带的接触不良,需要使得接触型温度传感器相对定影带以强相接力相接,因 此,不能忽视这种不良状况。
为了防止产生这种不良状况,当使用热电元件那样的非接触型温度传感器时, 温度传感器非常贵,当将接触型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定影带的非通纸区域时,引起定影装 置宽度方向大型化。
再有,在定影带的外周面侧设置温度传感器场合,温度传感器的设置空间引起 定影装置径向大型化。
为了解决这种不良状况,考虑在管状金属部件的内周面侧设置温度传感器的方 法。但是,这种场合,是否能够通过设置在金属部件内周面侧的温度传感器,灵敏度良 好地高精度地检测定影带的表面温度,成为问题。又,因金属部件内周面侧设置的加热 器直接加热温度传感器,存在温度传感器热破损的可能性。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2008-1460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2009-3410号公报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加热时间或首 张打印时间短、装置高速化场合,也不产生定影不良等、不会导致装置大型化/高成本 化、定影带外周面难以磨耗劣化、能高精度控制定影温度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经研究得知,若定影带和金属部件的间隔量设定 为不超过Imm程度,当设置温度检测机构(接触型温度传感器),使其与管状金属部件 的内周面相接场合,能通过该温度检测机构灵敏度良好地高精度地检测定影带的表面温度。
本发明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1) 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移动的环状定影带,具有可挠性,加热调色剂像;
金属部件,固定设置为与上述定影带的内周面对向,加热上述定影带,且通过 加热机构被加热;
加压回转体,与上述定影带压接,形成运送记录介质的夹持部;
温度检测机构,与上述金属部件的内周面接触,检测该金属部件的温度;以及
保持部件,设置在上述加热机构和上述温度检测机构之间,使得上述加热机构 不会加热上述温度检测机构,且保持上述温度检测机构。
(2)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
固定部件,固定设置在上述定影带的内周面侧,通过该定影带与上述加压回转 体压接,形成上述夹持部;以及
加强部件,固定设置在上述金属部件的内周面侧,与上述固定部件相接,加强 该固定部件;
(3)在上述技术方案( 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部件是上述加强部件,配设为将上述金属部件内部分为二个空间;
上述温度检测机构配设在上述二个空间之中的一个空间。
(4)在上述技术方案( 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机构是加热器,其配设在上述二个空间之中的另一个空间。
(5)在上述技术方案(4)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二个空间之中的上述一个空间,相对上述夹持部位于上述定影带的移动方 向下游侧;
上述二个空间之中的上述另一个空间,相对上述夹持部位于上述定影带的移动 方向上游侧。
(6)在上述技术方案(幻_ 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强部件用金属材料形成;
上述温度检测机构通过隔热部件保持在上述加强部件上。
(7)在上述技术方案(6)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隔热部件用绝缘材料形成。
(8)在上述技术方案(7)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温度检测机构包括温度检测元件,保持该温度检测元件的板簧部件,以及 没有形成绝缘包覆层的、且与所述板簧部件连接的配线;
上述隔热部件形成用于保持上述配线的槽部。
(9)在上述技术方案(7)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温度检测机构包括温度检测元件,保持该温度检测元件的板簧部件,以及 没有形成绝缘包覆层的、且与所述板簧部件连接的电极图案;
上述隔热部件形成用于保持上述电极图案的槽部。
(10)在上述技术方案(7)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温度检测机构包括温度检测元件,保持该温度检测元件的板簧部件,以及 没有形成绝缘包覆层的、且与所述板簧部件连接的电极板;
上述隔热部件形成用于保持上述电极板的槽部。
(11)在上述技术方案(1)-( 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金属部件和上述定影带的间隔量,在除去上述夹持部的位置为Imm以下。
(12)在上述技术方案(1)-( 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金属部件为大致呈圆筒形的管。
(13)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上述技术方案(1)-(1 中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设置温度检测机构,与金属部件的内周面接触,且在加热机构和温度检 测机构之间,设置用于保持温度检测机构的保持部件,使得加热机构不会加热温度检测 机构。由此,能提供即使加热时间或首张打印时间短、装置高速化场合,也不产生定影 不良等、不会导致装置大型化/高成本化、定影带外周面难以磨耗劣化、能高精度控制 定影温度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全体构成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设置的定影装置的构成图。
图3是从宽度方向看图2定影装置的图。
图4是表示夹持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5是表示保持在保持部件上的温度传感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保持在保持部件上的另一温度传感器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定影装置的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在以下实施形态中,虽然对构成6要素,种类,组合,位置,形状,数量,相对配置等作了各种限定,但是,这些仅仅是 例举,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在各图中,相同或相当部件用相同符号表示,重复说明适当简化或省略。
[实施形态1]
参照图1-图6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1。
首先参照图1说明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的构成及动作。
如图1所示,本实施形态1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串列型彩色打印机。瓶收纳部 101位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上方,与各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对应的四个 调色剂瓶102Y、102M、102C、102K装卸自如(更换自如)地设置在所述瓶收纳部101。
在瓶收纳部101下方配设中间转印单元85。与各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 色)对应的成像部4Y、4M、4C、4K并列设置,与该中间转印单元85的中间转印带78 对向。
在各成像部4Y、4M、4C、4K分别配设感光体鼓5Y、5M、5C、5K。又,在感 光体鼓5Y、5M、5C、5K周围,分别配设充电部75Y、75M、75C、75K,显影部76Y、 76M、76C、76K,清洁部77Y、77M、77C、77K,消电部(没有图示)等。并且,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实行成像处理(充电工序,曝光工序,显影工序,转印工 序,清洁工序),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形成各色图像。
感光体鼓5Y、5M、5C、5K由没有图示的驱动电机驱动按图1顺时钟方向回 转。并且,在充电部75位置,使得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均已带电(充电工 序)。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从曝光部3发出的激光L的照射位 置,通过在该位置的曝光扫描,形成与各色对应的静电潜像(曝光工序)。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显影装置76对向的位置,在该位 置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形成各色调色剂像(显影工序)。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中间转印带78及一次转印偏压辊 79Y、79M、79C、79K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调色剂 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8上(一次转印工序)。此时,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残 存少量的未转印调色剂。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清洁部77的对向位置,在该位 置,残存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未转印调色剂由清洁部77的清洁刮板机械回 收(清洁工序)。
最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没有图示的消电部的对向位置, 在该位置,除去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残留电位。
这样,结束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实行的一连串的成像处理。
此后,经显影工序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形成的各色调色剂像叠合 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8上。这样,在中间转印带78上形成彩色图像。
在此,中间转印单元85由中间转印带78、四个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 79C、79K、二次转印支撑辊82、中间转印清洁部80等构成。中间转印带78由3个辊 82-84架设支承,同时,通过驱动一个辊82回转,朝着图示箭头Rl方向环状移动。
四个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和感光体鼓5Y、5M、5C、5K之间夹着中间转印带78,形成一次转印夹持部。并且,对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 79K施加与调色剂极性相反的转印偏压。
并且,中间转印带78朝着箭头方向移动,顺序通过各一次转印偏压辊79Y、 79M、79C、79K的一次转印夹持部。这样,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各色调色 剂像叠合在中间转印带78上进行一次转印。
此后,各色调色剂像叠合转印的中间转印带78到达与二次转印辊89的对向位 置。在该位置,二次转印支撑辊82与二次转印辊89之间夹入中间转印带78,形成二次 转印夹持部。并且,形成在中间转印带78的四色调色剂像转印到运送到该二次转印夹持 部位置的记录介质P上。此时,在中间转印带78上残存没有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未转 印调色剂。
此后,中间转印带78到达中间转印清洁部80位置。并且,在该位置,回收中 间转印带78上的未转印调色剂。
这样,结束在中间转印带78上实行的一连串的转印处理。
在此,运送到二次转印夹持部位置的记录介质P从配设在装置本体1下方的供纸 部12经由供纸辊97以及定位辊98等运送。
更详细地说,在供纸部12收纳多张叠合的转印纸等记录介质P。并且,若驱动 供纸辊97朝着图1所示逆时钟方向回转,则最上面的记录介质P朝着定位辊对98间供
运送到定位辊对98的记录介质P在停止回转的定位辊对98的辊夹持部位置一时 停止。然后,与中间转印带78上的彩色图像一致,驱动定位辊对98回转,将记录介质 P朝着二次转印夹持部运送。这样,在记录介质P上转印所希望的彩色图像。
此后,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位置转印彩色图像的记录介质P向着定影部20位置运 送。接着,在该位置通过定影带21及加压辊31的热和压力,将表面转印的彩色图像定 影在记录介质P上。
此后,记录介质P经排纸辊对99的辊之间,排出到装置外。通过排纸辊对99 排出到装置外的记录介质P作为输出图像顺序码放在堆置部100上。
这样,结束图像形成装置的一连串的图像形成处理。
下面参照图2-图5详细说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定影装置20的构成及 动作。
图2是表示定影装置20的构成图,图3是从宽度方向看定影装置20的图,图4 是表示定影装置20的夹持部NP附近的放大图,图5是表示保持在加强部件23 (保持部 件)上的温度传感器40的立体图。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20由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带21(带部件)、固定部件沈、 金属部件(加热部件)22、作为保持部件的加强部件23、隔热部件M、作为加热机构的加 热器25(热源)、作为加压回转体的加压辊31、作为温度检测机构的温度传感器40、隔热 材料27、撑条部件观(可以参照图4)等构成。
在此,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带21是具有可挠性的薄型环状带,朝着图2所示箭 头方向R2(逆时钟方向)回转(移动)。定影带21从内周面21a侧(与固定部件沈的8滑接面),顺序叠层基材层、弹性层、脱模层,其整体厚度设定为Imm以下。在本发明 中,“设定为Imm以下”表示设定为小于或等于lmm(以下皆同)。
定影带21的基材层的层厚为30-50 μ m,以镍,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或聚酰亚胺等 树脂材料形成。
定影带21的弹性层的层厚为100-300 μ m,以硅酮橡胶,发泡性硅酮橡胶,氟橡 胶等橡胶材料形成。通过设置弹性层,不会形成夹持部的定影带21表面的微小凹凸,向 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像T传递均一热量,抑制发生柚子表皮状图像。
定影带21的脱模层的层厚为10-50 μ m,以PFA(四氟乙烯_全氟烷氧基乙烯基 醚共聚物)、PTFE(聚四氟乙烯)、聚酰亚胺,聚醚亚胺,PES (聚醚砜树脂)等材料形 成。通过设置脱模层,确保相对调色剂T (调色剂像)的脱模性(剥离性)。
又,定影带21的直径设定为15_120mm。在本实施形态1中,定影带21的内 径设定为30mm。
在定影带21内部(内周面侧)固定设置固定部件沈、加热器25 (加热机构)、 金属部件22、加强部件23 (保持部件)、隔热部件对、温度传感器40 (温度检测机构)、 隔热材料27、撑条部件观等。
在此,固定部件沈被固定,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21a滑接。并且,固定部件 沈通过定影带21与加压辊31压接,形成运送记录介质P的夹持部。参照图3,固定部 件26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固定支承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43上。将在后文详细说明固定部 件沈结构。
参照图2,金属部件22 (加热部件)大致为圆筒体,在除夹持部的位置,形成与 定影带21的内周面对向,在夹持部位置,形成通过隔热材料27保持固定部件沈。参照 图3,金属部件22在其宽度方向两端部固定支承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43上。又,在金 属部件22的两端,设有用于限制定影带21偏移(宽度方向移动)的制止偏移凸缘四。
并且,金属部件22由加热器25的辐射热加热,再加热定影带21 (热传递)。 即,金属部件22由加热器25 (加热机构)直接加热,通过金属部件22,定影带21被加热 器25 (加热机构)间接加热。为了良好地维持定影带21的加热效率,较好的是,金属部 件22的厚度设定为0.1mm以下。
作为金属部件22的材料,可以使用不锈钢、镍、铝、铁等金属热传导体(具有 热传导性的金属),其中,单位体积的热容量比(密度X比热)比较小的铁素体系不锈钢 很合适。在本实施形态1中,作为金属部件22的材料,使用铁素体系不锈钢SUS430。 又,将金属部件22的厚度设定为0.1mm。
作为加热机构的加热器25(热源)为卤素加热器或石墨加热器,其两端部固定在 定影装置20的侧板43上(参照图幻。并且,通过由装置本体1的电源部进行输出控制 的加热器25的辐射热加热金属部件22。进而,通过金属部件22在除去夹持部的位置整 体加热定影带21,从得到加热的定影带21表面,热量施加到记录介质P的调色剂像T。 在此,为了间接检测定影带21的表面温度(定影温度),温度传感器40 (热敏元件)与 金属部件22内周面接触,加热器25的输出控制根据该温度传感器40的检测结果实行。 又,通过这样的加热器25的输出控制,能将定影带21的温度(定影温度)设定在所希望 的温度。9
关于作为温度检测机构的温度传感器40的结构/动作,将在后文详细说明。
这样,本实施形态1的定影装置20不是仅仅局部加热定影带21 —部分,而是通 过大致呈管状的金属部件22,沿着周向大致整体加热定影带21,因此,即使装置高速化 场合,也能充分加热定影带21,能抑制发生定影不良。即,能以比较简单的结构有效地 加热定影带21,加热时间及首张打印时间缩短,同时实现装置小型化。
在此,金属部件22被固定设置为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除夹持部的位置)隔 开间隔对向。较好的是,定影带21和金属部件的间隔量A(除去夹持部位置的间隔)设 为Omm < A^lmm。由此,金属部件22和定影带21滑接面积变大,抑制定影带21磨 耗加速的不良状况,同时能抑制因金属部件22和定影带21过于离开引起定影带21加热 效率降低的不良状况。再有,通过金属部件22设置在定影带21附近,某种程度上维持 具有可挠性的定影带21的圆形姿势,因此,能减轻因定影带21变形引起的劣化/破损。
又,在定影带21的内周面21a,在双方部件21、22之间涂布氟润滑脂等润滑 剂,使得金属部件22和定影带21即使滑接也能减轻定影带21磨耗。
在本实施形态1中,金属部件22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呈圆形,但是,金属部 件22的截面形状既可以形成为多边形,也可以在金属部件22的周面设有狭缝。
在此,在本实施形态1中,用于加强形成夹持部的固定部件沈强度的加强部件 23固定设置在定影带21的内周面侧。参照图3,加强部件23的宽度方向长度形成为与 固定部件26相同,其宽度方向两端部固定支承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43上。并且,加强 部件23通过固定部件沈及定影带21与加压辊31相接,抑制在夹持部固定部件沈受到 加压辊31的加压力发生大变形的不良状况。
加强部件23为了满足上述功能,优选用不锈钢或铁等机械强度高的金属材料形 成。
又,加强部件23的与加热器25对向面的局部或全部,也可以设有隔热材料,或 施以镜面处理。由此,从加热器25向着加强部件23的热量(加热加强部件23的热量) 用于金属部件22的加热,进一步提高定影带21 (金属部件22)的加热效率。
在此,加强部件23也起着作为保持部件的功能,通过隔热部件M保持温度传感 器40 (温度检测机构),将在后文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2,在夹持部位置与定影带21外周面相接的作为加压回转体的加压辊 31,直径为30mm,系在中空结构的金属芯32上形成弹性层33。加压辊31 (加压回转 体)的弹性层33用发泡性硅酮橡胶、硅酮橡胶、氟橡胶等材料形成。也可以在弹性层33 的表层设置由PFA、PTFE等构成的薄脱模层。加压辊31与定影带21压接,在双方部 件之间形成所希望的夹持部。又,参照图3,在加压辊31上,设有与没有图示的驱动机 构的驱动齿轮啮合的齿轮45,驱动加压辊31朝着图2所示箭头方向R3(顺时钟方向)回 转。又,加压辊3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通过轴承42回转自如地支承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 43上。也可以在加压辊31内部,设置卤素加热器等的热源。
用发泡性硅酮橡胶等海绵状材料形成加压辊31的弹性层33场合,能减小作用在 夹持部的加压力,因此,能进一步减轻加热部件22产生的挠曲。再有,提高加压辊31 的隔热性,定影带21的热量难以移动到加压辊31侧,提高定影带21的加热效率。
又,在本实施形态1中,定影带21的直径形成为与加压辊31直径大致相等,但是,定影带21直径也可以形成为比加压辊31直径小。这种场合,夹持部的定影带21的 曲率半径比加压辊31的曲率半径小,从夹持部送出的记录介质P易与定影带21分离。
参照图4,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21a滑接的固定部件沈系在基体层2 上形成 表面层^a。固定部件沈与加压辊31的对向面(滑接面)按照加压辊31的曲率形成为 凹状。由此,记录介质P按加压辊31的曲率从夹持部送出,因此,能抑制定影工序后的 记录介质P吸附在定影带21上不分离那样的不良状况。
在本实施形态1中,使得形成夹持部的固定部件沈的形状形成为凹状,但是也 可以使得形成夹持部的固定部件26的形状形成为平面状。S卩,固定部件沈的滑接面(与 加压辊31对向的面)可以形成为平面形状。由此,夹持部的形状相对记录介质P的图像 面大致平行,提高定影带21和记录介质P的密接性,因此,定影性得到提高。再有,夹 持部出口侧的定影带21的曲率变大,因此,从夹持部送出的记录介质P能很容易地与定 影带21分离。
又,作为形成固定部件沈的基体层^b的材料,用具有某种程度刚性的材料 (例如高刚性金属或陶瓷等)形成,即使受到加压辊31的加压力也不会发生大的挠曲。
通过弯曲加工金属板形成大致呈管状的金属部件22由于能使得其壁厚薄,能缩 短加热时间。但是,金属部件22本身刚性小,因此,有时不能抵抗加压辊31的加压力, 发生挠曲或变形。若管状金属部件22变形,则会产生不能得到所希望的夹持宽度,定影 性低下的问题。对此,在本实施形态1中,除了薄壁的金属部件22,设置高刚性的固定 部件沈,形成夹持部,能防止发生上述那样的问题。
又,在本实施形态1中,在固定部件沈和加热器25(加热机构)之间设置隔热 材料27。详细地说,在固定部件沈和金属部件22之间,设置隔热材料27,以包覆固定 部件26的除滑接面的面。作为隔热材料27的材料,可以使用隔热性良好的海绵状橡胶 或具有空隙的陶瓷等。
在本实施形态1中,定影带21和金属部件22大致全周接近,因此,即使加热待 机时(打印动作待机时)也能沿着周向无温度不勻地加热定影带21。因此,接受打印要 求后,能迅速实行打印动作。此时,在以往的请求方式的定影装置(例如参照日本专利 第观84714号公报)中,若在夹持部在加热待机时使得加压辊变形状态下给与热量,则因 加压辊的橡胶材质会发生热劣化,缩短加压辊寿命,或加压辊发生永久压缩形变(橡胶 的永久压缩形变因加热施加到橡胶变形而增大)。并且,若加压辊发生永久压缩形变,加 压辊局部成为凹下状态,不能得到所希望的夹持宽度,会发生定影不良或回转时产生异吊首。
与此相反,在本实施形态1中,在固定部件沈和金属部件22之间设置隔热材料 27,因此,加热待机时金属部件22的热量难以到达固定部件沈。因此,能减轻加热待机 时在加压辊31变形状态下被加热到高温的不良状态,能抑制产生上述问题。
再有,为了减小固定部件沈和定影带21的摩擦阻力,涂布在双方部件之间的润 滑剂因夹持部的高压条件,再加上高温条件下使用,发生劣化,存在定影带21产生打滑 等不良状况的可能性。
与此相反,在本实施形态1中,在固定部件沈和金属部件22之间设置隔热材料 27,因此,金属部件22的热量难以到达夹持部的润滑剂。因此,能减轻润滑剂高温劣化,能抑制产生上述问题。
又,在本实施形态1中,在固定部件沈和金属部件22之间设置隔热材料27,因 此,固定部件26被隔热,不会在夹持部积极地向定影带21加热。因此,送入夹持部的 记录介质P的温度在从夹持部送出时变低。即,在夹持部出口,定影在记录介质P上的 调色剂像的温度变低,调色剂粘性降低,相对定影带21的调色剂粘结力小的状态下,记 录介质P从定影带21分离。因此,定影工序刚结束后的记录介质P能防止卷绕在定影带 21上引起堵塞的不良状况,还能抑制调色剂对定影带21的固结。
又,在本实施形态1中,参照图4,设置撑条部件观,从内周面侧保持金属部件 22的插入设有固定部件沈的凹部。
大致呈管状的金属部件22系对0.1mm厚的不锈钢板施以弯曲加工形成。因此, 通过弯曲加工将不锈钢板加工成所希望的管状,在该状态下,因回弹力朝直径变大方向 打开,不能形成所希望的管形状。并且,若金属部件22因回弹力而打开,则与定影带21 内周面接触,会损伤定影带21,或因与定影带21接触不勻,引起定影带21加热不勻。 在本实施形态1中,为了抑制产生这种不良状态,用撑条部件观固定金属部件22的形成 开口部的凹部(弯曲部),抑制金属部件22的因回弹力引起的变形。具体地说,一边抵 抗回弹力地保持施以弯曲加工的金属部件22的形状,一边从金属部件22的内周面侧将撑 条部件沘压入凹部。
在此,为了提高金属部件22的加热效率,金属部件22的壁厚优选设定为0.2mm 以下。
如上所述,通过弯曲加工金属板形成大致呈管状的金属部件22由于能使得其壁 厚薄,能缩短加热时间。但是,金属部件22本身刚性小,因此,若加压辊31的加压力 作用在金属部件22上,不能抵抗其加压力,发生挠曲或变形。并且,若管状金属部件22 变形,则会产生不能得到所希望的夹持宽度,定影性低下的问题。对此,在本实施形态 1中,在薄壁的金属部件22上设置凹部(插入设置固定部件沈的部分),使得该凹部离 开夹持部,构成为加压辊31的加压力不直接作用在金属部件22上,能防止发生上述那样 的问题。
下面,简单说明上述构成的定影装置20的动作。
若接通装置本体1的电源开关,则电力供给加热器25,同时,驱动加压辊31按 图2箭头R3所示方向开始回转。由此,因与加压辊31之间的摩擦力,定影带21也按图 2箭头R2所示方向从动动作(回转)。
此后,从供纸部12供给记录介质P,在二次转印辊89位置,在记录介质P上载 置(转印)未定影彩色图像。载置未定影图像T(调色剂像)的记录介质P受没有图示的 导向板导向,沿着图2箭头YlO所示方向运送,送入处于压接状态的定影带21和加压辊 31的夹持部。
然后,因受金属部件22 (加热器2 加热的定影带21加热,以及由加强部件23 加强的固定部件26和加压辊31的挤压力,调色剂像T定影在记录介质P表面上。此后, 从夹持部送出的记录介质P沿着箭头Yll方向运送。
下面,详细说明本实施形态1的定影装置20的特征结构及动作。
参照图2,在本实施形态1的定影装置20,设置作为温度检测机构的温度传感器40,与大致形成管状的金属部件22的内周面接触,检测金属部件22的温度。
参照图5,温度传感器40 (温度检测机构)系接触型热敏元件,由温度检测元 件(热敏元件)40a,板簧部件40b,架40c,配线40d等构成。温度检测元件(热敏元 件)40a保持在用金属材料形成的板簧部件40b的自由端侧。板簧部件40b的固定端侧保 持在以具有绝缘性/耐热性的树脂材料形成的架40c上。隔热部件M设置在加强部件23 上,该架40c固定设置在所述隔热部件M的表面上。又,在架40c内,在板簧部件40b 的端部电气连接配线40d。该配线40d与设置在装置本体1的没有图示的控制部(电气电 路)连接。通过这种构成,由板簧部件40b引起的弹簧力,使得温度检测元件(热敏元 件)40a以所定的相接力与金属部件22的内周面相接,检测金属部件22的温度。
在此,本发明人研究结果得知,若定影带21和金属部件22的间隔量(在除去夹 持部的位置)设为Imm以下,当设置温度传感器40,使其与管状金属部件22的内周面相 接场合,能通过该温度传感器40灵敏度良好地高精度地检测定影带21的表面温度。这 是由于定影带21和金属部件22之间的间隔量非常小,从通过加热器25加热的金属部件 22向定影带21的热传导的响应性非常高的缘故。
因此,即使如本实施形态1那样,当设置温度传感器40,使其与金属部件22的 内周面相接场合,也与如以往定影装置那样,使得温度传感器接触定影带的外周面,一 边直接检测定影带的表面温度,一边进行定影温度控制相同,能灵敏度良好地高精度地 进行定影带21的定影温度控制。
又,本实施形态1的定影装置20使得温度传感器40与作为非回转部件的金属 部件22相接,因此,与使得温度传感器与作为回转部件的定影带相接的以往定影装置相 比,几乎不产生温度传感器的相接部的磨耗。因此,提高温度传感器40的耐久性。
在此,在本实施形态1中,在加热器25和温度传感器40之间,设有作为用于保 持温度传感器40的保持部件的加强部件23,不使得加热器25 (加热机构)直接加热温度 传感器40,不使得温度传感器40热破损或误动作。换句话说,温度传感器40设置在加 强部件23(保持部件)的与加热器25对向的对向面的相反侧的面上。这样,在本实施形 态1中,如前文所说明那样,用于加强固定部件26的加强部件23也起着作为用于保持温 度传感器40的保持部件的功能。
详细地说,参照图2,加强部件23(保持部件)配设为将金属部件22内部分为二 个空间。并且,由加强部件23(保持部件)区分的二个空间之中,在一个空间(相对夹 持部,位于定影带21移动方向下游侧的空间)配设温度传感器40,在另一个空间(相对 夹持部,位于定影带21移动方向上游侧的空间)配设加热器25。这样,通过加强部件 23(保持部件),温度传感器40与加热器25被隔绝,因此,能可靠地抑制加热器25直接 加热温度传感器40的不良状况。
又,在本实施形态1中,温度传感器40通过隔热部件M保持在加强部件23 (保 持部件)上。隔热部件M由具有隔热性的绝缘材料(电气绝缘材料)形成。具体地说, 作为隔热部件M的材料,可以使用具有空隙的陶瓷,或隔热性良好的海绵橡胶等。
这样,温度传感器40通过隔热部件M保持在加强部件23 (保持部件)上,能进 一步可靠地抑制加热器25直接加热温度传感器40的不良状况。
在此,在本实施形态1中,如图5所示,在用绝缘材料形成的隔热部件对,形13并且,温度传感器40的配线40d保持(收纳)在该隔热部件M的槽部 Ma中。
通过这种构成,即使使用没有形成绝缘包覆层(一般以耐热性低的材料形成)的 配线40d(金属线暴露状态)场合,也能防止配线40d和加强部件23之间产生漏电的不良 状况。绝缘包覆层一般以耐热性低的材料形成,不希望使得形成绝缘包覆层的配线在达 到高温的金属部件22附近使用,因此,这种结构很有用。
在本实施形态1中,将没有形成绝缘包覆层的配线40d设在温度传感器40,构成 为使得配线40d收纳在具有电气绝缘性的隔热部件M的槽部2如中。
对此,如图6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将没有形成绝缘包覆层的电极图案(electrode pattern)40e(与板簧部件40b电气连接)设在温度传感器40上,同时,使得该电极图案 40e形成在隔热部件M的槽部24a中。再有,虽然图示省略,也可以构成为将没有形成 绝缘包覆层的电极板(与板簧部件40b电气连接)设在温度传感器40上,同时,使得该 电极板收纳在隔热部件M的槽部2 中。
并且,上述场合也能防止电极图案40e或电极板和加强部件23之间产生漏电的 不良状况。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形态1中,由加强部件23(保持部件)区分的二个空间 之中,在一个空间(相对夹持部,位于定影带21移动方向下游侧的空间)配设温度传感 器40,在另一个空间(相对夹持部,位于定影带21移动方向上游侧的空间)配设加热器 25。
夹持部上游侧成为定影带21的伸展侧(张力大侧),与夹持部下游侧相比,定影 带21和金属部件22的间隔量比较小(整体设定为较小的间隔量变得更小)。由此,金属 部件22的热量易有效地传递到定影带21,因此,将加热器25设置在夹持部上游侧的空 间。
与此相反,在夹持部下游侧,刚被记录介质P夺走热后,定影带21表面温度降 低,需要通过温度传感器40尽快检测该状态,反馈用于加热器25的输出控制。为此, 将间接检测定影带21的表面温度的温度传感器40设置在夹持部下游侧空间。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形态1中,设置温度传感器40 (温度检测机构),使其与金 属部件22的内周面接触,同时,在加热器25和温度传感器40之间,设有用于保持温度 传感器40的加强部件23 (保持部件),不使得加热器25 (加热机构)加热温度传感器40。 由此,即使加热时间或首张打印时间短、使得定影装置20高速化场合,也不产生定影不 良等,不会导致定影装置20大型化/高成本化,定影带外周面难以磨耗劣化,能高精度 控制定影温度。
在本实施形态1中,作为定影带21,使用多层结构的定影带21,但也可以使用 由聚酰亚胺、聚酰胺、氟树脂、金属等构成的环状定影薄膜作为定影带。并且,这种场 合也能得到与本实施形态1相同的效果。
[实施形态2]
参照图7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2。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定影装置的构成图,相当于上述实施形态1的图 2。本实施形态2的定影装置的金属部件22通过电磁感应加热,这一点与上述实施形态141不同。
参照图7,本实施形态2的定影装置20也与上述实施形态1相同,由定影带21、 固定部件26、金属部件22、加压辊31 (加压回转体)、温度传感器40 (温度检测机构)、 加强部件23 (保持部件)、隔热部件M、隔热材料27、撑条部件观等构成。又,本实施 形态2的定影装置20也与上述实施形态1相同,接触型温度传感器40配设为与金属部件 22的内周面相接,该温度传感器40通过隔热部件M保持在加强部件23上。
在此,本实施形态2的定影装置20设有感应加热部50,作为加热机构,代替加 热器25。并且,本实施形态2的金属部件22与通过加热器25的辐射热加热的上述实施 形态1不同,通过感应加热部50引起的电磁感应进行加热。
感应加热部50由励磁线圈、铁心、线圈导向件等构成。励磁线圈系将细线束绞 合线沿宽度方向(图7的纸面垂直方向)延伸设置,覆盖定影带21 —部分。线圈导向件 由耐热性高的树脂材料等构成,保持励磁线圈及铁心。铁心是由铁氧体等强磁性体(相 对磁导率为1000-3000左右)构成的半圆筒状部件,为了朝着金属部件22形成效率高的 磁力线,设有中心铁心及侧铁心。铁心设置为与沿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励磁线圈对向。
这样构成的定影装置20按如下方式动作。
若驱动定影带21按图7箭头R2方向回转,则定影带21在与感应加热部50的对 向位置被加热。详细地说,通过使得高频交流电流流过励磁线圈,在金属部件22周围形 成磁力线双向交替切换。此时,在金属部件22表面产生涡流,因金属部件22本身的电 阻,产生焦耳热。因该焦耳热,金属部件22被电磁感应加热,进而,由得到加热的金属 部件22加热定影带21。
在此,在本实施形态2中,温度传感器40因加强部件23 (保持部件),相对感应 加热部50隔开大距离隔绝,因此,能可靠地抑制感应加热部50直接加热温度传感器40 的不良状态。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形态2中,与上述实施形态1相同,设置温度传感器40 (温 度检测机构),使其与金属部件22的内周面接触,同时,在感应加热部50和温度传感 器40之间,设有用于保持温度传感器40的加强部件23 (保持部件),不使得感应加热部 50 (加热机构)加热温度传感器40。由此,即使加热时间或首张打印时间短、使得定影 装置20高速化场合,也不产生定影不良等,不会导致定影装置20大型化/高成本化,定 影带外周面难以磨耗劣化,能高精度控制定影温度。
在本实施形态2中,通过电磁感应加热金属部件22,但也可以由电阻发热体的 热量加热金属部件22。具体地说,使得电阻发热体与金属部件22的内周面的局部相接。 电阻发热体是陶瓷加热器等面状发热体,电源部与其两端部连接。并且,若电流流过电 阻发热体,则因电阻发热体自身的电阻,电阻发热体升温,加热相接的金属部件22。再 通过被加热的金属部件22,加热定影带21。
这种场合也与上述各实施形态相同,通过保持温度传感器40的加强部件23 (保 持部件),隔绝电阻发热体和温度传感器40,能得到与上述各实施形态相同的效果。
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通过使得加强部件23起着作为保持温度传感器40的保持 部件的功能,能减少零件数以及实现省空间化。与此相反,能忽视这种效果场合,也可 以除了加强部件之外,另外设置用于保持温度传感器40的保持部件。
上面参照

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 在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作种种变更,它们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的环状定影带,具有可挠性,加热调色剂像;金属部件,固定设置为与上述定影带的内周面对向,加热上述定影带,且通过加热 机构被加热;加压回转体,与上述定影带压接,形成运送记录介质的夹持部; 温度检测机构,与上述金属部件的内周面接触,检测该金属部件的温度;以及 保持部件,设置在上述加热机构和上述温度检测机构之间,使得上述加热机构不会 加热上述温度检测机构,且保持上述温度检测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固定部件,固定设置在上述定影带的内周面侧,通过该定影带与上述加压回转体压 接,形成上述夹持部;以及加强部件,固定设置在上述金属部件的内周面侧,与上述固定部件相接,加强该固 定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部件是上述加强部件,配设为将上述金属部件内部分为二个空间; 上述温度检测机构配设在上述二个空间之中的一个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加热机构是加热器,其配设在上述二个空间之中的另一个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二个空间之中的上述一个空间,相对上述夹持部位于上述定影带的移动方向下 游侧;上述二个空间之中的上述另一个空间,相对上述夹持部位于上述定影带的移动方向 上游侧。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强部件用金属材料形成;上述温度检测机构通过隔热部件保持在上述加强部件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隔热部件用绝缘材料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温度检测机构包括温度检测元件,保持该温度检测元件的板簧部件,以及没有 形成绝缘包覆层的、且与所述板簧部件连接的配线; 上述隔热部件形成用于保持上述配线的槽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温度检测机构包括温度检测元件,保持该温度检测元件的板簧部件,以及没有 形成绝缘包覆层的、且与所述板簧部件连接的电极图案; 上述隔热部件形成用于保持上述电极图案的槽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温度检测机构包括温度检测元件,保持该温度检测元件的板簧部件,以及没有形成绝缘包覆层的、且与所述板簧部件连接的电极板; 上述隔热部件形成用于保持上述电极板的槽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金属部件和上述定影带的间隔量,在除去上述夹持部的位置为Imm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金属部件为大致呈圆筒形的管。
13.—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权利要求1-12中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设置温度检测机构(40),与金属部件(22)内周面接触,固定设置该金属部件(22)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对向,且由加热机构(25)加热该金属部件(22)。并且,在加热机构(25)和温度检测机构(40)之间,设置用于保持温度检测机构(40)的保持部件(23),使得加热机构(25)不会加热温度检测机构(40)。提供即使加热时间或首张打印时间短、装置高速化场合,也不产生定影不良等、不会导致装置大型化/高成本化、定影带外周面难以磨耗劣化、能高精度控制定影温度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文档编号G03G15/20GK102023543SQ20101027714
公开日2011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7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10日
发明者下川俊彦, 今田高广, 吉川政昭, 吉永洋, 山口嘉纪, 岩谷直毅, 德田哲生, 池渊丰, 田卷俊太郎, 石井贤治, 藤本一平, 进士晃, 长谷岳诚, 长谷川健一 申请人:株式会社理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