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影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7753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影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可拆卸地安装到成像设备中的显影盒。
背景技术
这里,成像设备利用电子照相成像方法在记录材料(介质)上形成图像。例如,成 像设备包括电子照相复印机、电子照相打印机(诸如LED打印机或激光束打印机)、电子照 相传真机、电子照相文字处理机等。显影盒一体地保持至少一个显影装置,且将被安装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 中和从其中拆卸,所述至少一个显影装置作为能在电子照相感光部件上起作用的处理装置。此外,显影盒能够由使用者他自己(她自己)安装到设备主组件中或从其中拆卸。 因此,能够在不依赖服务人员的情况下由使用者进行设备的维护。结果,改进了成像设备的 维护操作。最近几年中,已经需要电子照相成像设备进一步小型化。这里,已经在日本专利 No. 3203242中描述了所谓的旋转式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包括其中可安装多 个显影盒的旋转体,作为用于使主组件小型化的手段之一。此外,已经在日本专利特开(JP-A) 2001-75458中描述了通过保持显影盒的把手 部、打开设置在上表面的盖且从上方安装显影盒或向上拆卸显影盒来进行每个显影盒在彩 色成像设备中的安装和拆卸的这种构造,在该彩色成像设备中,用于四种颜色的四个显影 盒可拆除地容纳在旋转体中。已经需要最近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拥有高速度和高图像质量,且同时需要进一步 小型化。为了该目的,需要小型化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占据大空间的显影盒。为了小型化显影盒,需要小型化构成部件、减少部件数量和有效地设置各部件。此 外,部件被设置成彼此邻近,因此当在显影盒的安装和拆卸操作期间使用者抓持把手部时, 有使用者用他的(她的)手指接触其它部件从而使得可用性变差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考虑上述问题完成了本发明。本发明的主要目标是提供一种显影盒,该显影盒能够在不损害可用性的情况下实 现其小型化。根据本发明的方面,提供一种能可拆卸地安装到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上的显影盒, 所述显影盒包括框架;显影剂承载部件,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用于承载显影剂;调整部件,所述调整部件用于调整承载在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上的所述显影剂的层厚度;
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以所述支撑部件在所述支撑部件的第一端部处支撑所述 调整部件的端部的状态设置在所述框架上;把手部,所述把手部与所述支撑部件的第二端部之间设置有间隙,用于抓持所述 显影盒,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相对;和片状部件,所述片状部件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件上以便从所述第二端部朝所述把 手部延伸,所述片状部件通过抓持所述把手部的操作被弯曲而覆盖所述第二端部。考虑与附图结合的下面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标、特 征和优势将变得更显而易见。


图1(a)和1(b)是示意性剖视图,示出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在显影期间,成像 设备主组件的例子。图2(a)和2(b)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影盒的示意性剖视图。图3是示意性剖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影盒的把手部。图4是透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影盒的外观。图5是分解透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影盒的把手部。图6 (a)和6 (b)是示意性剖视图,分别示出处于待机状态和显影盒可安装和可拆 卸的状态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图7是示意性剖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显影盒的安装和拆卸姿态。图8是用于保持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影盒的旋转体的示意性剖视图。图9(a)和9(b)是放大的示意性剖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影盒的把手 部。图10 (a)、10 (b)、11 (a)、11 (b)和12是放大的示意性剖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其它 实施例的显影盒的把手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作为实现本发明的一种形式,将参考附图描述所谓的旋转式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设 备的实施例,该成像设备包括其中可安装多个显影盒的旋转体。[第一实施例](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一般结构)首先,将描述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构造和成像操作,在该成像设备中安装有 显影盒且形成图像。本发明该实施例中的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是基于四色的全彩色激光束打印机。 图1(a)是剖视图,示出在黄色显影盒如的显影操作期间成像设备的示意性结构。图1(b) 是剖视图,示出在黑色显影盒5d的显影操作期间成像设备的示意性结构。如图1 (a)所示,成像设备100的主组件包括感光鼓2a。在感光鼓加的外周,设置 对感光鼓加进行均勻充电的充电装置2b (在本实施例中是充电辊)和通过用激光照射感 光鼓加的表面在感光鼓加上形成潜像的曝光装置15。此外,成像设备100的主组件包括 多个显影盒5 (5a到5d),每个显影盒用相应颜色的调色剂使形成在感光鼓加上的潜像显4影。多个显影盒5指黄色显影装置5a、品红色显影装置恥、青色显影装置5c和黑色显影装 置5d。此外,设置用于清除感光鼓加上的剩余调色剂的清洁装置2c。在该实施例中,感光鼓加、充电装置2b和清洁装置2c —体构成且被组装到鼓盒2 中,该鼓盒2可拆卸地安装到成像设备100中且被使用。旋转体1被构造成可绕旋转轴线(旋转轴)Ia旋转,且以相同的姿态保持黄色显 影盒5a、品红色显影盒恥、青色显影盒5c和黑色显影盒5d。旋转体1关于所有显影盒fe 到5d具有相同的显影盒保持构造。当显影盒5被安装到旋转体1中时,将被锁定的部分61c(61ca到61cd)与设置在 旋转体1中的显影盒锁定部件19 (19a到19d)接合。锁定部件19中的每一个被弹簧(未 示出)沿锁定部件19与显影盒5接合的方向(由箭头D指示)推压。结果,阻止显影盒5 与旋转体1分离。这里,旋转体1被以旋转体1保持显影盒5的状态附接到主组件框架上。在该实 施例中,显影盒5可相对于旋转体1的径向方向被安装到旋转体1上和从旋转体1上拆卸。在成像期间,感光鼓加沿由图1(a)中箭头A指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同时中间转 印带3沿由图1(a)中箭头C指示的方向旋转。然后,感光鼓加的表面被充电装置2b均勻 充电,同时由曝光装置15利用用于黄色图像的光照射,从而在感光鼓加上形成对应于黄色 的静电潜像。与形成该静电潜像同步,旋转体1在设置于成像设备100中的驱动传递机构的作 用下绕旋转体旋转轴线(旋转轴)Ia沿由图1(a)中箭头B指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通过 旋转体1的旋转,黄色显影盒如被设置在显影位置,其中黄色显影盒如与显影鼓加相对 (图 1(a))。然后,与感光鼓加的电荷极性相同极性的电压被施加到显影辊51a上,从而黄色 显影剂被沉积到形成在感光鼓加上的潜像上。结果,形成在感光鼓加上的潜像通过在其 上沉积黄色显影剂而显影。即,在感光鼓加上形成了黄色显影剂图像。随后,通过对设置在中间转印带3内部的初次转印辊4施加与调色剂电荷极性相 反极性的电压,黄色调色剂图像被从感光鼓加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上。在上述方式中,当完成了黄色调色剂图像的初次转印时,通过从成像设备100的 驱动传递机构接收驱动力,旋转体1被沿图1(a)中的箭头B方向旋转地移动。然后,品红 色显影盒恥、青色显影盒5c和黑色显影盒5d顺序处于被定位的显影盒与感光鼓加相对的 显影位置。与黄色的情况相同,对于品红、青色和黑色每种颜色,顺序地进行静电潜像的形 成、静电潜像的显影和初次转印,从而四色调色剂图像在中间转印带3上叠置。在成像操作期间,如图1(a)所示,二次转印辊6不与中间转印带3接触。此外,那 时,用于中间转印带3的清洁单元10也不与中间转印带3接触。另一方面,作为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介质)的片材S被堆叠和容纳在设置于 成像设备100下部的片材供给盒7中,且被片材供给辊8从片材供给盒7中一张一张地分 离和供给,因而被供给到对准辊对9。对准辊对9将供给的片材S发送到中间转印带3和二 次转印辊6之间。这里,如图1(b)所示,二次转印辊6处于与中间转印带3压接的状态。此外,与调色剂电荷极性相反极性的电压已被施加到二次转印辊6上,从而上述叠置在中间转印带3上的四色调色剂图像被集体二次转印到输送片材S的表面上。其上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片材S被发送到定影装置11。在该定影装置11中,片材 S被加热和加压,从而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到片材S上。结果,图像被形成在片材Sm上,且然 后片材S被从定影装置11排出到成像设备100的上盖12的片材排出部。(显影盒构造)接下来,将描述显影盒5。关于显影盒5,黄色显影盒5a、品红色显影盒5b、青色显 影盒5c和黑色显影盒5d的构造都相同。因此,将关于显影盒5进行各显影盒fe和5d的 构造的描述。将参考图2(a)、2(b)和3描述显影盒5。图2(a)是该实施例中的显影盒5在调色剂封条被拉出前的剖视图。图2 (b)是该 实施例中的显影盒5在调色剂封条被拉出后的剖视图。图3是该实施例中显影盒5的把手 部M及其附近的放大示意剖视图。显影盒5的显影装置(盒)框架55被分成调色剂容纳腔56和显影腔57,该显影 腔57包括显影辊51和调色剂供给辊52。腔56和57在竖直方向上被调色剂供给开口 58 分开。在将显影盒5交付到使用者之前的未使用状态,如图2(a)所示,在调色剂供给开 口 58处固定有用于分离调色剂容纳腔56和显影腔57的膜状调色剂封条70。固定方法可 以是焊接等。通过在使用前去除调色剂封条70,如图2(b)所示,调色剂容纳腔56中的调色 剂80朝显影位置自由落入显影腔57,在该显影位置,显影盒5与感光鼓相对。显影腔57中的调色剂被供给到调色剂供给辊52。此外,调色剂供给辊52通过沿 箭头E指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来将调色剂供给到显影辊51,显影辊51是显影剂承载部件。 显影辊51由弹性橡胶辊构成且沿由箭头F指示的方向旋转。显影辊51表面上的调色剂被 显影刮刀53调整以便具有恒定厚度,且在显影位置处在感光鼓加上进行显影。显影刮刀53是用于调整承载在显影辊51表面上的显影剂的层厚度的调整部件, 且沿显影辊51的轴线方向接触显影辊51的圆周面。此外,如图2(a)和2(b)所示,显影刮 刀53相对于(与显影辊51的轴线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侧被支撑部件62支撑。 即,如图3所示,显影刮刀53的表面53a接触支撑部件62的表面62a。支撑部件62支撑显 影刮刀53的支撑部件62相对于支撑部件62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被称为第一端部。作为 支撑方法,在该实施例中,采用YAG焊接,但是可以使用任何连接方法,只要显影刮刀53能 够被稳固地固定即可。此外,在该实施例中,支撑部件62由约1. 2mm厚的金属材料板制成, 具体是铁、SUS等,以保证刚度,并且在与显影刮刀53被支撑的一端侧相反的一端侧具有被 弯曲成与表面6 成直角的表面62b。即,支撑部件62具有弯曲成L形的弯曲部。如图2 (b)所示,支撑部件62被固定到显影装置框架55上,从而显影刮刀53以一 定的接触压力接触显影辊51,且其长度方向平行于显影辊51的轴线。即,支撑部件62被附 接到显影装置框架55上。在显影操作之后,留在显影辊51表面上的调色剂被调色剂供给辊52去除。之后, 调色剂被调色剂供给辊52再次供给到显影辊51。此外,在显影位置,为了稳定地使显影辊51与感光鼓加接触,显影辊51和旋转体 1 一起被朝向感光鼓加推压。结果,显影盒5的显影辊51 (在图1(a)中黄色显影盒如的 显影辊51a)处于显影辊51以预定推压力接触感光鼓加的状态。
此时,保持显影盒5的旋转体1可绕旋转驱动轴(轴线)20 (图1 (a))摆动,并且 作为整体被推压装置(未示出)朝向感光鼓加推压,从而显影辊51a接触感光鼓加。(显影盒的把手部)这里,将参考图2(a)、(b)、3、4和5描述显影盒5的把手部M的构造。附带地,图 4是本实施例的显影盒5的示意透视图。图5是显影盒5的把手部M的分解透视图。把手部M被用于抓持(保持)显影盒5,并且位于显影盒5相对于显影盒5的长 度方向(由图4中双尖箭头R指示)的大致中央部分。此外,如图3所示,具有表面5 和 54d的肋54f被设置成与用于支撑显影刮刀53的支撑部件62的端面62c相对。即,形成端 面62c的边缘线62b 1和62 与把手部M的表面54d相对。此外,在肋Mf的端部设置有 相对于肋中心线L向上突出的突出部5 和相对于肋中心线L向下突出的突出部Mb。突 出部5 和54b分别相对于表面5 和54d突出约1到10mm,并且构成当使用者抓持把手 部M时的手指保持部。此外,表面5 和54d是将被使用者实际抓持的部分,显影盒5相对于其长度方向 具有约50到150mm的宽度。参考图2 (b),使用者将他的(她的)手指放入表面5 上方的空间M和表面54d 下方的空间N中。在该实施例中,最佳的是通过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放入空间M且将拇指 放入空间N以保持倾斜表面部5 和54d来抓持把手部M。把手部M被固定到作为分离部件的显影装置框架55上。如图2 (a) ,2(b)和5所 示,抓手部M的连接表面5 被固定在显影装置框架55的凹陷部55b中。在该实施例中, 把手部M通过超声波焊接固定,但固定方法不限于此,还可以使用利用粘合剂、溶剂、双面 胶带等的固定方法。此外,如图3所示,把手部M相对于L形支撑部件62的弯曲部侧端部,即相对于 支撑部件62的另一端侧(第二端部)设置有间隙H,所述另一端侧在支撑部件62宽度方向 上与支撑部件62进行支撑的一端侧(第一端部)相反。因而,通过设置间隙H,空间N被增 加和得以保证。(显影盒的安装和拆卸)接下来,将参考图6(a) ,6(b)和7描述显影盒5相对于成像设备100的安装和拆 卸操作。附带地,黄色显影盒5a、品红色显影盒恥、青色显影盒5c和黑色显影盒5d的安装 和拆卸操作都相同。这里,将描述黄色显影盒fe被安装和拆卸的情况作为例子。图6(a)是成像设备主组件的剖视图,其中显影盒处于待机状态。图6(b)是成像 设备主组件的剖视图,其中黄色显影盒fe位于当它被安装和拆卸时的安装和拆卸位置。图 7是当黄色显影盒fe被安装和拆卸时的剖视图。旋转体1在待机状态下在旋转体1绕旋转体旋转轴Ia转动直到其相位到达显影 辊51a与感光鼓加分离的相位的位置待命。在该实施例中,如图6(a)所示,在黑色显影盒 5d相对于旋转体旋转方向B位于显影位置上游约45度的位置产生待机状态。显影操作完 成后,通过所述驱动传递机构自动实现旋转体1到待机状态(位置)的运动。然后,为了从成像设备100取出黄色显影盒如,如图6(b)所示,安装和拆卸盖13 被打开,从而使用者能够安装和拆卸黄色显影盒如。即,使用者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放入空间M且将拇指放入空间N,从而使用者能够抓持把手部M,且然后使用者能够取出黄色显影盒如。对于其它盒,即品红色显影盒恥、青色显影盒5c和黑色显影盒5d,以同样的方式, 相应的显影盒在相对于旋转体旋转方向B位于显影位置上游45度的位置能够被安装和拆 卸。如图7所示,当使用者抓持把手部M时,黄色显影盒fe的姿态与成像设备100中 的安装和拆卸位置的姿态(由虚线指示)大致相同。由此,使用者容易进行将黄色显影盒 5a安装到成像设备100的操作和将黄色显影盒fe从成像设备100拆卸的操作。这是因为 在安装和拆卸位置处,把手部M大致竖直地位于黄色显影盒fe的重心G上方。在该实施 例中,重心G位于显影辊51a、调色剂供应辊5 和显影刮刀支撑部件62附近。这里,将参考图7和8描述显影盒5的安装轨迹。图8是用于保持显影盒的旋转 体的示意性透视图。如图7所示,显影盒5a’沿主组件引导件17沿由双尖箭头U所示的方向移动,因 而被安装到旋转体1中和从旋转体1中拆卸。显影盒5a’利用引导设置在侧部件60和61 上的引导部件60b和61b (图4)沿旋转体1的引导部Ic移动到预定位置,该侧部件60和 61被固定在显影盒fe相对于显影辊51a的轴线方向的两端部上。此外,如图8所示,旋转 体1包括用于定位显影盒的定位部Id。显影盒5通过使侧部件60和61的轴部60a和61a的外周部抵靠定位部Id来定 位,该侧部件60和61被固定在图4和5中示出的显影盒5相对于显影辊轴线方向的两端 部上。在该实施例中,轴部60a和6Ia相对于显影辊51同轴地定位,但是不需要特别限制。(柔性片状部件)在显影盒5上设置片状部件59 (下文中,称为柔性部件),该片状部件59从支撑部 件62上与把手部M相对的端部(第二端部)朝把手部M突出且具有柔性。结果,通过使 用者抓持把手部M的操作来使柔性部件59弯曲以利用柔性部件59覆盖前述端部(第二 端部),防止了使用者的手指直接接触支撑部件62的前述端部(第二端部)。接下来,将参考图2(b)、3和9描述柔性部件59。附带地,图9 (a)是示意性剖视 图,示出使用者抓持显影盒5的状态。图9(b)是放大示意性剖视图,示出使用者抓持显影 盒5状态下的把手部M的附近状况。在该实施例中,柔性部件59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氨酯等的片状材料形 成,具有约75 μ m的厚度,且相对于显影辊51的轴线方向的长度与把手部M的相等。此外,如图3所示,柔性部件59突出,从而其端面59a从用于支撑显影刮刀53的 支撑部件62的表面62c突出以便与把手部M的表面54d相对。此外,柔性部件59的突出 部59c的长度h被设定为不小于支撑部件62的厚度T且不大于把手部M和支撑部件端部 之间的间隙H的值。这里,突出部59c指从支撑部件62的端部边缘线62b 1延伸到柔性部 件59的端面59a的部分。在突出部59c的长度不小于支撑部件62的厚度T的情况下,当柔性部件59被弯 曲时,支撑部件62的端面6 被覆盖,从而防止使用者的手指接触支撑部件62。附带地,突 出部59c的长度也可小于支撑部件62的厚度T,只要突出部59c能够置入边缘线62bl和把 手部M的表面54d之间。用双面胶带将柔性部件59固定到支撑部件62的表面62b上,但固定方法不必限8于此,例如可以是利用粘合剂等。此外,如图9(a)和9(b)所示,在使用者抓持把手部M的情况下,当拇指进入空间 N时,拇指接触柔性部件59的突出部59c,从而柔性部件59的端面59a被弯曲到由实线所 示的端面59a,的位置。结果,突出部59c置入把手部M的表面54d和构成支撑部件62的 端面62c的边缘线62b 1和62b2之间。结果,如上所述,当使用者的拇指进入用于抓持把手部M的空间N时,防止拇指的 指甲碰触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支撑部件62的端部边缘线62bl和621^2,从而使用者不会感到 不舒适。此外,由于突出部59c的弯曲,空间N的区域不减少且因此抓持属性不会受到损害。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突出部59c的长度被制造得比支撑部件62的厚度T长,且 突出部59c被置入把手部M的表面54d和支撑部件62的端部边缘线62b 1和62 之间。 然而,即使当突出部59c的长度使得突出部59c能够被置入把手部M的表面54d和至少一 条边缘线之间时,也能实现充分的作用。这里,至少一个边缘线是指更靠近把手部M的端 侧的边缘线(图9(b)中的62b 1)。(其它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中,柔性部件59的长度比支撑部件62的厚度T长,但是不限于此。作为支撑部件的构造,如图10(a)所示,也能应用由多个表面构成支撑部件162上 具有厚度T的部分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支撑部件162上与把手部M的表面54d相对的 边缘线是162bl和162b2。此外,使用者的拇指进入空间N,拇指接触柔性部件59的突出部 159c,从而柔性部件59的端面159a被弯曲到由虚线表示的端面159a’的位置。因此,突出 部159c的长度可以是使得突出部159c能够被置入把手部M的表面54d和支撑部件162 的边缘线162b 1和162b2之间。在第一实施例中,用于支撑显影刮刀53的支撑部件62由金属板构成,其原因是 部件成本低。然而,如图10(b)所示,支撑部件62也可以由正方形材料262构成以便优化 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支撑部件162上与把手部M的表面54d相对的边缘线是沈2131和 262b20此外,使用者的拇指进入空间N,拇指接触柔性部件59的突出部259c,从而柔性部 件59的端面259a被弯曲到由虚线表示的端面259a,的位置。因此,突出部259c的长度可 以是使得突出部259c能够被置入把手部M的表面54d和支撑部件沈2的边缘线和 262b2之间。此外,即使当如图11(a)和11(b)所示,支撑部件不垂直于把手部M的表面54d 的情况下,也可应用本发明中的支撑部件的构造。在这种情况下,支撑部件362和462上与 把手部M的表面54d相对的边缘线分别是362 和46北1。此外,当使用者的拇指进入空 间N时,拇指接触柔性部件59的突出部359c和459c中的每一个,从而柔性部件59的端面 359a和459a中的每一个被弯曲到相关端面359a,或459a,的位置。因此,如图11 (a)所示,在支撑部件362的端面362c朝向把手部M的肋54f的端 部的情况下,即L形支撑部件362的弯曲角度是钝角的情况下,突出部359c的长度可以使 得突出部359c能够被置入边缘线362 和把手部M的表面54d之间。此外,如图11 (b)所示,在支撑部件462的端面462c朝向把手部M的肋54f的基 部的情况下,即L形支撑部件362的弯曲角度是锐角的情况下,突出部459c的长度可以使 得突出部459c能够被置入边缘线462b 1和把手部M的表面54d之间。
此外,在第一实施例中,把手部的肋Mf由直线表面构成,但是也可以由弯曲表面 154c和154d构成。在这种情况下,支撑部件562上与把手部154的弯曲表面154d相对的 边缘线是562bl和562b2。此外,使用者的拇指进入空间N,拇指接触柔性部件59的突出部 559c,从而柔性部件59的端面559a被弯曲到由虚线表示的端面559a,的位置。因此,突出 部559c的长度可以是使得突出部559c能够被置入把手部154的弯曲表面154d和支撑部 件562的边缘线562b 1和562b2之间。如上所述,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显影盒,柔性部件被设置在显影刮刀支撑部件上,突 出部的长度使得当使用者抓持显影盒的把手部时突出部被变形,并且被置入把手部和支撑 部件的至少一个边缘线之间。结果,能够防止使用者用手指(拇指)碰触支撑部件的端部 边缘线。因此,把手部和支撑部件能够彼此靠近地设置,从而能够兼顾实现显影盒的小型化 和可用性的改进。附带地,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了用于旋转式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彩色显影盒的 情况。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还可以应用到串列式成像设备的情况和单色显影盒。虽然已经参考这里描述的结构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本发明不限制到阐述的具体 细节,并且本申请意图覆盖可落入改进的目的或下面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变型或改变。
权利要求
1.一种能可拆卸地安装到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上的显影盒,所述显影盒包括 框架;显影剂承载部件,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用于承载显影剂;调整部件,所述调整部件用于调整承载在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上的所述显影剂的层厚度;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以所述支撑部件在所述支撑部件的第一端部处支撑所述调整 部件的端部的状态设置在所述框架上;把手部,所述把手部与所述支撑部件的第二端部之间设置有间隙,用于抓持所述显影 盒,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相对;和片状部件,所述片状部件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件上以便从所述第二端部朝所述把手部 延伸,所述片状部件通过抓持所述把手部的操作被弯曲而覆盖所述第二端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中所述支撑部件还包括处于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 二端部之间的弯曲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中所述支撑部件由金属材料制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中所述片状部件从所述第二端部伸出的量不小于所 述支撑部件的厚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中在与所述片状部件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件上的一侧 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处,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把手部之间设置有空隙。
全文摘要
一种能可拆卸地安装到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上的显影盒,包括框架;用于承载显影剂的显影剂承载部件;调整部件,所述调整部件用于调整承载在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上的所述显影剂的层厚度;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以所述支撑部件在第一端部处支撑所述调整部件的端部的状态设置在所述框架上;把手部,所述把手部与所述支撑部件的第二端部之间设置有间隙,用于抓持所述显影盒,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相对;和片状部件,所述片状部件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件上以便从所述第二端部朝所述把手部延伸,所述片状部件通过抓持所述把手部的操作被弯曲而覆盖所述第二端部。
文档编号G03G21/16GK102053527SQ201010519899
公开日2011年5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6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30日
发明者上野隆人, 林直树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