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9151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成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一些利用电子照相术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基于图像信息用光照射感光体表面,光学记录装置在该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在该光学记录装置中,将多个发光元件诸如发光二极管(LED)在大体沿感光体轴向延伸的方向(主扫描方向)配置成列状。将从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经由光学元件(诸如聚光镜)照射到感光体表面上,从而写入潜像。日本未经审查的实用新型注册申请公开No. 5-15051披露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其中感光鼓可转动方式设置在侧框之间,并将LED阵列安装于侧框。通过将设置于侧框的支撑轴插入感光鼓任一端所设置凸缘的中央孔,或者将设置于感光鼓任一端的管状露出面的外周部支撑在侧框中所设置的滑动孔处,安装感光鼓。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报No. 2001-130047披露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调整单元,用于使LED打印头在副扫描方向相对于感光鼓移动。调整单元包括偏置件和设置于LED打印头的两个挡块,偏置件使LED打印头朝感光鼓偏置。通过挡块与感光鼓的表面相接触,挡块调整LED打印头与感光鼓之间的距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当光学记录装置固定于可转动方式支撑感光体所用的支撑件时,该成像装置能稳定地维持光学记录装置与圆筒状感光体之间的距离,而无需使用调整光学记录装置安装状态所用的调整单元,以及,提供一种使用上述成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包括具有感光面的圆筒状感光体, 感光体在轴上转动;充电装置,由受到压迫与感光面相接触的充电部件对感光体的感光面进行充电;光学记录装置,光出射部(发光部)包括在感光体轴向配置的多个发光元件,通过从光出射部发出的光照射感光体经充电的感光面,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借助于与感光体的感光面相接触的显影部件,或者,借助于与感光体的感光面相对并在其间步骤有间隙保持件的显影部件,使静电潜像显影,间隙保持件与感光面相接触;以及,支撑件,其在保持轴时可转动方式支撑感光体,并且在距感光体感光面一定距离处支撑光学记录装置,该距离对应于从光出射部所发出光的焦距。充电装置的充电部件和显影装置的显影部件分别设置在感光体感光面的一定部分处,与直交于从光学记录装置光出射部所发出光的出射方向、并通过感光体轴中心点的直线相比,这些一定部分更靠近于光学记录装置,这些一定部分设置在光学记录装置的相反两侧。施加于充电部件的压力施加方向、以及施加于显影部件的压力施加方向,各自设定为以锐角与光出射部所发出光的出射方向相交。基于第一方面,在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成像装置中,充电装置和显影装置安装于支撑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成像装置;清洁件,其受到压迫而与成像装置中的感光体感光面相接触;以及, 从动齿轮,其设置于成像装置中的感光体,并与驱动齿轮相啮合,使得转动力传送至从动齿轮。对施加于充电部件的压力、施加于显影部件的压力、施加于清洁件的压力、以及由传送至从动齿轮的转动力所产生的压力进行设定,使得通过合成全部压力所得到合力的方向, 在从成像装置中光学记录装置光出射部所发出光的出射方向延伸。基于第三方面,在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清洁件以及成像装置中的充电装置和显影装置安装于成像装置中的支撑件。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成像装置,能稳定地维持光学记录装置与感光体之间的距离,无需使用调整光学记录装置安装状态所用的调整单元。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成像装置,有关充电装置和显影装置的安装状态的设定, 可以利用共用的支撑件进行。与没有提供这种结构的情况相比,可以更容易地允许稳定地维持光学记录装置与感光体之间的距离。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稳定地维持光学记录装置与感光体之间的距离,无需使用调整光学记录装置安装状态所用的调整单元,并且,与没有提供这种结构的情况相比,所形成图像的品质更加稳定。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有关充电装置、显影装置、以及清洁件的安装状态设定,可以利用共用的支撑件进行。这可以更容易地允许维持地稳定光学记录装置与感光体之间的距离,而且,与没有提供这种结构的情况相比,所形成图像的品质更加稳定。


基于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附图中图1是示意性剖视图,图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外观;图2是示意性侧视图,图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成像装置外观;图3是图2所示成像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图4是局部剖视图,示意性图示用于感光鼓和光学记录装置的安装结构;图5说明成像装置中充电装置和显影装置的配置条件;图6是局部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感光鼓以及充电装置充电辊的安装结构及状态;图7是局部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感光鼓以及显影装置显影辊的安装结构及状态;图8是局部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满足图5配置条件的感光鼓和光学记录装置的安装状态;以及图9图示成像装置中充电装置、显影装置、清洁装置、以及从动齿轮的配置条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下文称为示例性实施例)。图1至图3图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和成像装置2。图1是图像形成装置1主要部分的示意性剖视图,图2是图示成像装置2外观的侧视图,以及,图3是图示成像装置2内部的剖视图。在图中,箭头X、箭头Y、以及箭头Z代表坐标轴。沿坐标轴X的方向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等中的左右方向,沿坐标轴Y的方向表示上下方向,以及,沿坐标轴ζ的方向表示前后方向。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装置本体10,装置本体10由支撑材料、外部材料等形成。在装置本体10的底部设置供纸装置4,以存放并供给记录纸9,记录纸9作为在其上形成图像的记录媒体。在装置本体10的上部设置排出收纳部12,使得在图像形成之后,将记录纸9 排出并收纳于排出收纳部12中。在图1中,带有箭头的单点划线表示用于记录纸9的传送路径。在供纸装置4中,存放在储纸单元41中最上面的一张记录纸9由供纸辊42送出, 然后,由供纸辊42与输纸辊43 (其与供纸辊42相接触)协作进行输送。以这种方式,将记录纸9 一张张送出。由传送调整辊44暂时停住所送出的记录纸9,然后,按要求的定时(与下文所述的二次转印步骤相对应的定时),在下文将要说明的中间转印单元3与二次转印装置35之间(二次转印位置)传送记录纸9。在装置本体10中,布置成像装置2、中间转印单元3、二次转印装置35、以及定影装置45。成像装置2包括四个成像装置2Y、2M、2C和2K,这四个成像装置分别形成四个颜色的显影剂(调色剂)图像,即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以及黑色⑷的显影剂(调色剂)图像。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成像装置2Y、2M、2C*I按序降低高度布置(成倾斜状态)。成像装置2¥、211、2(和1各自包括感光鼓21化、(和1(),其在要求方向(箭头方向)转动;充电装置22,其使感光鼓21的表面(感光面)带电;光学记录装置23,其作为潜像形成装置;显影装置M (Y、M、C和K);以及,鼓清洁装置25,其清除在转印之后残留在感光鼓21感光面上的调色剂等。感光鼓21由在轴56上转动的圆筒状感光体形成。充电装置22是接触充电式充电装置,其包括充电辊221,充电辊221以与感光鼓21的感光面压迫接触的方式转动。光学记录装置23由LED打印头形成,其中多个LED沈沿感光鼓21的轴向A配置成列状。显影装置M包括显影辊Ml,以间隙保持辊246 (与感光面处于压迫接触)设置在显影辊Ml 与感光面之间这样一种方式,使显影辊241在距感光面要求距离S处转动。显影辊241将由调色剂和载体形成的双组分显影剂传送至显影区域。鼓清洁装置25包括弹性刮板251, 弹性刮板251与感光鼓21的感光面压迫接触。充电电压和显影偏压从电源(未示出)分别施加至充电辊221和显影辊Ml。在各成像装置2(Y、M、C和K)中,如下述方式执行图像形成。首先,由充电装置22 的充电辊221以要求电势对转动中的感光鼓21感光面进行充电,然后,由光学记录装置23 以基于输入至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信息的光照射感光面,藉此,以要求电势形成与颜色成分相对应的静电潜像。接着,用供自显影装置M显影辊241的对应颜色显影剂,使感光鼓21上该颜色成分的静电潜像显影。通过以上步骤,形成四色Y、M、C和K的调色剂图像。 如下文所述,感光鼓21上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单元3的中间转印带31上。在转印调色剂图像之后,由鼓清洁装置25清洁感光鼓21的感光面。中间转印单元3包括环形中间转印带31,其具有外周面,形成在成像装置2Y、2M、 2C和I各感光鼓21上的各色调色剂图像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面上;多个支撑辊 32a和32b,中间转印带31绕在支撑辊3 和32b周围,以转动方式接触感光鼓21 ;以及,一次转印装置33,其将感光鼓21上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外周面上。支撑辊32b是驱动辊,籍由转动装置(未示出)传送过来的转动力,支撑辊32b使中间转印带 31在箭头方向转动。一次转印装置33是一次转印辊,通过与中间转印带31内周面相接触, 一次转印辊压迫中间转印带31外周面使其贴着感光鼓21的感光面。一次转印偏压施加至一次转印辊33。在中间转印单元3中,借助于一次转印辊33的作用,将调色剂图像从成像装置2Y、 2Μ、2(^Π观的各感光鼓21上静电方式一次转印到在箭头方向转动的中间转印带31外周面上。由于此一次转印,将通过叠加多个颜色调色剂图像所得到的多色调色剂图像、或一个颜色(示例性实施例中为黑色)的调色剂图像保持在中间转印带31外周面上。二次转印装置35将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31外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纸9上。二次转印装置35由二次转印辊形成,通过二次转印辊与中间转印带31(卷绕在支撑辊32b上)的部分外周面相接触,使二次转印辊受到驱动。二次转印偏压施加至二次转印辊35。在二次转印装置35中,保持在中间转印带31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静电方式二次转印到位于中间转印带31与二次转印辊35之间传送的记录纸9上。定影装置45位于二次转印装置35上方,定影装置45使记录纸9上二次转印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定影。定影装置45包括辊状或带状加热转动体46,其具有用加热单元加热至要求温度的定影面;以及,辊状或带状加压转动体47,其以要求压力接触加热转动体 46的定影面,从而形成定影部,使保持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9 (定影对象)通过该定影部。在定影装置45中,将转印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9引导进入加热转动体46 与加压转动体47之间的定影部,在这里通过加热加压,使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熔融并定影在记录纸9上。在定影之后,将记录纸9从定影装置45送出,并由输出辊48将其排出至排出收纳部12。如此,在记录纸9的一面由显影剂形成单色或多色图像。接着,说明成像装置2Y、2M、2C和I。首先,如图2至图4所示,四个成像装置2Y、2M、2C和I各自形成为一体式结构, 其中,充电装置22、光学记录装置23、显影装置24、以及鼓清洁装置25安装于支撑板15,支撑板15用于可转动方式支撑感光鼓21。如图3和图4所示,感光鼓21包括鼓本体部53,其具有圆筒状基材51和设置于基材51外周面的感光层52 ;端部保持板(凸缘)55A和55B,其成形为二段圆盘状 (two-stage discs),固定方式适配在基材51两端的开口中,并具有轴容纳孔M ;以及,轴 56,其延伸穿过端部保持板55A和55B的轴容纳孔54,以可转动方式保持鼓本体部53。感光层52是光感应层(photoinduced layer,光诱导层),由例如有机感光材料形成,并包括表面保护层等。基材51中设置有感光层52的表面部分作为感光面。两个端部保持板55A 和55B中,端部保持板55B最大直径部分的外周部形成为从动齿轮57,使从动齿轮57与驱动传动装置(未示出)的驱动传送齿轮相啮合。换而言之,端部保持板55B形成为齿轮传动式端部保持板。用固定于轴支撑孔16的轴56支撑感光鼓21,轴支撑孔16设置在成像装置20的支撑板15中,以起到定位功能作用。端部保持板55(55A和55B)由相对于轴56滑动性能高的合成树脂形成。感光鼓21可转动方式支撑在轴56上,轴56延伸穿过设置在端部保持板55 (55A和55B)中的轴容纳孔54。如图4所示,支撑板15包括一对左右侧板15a和15b,以要求间隔隔开;以及,连接部15c,其将侧板1 与侧板1 连接。设置在侧板1 和15b中的轴支撑孔16这样定位,使得由轴支撑孔16所支撑的轴56与光学记录装置23 (下文说明)的发光部231保持平行。光学记录装置23包括发光部231,其中安装有多个LED 26,使LED沈沿感光鼓 21的轴向A布置成列状;光出射部观,其具有自聚焦透镜27,用于会聚从发光部231的LED 26所发出的光;以及,保持部(壳体)232,用于保持发光部231的LED沈与自聚焦透镜 27 (Selfcoc lens 27)之间的距离。用固定于支撑板15连接部15c的保持部232,以这样的方式安装光学记录装置23,使得光出射部观的自聚焦透镜27与感光鼓21的感光面(图像形成区域)相对。此外,用于控制从发光部231的LED沈发光的控制板235,安装于保持部232在轴向A的中央。基于经由连接线从图形处理单元(未示出)传送的图像信号,对发光部231中的对应LED 26进行驱动以使其闪亮。光学记录装置23安装于连接部15c,使光学记录装置23与感光鼓21感光面的距离为E。距离E对应于从光出射部观所发出光的焦距。这允许由支撑板15容易地维持光学记录装置23与感光鼓21之间的距离E。如图3和图5所示,在充电装置22的充电辊221中,调节至要求抵抗值的弹性层 223设置于轴222上。此外,如图3和图5所示,轴承2M用于可转动方式保持轴222,轴承 224安装至支撑板15的连接部15c,加压机构2 置于二者之间。加压机构226由加压弹簧225形成,加压弹簧225朝感光鼓21推压充电辊221。采用这种结构,以规定的压力压迫充电辊221,使其弹性层223与感光鼓21的感光面(在轴向A延伸的部分)相接触。图3中所示的清洁辊227通过与充电辊221表面接触而对其进行清洁。如图2和图3所示,显影装置M包括储存单元,其储存显影剂;以及,壳体对0, 其具有朝感光鼓21开口的显影开口部。可转动方式保持显影辊M1,使得显影辊241只有一部分从壳体240的显影开口部露出。在显影辊241中,筒状磁体部243设置于轴242上, 而圆筒状套筒245设置于磁体部243周围,套筒245在箭头方向转动。此外,如图5和图7 中所示,在轴242两个端部设置间隙保持辊M6,间隙保持辊246转动方式接触感光鼓21的感光面(图像形成区域的外侧)。间隙保持辊246起到的作用是,使显影辊Ml (实际上是套筒M5)与感光鼓21的感光面保持间隙M。间隙保持辊246成形为圆盘状,按等于距离M 的量,使间隙保持辊246半径比套筒245半径大。如图2所示,在显影装置M壳体240的显影剂储存单元侧,第一安装部MOa向上伸出。第一安装部MOa安装成,使其在设置于支撑板15侧板1 下部外侧的轴17上,沿箭头Bl和B2的方向可以来回摆动。此外,在壳体MO的显影辊241侧,第二安装部MOb 向上伸出。第二安装部MOb安装成,通过拉伸弹簧247将其拉向支撑板15。拉伸弹簧对7 一端挂住第二安装部240b,另一端挂住弹簧安装部18,弹簧安装部18设置于支撑板15侧板15b的上部外侧(在轴支撑孔16上方)。采用这种结构,通过承受拉伸弹簧M7的牵拉力,使显影装置对的壳体240保持沿箭头Bl的方向摆动到轴17上。因此,使显影辊241以预定压力压贴感光鼓21的感光面,此时间隙保持辊246置于二者之间;以及,使显影辊241与感光鼓21的感光面相对,此时二者之间具有间隙M。在图3中,搅拌传送件(转动螺杆)248搅拌并传送来自壳体240储存单元的显影剂,以及,层厚调整辊(修整装置)249对保持在显影辊241上的显影剂层进行调整,使其达到要求厚度(的层)。在图2中,供给显影剂接收部MOc接收从显影剂供给装置(未示出)传送过来的供给显影剂。在图7中,拉伸弹簧247被加压弹簧取代。如图3所示,鼓清洁装置25的弹性刮板251为矩形,并且沿感光鼓21的轴向A延伸。弹性刮板251安装于安装板252的上端,安装板252在其下端固定至支撑板15的连接部15c。此外,弹性刮板251按要求长度从安装板252上端伸出,并且,弹性刮板251的上端设定为按要求量切入感光鼓21的感光面。在图3中,为了方便,弹性刮板251上端的下侧角部切入感光鼓21的感光面。此外,弹性刮板251设定为,使其上端逆着感光鼓21的箭头所示转动方向接触感光鼓21。采用这种结构,以预定压力使弹性刮板251压接感光鼓21的感光面。在图3中, 转动传送件253回收附着材料,诸如由弹性刮板251刮下的调色剂,并将附着材料传送至回收单元(未示出)。膜状密封件254防止附着材料如调色剂漂浮并向外泄漏。如图4所示,在成像装置2中,光学记录装置23固定于支撑板15,支撑板15可转动方式支撑感光鼓21。因此,光学记录装置23与感光鼓21之间的距离E保持在这样的距离,该距离与光学记录装置23光出射部28的光焦距相对应。然而,严格地说,如果在与感光鼓21的轴56接触的安装部中存在多余间隙S,距离 E可能改变。与轴56接触的安装部包括端部保持板55A和55B的轴容纳孔54、以及支撑板 15的轴支撑孔16,如图4所示。可以想象,例如,在成像装置2的生产过程中、或者因为后来的使用频率,导致轴容纳孔M和轴支撑孔16中的多余间隙S(S1、S2)。例如,间隙Sl和 S2大约为10 μ m至100 μ m。如果这些多余间隙S存在,有时,因间隙S经由轴56使感光鼓 21 (自支撑板1 移置。结果,使感光鼓21相对固定于支撑板15的光学记录装置23 (其不移动)发生移置。因此,可能改变光学记录装置23与感光鼓21之间的距离E。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布置成与感光鼓21接触的部件(充电辊221、显影辊Ml、弹性刮板251、一次转印辊33、以及从动齿轮57)中,特别预计充电装置22的充电辊221以及显影装置M的显影辊241易于影响感光鼓21的位置变化,对充电辊221和显影辊241进行布置(设定),以满足下列条件。也就是,如图5所示,直线DL与从光学记录装置23光出射部28所发出光的光出射方向直交延伸、并且穿过感光鼓21轴56的中心点P1,感光鼓21感光面中比直线DL更靠近于光学记录装置23的部分,与充电装置22的充电辊221以及显影装置M的显影辊 241相接触。这些接触部分位于光学记录装置23的相反两侧。这里,用语“直交延伸”指以 90° 士5°范围内的交叉角相交。从与感光鼓21相接触的部件中排除弹性刮板251、一次转印辊33、以及传送齿轮57的原因是,与充电辊221和显影辊241相比,这些部件对感光鼓 21移置的影响很小。更具体地,例如,光学记录装置23设定成,使得光出射方向C与重力方向G(沿着坐标轴Y)之间所形成的角Θ1为4°。此外,充电辊221设定成与感光鼓21的表面部分相接触,使得在比直线DL(直交于光学记录装置23的光出射方向C)更靠近光学记录装置23的位置处,角θ 2 (在穿过感光鼓21轴56中心点Pl和充电辊221转动中心Ρ2的直线 Ll与直线DL之间所形成的角)为57°。另外,显影辊241设定成与感光鼓21的表面部分相接触,使得在比直线DL更靠近于光学记录装置23的位置处,角θ 3 (在穿过感光鼓21轴 56中心点Pl和显影辊241转动中心点Ρ3的直线L2与直线DL之间之间所形成的角)为 49°。在这种情况下,例如,感光鼓21具有30mm的辊筒直径,充电辊221具有9mm的辊筒直径,以及,显影辊241具有约12mm的辊筒直径(套筒直径)。显影辊241与感光鼓21之间的间隙M设定为约0. 4mm。另外,如图5所示,充电辊221和显影辊241设定成,使得施加于充电辊221的压力Fl的施加方向Dl、以及施加于显影辊241的压力F2的施加方向D2,分别以锐角α (α 、 α 2)与从光学记录装置23的光出射部观所发出光的光出射方向C相交。压力Fl由加压弹簧225的弹簧力施加于充电辊221。此压力Fl的施加方向Dl与直线Ll (穿过感光鼓21轴56中心点Pl和充电辊221转动中心点P》一致。此外,压力Fl 是两个加压弹簧225弹簧力的合力。与之不同,压力F2由拉伸弹簧247的弹簧力施加于显影辊Ml。此压力F2的施加方向D2,以及,将显影辊241 (间隙保持辊M6)和感光鼓21感光面的接触部分与支撑板15弹簧安装部18中心点连接起来的直线,此二者一致。压力F2 是两个拉伸弹簧247弹簧力的合力。在这种情况下,压力Fl的施加方向Dl与光出射方向 C之间的交叉角α 是约33°,以及,压力F2的施加方向D2与光出射方向C之间的交叉角 α 2是约20°。在成像装置2中,由于充电装置22的充电辊221和显影装置M的显影辊241布置成满足上述条件,至少由充电辊221和显影辊241保持压迫感光鼓21,并使感光鼓21背离光学记录装置23移置。在此情况下,如图6和图7所示,在端部保持板55Α和55Β的轴容纳孔54、以及支撑板15的轴支撑孔16中,由充电辊221和显影辊241压迫感光鼓21的轴56并使其移置。因此,轴容纳孔M处的多余间隙Sl (图4)和轴支撑孔16处的多余间隙S2(图4)得以消除。结果,如图8所示,感光鼓21 (鼓本体部5 压抵固定于移置位置的轴56,同时进行转动。因此,感光鼓21的感光面与光学记录装置23的光出射部观(自聚焦透镜27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E稳定地保持为距离E1。在此状态下得到的距离El设定为上述与焦距相对应的距离。在图6至图8中,Sla和Sh夸张地表示感光鼓21的移置使轴56压抵轴容纳孔M和轴支撑孔16的各孔的一侧时,余留在轴容纳孔M处的多余间隙Sl以及轴支撑孔16处的多余间隙S2。所以,在图像形成期间,从光学记录装置23光出射部28所发出的光,稳定地施加 (会聚)于感光鼓21的感光面,在二者之间布置有与焦距相对应的距离,因而,在感光鼓21 的感光面上稳定地形成静电潜像,并且最终可以得到具有稳定品质的图像。此外,光学记录装置23与感光鼓21之间的距离El不容易改变,而且,即使长期使用成像装置2和图像形成装置1,距离El也能稳定维持。在示例性实施例中,除了充电辊221和显影辊Ml之外,布置条件也可以考虑弹性刮板251和从动齿轮57的影响进行设定,这两个部件都是与感光鼓21接触方式布置的部件。也就是,如图9所示,对施加于充电辊221的压力F1、施加于显影辊241的压力F2、施加于弹性刮板251的压力F3、以及由传送至从动齿轮57的转动力所产生的压力F4进行设定,使得合成全部压力Fl至F4所得到合力K的方向、与从光学记录装置23光出射部观所发出光的光出射方向C相一致。在图9中,驱动传送齿轮58传送由设置于装置本体10 的转动装置(未示出)所产生的转动力,并与感光鼓21的从动齿轮57相啮合。合力K是在考虑了压力Fl至F4的大小及方向的情况下将其合成所得到的矢量 (线),并且,该矢量始于感光鼓21轴56中心点P1。压力Fl至F4始于感光鼓21的感光面(与从动齿轮57相啮合的点)。压力Fl表示由加压弹簧225所施加弹簧力的大小及方向。压力F2表示由拉伸弹簧247所施加弹簧力的大小及方向。压力F3表示弹性刮板251 在切入感光鼓21感光面地点的量及切入方向。压力F4表示,在驱动传动齿轮58压力角处所产生矩力(moment force)的大小及方向。“合力K的方向与光出射方向C 一致”指的是这样的状态,其中,方向指示线之间的交叉角在约0° 士30°的范围内。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例如,压力Fl至F4如下方式设定。压力Fl设定为其方向与上述施加方向Dl相同,以及,其大小为500gf ( ^ 4. 9N) X2。压力F2设定为其方向与上述施加方向D2相同,以及,其大小为700gf ( ^ 6. 86N) X2。压力F3设定为,其方向与直线 L3所表示的施加方向相同,其中直线L3穿过感光鼓21轴56的中心点Pl和弹性刮板251 接触感光面的角部P3。压力F3还设定为大小为IOOgf ( 0.98N)X2。压力F4设定为其方向由驱动传动齿轮58压力角)所表示,以及,其大小为0. 195Nm。此外,弹性刮板 251设定为在这样的位置与感光面接触,使得弹性刮板251与直线DL之间所形成的角θ 4 为12°。另外,在大致与光出射方向C交叉的位置(啮合位置)DP处,驱动传动齿轮58与感光鼓21的从动齿轮57相啮合。根据上述设定,压力Fl至F4之合力K的方向以0°至30°范围内的交叉角相交于光学记录装置23光出射部28的光出射方向C,也就是,大致在光出射方向C延伸。在成像装置2中,由于如上述方式设定压力Fl至F4之合力K的方向,利用合力K 的方向(及大小)保持压迫感光鼓21,并使感光鼓21可靠地背离光学记录装置23移置。 采用这种结构,如图6和图7所示,在端部保持板55Α和55Β的轴容纳孔M处、以及在支撑板15的轴支撑孔16处,在合力K的方向使感光鼓21的轴56移置。因此,可以消除轴容纳孔M处的多余间隙Sl (图4)以及轴支撑孔16处的多余间隙S2 (图4)。结果,如图8所示,在压抵固定于移置位置的轴56的同时,感光鼓21 (鼓本体部 53)稳定地转动。此外,感光鼓21的感光面与光学记录装置23的光出射部28之间的距离 E更稳定地保持于El。所以,在图像形成期间,从光学记录装置23的光出射部观所发出的光,通过与焦距相对应的距离El,更稳定地施加(会聚)于感光鼓21的感光面,使得静电潜像更稳定地形成于感光鼓21的感光面,并最终可以得到具有更稳定品质的图像。此外,光学记录装置 23与感光鼓21之间的距离El不仅不易改变,而且,即使长期使用成像装置2和图像形成装置1,也能更稳定地维持距离El。例如,成品成像装置2中的压力Fl至F4,可以通过测量弹簧常数计算得出,也可以用市售的压力计进行测量。此外,例如,可以对轴容纳孔M和轴支撑孔16处多余间隙 S(S1、S2)处由轴56承受的压力(压力的状态)进行测量,检查合力K。为了调整合力K的方向以满足上述条件,可以调整压力Fl至F4的相关部件相对于感光鼓21的(接触)位置。当一次转印辊33 (包括中间转印带31)接触感光鼓21时所施加的压力例如为约0. 05N,而且,此压力低于接触感光鼓21的其他部件的压力Fl至F4。 所以,在合力K的计算中不使用此压力。其他实施例尽管在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装置2中,充电装置22的充电辊221、显影装置M的显影辊Ml、以及鼓清洁装置25 (弹性刮板251)整体方式安装于支撑板15,但取代安装于支撑板15,只要满足上述条件,这些部件全部或者部分也可以安装于(配置在)装置本体 10中。此外,感光鼓21可以形成为可拆卸结构,将其可拆卸方式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装置本体10中。感光鼓21可以连同轴56 —起转动。由于在这种情况下轴56作为转动轴,支撑板 15的轴支撑孔16可转动方式支撑轴56。形成光学记录装置23的光出射部观的发光元件并不局限于LED,而是可以使用其他发光元件。充电装置22并不局限于如图示充电辊221 那样的辊状充电部件,而是可以由其他类型的充电部件形成,只要充电部件能够进行接触式充电即可。另外,显影装置M并不局限于包括图示间隙保持辊246的显影辊M1,而是可以使用以直接接触感光鼓21感光面的方式进行转动的显影辊,只要显影装置能够使静电潜像显影即可。图像形成装置1可以将形成在成像装置2感光鼓21上的调色剂图像直接转印到记录媒体9上,而不采用中间转印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记录媒体9可以在成像装置2中的感光鼓21与转印辊之间直接传送,或者,保持于传送带上且于感光鼓21与转印辊之间传送。提供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上述描述是出于例示与描述的目的。这并不表示将本发明穷举或者局限于所披露的确切形式。应当理解,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据此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化。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选择并且描述了这些实施例,从而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本发明可以有多种实施例,并可采用多种变化方式,以适合于预期的特定应用。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效置换所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具有感光面的圆筒状感光体,所述感光体在轴上转动;充电装置,由经压迫与所述感光面相接触的充电部件,所述充电装置对所述感光体的感光面进行充电;光学记录装置,光出射部包括沿所述感光体的轴向配置的多个发光元件,通过从光出射部所发出的光照射所述感光体经充电的感光面,所述光学记录装置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借助于与所述感光体的感光面相接触的显影部件,或者,借助于与所述感光体的感光面相对并在其间布置有间隙保持件的显影部件,所述显影装置使所述静电潜像显影,所述间隙保持件与所述感光面相接触;以及支撑件,其在保持所述轴时可转动方式支撑所述感光体,并且在距所述感光体的感光面一定距离处支撑所述光学记录装置,所述距离对应于从所述光出射部所发出光的焦距,其中,所述充电装置的充电部件和所述显影装置的显影部件分别设置在所述感光体感光面的一定部分处,与直交于从所述光学记录装置光出射部所发出光的出射方向、并通过所述感光体轴中心点的直线相比,所述特定部分更靠近于所述光学记录装置,所述一定部分设置在所述光学记录装置的相反两侧,以及其中,施加于所述充电部件的压力施加方向、以及施加于所述显影部件的压力施加方向,各自设定为以锐角以与所述光出射部所发出光的出射方向相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充电装置和所述显影装置安装于所述支撑件。
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 清洁件,其经压迫与所述成像装置中的所述感光体感光面相接触;以及从动齿轮,其设置于所述成像装置中的所述感光体,并与驱动齿轮相啮合,使得转动力传送至所述从动齿轮,其中,对施加于所述充电部件的压力、施加于所述显影部件的压力、施加于所述清洁件的压力、以及由传送至所述从动齿轮的转动力所产生的压力进行设定,使得通过合成全部所述压力所得到合力的方向,在从所述成像装置中所述光学记录装置光出射部所发出光的出射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清洁件以及所述成像装置中的所述充电装置和所述显影装置安装于所述成像装置中的所述支撑件。
5.一种成像装置,包括具有感光面的圆筒状感光体,所述感光体在轴上转动;光学记录装置,光出射部包括沿所述感光体的轴向配置的多个发光元件,通过从光出射部发出的光照射所述感光体的经充电的感光面,所述光学记录装置形成静电潜像;以及支撑件,其在保持所述轴时可转动方式支撑所述感光体,并且在距所述感光体的感光面一定距离处支撑所述光学记录装置,该距离对应于从所述光出射部所发出光的焦距。
6.一种成像装置,包括具有感光面的圆筒状感光体,所述感光体在轴上转动;充电装置,由经压迫与所述感光面相接触的充电部件,所述充电装置对所述感光体的感光面进行充电;光学记录装置,光出射部包括沿所述感光体的轴向配置的多个发光元件,通过从光出射部发出的光照射所述感光体的经充电的感光面,所述光学记录装置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借助于与所述感光体的感光面相接触的显影部件,或者,借助于与所述感光体的感光面相对并在其间布置有间隙保持件的显影部件,所述显影装置使所述静电潜像显影,所述间隙保持件与所述感光面相接触;以及支撑件,其在保持所述轴时可转动方式支撑所述感光体,并且在距所述感光体的感光面一定距离处支撑所述光学记录装置,所述距离对应于从所述光出射部所发出光的焦距,其中,施加于所述充电部件的压力施加方向、以及施加于所述显影部件的压力施加方向,各自设定为以锐角与所述光出射部发出光的出射方向相交。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成像装置,包括感光体;充电装置;光学记录装置;显影装置,其使静电潜像显影,间隙保持件与感光面相接触;以及,支撑件,其在保持轴的同时可转动方式支撑感光体,并且在距感光体的感光面一定距离处支撑光学记录装置,该距离对应于从光出射部所发出光的焦距。充电装置的充电部件和显影装置的显影部件分别设置在感光体感光面的特定部分处,与直交于从光学记录装置光出射部所发出光的出射方向、并通过感光体轴中心点的直线相比,这些特定部分更靠近于光学记录装置,这些特定部分设置在光学记录装置的相反两侧。施加于充电部件的压力施加方向、以及施加于显影部件的压力施加方向,各自设定为以锐角与光出射部所发出光的出射方向相交。
文档编号G03G15/05GK102236291SQ20101058998
公开日2011年11月9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23日
发明者斋木厚名, 瀬户政则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