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器阵列基板及其扫描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4646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器阵列基板及其扫描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器制作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器阵列基板及其扫描线结构。
背景技术
现如今在显不领域中,AM-LCD(ActiveMatrix liquid crystal display,有源矩阵类型液晶显示器)作为主流产品被广泛的应用。其中,TFT IXD(Thin Film Transistorliquid crystal display,薄膜场效应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是AM-1XD中的一种。其具有性能优良、可大规模生产、自动化程度高、以及原材料成本低廉等优点,将迅速成为新世纪的
主流显示产品。在TFT IXD的设计中,扫描线的fanout配线(扇形配线)区域的电阻设计非常重要。如果fanout中心和边缘的配线电阻差很大,则导致中心和边缘的扫描延时差异很大,从而使AA (Active Area,显示区域)区域对应的像素feedback (反馈)电压差异过大,最终导致fanout中心和边缘对应的区域亮度有差异,形成带状mura (显示器亮度不均勻造成各种痕迹),即水平条纹,也会出现flicker (闪烁)不均匀的问题。由于,fanout的pitch(间距)影响fanout的宽度,而fanout的宽度则直接决定显示屏幕的大小。如附图1所示,在针对大屏设计时,空间充足可以使用同层的等电阻配线101。当对液晶显示屏的边框尺寸要求比较高时,没有空间做等电阻布线,需要用最小线宽和最小线距的同层金属进行布线。如图2所示,对液晶显示屏的边框尺寸要求更高时,用作扫描线层的G层金属线201和D层金属线202,双层金属交替走线。但是,因为在AA区域内扫描线是用G层金属线201做的,如果用双层走线,则需要将AA区域以外的非显示区域内的一半扫描线由G层金属走线201换成D层金属走线202,如图3示出的不用换线的扫描线在AA区域边缘的截面图,图4示出的换线的扫描线在AA区域边缘的截面图。此时,ITO(透明电极)203通过通孔将G层金属线201和D层金属线202连接起来。同时,在图3和图4中示出了第一绝缘层204和第二绝缘层205。但是,因为ITO方块电阻比较高,接触孔的电阻也不稳定,使相邻扫描线之间的电阻差过大,且使得在fanout的扇区比较大、线宽不能增加的情况下,造成相邻两条fanout线电阻差异过大,导致出现水平条纹的现象;同时,也会造成边缘和中心的fanout线的电阻差异过大可能超过2kohm(千欧姆),导致出现水平条纹现象。基于此,由于fanout线之间的电阻差异过大,导致出现水平条纹现象,最终将影响整个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阵列基板及其扫描线结构,以解决现有扫描线的扇形配线之间的电阻差异过大,导致显示亮度不均匀的现象,从而影响整个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效果的问题。一种液晶显示器阵列基板的扫描线结构,所述扫描线包括位于显示区域AA区域内以及AA区域之外的非显示区域的部分,包括:依次交替排布于所述非显不区域内的第一扫描线和第二扫描线,且所述第一扫描线和第二扫描线位于不同金属层;所述AA区域内的第三扫描线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域的边缘内中断,在位于中断位置两侧的第一扫描线、第二扫描线和第三扫描线上分别设置一接触孔;利用透明电极ΙΤ0,通过所述接触孔分别将所述第一扫描线和第三扫描线电连接,以及第二扫描线和第三扫描线电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扫描线采用D层金属走线;所述第二扫描线和第三扫描线采用G
层金属走线。优选地,位于非显示区域边缘内的中断位置一侧的所述第一扫描线上设置有第一接触孔;位于所述中断位置另一侧的第三扫描线上设置有第二接触孔;所述第一接触孔与所述第二接触孔之间设置有第一透明电极ΙΤ0,其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扫描线,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扫描线。优选地,位于非显示区域边缘内的中断位置一侧的所述第二扫描线上设置有第三接触孔;位于所述中断位置另一侧的第三扫描线上设置有第四接触孔;所述第三接触孔与第四接触孔之间设置有第二透明电极ΙΤ0,其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扫描线,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扫描线。优选地,所述第一接触孔位于所述D层金属走线上,所述第二接触孔位于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域边缘内的G层金属走线上;所述第二接触孔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接触孔的深度。优选地,所述第三接触孔位于所述G层金属走线上,所述第四接触孔位于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域边缘内的G层金属走线上;所述第四接触孔的深度等于所述第三接触孔的深度。优选地,包括:所述第一透明电极ITO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ITO为几字形结构;所述第一透明电极ITO的几字形结构的走线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ITO的几字形结构的走线长度。优选地,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第一透明电极ITO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ITO为几字形结构;所述第一透明电极ITO的几字形结构的走线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ITO的几字形结构的走线长度。一种液晶显示器阵列基板,所述液晶显示器阵列基板上的扫描线结构为上述任意一种扫描线结构。有上述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器阵列基板及其扫描线结构。针对位于AA区域内以及AA区域之外的非显示区域的扫描线结构,具体为依次交替排布于所述非显不区域内的第一扫描线和第二扫描线,且第一扫描线和第二扫描线位于不同金属层;AA区域内的第三扫描线延伸至非显示区域的边缘内中断,在位于中断位置两侧的第一扫描线、第二扫描线和第三扫描线上分别设置一接触孔;利用透明电极ITO,通过接触孔分别将所述第一扫描线和第三扫描线电连接,以及第二扫描线和第三扫描线电连接。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减小双层布线时相邻配线之间的电阻差,同时降低fanout配线宽度,在fanout的扇区内使中心和边缘等电阻配线,降低出现水平条纹现象的概率,实现改善整个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效果的目的。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技术中同层等电阻布线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双层最小间距走线不意图;图3是现有技术中不用换线的扫描线在显示区边缘位置的截面图;图4是现有技术中换线的扫描线在显示区边缘位置的截面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液晶显示器阵列基板的扫描线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液晶显示器阵列基板的扫描线配线结构中对应第一扫描线和第三扫描线在非显示区域和显示区边缘的截面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液晶显示器阵列基板的扫描线配线结构中对应第二扫描线和第三扫描线在非显示区域和显示区边缘的截面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ITO走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由背景技术可知,在对边框尺寸要求较高时,如没有空间均采用相同金属层制作的等电阻布线,则需要采用G层金属线和D层金属线双层金属交替走线方法。且在该双层走线的过程中,将AA(Active Area,显示区域)区外围的一半的G层金属线换成D层金属线,另一半G层金属线不换线,并利用ITO (透明电极)通过通孔将换线的G层金属线和D层金属线连接起来。但是,因为ITO方块电阻比较高,接触孔的电阻也不稳定,导致相邻扫描线之间的电阻差过大,造成相邻两条fanout线电阻差异过大,导致出现水平条纹的现象。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器阵列基板及其扫描线结构。针对位于AA区域内以及AA区域之外的非显示区域的扫描线结构,具体为依次交替排布于所述非显不区域内的第一扫描线和第二扫描线,且第一扫描线和第二扫描线位于不同金属层;AA区域内的第三扫描线延伸至非显示区域的边缘内中断,在位于中断位置两侧的第一扫描线、第二扫描线和第三扫描线上分别设置一接触孔;利用透明电极ΙΤ0,通过接触孔分别将所述第一扫描线和第三扫描线电连接,以及第二扫描线和第三扫描线电连接。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减小双层布线时相邻配线之间的电阻差,同时降低fanout配线宽度,在fanout的扇区内使中心和边缘等电阻配线,降低出现水平条纹现象的概率,实现改善整个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效果的目的。具体通过以下实施例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液晶显示器阵列基板的扫描线结构,具体包括:位于AA区域内(B、D侧)的第三扫描线水平排布,该第三扫描线为G层金属线。在AA区域之外的非显示区域(A、C侧),依次交替排布第一扫描线I和第二扫描线2,且所述第一扫描线I和第二扫描线2位于不同金属层。具体的该第一扫描线I采用D层金属走线;该第二扫描线2采用G层金属走线。上述位于AA区域内的第三扫描线有一部分延伸(图5中标识为第三扫描线延伸部分3)至非显示区域的边缘内中断,在中断位置两侧的第一扫描线1、第二扫描线2和第三扫描线延伸部分3上分别设置一接触孔。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扫描线延伸部分3仍然属于第三扫描线。利用透明电极ΙΤ0,通过所述接触孔分别将所述第一扫描线I和第三扫描线延伸部分3电连接,以及第二扫描线2和第三扫描线延伸部分3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位于AA区域内的所有第三扫描线延伸至非显示区域边缘内的部分(第三扫描线延伸部分3)分别对应第一扫描线I和第二扫描线2,具体来说为:在中断位置处,一条第三扫描线延伸部分3对应一条扫描线I ;相邻的另一条第三扫描线延伸部分3对应一条第二扫描线2。通过上述对扫描线结构的设置,最终使位于非显示区域内的第二扫描线2和第一扫描线I交替排布。针对第一扫描线和第三扫描线在非显示区域和显示区边缘的截面如图6所示,具体包括:第一扫描线1、第三扫描线延伸部分3 (属于第三扫描线的一部分)、第一透明电极IT05、第一接触孔6、第二接触孔7、第一绝缘膜8和第二绝缘膜9。位于非显示区域边缘内的中断位置一侧(C侧)的第一扫描线I上设置有第一接触孔6 ;位于中断位置另一侧(D侧)的第三扫描线延伸部分3上设置有第二接触孔7。在第一接触孔6与第二接触孔7之间设置第一透明电极IT05,该第一透明电极IT05的一端连接第一扫描线1,另一端连接第三扫描线延伸部分3。即利用第一透明电极IT05,通过第一接触孔6和第二接触孔7将处于断开状态的第一扫描线I与其相对设置的第三扫描线延伸部分3电连接。针对第二扫描线和第三扫描线在非显示区域和显示区边缘的截面如图7所示,具体包括:第二扫描线2,第三扫描线延伸部分3 (属于第三扫描线),第二透明电极IT010、第三接触孔11、第四接触孔12和第一绝缘膜8。位于非显示区域边缘内的中断位置一侧(A侧)的第二扫描线2上设置有第三接触孔11。位于该中断位置另一侧(B侧)的第三扫描线延伸部分3上设置有第四接触孔12。在第三接触孔11与第四接触孔12之间设置第二透明电极IT010,该第二透明电极IT010的一端连接第二扫描线2,另一端则连接第三扫描线延伸部分3。即利用第二透明电极IT010,通过第三接触孔11和第四接触孔12将处于断开状态的第二扫描线2与其相对设置的第三扫描线延伸部分3电连接。
通过上述结构最终能够减小双层布线时相邻配线之间的电阻差,同时降低fanout配线宽度,在fanout的扇区内使中心和边缘等电阻配线,降低出现水平条纹现象的概率,实现改善整个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效果的目的。针对上述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接触孔6位于第一扫描线2上(C侧),靠近非显示区域边缘;所述第二接触孔7位于延伸至非显示区域上的第三扫描线延伸部分3上(D侧),即实际上该第二接触孔7位于非显示区域上;所述第三接触孔11位于第二扫描线2上(A侧),靠近非显示区域边缘;所述第四接触孔12位于延伸至非显示区域上的第三扫描线延伸部分3上(B侧),在实际中所述第四接触孔12也位于非显示区域上。另外,由于,第二扫描线2和第三扫描线延伸部分3为G层金属线,第一扫描线I为D层金属走线,因此上述说明也可以为第一接触孔6位于D层金属走线上,第二接触孔7、第三接触孔11和第四接触孔12则位于G层金属走线上。其中,所述第二接触孔7与第一接触孔6、第四接触孔12、第三接触孔11的深浅不一致。具体可以为:第二接触孔7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接触孔6、所述第四接触孔12 ;所述第四接触孔12的深度等于所述第三接触孔11。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如图8所示,对于连接于第一接触孔6与第二接触孔7的第一透明电极ITO的结构以及走线13,以及连接于第三接触孔11与第四接触孔12之间的第二透明电极IT010的结构以及走线14,为补偿fanout的扇区的中心和边缘的电阻差,第一透明电极IT05和第二透明电极IT010的结构以及走线可以采用长短不一的几字型结构。且在上述本发明所公开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透明电极IT05所采用的几字形结构的走线13长度可以大于,也可以小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IT010采用的几字形结构的走线14长度,在图8中示出的为小于的情况。因此,即使透明电极ITO的方块电阻比较高(为50ohm欧姆左右),是金属层的200倍,采用上述的几字型结构设置第一透明电极IT05和第二透明电极IT010的结构以及走线,在较小的空间中实现补偿fanout中心和边缘的电阻差值的目的,同时还可以补偿G层金属线和D层金属线的方块电阻不一致引起的电阻差异。在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液晶显示器阵列基板的扫描线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各类扫描线结构的液晶显示器阵列基板。另外,在该液晶显示器阵列基板上的数据线结构,即数据线外围的fanout区,也可以采用与上述扫描线结构相同的结构,在AA区域和非显示区域边缘处设置断开位置和接触孔,利用透明电极ITO再通过接触孔连接断开的数据线,并使得设置于非显示区域上的数据线采用不同金属层走线交替排布。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液晶显示器阵列基板及其扫描线结构。通过依次交替排布于非显不区域内位于不同金属层的第一扫描线和第二扫描线;在AA区域内的第三扫描线延至非显示区域的边缘内中断,在位于中断位置两侧的第一扫描线、第二扫描线和第三扫描线上分别设置一接触孔;利用透明电极ΙΤ0,通过接触孔分别将所述第一扫描线和第三扫描线电连接,以及第二扫描线和第三扫描线电连接。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减小双层布线时相邻配线之间的电阻差,同时降低fanout配线宽度,在fanout的扇区内使中心和边缘等电阻配线,降低出现水平条纹现象的概率,实现改善整个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效果的目的。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器阵列基板的扫描线结构,所述扫描线包括位于显示区域AA区域内以及AA区域之外的非显示区域的部分,其特征在于,包括: 依次交替排布于所述非显不区域内的第一扫描线和第二扫描线,且所述第一扫描线和第二扫描线位于不同金属层; 所述AA区域内的第三扫描线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域的边缘内中断,在位于中断位置两侧的第一扫描线、第二扫描线和第三扫描线上分别设置一接触孔; 利用透明电极ITO,通过所述接触孔分别将所述第一扫描线和第三扫描线电连接,以及第二扫描线和第三扫描线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扫描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扫描线采用D层金属走线;所述第二扫描线和第三扫描线采用G层金属走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描线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非显示区域边缘内的中断位置一侧的所述第一扫描线上设置有第一接触孔; 位于所述中断位置另一侧的第三扫描线上设置有第二接触孔; 所述第一接触孔与所述第二接触孔之间设置有第一透明电极ITO,其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扫描线,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扫描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描线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非显示区域边缘内的中断位置一侧的所述第二扫描线上设置有第三接触孔; 位于所述中断位置另一侧的第三扫描线上设置有第四接触孔; 所述第三接触孔与第四接触孔之间设置有第二透明电极ITO,其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扫描线,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扫描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扫描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孔位于所述D层金属走线上,所述第二接触孔位于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域边缘内的G层金属走线上; 所述第二接触孔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接触孔的深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扫描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接触孔位于所述G层金属走线上,所述第四接触孔位于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域边缘内的G层金属走线上; 所述第四接触孔的深度等于所述第三接触孔的深度。
7.根据权利要求1 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扫描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第一透明电极ITO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ITO为几字形结构; 所述第一透明电极ITO的几字形结构的走线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ITO的几字形结构的走线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 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扫描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第一透明电极ITO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ITO为几字形结构; 所述第一透明电极ITO的几字形结构的走线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ITO的几字形结构的走线长度。
9.一种液晶显示器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器阵列基板上的扫描线结构为权利要求1 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扫描线结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器阵列基板及其扫描线结构,针对位于AA区域内以及AA区域之外的非显示区域的扫描线结构,具体为依次交替排布于非显示区域内位于不同金属层的第一扫描线和第二扫描线;AA区域内的第三扫描线延伸至非显示区域的边缘内中断,在位于中断位置两侧的第一扫描线、第二扫描线和第三扫描线上分别设置一接触孔;利用透明电极,通过接触孔分别将所述第一扫描线和第三扫描线电连接,以及第二扫描线和第三扫描线电连接。本发明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减小双层布线时相邻配线之间的电阻差,同时降低扇形配线宽度,在扇形配线的扇区内使中心和边缘等电阻配线,降低出现水平条纹现象的概率,实现改善整个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效果的目的。
文档编号G02F1/1362GK103185999SQ20111045950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31日
发明者夏志强 申请人: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