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辊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683684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橡胶辊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橡胶辊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树脂包覆辊(橡胶辊)的制造,是在圆筒模具的内部放入树脂管和芯棒,以保持树脂管及芯棒的两端的方式,在圆筒模 具的两端分别放置上模具及下模具,在芯棒和树脂管之间注入硅橡胶并加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平5-966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橡胶辊的制造方法,其可以防止在向模具的内部放入芯棒时,该芯棒与模具的内壁或设置在模具内壁的覆膜部件接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技术方案I记载的橡胶辊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含夹具安装工序,该工序是在圆筒形的第I模具的一端,安装中央形成圆形通孔的筒状的夹具;芯棒插入工序,该工序是穿过上述夹具的上述通孔,将圆筒形或圆柱形的芯棒插入上述第I模具内,将上述芯棒的一端插入在已安装或者随后安装于上述第I模具另一端的第2模具上形成的凹部中;模具安装工序,该工序是将安装在上述第I模具的一端的上述夹具拆下,取而代之,将第3模具安装在上述第I模具的一端,并且,将上述芯棒的另一端插入在上述第3模具上形成的凹部中;填充工序,该工序是从在上述第2模具及上述第3模具的至少一个上形成的注入口注入未硫化橡胶,在上述芯棒和上述第I模具的内壁面之间填充上述未硫化橡胶;以及硬化工序,该工序是使上述未硫化橡胶硬化,在上述芯棒插入工序中,在使上述通孔的内径与上述芯棒的外径之差为A,使上述第I模具的内径与上述通孔的内径之差的一半为B,使上述通孔的内壁面的轴向长度为L,使从上述第I模具的第2模具侧的另一端面至上述夹具的外端面为止的轴向的长度D减去上述长度L后的长度为C时,满足L > AXC + B的关系。另外,本发明涉及的技术方案2记载的橡胶辊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含夹具安装工序,该工序是在圆筒形的第I模具的一端,安装中央形成圆形通孔的筒状的夹具;芯棒插入工序,该工序是穿过上述夹具的上述通孔,将圆筒形或圆柱形的芯棒插入上述第I模具内,将上述芯棒的一端插入在已安装或者随后安装于上述第I模具另一端的第2模具上形成的凹部中;模具安装工序,该工序是将安装在上述第I模具的一端的上述夹具拆下,取而代之,将第3模具安装在上述第I模具的一端,并且,将上述芯棒的另一端插入在上述第3模具上形成的凹部中;填充工序,该工序是从在上述第2模具及上述第3模具的至少一个上形成的注入口注入未硫化橡胶,在上述芯棒和上述第I模具的内壁面之间填充上述未硫化橡胶;以及硬化工序,该工序是使上述未硫化橡胶硬化,在上述芯棒插入工序中使用上述夹具,该夹具构成为,即使上述芯棒倾斜,也可以利用上述通孔的内壁缘部限制该芯棒,以使其不会与上述第I模具的内壁面接触。
另外,技术方案3记载的橡胶辊的制造方法,作为技术方案I或技术方案2记载的橡胶辊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夹具安装工序之前,包含覆膜安装工序,该工序是将圆筒形的覆膜部件安装在上述第I模具的内壁面上。发明的效果根据技术方案I记载的发明,与在模具内部不使用夹具而放入芯棒的情况相比较,可以防止该芯棒与模具的内壁接触。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与在模具内部不使用夹具而放入芯棒的情况相比较,可以防止该芯棒与模具的内壁接触。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与在模具内部不使用夹具而放入芯棒的情况相比较,可以防止该芯棒与设置在模具内壁上的覆膜部件接触。


图I是表示制造橡胶辊的模具的分解斜视图。图2是表示制造橡胶辊的模具的分解剖视图。图3是表示制造橡胶辊的模具的侧剖视图。图4是表示冷却筒的斜视图。图5是表示制造橡胶辊的模具及冷却筒的侧剖视图。图6是表示制造的橡胶辊的斜视图。图7是表示在模具中使用辅助夹具而将芯棒插入的工序的侧剖视图。图8是表示在模具中使用辅助夹具而将芯棒插入的工序的侧剖视图。图9是表示在模具中使用变形例的辅助工序而将芯棒插入的工序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对于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根据附图详细地说明。此外,为便于说明,在各附图中,使适当标记的箭头UP为上方向,以此为基准,附加“上”、“下”进行说明,但附加“上”、“下”的说明并不是限定各部分的方向。另外,在下文中,所谓“俯视观察”是指从上方观察。(橡胶辊的制造装置)如图I至图3所示,作为橡胶辊R(参照图6)的制造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模具10,具有圆筒模具12,其作为圆筒形的第I模具的一个例子,以同轴状包围后述的芯棒20 ;下模具14,其作为第2模具的一个例子,从轴向外侧安装在圆筒模具12的下端部(另一端);上模具16,其作为第3模具的一个例子,从轴向外侧安装在圆筒模具12的上端部(一端);以及浇口盖18,其从轴向外侧安装在下模具14的下端部。另外,该模具10具有圆筒形的芯棒20,其插入圆筒模具12内,由下模具14和上模具16从轴向外侧夹持;中心轴22,其为有底圆筒形,插入上述芯棒20内;以及电热式的加热管24,其插入中心轴22内。并且,在橡胶辊R制造时,在芯棒20的外周面20A和圆筒模具12的内壁面12A之间形成橡胶层成型空间S(参照图3)。如图2、图3所示,下模具14具有外筒部14A,其在内周面侧设置O型密封圈15,向圆筒模具12的下端部嵌入,以从外侧包覆该下端部;以及内筒部14B,其作为凹部的一个例子,在内周面侧设置O型密封圈15,向芯棒20的下端部嵌入,以从外侧包覆插入圆筒模具12内的芯棒20的下端部(一端)。S卩,外筒部14A的内径与圆筒模具12的外径大致相同,内筒部14B的内径与芯棒20的外径大致相同。并且,在外筒部14A的径向内侧,且与内筒部14B相比的径向外侧,以环状形成与圆筒模具12的下端面12C(另一个端面的一个例子)相对(将后述的树脂薄膜38的下端部38A夹在中间)的内端面14C。同样地,上模具16具有外筒部16A,其向圆筒模具12的上端部嵌入,以从外侧包覆该上端部;以及内筒部16B,其作为凹部的一个例子,在内周面侧设置O型密封圈15,向芯棒的上端部嵌入,以从外侧包覆插入圆筒模具12内的芯棒20的下端部(另一端)。S卩,外筒部16A的内径与圆筒模具12的外径大致相同,内筒部16B的内径与芯棒 20的外径大致相同。并且,在外筒部16A的径向内侧,且在内筒部16B的径向外侧,以环状形成圆筒模具12的上端面12D相对(将后述的树脂薄膜38的上端部38B夹在中间)的内端面16C。另外,在上模具16的轴心部,且与内筒部16B相比的径向内侧,沿上下方向形成俯视观察为圆形的通孔16D,其用于插入中心轴22。并且,在内端面16C上方的预先确定的位置,沿上下方向形成通气孔16E,其在俯视观察为圆形的通孔,使橡胶层成型空间S与大气相通。此外,在下模具14的内筒部14B和外筒部14A之间,沿上下方向形成未硫化橡胶的通路14D。该通路14D在周方向上以等间距形成多个,各个通路14D的上方侧与橡胶层成型空间S(参照图3)相通。并且,各个通路14D的下方侧与在下模具14的轴心部形成的未硫化橡胶的注入口 14E相通。另外,在浇口盖18的轴心部,沿上下方向形成未硫化橡胶的注入通路18A,其与下模具14的注入口 14E相通。并且,在该浇口盖18上可自由滑动地安装圆柱形的开闭销36,其与注入通路18A相交叉。此外,在该开闭销36的与注入通路18A相对应的部位,沿上下方向形成未硫化橡胶的通孔36A,其与该注入通路18A相通。在中心轴22的上端外周面形成螺纹部22A(参照图I),在中心轴22的下端周缘部,一体地形成卡止部22B,其由下模具14的与内筒部14B相比形成在下方侧的被卡止部14F卡止。另外,在中心轴22的螺纹部22A上螺合螺母26,在螺母26的下表面与模具16的上表面之间可以配置螺旋弹簧28,其在橡胶层成型空间S填充未硫化橡胶而制造橡胶辊R时,调整模具10的合模压力。在电热式的加热管24的内部,插入未图示的电热丝,在该电热丝上,在加热管24的上端部连结电线32。另外,在加热管24的上端部,安装用于测量加热管24的温度的热电偶34。另外,如图4、图5所示,在该模具10上安装(外嵌)用于冷却圆筒模具12的冷却筒30。该冷却筒30为分成两部分构造的圆筒形,其高度与下模具14的外筒部14A的上端面和上模具16的外筒部16A的下端面间的间隔大致相同。S卩,该冷却筒30的大小形成为,包覆下模具14和上模具16间的圆筒模具12的外壁面12B整体。并且,在冷却筒30的周壁内,沿上下方向且在周方向上以等间距形成多个冷却水的通路30A,在该通路30A内输送设定为例如大约10°C温度的冷却水。
另外,该模具10具有作为芯棒插入用的夹具的一个例子的辅助夹具40,其如图I、图7、图8所示,在向圆筒模具12内插入芯棒20时,安装在该圆筒模具12的上端部,以使得即使芯棒20相对于圆筒模具12的轴向倾斜,芯棒20的下端周缘部20B也不会与圆筒模具12的内壁面12A接触。该辅助夹具40形成为圆筒形,其在轴心部形成俯视观察为圆形的通孔42,在其轴向内侧形成外筒部44,其嵌入圆筒模具12的上端部,以从外侧包 覆该上端部。并且,芯棒20从通孔42插入。S卩,该通孔42的内径与芯棒20的外径相比形成得较大,与圆筒模具12的内径相比形成得较小。并且,在圆筒模具12的下端部安装下模具14,在圆筒模具12的上端部安装辅助夹具40上的状态下,各部分的尺寸关系如下。S卩,在使通孔42的内径与芯棒20的外径之差为A,使圆筒模具12的内径与通孔42的内径之差的1/2 (—半)为B,使通孔42的内壁面46的轴向长度为L (参照图7),使从圆筒模具12的下端面12C(下模具14的内端面14C)至辅助夹具40的外端面(上端面)40A的轴向长度D(参照图7)减去长度L之后的长度为C( = D-L)时,满足L > AXC^B的关
系O由此,其构成为(参照图8),在手动(通过重力)将芯棒20插入圆筒模具12内时,即使芯棒20相对于圆筒模具12的轴向倾斜,芯棒20的外周面20A与内壁面46的下端周缘部46A(内壁缘部的一个例子)接触,芯棒20的下端周缘部20B也不会与圆筒模具12的内壁面12A(后述的树脂薄膜38)接触。此外,长度D也可以是从内筒部14B的上端面至辅助夹具40的外端面(上端面)40A的长度。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保护下模具14的内壁面。即,该长度D只要至少从圆筒模具12的下端面12C (或者与该下端面12C在圆筒模具12的轴向上相对的下模具14的内端面14C)至辅助夹具40的外端面(上端面)40A的长度即可。另外,在制造橡胶辊R时,存在下述情况,即,在将芯棒20插入圆筒模具12内之前,在圆筒模具12内插入圆筒形的作为覆膜部件的一个例子的氟树脂管(以下称为“树脂薄膜”)38,从圆筒模具12的内壁面12A侧抽真空(减压),从而使该树脂薄膜38的外周面粘贴在圆筒模具12的内壁面12A上。S卩,如图6所示,存在在制造的橡胶辊R的外周面包覆树脂薄膜38 (氟树脂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在圆筒模具12的内径中也考虑树脂薄膜38的膜厚,但是,因为树脂薄膜38的膜厚为30 μ m左右,所以作为圆筒模具12的内径,即使计算出上述B值,实际上也没有太大差别。另外,芯棒20并不限定于将下模具14安装到圆筒模具12的下端部上之后插入圆筒模具12内的情况,例如,也可以在圆筒模具12的下端部安装芯棒支承夹具(图示省略),使用辅助夹具40将芯棒20插入圆筒模具12内后,将该芯棒支承夹具从圆筒模具12拆下,然后将下模具14安装在圆筒模具12上,然后(或者在安装的同时),使芯棒20的下端部与内筒部14B嵌合。此外,作为芯棒支承夹具,可以例示从辅助夹具40除去通孔42的结构。另外,芯棒20可以由例如铝、铁、铜、不锈钢或其他金属或合金等成型。并且,在芯棒20的外周面20A与圆筒模具12的内壁面12A间的橡胶层成型空间S内注入(填充)的橡胶材料,作为一个例子可以列举例如硅橡胶或聚氨酯橡胶等。(橡胶辊的制造方法)作为具有上述结构的辅助夹具40的模具10,下面,对于其作用(橡胶辊R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通过在圆筒模具12内插入氟树脂管(树脂薄膜38),抽真空(减压),从而使树脂薄膜38的外周面粘贴在圆筒模具12的内壁面12A上(覆膜安装工序)。此外,树脂薄膜38的轴向长度为其下端部38A及上端部38B从圆筒模具12向轴向外侧略微露出的长度。然后,在圆筒模具12的下端部安装下模具14,并且,在下模具14的下端部安装浇口盖18。并且,如图7所示,在圆筒模具12的上端部安装辅助夹具40 (夹具安装工序)。此夕卜,从其通孔42将芯棒20插入圆筒模具12内,并且,在下模具14的内筒部14B (凹部)嵌合芯棒20的下端部(芯棒插入工序)。
这时,圆筒模具12、下模具14、辅助夹具40的各部分尺寸如上所述,在使通孔42的内径与芯棒20的外径之差为A,使圆筒模具12的内径与通孔42的内径之差的1/2 ( —半)为B,使通孔42的内壁面46的轴向长度为L,使从圆筒模具12的下端面12C(下模具14的内端面14C)至辅助夹具40的外端面40A的轴向长度D减去长度L之后的长度为C时,满足L > AXC + B的关系。因此,如图8所示,即使芯棒20相对于圆筒模具12的轴向倾斜,其外周面20A与辅助夹具40的内壁面46的下端周缘部46A接触,该下端周缘部20B也不会与圆筒模具12的内壁面12A,具体地说与树脂薄膜38接触。S卩,由此,圆筒模具12的内壁面12A或树脂薄膜38不会被上述芯棒20的下端周缘部20B损伤(产生破损或擦伤)。由此,如果将芯棒20插入圆筒模具12内,使其下端部与下模具14的内筒部14B嵌合,则将辅助夹具40从圆筒模具12拆下,取而代之,将上模具16安装在上述圆筒模具12的上端部,并且,在上模具16的内筒部16B(凹部)嵌合芯棒20的上端部(模具安装工序)。由此,芯棒20被圆筒模具12以同轴状包围,并且,通过下模具14及上模具16,从其轴向外侧向内侧夹持。此外,这时,树脂薄膜38的下端部38A及上端部38B,分别在圆筒模具12和下模具14之间,及圆筒模具12和上模具16之间被按压(参照图3)。由此,在圆筒模具12的下端部安装下模具14,在圆筒模具12的上端部上安装模具16后,将中心轴22穿过上模具16的通孔16D而插入芯棒20D内。并且,使卡止部22B与在下模具14的内筒部14B的下方侧形成的被卡止部14F卡止。此外,使螺母26旋转,调节在螺母26的下表面与上模具16的上表面之间配置的螺旋弹簧28的预紧力,从而调整模具10的合模压力。然后,将加热管24插入其中心轴22内。在图3中表示该状态。此外,也可以将预先插入了加热管24的中心轴22穿过通孔16D而插入芯棒20内。由此,如果模具10的组装完成,则使浇口盖18的开闭销36滑动,使开闭销36的流通孔36A与浇口盖18的注入通路18A的位置重合。并且,从浇口盖18的注入通路18A经由在下模具14上形成的注入口 14E及通路14D,利用预先设定的压力将未硫化橡胶注入橡胶层成型空间S内(填充工序)。于是,未硫化橡胶通过上述压力和重力的作用,以充满的方式填充至在芯棒20的外周面20A与圆筒模具12的内壁面12A(树脂薄膜38)之间形成的橡胶层成型空间S内。并且,如果该未硫化橡胶的填充完成,则使开闭销36滑动,使开闭销36的流通孔36A与浇口盖18的注入通路18A的位置偏移,停止未硫化橡胶的注入。然后,通过向加热管24通电,对填充到橡胶层成型空间S内的未硫化橡胶进行加热,以使该未硫化橡胶硬化,从而形成图5所示的硫化橡胶层G (硬化工序)。此外,这时,通过安装在加热管24上的热电偶34,测量加热管24的温度,调整对于未硫化橡胶的加热温度。由此,如果对未硫化橡胶进行加热而使其硬化,形成硫化橡胶层G,则切断向加热管24的通电,在将加热管24插入中心轴22内的状态下(或者将加热管24从中心轴22内取出后),使冷却筒30外嵌(安装)在圆筒模具12的外壁面12B上。并且,向冷却筒30的通路30A输送冷却水,冷却圆筒模具12。如果对于圆筒模具12的冷却结束,则从圆筒模具12拆下冷却筒30,从芯棒20内拆下中心轴22 (也存在包含加热管24的情况),并且,将上模具16从圆筒模具12取出。并 且,从圆筒模具12内取出图6所示的橡胶辊R(树脂包覆辊)。按照这种方式制造的橡胶辊R,通过使用辅助夹具40将芯棒20插入圆筒模具12内,从而不会在其外周面(树脂薄膜38)上产生破损或擦伤等。因此,该橡胶辊R例如在作为定影装置(图示省略)的加热辊使用的情况下,不会发生上述破损或擦伤引起的图像缺陷(画质低下)。(辅助夹具的变形例)另外,作为辅助夹具40,可以是图9所示的形状。即,作为该变形例涉及的辅助夹具41,与上述辅助夹具40的情况相比较,通孔42的内壁面46的长度形成得较长。即,在该辅助夹具41上形成插入圆筒模具12内的内筒部48,可以进一步限制芯棒20相对于圆筒模具12的轴向的倾斜。而且,在该辅助夹具41中,在使通孔42的内径与芯棒20的外径之差为A,使圆筒模具12的内径与通孔42的内径之差的1/2 ( —半)为B,使通孔42的内壁面46的轴向长度为L,使从圆筒模具12的下端面12C(下模具14的内端面14C)至辅助夹具41的外端面41A的轴向长度D减去长度L之后的长度为C( = D-L)时,也满ML > AXC^B的关系。因此,在从通孔42将芯棒20插入圆筒模具12内时,即使该芯棒20相对于圆筒模具12的轴向倾斜,其外周面20A与辅助夹具41的内壁面46 (内筒部48)的下端周缘部46A接触,该下端周缘部20B也不会与圆筒模具12的内壁面12A,具体地说,与树脂薄膜38接触。即,在这种情况下,圆筒模具12的内壁面12A或树脂薄膜38也可能会被上述芯棒20的下端周缘部20B损伤(产生破损或擦伤)。以上对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橡胶辊R的制造方法根据附图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橡胶辊R的制造方法,并不限定于图示方法,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变更、改良。例如,在制造不设置作为氟树脂层的树脂薄膜38的橡胶辊的情况下,也可以应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橡胶辊R的制造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在从通孔42将芯棒20插入圆筒金属薄膜12内时,即使芯棒20相对于圆筒模具12的轴向倾斜,芯棒20的外周面20A与辅助夹具40、41的内壁面46 (内筒部48)的下端周缘部46A接触,芯棒20的下端周缘部20B也不会与圆筒模具12的内壁面12A接触。因此,在圆筒模具12的内壁面12A上不会产生伤痕,可以制造在转印该内壁面12A而形成的外周面上没有伤痕的橡胶辊R。另外,芯棒20并不限定于圆筒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圆柱形。即,该橡胶辊R并不限定于作为定影装置的加热辊使用的情况。此外,也可以成为未硫化橡胶的注入口 14E及通路14D等形成在上模具16上的结构,该注入口 14E及通路14D等,可以形成在下模具14及上模具16中的至少一个上。另外,为了防止将芯棒20插入圆筒模具12内时的树脂薄膜38的损伤,还提出卷成管状的薄片(图示省略)预先插入圆筒模具12内的方法,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将该薄片从圆筒模具12内拔出时,存在该薄片与树脂薄膜38接触而产生相同的损伤的可能性。另夕卜,因为该薄片是消耗品,所以也需要成本。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橡胶辊R的制造方法中,因为利用上述结构的辅 助夹具40 (或辅助夹具41)将芯棒20向圆筒模具12内插入,所以树脂薄膜38 (圆筒模具12的内壁面12A)不会损伤。另外,与使用上述薄片的方法相比较,成本方面具有优势。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橡胶辊R的制造方法中,表示了向芯棒20的内侧插入加热管24,利用加热管24从芯棒20的内侧使未硫化橡胶硬化的硬化工序,但是,也可以是其他硬化工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上模具16成为与下模具14相同的结构,将I组由注入未硫化橡胶的圆筒模具12、上模具16及下模具14构成的模具,以该状态放入加热炉中。在芯棒20为圆柱形的情况下,有时必须采用上述硬化工序。
权利要求
1.一种橡胶辊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夹具安装工序,该工序是在圆筒形的第I模具的一端,安装中央形成圆形通孔的筒状的夹具; 芯棒插入工序,该工序是穿过上述夹具的上述通孔,将圆筒形或圆柱形的芯棒插入上述第I模具内,将上述芯棒的一端插入在已安装或者随后安装于上述第I模具另一端的第2模具上形成的凹部中; 模具安装工序,该工序是将安装在上述第I模具的一端的上述夹具拆下,取而代之,将第3模具安装在上述第I模具的一端,并且,将上述芯棒的另一端插入在上述第3模具上形成的凹部中; 填充工序,该工序是从在上述第2模具及上述第3模具的至少一个上形成的注入口注入未硫化橡胶,在上述芯棒和上述第I模具的内壁面之间填充上述未硫化橡胶;以及硬化工序,该工序是使上述未硫化橡胶硬化, 在上述芯棒插入工序中, 在使上述通孔的内径与上述芯棒的外径之差为A, 使上述第I模具的内径与上述通孔的内径之差的一半为B, 使上述通孔的内壁面的轴向长度为L, 使从上述第I模具的第2模具侧的另一端面至上述夹具的外端面为止的轴向的长度D减去上述长度L后的长度为C时, 满足L > AXC + B的关系。
2.一种橡胶辊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夹具安装工序,该工序是在圆筒形的第I模具的一端,安装中央形成圆形通孔的筒状的夹具; 芯棒插入工序,该工序是穿过上述夹具的上述通孔,将圆筒形或圆柱形的芯棒插入上述第I模具内,将上述芯棒的一端插入在已安装或者随后安装于上述第I模具另一端的第2模具上形成的凹部中; 模具安装工序,该工序是将安装在上述第I模具的一端的上述夹具拆下,取而代之,将第3模具安装在上述第I模具的一端,并且,将上述芯棒的另一端插入在上述第3模具上形成的凹部中; 填充工序,该工序是从在上述第2模具及上述第3模具的至少一个上形成的注入口注入未硫化橡胶,在上述芯棒和上述第I模具的内壁面之间填充上述未硫化橡胶;以及硬化工序,该工序是使上述未硫化橡胶硬化, 在上述芯棒插入工序中使用上述夹具,该夹具构成为,即使上述芯棒倾斜,也可以利用上述通孔的内壁缘部限制该芯棒,以使其不会与上述第I模具的内壁面接触。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橡胶辊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夹具安装工序之前,包含覆膜安装工序,该工序是将圆筒形的覆膜部件安装在上述第I模具的内壁面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橡胶辊的制造方法,其防止在模具内部放入芯棒时,该芯棒与模具的内壁或设置在模具内壁上的覆膜部件接触。在芯棒插入工序中,在使夹具(40)的通孔(42)的内径与芯棒(20)的外径之差为A,使第1模具(12)的内径与夹具(40)的通孔(42)的内径之差的一半为B,使上述夹具(40)的通孔(42)的内壁面(46)的轴向长度为L,使从第1模具(12)的第2模具(14)侧的另一端面(12C)至夹具(40)的外端面(40A)为止的轴向的长度D减去上述长度L的长度为C时,满足L>A×C÷B的关系。
文档编号G03G15/20GK102873804SQ20121002879
公开日2013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9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13日
发明者市川卓司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