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4437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布No. 2004-117988公开了这样一种结构即,驱动联接件随着处理盒的插入而退避。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布No. 2006-220993公开了这样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感光体,其可拆卸地安装到装置主体中;单元,其可拆卸地安装在装置主体中并且包括与感光体相接触的环形带;接触分离机构,其设置在包括环形带的所述单元中以使环形带与感光体接触或分离,而不使单元本身移动;以及接触分离驱动器,其用于驱动接触分离机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互锁机构,所述互锁机构与开闭部件相关地使包括环形带的单元中的接触分离机构返回到初始位置,该开闭部件设置在装置主体中并且还用作装置主体外壳。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对当从装置主体拆除转印体时在接触分离机构和联接部件之间的干涉进行抑制。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承载体,其可旋转地设置在装置主体中以承载图像;转印体,由所述图像承载体承载的所述图像转印到所述转印体上,所述转印体在所述装置主体中设置为能够沿与所述图像承载体的旋转轴线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拆除;接触分离机构,其设置在所述转印体中,以使所述转印体移动而与所述图像承载体接触和分离;以及联接部件,其在所述装置主体中设置为沿着所述图像承载体的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与所述接触分离机构联接。当所述联接部件在与所述接触分离机构联接的联接状态下沿正向转动到第一转动位置时,所述接触分离机构使所述转印体与所述图像承载体接触,并且当所述联接部件在所述联接状态下从所述第一转动位置沿反向转动到第二转动位置时,所述接触分离机构使所述转印体与所述图像承载体分离,并且所述联接部件沿着与所述联接部件联接到所述接触分离机构的联接方向相反的相反方向在所述第二转动位置处退避,从而允许拆除所述转印体。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在所述第二转动位置处沿所述相反方向退避的状态下,所述联接部件向所述第一转动位置的转动受到限制。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偏压部件,其在所述装置主体中设置为在所述第二转动位置处沿所述相反方向偏压所述联接部件;以及容器,其可移除地安装至所述装置主体以接收从所述转印体移除的显影剂。当所述容器安装至所述装置主体时,所述联接部件克服所述偏压部件的偏压力而从在所述第二转动位置处从所述接触分离机构退避的退避位置被挤压到与所述接触分离机构联接的位置。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操作部,其设置在所述联接部件中以使所述联接部件沿正向和反向转动;以及限制部,其设置在所述操作部中以便当在 所述容器安装至所述装置主体的状态下所述联接部件转动到所述第一转动位置时限制所 述容器沿拆除方向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案,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开闭部,其可打开且可闭合地 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中以对安装至所述装置主体的所述容器进行覆盖,当所述联接部件位 于所述第二转动位置时,所述开闭部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的闭合受到限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中的结构,与联接部件不能够退避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 当从装置主体拆除转印体时接触分离机构和联接部件之间的干涉。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中的结构,在所述联接部件在第二转动位置处从接触分离 机构退避的状态下,联接部件不会错误地转动到第一转动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中的结构,在容器不安装至装置主体的状态下,转印体不 会错误地接触到图像承载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中的结构,在转印体与图像承载体相接触的状态下,不会 从装置主体错误地拆除容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案中的结构,在转印体与图像承载体分离的状态下,开闭部 不会错误地闭合。


基于下列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2是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一次转印单元的侧视图3是一次转印单元的侧视图4是一次转印单元的侧视图5是一次转印单元的侧视图6是一次转印单元的透视图7是一次转印单元的透视图8是一次转印单元的透视图9是一次转印单元的透视图10是一次转印单元的放大透视图11是一次转印单元的放大透视图12是示出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传动机构的结构的局部截面图13是示出传动机构的结构的分解透视图14是示出传动机构的结构的分解透视图15是示出主体侧联接件和转印单元侧联接件的结构的透视图16是示出中间转印带与图像承载体接触的状态的侧视图17是示出中间转印带与图像承载体分离的状态的侧视图18是示出手柄处于接触转动位置的状态的透视图19是示出手柄处于接触转动位置的状态的截面图20是示出手柄处于分离转动位置并且主体侧联接件处于联接位置的状态的透视图21面图22视图23面图24
图25
图26
图27
图28
图21是示出手柄处于分离转动位置并且主体侧联接件处于联接位置的状态的截图22是示出手柄处于分离转动位置并且主体侧联接件处于退避位置的状态的透图23是示出手柄处于分离转动位置并且主体侧联接件处于退避位置的状态的截
是示出移除了色调剂瓶的装置主体的结构的透视是示出处于接触转动位置的手柄和色调剂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透视图;是示出处于分离转动位置的手柄和色调剂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透视图;是示出色调剂瓶的结构的透视图;以及是示出色调剂瓶的按压肋状件的结构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首先,将对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构造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构造的示意图。下面所述的X方向、-X方向、Y方向(向上方向)、-y方向(向下方向)、ζ方向以及-Z方向为图中箭头的方向。在每幅图中,带圆圈的叉代表从附图纸张的正面指向背面的箭头,并且带圆圈的点代表从图面的背面指向正面的箭头。如图1所示,用于对输入图像数据进行图像处理的图像处理单元12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装置主体IOA中。图像处理单元12将输入图像数据处理为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青色)(C)和黑色(K)这四种颜色的灰度数据。根据已处理的灰度数据,设置在装置主体IOA的中央的曝光装置14通过激光光束LB执行图像曝光。在曝光装置14上方(在Y方向侧),对应于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⑷的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6Y、16M、16C和16K沿相对于水平方向(-Z方向,Z方向)倾斜的方向而间隔地布置。当不需要对颜色Y、M、C和K进行区分时,有时省略字母Y、M、C和K0这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6Y、16M、16C和16K具有相似的结构。每个图像形成单元16Y、16M、16C和16K均包括图像承载体18、充电部件20、显影部件22和移除装置160。图像承载体18可旋转地设置在装置主体IOA中以在其上承载图像。充电部件20对图像承载体18的外周表面进行充电。显影部件22使用预定颜色的色调剂将通过曝光装置14进行的图像曝光而形成在图像承载体18的充电的外周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可视色调剂图像。移除装置160移除残留在图像承载体18的外周表面上的残余色调剂。下面将对移除装置16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图像承载体18以预定速度旋转。充电部件20、显影部件22和移除装置160以此顺序沿图像承载体18的旋转方向布置。在充电 部件20的下侧,清洁部件64设置为通过与充电部件20的外周表面相接触来清洁充电部件20的外周表面。
曝光装置14包括分别与图像形成单元16Y、16M、16C和16K相对应的四个半导体 激光器(未示出)。半导体激光器根据灰度数据来发射激光光束LB-Y、LB-M、LB-C和LB-K。
自半导体激光器发射的激光光束LB-Y、LB-M、LB_C和LB-K通过未示出的柱面透镜 施加到用作旋转多棱镜的多棱镜26上,并且由多棱镜26以偏转方式扫描。由多棱镜26以 偏转方式扫描的激光光束LB-Y、LB-M、LB-C和LB-K被扫描以通过未示出的成像透镜、未示 出的多个反射镜以及玻璃窗30Y、30M、30C和30K从斜下侧对图像承载体18上的曝光点进 行曝光。
用作转印装置的实例的一次转印单元21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16Y、16M、16C和16K 的上方(Y方向侧)。一次转印单元21包括中间转印带32、驱动辊36、张紧辊40、从动辊66 和一次转印辊34Y、34M、34C和34K。中间转印带32用作转印体的实例,图像承载体18上承 载的图像被转印到转印体上。中间转印带32缠绕在驱动辊36上。驱动辊36旋转以使中 间转印带32沿箭头方向(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循环转动。中间转印带32也缠绕在张紧 辊40上。张紧辊40用作向中间转印带32施加张力的张紧部件的实例。从动辊66设置在 张紧辊40的上方,并且随着中间转印带32的旋转一起旋转。一次转印辊34Y、34M、34C和 34K用作转印部件的实例,并且设置在中间转印带32的与图像承载体18Y、18M、18C和18K 相对的一侧。
四个一次转印辊34Y、34M、34C和34K将在图像形成单元16Y、16M、16C和16K中形 成在图像承载体18上的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⑷的色调剂图像多重转 印到中间转印带32上。
在第一转印单元21中,用于对残留在中间转印带32的外周表面上的残余色调剂 进行移除的移除装置161设置在中间转印带32的与驱动辊36相对的一侧。下面将对一次 转印单元21和移除装置161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二次转印辊42设置在中间转印带32的与从动辊66相对的一侧。多重转印到中 间转印带32上的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⑷的色调剂图像由中间转印带 32传送,被夹在从动辊66和二次转印辊42之间,并且被二次转印到沿着纸张传送路径56 传送的用作记录介质的片材P上。
定影装置44沿片材P的传送方向设置在二次转印辊42的下游侧(下文中简称为 下游侧)。定影装置44通过加热和加压将已转印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P上。
在定影装置44的下游侧,输出辊46设置为将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片材P输出到 输出部48,输出部48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装置主体IOA的顶部。
送纸部件50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装置主体IOA的底部,并且片材P堆置在送 纸部件50中。还设置有送纸辊52以将堆置在送纸部件50中的片材P馈送到纸张传送路 径56。分离辊54设置在送纸辊52的下游侧以便逐张地分离和传送片材P。配准辊58设 置在分离辊54的下游侧以确定传送定时。通过这种结构,从送纸部件50供给的片材P在 预定定时通过配准辊58供给到中间转印带32和二次转印辊42之间的接触位置(二次转 印位置)。
传送棍60紧邻输出棍46设置(在Z方向侧)。传送棍60将由定影装置44在一 面上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片材P传送到双面传送路径62,而不是通过输出辊46将片材P简 单地输出到输出部48上。因此,沿着双面传送路径62传送的片材P在翻转为正面朝下的同时再次传送到配准辊58,并且在色调剂图像转印且定影到其背面上之后被输出到输出部48上。通过上述结构,图像以如下方式形成在片材P上。首先,各颜色的灰度数据从图像处理单元12顺序地输出到曝光装置14,并且曝光装置14根据灰度数据来发射激光光束LB-Y、LB-M、LB-C和LB-K。激光光束LB_Y、LB-M、LB-C和LB-K被扫描以便对由充电部件20充电的图像承载体18的外周表面进行曝光,从而在图像承载体18的外周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部件22Y、22M、22C和22K分别将形成在图像承载体18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⑷的可视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辊34位于图像形成单元16Y、16M、16C和16K上方的一次转印单元21中,通过该一次转印辊34将形成在图像承载体18上的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的色调剂图像多重转印到循环转动的中间转印带32上。多重转印到循环转动的中间转印带32上的各颜色色调剂图像通过二次转印辊42二次转印到片材P上,通过送纸辊52、分离辊54和配准辊58将该片材P从送纸部件50在预定定时传送到纸张传送路径56。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片材P被进一步传送到定影装置44。通过定影装置44将已转印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P上,并且然后通过输出辊46将片材P输出到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装置主体IOA的顶部的输出部48上。当要在片材P的双面上形成图像时,在通过定影装置44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P的一个表面上之后,片材P不被输出到输出部48上,而是被输出棍46引导到双面传送路径62中。当片材P沿着双面传送路径62传送时,片材P被翻转为正面朝下,并且被再次传送到配准辊58。然后,色调剂图像被转印且定影到片材P的背面上,并且通过输出辊46将片材P输出到输出部48。一次转印单元21的具体结构接下来,将对一次转印单元21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在示例性实施例的一次转印单元21中,用于将各颜色色调剂图像从图像承载体18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2上的一次转印辊34是由金属(例如,不锈钢)形成的。如图2和图6所示,当各颜色色调剂图像要被多重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2上时(彩色打印),设置在一次转印单元21中的一次转印辊34使中间转印带32挤压图像承载体18,以使得形成在图像承载体18上的各颜色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2上。在每个一次转印辊34沿旋转轴线方向(X方向、-X方向(下文中简称为轴向))的两侧上,设置有一对框架部件70以形成一次转印单元21的框架结构。如图2所示,一次转印辊34Y、34M和34C分别在两端处可旋转地附接于支撑部件72Y、72M和72C的远端。支撑部件72Y、72M和72C用作第一支撑部件的示例,并且在中央处弯曲成沿轴向看到的倒L形状。而且,支撑部件72Y、72M和72C的弯曲部分设置有转轴74Y、74M和74C。转轴74Y、74M和74C使得支撑部件72以可转动的方式附接于框架部件70。转轴74Y、74M和74C沿轴向延伸。用作偏压部件的实例的盘簧(螺旋弹簧)76Y、76M和76C分别附接至支撑部件72Y、72M和72C的另一端。盘簧76Y、76M和76C朝向中间转印带32的背面偏压一次转印辊34Y、34M和34C。更具体地,盘簧76Y、76M和76C的一端固定到支撑部件72Y、72M和72C的 另一端,并且盘簧76Y、76M和76C的另一端固定到框架部件70。
在驱动辊36和一次转印辊34Y之间,设置有作为调节部件的实例的调节辊82。调 节辊82支撑中间转印带32的背面,并且对中间转印带32在转印部分80处的循环路径进 行调节,在转印部分80处各颜色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2上。
调节辊82的两端可旋转地附接至支撑部件84的远端,支撑部件84在中央处弯曲 成沿轴向看到的倒L形状。在支撑部件84的弯曲部分处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转轴86,以将 支撑部件84可转动地附接至框架部件70。
在支撑部件84的另一端处设置作为偏压部件的实例的盘簧88以朝向中间转印带 32的背面偏压调节辊82。更具体地,盘簧88的一端固定至支撑部件84的另一端,并且盘 簧88的另一端固定至框架部件70。盘簧88的偏压力被设定为大于上述盘簧76的偏压力。 一次转印辊34Y、34M和34C使中间转印带32挤压图像承载体18。
框架部件70具有突出部(未示出),所述突出部通过与支撑部件84接触来对支撑 部件84的位置进行确定,盘簧88的偏压力传送到该支撑部件84上。以此方式,由于支撑 部件84通过盘簧88的偏压力与突出部接触,因此调节辊82的位置得到确定。
用于张紧中间转印带32的张紧辊40的旋转轴40A的两端由保持部件90的端部 可旋转地支撑,保持部件90在中央处弯曲成沿轴向看到的L形状。在保持部件90的弯曲 部分处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转轴92,以将保持部件90可转动地附接至框架部件70。也就 是说,保持部件90绕着转轴92转动,并且张紧辊40沿着弧形路径绕着转轴92移动。
用作偏压部件的实例的盘簧94的远端固定至保持部件90的另一端(朝上的端 部)。盘簧94的近端固定至框架部件70。盘簧94偏压保持部件90的另一端,以使保持部 件90绕着转轴92转动,并且张紧辊40挤压中间转印带32的背面(内周表面)。因此,在 中间转印带32上施加预定范围的张力。
一次转印辊34K设置在张紧辊40和一次转印辊34C之间。一次转印辊34K的两 端可旋转地附接至支撑部件98的远端,支撑部件98用作第二支撑部件的实例。支撑部件 98在中央处弯曲成沿轴向看到的L形状。在支撑部件98的弯曲部分处设置有沿轴向延伸 的转轴102,以将支撑部件98可转动地附接至框架部件70。
作为偏压部件的实例的盘簧104附接至支撑部件98的另一端。盘簧104朝向中 间转印带32的背面偏压一次转印辊34K。更具体地,盘簧104的一端固定至支撑部件98的 另一端,并且盘簧104的另一端固定至框架部件70。盘簧104的偏压力被设定为大于上述 盘簧76的偏压力。
框架部件70具有突出部106,突出部106通过与支撑部件98接触来确定支撑部件 98的位置,盘簧104的偏压力传递到该支撑部件98。以此方式,由于支撑部件98通过盘簧 104的偏压力与突出部106相接触,因此一次转印辊34K的位置得到确定。
在如上所述位置均得到确定的调节辊82和一次转印辊34K之间,中间转印带32 的循环路径被调节为使得中间转印带32经过所确定的位置。也就是说,通过调节辊82和一 次转印辊34K来对中间转印带32在与各颜色相对应的转印部80处的循环路径进行调节。
设置有用于将多色转印模式(多色转印状态)切换到单色转印模式(单色转印状 态)的第一切换机构110。在多色转印模式下,一次转印辊34Y、34M、34C和34K与中间转印带32的背面相接触,以便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2的正面上。在单色转印模式下,一次转印辊34Y、34M和34C从中间转印带32的背面退避,并且一次转印辊34K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2的正面上。如图2和图3所不,第一切换机构110包括第一移动部件112,第一移动部件112允许调节辊82和一次转印辊34Y、34M和34C在与中间转印带32的背面相接触的第一位置(见图2和图6)和从中间转印带32退避的第二位置(见图3和图7)之间移动。更具体地,第一移动部件112设置在框架部件70沿轴向的内侧(设置有一次转印辊34的一侧),并且均成形为沿第一方向(图2中箭头D的方向)延伸的板的形状,沿轴向看时一次转印辊34沿该第一方向布置。此外,第一移动部件112具有沿轴向看时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狭槽112A和狭槽112B。狭槽112A和狭槽112B沿第一方向布置。穿过狭槽112A的柱状杆114和穿过狭槽112B的柱状杆116置于一对框架部件70之间。杆114和杆116分别能够在狭槽112A和狭槽112B中移动。这使得第一移动部件112能够沿第一方向往复运动。第一移动部件112还包括突出部122和突出部120Y、120M和120C。当第一移动部件112从一端向另一端移动时,突出部122和突出部120YU20M和120C与支撑部件84和支撑部件72接触,从而使调节辊82和一次转印辊34Y、34M和34C从第一位置(接触位置(见图2))移动到第二位置(分离位置(见图3))。第一移动部件112还包括用作第一接触部的实例的接触面124。接触面124沿第一方向朝向驱动辊36。用作第一切换部件的实例的凸轮部件126与接触面124接触,从而通过第一移动部件112使调节辊82和一次转印辊34Y、34M和34C从第一位置(见图2)移动到第二位置(见图3)。更具体地,如图2所示,凸轮部件126附接至杆116。当凸轮部件126的短直径侧与接触面124相对时,不会经由突出部122和突出部120向支撑部件84和支撑部件72传递挤压力,并且通过盘簧88的偏压力和盘簧76的偏压力将调节辊82和一次转印辊34Y、34M和34C置于第一位置处。反之,如图3所示,当杆116旋转并且凸轮部件126的长直径侧与接触面124接触时,凸轮部件126挤压接触面124,并且第一移动部件112沿第一方向朝向张紧辊40移动。当第一移动部件112沿第一方向移动时,经由突出部122和突出部120向支撑部件84和支撑部件72传递挤压力。然后,支撑部件84和支撑部件72分别绕着转轴86和转轴74转动,并且调节辊82和一次转印辊34Y、34M和34C被置于第二位置处。通过从未示出的外部驱动源传递的驱动力而使杆116旋转,根据来自控制器的指令来对外部驱动源进行驱动。当第一移动部件112的挤压力被释放时,盘簧88的偏压力和盘簧76的偏压力使调节辊82和一次转印辊34Y、34M和34C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另一方面,设置有用于将从图3所示的单色转印模式切换为退避模式(退避状态)的第二切换机构130,在所述退避模式中,一次转印辊34K从中间转印带32的背面退避并且所有的一次转印辊34从中间转印带32退避。第二切换机构130也用于将从图2所示的多色转印模式切换到退避模式,在所述退避模式中,所有的一次转印辊34从中间转印带32退避。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切换机构130包括第二移动部件132,第二移动部件132允许一次转印辊34K在通过与中间转印带32的背面接触来对中间转印带32的背面进行支 撑的第三位置和从中间转印带32退避的第四位置之间移动(见图4和图5)。
更具体地,如图2和图6所示,第二移动部件132设置在第一移动部件112沿轴向 的内侧,并且在沿轴向看时沿第一方向延伸。此外,第二移动部件132具有在沿轴向看时沿 第一方向延伸的狭槽132A和132B,并且狭槽132A和狭槽132B沿第一方向布置。
上述第二移动部件132还具有沿轴向延伸通过狭槽132A的凸起部134。此外,柱 状杆136放置于一对框架部件70之间以穿过狭槽132B。凸起部134和杆136分别能够在 狭槽132A和狭槽132B中移动。此结构允许第二移动部件132沿第一方向往复运动。
如图2和图4所示,第二移动部件132还具有突出部146,当第二移动部件132从 一端朝向另一端移动时,突出部146与支撑部件98接触以使一次转印辊34K从第三位置 (见图2)移动到第四位置(见图4)。
类似地,第二移动部件132具有突出部138,当第二移动部件132从一端朝向另一 端移动时,所述突出部138与保持部件90接触以使保持部件90转动并且消除通过张紧辊 40施加到中间转印带32上的张力。
此外,第二移动部件132具有接触面140,接触面140用作沿第一方向朝向张紧辊 40的第二接触部的实例。用作第二切换部件的实例的凸轮部件142与接触面140接触,以 通过第二移动部件132使一次转印辊34K从第三位置(见图2)移动到第四位置(见图4)。
更具体地,如图2和图10所示,凸轮部件142沿轴向设置在第一移动部件112和 第二移动部件132之间。凸轮部件142附接至杆136。当凸轮部件142的短直径侧与接触 面140相对时,不经由突出部146和突出部138向支撑部件98和保持部件90传递挤压力。 盘簧104的偏压力将一次转印辊34K置于第三位置处,并且使张紧辊40向中间转印带32 施加张力。
反之,如图4和图11所示,当杆136旋转并且凸轮部件142的长直径侧与接触面 140接触时,接触面140受到凸轮部件142挤压,并且第二移动部件132沿第一方向朝向驱 动辊36移动。当第二移动部件132沿第一方向移动时,经由突出部146和突出部138向支 撑部件98和保持部件90传递挤压力。然后,支撑部件98绕着转轴102转动,一次转印辊 34K置于第四位置处,并且保持部件90绕着转轴92转动,以使施加到中间转印带32的张力 被释放。
如图2所示,第一移动部件112具有用作第三接触部的实例的接触面144。接触 面144设置在凸轮部件142的与接触面140相对的一侧上,并且朝向驱动辊36。如图2和 图5所示,通过这种结构,在一次转印辊34Y、34M和34C置于第一位置处的情况下,当杆136 旋转并且凸轮部件142的长直径侧与接触面144接触时,调节辊82和一次转印辊34Y、34M 和34C从第一位置(见图2)移动到第二位置(见图5)。
如图3所示,在一次转印辊34Y、34M和34C处于第二位置并且一次转印辊34K处于 第三位置的状态下,凸轮部件142与接触面144分离。因此,即使当凸轮部件142转动时, 第一移动部件112也不会移动。
如图1所示,盖部150设置在装置主体IOA的顶部。盖部150可使装置主体IOA 的内部敞开,并且当闭合时限定输出部48。更具体地,在盖部150的一端处,转轴152沿装 置主体IOA的X方向延伸。通过绕着转轴152翻转盖部150,使装置主体IOA的内部向上敞开。一次转印单元21在装置主体IOA中设置为能够沿与图像承载体18的旋转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中斜向左上方)拆除。在盖部150打开的状态下,一次转印单元21可安装到装置主体IOA中且可从装置主体IOA拆除。如图6所示,第一联接件148 (下文称为转印单元侧联接件148)设置在杆136的一端处。转印单元侧联接件148固定在杆136的一端上以便与杆136共同旋转。转印单元侧联接件148的X方向侧部具有凹部148A,以便安装到下述主体侧联接件210上。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如上所述,调节辊82和一次转印辊34Y、34M、34C和34K从中间转印带32退避,以将中间转印带32与图像承载体18分离(见图4和图5)。在多色转印模式下,调节辊82和一次转印辊34Y、34M、34C和34K与中间转印带32接触,以使中间转印带32与图像承载体18接触(见图2)。此外,在单色转印模式下,如上所述,一次转印辊34K与中间转印带32接触,以使中间转印带32与相应的图像承载体18接触(见图3)。以此方式,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中间转印带32移动而与图像承载体18接触或分离。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转印单元侧联接件148、杆136、凸轮部件142、第二移动部件132、支撑部件98、保持部件90、第一移动部件112、支撑部件84和与各个颜色相对应的支撑部件72构成了接触分离机构170,其使中间转印带32移动而与图像承载体18接触或分离。用于传递旋转力至杆136以使中间转印带32移动而与图像承载体18接触或分离的传动机构200接下来,将对传动机构200进行说明,传动机构200将用于使中间转印带32移动而与图像承载体18接触或分离的旋转力传送至杆136。如图12、图13和图14所示,传动机构200包括第二联接件210 (下文中称为主体侧联接件210),其用作待与转印单元侧联接件148联接的联接部件的实例;旋转轴220,其在沿轴向的一端处具有主体侧联接件210并且与主体侧联接件210共同旋转;手柄230,其用作设置在旋转轴220沿轴向的另一端处的操作部的实例;以及接收部件240,其接收主体侧联接件210。旋转轴220成形为柱状,如图13所示,并且与杆136共轴地设置在杆136的X方向侧,如图12所示。在旋转轴220沿轴向的一端(-X方向侧端)处,柱状销202沿径向穿透旋转轴220,并且固定到旋转轴220上。在旋转轴220沿轴向的另一端(X方向侧端)处,柱状销206沿径向穿透旋转轴220,并且固定到旋转轴220。销202和销206在沿周向的不同位置处穿透旋转轴220。也就是说,在沿旋转轴220的轴向(X方向)看时,销202和销206彼此交叉。在旋转轴220的沿轴向的另一端(X方向侧端)处的端面220A具有螺孔220B,螺钉209沿旋转轴220的轴向与螺孔220B螺纹连接。防掉落部件208固定在旋转轴220的沿轴向的中部上,以从旋转轴220的外周表面突出。如图13和图14所示,主体侧联接件210成形为圆筒状,其在轴向中央处具有供旋转轴220插入的通孔212。由于旋转轴220插入通孔212,主体侧联接件210能够沿旋转轴220的轴向相对于旋转轴220移动。更具体地,主体侧联接件210能够沿旋转轴220的轴向在联接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在联接位置处,通过使下述的突出部216装配到转印单元侧联接件148的凹部148A中(见图6和图15),主体侧联接件210与转印单元侧联接件148联接。在退避位置处,突出部216脱离转印单元侧联接件148的凹部148A,并且主体侧联接件210从转印单元侧联接件148退避。
如图12所示,通孔212包括小直径部分212A,其具有与旋转轴220的外周表面接 触的内周表面;以及大直径部分212B,其设置在小直径部分212A的-X方向侧并且具有比 小直径部分212A的内径大的内径。供旋转轴220插入并用作偏压部件的实例的压缩弹簧 (扭力盘簧)204设置在通孔212的大直径部分212B和旋转轴220的外周表面之间。压缩 弹簧204沿轴向的一端与固定到旋转轴220沿轴向的一端(-X方向侧端)的销202接触, 并且压缩弹簧204沿轴向的另一端与限定在小直径部分212A和大直径部分212B之间的阶 形部分212C接触,以使主体侧联接件210沿X方向受到偏压。因此,当主体侧联接件210 没有受到沿-X方向的外力时,其位于退避位置处。
如图14所示,待装配于转印单元侧联接件148的凹部148A中的一对突出部 216 (见图6和图15)设置在主体侧联接件210朝向转印单元侧联接件148的面(-X方向侧 面)上。沿X方向看,突出部216设置在沿径向的轴向中央的两侧上。
突出部216的相对面具有插槽214,固定至旋转轴220的一端(_X方向侧端)的销 202插入所述插槽214中。插槽214沿主体侧联接件210的轴向延伸,并且到达通孔212的 大直径部分212B的一部分。
销202与插槽214中的朝向-X方向的面接触,并且这限制了主体侧联接件210 沿-X方向的移动。在销202插入插槽214中的状态下,主体侧联接件210与旋转轴220共 同旋转。
如图15所示,切除部218设置在主体侧联接件210的X方向侧的部分中以及主体 侧联接件210的外周部分的一部分中。设置在接收部件240的内周表面上的下述限制体 244(见图18)将要装配到切除部218中。切除部218沿周向的一部分(图15中沿S方向 的部分)沿-X方向深度凹入。此切除部218限定了受限制面218A、218B和218C,该受限 制面218A、218B和218C通过与限制体244接触来限制主体侧联接件210沿周向移动。而 且,切除部218限定了受限制面218D和218E,该受限制面218D和218E通过与限制体244 接触来限制主体侧联接件210沿X方向移动。由于受限制面218D和218E限制了主体侧联 接件210沿X方向的移动,销202保持为插入插槽214中,并且主体侧联接件210总是与旋 转轴220共同旋转。下面将具体说明受限制面218A、218B、218C、218D和218E限制主体侧 联接件210移动的方式。
如图13所示,接收部件240成形为圆筒状,其在轴向中央处具有供旋转轴220插 入的通孔242。如图12所示,通孔242包括小直径部分242A,其具有与旋转轴220的外周 表面接触的内周表面;以及大直径部分242B,其设置在小直径部分242A的-X方向侧并且 具有比小直径部分242A的内径大的内径。通孔242的大直径部分242B接收主体侧联接件 210。
如图12所示,接收部件240固定在装置主体IOA上,并且不沿轴向和周向移动。在 接收部件240中,固定到旋转轴220沿轴向的中部的防掉落部件208与限定在小直径部分 242A和大直径部分242B之间的阶形部分246接触,从而限制旋转轴220沿轴向(X方向) 的移动,并且防止旋转轴220沿X方向从接收部件240掉落。
在接收部件240沿轴向的另一端(X方向侧端)处,设置有摆动部件250以作为 使主体侧联接件210沿-X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的实例。在摆动部件250的底部(-Y方向 侧端),设置有与下述色调剂瓶260抵压的受挤压部254。在摆动部件250的顶部(Y方向侧端),摆动轴252沿Z方向延伸。摆动部件250的-X方向侧面具有朝向主体侧联接件210 (沿-X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分256。摆动部件250的摆动轴252由接收部件240的顶部支撑,以使摆动部件250的下部(突出部分256)沿X方向和-X方向在摆动轴252上摆动。下面要描述的色调剂瓶260对受挤压部254进行挤压以使摆动部件250在摆动轴252上摆动。因此,摆动部件250的突出部分256通过开口 248突出到接收部件240中,并且沿X方向挤压主体侧联接件210。因此,主体侧联接件210克服压缩弹簧204的偏压力而移动到与转印单元侧联接件148联接的联接位置。当色调剂瓶260不挤压受挤压部254时,摆动部件250的突出部分256通过开口248脱离接收部件240,并且不沿X方向挤压主体侧联接件210,通过压缩弹簧204的偏压力使主体侧联接件210移动到从转印单元侧联接件148退避的退避位置。如图13所示,手柄230包括抓握部236,抓握部236在旋转轴220的径向上长。通过抓住抓握部236而使手柄230转动。如图14所示,手柄230的-X方向侧端具有插槽232,旋转轴220沿轴向的另一端(X方向侧端)和固定到旋转轴220的另一端上的销206沿旋转轴220的轴向(X方向)插入插槽232中。手柄230还具有供螺钉209插入的通孔234,螺钉209与装配在插槽232中的旋转轴220的螺孔220B螺纹连接。通过将插入通孔234中的螺钉209螺纹连接到旋转轴220的螺孔220B中,利用装配到插槽232中的销206来固定手柄230,并且手柄230与旋转轴220共同旋转。在主体侧联接件210与转印单元侧联接件148联接的状态下,当操作员将手柄230沿正向(沿S方向)从第二转动位置(下文称为分离转动位置(见图17))转动到第一转动位置(下文称为接触转动位置(见图16))时,接触分离机构170使中间转印带32移动而与图像承载体18接触,如图16所示。更具体地,当手柄230沿正向转动到接触转动位置时,杆136旋转,如上所述,在多色转印模式下,调节辊82和一次转印辊34Y、34M、34C和34K与中间转印带32接触,以使中间转印带32与图像承载体18接触(见图2)。在单色转印模式下,当杆136旋转时,一次转印辊34K与中间转印带32接触,并且使中间转印带32与相应的图像承载体18接触(图3)。在主体侧联接件210与转印单元侧联接件148联接的状态下,当操作员使手柄230沿反向(沿-S方向)从接触转动位置转动到分离转动位置时,接触分离机构170将中间转印带32与图像承载体18分离,如图17所示。更具体地,当手柄230沿反向转动到分离转动位置时,杆136旋转,并且如上所述,调节辊82和一次转印辊34Y、34M、34C和34K从中间转印带32退避,以使中间转印带32与图像承载体18分离(见图4和图5)。当在主体侧联接件210与转印单元侧联接件148联接的状态下沿正向(沿S方向)转动手柄230时,如图18所示,与手柄230共同旋转的主体侧联接件210的受限制面218A沿主体侧联接件210的周向与接收部件240的限制体244接触。因此,正向转动(沿S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并且手柄230和主体侧联接件210置于接触转动位置处。如图18和图19所示,在接触转动位置处,主体侧联接件210的受限制面218D沿主体侧联接件210的轴向与接收部件240的限制体244接触。这限制了主体侧联接件210沿X方向的移动。也就是说,防止主体侧联接件210移动到退避位置。
在主体侧联接件210与转印单元侧联接件148联接的状态下,当沿反向(沿-S方 向)转动手柄230时,如图20和图21所示,与手柄230共同旋转的主体侧联接件210的受 限制面218B沿主体侧联接件210的周向与接收部件240的限制体244接触。这限制了反 向转动,并且手柄230和主体侧联接件210被置于分离转动位置处。在分离转动位置处,主 体侧联接件210的受限制面218D不受接收部件240的限制体244的限制,并且主体侧联接 件210能够沿X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允许主体侧联接件210移动到退避位置。
此外,当在分离转动位置处移除下述色调剂瓶260时,如图22和图23所示,通过 压缩弹簧204的偏压力使主体侧联接件210移动到退避位置。当主体侧联接件210的受限 制面218E与接收部件240的限制体244接触时,限制主体侧联接件210沿X方向移动而超 过预定的退避位置。
当主体侧联接件210处于退避位置时,与手柄230共同旋转的主体侧联接件210 的受限制面218C沿主体侧联接件210的周向与接收部件240的限制体244接触,从而限制 手柄230转动至接触转动位直。
手柄230还包括限制部238,在手柄230处于接触转动位置(见图25)的状态下, 限制部238限制下述色调剂瓶260沿X方向的移动。
移除装置160和移除装置161的具体结构
接下来,将对移除装置160和移除装置161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单元16Y、16M、16C和16K中的每个中的移除装置160包括 壳体162,其收容移除装置160的各部件;移除部件164,其设置在壳体162中以通过与图像 承载体18接触来移除残留在相应的图像承载体18上的残余色调剂;以及传送部件166,其 设置在壳体162中以将由移除部件164移除的残余色调剂传送到下述色调剂瓶260 (见图 25)。
壳体162具有在与图像承载体18相对的位置处(在图像承载体18 —侧)敞开的 开口 162A。在壳体162中,设置有容纳空间K以接收由移除部件164移除的残余色调剂。
移除部件164以其末端与图像承载体18相接触的方式设置在壳体162的开口 162A处。例如,移除部件164是通过由橡胶制成的刮板形成的,通过与图像承载体18接触 来刮除图像承载体18上的残余色调剂。由移除部件164移除的残余色调剂例如由于其自 身的重量而被容纳在壳体162中的容纳空间K中。
由于图像形成单元16Y、16M、16C和16K中的移除装置160具有相似的结构,因此 图1中省略了图像形成单元16Y、16M和16C中的移除装置160的部件的附图标记。
一次转印单元21中的移除装置161包括壳体163,其收容移除装置161的各部 件;移除部件165,其设置在壳体163中以通过与中间转印带32接触来移除残留在中间转 印带32上的残余色调剂;以及传送部件166,其设置在壳体163中以将由移除部件165移 除的残余色调剂传送到下述色调剂瓶260 (见图25)。
壳体163具有在与中间转印带32相对的位置处(在中间转印带32 —侧(Z方向 侧))敞开的开口 163A。在壳体163中,设置有容纳空间K以容纳由移除部件165移除的残 余色调剂。
移除部件165以其末端与中间转印带32相接触的方式设置在壳体163的开口 163A处。例如,移除部件165是通过由橡胶制成的刮板形成的,通过与中间转印带32接触来刮除中间转印带32上的残余色调剂。由移除部件165移除的残余色调剂例如由于其自身的重量而被容纳在壳体163中的容纳空间K中。如图24所示,每个图像形成单元16Y、16M、16C和16K包括沿水平方向(X方向)从移除装置160的壳体162伸出的排出管68。排出管68与壳体162中的容纳空间K连通(见图1),并且容纳在壳体162中的容纳空间K中的残余色调剂流入排出管68中。如图24和图6所示,一次转印单元21中的移除装置161包括沿水平方向(X方向)从壳体163伸出的排出管68。排出管68与壳体163中的容纳空间K连通(见图1),并且容纳在壳体163中的容纳空间K中的残余色调剂流入排出管68中。设置在壳体162和163 (见图1)中的每个中的传送部件166的一端(X方向侧端)位于排出管68中。也就是说,传送部件166从壳体162 (移除装置161中的壳体163)中的容纳空间K(见图1)延伸到排出管68中。例如,传送部件166包括围绕旋转轴螺旋形成的螺旋部件。通过从未示出的电动机接收到的旋转力使传送部件166旋转,以将残余色调剂从壳体162 (移除装置161中的壳体163)中的容纳空间K (见图1)传送到排出管68中。在排出管68的X方向侧端的下侧(-Y方向侧)设置有排出口 69。由传送部件166传送的残余色调剂从排出口 69排出。通过未示出的开闭部件使排出口 69打开和闭合。色调剂瓶260的结构如图25和图26所示,色调剂瓶260可拆除地安装在装置主体IOA的X方向侧。色调剂瓶260用作对中间转印带32移除的显影剂进行收容的容器的实例。色调剂瓶260包括壳体268,壳体268容纳从排出管68的排出口 69 (见图24)排出的残余色调剂。壳体268具有用于在安装和拆除色调剂瓶260时以供抓握的抓握部266。如图27所示,壳体268具有用作固定部件的两个闩锁265,该两个闩锁265可拆除地固定至装置主体10A。闩锁265允许色调剂瓶260安装至装置主体IOA以及从装置主体IOA拆除。壳体268的-X方向侧面具有供排出管68插入的插孔269。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五个插孔269沿排出管68的布置方向H(见图24)布置在与多个排出管68相对应的位置处。因此,五个排出管68—起(一次)插入相应的插孔269中。插孔269成形为沿厚度方向贯通壳体268的侧壁268A设置的圆孔。密封部件267设置在插孔269的边缘处,以对插入插孔269的排出管68和壳体268的侧壁268A之间的部分进行密封。以此方式,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一次转印单元21中用作沿X方向伸出的插入部件的排出管68插入色调剂瓶260的插孔269中。因此,在色调剂瓶260从装置主体IOA拆除的状态下(即,在排出管68不插入插孔269中的状态下),允许从装置主体IOA拆除一次转印单元21。也就是说,可能与一次转印单元21 (中间转印带32) —起对从装置主体IOA取出的受干涉部件(排出管68)产生干涉的干涉部件(色调剂瓶260)从该受干涉部件退避。盖270设置在装置主体IOA的X方向侧。盖270用作开闭部的实例,该开闭部覆盖与装置主体IOA附接的色调剂瓶260。盖270的下部由装置主体IOA支撑为能够绕着Z方向转动。通过绕着下部转动盖270的上部,装置主体IOA的X方向侧被敞开。在盖270的打开状态下,色调剂瓶260沿X方向和-X方向附接至装置主体IOA或从装置主体IOA拆除。如图25和图26所示,在盖270的打开状态下,手柄230暴露到外部并且可以转动。
色调剂瓶260具有受限制部264,通过手柄230的限制部238来限制受限制部264 的移动。在色调剂瓶260附接至装置主体IOA的状态下,当手柄230从分离转动位置(见 图26)转动到接触转动位置(见图25)时,手柄230的限制部238覆盖X方向侧的色调剂 瓶260的受限制部264,从而色调剂瓶260沿X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
如图28所示,色调剂瓶260具有用作挤压部的挤压肋状件262,该挤压肋状件262 与摆动部件250的受挤压部254抵压。在装置主体IOA的X方向侧设置有切除部274,以使 挤压肋状件262与色调剂瓶260安装至装置主体IOA相关联地插入切除部274中。当色调 剂瓶260安装至装置主体IOA时,挤压肋状件262与摆动部件250的受挤压部254相抵压。
如图25和图26所示,盖270具有肋状件272。当手柄230处于分离转动位置时, 肋状件272与手柄230接触以防止盖270关闭装置主体10A,并且当手柄230处于接触转动 位置时,肋状件272不与手柄230接触并且允许盖270关闭装置主体10A。
一次转印单元21的操作
接下来,作为一次转印单元21的操作,将对从多色转印模式转换到单色转印模 式、从单色转印模式转换到退避模式以及从多色转印模式转换到退避模式进行说明。
如图2和图6所示,在用于输出多颜色图像的多色转印模式下,与各颜色相对应的 一次转印辊34与中间转印带32的背面相接触。
也就是说,调节辊82和一次转印辊34Y、34M和34C位于第一位置处,并且一次转 印辊34K位于第三位置处。从张紧辊40向中间转印带32上施加张力。
第一移动部件112的接触面124与凸轮部件126的短直径侧相接触,并且第一移 动部件112的接触面144和第二移动部件132的接触面140与凸轮部件142的短直径侧相 接触。
例如,当用户操作未示出的操作面板以将此状态转换到用于输出单色(黑白)图 像的单色转印模式时,根据来自未示出的控制器的指令,从驱动源向杆116传递驱动力。通 过驱动力的传递,杆116旋转以使凸轮部件126转动180度。
如图3和图7所示,当凸轮部件126转动180度时,凸轮部件126的外周表面挤压 接触面124,凸轮部件126的长直径侧与接触面124形接触,并且第一移动部件112沿第一 方向朝向张紧辊40移动。
当第一移动部件112沿第一方向移动时,挤压力经由设置在第一移动部件112上 的突出部122和突出部120传递到支撑部件84和支撑部件72。然后,支撑部件84和支撑 部件72分别绕着转轴86和转轴74转动,并且调节辊82和一次转印辊34Y、34M和34C置 于从中间转印带32退避的第二位置处。
通过在此状态下输出图像,在片材P上形成单色图像。
此外,在此状态(单色转印模式)下,当操作员(用户)打开盖270并且将手柄 230 (沿反向)从接触转动位置(见图25)转动到分离转动位置(见图26)时,如图4和图 8所示,凸轮部件142转动90度。当凸轮部件142转动90度时,凸轮部件142的外周表面 挤压接触面140,凸轮部件142的长直径侧与接触面140接触,并且第二移动部件132沿第 一方向朝向驱动棍36移动。
当第二移动部件132沿第一方向移动时,挤压力经由设置在第二移动部件132上 的突出部146和突出部138传递到支撑部件98和保持部件90。然后,支撑部件98绕着转轴102转动,一次转印辊34K置于第四位置处,并且保持部件90绕着转轴92转动,以使施加到中间转印带32的张力被释放。结果,中间转印带32与图像承载体18分离。以此方式,多色转印模式转换为单色模式,此外,单色转印模式转换为退避模式,在所述退避模式下所有的一次转印辊34从中间转印带32退避。作为对比,当在多色转印模式下操作员(用户)打开盖270并且将手柄230 (沿反向)从接触转动位置(见图25)转动到分离转动位置(见图26)时,如图5和图9所示,凸轮部件142转动90度。当凸轮部件142转动90度时,凸轮部件142的外周表面挤压接触面140,凸轮部件142的长直径侧与接触面140接触,并且第二移动部件132沿第一方向朝向驱动辊36移动。当第二移动部件132沿第一方向移动时,挤压力经由设置在第二移动部件132上的突出部146和突出部138传递到支撑部件98和保持部件90。然后,支撑部件98绕着转轴102转动,一次转印辊34K置于第四位置处,并且保持部件90绕着转轴92转动,以使施加到中间转印带32上的张力被释放。此外,当凸轮部件142转动90度时,凸轮部件142的外周表面挤压接触面144,凸轮部件142的长直径侧与接触面144接触,并且第一移动部件112沿第一方向朝向张紧辊40移动。当第一移动部件112沿第一方向移动时,挤压力经由设置在第一移动部件112上的突出部122和突出部120传递到支撑部件84和支撑部件72。然后,支撑部件84和支撑部件72分别绕着转轴86和转轴74转动,并且调节辊82和一次转印辊34Y、34M和34C置于从中间转印带32退避的第二位置处。结果,中间转印带32与图像承载体18分离。以此方式,多色转印模式直接转换到退避模式。如图1所示,在转换到退避模式完成的状态下,一次转印单元21从装置主体IOA拆除。为了将一次转印单元21安装到装置主体IOA中,执行与上述程序相反的程序。下面将对将一次转印单元21安装到装置主体IOA上以及从装置主体IOA拆除一次转印单元21的具体操作进行说明。如上所述,第一切换机构110和第二切换机构130允许一次转印辊34从多色转印模式和单色转印模式直接转换到退避模式。当一次转印辊34转换到退避模式时,通过张紧辊40施加到中间转印带32的张力被释放。因此,抑制了中间转印带32的卷曲,并且延长了中间转印带32的使用寿命。调节辊82与第一切换机构110从多色转印模式向单色转印模式的切换或者第二切换机构130从多色转印模式向退避模式的切换相关联地从中间转印带32的背面退避。因此,抑制了对中间转印带32的背面的损坏。一次转印单元21的安装和拆除操作接下来,将对一次转印单元21的安装和拆除操作进行说明。为了从装置主体IOA拆除一次转印单元21,首先,打开盖270以使装置主体IOA的X方向侧敞开。接下来,操作员(用户)将手柄230 (沿反向)从接触转动位置(见图25)转动到分离转动位置(见图26)。因此,主体侧联接件210从接触转动位置转动到分离转动位置,多色转印模式或单色转印模式转换到退避模式,并且中间转印带32与图像承载体18分离,这如上所述。此外,手柄230的限制部238从色调剂瓶260的受限制部264退避,从而允许拆除色调剂瓶260。接下来,操作员(用户)沿X方向移动色调剂瓶260并且从装置主体IOA拆除色调剂瓶260。因此,一次转印单元21的排出管68从色调剂瓶260的插孔269中抽出。此外,通过压缩弹簧204的偏压力使主体侧联接件210移动到退避位置,并且与转印单元侧联接件148分离。通过打开盖部150来使装置主体IOA的顶部敞开,并且在图1中沿斜向左上方向从装置主体IOA拆除一次转印单元21。以此方式,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当中间转印带32从装置主体IOA拆除时,主体侧联接件210从转印单元侧联接件148退避。因此,抑制了主体侧联接件210和转印单元侧联接件148之间的干涉。此外,由于排出管68从色调剂瓶260的插孔269中抽出,抑制了排出管68和色调剂瓶260之间的干涉。为了将一次转印单元21安装到装置主体IOA中,首先,操作员(用户)通过装置主体IOA的敞开顶部沿图1中斜向右下方向插入一次转印单元21。接下来,操作员(用户)将色调剂瓶260沿-X方向附接至装置主体10A。因此,一次转印单元21的排出管68插入色调剂瓶260的插孔269中。而且,主体侧联接件210克服压缩弹簧204的偏压力而移动到联接位置,并且与转印单元侧联接件148联接。也就是说,在色调剂瓶260不附接至装置主体IOA的状态下,主体侧联接件210和转印单元侧联接件148未联接,并且因此,杆136不旋转,并且中间转印带32不会错误的接触到图像承载体18。由于通过安装色调剂瓶260来联接主体侧联接件210和转印单元侧联接件148,将主体侧联接件210和转印单元侧联接件148联接的操作不是独立于安装色调剂瓶260的操作而执行的。在退避位置处,主体侧联接件210与受限制面218C相接触,并且不会错误地转动到接触转动位置。接下来,操作员(用户)将手柄230 (沿正向)从分离转动位置(见图26)转动到接触转动位置(见图25)。因此,主体侧联接件210从分离转动位置转动到接触转动位置,并且中间转印带32与图像承载体18接触。此外,手柄230的限制部238沿X方向覆盖色调剂瓶260的受限制部264,从而色调剂瓶260沿X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并且防止色调剂瓶260被拆除。因此,在中间转印带32与图像承载体18相接触的状态下,不会从装置主体IOA错误地拆除色调剂瓶260。最后,盖270被关闭以关闭装置主体IOA的X方向侧。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当手柄230处于分离转动位置时,因为肋状件272与手柄230相接触,因此盖270不关闭。因此,在中间转印带32与图像承载体18分离的状态下,盖270不会错误地关闭。出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面的说明。不意在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本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人能够为实现各种实施例理解本发明和各种适合于所构想的特定应用的修改。目的在于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承载体,其可旋转地设置在装置主体中以承载图像;转印体,由所述图像承载体承载的所述图像转印到所述转印体上,所述转印体在所述装置主体中设置为能够沿与所述图像承载体的旋转轴线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拆除;接触分离机构,其设置在所述转印体中,以使所述转印体移动而与所述图像承载体接触和分离;以及联接部件,其在所述装置主体中设置为沿着所述图像承载体的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与所述接触分离机构联接,其中,当所述联接部件在与所述接触分离机构联接的联接状态下沿正向转动到第一转动位置时,所述接触分离机构使所述转印体与所述图像承载体接触,并且当所述联接部件在所述联接状态下从所述第一转动位置沿反向转动到第二转动位置时,所述接触分离机构使所述转印体与所述图像承载体分离,并且所述联接部件沿着与所述联接部件联接到所述接触分离机构的联接方向相反的相反方向在所述第二转动位置处退避,从而允许拆除所述转印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二转动位置处沿所述相反方向退避的状态下,所述联接部件向所述第一转动位置的转动受到限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偏压部件,其在所述装置主体中设置为在所述第二转动位置处沿所述相反方向偏压所述联接部件;以及容器,其可移除地安装至所述装置主体以接收从所述转印体移除的显影剂,其中,当所述容器安装至所述装置主体时,所述联接部件克服所述偏压部件的偏压力而从在所述第二转动位置处从所述接触分离机构退避的退避位置被挤压到与所述接触分离机构联接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操作部,其设置在所述联接部件中以使所述联接部件沿正向和反向转动;以及限制部,其设置在所述操作部中以便当在所述容器安装至所述装置主体的状态下所述联接部件转动到所述第一转动位置时限制所述容器沿拆除方向的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开闭部,其可打开且可闭合地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中以对安装至所述装置主体的所述容器进行覆盖,当所述联接部件位于所述第二转动位置时,所述开闭部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的闭合受到限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承载体,其可旋转地设置在装置主体中以承载图像;转印体,其在装置主体中设置为能够沿与图像承载体的旋转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拆除;接触分离机构,其设置在转印体中以使转印体移动而与图像承载体接触和分离;以及联接部件,其在装置主体中设置为沿图像承载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与接触分离机构联接。当联接部件在与接触分离机构联接的联接状态下沿正向转动到第一转动位置时,接触分离机构使转印体与图像承载体接触,并当联接部件在联接状态下从第一转动位置沿反向转动到第二转动位置时,接触分离机构使转印体与图像承载体分离,并且联接部件沿与联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在第二转动位置处退避,从而允许拆除转印体。
文档编号G03G15/16GK102998926SQ201210061260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9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8日
发明者柴宏树, 饭田理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