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5516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主张2011年4月27日向日本专利局提出的日本特愿2011-098897号的优先权,并引用其全部公开的内容。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如下的图像形成装置,即,利用感光鼓(像载持体)将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架设于驱动辊、从动辊以及支承辊等多个辊而旋转的环状的转印带的表面之后,将该调色剂像二次转印于纸张,从而形成图像。
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具备将转印带向支承辊按压的二次转印辊,当一次转印调色剂像的转印带部分通过支承辊时,使纸张通过转印带与二次转印辊之间,来进行调色剂像的二次转印,从而在纸张上进行图像的形成。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将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纸张时,在转印带和二次转印辊紧密接触的转印夹紧部的入口附近,在纸张与转印带的空隙发生放电,由此会产生调色剂像紊乱、会发生转印飞散这种异常图像。尤其是在重量重并具有刚性的厚纸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由于被预先夹紧在转印带与二次转印辊之间而弯曲的厚纸的后端因复原的反作用,有时会与转印带碰撞,转印带因该碰撞的负载而向内侧弯曲,从而在厚纸与转印带之间产生空隙,因在该空隙发生放电,有时发生如上所述的异常图像。因此,为了减少如上所述的异常图像的发生,即使对转印带施加负载,只要转印带抵抗负载并进行稳定的驱动即可。例如,公知有如下的图像形成装置,S卩,在转印带的内侧配置具有高刚性的驱动带,该驱动带以在下面支承转印带的方式转动,由此使转印带的转动稳定(参照日本特开2010-72311 号公报)。另外,公知有如下的图像形成装置,S卩,在转印带和架设有该转印带的辊之间,配置环状的缓冲环部件,缓和了辊的高低差对转印带带来的影响(参照日本特开2009-63794号公报)。但是,所述专利文献(参照日本特开2010-72311号公报)的情况,由于与连结二次转印辊的轴心和对置辊的轴心的线大致垂直地被搬送的纸张被转印、夹紧,因此纸张不会被预先夹紧,因而不存在由于预先夹紧而产生弯曲的纸张因反作用与转印带碰撞的情况。另外,不是考虑对于驱动带支承着感光鼓侧的转印带,向二次转印辊附近的转印带施加的负载的对策的技术。另外,上述专利文献(参照日本特开2009-63794号公报)的情况,是用于将转印带表面的异物去除的清洁刮板与转印带良好地接触的技术,而不是考虑对于向二次转印辊附近的转印带施加的负载的对策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调色剂像紊乱、能够形成良好的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反映了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转印带,其将调色剂像一次转印于表面,并向规定方向转动;被按压辊,其架设所述转印带;架设辊,其在比所述被按压辊更靠上游侧架设所述转印带;以及二次转印辊,其将所述转印带朝向所述被按压辊按压,利用所述被按压辊和所述二次转印辊对所述转印带进行压接,并在所述转印带与所述二次转印辊之间夹紧纸张,在将所述调色剂像二次转印于所述纸张时,所述二次转印辊的上游侧的所述转印带的所述表面相对于连结所述被按压辊的轴心和所述二次转印辊的轴心的假想线所形成的角度小于90°,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环状的支承带,该支承带悬挂于所述被按压辊和所述架设辊的至少一者,所述支承带的一部分被夹持在该一者与所述转印带之间。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具备支承带变形部件,该支承带变形部件使所述支承带弹性变形,以便扩大位于所述被按压辊与所述架设辊之间的所述转印带的背面与所述支承带接触的范围。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地,所述支承带具有与所述转印带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地,所述支承带具有比所述转印带的宽度窄的宽度,且设置在相当于所述转印带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侧的位置。


利用如下所示的详细说明和附图,相信可以更完全地理解本发明。但这些并不限定本发明。其中图I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简要构成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支承带及其附近、并表示执行二次转印时的二次转印辊的配置的放大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支承带及其附近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支承带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支承带以及支承带变形部件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支承带以及支承带变形部件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支承带及其附近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支承带及支承带变形部件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支承带以及支承带变形部件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支承带及其附近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支承带以及支承带变形部件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支承带以及支承带变形部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说明。但在以下所述的实施方式中,为了实施本发明虽然附加了在技术性上优选的各种限定,但发明的范围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以及图示的例子。(实施方式I)图I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I的简要构成图。图像形成装置I具备复印功能和打印功能等,其中复印功能是从原稿读取图像,并将基于读取后的图像数据的图像形成在纸张P上并输出的功能,打印功能是从外部装置等接收含有图像数据的页面数据或含有各图像数据的图像形成条件等的任务数据,并将基于接收到的页面数据以及任务数据的图像形成在纸张P上并输出的功能。如图I所示,图像形成装置I构成为具备图像读取部10、图像形成部20、纸张收容部25、输送部30、操作部40以及控制部50等。
图像读取部10具备被称作ADF (Auto Document Feeder 自动输稿器)的自动送稿部11以及读取部12。读取部12通过CCD (Charge Coupled Device 电荷耦合器)对载置在作为读取部位的接触玻璃12a上的原稿d的图像进行读取。另外,载置于自动送稿部11的原稿托盘Ila的原稿d被输送至作为读取部位的接触玻璃12a上,通过CXD读取该原稿d的单面或双面的图像。此处,图像不局限于图形、照片等的图像数据,也包含文字、符号等的文本数据等。由图像读取部10读取出的图像(模拟图像信号)被输出到控制部50的CPU,在实施模拟处理、A/D转换处理、黑斑补偿、图像压缩处理等各种图像处理之后,色分解为Y(黄色)、M(品红色)、C(蓝绿色)、K(黑色)各种颜色,并作为数字的图像数据被输出至图像形成部20。图像形成部20基于输入的图像数据,进行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处理。图像形成部20构成为具备曝光单元2Y、2M、2C、2K ;显影单元3Y、3M、3C、3K ;作为像载持体的感光鼓4Y、4M、4C、4K ;带电部5Y、5M、5C、5K ;感光鼓用的清洁部6Y、6M、6C、6K ;一次转印辊7Y、7M、7C、7K ;转印带8 ;支承带18 ;转印带用的清洁装置9 ;二次转印单元21 ;以及定影部22等。在该图像形成部20中,转印带8 (支承辊81)和二次转印单元21 (二次转印辊2Ia)压接的部位作为向纸张P转印图像来进行图像形成的图像转印部发挥作用。曝光单元2Y、2M、2C、2K由LD等激光光源、多角镜、多个透镜等构成。曝光单元2Y、2M、2C、2K基于从控制部50输送来的图像数据,通过激光束对感光鼓4Y、4M、4C、4K的表面进行扫描曝光。通过该激光束的扫描曝光,而在由于带电部5Y、5M、5C、5K而带电的感光鼓4Y、4M、4C、4K上形成潜像,即写入图像。在感光鼓4Y、4M、4C、4K上形成的潜像通过基于调色剂的显影而被显影化,从而在各感光鼓4Y、4M、4C、4K上形成调色剂像,其中调色剂分别被保持于相对应的显影单元3Y、3M、3C、3K。利用一次转印辊7Y、7M、7C、7K,将形成并载持在感光鼓4Y、4M、4C、4K上的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在转印带8上。利用清洁部6Y、6M、6C、6K,将完成了调色剂像的转印的各感光鼓4Y、4M、4C、4K的表面的残留调色剂像去除。转印带8是架设于多个辊(例如,支承辊81、架设辊82、支撑辊83)并且可旋转地被支承的环状的带部件(环形带),伴随着辊的旋转而向图中顺时针方向转动。另外,架设辊82配置于比作为被按压辊的支承辊81更靠上游侧。该转印带8被一次转印辊7Y、7M、7C、7K按压于各自的感光鼓4Y、4M、4C、4K。由此显影于各感光鼓4Y、4M、4C、4K的表面的各调色剂像,在各一次转印辊7Y、7M、7C、7K的转印位置处被转印(一次转印)到转印带8的表面。另外,在作为被按压辊的支承辊81和二次转印单元21的二次转印辊21a的转印位置处,转印带8与纸张P压接,并向该纸张P转印(二次转印)通过一次转印所形成的调色剂像。而且,在利用二次转印单元21将调色剂像转印到纸张P之后,转印带8将纸张P以曲率以及静电的方式分离并将其向定影部22输送。
将调色剂像转印于纸张P后的转印带8,借助清洁装置9来去除残留调色剂等异物。另外,在转印带8的背面侧、且在架设了转印带8的支承辊81和架设辊82的至少一方悬挂有环状的支承带。如图2、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I中,支承带18悬挂于支承辊81,且被支承辊81插通的支承带18的一部分被夹持在支承辊81与转印带8之间。支承带18例如由导电性树脂(例如,聚酰亚胺(PI)、聚酰胺酰亚胺(PAI)、聚碳酸酯(PC)、聚苯硫醚(PPS))形成,是具有杨氏弹性模量为例如3 7[MPa/mm2]左右的弹性管状部件。如图3所示,该支承带18具有与转印带8的宽度几乎相同的宽度,其与该转印带8的背面抵接。即,支承带18遍及转印带8的宽度方向整个区域地与转印带8的背面抵接。而且,支承带18具有如下功能,即,在二次转印时将转印带8按压于纸张P等并使之不向支承辊81侧弯曲,从而使转印带8的转动轨迹稳定。如图2、图3所示,二次转印单元21具备二次转印辊2la、多个支撑辊21b、以及架设于二次转印辊21a和支撑辊21b且可旋转地被支承的环状带21c。利用未图示的驱动机构将该二次转印单元21构成为能够移动,在解除二次转印时,向支承辊81与二次转印辊21a离开的配置移动,在执行二次转印时,利用支承辊81和二次转印辊21a来压接转印带8、且移动到二次转印辊21a朝支承辊81按压转印带8的位置(参照图2)。而且,在该图像形成装置I中,二次转印单元21位于由支承辊81和二次转印辊21a来压接转印带8的位置,在转印带8与二次转印辊21a之间夹紧纸张P而将调色剂像二次转印于纸张P的状态下(参照图2),二次转印辊21a的上游侧中的转印带8的表面相对于连结支承辊81的轴心和二次转印辊21a的轴心的假想线L (或者假想面)所形成的角度0小于90。。由于二次转印辊21a的上游侧的转印带8的表面相对于所述的假想线L形成的角度0小于90°,从而在纸张P沿二次转印辊21a的周面被二次转印辊21a和转印带8预先夹紧之后,转移到基于支承辊81与二次转印辊21a的压接的转印夹紧。另外,在施加电压侧的支承辊81与接地侧的二次转印辊21a之间形成了电场的状态下进行转印夹紧,进行调色剂像的二次转印。定影部22使转印到纸张P的调色剂像定影。由此,调色剂像定影于纸张P从而形成图像。完成了利用该定影部22的定影处理的纸张P被排出到排纸托盘91。S卩,由图像形成部20进行的图像形成是指如下一系列动作,即,利用曝光单元Ti、2M、2C、2K在各感光鼓4Y、4M、4C、4K形成潜像,将使调色剂附着在所形成的潜像上而显影的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转印带8,进一步二次转印到纸张P,并利用定影部22将转印到该纸张P上的调色剂像定影。纸张收容部25构成为具备多个供纸托盘25a、25b、25c和供纸单元25d。在供纸托盘25a、25b、25c中,按照预先设定的种类收纳有根据纸张P的重量、尺寸等识别出的各种纸张。
供纸单元25d将收容于各供纸托盘的纸张P从最上部开始一张一张地向输送部30供纸。输送部30由输送路R和多对输送辊对(31、32、33)构成,其中输送路R从纸张收容部25朝向图像转印部(转印带8及二次转印单元21),多对输送辊对(31、32、33)配置于该输送路R,并用于将从纸张收容部25供纸的纸张P向图像转印部输送。另外,输送路R的一部分延伸至从图像转印部朝向排纸托盘91的路径、用于使纸张的表面背面反转的路径。尤其,输送部30具备作为输送辊对的阻挡辊32、环路辊31以及供纸用辊33,其中阻挡辊32在输送路R中配置于图像转印部(转印带8以及二次转印单元21)的上游侧且最靠近图像转印部,环路辊31在该阻挡辊32的上游侧相邻地配置,供纸用辊33配置在该环路辊31与供纸托盘(供纸单元25d)之间。环路辊31具有矫正纸张P的弯曲(倾斜)的功能。具体而言,通过环路辊31后的纸张P碰触到停止状态的阻挡辊32。接着,碰触到该阻挡辊32的纸张P因进一步被环路辊31输送而弯曲,并沿着阻挡辊32的夹紧线矫正倾斜。阻挡辊32具有如下功能,即,该阻挡辊32边夹持准备形成图像而在输送途中的纸张P边向与纸张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摆动,从而进行纸张P相对于一次转印到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像的位置调整。操作部40例如构成为具备液晶显示面板和设置于该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画面上的触摸面板,通过对显示于液晶显示面板的各种操作键等进行触摸操作,来检测触摸面板被触摸指示了的位置,并向控制部50输出与检测出的位置对应的操作信号。另外,图像形成装置I具备对装置的各部分进行综合控制的控制部50,在该控制部50连接有图像读取部10、图像形成部20、输送部30、操作部40等。接下来,对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I中的转印带8的背面侧的支承带18的功能进行说明。在图像形成装置I中,解除二次转印时的二次转印单元21向支承辊81与二次转印辊21a分离的配置移动。而且,如图2所示,在执行二次转印时,二次转印单元21向利用支承辊81和二次转印辊21a来压接转印带8的位置移动。此时,与转印带8 一起被支承辊81和二次转印辊21a压接的支承带18紧贴转印带8的背面。如此,二次转印单元21位于利用支承辊81和二次转印辊21a来压接转印带8的位置,当在转印带8与二次转印辊21a之间夹紧纸张P并在纸张P 二次转印调色剂像时,因为支承带18紧贴于转印带8的背面,所以即使转印带8被按压到纸张P等,转印带8也不会向支承辊81侧弯曲。S卩,在利用二次转印单元21和转印带8夹紧输送路R所输送的纸张P之后,当从输送路R的引导件G抽出该纸张P后,即使厚纸等具有刚性的纸张P的后端由于复原的反作用而碰撞转印带8,转印带8也会被转印带18支承而不会向支承辊81侧弯曲,从而不会扰乱转印带8的转动轨迹。而且,只要转印带8不向支承辊81侧弯曲,其转动轨迹稳定,则在纸张P与转印带8之间就不会产生引起放电的空隙,因此不会产生放电引起的调色剂像 紊乱,能够进行良好地完成了二次转印的、适宜的图像形成。相对于此,如以往那样,在与被支承辊81和二次转印辊21a压接的转印带8的背面侧对应的位置未设置支承带18的情况下,在具有刚性的纸张P的后端与转印带8碰撞时,转印带8有时会弯曲3 5mm,在纸张P与转印带8之间产生的空隙发生放电,从而产生由放电引起的调色剂像紊乱,导致发生了异常图像。如上所述,实施方式I的图像形成装置I具备与转印带8的背面紧贴并支承的支承带18,以便在二次转印时将转印带8按压到纸张P等而转印带8不会向支承辊81侧弯曲,因此即使厚纸等具有刚性的纸张P的后端与转印带8碰撞,转印带8也不会向支承辊81侧弯曲,从而能够不扰乱转印带8的转动轨迹。如此,通过具备支承带18,能够在二次转印时使转印带8的转动轨迹稳定,不会在纸张P与转印带8之间产生引起放电的空隙,从而能够抑制由放电引起的调色剂像紊乱,进而图像形成装置I能够进行良好的图像形成。另外,如图3所示,支承带18优选具有与转印带8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并遍及转印带8的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地与其背面抵接。然而,当从输送路R的引导件G抽出厚纸等具有刚性的纸张P后,在该纸张P的后端与转印带8碰撞的冲击集中在转印带8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侧的情况下,只要能够限制在该部分的转印带8的弯曲即可。如图4所示,在该情况,支承带18的宽度可以比转印带8的宽度窄,将该支承带18设置在相当于转印带8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侧的位置即可。另外,本实施方式I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如图5所示,亦优选具备支承带变形部件18a,该支承带变形部件18a与支承带18的外表面抵接,通过向接近悬挂有该支承带18的支承辊81的方向切换配置,来以挤压支承带18的方式使支承带18弹性变形。该支承带变形部件18a具有如下功能,即,通过按压支承带18的外表面,使支承带18弹性变形,从而使位于支承辊81与架设辊82之间的转印带8的背面与支承带18接触的范围扩大。支承带变形部件18a例如能够通过未图示的止动件(螺钉、销等)而固定于所期望的位置,能够根据支承带变形部件18a与支承辊81的距离来调整支承带18的变形量,从而能够调整转印带8的背面与支承带18的接触面积的大小。这样,若通过切换支承带变形部件18a的配置,使支承带18弹性变形,来扩大转印带8的背面与支承带18接触并紧贴的范围,则能够使转印带8不向支承辊81侧弯曲,从而能够更可靠地用支承带18进行支承,因此能够使转印带8的转动轨迹更加稳定。因此,能够更进一步使得在纸张P与转印带8之间不产生空隙,能够抑制由放电引起的调色剂像紊乱,并且能够进行更加良好的图像形成。另外,如图6所示,亦优选具备支承带变形部件18b,该支承带变形部件18b与支承带18的内表面抵接,通过向悬挂有该支承带18的支承辊81离开的方向切换配置,来以拉伸支承带18的方式使支承带18弹性变形。该支承带变形部件18b具有如下功能,即,通过按压支承带18的内表面,使支承带18弹性变形,从而使位于支承辊81与架设辊82之间的转印带8的背面与支承带18接触的范围扩大。支承带变形部件18b例如能够通过未图示的止动件(螺钉、销等)而固定于所期望的位置,能够根据支承带变形部件18b与支承辊81的距离来调整支承带18的变形量,从 而能够调整转印带8的背面与支承带18的接触面积的大小。这样,若通过切换支承带变形部件18b的配置,使支承带18弹性变形,来扩大转印带8的背面与支承带18接触并紧贴的范围,则能够使转印带8不向支承辊81侧弯曲,从而能够更可靠地用支承带18进行支承,因此能够使转印带8的转动轨迹更加稳定。因此,能够更进一步使得在纸张P与转印带8之间不产生空隙,能够抑制由放电引起的调色剂像紊乱,并且能够进行更加良好的图像形成。另外,当切换所述支承带变形部件18a或所述支承带变形部件18b的配置时,并不限定于使用未图示的止动件将支承带变形部件18a或支承带变形部件18b固定于所期望的位置来切换该配置。例如,也可以通过使配置切换机构部58工作,来切换支承带变形部件18a、18b的配置,以使得支承带18弹性变形,其中,配置切换机构部58使支承带变形部件18a、18b移动。图7表示图像形成装置I的控制系统。例如,如图7所示,图像形成装置I具有综合控制装置的各个部分的控制部50,在该控制部50连接有图像读取部10、图像形成部20、输送部30、操作部40、配置切换机构部58等。配置切换机构部58通过使与配置切换机构部58连结的支承带变形部件18a、18b、或被配置为能够传递配置切换机构部58的驱动力的支承带变形部件18a、18b向规定方向移动来切换其配置,从而使支承带18弹性变形。能够在配置切换机构部58使用例如由电机等使偏心轴旋转而使偏心凸轮工作的机构、齿轮齿条(rack and pinion)机构。控制部50 构成为具备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51、RAM (Random AccessMemory) 52 以及 ROM (Read Only Memory) 53。CPU51从保存于R0M53的系统程序以及从各种应用程序中读取指定的程序而在RAM52展开,利用和在RAM52展开了的程序的共同作业,来执行各种处理,并集中控制图像形成装置I的各部。RAM52例如为易失性存储器,具有保存由CPU51执行的各种程序、和这些各种程序所涉及的数据等的工作区域,并临时地存储其信息。R0M53例如存储能够用图像形成装置I (CPU51)执行的系统程序、由该系统程序执行的各种处理程序、以及在执行这些各种处理程序时所使用的数据等。例如,R0M53存储有厚纸打印模式程序等,在选择在厚纸等具有刚性的纸张P形成图像的“厚纸打印模式”的情况下,厚纸打印模式程序使配置切换机构部58工作而使支承带18弹性变形。存储于该R0M53的厚纸打印模式程序是使控制部50执行如下控制处理的程序,即至少在转印带8与二次转印辊2Ia之间夹紧纸张P (厚纸)的时刻使配置切换机构部58工作,以便切换支承带变形部件18a、18b的配置。另外,若CPU51执行厚纸打印模式程序,则控制部50使配置切换机构部58工作,切换支承带变形部件18a、18b的配置,从而使支承带18弹性变形。例如,只要是能够选择对复印纸张(优质纸)等普通纸实施打印的“普通纸打印模式”、和对重量重的厚纸实施打印的“厚纸打印模式”,并且可以在各个模式下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1,就能够在“普通纸打印模式”下不使配置切换机构部58工作,而在“厚纸打印模式”下使配置切换机构部58工作,切换支承带变形部件18a、18b的配置,使支承带18弹性变形。
这样,只要通过在刚性高的厚纸实施打印时选择“厚纸打印模式”,使配置切换机构部58工作,来切换支承带变形部件18a、18b的配置,使支承带18弹性变形,以使转印带8的背面和支承带18接触并紧贴的范围扩大,就能够利用支承带18来支承转印带8以使之不向支承辊81侧弯曲,从而能够使转印带8的转动轨迹更加稳定。另外,能够使得在纸张P与转印带8之间不产生空隙,抑制由放电引起的调色剂像紊乱,从而能够进行更加良好的图像形成。尤其,只有在厚纸打印时等、需要将转印带8按压在纸张P等而以使之不弯曲的方式进行支承的情况下,才使支承带18弹性变形,从而能够抑制对支承带18、被该支承带18按压的转印带8施加的负载。另外,减少对支承带18和转印带8施加的负载,抑制支承带
18、转印带8的恶化的进行,从而能够实现支承带18、转印带8的长寿命化。进一步,通过在转印带8与二次转印辊21a之间夹紧纸张P (厚纸)的时刻,以切换支承带变形部件18a、18b的配置的方式使配置切换机构部58工作,直至该纸张P在转印带8与二次转印辊21a之间通过为止,使支承带18弹性变形,从而进一步限制支承带18弹性变形的期间,能够进一步降低对支承带18、转印带8施加的负载,并能够实现支承带18、转印带8的长寿命化。这样,若只有在厚纸打印时使配置切换机构部58工作,而使支承带18弹性变形,则与利用未图示的止动件将支承带变形部件18a、18b固定在所期望的位置,来使支承带18持续地弹性变形相比,能够减少对支承带18和转印带8施加的负载,并能够实现支承带18和转印带8的进一步的长寿命化。(实施方式2)接下来,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另外,对与实施方式I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在图像形成装置I中的转印带8的背面侧,且在架设有转印带8的支承辊81和架设辊82的至少一个上悬挂环状的支承带。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2中,支承带28悬挂于架设辊82,并且被架设辊82插通后的支承带28的一部分被夹持在架设辊82与转印带8之间。支承带28例如由导电性树脂(例如,聚酰亚胺(PI)、聚酰胺酰亚胺(PAI)、聚碳酸酯(PC)、聚苯硫醚(PPS))形成,是具有杨氏弹性模量为例如3 7[MPa/mm2]左右的弹性管状部件。支承带28具有与转印带8的宽度几乎相同的宽度,其与该转印带8的背面抵接。SP,支承带28遍及转印带8的宽度方向整个区域地与转印带8的背面抵接。该支承带28具有如下功能,即,在二次转印时将转印带8按压于纸张P等并使之不向支承辊81侧(架设辊82侧)弯曲,从而使转印带8的转动轨迹稳定。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I中执行二次转印时,如图8所示,二次转印单元21向由支承辊81和二次转印辊21a来压接转印带8的位置移动。此时,被压接在架设辊82与转印带8之间的支承带28紧贴转印带8的背面。这样,二次转印单元21位于由支承辊81和二次转印辊21a来压接转印带8的位置,在转印带8与二次转印辊21a之间夹紧纸张P并将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纸张P时,支承带28紧贴于转印带8的背面,从而即使转印带8被纸张P推压等,转印带8也不会向支承 辊81以及架设辊82侧弯曲。S卩,在用二次转印单元21和转印带8夹紧输送路R所输送的纸张P之后,当从输送路R的引导件G抽出该纸张P后,即使厚纸等具有刚性的纸张P的后端由于复原的反作用而碰撞转印带8,转印带8也会被转印带28支承而不会向支承辊81以及架设辊82侧弯曲,从而不会扰乱转印带8的转动轨迹。而且,若转印带8不向支承辊81以及架设辊82侧弯曲,并且其转动轨迹稳定,则在纸张P与转印带8之间不会产生引起放电的空隙,因此,不会产生放电引起的调色剂像紊乱,能够进行良好地完成了二次转印的、适宜的图像形成。如上所述,实施方式2的图像形成装置I具备紧贴与于转印带8的背面进行支承的支承带28,以便在二次转印时转印带8被纸张P按压等而转印带8不会向支承辊81以及架设辊82侧弯曲,因此即使厚纸等具有刚性的纸张P的后端碰撞到转印带8,转印带8也不会向支承辊81以及架设辊82侧弯曲,从而能够不扰乱转印带8的转动轨迹。这样,通过具备支承带28,能够在二次转印时使转印带8的转动轨迹稳定,而在纸张P与转印带8之间不会产生引起放电的空隙,从而能够抑制由放电引起的调色剂像紊乱,进而图像形成装置I能够进行良好的图像形成。另外,支承带28优选具有与转印带8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并遍及转印带8的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地与其背面抵接。然而,当从输送路R的引导件G抽出厚纸等具有刚性的纸张P后,在该纸张P的后端与转印带8碰撞的冲击集中在转印带8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侧的情况下,只要能够限制在该部分的转印带8的弯曲即可。在该情况,支承带28的宽度可以比转印带8的宽度窄,将该支承带28设置于相当于转印带8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侧的位置即可。另外,本实施方式2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如图9所示,亦优选具备支承带变形部件28a,该支承带变形部件28a与支承带28的外表面抵接,通过向接近悬挂有该支承带28的架设辊82的方向切换配置,而以挤压支承带28的方式使支承带28弹性变形。该支承带变形部件28a具有如下功能,即,通过按压支承带28的外表面而使支承带28弹性变形,以使位于支承辊81与架设辊82之间的转印带8的背面与支承带28接触的范围扩大。
支承带变形部件28a例如能够通过未图示的止动件(螺钉、销等)固定于所期望的位置,能够根据支承带变形部件28a与架设辊82的距离来调整支承带28的变形量,从而能够调整转印带8的背面与支承带28的接触面积的大小。这样,若通过切换支承带变形部件28a的配置,来使支承带28弹性变形,而扩大转印带8的背面与支承带28接触并紧贴的范围,则能够使转印带8不向支承辊81以及架设辊82侧弯曲,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利用支承带28来支承,并且能够使转印带8的转动轨迹更加稳定。因此,更加能够使得在纸张P与转印带8之间不产生空隙,能够抑制由放电引起的调色剂像紊乱,并且能够进行更加良好的图像形成。另外,如图10所示,亦优选具备支承带变形部件28b,该支承带变形部件28b与支承带28的内表面抵接,通过向离开悬挂有该支承带28的架设辊82的方向切换配置,而以拉伸支承带28的方式使支承带28弹性变形。
该支承带变形部件28b具有如下功能,即,通过按压支承带28的内表面,使支承带28弹性变形,从而使位于支承辊81与架设辊82之间的转印带8的背面接触支承带28的范围扩大。支承带变形部件28b例如能够通过未图示的止动件(螺钉、销等)固定于所期望的位置,能够根据支承带变形部件28b与架设辊82的距离来调整支承带28的变形量,从而能够调整转印带8的背面与支承带28的接触面积的大小。这样,若通过切换支承带变形部件28b的配置,来使支承带28弹性变形,而扩大转印带8的背面与支承带28接触并紧贴的范围,则能够使转印带8不向支承辊81以及架设辊82侧弯曲,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利用支承带28来支承,并且能够使转印带8的转动轨迹更加稳定。因此,更加能够使得在纸张P与转印带8之间不产生空隙,能够抑制由放电引起的调色剂像紊乱,并且能够进行更加良好的图像形成。另外,当切换所述支承带变形部件28a或所述支承带变形部件28b的配置时,通过未图示的止动件将支承带变形部件28a、支承带变形部件28b固定于所期望的位置,来切换该配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使配置切换机构部58(参照图7)工作,来切换支承带变形部件28a、28b的配置,以使得支承带28弹性变形,其中,配置切换机构部58使支承带变形部件28a、28b移动。配置切换机构部58通过使支承带变形部件28a、28b向规定方向移动来切换其配置,从而使支承带28弹性变形,所述支承带变形部件28a、28b是与配置切换机构部58连结的支承带变形部件28a、28b,或者是被配置为能够传递配置切换机构部58的驱动力的支承带变形部件28a、28b。例如,若图像形成装置I能够选择在复印纸张(优质纸)等的普通纸实施打印的“普通纸打印模式”、和在重量重的厚纸实施打印的“厚纸打印模式”,并且可以在各个模式下形成图像,则能够在“普通纸打印模式”下不使配置切换机构部58工作,而在“厚纸打印模式”下使配置切换机构部58工作,切换支承带变形部件28a、28b的配置,而使支承带28弹性变形。这样,若通过在刚性高的厚纸实施打印时选择“厚纸打印模式”,使配置切换机构部58工作,而切换支承带变形部件28a、28b的配置来使支承带28弹性变形,以使转印带8的背面和支承带28接触并紧贴的范围扩大,则能够利用支承带28来支承转印带8,以使之不向支承辊81以及架设辊82侧弯曲,从而能够使转印带8的转动轨迹更加稳定。另外,能够使得在纸张P与转印带8之间不产生空隙,抑制由放电引起的调色剂像紊乱,从而能够进行更加良好的图像形成。另外,与实施方式I相同地,只有在厚纸打印等时、需要将转印带8按压在纸张P等而以使之不弯曲的方式进行支承的情况下,才使支承带28弹性变形,从而能够抑制对支承带28、被该支承带28按压的转印带8施加的负载。另外,减少对支承带28和转印带8施加的负载,而抑制支承带28、转印带8的恶化的进行,从而能够实现支承带28、转印带8的长寿命化。(实施方式3)
接下来,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另外,对与实施方式I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在图像形成装置I中的转印带8的背面侧,且在架设有转印带8的支承辊81和架设辊82上悬挂环状的支承带。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3中,具有在支承辊81和架设辊82上架设的支承带88,并且被支承辊81和架设辊82插通的支承带88的一部分,被夹持在支承辊81与转印带8之间、以及架设辊82与转印带8之间。支承带88例如由导电性树脂(例如,聚酰亚胺(PI)、聚酰胺酰亚胺(PAI)、聚碳酸酯(PC)、聚苯硫醚(PPS))形成,是具有杨氏弹性模量为例如3 7[MPa/mm2]左右的弹性管状部件。支承带88具有与转印带8的宽度几乎相同的宽度,其与该转印带8的背面抵接。SP,支承带88遍及转印带8的宽度方向整个区域地与转印带8的背面抵接。该支承带88具有如下功能,即,在二次转印时将转印带8按压于纸张P等并使之不向支承辊81侧弯曲,从而使转印带8的转动轨迹稳定。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I中执行二次转印时,如图11所示,二次转印单元21向由支承辊81和二次转印辊21a压接转印带8的位置移动。此时,被压接在支承辊81与转印带8之间、以及被压接在架设辊82与转印带8之间的支承带88紧贴转印带8的背面。这样,二次转印单元21位于由支承辊81和二次转印辊21a来压接转印带8的位置,在转印带8与二次转印辊21a之间夹紧纸张P而二次转印调色剂像到纸张P时,支承带88紧贴位于支承辊81与架设辊82之间的转印带8的背面,从而即使转印带8被纸张P推压等,转印带8也不会向支承辊81以及架设辊82侧弯曲。S卩,在利用二次转印单元21和转印带8夹紧输送路R所输送的纸张P之后,当从输送路R的引导件G抽出该纸张P后,即使厚纸等具有刚性的纸张P的后端由于复原的反作用而碰撞转印带8,转印带8也会被转印带88支承而不会向支承辊81以及架设辊82侧弯曲,从而不会扰乱转印带8的转动轨迹。而且,若转印带8不向支承辊81以及架设辊82侧弯曲,并且其转动轨迹稳定,则在纸张P与转印带8之间不会产生引起放电的空隙,因此不会产生放电引起的调色剂像紊乱,能够进行良好地完成了二次转印的、适宜的图像形成。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3的图像形成装置I具备与转印带8的背面紧贴并支承的支承带88,以便在二次转印时将转印带8按压到纸张P等而转印带8不会向支承辊81以及架设辊82侧弯曲,因此即使厚纸等具有刚性的纸张P的后端与转印带8碰撞,转印带8也不会向支承辊81以及架设辊82侧弯曲,从而能够不扰乱转印带8的转动轨迹。这样,通过具备支承带88,能够在二次转印时使转印带8的转动轨迹稳定,而在纸张P与转印带8之间不会产生引起放电的空隙,从而能够抑制由放电引起的调色剂像紊乱,进而图像形成装置I能够进行良好的图像形成。另外,支承带88优选具有与转印带8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并遍及转印带8的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地与其背面抵接。然而,当从输送路R的引导件G抽出厚纸等具有刚性的纸张P后,在该纸张P的后端与转印带8碰撞的冲击集中在转印带8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侧的情况下,只要能够限制在该部分的转印带8的弯曲即可。在该情况,支承带88的宽度可以比转印带8的宽度窄,将该支承带88设置于相当于转印带8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侧的位置即可。
另外,本实施方式3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如图12所示,亦优选具备支承带变形部件88a,该支承带变形部件88a与支承带88的外表面抵接,通过向接近悬挂有该支承带88的支承辊81和悬架辊82的至少一个的方向切换配置,而以挤压支承带88的方式使支承带88弹性变形。该支承带变形部件88a具有如下功能,即,通过按压支承带88的外表面,使支承带88弹性变形,从而使架设在支承辊81与架设辊82上的支承带88的张力提高。支承带变形部件88a例如能够通过未图示的止动件(螺钉、销等)固定于所期望的位置,能够根据支承带变形部件88a、支承辊81、架设辊82的距离或配置来调整支承带88的变形量,从而能够调整支承带88的张力。这样,若通过切换支承带变形部件88a的配置,来使支承带88弹性变形,来提高支承带88的张力,则能够使转印带8不向支承辊81以及架设辊82侧弯曲,从而能够利用具有更高支承力的支承带88来支承,并且能够使转印带8的转动轨迹更加稳定。因此,能够进一步使得在纸张P与转印带8之间不产生空隙,能够抑制由放电引起的调色剂像紊乱,并且能够进行更加良好的图像形成。另外,如图13所示,亦优选具备支承带变形部件88b,该支承带变形部件88b与支承带88的内表面抵接,通过向离开悬挂有该支承带88的支承辊81和架设辊82的至少一个的方向切换配置,而以拉伸支承带88的方式使支承带88弹性变形。该支承带变形部件88b具有如下功能,即,通过按压支承带88的内表面,使支承带88弹性变形,从而使悬挂在支承辊81与架设辊82上的支承带88的张力提高。支承带变形部件88b例如能够通过未图示的止动件(螺钉、销等)固定于所期望的位置,能够根据支承带变形部件88b、支承辊81、架设辊82的距离或配置来调整支承带88的变形量,从而能够调整支承带88的张力。这样,若通过切换支承带变形部件88b的配置,来使支承带88弹性变形,而提高支承带88的张力,则能够使转印带8不向支承辊81以及架设辊82侧弯曲,从而能够利用具有更高的支承力的支承带88来支承,并且能够使转印带8的转动轨迹更加稳定。因此,更加能够使得在纸张P与转印带8之间不产生空隙,能够抑制由放电引起的调色剂像紊乱,并且能够进行更加良好的图像形成。另外,当切换所述支承带变形部件88a或所述支承带变形部件88b的配置时,通过未图示的止动件将支承带变形部件88a、支承带变形部件88b固定于所期望的位置,来切换该配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使配置切换机构部58(参照图7)工作,来切换支承带变形部件88a、88b的配置,以使支承带88弹性变形,其中,配置切换机构部58使所述支承带变形部件88a、88b移动。配置切换机构部58通过使与配置切换机构部58连结的支承带变形部件88a、88b、或被配置为能够传递配置切换机构部58的驱动力的支承带变形部件88a、88b向规定方向移动来切换其配置,从而使支承带88弹性变形。例如,若图像形成装置I能够选择在复印纸张(优质纸)等的普通纸实施打印的“普通纸打印模式”、和在重量重的厚纸实施打印的“厚纸打印模式”,并且可以在各个模式下形成图像,则能够在“普通纸打印模式”下不使配置切换机构部58工作,而在“厚纸打印模式”下使配置切换机构部58工作,切换支承带变形部件88a、88b的配置,而使支承带88 弹性变形。这样,若通过在刚性高的厚纸实施打印时选择“厚纸打印模式”,使配置切换机构部58工作,而切换支承带变形部件88a、88b的配置来使支承带88弹性变形,以使支承带88的张力提高,则能够利用具有更高支承力的支承带88来支承转印带8,以使之不向支承辊81以及架设辊82侧弯曲,从而能够使转印带8的转动轨迹更加稳定。另外,能够使得在纸张P与转印带8之间不产生空隙,抑制由放电引起的调色剂像紊乱,从而能够进行更加良好的图像形成。另外,与实施方式I相同地,只有在厚纸打印等时、需要将转印带8按压在纸张P等而以使之不弯曲的方式进行支承的情况下,才使支承带88弹性变形,从而能够抑制对支承带88、被该支承带88按压的转印带8施加的负载。另外,减少对支承带88和转印带8施加的负载,而抑制支承带88、转印带8的恶化的进行,从而能够实现支承带88、转印带8的长寿命化。另外,本发明的应用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转印带,其将调色剂像一次转印于表面,并向规定方向转动; 被按压辊,其架设所述转印带; 架设辊,其在比所述被按压辊更靠上游侧架设所述转印带;以及 二次转印辊,其将所述转印带朝向所述被按压辊按压, 利用所述被按压辊和所述二次转印辊对所述转印带进行压接,并在所述转印带与所述二次转印辊之间夹紧纸张,在将所述调色剂像二次转印于所述纸张时,所述二次转印辊的上游侧的所述转印带的所述表面相对于连结所述被按压辊的轴心和所述二次转印辊的轴心的假想线所形成的角度小于90°, 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环状的支承带,该支承带悬挂于所述被按压辊和所述架设辊的至少一者,所述支承带的一部分被夹持在该一者与所述转印带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支承带变形部件,该支承带变形部件使所述支承带弹性变形,以便扩大位于所述被按压辊与所述架设辊之间的所述转印带的背面与所述支承带接触的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带变形部件与所述支承带的外表面抵接,通过向接近悬挂所述支承带的辊的方向切换配置,使所述支承带弹性变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带变形部件与所述支承带的内表面抵接,通过向离开悬挂所述支承带的辊的方向切换配置,使所述支承带弹性变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配置切换机构部,其切换所述支承带变形部件的配置,以使所述支承带弹性变形;和控制部,其至少在所述转印带与所述二次转印辊之间夹紧所述纸张的时刻,以切换所述支承带变形部件的配置的方式控制所述配置切换机构部。
6.根据权利要求I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带具有与所述转印带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I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带具有比所述转印带的宽度窄的宽度,且设置在相当于所述转印带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侧的位置。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转印带,其将调色剂像一次转印于表面,并向规定方向转动; 被按压辊,其架设所述转印带; 架设辊,其在比所述被按压辊更靠上游侧架设所述转印带;以及 二次转印辊,其将所述转印带朝向所述被按压辊按压, 利用所述被按压辊和所述二次转印辊对所述转印带进行压接,并在所述转印带与所述二次转印辊之间夹紧纸张,在将所述调色剂像二次转印于所述纸张时,所述二次转印辊的上游侧的所述转印带的所述表面相对于连结所述被按压辊的轴心和所述二次转印辊的轴心的假想线所形成的角度小于90°,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悬挂于所述被按压辊和所述架设辊的环状的支承带,该支承带的一部分被夹持在所述被按压辊与所述转印带、以及所述架设辊与所述转印带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支承带变形部件,该支承带变形部件使所述支承带弹性变形,以便提高悬挂于所述被按压辊和所述架设辊的所述支承带的张力。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带变形部件与所述支承带的外表面抵接,通过向接近所述被按压辊和所述架设辊中至少一方的方向切换配置,使所述支承带弹性变形。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带变形部件与所述支承带的内表面抵接,通过向离开所述被按压辊和所述架设辊中至少一方的方向切换配置,使所述支承带弹性变形。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配置切换机构部,其切换所述支承带变形部件的配置,以使所述支承带弹性变形;和 控制部,其至少在所述转印带与所述二次转印辊之间夹紧所述纸张的时刻,以切换所述支承带变形部件的配置的方式控制所述配置切换机构部。
13.根据权利要求8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带具有与所述转印带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
14.根据权利要求8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带具有比所述转印带的宽度窄的宽度,且设置在相当于所述转印带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侧的位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转印带,其将调色剂像一次转印于表面并向规定方向转动;被按压辊,其架设有所述转印带;架设辊,其在比所述被按压辊更靠上游侧架设有所述转印带;以及二次转印辊,其将所述转印带朝向所述被按压辊按压,利用所述被按压辊和所述二次转印辊对所述转印带进行压接,在所述转印带与所述二次转印辊之间夹紧纸张,并将所述调色剂像二次转印于所述纸张时,所述二次转印辊的上游侧的所述转印带的所述表面相对于连结所述被按压辊的轴心与所述二次转印辊的轴心的假想线所形成的角度小于90°,具备悬挂在所述被按压辊和所述架设辊的至少一者的环状的支承带,所述支承带的一部分被夹持在该一者与所述转印带之间。
文档编号G03G15/16GK102759873SQ201210127628
公开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7日
发明者山木秀郎, 西坂裕介, 西田聪 申请人: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