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807251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例如,作为现有技术的图像形成设备,已知在JP-A-0-268595(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和图2)(专利文献1)、JP-A-2006-133816(用于实施发明的最佳模式和图2)(专利文献2)、JP-A-2008-076499(用于实施发明的最佳模式和图4)(专利文献3)、JP-A-8-320604(实施例和图2)(专利文献4)、JP-A-2001-337538(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和图2)(专利文献5)以及JP-A-11-052757(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和图1)(专利文献6)中描述的那些设备。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样一种技术,其中,考虑到这样的现象:当记录纸张穿过二次转印定影部时,冲击力作用在中间转印带上,带在带拉伸侧的拉伸强度突然增大,并且带在带松弛侧的拉伸强度突然减小,而通过借助第一拉伸强度波动吸收部防止带在带拉伸侧的拉伸强度增大以及通过借助第二拉伸强度波动吸收部防止在带在松弛侧的拉伸强度减小,来降低中间转印带的拉伸强度波动。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这样一种技术,其中,带驱动单元使围绕着包括驱动辊的多个辊而张设的环形带借助驱动辊以预定速度沿着预定方向运动,驱动辊被布置成靠近环形带的负荷波动的主要部分,因此,在没有使用例如带的弹性部件的情况下进行相对于负荷波动的驱动控制。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这样一种技术,其中,在转印辊和驱动辊之间设置有张紧辊,由于当纸张被传送且与转印辊发生接触或者被排出时的撞击而产生的振动由于中间转印带的拉伸强度波动而在没有直接传送到驱动辊的情况下通过弹簧吸收并且被减弱,并且特定频率的振动还能够借助动态减振器而减小。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这样一种技术,其中,感光鼓和带式转印单元借助单个驱动源来驱动,飞轮被固定到感光鼓的轴,飞轮被固定到带式转印单元的转印驱动辊 的轴,并且附连于转印驱动辊的飞轮相对于附连于感光鼓的飞轮的旋转能量增加。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这样一种技术,其中,作为旋转部件的转印材料传送带的旋转速度被设定成等于或大于作为图像承载体的中间转印带的旋转速度,并且转印材料传送带的驱动系统设有转矩限制器,该转矩限制器被构造成根据转印材料传送带的负荷转矩是否超过预定量来中断或连接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在专利文献6中,公开了这样一种技术,其中,转矩限制器将二次转印带在被挤压到中间转印带时的驱动转矩限制到二次转印带在离开中间转印带时的负荷转矩,因此,二次转印辊以等于或略大于中间转印带的速度以控制的方式旋转,并且二次转印辊的施加到中间转印带的负荷没有超过固定大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抑制由于厚记录材料进入转印部而产生的瞬时负荷波动,并且有利地保持转印的图像质量。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惯性构件包括:图像保持构件,在该图像保持构件保持图像;以及转印单元,该转印单元将保持在所述图像保持构件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其中,所述转印单元包括:转印辊,该转印辊布置成与所述图像保持构件相对,在所述转印辊和所述图像保持构件之间形成转印电场,并且将所述图像保持构件的图像转印到所述记录材料;驱动单元,该驱动单元向所述转印辊施加驱动力;转矩限制机构,该转矩限制机构设置在所述驱动单元和所述转印辊之间,并且限制作用在所述上的转矩的上限值;以及惯性构件,该惯性构件设置成增大相对于所述转印辊的惯性量,并且当利用所述转矩限制机构在所述转印辊上作用转矩的上限值时,所述惯性构件利用惯性使所述转印辊沿着所述图像保持构件和所述转印辊之间的速度差减小的方向运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保持构件,在该图像保持构件上保持图像;以及转印单元,该转印单元将保持在所述图像保持构件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其中,所述转印单元包括:转印辊,该转印辊布置成与所述图像保持构件相对,在所述转印辊和所述图像保持构件之间形成转印电场,并且将所述图像保持构件的图像转印到所述记录材料;驱动单元,该驱动单元向所述转印辊施加驱动力;一个或多个张紧辊,所述张紧辊布置成与所述转印辊分开, 并且设置成以旋转的方式被驱动;转印带,该转印带张设在所述转印辊和所述张紧辊上,并且借助所述转印辊的驱动旋转而循环;转矩限制机构,该转矩限制机构设置在所述驱动单元和所述转印辊之间,并且限制作用在所述转印辊上的转矩的上限值;以及惯性构件,该惯性构件设置成增大相对于所述张紧辊中至少任何一个张紧辊的惯性量,并且当利用所述转矩限制机构在所述转印辊上作用转矩的上限值时,所述惯性构件利用惯性使所述张紧辊沿着所述图像保持构件和所述转印带之间的速度差减小的方向运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在根据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转矩限制机构可以为使用转矩限制器的机构。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在根据第一方案至第三方案中任一方案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惯性构件可以为飞轮,所述飞轮被设置成与所述转印辊或所述张紧辊的支撑轴同轴,或者设置到经由传动构件连接的传动轴。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案,在根据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转矩限制机构可以设定作为驱动单元的马达的驱动电流的上限值,并且限制作用在所述转印辊或所述张紧辊上的转矩的上限值。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案,在根据第二方案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惯性构件可以设置在直径比所述转印辊的直径小的所述张紧辊中。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案,在根据第二方案或第六方案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转印带可以包括树脂带构件或者金属带构件。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案,在根据第一方案至第七方案中任一方案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记录材料可以包括基重大约为300gsm以上的记录材料。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抑制了由于厚记录材料进入转印部而产生的瞬时负荷波动,并且有利地保持了转印图像质量。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在带式转印单元中,抑制了由于厚记录材料进入转印部而产生的瞬时负荷波动,并且有利地保持了转印图像质量。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通过现有设备可以简单地限制相对于转印辊的转矩。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通过简单构造可以增大相对于要被施加惯性的转印辊或张紧辊的惯性量。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案,可以在没有附加转矩限制器的情况下简单地限制相对于 转印辊的转矩。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案,在带式转印单元中,与没有包括当前构造的方案相比,可以有效地增大间接地作用在转印辊上的惯性量,并且可以稳定记录材料进入转印部的引入操作。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案,在带式转印单元中,与没有包括当前构造的方案相比,由于惯性构件而产生的惯性作用可以经由张紧辊和转印带可靠地施加到转印辊。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案,抑制了由于基重为300gsm以上的厚记录材料进入转印部而产生的瞬时负荷波动,并且有利地保持了转印图像质量。附图说明根据以下附图将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图1A为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概要的一个实施例的说明图,并且图1B为示出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概要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说明图;图2为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整体构造的说明图;图3为示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转印单元的细节的说明图;图4A为示出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转矩限制器的实施例的说明图,并且图4B为示出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飞轮的实施例的说明图;图5A为示出其中纸张进入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转印单元的转印部的状态的说明图,并且图5B为示出当纸张已经进入转印单元的转印部的行为的说明图;图6A为示出根据对比实施方式1的转印单元的说明图,图6B为示出根据对比实施方式2的转印单元的说明图,并且图6C为示出根据对比实施方式3的转印单元的说明图;图7A为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2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主部分的说明图,并且图7B为示出马达驱动器的特性的说明图;图8为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3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整体构造的说明图;图9是示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3中使用的转印单元的细节的说明图;图10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4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整体构造的说明图;图11为示出进入转印单元的转印部的纸张类型和当纸张进入转印部时的负荷转矩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图12为示出根据实施例1的转印单元和根据对比例1的转印单元中的转印带的负荷波动的说明图;以及图13为示出设有飞轮的张紧辊的辊直径和在根据实施例1的转印单元中的转印带的负荷波动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概要图1A为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概要的一个实施例的说明图。在图1A中,图像形成设备包括保持有图像G的图像保持构件1和将保持于图像保持构件1上的图像G转印到记录材料10的转印单元2,其中,转印单元2包括:转印辊3,该转印辊3布置成与图像保持构件1相对,在该转印辊3和图像保持构件1之间形成转印电场,并且将图像保持构件1的图像G转印到记录材料10;驱动单元6,该驱动单元6向转印辊3施加驱动力;转矩限制机构7,该转矩限制机构7设置在驱动单元6和转印辊3之间,并且限制作用在转印辊3上的转矩的上限值;以及惯性构件8,该惯性构件8设置成增大相对于转印辊3的惯性量,并且在利用转矩限制机构7在转印辊3上作用转矩的上限值时,该惯性构件8利用惯性使转印辊3沿着图像保持构件1和转印辊3之间的速度差减小的方向运动。另外,在图1A中,图像保持构件1示出为带形,并且该图像保持构件1设置在辊形相对构件1a和转印辊3之间。当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就技术手段而言,图像保持构件1并不局限于其仅仅包括形成且保持图像G的图像形成和保持构件的方案。图像保持构件包括在将形成并保持在图像形成和保持构件上的图像G转印到记录材料10之前将图像G临时保持在中间转印构件上的方案。另外,转印单元2包括与图像保持构件1相对的转印辊3,并且例如,如果具有将惯性构件8附加到转印辊3的方案,则转印单元2可以包括具有将带架设在转印辊3上的方案的带式转印单元。另外,如果向转印辊3施加驱动力,则驱动单元6可以分别独立于图像保持构件1的驱动单元,或者驱动单元6可以被构造成也用于图像保持构件1的驱动系统。另外,转矩限制机构7可以设置在驱动单元6和转印辊3之间,转矩限制器可以 设置在转印辊3中或者设置成与转印辊3是分开的,或者可以设置这样的构件(例如,施加电流限值的元件),该构件限制作用在驱动单元6中的转印辊3上的转矩。而且,惯性构件8的一个代表方案为飞轮,该飞轮与转印辊3的旋转轴线同轴或者设置在经由诸如齿轮系之类的传动构件连接的传动轴上。然而,如果增大相对于转印辊3的惯性量,则可以适当地选择惯性构件8。另外,在利用转矩限制机构7在转印辊3上作用转矩的上限值时,惯性构件8需要利用惯性使转印辊3沿着图像保持构件1和转印辊3之间的速度差减小的方向运动。也就是说,由于转印辊3和图像保持构件1以存在速度差的方式被驱动,因此转矩的上限值始终作用在转印辊3上,并且在通常时间中,在包括转矩的上限值的情况下图像保持构件1侧的驱动系统负责驱动。另一方面,当作用较大负荷转矩时(诸如当厚记录材料10进入转印辊3时),在由于转矩限制机构7而不能遵循上述负荷波动的情况下转印辊3的旋转速度发生变化。然而,由于惯性构件8而产生的惯性量随着所述负荷波动而作用在转印辊3上,并且转印辊3的旋转速度波动减小。因此,在这一方面中,当厚记录材料10进入转印部时,相对于转印辊3的转矩不足被由于惯性而产生的摩擦力补偿,并且记录材料10被引入转印部中。另外,图1B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概要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1B中,图像形成设备包括保持有图像G的图像保持构件1和将保持在图像保持构件1上的图像G转印到记录材料10的转印单元2,其中,转印单元2包括:转印辊3,该转印辊3布置成与图像保持构件1相对,在该转印辊3和图像保持构件1之间形成电场,并且将图像保持构件1的图像G转印到记录材料10;驱动单元6,该驱动单元6向转印辊3施加驱动力;一个或多个张紧辊4,这一个或多个张紧辊4布置成与转印辊3分开并且设置成以旋转的方式被驱动;转印带5,该转印带5张设在转印辊3和张紧辊4上并且借助转印辊3的驱动旋转而循环;转矩限制机构7,该转矩限制机构7设置在驱动单元6和转印辊3之间并且限制作用在转印辊3上的转矩的上限值;以及惯性构件8,该惯性构件8设置成增大相对于至少一个张紧辊4的惯性量,并且在利用转矩限制机构7在转印辊3上作用转矩的上限值时利用惯性使张紧辊4沿着图像保持构件1和转印带5之间的速度差减小的方向运动。本实施例为在假设使用了带式转印单元2的方案的情况下将惯性构件8附加到张紧辊4上而不是转印辊3的方案。这里,与图1A所示的部件类似的部件如上所述。然而,与图1A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当转矩的上限值作用在转印辊3上时,由于惯性构件8产生的惯性量经由张紧辊4传送到转印带5,并且转印带5沿着图像保持构件1和转印带5之间的速度差减小的方向运动。而且,由于惯性构件8设置在张紧辊4中而不是转印辊3中,因此与将惯性构件8附加到转印辊3的方案相比,惯性构件8的安装空间的自由度增大,并且能够容易进行由于惯性构件8而产生的惯性量的设定。接着,将描述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部件的代表性方案或者期望方案。首先,作为转矩限制机构7的代表性方案,存在使用转矩限制器的机构。这里,作为转矩限制器,一方面不仅转矩限制器直接设置在来自驱动单元6的驱动轴和转印辊3的心轴之间或者经由诸如齿轮系的驱动传动构件而间接地设置,而且另一方面转矩限制器被结合在转印辊3中。另外,作为转矩限制机构7的另一个代表性方案,存在设定作为驱动单元6的马达的驱动电流的上限值并且限制作用在转印辊3上的转矩的上限值的机构。具体而言,作为驱动单元6的马达的电流控制方法用来对与作用在转印辊3上的转矩的上限值对应的电流进行限制。另外,作为转矩构件8的代表性方案,存在一飞轮,该飞轮设置成与转印辊3或张紧辊4的支撑轴同轴,或者设置到经由传动构件连接的传动轴。飞轮并不局限于盘状,只要飞轮具有增大相对于转印辊3或者张紧辊4的惯性量并且基本上一致地旋转的形状即可,并且可以适当地选择例如围绕着盘具有均匀切口部的形状。另外,作为在图1B中示出的带式转印单元的期望方案,存在惯性构件8设置在直径小于转印辊3的直径的张紧辊4中这样的方案。如本方案那样,如果惯性构件8被附加到直径小于转印辊3的直径的张紧辊4,则与将惯性构件8附加到转印辊3上的情况相比,可以进一步增大惯性量的增大率。而且,作为带式转印单元的另一个期望方案,存在转印带5由树脂形成或者包括金属带构件这样的方案。本方案期望的是由于惯性构件8而产生的惯性作用经由张紧辊4传送到转印带5并且转印带5向作为近似刚性构件的转印辊3施加惯性。而且,在本方案中,对于记录材料10,可以使用基重大约为300gsm以上的记录材料。在下文中,将基于在附图中示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1图像形成设备的整体构造图2为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中间转印式图像形成设备的整体构造的说明图。在图2中,在该中间转印式图像形成设备中,图像形成单元20(具体而言,20a至20d)并列地布置为四个图像形成部,在这些图像形成部中可以形成多个颜色成分(在本实施例中,洋红色(M),青色(C),黄色(Y)以及黑色(K))的图像,中间转印带30布置在每个图像形成单元20的下方,在形成于每个图像形成单元20上的每个颜色成分的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之后,在批量转印单元(二次转印单元)50中,中间转印带30上的每个颜色成分的图像被集中地转印到为记录材料的纸张S,并且纸张S上的未定影图像在定影装置100处被定影。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每个图像形成单元20均包括沿着预定方向旋转的鼓形感光体21,并且在感光体21周围布置有:充电装置22,该充电装置22对感光体21充电;曝光装置23,该曝光装置23在已充电的感光体21上书写静电潜像;显影装置24,该显影装置24用对应颜色成分的色调剂显影感光体21上的静电潜像;以及清洁装置25,该清洁装置25清除感光体21上的残余色调剂。这里,感光体21在被电接地的筒状基板的表面上形成感光层,并且在感光层中使用有机感光材料、非晶硒基感光材料、非晶硅基感光材料等等。另外,例如,充电装置22为这样的充电辊,其中,在具有导电性(例如不锈钢或铝)的金属辊上形成高阻抗材料的涂层,并且充电装置22抵接感光体21且以旋转的方式被驱动。施加预定的充电电压,因此,在充电装置22和感光体21之间的接触部附近的微小间隙中产生连续的放电,并且感光体21的表面被基本上均匀地充电。另外,例如,曝光装置23为基于图像信号来照射激光并且沿着感光体21的主扫描方向书写扫描激光的激光扫描装置,因此,在感光体21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另外,显影装置24转移与对应于每个颜色成分的静电潜像相对应的颜色色调剂并且形成可见图像,并且作为显影方法可以使用两成分显影或者单成分显影。另外,例如,作为清洁装置25使用板状 清洁构件抵接感光体21的方案。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可以适当地选择清洁装置,这包括使用刷形清洁构件的方法。另外,中间转印带30被张设成绕着多个(在本实施例中是七个)张紧辊31至37循环。在本实施例中,例如,作为中间转印带30,使用炭黑等被混入到聚酰亚胺树脂并且具有大约106至1015Ω.cm的体积电阻率的带构件。另外,例如,张紧辊31为驱动辊,其它张紧辊32至37为从动辊。这里,在张紧辊32至37中,具体而言,张紧辊32和33用作位置限制辊,这些位置限制辊限制与每个感光体21相对的中间转印带30的布置位置,张紧辊35用作向中间转印带30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辊,并且张紧辊36用作与以下描述的二次转印单元(批量转印单元)50相对的辊。而且,在中间转印带30的与每个图像形成单元20的感光体21相对的后表面侧布置一次转印单元38,并且该一次转印单元38将感光体21上的每种颜色成分的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一次转印单元38包括一次转印辊,该一次转印辊布置成接触中间转印带30的后表面侧。另外,向该一次转印辊施加预定的一次转印电压,并且形成一次转印电场,在该一次转印电场中,感光体21上的每种颜色成分的图像可以静电的方式被转印。另外,在与中间转印带30的张紧辊31相对的部分上设置带清洁装置(未示出),该清洁装置清除中间转印带30上的残余色调剂。二次转印单元(批量转印单元)例如,如图2和3所示,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的二次转印单元(批量转印单元)50中,二次转印辊51布置成在将中间转印带30的张紧辊36作为相对辊的情况下接触中间转印带30的表面。另外,例如,转印电压施加单元60经由供电辊61连接到作为相对辊的张紧辊36,向张紧辊36施加预定的二次转印电压,二次转印辊51接地,并且因此,在二次转印辊51和张紧辊36之间形成二次转印电场。这里,例如,二次转印辊51的表面由分散有碳的聚氨酯橡胶形成的管形成,并且二次转印辊的内部由分散有碳的聚氨酯泡沫橡胶形成。另外,在二次转印辊的表面上形成氟涂层,并且二次转印辊被构造成体积电阻率为103至1010Ω.cm。驱动系统另外,二次转印辊51包括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在辊主要构件52的两端处的支撑 轴53和54,并且例如,来自作为驱动单元的马达70的驱动力经由作为驱动传动机构的驱动传动齿轮系71传送到二次转印辊51的支撑轴53。这里,使用步进马达或直流(DC)马达作为马达70。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中间转印带30和二次转印辊51布置成在该中间转印带和该二次转印辊被一起驱动的状态下彼此接触。然而,为了防止驱动控制不稳定,二次转印辊51在该二次转印辊51和中间转印带30之间具有速度差的情况下被驱动。然而,如果速度差较大,则由于图像由色调剂摩擦并且在二次转印单元50的转印操作时产生图像干扰,因此使用下面描述的转矩限制器80来减小上述速度差。转矩限制器二次转印辊51的支撑轴53经由转矩限制器80连接到驱动传动齿轮系71的输出轴72。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A所示,转矩限制器80包括:内圈81;该内圈81安装成同轴地配合到二次转印辊51的支撑轴53;外圈82,该外圈82被设置成覆盖在内圈81的周围并且安装成同轴地配合到驱动传动齿轮系71的输出轴72,以及弹性材料83,该弹性材料83被压配合在内圈81和外圈82之间并且是向内圈81施加挤压力的弹性构件,并且由弹性材料83产生的挤压力而设定转矩的上限值。也就是说,例如,当负荷转矩作用在二次转印辊51上时,如果作用在转矩限制器80上的转矩等于或小于转矩的上限值,则内圈81和外圈82一体地旋转。另一方面,如果负荷转矩超过转矩的上限值,则内圈81和外圈82之间的限制状态由弹性材料83释放,并且内圈81相对于外圈82以可滑动的方式旋转。另外,在图4A中,附图标记81a为引导部,该引导部以凸缘形状设置在内圈81的外周部上,接触外圈82的内周面,并且以同心的方式引导内圈。另外,附图标记82a为引导部,该引导部以凸缘形状设置在外圈82的内周部上,接触内圈81的外周面,并且以同心的方式引导外圈。这里,作为设定“转矩的上限值”的方法,存在这样一种方法,其中,考虑了用于防止纸张S和二次转印辊51之间的滑动的纸张传送力(当转矩的上部限值较大时更好)以及由于中间转印带30侧的马达(未示出)而产生的驱动力和来自二次转印辊51侧的马达70产生的驱动力之间的接触而产生的驱动稳定性(当转矩的上限值较小时更好),来设定转矩的上限值。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利用弹性材料83的转矩限制器80。然而,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当然可以适当地选择公知的方法,例如借助穿过磁体的磁场作用在磁性材料上的原理来设定转矩的上限值的方法。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转矩限制器80被用作单独部件。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当然转矩限制器可以一体地结合在二次转印辊51中或者驱动传动齿轮系71的齿轮中。飞轮另外,如图3所示,在二次转印辊51的另一侧的支撑轴54上设置作为用于增大相对于二次转印辊51的惯性量的惯性构件的飞轮9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B所示,飞轮90包括:盘形轮主要构件91,该盘形轮主要构件91具有供二次转印辊51的支撑轴54插入的插入孔91a;以及管状安装块92,该管状安装块92同轴地固定到轮主要构件91。在螺纹孔93通向安装块92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安装螺钉94旋入螺纹孔93,安装螺钉94的端部挤压到支撑轴54,由此,轮主要构件91被固定到支撑轴54,并且飞轮安装到二次转印辊51。另外,用于定位飞轮90的安装位置的台阶部分55设在二次转印辊51的辊主要构件52和支撑轴54之间。在本方案中,飞轮90安装成与二次转印辊51的支撑轴54同轴。然而,例如,设置有借助驱动传动齿轮系等连接到二次转印辊51的支撑轴54的传动轴,并且飞轮90可以安装到所述传动轴。另选地,飞轮90可以安装成与二次转印辊51的另一侧的支撑轴53同轴或者可以安装到借助驱动传动齿轮系等连接的传动轴。另外,飞轮90的形状或安装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方案,并且当然可以适当地选择所述形状或者安装结构。这里,作为飞轮90的惯性量的设定,当作为驱动单元的马达70的驱动转矩被驱动成对应于转矩限制器80的转矩的上限值时,作为惯性量的上限值可被设定在附连有飞轮90的二次转印辊51被稳定地旋转的范围内。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例如,定影装置100包括:热定影辊101,在该热定影辊101中,表面被作为热源的加热器加热并且被旋转以便接触纸张S上的未定影图像;和压力定影辊102,该压力定影辊102布置成与热定影辊101相对并且被挤压且旋转从而将纸张S夹设在压力定影辊102和热定影辊101之间,并且纸张S上的未定影图像在热定影辊101和压力定影辊102之间的接触区域处被加热、加压和定影。图像形成设备的操作接着,将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操作。如图2所示,在该图像形成设备中,如果借助每个图像形成单元20(20a到20d)图像处理开始,则在每个图像形成单元20的感光体21上形成每种颜色成分的图像,每种颜色成分的图像借助各一次转印单元38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的每种颜色成分(参见图5A)的图像G在二次转印单元(批量转印单元)50中被一体地转印到纸张S,并且之后将纸张S上的未定影的图像在定影装置100上定影。在图像处理中,如图5A和(B)所示,来自马达70的驱动力经由转矩限制器80传送到二次转印单元50的二次转印辊51,并且随着二次转印辊51的旋转由飞轮90产生的惯性力矩M起作用。在这样的状态下,假设纸张S作为记录材料进入二次转印单元50的转印部,如图5A和图5B所示,则由于纸张S进入转印部而在二次转印辊51中产生负荷波动。这时,在将提前假设的较小基重的纸张(例如,基重为200gsm以下的纸张)用作纸张S的情况下,由于纸张S进入转印部而产生的负荷波动仅仅位于提前假设的范围内,因此在与二次转印辊51相连的转矩限制器80上不作用超过转矩的上限值的负荷,并且来自马达70的驱动力被传送到二次转印辊51。由此,纸张S随着二次转印辊51的驱动旋转而被引入转印部中并且平滑地穿过转印部。另一方面,在将提前假设较大基重的纸张S(例如,基重超过200gsm的纸张)用作纸张S的情况下,由于纸张S进入转印部中而产生的负荷波动超过提前假设的范围,并且在与二次转印辊51相连的转矩限制器80上作用超过转矩的上限值的负荷。这时,由于来自马达70的驱动力在被转矩限制器80限制至转矩的上限值的状态下传送到二次转印辊51,因此由于纸张S进入转印部而产生的负荷波动可以不仅被二次转印辊51的旋转驱动力吸收,并且用于引入进入转印部的纸张S的引力F可能不足。然而,由于在二次转印辊51上设置飞轮90,因此由于飞轮90而产生的惯性力矩M朝向二次转印辊51的旋转方向作用,并且由于惯性力矩M产生的转矩增量ΔT作用在二次转印辊51上。在这样的状态下,因为除了由于旋转驱动力而产生的转矩T之外由于惯性力矩M而产生的转矩增量ΔT也作用在二次转印辊51上,因此,即使基重较大的纸张S进入转印部,如果由于惯性力矩M而产生的转矩增量ΔT被充分地设定以随着负荷波动消除纸张S的引力F的不足,则当纸张S进入转印部时, 由于二次转印辊51的旋转驱动力而产生的转矩T以及由于惯性力矩M而产生的转矩增量ΔT也将纸张S可靠地引入转印部并且平滑地穿过转印部。因此,即使基重较大的纸张S进入转印部,由于纸张S稳定地穿过转印部,因此也有效地避免在转印操作时图像干扰。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其中飞轮90仅仅被附加到二次转印单元50的二次转印辊51的方案。然而,除此之外,从中间转印带30的更稳定输送性能的观点来看,可将诸如飞轮之类的惯性构件附加到中间转印带30的一个或多个张紧轮31至37。为了评价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的二次转印单元50的性能,将参照图6A和图6B描述根据对比实施方式1和2的二次转印单元50’。对比实施方式1如图6A所示,在根据对比实施方式1的二次转印单元50’中,相对于二次转印辊51’,留下对应于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二次转印单元50的驱动系统的驱动系统(马达70’、驱动传动齿轮系(未示出)和转矩限制器80’),而除去了飞轮90。根据本方案,由于当基重较小的纸张S进入二次转印单元50’的转印部时由纸张S进入转印部而产生的负荷波动小,所以借助二次转印辊51’的旋转驱动力而进入转印部的纸张S的行为是稳定的。然而,由于在基重较大的纸张S的进入转印部时由于纸张S的进入而产生的负荷波动大,所以负荷波动超过连接到马达70’的转矩限制器80’的转矩的上限值的可能性增加。如果负荷波动超过转矩限制器80’的转矩的上限值,则由于仅被限制至转矩限制器80’的转矩的上限值的旋转驱动力FD作用在二次转印辊51’上,所以当纸张S进入转印部时,在只有二次转印辊51’的旋转驱动力FD的情况下,将纸张S引入转印部的引力不足。因此,难以将基重较大的纸张S稳定地输送到二次转印单元50’的转印部,这成为图像干扰的主因(例如,沿着横向于纸张S的传送方向的方向出现的条纹图案等)。对比实施方式2如图6B所示,在根据对比实施方式2的二次转印单元50’中,除去了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二次转印单元50的驱动系统(马达70、驱动传动齿轮系71和转矩限制器80),二次转印辊51’被构造成跟随中间转印带30的运动的驱动辊,并且飞 轮90’被附加到二次转印辊51’。在本方案中,当基重较小的纸张S进入二次转印辊单元50’的转印部时,如果由于纸张S进入转印部而产生的负荷波动在小于由于飞轮90的惯性力矩M’而产生的纸张S的拉力的范围内,则纸张S被引入转印部中。然而,如果使用基重较大的纸张S并且由于纸张S进入转印部中而产生的负荷波动增加,则负荷波动可以超过纸张S的上述引力,并且存在纸张S进入转印部的输送能力可能被破坏的担心。因此,在本方案中,如果飞轮90’的惯性量被设定得较大,则飞轮90’的惯性力矩M’可以被设定得较大。然而,由于在本方案中的二次转印辊51’被构造成跟随中间转印带30的运动的驱动辊,例如,如果飞轮90’的惯性量被设定为过大,则二次转印辊51’的跟随旋转自身变得困难。因此,难以为附加到从动辊结构的二次转印辊51’的飞轮90’设定相当大的惯性量,并且排除了可用纸张S中的基重较大的纸张S。对比实施方式3如图6C所示,在根据对比实施方式3的二次转印单元50’中,相对于二次转印辊51’,使用了从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二次转印单元50的驱动系统去除转矩限制器80的驱动系统(马达70’和驱动传动齿轮系(未示出)),并且飞轮90’被附加到二次转印辊51’。在本方案中,由于没有使用作为转矩限制机构转矩限制器80,因此中间转印带30和二次转印辊51’之间的速度差不可能较小,纸张S的输送控制变得不稳定,并且存在可能产生图像干扰的担心。示例性实施方式2图7A为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2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在图7A中,图像形成设备的基本结构大体与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相类似。然而,示例性实施方式2的图像形成设备包括与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不同的二次转印单元50。而且,与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部件类似的部件由与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附图标记类似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其详细描述。在图7A中,与示例性实施方式1相似,二次转印单元50包括二次转印辊51,来自作为驱动单元的马达70的驱动力经由作为驱动传动机构的驱动传动齿轮系(未示出)传递到二次转印辊51。然而,与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转矩限制器80不同,向用于驱动马达70的马达驱动器110施加预定的电流特性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例如,作用在二次转印辊51上的负荷转矩由于随着纸张S进入二次转印单元50的转印部而产生的负荷波动而变化。然而,如图7B所示,施加到马达驱动器110的电流特性被分成比例电流区域I和恒定电流区域II,在比例电流区域I中,马达70的驱动电流ID随着负荷转矩的增加而成比例地增加,在恒定电流区域II中,在负荷转矩等于或大于预定基准值的阶段中维持恒定电流,并且在正常操作时选择恒定电流区域II的任一个位置。这里,为了向马达驱动器110施加电流特性,由于马达70的驱动转矩与驱动电流ID成比例,所以设定驱动电流ID的上限值ID最大,并且恒定电流可被控制到上限值ID最大。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二次转印辊51的转矩由马达驱动器110的电流特性限制,并且由于飞轮90而产生的惯性力矩M作用在二次转印辊51上。因此,与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设备类似,即使由于纸张S进入二次转印单元50的转印部中而在二次转印辊51处产生负荷波动并且由于使用了基重较大的纸张S而产生的上述负荷波动被增加到一定程度,也因为除了旋转驱动力FD产生的转矩T(参见图5B)之外由于飞轮90的惯性力矩M而产生的转矩增量ΔT(参见图5B)也作用在二次转印辊51上,所以进入转印部的纸张S在具有足够引力F(参见图5B)的情况下被引入转印部,并且平滑地穿过转印部。示例性实施方式3图8为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3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整体构造的说明图。在图8中,图像形成设备被构造成与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大体相似。然而,示例性实施方式3的图像形成设备包括与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不同的二次转印单元50。而且,与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部件相似的部件由与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附图标记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其详细描述。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8和图9所示,二次转印单元50包括:二次转印辊51,该二次转印辊51布置成在将中间转印带30的张紧辊36作为相对辊的情况下接触中间转印带30的表面;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张紧辊56,这些张紧辊56布置成与二次转印辊51分开并且设置成以可旋转的方式被驱动;以及转印带57,该转印带57张设在二次转印辊51和多个张紧辊56上并且随着二次转印辊51的驱动旋转而循环。这里,例如,二次转印辊51被构造成在金属轴周围涂覆将炭黑等混合到聚氨酯泡沫橡胶或EPDM中的弹性层。另外,例如,每个张紧辊56均由金属辊构成,并且例如,转印带57由具有大约106至1012Ω.cm的体积电阻率的半导电性带构成,该半导电性带使用了由诸如聚酰胺酰亚胺的大致刚性构件的树脂制成的带基材。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与示例性实施方式1类似,在二次转印单元50中,转印电压施加单元60经由供电辊61连接到中间转印带30的张紧辊36,该张紧辊36为与二次转印辊51相对的辊,并且二次转印辊51和作为驱动单元的马达70经由转矩限制器80彼此相连以便以旋转的方式被驱动。然而,与示例性实施方式1不同,在以旋转的方式被驱动的多个张紧辊56中,飞轮90设置在相对于二次转印辊51与沿着转印带57的运动方向的下侧相邻的张紧辊56a的一个支撑轴上。具体而言,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张紧辊56a的辊主要构件直径d1被设定为小于二次转印辊51的辊主要构件直径dt。接着,将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操作。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来自马达70的驱动力经由转矩限制器80传递到二次转印单元50的二次转印辊51。在这样的状态下,转印带57随着二次转印辊51的驱动旋转而循环,并且每个张紧辊56均随着转印带57的运动而回转并且被驱动以旋转。这时,附加到张紧辊56a的飞轮90旋转,并且由于飞轮90而产生的惯性力矩M作用在张紧辊56a上。在操作过程中,假设作为记录材料的纸张S进入二次转印单元50的转印部,则如图9所示,由于纸张S进入转印部而在转印带57和二次转印辊51处产生负荷波动。这时,在将提前假设的基重较小的纸张S(例如,基重为200gsm以下的纸张)用作纸张S的情况下,由于纸张S进入转印部而产生的负荷波动仅仅在提前假设的范围内,在与二次转印辊51相连的转矩限制器80上不作用超过转矩的上限值的负荷,并且来自马达70的驱动力传递到二次转印辊51。因此,纸张S借助随着二次转印辊51的驱动旋转而循环的转印带57被引入转印部中,并且平滑地穿过转印部。另一方面,在将基重较大的纸张S(例如,基重超过200gsm的纸张)用作纸张S的情况下,由于纸张S进入转印部而产生的负荷波动超过提前假设的范围,所以在与二次转印辊51相连的转矩限制器80上可能作用超过转矩的上限值的负荷。这时,由于来自马达70的驱动力在由转矩限制器80限制至转矩的上限值的状态 下被传递到二次转印辊51,因此由于纸张S进入转印部而产生的负荷波动可以不仅仅通过由于二次转印带51的旋转驱动力FD而产生的转印带57的运动力吸收,并且牵引纸张S进入转印部的引力F可能不足。然而,由于在转印辊56a上设置飞轮90,所以由于飞轮90而产生的惯性力矩M朝向张紧辊56a的旋转方向作用,并且由于惯性力矩M而产生的转矩增量ΔT经由张紧辊56a作用在转印带57并且经由转印带57作用在二次转印辊51上。在这样的状态下,因为除了由二次转印辊51的旋转驱动力FD而产生的转矩T之外由于张紧辊56a的飞轮90的惯性力矩M而产生的转矩增量ΔT也作用在与转印部对应的转印带57上,因此即使在基重较大的纸张S进入转印部的情况下,如果由于惯性力矩M而产生的转矩增量ΔT被设定得足以消除随着负荷波动的纸张S的引力F的不足,则当纸张S进入转印部时,纸张S也被可靠地引入转印带57的转印部中并且借助由于二次转印辊51的旋转驱动力FD而产生的转矩T以及由于惯性力矩M而产生的转矩增量ΔT而平滑地穿过转印部。因此,即使基重较大的纸张S进入转印部,由于纸张S稳定地穿过转印部,所以也有效地避免了在转印操作时图像干扰。具体地,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由于飞轮90被附加到与二次转印辊51无关的张紧辊56a,因此与位于二次转印辊51附近相比,容易确保飞轮90的安装空间。另外,由于飞轮90被附加到直径比二次转印辊51小的张紧辊56a上,因此与二次转印辊51的旋转速度相比,张紧辊56a的沿着圆周方向的旋转速度增加,并且可以确保由于飞轮90的惯性力矩M而产生的转矩增量ΔT更大。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例如,由于转印带57使用由大体刚性构件的树脂制成的带基材,因此当由于飞轮90的刚性力矩M而产生的转矩增量ΔT经由张紧辊56a传递到转印带57时,转印带57几乎没有弹性变形,并且转矩增量ΔT被有效地传递到转印带57.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了作为转矩限制机构的转矩限制器80。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使用如在示例性实施方式2中示出的马达驱动器110。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飞轮90仅被附加到张紧辊56a的方案。然而,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除此之外或者另外地,例如飞轮90的惯性构件可以附加到另一个张紧辊56上。另外,除此之外,从中间转印带30的更稳定输送性能的观点来看,例如飞轮的惯性构件也可以附加到中间转印带30的一个或多个张紧辊 31至37。示例性实施方式4图10为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4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在图10中,与示例性实施方式1至3不同,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单色图像形成单元120;转印单元150,该转印单元150将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120上的图像转印到作为记录材料的纸张S上;以及定影装置200,该定影装置200将在转印单元150中转印到纸张S上的未定影图像定影。在图10中,图像形成设备120包括鼓形感光体121,并且在感光体121的周围布置有:充电装置122,该充电装置122对感光体121充电;曝光装置123,该曝光装置123在已充电的感光体121上书写静电潜像;显影装置124,该显影装置124用预定颜色成分色调剂对感光体121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及清洁装置125,该清洁装置125清除感光体121上的残余色调剂。另外,转印单元150包括布置成与感光体121相对的转印辊151,通过将转印电压施加单元160连接到转印辊151而在转印辊151和感光体121之间形成转印电场,作为驱动单元的马达170经由作为转矩限制机构的转矩限制器180连接到转印辊151,并且作为惯性构件的飞轮190附加到转印辊151的一个支撑轴。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图10所示,具有预定颜色成分的图像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120的感光体121上,在转印单元150中将颜色成分的图像一体地转印到纸张S,然后,纸张S上的未定影的图像在定影装置200处被定影。在图像处理中,来自马达170的驱动力经由转矩限制器180传递到转印单元150的转印辊151,并且随着转印辊151的旋转由于飞轮90而产生的惯性力矩M被作用。在这样的状态下,假设作为记录材料的纸张S进入转印单元150的转印部的状态,由于纸张S进入转印部而在转印辊151中产生负荷波动。这时,在将提前假设的基重较小的纸张S(例如,基重为200gsm以下的纸张)用作纸张S的情况下,根据与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大体类似的操作,纸张S随着转印辊151的驱动旋转而被引入转印部中并且平滑地穿过转印部。另一方面,在将基重较大的纸张S(例如,基重超过200gsm的纸张)用作纸张S的情况下,根据与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相类似的操作,因为除了由于旋转驱动力而产生的转矩之外由于惯性力矩M而产生的转矩增量也作用在转印辊151上,因此即 使基重较大的纸张S进入转印部,由于惯性力矩M而产生的转矩增量也消除了随着负荷波动纸张S的引力不足,当纸张S进入转印部时,纸张S被可靠地引入转印部中并且借助由于转印辊151的旋转驱动力而产生的转矩以及由于惯性力矩M而产生的转矩增量平滑地穿过转印部。因此,即使基重较大的纸张S进入转印部,由于纸张S稳定地穿过转印部,所以也有效地避免了在转印操作时图像干扰。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了作为转矩限制机构的转矩限制器80。然而,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使用在示例性实施方式2中示出的马达驱动器110。实施例实施例1本实例表现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3的图像形成设备。纸类型和负荷波动首先,为了评价根据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性能,使用了具有与本实施例相类似的基本结构的用于测试的中间转印式图像形成设备,当纸张进入二次转印单元的转印部时检查纸张类型和负荷波动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图11所示的结果。在图11中,纸张I至III如下:纸张I:基重209gsm纸张II:基重350gsm纸张III:基重400gsm根据图11,如果将在现有技术中的电子照相技术的印刷中使用的基重大约为200至250gsm的纸张(纸张I)和具有更大基重350至400gsm的纸张(纸张II和III)相比较,则应理解的是,与纸张I相比,在纸张II和III中产生4至5倍的负荷转矩。在纸张进入时转印带的速度波动相对于实施例1和对比例1(实施例1的飞轮被去除的方案),当纸张进入二次转印单元的转印部时检查转印带的速度波动,并且得到如图12所示的结果。在图12中,实施条件如下:纸张:基重350gsm转印带的传送速度:120ppm(484mm/s)飞轮的惯性量:690kg.mm2根据图12,应该理解的是,实施例1中转印带的速度波动减小至对比例1的速度波动的大约一半,并且确认印刷图像没有问题。具体而言,在对比例1中在印刷图像中观察到条纹图案。然而,在实施例1中,这类条纹图案处于不引人注目的水平(转印带的速度波动在测试中是1.5%以下)。由张紧辊的辊直径产生的飞轮的惯性作用使用了具有与实施例1相类似的基本结构的用于测试的中间转印式图像形成设备,在其中附加有飞轮的张紧辊的辊直径是变化的条件下,输入由于制动产生的负荷而不是使纸张进入二次转印单元的转印部的负荷,得到如图13示出的结果。图13中的测试条件如下:转印带的转印速度:100ppm(440mm/s)飞轮的惯性量:1560kg.mm2根据图13,确认转印带的速度波动被进一步抑制,这是因为附加有飞轮的张紧辊的辊直径是较小的。另外,对于转印带的传送速度、飞轮的惯性量和张紧辊的辊直径的变化进行相似测试,并且观察到与上述那些相类似的趋势。为了图示和描述的目的而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描述。并不是旨在穷举本发明或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确切形式。很明显,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型都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并描述所述实施方式是为了最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由此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可用于各种实施方式以及适合于所设想的实际应用的各种修改。本发明的范围旨在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