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703932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通信部,其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内的盖住图像形成部的盖中;还包括用于在建立近场通信中使用的天线表面。所述盖包括在其上部的堆叠部。所述堆叠部用于在其上接收带有图像的记录介质,所述记录介质被排出在所述装置主体的外部。所述天线表面面向所述盖上部并位于所述记录介质的排出方向的下游的区域。所述天线表面至少部分地面向所述盖上部的区域,并位于垂直于所述记录介质排出方向的所述堆叠部的外部;所述通信部能够利用近场通信与另一个通信部相互通信。
【专利说明】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用于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诸如激光打印机或复印机。
【背景技术】
[0002]有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能够使用无线通信从信息设备中,例如个人计算机或移动电话中接收要打印的图像数据,并基于所述图像数据形成图像。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用于建立无线通信的通信部。
[0003]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6-53477号公报中描述了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中的用于无线通信的接收部(通信部)的设置。
[0004]然而,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6-53477号公报中,没有公开在下述情况下的所述通信部的合适位置和方向,即:通信部被用于能使数据通过相对短的距离进行无线通信的所谓的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中,并且可能由用户把要与图像形成装置相通信的信息设备越过面向该图像形成装置的通信部的位置上方而首次建立通信的情况。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提供了在图像形成装置中恰当地设置用于建立近场通信的通信部,同时实现满意的通信性能和可用性。
[0006]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下面所描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0007]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盖和通信部。盖,覆盖图像形成部,并包括设置在盖上部的堆叠部,所述堆叠部用于在上面接收记录介质;记录介质,其具有由图像形成部所形成的图像并被排出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外部。通信部被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中的盖内部,并包括用于建立近场通信的天线表面。天线表面面向盖的上部区域,该区域位于记录介质排出方向的下游。天线表面至少部分地面向盖的上部区域,该区域位于垂直于记录介质排出方向的堆叠部的外面。通信部能够利用近场通信与另一个通信部进行通信。
[0008]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盖、通信部和操作部。盖,覆盖图像形成部,并包括设置在盖上部的堆叠部,所述堆叠部用于在上面接收记录介质;记录介质,其具有由图像形成部所形成的图像并被排出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外部。通信部,其被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中的盖内部,并包括用于建立近场通信的天线表面。操作部被用于操纵图像形成部的操作。在与记录介质排出的方向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天线表面面向盖的上部并位于操作部对面,以便堆叠部设置在天线表面和操作部之间。通信部能够利用近场通信与另一个通信部进行通信。
[0009]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盖、通信部和显示部。盖,覆盖图像形成部,并包括设置在盖上部的堆叠部,所述堆叠部用于在上面接收记录介质;记录介质,其具有由图像形成部所形成的图像并被排出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外部。通信部,其被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中的盖内部,并包括用于建立近场通信的天线表面。显示部,被配置为显示与图像形成相关的显示信息。在与记录介质排出的方向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天线表面面向盖的上部并位于显示部对面,以便堆叠部被设置在天线表面和显示部之间。通信部能够利用近场通信与另一个通信部进行通信。
[0010]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盖、通信部和图像读取部。盖,覆盖图像形成部,并包括设置在盖上部的堆叠部,所述堆叠部用于在上面接收记录介质;记录介质,其具有由图像形成部所形成的图像并被排出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外部。通信部,其被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中的盖内部,并包括用于建立近场通信的天线表面。图像读取部,其被配置为读取原稿上的图像。天线表面面向盖的上部,并被设置于记录介质排出方向上图像读取部端部的下游;通信部能够利用近场通信与另一个通信部进行通信。
[0011]根据下面所述的实例性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根据第一比较示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透视图;
[0013]图2是根据第二比较示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透视图;
[0014]图3是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剖视图;
[0015]图4A是图像形成装置的透视图,图4B表示当假设盖的上部为透明时图4A中的图像形成装置;
[0016]图5A是图像形成装置的俯视图,图5B表示当假设盖的上部为透明时图5A中的图像形成装置;
[0017]图6A是当盖被移除时图像形成装置的正面透视图,图6B是通信部及其周围的放大视图,图6C是当通信部被移除时,保持部件及其周围的放大视图;
[0018]图7A是当盖被移除时图像形成装置的后面透视图,图7B是通信部及其周围的放大视图;
[0019]图8A是图像形成装置的透视图,图SB表示当假设盖为透明时,图8A中的图像形成装置;
[0020]图9A是图像形成装置的俯视图,图9B表示当假设盖为透明时,图9A中的图像形成装置;
[0021]图1OA表示从里侧(下面)看见的盖的上部,图1OB是图1OA中通信部及其周围的放大视图;
[0022]图1lA是图像形成装置的透视图,图1lB是图像形成装置(在移动终端经过的状态下)的透视图,图1lC是图像形成装置(在移动终端经过时记录介质被排出的状态下)的透视图;
[0023]图12A是当假设盖的上部为透明时,图像形成装置的俯视图,图12B是天线表面及其周围的放大视图;
[0024]图13是图4A中沿线XII1-XIII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下面的描述中,当具有结构上实质相同的多个装置时,例如感光鼓10a、10b、IOc和10d,为了简化起见在描述结构和操作中,将它们表示为一个代表,例如感光鼓10。
[0026][图像形成部]
[0027]首先,描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图像形成部。图3是图像形成装置S的概要剖视图。图像形成装置S是电子照相串联激光打印机,并可以在片材记录介质如纸或投影胶片(0ΗΡ胶片)上形成四色图像。
[0028]下面描述图像形成部的配置。图像形成部包括用于每个颜色的鼓型电子照相感光部件(以下简称为“感光鼓”)10 (IOa至IOd)。在图像形成装置S中感光鼓10被可旋转地支撑,并通过驱动器(未示出)以箭头方向旋转。在感光鼓旋转的方向上设置在感光鼓10周围的处理单元如下:充电辊11 (Ila至Ild)用来给感光鼓10充电;曝光单元2用来基于图像信息向感光鼓10发出激光束L (La到Ld),显影辊12 (12a至12d)用来将调色剂附着在感光鼓10的表面;中间转印带(中间转印部件)15用来将调色剂图像主要从感光鼓10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15 ;清洁刃13(13a至13d)用来清除感光鼓10表面的调色剂。显影辊12a至12d用来将不同颜色的调色剂(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分别附着在感光鼓IOa至 IOd0
[0029]在感光鼓10中光导层例如有机光电导体(organic photo conductor, 0PC)被设置在铝筒外表面上。充电辊11由具有覆盖了导电弹性部件的金属芯制成。充电辊11和感光鼓10的表面接触,并通过跟随感光鼓10的旋转而旋转,所述充电辊11用来接收电源(未示出)所使用的充电偏压。曝光单元2在它的壳体中调节激光源以及光学部件,所述激光源用于发射激光束La到Ld(未示出),所述光学部件用于将从激光源发出的激光束引导至相应的感光鼓IOa到10d、偏转所述激光束并利用所述激光束扫描感光鼓IOa至10d。曝光单元2基于图像信息将激光束La至Ld发射到感光鼓IOa至IOd的充电表面,并在其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辊12用来将调色剂附着在感光鼓10表面的静电潜像、显影所述静电潜像并在感光鼓10表面形成调色剂图像。
[0030]中间转印带15是无端循环带,其被放置在三个互相平行的拉伸辊周围,并通过旋转拉伸辊而被驱动(行走),以便它的表面以箭的方向移动。一次转印辊14 (14a至14d)被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5的环内。一次传印辊14将中间转印带15紧压在感光鼓10的表面,并在感光鼓10和中间转印带15之间形成一次转印夹持部NI (Nla至Nld)。一次转印辊14接收由电源(未示出)使用的一次转印偏压。在驱动中间转印带15方向上,二次传印辊16被设置在一次转移夹持部NI (Nla至Nld)的下游。在二次转印辊16和中间转印带15之间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N2。二次转印辊16用来接收由电源(未示出)使用的二次转印偏压。
[0031]进纸单元40用来将记录介质P给送到二次转印夹持部N2,并可以存储多张记录介质P。
[0032]在传送记录介质P的方向(虚线箭头的方向)上,定影设备50被配置在二次转印夹持部N2的下游。定影设备50用来加热及按压记录介质P,并在记录媒介P上定影调色剂。
[0033]上述结构起到用于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的作用。图像形成部被作为外部组件的盖4所覆盖。
[0034][图像形成操作]
[0035]接下来描述由上述图像形成部所执行图像形成操作。当感光鼓10以箭头方向旋转时,通过下述过程在感光鼓10的表面形成调色剂图像。首先,通过与利用充电偏压所充电的充电辊11相接触而使感光鼓10的表面充电,感光鼓10的表面变成预定的电势。之后,感光鼓10的表面基于来自曝光单兀2的图像信息福射出激光束L,并在其上形成静电潜像。在感光鼓10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通过调色剂被显影,该调色剂在面向(接触)显影辊12的位置处附着到由激光束辐射的部位,被显影的图像作为调色剂图像显现。通过对每个感光鼓IOa到IOd上的操作,分别在其上形成不同颜色(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调色齐_像。
[0036]在一次转印辊14上应用的一次转印偏压的作用下,感光鼓10上的调色图像在一次转印夹持部NI处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在调色剂图像被重叠的时机,在感光鼓IOa至IOd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在这种方式下,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调色剂图像叠加所构成的四色调色剂图像在中间转印带15上形成。在通过一次转印夹持部NI以后,留在感光鼓10上的调色剂被清洁器单元中的清洁刮板13刮掉。
[0037]在中间转印带15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旋转中间转印带15被输送到二次转印夹持部N2。在合适的时机中,中间转印带15上的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夹持部N2处被转印到记录介质P,所述记录介质P在二次转印辊16使用的二次转印偏压的作用下被输送给二次转移夹持部N2。
[0038]被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被输送至定影设备50。在定影设备50中,记录介质P受热并受压,调色剂图像被定影(熔解并固定)在记录介质P上。在这种情况下,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四色图像。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N2以后,留在中间转印带15表面上的调色剂由带清洁器(未示出)刮掉。
[0039]最后,通过定影设备50的记录介质P被排出在图像形成装置S主体的外部,并被堆放在盖4上部中的由记录介质P所经过的堆叠部5。上述操作是由图像形成部所执行的图像形成操作。
[0040]作为操作部的操作面板6被设置在盖4的上部,所述操作面板6包括用于由图像形成部控制和操纵图像形成操作的按钮。操作面板6还包括作为显示部的显示器,其能够显示与图像形成相关的信息。
[0041]用于建立近场通信的通信部31被设置在盖4内部。
[0042][通信部31]
[0043]接下来描述通信部31。图4A是图像形成装置S的透视图。在图4B中表示假设盖4的上部为透明的从而使装置内部可见的示图。如图4A和4B所示,通信部31被设置在记录介质P排出方向(E方向)的图像形成装置S的下游侧,即图像形成装置的正面。近场通信(NFC)是一组短程无线通信标准,在该标准中通信距离大约是10厘米或更少,以IS0/IEC18092和IS0/IEC21481作为典型。该标准的其他例子包括Felica(注册商标)和MIFARE (注册商标)。
[0044]接下来描述使用通信部31的通信方法。图1lA至IlC是图像形成装置S的透视图。如图1lA所示,表示通信部31被设置在内部的图标(标记)29显现在盖4上部的通信部31上方。通信部31设置在图1IA中被点划线围绕的部分。
[0045]下面描述的情况是:用户指示图像形成装置S打印存储在诸如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设备中的数据,所述设备包括用于近场通信的通信部。用户首先在移动终端28上选择将要由图像形成装置S打印的图像,并且将该移动终端28设置为能够通信的状态。接下来,如图1lB所示,移动终端28经过盖4上部的图标29上方及其附近,从而允许图像形成装置S中的通信部31和包含在移动终端28中的通信部相互通信。然后,通过使用近场通信将图像数据从移动终端28中的通信部传送到图像形成装置S的通信部31。图像形成装置S的通信部31接收该图像数据并将其传输至用于处理图像数据的图像数据处理器(未示出)。响应于此,上述图像形成操作在图像形成装置S中被执行,并且从移动终端28传送的图像被打印在记录介质P上,记录介质P被排出并被堆放在堆叠部5,如图1lC所示。通过这种方式,可使用近场通信来形成图像。
[0046]除接收图像数据之外,通信部31可能会接收用于开始图像形成操作的认证数据,以及可能传送数据用以通知完成图像数据或其他数据的接收。使用近场通信与通信部31进行通信的设备可以不是移动终端,例如可以是智能卡。
[0047][通信部31的设置]
[0048]下面将结合图4B、5A和5B来描述通信部31的设置。图5A是图像形成装置S的俯视图。图5B是当盖4上部被假设为透明时图像形成装置S的俯视图。通信部31是一个包括天线表面22的基板,并且电连接于用来控制图像形成操作的控制器。天线表面22接收从移动终端28等中的通信部传输的信息,所述通信部要与图像形成装置S进行通信。通信部31中的天线表面22被设置为基本上与盖4的上部平行。如上所述,通信部31被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S中记录介质P排出方向(E方向)的下游侧。因而,用户可以容易地使移动终端28等中的通信部通过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通信部31上方,其中所述移动终端28等中的通信部要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进行通信,并且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记录介质P排出的方向在正面。
[0049]通信部31被设置在片材排出区域的左侧,所述片材排出区域是图像形成装置S中在盖4上部的宽度方向上(W方向)的堆叠部5,所述W方向与所述排出方向相互垂直。更具体地,如图5B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S中,当堆叠部5和在W方向上与中心相邻的天线表面22端部之间的位移为LI时,在W方向上堆叠部5内侧为“ + ”、外侧为天线表面22端部被设置在LI > O且天线表面22部分重叠于堆叠部5的位置。然而,部分天线表面22被设置在堆叠部5外侧W方向上的侧。这样,虽然从图像形成装置S排出的记录介质P被堆放在堆叠部5上,但是至少一部分天线表面22位于不与堆放部5上的记录介质P重叠的位置。由此,可以建立令人满意的通信。
[0050]如图5B所示,曝光单元2与电缆3相连接,所述电缆用于基于从图像数据处理器(未示出)传输的图像数据来发送使曝光单元2能够发射光的相对高频信号。如果电缆3在通信部31附近,则穿过所述电缆3的相对高频信号可能会引起噪声,该噪声会影响通信部31。相反,在本实施方式中,通信部31被设置以便电缆3延伸的方向(基本上沿着W方向延伸的方向)平行或基本平行于天线表面22的轴向方向(基本上沿着W方向延伸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设置天线表面22可以在天线表面22和电缆3之间提供一个足够的距离,还可以减少噪声的影响,以及容易维持令人满意的通信性能。[0051]操作面板6被设置在天线表面22的相对一侧,以便将堆叠部5设置在所述操作面板和天线表面中间。因而,天线表面22的位置和操作面板6的位置不互相干扰,可以实现操作面板6的令人满意的操作性和可见性。
[0052]接下来描述图像形成装置S的垂直方向上的通信部31的设置。图13是图4A中沿着线XII1-XIII的剖视图。在垂直方向上盖4的上部和天线表面22之间的距离L4大约是I毫米,当要与图像形成装置S通信的设备已经移动到距离天线表面22上方的盖4上部的外表面上方的位置大约20毫米的位置时,能够建立近场通信。
[0053][图标29的设置]
[0054]接下来将描述图标29和天线表面22之间的位置关系。图12A是当盖4上部被假设为透明时图像形成装置S的俯视图。图12B是天线表面22及其周围的放大视图。图标29表示了用户将通信部(移动终端28(见图1lB和IlC))经过的位置标记,其中,所述通信部要利用近场通信功能与图像形成装置S进行通信。图12B中,线D-D表示天线表面22在宽度方向的中心线,线E-E表示图标29在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在本实施方式中,图标29和在近场通信中使用的天线表面22被设置在线D-D和线E-E之间的距离L3为5毫米的位置。当与图像形成装置S相通信的通信部位于盖4的上部的上方时,即使通信部在面向天线表面22区域的外部,其中所述区域具有大约50毫米乘以大约25毫米的范围,只要通信部在天线表面端部22和通信部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毫米或更短的范围内就能够建立通信。如上所述,在偏离天线表面22中心的位置处离开堆叠部5的方向上设置图标29优于在距离L3为零处设置图标29。这种优势将在下面进行描述。首先,当用户把要与图像形成装置S相通信的通信部经过图标29上方时记录介质P被排出,则被排出的记录介质P与该通信部(如移动终端28)或用户的手相互碰撞的可能性会降低。其次,即使记录介质P在堆叠部5排列不整齐,记录介质P遮挡该图标的可能性也会降低。第三,当很多记录介质P堆放在堆叠部5时,由于图标29被堆叠部5上的一个或多个记录介质P遮挡而很难被看见的可能性会降低,因此增加了图标29的视觉可识别性。
[0055][通信部31的保持结构]
[0056]接下来描述包含天线表面22的通信部的保持结构。图6A是当盖4被移除时图像形成装置S的正面透视图。图6B是通信部31及其周围的放大视图。图6C表示当通信部31被移除的状态。图7A是当盖4被移除时图像形成装置S的后面透视图。图7B是通信部31及其周围的放大视图。
[0057]支撑图像形成部的装置主体框架I被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S主体内的盖4上。框架I由金属侧板和支柱组成。通信部31被设置在距离金属框架I (图像形成装置S内的金属部件)一定距离或更远的位置,以便实现天线表面22令人满意的通信性能。具体地,保持部件23附着在框架I上且保持通信部31。保持部件23包括用于放置通信部31的保持形状部20以防止通信部31的分离。在由框架I支撑的保持部件23上保持通信部31,特别关于天线表面22的法线方向,可以使天线表面22和框架I之间保持恒定的距离,并且可以实现令人满意的通信性能。
[0058]如图6C所示,保持部件23包括电缆引导部23a,用以调整电缆32的位置。电缆引导部23a在由保持形状部20保持的通信部31下方和框架I的上方的空间内设置电缆32。这能够使设置在框架I和所设的通信部31之间的电缆32在通信部31和框架I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图像形成装置S能够被小型化。电缆32被用在传输用来控制电机、螺线管和其他组件的信号。通过电缆32的信号频率比通过先前描述的电缆3的信号频率要低。因此,对天线表面22具有很小的噪声影响。
[0059]突起物24 (见图6C)被设置在由保持部件23的保持形状部20所保持的通信部31周围的多个位置处。保持部件23包括接触部25,其能够与曝光单元2的壳体2a相接触。突起物24和接触部25的结构能够防止通信部31的破损。
[0060]突起物24突出到通信部31的上方(朝向盖4的上部)并且被设置在盖4上部中面向通信部31区域的附近。因此,即使盖4的上部受外力而变形并向下弯曲,但是由于突起物24与盖4接触,因此能够防止通信部31被盖4损坏,其中所述盖4与天线表面22或通信部31的其他部分相接触。如果盖4的上部受外力向下弯曲(朝向盖4的上部的相反侧),则保持部件23通过突起物24从盖4接收作用力。此时,保持部件23中离开框架I的区域因为该区域不能使作用力逃离该框架I而变形。为了处理这个问题,如果保持部件23变形,则设置在离开框架I的接触部25与曝光单元2的壳体2a相接触。这样能够使施加在保持部件23上的来自盖4的作用力逃离曝光单元2。由此,能够防止来自盖4的作用力单独被保持部件23接收,减轻了保持部件23的变形并且抑制了保持部件23的破损。接触部25与区域2b相接触,在图7B中区域2b由虚线表示。区域2b面向曝光单元2中壳体2a的侧壁边缘。当来自盖4的作用力没有施加在保持部件23上时,接触部25被设置在离曝光单元2的壳体2a顶部大约I毫米到2毫米的位置。
[0061][比较示例]
[0062]接下来,将该实施方式与比较示例相比较。图1是根据第一对比示例的图像形成装置S’的透视图。图2是根据第二对比示例的图像形成装置S”的透视图。图1和2分别表示具有用于近场通信的外部通信部21的图像形成装置。当附加该外部通信部21时,存在下面所描述的缺点。
[0063]如图1所示,当图像形成装置S’的右边存在墙70时,外部通信部21能够被设置在由参考数字21a所表示的位置,即位于从装置前面看上去的左边。然而,因为通信部21从主体外表面伸出,因此增加了由图像形成装置S’占据的区域。
[0064]处理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是在由盖4上部的参考数字21b或21c所表示的位置上设置通信部21,如图2所示,从而允许图像形成装置S”被设置在两边有墙70的空间内。然而,如果装置具有盖4的上部的一个小区域,当通信部21被设置在重叠于用以接收排出的记录介质P的堆叠部5的位置时,如位置21b中所示,则通信部21可能会受到排出记录介质P的干扰。如果通信部21被设置在位置21c中以便避免干扰到排出记录介质P,因为通信部21被设置在操作面板6的后面,则对于用户来说难以将与图像形成装置S”相通信的通信部经过通信部21上方,而且可视性也许是不令人满意的。
[0065]当使用外部通信部21时,需要一种用于连接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电缆27。这需要复杂的捆绑电缆27的处理或者可能会使外观有失体面。
[0066]相反,当通信部31被设置在盖4内部,如上述本实施方式所述,通信部31没有从外表面伸出,不会干涉排出记录介质P,或不会降低操作面板6的可视性。此外,这种设置不会引起外观的退化,并且能够相对简化电缆的处理。
[0067]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用于建立近场通信的通信部被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S主体中的盖4内部,从而使天线表面22面向盖4的上部,并且通信部能够利用近场通信与经过盖4上部的上方的另一个通信部相通信。这样可以使通信部被适当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同时实现了令人满意的通信性能和可用性。此外,将天线表面22设置在盖4上部记录介质P排出方向(E方向)的下游位置,并且设置在至少部分地面向装置宽度方向上(W方向)堆叠部5的外部区域,实现了更加令人满意的可视性、可操作性和通信性能。
[0068]第二实施方式
[0069]接下来将描述第二实施方式。在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实质上相同的结构中将使用相同的参考数字并且省略所述结构的详细描述。
[0070][通信部31的设置]
[0071]图8A是图像形成装置S的透视图。图8B表示当假设盖4为透明时,图8A中的图像形成装置S。图9A是图像形成装置S的俯视图。图9B表示当假设盖4为透明时,图9A中图像形成装置S。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在原稿上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部7被支撑在盖4上部的上方,操作面板6被支撑在从装置前面看去的左侧,通信部31被设置在从装置前面看去右侧的盖4上部的里侧。由图像读取部7所读取的图像能够通过图像形成部形成在记录介质P上。
[0072]如图9B中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宽度方向上(W方向),片材排出区域的内部方向被定义为“ + ”方向,片材排出区域的外部方向被定义为方向,并且在盖4上部堆叠部5中的片材排出区域和在宽度方向上天线表面22的内侧端部之间的位移被定义为L2。
[0073]在这种情况下,天线表面22被设置在L2 < O的位置,且完全设置在宽度方向上堆叠部5的外部。由于天线表面22被设置在记录介质P排出方向(E方向)图像读取部7的端部的下游,因此即使在设置图像读取部7时,天线表面22也不易被图像读取部7遮住,从而用户易于将要与图像形成装置相通信的一个通信部,如移动终端28经过通信部31上方。
[0074][通信部31的保持结构]
[0075]下面描述通信部31的保持结构。图1OA表示从里侧(下面)看去盖4的上部。图1OB是图1OA中通信部31及其周围的放大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通信部31由设置在盖4上部的保持形状部26保持。在盖4的上部保持通信部31的方式下所设置的盖4上部的图标29(见图11A)和天线表面2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能够比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保持部件23所设置的所述位置关系要更加准确。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由框架I支撑的保持部件23所保持的通信部31的情况相比,天线表面22能够更加接近盖4的上部。由此,当通信部31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实质相同的性能时,能够进一步增加参照盖4上部的表面部而建立的近场通信的距离。
[0076]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与第一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的有益效果。通信部能够被恰当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同时实现令人满意的通信性能和可用性。在盖4的上部保持通信部能够使参照盖4上部的表面部而建立的近场通信的距离大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所述距离。
[0077]虽然已经结合示例性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应当认识到,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当适合最广泛的解释,以便囊括所有改动、等同结构和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部; 盖,其覆盖所述图像形成部,所述盖包括:设置在所述盖上部的堆叠部,用于在上面接收记录介质;所述记录介质具有由所述图像形成部所形成的图像,并且被排出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外部;以及, 通信部,其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内的所述盖的内部,所述通信部包括用于建立近场通信的天线表面;其中, 所述天线表面面向所述盖上部的区域,所述区域位于所述记录介质的排出方向的下游; 所述天线表面至少部分地面向所述盖上部的区域,所述区域是在垂直于所述记录介质排出方向上所述堆叠部的外部;以及, 所述通信部能够利用近场通信与另一个通信部相互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 操作部,用于操纵所述图像形成部的操作; 其中,在垂直于所述记录介质排出的方向上所述天线表面位于所述操作部的对面,以便所述堆叠部被设置在天线表面和操作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 显示部,用于显示与所述图像形成相关的信息; 其中,在垂直于所述记录介质排出的方向上所述天线表面位于所述显示部的对面,以便所述堆叠部被设置在天线表面和显示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的框架; 保持所述通信部的保持部件; 其中,所述保持部件被安装于所述框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框架由金属制成,所述保持部件包括:引导部,其调整电缆的位置,并且由所述引导部调整的所述电缆被设置在所述天线表面和所述框架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保持部件包括:在所述通信部上方朝所述盖上部突出的突起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 包括在所述图像形成部的感光部件; 包括在所述图像形成部的曝光单元,其用于曝光所述感光部件; 其中,所述保持部件包括:接触部,其用于在所述保持部件弯向所述盖上部的对面侧时,与所述曝光单元相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 包括在所述图像形成部的感光部件; 包括在所述图像形成部的曝光单元,其用于曝光所述感光部件;以及, 基于图像数据向所述曝光单元发送信息的电缆; 其中,所述通信部被定位于使所述天线表面的轴向平行于或基本平行于所述电缆延伸的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 图像读取部,用于读取原稿的图像; 其中,所述天线表面被设置在所述记录介质排出方向上所述图像读取部的端部的下游。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通信部能够利用近场通信与所述盖上部的上方的另一个通信部相互通信。
1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部; 盖,其覆盖所述图像形成部,所述盖包括:设置在盖上部的堆叠部,用于在上面接收记录介质;所述记录介质具有由所述图像形成部所形成的图像,并且被排出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外部;以及, 通信部,其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内的所述盖的内部,所述通信部包括用于建立近场通信的天线表面; 操作部,用于操纵所述图像形成部的操作; 其中,所述天线表面面向所述盖的上部,并在垂直于所述记录介质的排出方向上位于所述操作部的对面,以便所述堆叠部被设置在天线表面和操作部之间;以及, 所述通信部能够利用近场通信与另一个通信部相互通信。·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 显示部,用于显示与所述图像形成相关的信息; 其中,在垂直于所述记录介质排出的方向上所述天线表面位于所述显示部的对面,以便所述堆叠部被设置在天线表面和显示部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的框架; 保持所述通信部的保持部件; 其中,所述保持部件被安装于所述框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框架由金属制成,所述保持部件包括:引导部,其调整电缆的位置,并且由所述引导部调整的所述电缆被设置在所述天线表面和所述框架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保持部件包括:在所述通信部上方朝所述盖上部突出的突起物。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 包括在所述图像形成部的感光部件; 包括在所述图像形成部的曝光单元,其用于曝光所述感光部件; 其中,所述保持部件包括:接触部,其能够在所述保持部件弯向所述盖上部的对面侧时,与所述曝光单元相接触。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 包括在所述图像形成部的感光部件; 包括在所述图像形成部的曝光单元,其用于曝光所述感光部件;以及,基于图像数据向所述曝光单元发送信息的电缆; 其中,所述通信部被定位于使所述天线表面的轴向平行于或基本平行于所述电缆延伸的方向。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 用于读取原稿上图像的图像读取部; 其中,所述天线表面被设置在所述记录介质排出方向上所述图像读取部的端部的下游。
19.根据权利要求11-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通信部能够利用近场通信与所述盖上部的上方的另一个通信部相互通信。
2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部; 盖,其覆盖所述图像形成部,所述盖包括:设置在所述盖上部的堆叠部,用于在上面接收记录介质;所述记录介质具有由所述图像形成部所形成的图像,并且被排出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外部;以及, 通信部,其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内的所述盖的内部,所述通信部包括用于建立近场通信的天线表面; 显示部,用 于显示与所述图像形成相关的信息; 其中,所述天线表面面向所述盖的上部,并在垂直于所述记录介质的排出方向上位于所述显示部的对面,以便所述堆叠部被设置在天线表面和显示部之间;以及, 所述通信部能够利用近场通信与另一个通信部相互通信。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的框架; 保持所述通信部的保持部件; 其中,所述保持部件被安装于所述框架。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框架由金属制成,所述保持部件包括:引导部,其调整电缆的位置,并且由所述引导部调整的所述电缆被设置在所述天线表面和所述框架之间。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保持部件包括:在所述通信部上方朝所述盖上部突出的突起物。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 包括在所述图像形成部的感光部件; 包括在所述图像形成部的曝光单元,其用于曝光所述感光部件; 其中,所述保持部件包括:接触部,其能够在所述保持部件弯向所述盖上部的对面侧时,与所述曝光单元相接触。
2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 包括在所述图像形成部的感光部件; 包括在所述图像形成部的曝光单元,其用于曝光所述感光部件;以及, 基于图像数据向所述曝光单元发送信息的电缆; 其中,所述通信部被定位于使所述天线表面的轴向平行于或基本平行于所述电缆延伸的方向。
26.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 用于读取原稿上图像的图像读取部; 其中,所述天线表面被设置在所述记录介质排出方向上所述图像读取部的端部的下游。
27.根据权利要求20-2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通信部能够利用近场通信与所述盖上部的上方的另一个通信部相互通信。
2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部; 盖,其覆盖所述图像形成部,所述盖包括:设置在所述盖上部的堆叠部,用于在上面接收记录介质;所述记录介质具有由所述图像形成部所形成的图像,并且被排出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外部;以及, 通信部,其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内的所述盖的内部,所述通信部包括用于建立近场通信的天线表面; 图像读取部,用于读取原稿上的图像; 其中,所述天线表面面向所述盖的上部,并且被设置在所述记录介质排出方向上所述图像读取部的端部的下游;以及, 所述通信部能够利用近场通·信与另一个通信部相互通信。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的框架; 保持所述通信部的保持部件; 其中,所述保持部件被安装于所述框架。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框架由金属制成,所述保持部件包括:引导部,其调整电缆的位置,并且由所述引导部调整的所述电缆被设置在所述天线表面和所述框架之间。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保持部件包括:在所述通信部上方朝所述盖上部突出的突起物。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 包括在所述图像形成部的感光部件: 包括在所述图像形成部的曝光单元,其用于曝光所述感光部件; 其中,所述保持部件包括:接触部,其能够在所述保持部件弯向所述盖上部的对面侧时,与所述曝光单元相接触。
33.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 包括在所述图像形成部的感光部件; 包括在所述图像形成部的曝光单元,其用于曝光所述感光部件;以及, 基于图像数据向所述曝光单元发送信息的电缆; 其中,所述通信部被定位于使所述天线表面的轴向平行于或基本平行于所述电缆延伸的方向。
34.根据权利要求28-3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通信部能够利用近场通信与 所述盖上部的上方的另一个通信部相互通信。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3852999SQ201310627182
【公开日】2014年6月1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9日
【发明者】汤泽宏介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