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及使用其之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2347阅读:86来源:国知局
导光板及使用其之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导光板,具有入光面、第一表面、与入光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与多个第一凹陷结构。第一表面连接入光面与第二表面,且每一第一凹陷结构从入光面朝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凹陷结构设置于第一表面,每一第一凹陷结构具有暴露于第一表面的开口,且每一开口在垂直第一方向且平行第一表面的第二方向上的宽度从入光面朝第二表面逐渐变宽。本发明另提出一种使用此导光板的背光模块。
【专利说明】导光板及使用其之背光模块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光学元件,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导光板及使用其之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0002]图1是习知一种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请参照图1,习知背光模块100包括导光板110及多个发光二极管120,其中发光二极管120配置于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2旁。发光二极管120提供的光束经由入光面112进入导光板110内,导光板110用以将光束转换成从其出光面114出射的面光源。出光面114具有主动区115,此处的主动区115是指出光面114对应显示面板之显示区的部分。换言之,从主动区115输出的面光源可有效被显示面板利用。
[0003]由于发光二极管120间隔排列于入光面112,且发光二极管120有特定的出光角度,当光束由光疏介质的空气往光密介质的导光板110传递时,造成发光二极管120在导光板110中的发光角度0变小,导致导光板110内接近入光面112的区块容易产生明显的暗区DA。当暗区DA与导光板110的主动区115重叠时,将会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因此需要设法解决暗区DA与主动区115重叠的问题。
[0004]图2与图3分别为习知另一种背光模块的局部俯视示意图与侧视示意图。请参照图2与图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提出了一种在导光板110a的入光面112a形成柱状微结构116的方法。然而,由于发光二极管120与柱状微结构116之间有空气间隙G,导致发光二极管120所提供的部分出射角度较大且朝向导光板110a之出光面114与底面118的光束122无法进入导光板110a内,产生漏光的问题,因而降低光利用效率。此外,以射出成型的方式制造导光板110a时,为了制作柱状微结构116,射出模具需于入光面112a侧增加具有柱状微结构的滑块机构,所以模具的入料口需设计在入光面112a以外的其余侧面。如此,将使模具设计的自由度受限。
[0005]除了上述的柱状微结构116以外,中国专利第201396703Y号、101718417B号、102122012A号、100437290C号等专利也揭示了利用不同类型的微结构来改善图1之背光模块100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提供一种导光板,其藉由有别于现有技术的微结构来改善上述之暗区与漏光问题。
[0007]本发明另提供一种背光模块,以提供均匀度较佳的面光源。
[0008]为达上述优点至少其中之一或其他优点,本发明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导光板,此导光板具有入光面、第一表面、与入光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与多个第一凹陷结构。第一表面连接于入光面与第二表面,且每一第一凹陷结构从入光面朝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延伸。其中第一凹陷结构设置于第一表面,每一第一凹陷结构具有暴露于第一表面的开口,且每一开口在垂直第一方向且平行第一表面的第二方向上的宽度从入光面朝第二表面逐渐变宽。
[0009]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之每一第一凹陷结构更具有底部与二侧面,底部与开口相对,这些侧面彼此相对且位于开口与底部之间。
[0010]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之二侧面之间有夹角,且夹角从入光面朝第二表面逐渐变大。
[0011]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之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等于180度。
[0012]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之二侧面相对第一表面倾斜,且这些侧面相对于第一表面的斜率之绝对值从入光面朝第二表面逐渐变小。
[0013]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之每一第一凹陷结构之底部是连接于侧面之间的曲面。
[0014]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之每一第一凹陷结构更具有二曲面,分别连接于侧面与第一表面之间。
[0015]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之每一第一凹陷结构的在第三方向上深度从入光面朝第二表面逐渐变化。
[0016]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之第一表面为导光板的出光面。
[0017]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之第一表面为导光板的底面,此底面相对于导光板的出光面。此外,在另一实施例中,导光板还包括多个第二凹陷结构,第二凹陷结构设置于出光面,每一第二凹陷结构从入光面朝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延伸,每一第二凹陷结构具有暴露于出光面的开口,且每一开口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从入光面朝第二表面逐渐变宽。
[0018]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之导光板为平板形导光板、楔形导光板或具有楔形部与平板部的导光板。楔形部连接于平板部,入光面位于楔形部,且楔形部在第三方向上的厚度从入光面朝平板部逐渐变薄。
[0019]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之每一开口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从入光面朝第二表面逐渐变宽后再逐渐变窄。
[0020]为达上述优点至少其中之一或其他优点,本发明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导光板以及多个发光元件。这些发光元件配置于导光板的入光面旁,且这些发光元件分别对应导光板的第一凹陷结构。
[0021]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之每一发光兀件包括至少一发光晶片及封装结构,发光元件具有出光部,出光部未与第一凹陷结构的开口重叠。
[0022]本发明实施例之导光板采用凹陷结构,由于凹陷结构的开口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从入光面朝第二表面逐渐变宽,所以不仅能反射发光元件所提供的光束还可使光束发散,如此能改善现有技术所述的漏光问题及暗区问题。此外,本发明之背光模块因使用上述能改善漏光问题及暗区问题的导光板,所以不仅具有较佳的光利用效率,还能提供均匀度较佳的面光源。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习知一种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0024]图2与图3分别为习知另一种背光模块的局部俯视示意图与侧视示意图。
[0025]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之一种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0026]图5是沿图4之A-A线的剖面示意图。
[0027]图6A是图4中单一第一凹陷结构的等高线示意立体图。
[0028]图6B是图4中单一第一凹陷结构的等高线俯视示意图。
[0029]图7A、图7B、图7C分别是沿图4中B_B线、C_C线与D_D线的剖面示意图以及发光元件与第一凹陷结构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0030]图7D、图7E、图7F是本发明另三实施例之发光元件与第一凹陷结构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0031]图8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背光模块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0032]图9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背光模块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0033]图10A-10Q是本发明不同第一凹陷或第二凹陷结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0034]图11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背光模块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0035]图1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背光模块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有关本发明之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附图之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0037]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之一种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图5是沿图4之A-A线的剖面示意图,而图6A是图4中单一第一凹陷结构的等高线示意立体图,图6B是图4中单一第一凹陷结构的等高线俯视示意图,图7A、图7B与图7C分别是沿图4中B-B线、C-C线与D-D线的剖面示意图以及发光元件与第一凹陷结构的相对位置示意图。请参照图4至图7C,本实施例之背光模块200可用以提供面光源至显示面板(图未示),此背光模块200包括多个发光兀件210及导光板300。导光板300具有入光面310、第一表面320、与入光面310相对的第二表面330与多个第一凹陷结构340。第二表面330与入光面310分别面向相反两侧,第一表面320连接入光面310与第二表面330,且每一第一凹陷结构340从入光面310朝第二表面330沿第一方向Y延伸,第一方向Y实质上垂直于入光面310。第一凹陷结构340设置于第一表面320。每一第一凹陷结构340具有暴露于第一表面320的开口341,每一开口 341在第二方向X上的宽度从入光面310朝第二表面330逐渐变宽,其中第二方向X垂直于第一方向Y且实质上平行于入光面310,第三方向Z与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X互相垂直,上述方向仅是附图的坐标,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举例来说,沿C-C线的剖面较沿B-B线的剖面靠近第二表面330,所以图7B中的宽度W2大于图7A中的宽度W1。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开口 341在第二方向X上的宽度从入光面310朝第二表面330逐渐变宽后会再逐渐变窄,例如沿D-D线的剖面较沿C-C线的剖面靠近第二表面330,图7C中的宽度W3小于图7B中的宽度W2,但本发明并不限定开口 341的宽度需逐渐变宽后再逐渐变窄,也可仅逐渐变宽而没有再逐渐变窄。此外,第一表面320例如是作为导光板300的出光面,但本发明的第一表面320不限于此,第一表面320也可以是与出光面相对的底面。
[0038]发光元件210配置于导光板300的入光面310旁,且发光元件210例如是沿第二方向X排列于入光面310旁,且这些发光元件210分别——对应导光板300的这些第一凹陷结构340。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一凹陷结构340例如更具有另一位于入光面310的开口342(如图5、6所示),而每一发光元件210的出光部212例如是未与第一凹陷结构340的开口 342重叠,因此发光元件210所发出的光束213均经由入光面310进入导光板300被利用,如此可避免光束213通过开口 342后被第一凹陷结构340的表面反射而造成亮点。
[0039]此外,发光元件210例如是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或雷射二极管封装结构等,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如图7A至图7C所示,每一发光元件210可包括至少一片发光晶片214。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请参照图7D至图7F,示出不同的发光元件210、210’、210”作为举例说明。请参照图7D,发光元件210内例如包括三片晶片214a、214b、214c,三片晶片214a、214b,214c例如沿第二方向X以一直线排列,晶片214b在第二方向X上大致与第一凹陷结构340的最低点C1重叠。请参照图7E,发光元件210’例如包括三片晶片214a’、214b’、214c’,三片晶片214a’、214b’、214c’例如以三角形排列,晶片214b’在第二方向X上大致与第一凹陷结构340的最低点C1重叠。请参照图7F,发光元件210”例如包括二片晶片214a”、214c”,二片晶片214a”、214c”例如沿第二方向X以一直线排列,因此第一凹陷结构340的开口 342的低点C1与二片晶片214a”、214c”的中间位置重叠。
[0040]请参照图4,以第一表面320为导光板300的出光面为例。第一表面320例如具有主动区322 (图4中虚线框内的区域)与位于主动区322周边的周边区324。此处的主动区322是指第一表面320对应显示面板之显示区的部分。另外,上述之第一凹陷结构340是用以改善现有技术中的暗区问题,为了避免透过显示面板之显示区直接观察到第一凹陷结构340的设置而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本实施例之第一凹陷结构340例如是设置于周边区324,并未延伸到主动区322。
[0041]请继续参照图6A、6B、图7A至图7C,上述之每一第一凹陷结构340例如更具有底部343与二侧面344,底部343与开口 341相对,换言之,由图6B的俯视图即可透过开口 341看到底部343,此二侧面344彼此相对且位于开口 341与底部343之间。此二侧面344之间形成渐变的夹角,且夹角从入光面310朝第二表面330逐渐变大。举例来说,沿C-C线的剖面较沿B-B线的剖面靠近第二表面330,所以图7B中二侧面344之间的夹角Θ 2大于图7A中二侧面344之间的夹角Θ 1,沿D-D线的剖面较沿B-B线与C-C线的剖面靠近第二表面330,所以图7C中二侧面344之间的夹角Θ 3大于图7A与图7B中二侧面344之间的夹角Θ1与Θ2。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之夹角例如是大于0度且小于等于180度,其中愈接近入光面310的剖面,二侧面344之间的夹角愈接近0度,而愈接近第二表面330的剖面,二侧面344之间的夹角愈接近180度。另外,上述之二侧面344例如是相对第一表面320倾斜的斜面,且此二侧面344相对于第一表面320的斜率之绝对值从入光面310朝第二表面330逐渐变小。举例来说,沿C-C线的剖面较沿B-B线的剖面靠近第二表面330,所以图7B中二侧面344的斜率之绝对值小于图7A中二侧面344的斜率之绝对值,沿D-D线的剖面较沿B-B线与C-C线的剖面靠近第二表面330,所以图7C中二侧面344的斜率之绝对值小于图7A与图7B中二侧面344的斜率之绝对值。
[0042]承上述,每一第一凹陷结构340之底部343例如是连接于此二侧面344之间的曲面,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举例来说,底部343也可以是此二侧面344相连而形成的尖端、直线、或任意曲线。此外,本实施例之每一第一凹陷结构340可更具有二曲面345,分别连接于此二侧面344与第一表面320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此二侧面344可直接与第一表面320相连,亦即,曲面345可省略。另外,每一第一凹陷结构340在第三方向Z上的深度从入光面310朝第二表面330逐渐变化,换言之,第一凹陷结构340在第三方向Z上的深度,即第一凹陷结构340的底部343与第一表面320在第三方向Z上的距离,从入光面310朝第二表面330逐渐变化。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一凹陷结构340在第三方向Z上的深度例如是从入光面310朝第二表面330逐渐变小。举例来说,沿C-C线的剖面较沿B-B线的剖面靠近第二表面330,所以图7B中第一凹陷结构340的深度D2小于图7A中第一凹陷结构340的深度D1,沿D-D线的剖面较沿B-B线与C-C线的剖面靠近第二表面330,所以图7C中第一凹陷结构340的深度D3小于图7A与图7B中第一凹陷结构340的深度D1与D2。进一步而言,第一凹陷结构340在第三方向Z上的深度从入光面310朝第二表面330沿第一方向Y逐渐变小,即底部343与第一表面320在第三方向Z上的距离逐渐变小,直到底部343与第一表面320之间的距离为零而直接相连,且底部343与第一表面320相连处位于周边区324,并未延伸到主动区322,因此不会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0043]请再参照图4至图7C,发光元件210所提供的光束213从入光面310进入导光板300内后,传递至第一凹陷结构340的光束213会产生全反射而改变传递方向。进一步来说,第一凹陷结构340接近入光面310处,二侧面344之间的夹角接近0度,所以第一凹陷结构340在入光面310的开口 342很小,另外,发光元件210的出光部212例如未与第一凹陷结构340的开口 342重叠,因此发光元件210所发出的光束213均可经由入光面310进入导光板300,因此,发光元件210所提供的光束213几乎都可从入光面310进入导光板300而被利用。第一凹陷结构340的二侧面344之间的夹角从入光面310朝第二表面330逐渐变大,愈接近第二表面330,二侧面344之间的夹角愈接近180度,因此光束213传递至夹角逐渐变大的二侧面344时,因光束213入射在侧面344的入射角大于全反射的临界角,所以光束213在侧面344会一次或一次以上的全反射(参照图6A与图6B),经过多次反射,以达到扩散光束213的效果,如此产生全反射的光束213会朝相邻两第一凹陷结构340之间的区域传递,所以能防止相邻两第一凹陷结构340之间的区域出现明显的暗区。进一步而言,第一凹陷结构340在第三方向Z上的深度从入光面310朝第二表面330沿第一方向Y逐渐变小,即底部343与第一表面320在第三方向Z上的距离逐渐变小,直到底部343与第一表面320之间的距离为零而直接相连,可使出射角度较大且朝向导光板300的第一表面320(出光面)或底面321的光束213在第一凹陷结构340处被全反射,避免光束213从周边区324漏光,因此,本实施例之导光板300能改善现有技术中的漏光问题及暗区问题,进而提升背光模块200的光利用效率以及其所提供的面光源之均匀度。此外,由于第一凹陷结构340设置于导光板300的出光面或底面,所以以射出成型的方式来制作导光板300时,射出模具中不需有设置在入光面310侧的滑块机构。如此,模具的入料口可设计在入光面310或其他侧面,所以模具设计的自由度较不受限。且模具的入料口设计在入光面310可提高导光板300在入光面的结构精度,提高其光学效果与品质。
[0044]图8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背光模块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8,本实施例之背光模块200a与上述之背光模块200相似,差异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导光板300a的第一表面320a为导光板300a的底面。此第一表面320a相对于导光板300a的出光面350,亦即第一表面320a与导光板300a的出光面350分别面向相反两侧。换言之,本实施例之导光板300a的第一凹陷结构340是设置于导光板300a的底面(即第一表面320a),而图5之导光板300的第一凹陷结构340是设置于导光板300的出光面(即第一表面320)。在图9所不的另一实施例之背光模块200b中,导光板300b的第一表面320b (底面)设置第一凹陷结构340,导光板300b的出光面350也设置了第二凹陷结构340’,第二凹陷结构340’的特征与第一凹陷结构340类似,于此不再重述。第二凹陷结构340’可与第一凹陷结构340相对设置。导光板300b可采用与第一凹陷结构340特征相同的第二凹陷结构340’,或是采用与第一凹陷结构340特征不同的第二凹陷结构340’,本发明不限于此。
[0045]需说明的是,虽然在图5、8、9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凹陷结构340及第二凹陷结构340’在第三方向Z上的深度变化是以从入光面310朝第二表面330逐渐变小为例,但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凹陷结构340或第二凹陷结构340’的深度也可以是从入光面310朝第二表面330逐渐变大后再逐渐变小,或逐渐变小后再逐渐变大,或是逐渐变大。请参照图5与图10A至图10Q,图10A至图10Q示出第一凹陷结构340或第二凹陷结构340’的各种实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图10A至图10Q的每一张图可为第一凹陷结构340也可为第二凹陷结构340’,其中标号341、342为第一凹陷结构340的开口,标号341’、342’为第二凹陷结构340’的开口,标号343为第一凹陷结构340的底部,标号343’为第二凹陷结构340’的底部。图10A、10B、10C、10D、10E为平板形导光板的第一凹陷结构340或第二凹陷结构340’的各种变化实施例,深度是从入光面310朝第二表面330逐渐变小,或逐渐变大,或先变大后变小,或先变小后变大,或是任意曲线变化等。图10F、10G、10H、101、10J为楔形导光板的第一凹陷结构340或第二凹陷结构340’的各种变化实施例,深度是从入光面310朝第二表面330逐渐变小,或逐渐变大,或先变大后变小,或先变小后变大,或是任意曲线变化等。图10K、10L、10M为另一种从窄端入光的楔形导光板的第一凹陷结构340或第二凹陷结构340’的各种变化实施例,深度是从入光面310朝第二表面330逐渐变化。图10N、100、10P、10Q为第一表面320为曲面的导光板的第一凹陷结构340或第二凹陷结构340’的各种变化实施例,深度是从入光面310朝第二表面330逐渐变化。因此,第一凹陷结构340或第二凹陷结构340’的深度变化方式可视实际的需求而定,本发明并不限定。而且,依据不同第一凹陷结构340或第二凹陷结构340’的【具体实施方式】可适当设计出不同种类的导光板。举例来说,虽然上述图4至图9的实施例的导光板300、300a、300b皆以平板形导光板为例,但本发明的导光板亦可为楔形导光板(如图10F至10M及图11所示)或具有楔形部与平板部的导光板(如图12所示)。
[0046]承上述,在图11中,第一凹陷结构340c在第三方向Z上的深度是从入光面310c朝第二表面330c逐渐变小,导光板300c的入光面310c在第三方向Z上的厚度较第二表面330c大,亦即,导光板300c可为楔形导光板,第一表面320c为导光板300c的出光面或底面。
[0047]在图12中,第一凹陷结构340d在第三方向Z上的深度是从入光面310d朝第二表面330d逐渐变小,导光板300d在第三方向Z上的厚度从入光面310d朝第二表面330d逐渐变小。在此实施例中的导光板300d为具有楔形部302与平板部304的导光板300d,其中楔形部302连接于平板部304,入光面310d位于楔形部302,且楔形部302在第三方向Z上的厚度从入光面310d朝平板部304逐渐变薄。第一表面320d是楔形部302的表面,其与平板部304的一表面360相连。此外,发光元件210的出光部212例如是未与第一凹陷结构340d的开口 342d重叠,如先前所述,发光元件210所提供的光束几乎都可从入光面310d进入导光板300d而被利用,而不会有漏光问题。另外,发光元件210的出光部212的高度小于或等于入光面310d的高度,且发光元件210的出光部212的高度大于平板部304的厚度,藉此,发光元件210所提供的光束几乎都可从入光面310d进入导光板300d,且平板部304的厚度较薄,因此可降低整体的厚度。
[0048]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之导光板采用凹陷结构,由于凹陷结构的开口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从入光面朝第二表面逐渐变宽,所以不仅能全反射发光元件所提供的光束还可使光束发散,如此能改善现有技术所述的漏光问题及暗区问题。此外,本发明之背光模块因使用上能改善漏光问题与暗区问题的导光板,所以不仅具有较佳的光利用效率,还能提供均勻度较佳的面光源。
[0049]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之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之保护范围当视后附之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另外本发明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成本发明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摘要部分和标题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检索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之权利范围。此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0050]附图标记列表
[0051]100:背光模块
[0052]110、110a:导光板
[0053]112、112a:入光面
[0054]114:出光面
[0055]115:主动区
[0056]116:柱状微结构
[0057]118:底面
[0058]120:发光二极管
[0059]122:光束
[0060]200、200a、200b、200c、200d:背光模块
[0061]210、210’、210”:发光元件
[0062]212:出光部
[0063]213:光束
[0064]214、214a、214a,、214a,,、214b、214b,、214c、214c,、214c”:晶片
[0065]300、300a、300b、300c、300d:导光板
[0066]302:楔形部
[0067]304:平板部
[0068]310、310c、310d:入光面
[0069]320、320a、320b、320c、320d:第一表面
[0070]321:底面
[0071]322:主动区
[0072]324:周边区
[0073]330、330c、330d:第二表面
[0074]340、340c、340d:第一凹陷结构
[0075]340’:第二凹陷结构
[0076]341、341’、342、342’、342d:开口
[0077]343、343’、343d:底部
[0078]344:侧面
[0079]345:曲面
[0080]350:出光面
[0081]360:表面
[0082]C1:最低点
[0083]DA:暗区
[0084]D1、D2、D3:深度
[0085]G:空气间隙
[0086]W1、W2、W3:宽度
[0087]Θ:出光角度
[0088]Θ 1、Θ 2、Θ 3:夹角
[0089]X、Y、Z:方向
【权利要求】
1.一种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一第一表面、一与该入光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与多个第一凹陷结构,该第一表面连接该入光面与该第二表面,每一该第一凹陷结构从该入光面朝该第二表面沿一第一方向延伸,该些第一凹陷结构设置于该第一表面,每一该第一凹陷结构具有一暴露于该第一表面的开口,且每一该开口在一垂直该第一方向且平行该第一表面的第二方向上的宽度从该入光面朝该第二表面逐渐变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导光板,其中每一该第一凹陷结构更具有一底部与二侧面,该底部与该开口相对,该些侧面彼此相对且位于该开口与该底部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之导光板,其中该些侧面之间有一夹角,且该夹角从该入光面朝该第二表面逐渐变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之导光板,其中该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等于180度。
5.如权利要求2所述之导光板,其中该些侧面相对该第一表面倾斜,且该些侧面相对于该第一表面的斜率之绝对值从该入光面朝该第二表面逐渐变小。
6.如权利要求2所述之导光板,其中每一该第一凹陷结构之该底部是连接于该些侧面之间的曲面。
7.如权利要求2所述之导光板,其中每一该第一凹陷结构更具有二曲面,分别连接于该些侧面与该第一表面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导光板,其中每一该第一凹陷结构在一第三方向上的深度从该入光面朝该第二表面逐渐变化。
9.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导光板,其中该第一表面为该导光板的一出光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导光板,其中该第一表面为该导光板的一底面,且该底面相对于该导光板的一出光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之导光板,更包括多个第二凹陷结构,其中该些第二凹陷结构设置于该出光面,每一该第二凹陷结构从该入光面朝该第二表面沿该第一方向延伸,每一该第二凹陷结构具有一暴露于该出光面的一开口,且每一该开口在该第二方向上的宽度从该入光面朝该第二表面逐渐变宽。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导光板,为一平板形导光板、一楔形导光板或一具有一楔形部与一平板部的导光板,其中该楔形部连接于该平板部,该入光面位于该楔形部,且该楔形部在一第三方向上的厚度从该入光面朝该平板部逐渐变薄。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导光板,其中每一该开口在该第二方向上的宽度从该入光面朝该第二表面逐渐变宽后再逐渐变窄。
14.一种背光模块,包括: 一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一第一表面、一与该入光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与多个第一凹陷结构,该第一表面连接该入光面与该第二表面,每一该第一凹陷结构从该入光面朝该第二表面沿一第一方向延伸,该些第一凹陷结构设置于该第一表面,每一该第一凹陷结构具有一暴露于该第一表面的一开口,且每一该开口在一垂直该第一方向且平行该第一表面的第二方向上的宽度从该入光面朝该第二表面逐渐变宽;以及 多个发光元件,配置于该导光板的该入光面旁,且该些发光元件分别对应该些第一凹陷结构。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之背光模块,其中每一该发光元件包括至少一发光晶片及一封 装结构,该发光兀件具有一出光部,该出光部未与该第一凹陷结构的该开口重叠。
【文档编号】G02B6/00GK104251419SQ201410187551
【公开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6月26日
【发明者】胡佳状 申请人: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