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48065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的定影装置以及具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复印机和打印机等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等记录介质上的定影装置。

例如,在现有技术中具有如下一种定影装置,即,该定影装置具有:转动部件,其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轴承,其用于支承转动部件,以使该转动部件能够转动;隔热部件,其夹装在转动部件与轴承之间。

在具有像这样的结构的定影装置中,当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时,转动部件受热膨胀。伴随于此,夹装在转动部件与轴承之间的隔热部件受到较大的负荷,可能会导致隔热部件发生破损。于是,在上述定影装置中,在隔热部件上设有切口部。另外,在上述定影装置中,隔热部件由互相嵌合的2个部件构成。

但是,如上所述,若在隔热部件上设置切口部,在进行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的动作时,隔热部件的位于切口部周围的部分可能会发生弯曲,伴随于此,可能会产生异常的声音。另外,在上述定影装置中,由于隔热部件是由2个部件构成的,因而导致隔热部件的结构复杂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提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抑制由于隔热部件的弯曲而导致的异常声音的发出。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具有转动部件、轴承及隔热部件。所述转动部件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所述轴承支承所述转动部件。所述隔热部件夹装在所述转动部件与所述轴承之间,且所述隔热部件能够以转动轴线为中心转动。在所述隔热部件的位于圆周方向上的一部分上设置有切口部,所述切口部从所述隔热部件的位于所述转动轴线方向内侧的端部到所述隔热部件的位于所述转动轴线方向外侧的端部连续设置。在所述隔热部件的周面上的与所述转动部件或所述轴承相接触的部分设置有凹槽部。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所述定影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的大致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中的定影框的前端部及其周围部分的立体图。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中的加压辊的前端部及其周围部分的剖视图。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中的加压辊、轴承及隔热轴瓦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中的隔热轴瓦的立体图。

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中的加压辊、轴承及隔热轴瓦的剖视图。

图8A、图8B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中的隔热轴瓦的立体图。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中的隔热轴瓦的立体图。

图10A、图10B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中的隔热轴瓦的立体图。

图1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中的隔热轴瓦的立体图。

图12为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中的加压辊、轴承及隔热轴瓦的剖视图。

图1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中的隔热轴瓦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对彩色打印机1(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彩色打印机1具有箱体状的打印机主体2,在打印机主体2的下部设置有用于盛装纸张(记录介质)的供纸盒3,在打印机主体2的上部设置有出纸盘4。

在打印机主体2的中央部,于多个辊子之间安装有中间转印带6,在该中间转印带6的下方配置有由激光扫描单元(LSU)构成的曝光装置7。在中间转印带6的下侧,设置有与各调色剂的颜色(例如品红、青色、黄色、黑色这4种颜色)相对应的4个图像形成部8。在各图像形成部8,设置有能够转动的感光鼓9,在感光鼓9的周围,沿一次转印的过程顺序配置有充电器10、显影器11、一次转印部12、清洁装置13和静电消除器14。在显影器11的上方,按各调色剂的颜色(例如品红、青色、黄色、黑色4种颜色)设置有与各图像形成部8相对应的4个调色剂盒15。

在打印机主体2的一侧(纸面上的右侧),纸张的传送路径16沿上下方向进行设置。在传送路径16的上游端设置有供纸部17,在传送路径16的中游部,于中间转印带6的一端(纸面上的右端)设 置有二次转印部18,在传送路径16的下游部设置有定影装置20,在传送路径16的下游端设置有出纸口21。

接下来,对具有像这样的结构的彩色打印机1的图像形成动作进行说明。在彩色打印机1接入电源后,各种参数被初始化,并进行定影装置20的温度设置等初始设定。然后,由与彩色打印机1连接的电脑等输入图像数据,作出打印开始的指示后,执行如下的图像形成动作。

首先,在利用充电器10使感光鼓9的表面带电后,通过来自曝光装置7的激光(参照箭头P)对感光鼓9进行曝光,在该感光鼓9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然后,通过调色剂盒15提供的调色剂将该静电潜像显影为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该调色剂图像在一次转印部12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上。通过由各图像形成部8依次反复进行上述动作,在中间转印带6上形成全彩色的调色剂图像。另外,残留在感光鼓9上的调色剂被清洁装置13回收,残留在感光鼓9上的电荷被静电消除器14除去。

另外,与上述图像形成动作同步,由供纸部17从供纸盒3或手送纸盘(未图示)中取出的纸张被传送到二次转印部18,在二次转印部18中,形成于中间转印带6上的全彩色的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纸张上。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经由传送路径16被传送到下游一侧,进入定影装置20,在该定影装置20中,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纸张上。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从出纸口21排出到出纸盘4上。

接下来,对定影装置20进行详细的说明。下面,为了便于说明,将图2中的纸面近身侧作为定影装置20的前侧。各图中所适当标注的箭头Fr、Rr、L、R、U、Lo分别表示定影装置20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上侧、下侧。图2中的箭头Y表示纸张的传送方向。各图中所适当标注的箭头I表示前后方向内侧,各图中所适当标注的箭头O表示前后方向外侧。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20具有定影单元22和设在定影单元22 的左侧的IH单元23。

首先,对定影单元22进行说明。定影单元22具有:定影框24,其呈箱体状;加热辊25,其收装于定影框24内的左端侧;定影辊26,其配置在加热辊25的右侧;张紧辊27,其配置在加热辊25的右上侧,且位于定影辊26的左上侧;定影带28(加热部件),其卷绕在加热辊25、定影辊26及张紧辊27上;加压辊29(转动部件),其配置在定影带28的右侧;在加压辊29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有轴承30及隔热轴瓦31(隔热部件)。

如图3所示,定影框24具有:固定框部35;可动框部36,其支承于固定框部35上,且能够沿左右方向滑动。在固定框部35的前后两壁部37(在图3中仅显示前壁部)的左端部设有卡合槽38。在固定框部35的前后两壁部37的左侧部,于卡合槽38的右侧设有卡合孔39。如图4等所示,在固定框部35的前后两壁部37的右端部设有嵌合孔40。

加热辊25(参照图2等)具有第1转动轴42。如图3所示,第1转动轴42的前后两端部以能够沿左右方向滑动的方式与卡合槽38相卡合,其中,卡合槽38设在定影框24的固定框部35的前后两壁部37上。

定影辊26(参照图2等)隔着定影带28与加压辊29相对设置。该定着辊26具有第2转动轴45。如图3所示,第2转动轴45的前后两端部以能够沿左右方向滑动的方式与卡合孔39相卡合,其中,卡合孔39设在定影框24的固定框部35的前后两壁部37上。

张紧辊27(参照图2等)被螺旋弹簧(未图示)施加朝向右上侧的力,向右上侧推压定影带28。由此,定影带28被施加一定的张紧力。

定影带28(参照图2等)由具有可挠性的带部件形成。定影带28例如由基材层、弹性层及离型层构成,其中,弹性层沿圆周方向设置在该基材层的外周面上;离型层覆盖该弹性层。定影带28的基材层例如由镍或不锈钢等金属或PI(聚酰亚胺)等树脂形成。定影带 28的弹性层例如由硅橡胶形成。定影带28的离型层例如由PFA等含氟树脂形成。另外,在图2中,定影带28的各层(基材层、弹性层、离型层)并没有区分显示。

在定影带28的下侧配置有用于检测定影带28的温度的第1热敏电阻47和用于防止定影带28过度升温的第1恒温器48。在定影带28的右上侧设置有分离部件49,该分离部件49用于将纸张从定影带28的外周面上分离下来。定影带28通过加热辊25、定影辊26及张紧辊27被支承在定影框24的可动框部36(参照图3)上,且该定影带28能够转动。

加压辊29(参照图2等)例如具有:芯材51,其呈圆筒状;弹性层52,其沿圆周方向设置在该芯材51的外周面上;离型层(未图示),其覆盖该弹性层52。加压辊29的芯材51例如由铁或不锈钢或铝等金属形成。加压辊29的弹性层52例如由硅橡胶或硅海绵形成。加压辊29的离型层例如由PFA等含氟树脂形成。

加压辊29与定影带28以一定的压力互相接触,在该定影带28和加压辊29之间形成有定影夹持部53。加压辊29与由马达等构成的驱动源54相连接,通过该驱动源54能够使加压辊29转动。另外,由于在图2中驱动源54被示意性地表示,因而图2中的驱动源54在纸面上的位置与驱动源54的实际位置并不一定一致。

在加压辊29的右上侧配置有用于检测加压辊29的温度的第2热敏电阻55和用于防止加压辊29过度升温的第2恒温器56。

如图4等所示,轴承30通过隔热轴瓦31(后面会说明其详细结构)来保持加压辊29的芯材51的前后两端部。由此,轴承30用于支承能够转动的加压辊29。

轴承30例如由滚珠轴承构成。轴承30具有:内环57;外环58,其配置在内环57的外径侧;滚珠59,其安装在内环57与外环58之间。轴承30的外环58与设在固定框部35的前后两壁部37上的嵌合孔40相嵌合。由此,轴承30被保持在固定框部35的前后两壁部37上。在轴承30的外环58的外周面上设有圆环状的突部60。该突部 60的位于前后方向内侧的表面与固定框部35的前后两壁部37的位于前后方向外侧的表面相接触。

如图5等所示,隔热轴瓦31夹装在加压辊29的芯材51的前后两端部与轴承30之间。隔热轴瓦31能够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A为中心与加压辊29同轴转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后方向为加压辊29及隔热轴瓦31的转动轴线方向。

如图6等所示,在隔热轴瓦31的位于圆周方向上的一部分上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切口部61。该切口部61呈一字槽状,其从隔热轴瓦31的位于前后方向内侧的端部向隔热轴瓦31的位于前后方向外侧的端部连续设置。因此,隔热轴瓦31从正面观察(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呈字母C形。

如图6及图7等所示,隔热轴瓦31具有:轴瓦主体62;凸缘部63,其从轴瓦主体62的位于前后方向外侧的端部向外径侧突出。

轴瓦主体62的内周面与加压辊29的芯材51的前后两端部的外周面相接触。轴瓦主体62的外周面与轴承30的内环57的内周面相接触。在轴瓦主体62的外周面和轴承30的内环57的内周面之间涂有例如润滑油等润滑剂。

在轴瓦主体62的外周面上的与轴承30的内环57的内周面相接触的部分设有凹槽部68,该凹槽部68沿隔热轴瓦31的圆周方向进行配置。凹槽部68从轴瓦主体62的位于圆周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在切口部61的一侧形成的端部)向轴瓦主体62的位于圆周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在切口部61的另一侧形成的端部)连续设置。凹槽部68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有多个(例如5个)。凹槽部68的开口边缘部68a(参照图7中的放大部分)弯曲呈圆弧状。换言之,凹槽部68的开口边缘部68a呈字母R形。凹槽部68在前后方向上的形成间距P1(参照图7)例如为1mm~5mm。凹槽部68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1(参照图7)例如为1mm~4mm。凹槽部68的深度D(参照图7)例如为0.2mm~1mm。在凹槽部68中保持有润滑剂。

凸缘部63的位于前后方向内侧的表面与轴承30的内环57的位 于前后方向外侧的表面相接触。由此,轴承30向前后方向外侧的移动受到限制。在凸缘部63上,于与切口部61相反的一侧设有凹部64(参照图5等)。

下面,对IH单元23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IH单元23具有:壳部件65;IH线圈66(热源),其收装在壳部件65内,且沿定影带28的外周面呈圆弧状设置;拱形铁芯67,其收装在壳部件65的内部,且沿IH线圈66的外周面进行设置。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定影装置20中,当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上时,通过驱动源54使加压辊29转动。这样,当加压辊29转动时,与加压辊29以一定的压力互相接触的定影带28从动于该加压辊29的转动而转动。另外,当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上时,高频电流流向IH线圈66。伴随于此,IH线圈66产生磁场,在该磁场的作用下,定影带28上产生涡电流,使定影带28开始发热。即,定影带28被IH线圈66感应加热。在该状态下,当纸张通过定影夹持部53时,纸张和调色剂图像被加热加压,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纸张上。

可是,如上所述,当定影带28被IH线圈66感应加热时,与定影带28以一定的压力互相接触的加压辊29也被加热,并且该加压辊29受热膨胀。伴随于此,夹装在加压辊29的芯材51与轴承30之间的隔热轴瓦31受到较大的负荷,可能会导致隔热轴瓦31发生破损。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隔热轴瓦31上设有切口部61,因此,随着加压辊29受热膨胀,隔热轴瓦31能够向外径侧变形。伴随于此,能够使隔热轴瓦31受到的负荷减小,从而能够防止隔热轴瓦31发生破损。

但是,如上所述,当在隔热轴瓦31上设置切口部61时,由于轴承30安装在隔热轴瓦31上,因而隔热轴瓦31的位于切口部61周围的部分容易发生弯曲(异常声音的发生原因1)。另外,当隔热轴瓦31的温度超过结晶温度时,隔热轴瓦31受热变形,隔热轴瓦31的轴瓦主体62的外周面(下面称为“隔热轴瓦31的外周面”)与轴承30的内环57的内周面(下面称为“轴承30的内周面”)的接触面积增 加(异常声音的发生原因2)。另外,随着定影夹持部53的形成,隔热轴瓦31受到较大的负荷(异常声音的发生原因3)。若同时具备所述异常声音的发生原因1~3,轴承30和隔热轴瓦31之间会发生所谓的粘滑(stick slip),伴随于此,可能会发出异常的声音。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隔热轴瓦31的外周面上的与轴承30的内周面相接触的部分上设置有凹槽部68。因此,能够缩小隔热轴瓦31和轴承30的接触面积,并能够增加隔热轴瓦31与轴承30的接触部分的表面压力。伴随于此,能够抑制隔热轴瓦31的位于切口部61周围的部分发生弯曲,也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抑制由于隔热轴瓦31的弯曲而导致的异常声音的发出。

另外,凹槽部68沿隔热轴瓦31的圆周方向进行设置。通过采用像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润滑剂从凹槽部68中漏出。因此,能够提高隔热轴瓦31和轴承30之间的滑动性,也能够抑制隔热轴瓦31和轴承30相互被卡住。

另外,凹槽部68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有多个。通过采用像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缩小隔热轴瓦31的外周面与轴承30的内周面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隔热轴瓦31的外周面与轴承30的内周面的接触部分的表面压力。

另外,由于凹槽部68的开口边缘部68a弯曲呈圆弧状,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凹槽部68内保持的润滑剂提供给隔热轴瓦31的外周面与轴承30的内周面互相接触的部分。因此,能够提高隔热轴瓦31与轴承30之间的滑动性,也能够抑制隔热轴瓦31和轴承30相互被卡住。

另外,定影装置20具有IH线圈66以及由IH线圈感应加热的定影带28,该定影装置20的转动部件为加压辊29,其中,该加压辊29与定影带28以一定的压力互相接触,形成定影夹持部53。通过采用像这样的结构,能够可靠地抑制夹装于加压辊29与轴承30之间的隔热轴瓦31的弯曲。

另外,由于隔热轴瓦31仅由一个部件构成,因而与隔热轴瓦31由多个部件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加容易地组装定影装置20。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多个凹槽部68的情况。另外,在其他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8A所示,也可以仅在隔热轴瓦31的外周面上的位于前后方向内侧的端部的部分上设置1个凹槽部68。通过采用像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凹槽部68的结构变得简单。当采用像这样的结构时,凹槽部68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2例如为1mm~4mm。

另外,在其他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8B所示,还可以仅在隔热轴瓦31的外周面上的位于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即隔热轴瓦31的外周面上的除前后方向上的两端部的部分上设置1个凹槽部68。当采用像这样的结构时,凹槽部68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3例如为0.5mm~3mm。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定影带28作为加热部件的情况,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定影辊(与加压辊29以一定的压力互相接触的辊子)作为加热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加压辊29作为转动部件的情况,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定影带28或定影辊(与加压辊29以一定的压力互相接触的辊子)作为转动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本发明的结构适用于如下方式的定影装置20的情况:在设置于定影带28内侧的多个辊子(加热辊25、定影辊26及张紧辊27)上卷绕有定影带28。另外,在其他不同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结构还可以适用于如下方式的定影装置20:在设置于定影带28内侧的一个辊子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定影带28,另外,本发明的结构还可以适用于如下方式的定影装置20:使定影带28相对于设置于定影带28内侧的推压部件滑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IH线圈66作为热源的情况,但在其他不同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卤素加热器或陶瓷加热器等加热器作为热源。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本发明的机构适用于彩色打印机1的情况,但在其他不同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本发明的结构适用于黑白打 印机、复印机、传真机、多功能一体机等其他图像形成装置。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由于第2实施方式中的除定影装置20的隔热轴瓦31以外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沿隔热轴瓦31的圆周方向设置凹槽部68的情况。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沿隔热轴瓦31的前后方向(隔热轴瓦31的转动轴线方向)设置凹槽部68。通过采用像这样的结构,能够容易地形成凹槽部68。

另外,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隔热轴瓦31的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设置有多个凹槽部68。通过采用像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缩小隔热轴瓦31和轴承30的接触面积,也能够进一步增加隔热轴瓦31和轴承30的接触部分的表面压力。当采用像这样的结构时,凹槽部68在圆周方向上的形成间距P2例如为1mm~5mm。凹槽部68在圆周方向上的宽度W4例如为1mm~4mm。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隔热轴瓦31的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设置有多个凹槽部68的情况。另外,如图10A所示,在其他不同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仅在隔热轴瓦31的外周面上的位于圆周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设置1个凹槽部68。当采用像这样的结构时,凹槽部68在圆周方向上的宽度W5例如为1mm~3mm。

在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隔热轴瓦31的外周面上的与轴承30的内周面相接触的部分上设置凹槽部68的情况。另外,如图10B所示,在其他不同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隔热轴瓦31的内周面上的与加压辊29相接触的部分上(例如隔热轴瓦31的内周面上的位于圆周方向上的两端部)设置凹槽部68。通过采用像这样的结构,能够缩小隔热轴瓦31和加压辊29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增加隔热轴瓦31和加压辊29的接触部分的表面压力。当采用像这样的结构时,凹槽部68在圆周方向上的宽度W6例如为1mm~3mm。

<第3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由于第3实施方式中的除定影装置20的隔热轴瓦31以外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另外,关于隔热轴瓦31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使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参照符号标注在图中,也适当省略说明。

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隔热轴瓦31上,在轴瓦主体62的外周面上,在与轴承30的内环57的内周面相接触的部分设有凹槽部68,该凹槽部68沿前后方向(隔热轴瓦31的转动轴线方向)进行设置。凹槽部68沿隔热轴瓦31的圆周方向排列设置。

在相邻的凹槽部68之间设置有第1~第3突部71~73。在隔热轴瓦31的轴瓦主体62的外周面上,于第1~第3突部71~73的前后方向内侧,设置有连通部74。在轴承30上安装有隔热轴瓦31的状态下,相邻的凹槽部68通过连通部74而连通。因此,如图12中的虚线箭头所示,通过连通部74,能够使润滑油等润滑剂从一个凹槽部68流动到相邻的另一个凹槽部68。伴随于此,能够使润滑剂平均地流动到隔热轴瓦31在圆周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也能够抑制润滑剂涂抹不均匀的发生。

如图11所示,在隔热轴瓦31的轴瓦主体62的外周面上,沿隔热轴瓦31的圆周方向设置有多组突部群70,该突部群70由在前后方向上长度不同的第1~第3突部71~73组成。通过采用像这样的结构,能够有效地抑制隔热轴瓦31的位于切口部61周围的部分发生弯曲。

第1~第3突部71~73的位于前后方向外侧的端部与凸缘部63的位于前后方向内侧的表面相接触。从隔热轴瓦31的转动方向R上的上游侧(隔热轴瓦31的圆周方向上的一侧)向下游侧(隔热轴瓦31的圆周方向上的另一侧),各个突部群70中的第1~第3突部71~73按照第1突部71、第2突部72、第3突部73的顺序进行配置。第1~第3突部71~73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按照第1突部71、第2突部72、第3突部73的排列顺序由长变短。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个突部群70中,第1~第3突部71~73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从隔热轴瓦31 的转动方向R上的上游侧向下游侧逐渐变短。因此,各个突部群70中,连通部74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从隔热轴瓦31的转动方向R上的上游侧向下游侧逐渐变长。通过采用像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隔热瓦轴31的位于切口部61周围的部分发生弯曲。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各个突部70由第1~第3突部71~73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其他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各个突部群70也可以由2个或4个以上的突部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各个突部群70中的第1~第3突部71~73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从隔热轴瓦31的转动方向R上的上游侧向下游侧逐渐变短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另外,在其他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在各个突部群70中,第1~第3突部71~73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也可以从隔热轴瓦31的转动方向R上的下游侧向上游侧逐渐变短。即,将隔热轴瓦31的转动方向R上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中的任意一侧作为隔热轴瓦31的圆周方向上的一侧均可。

<第4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由于第4实施方式中的除定影装置20的隔热轴瓦31以外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另外,关于隔热轴瓦31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使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参照符号标注在图中,也适当省略说明。

如图13所示,在隔热轴瓦31上,于轴瓦主体62的外周面上的与轴承30(图13中未图示)的内环57的内周面相接触的部分设有凹槽部68,该凹槽部68沿前后方向(隔热轴瓦31的转动轴线方向)进行设置。凹槽部68沿隔热轴瓦31的圆周方向排列设置。

在相邻的凹槽部68之间设置有突部75。突部75的位于前后方向外侧的端部与凸缘部63的位于前后方向内侧的表面相接触。突部75形成越向前后方向内侧,其顶端越细的形状。突部75的顶端部(前后方向内侧的端部)呈尖锐的形状,并且,其到达隔热轴瓦31的位于前后方向内侧的端部。通过采用像这样的结构,能够有效地抑制隔 热轴瓦31的位于切口部61周围的部分发生弯曲。

突部75的第1侧边缘部76(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热轴瓦31的转动方向R上的上游侧的侧边缘部)与前后方向平行设置。突部75的第2侧边缘部77(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热轴瓦31的转动方向R上的下游侧的侧边缘部)具有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倾斜部78和平行于前后方向的非倾斜部79。非倾斜部79在倾斜部78的前后方向外侧与倾斜部78连续设置。非倾斜部79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倾斜部78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较短。通过采用像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隔热轴瓦31的位于切口部61周围的部分发生弯曲。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隔热轴瓦31的转动方向R上的上游侧的侧边缘部作为第1侧边缘部76、将隔热轴瓦31的转动方向R上的下游侧的侧边缘部作为第2侧边缘部77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另外,在其他不同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隔热轴瓦31的转动方向R上的下游侧的侧边缘部作为第1侧边缘部76、隔热轴瓦31的转动方向R上的上游侧的侧边缘部作为第2侧边缘部77。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