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影装置、处理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31506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显影装置、处理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影装置、包括该显影装置的处理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它们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等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公知的是作为显影剂不使用载体而仅使用调色剂的单组分显影方式的显影装置。

一般地,在单组分显影方式的显影装置中,作为显影剂限制构件的限制刮板被配置为与作为显影剂载置体的显影辊的表面接触。被载置在显影辊上的调色剂随着显影辊的转动而通过限制刮板和显影辊接触的接触部的规定限制夹持部来被规定限制到所希望的厚度里并朝着感光体来供给。

然而,在这种显影装置中,由于限制刮板和转动的显影辊之间产生的摩擦热,会存在着调色剂熔融,并且熔融后的调色剂会粘着到限制刮板上的问题。当调色剂粘着到显影剂限制构件上时,以粘着的调色剂为起点会引起调色剂的进一步粘着,当粘着调色剂成长到几十μm~几百μm左右的大小时,显影辊上的调色剂层的移动就会被阻碍,有时就会发生白色筋条图像。

作为这种问题的对策,在例如专利文献1(特开2001-350285号公报)中记载了将显影剂中的5μm以下的调色剂微粒子的比例限制在10%以下。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5028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由于小的调色剂粒子比大的调色剂粒子具有容易粘着到限制刮板上的倾向,所以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通过限制5μm以下的调色剂微粒子的比例,就能够抑制对于限制刮板的调色剂粘着。然而,为了得到高画质图像(高分辨率图像),适用的是小的调色剂粒子。因此,当减少小的调色剂粒子的比例时,即使能够抑制调色剂对限制刮板的粘着,也会产生难以得到高画质的图像的问题。如此,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对策中,因为兼顾调色剂粘着的抑制和图像的高画质化是有限度的,所以就需要有其他的对策。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显影装置,其包括:能够转动的显影剂载置体,其将供给给潜像载体的显影剂载置到表面上;和显影剂限制构件,其与所述显影剂载置体的表面接触并对该显影剂载置体上的显影剂的量进行规定限制,其特征是,在作为所述显影剂限制构件和所述显影剂载置体接触部的规定限制夹持部靠所述显影剂载置体转动方向下游端部的下游侧附近,以所述显影剂限制构件相对于所述显影剂载置体的对向面的10点平均粗糙度为Rzjis,以显影剂的体积平均粒径为Dv时,所述Rzjis对所述Dv的比率(Rzjis/Dv×100)在3.5%以下。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得Rzjis对Dv的比率在3.5%以下,就能够抑制显影剂对显影剂限制构件的粘着。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图2所示是显影装置及调色剂卡盒的概要截面图。

图3所示是将对着显影辊的限制刮板的接触部位扩大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及各图面中,对于具有同一功能或形状的构件或构成零件等的构成要素,只要能够判别,就通过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经过一次说明后简略化乃至省略其再次的说明。

首先,以图1所示的彩色打印机为例来对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构成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毋庸赘言,也能够适用于黑白打印机或其他的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或它们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等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1所示的彩色打印机100由图像形成部1、记录介质供给部2、转印部3、定影部4以及记录介质排出部5等构成。

在图像形成部1中设置有作为成像单元的四个处理单元6Y,6M,6C,6Bk和作为显影剂收容容器的四个调色剂卡盒7Y,7M,7C,7Bk以及作为潜像形成部的曝光装置8。各处理单元6Y,6M,6C,6Bk及各调色剂卡盒7Y,7M,7C,7Bk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都是可以装卸的构成。另外,各处理单元6Y,6M,6C,6Bk及各调色剂卡盒7Y,7M,7C,7Bk除了收容分别不同的颜色(对应于彩色图像的颜色分解成分的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调色剂以外,其他的构成都是相同的。具体来说就是,各处理单元6Y,6M,6C,6Bk包括有作为图像载体(潜像载体)的感光体鼓9、作为充电构件的充电辊10、显影装置11以及清洁装置12。在图1中,仅对一个处理单元6Y所具有的感光体鼓9、充电辊10、显影装置11、清洁装置12等赋予符号,对于其他的处理单元6M,6C,6Bk则省略了其符号。

在记录介质供给部2中设置有作为记录介质收容部的供纸卡盒13和作为记录介质供给构件的供纸辊14以及作为记录介质搬送构件的时机辊对15。在记录媒介P中除了普通纸以外,还包括有厚纸、薄纸、明信片、信封、涂敷纸(涂层纸或铜版纸等)、描图纸、OHP片材或OHP膜材等。

在转印部3中设置有作为中间转印体的中间转印带16、作为一次转印构件的四个一次转印辊17、作为二次转印构件的二次转印辊18以及带清洁装置19等。中间转印带16由环状的带构成,除了一次转印辊17以外,还被架设并支撑在作为支持辊的驱动辊20及从动辊21上。各一次转印辊17在与感光体鼓9相向而对的位置处被配置为与中间转印带16的内周面接触。二次转印辊18在与驱动辊20相向而对的位置处被配置为与中间转印带16的外周面接触。

在定影部4中设置有一对辊22,23。一方的辊22是作为定影构件的定影辊22,其通过卤素发热管等的加热构件来加热。另一方的辊23是作为加压构件的加压辊23,相对于定影辊22是以被加压的状态来接触的。

在记录介质排出部5中设置有作为记录介质排出构件的排纸辊对24,和作为记录介质载置部的排纸盘25。

接着,参照图1来说明彩色打印机的成像动作。

当成像动作开始后,各感光体鼓9开始转动驱动,并通过充电辊10来使得各感光体鼓9的表面带电为均匀的高电位。接着,根据原稿读取装置读取的原稿的图像信息或终端所指示打印的打印信息,通过曝光装置8对感光体鼓9表面的曝光,来使得曝光的部分的电位下降后形成静电潜像。然后,对于该静电潜像是从显影装置11来供给调色剂,并将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

在各感光体鼓9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到达与一次转印辊17相向而对的位置(一次转印夹持部)时,就在转动驱动的中间转印带16上重叠地得到转印。如此一来,全彩色的调色剂图像就载置到中间转印带16上了。另外,没有被完全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6上的各感光体鼓9上的调色剂将通过清洁装置12来除去。

另外,当成像动作开始时,供纸辊14会转动驱动,并从供纸卡盒13来送出记录介质P。被送出的记录介质P因时机辊对15被一旦停止后,对应于中间转印带16上的调色剂图像的时机来搬送到与二次转印辊18相向而对的位置(二次转印夹持部)。然后,中间转印带16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另外,没有被完全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中间转印带16上的调色剂将通过带清洁装置19来除去。

之后,记录介质P朝着定影部4来被搬送。这里,由于记录介质P通过定影辊22和加压辊23之间(定影夹持部),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图像被加热及加压后定影到记录介质P。然后,记录介质P通过排纸辊对24来排出到排纸盘25上,并结束一系列的成像动作。

以上的说明虽然是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全彩色图像时的成像动作,但也可以是使用四个处理单元6Y,6M,6C,6Bk中的某一个来形成单色图像,或使用两个或三个的处理单元后来形成双色或三色的图像。

以下,参照图2来对显影装置和调色剂卡盒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还有,各显影装置11及各调色剂卡盒7Y,7M,7C,7Bk因为除了收容有不同颜色的调色剂以外基本上构成相同,为了简化说明,是以1个显影装置及1个调色剂卡盒为例来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地,调色剂卡盒7Y包括有作为调色剂搅拌构件的搅拌桨27和作为调色剂搬送构件的搬送螺杆28。收容在调色剂卡盒7Y内的调色剂通过转动的搅拌桨27的搅拌来保持流动性。另外,当搬送螺杆28转动时,调色剂卡盒7Y内的调色剂被搬送,并通过补给口来朝着显影装置11内补给。

图2所示的显影装置11是不使用载体而仅使用非磁性调色剂来作为显影剂的非磁性单成分显影装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显影装置11包括有作为显影剂载置体的显影辊30、作为显影剂供给构件的供给辊31、作为显影剂限制构件的限制刮板32、作为调色剂搬送构件的搬送螺杆33以及作为调色剂搅拌构件的搅拌器34。只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样的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只要是非磁性单成分显影装置都可以适用。

显影辊30的构成例如可以是在金属制的轴的周围设置聚氨酯橡胶、硅橡胶或NBR(丁腈橡胶)等的弹性体,并在表面设置丙烯树脂或尿烷树脂等的树脂涂层。树脂涂层的厚度以1μm至30μm的范围为好。另外,也可以不形成树脂涂层而是通过UV照射等来进行表面处理。

供给辊31一般是在金属制的轴的周围设置了发泡氨基甲酸乙酯、发泡硅或发泡EPDM(三元乙丙橡胶)等的发泡构件来构成的。在发泡构件中以进行导电处理为好。供给辊31被设置为与显影辊30的表面(外周面)接触。

限制刮板32由可挠性的刮板状构件,例如厚度为0.1mm的SUS等的金属制的薄板来构成。限制刮板32的一端侧通过支撑部来固定到显影装置11的装置本体(盒体)里。限制刮板32对支撑部的固定除了铆接加工以外,也可以是焊接、压入、螺丝固定等。与被固定在支撑部的固定端侧为相反侧的端部是自由端,被配置为与显影辊30的表面(外周面)接触。在图2所示例子中,限制刮板32相对于显影辊30是被配置在相反方向,也就是自由端的朝向与显影辊30的转动方向为相反方向。另外,限制刮板32的自由长度(从固定在支撑部的部位开始至自由端的长度)被设定为例如11mm。

如图3的放大图所示地,在限制刮板32的自由端侧形成有从自由端(先端)开始例如0.5mm的位置里经弯曲加工而成的弯曲部B。弯曲部B的弯曲角度θ被设定在0°至大约90°之间的范围里。在该弯曲部B的位置处,限制刮板32与显影辊30的表面接触。限制刮板32对显影辊30的接触压力例如为40N/m。

接着,说明显影装置的动作。

当成像动作开始时,显影辊30及供给辊31就在图2中的箭头所示方向上开始转动。随着这些辊30,31的转动,就在供给辊31和显影辊30接触的接触部的供给夹持部中,从供给辊31来朝着显影辊30供给调色剂。被供给并载置在显影辊30上的调色剂随着显影辊30的转动而移动,并到达限制刮板32和显影辊30接触而作为接触部的规定限制夹持部。然后,如图3所示地,显影辊30上的调色剂T通过规定限制夹持部N来被规定限制到均匀的厚度里。之后,显影辊30上的调色剂被搬送到与感光体鼓9相向而对的位置(显影区域),并朝着感光体鼓9上的静电潜像转移后形成了调色剂图像。另外,没有转移到感光体鼓9上而残留在显影辊30上的调色剂再次被搬送到供给夹持部,并通过供给辊31来擦落并回收。

如前所述地,在这种显影装置中,由于限制刮板是借助于调色剂来与显影辊接触的,所以就存在着调色剂粘着到限制刮板上而发生白色筋条图像的问题。调色剂被限制刮板牵挂并停留,通过摩擦热导致的熔融而被粘着。之后,以粘着的调色剂为起点来重复地粘着后,粘着调色剂就会在规定限制夹持部内长大。为了抑制这种粘着调色剂的成长,有效的是对作为起点的调色剂粘着进行抑制。然而,以前并不清楚成为调色剂粘着的起点的部位。

于是,本发明工作者在对调色剂粘着的机理进行探讨研究之后发现,成为调色剂粘着的起点的部位是在规定限制夹持部N的显影辊转动方向下游端部e的下游侧附近(参照图3),也就是显影辊的表面和限制刮板将要分离处。另外,调色剂对限制刮板的牵挂是因为在限制刮板的表面存在有微细的凹凸的缘故。例如,在由SUS制的金属薄板构成的限制刮板中,因为在对金属薄板滚轧成型时发生有微细的凹凸,所以调色剂会牵挂到该凹凸里而产生粘着。另外,粒径小的调色剂比粒径大的调色剂具有容易牵挂的倾向。

由上可知,为了抑制对于限制刮板的调色剂粘着,在作为调色剂粘着起点部位的规定限制夹持部的显影辊转动方向下游端部e(以下简称为“下游端部”)的下游侧附近,可以设想对限制刮板的表面进行平滑化是有效的。于是,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影装置中,在限制刮板32与显影辊30相对的对向面32a中至少是对从规定限制夹持部N的下游端部e开始到下游侧的2mm为止的范围A(参照图3)是通过抛光膜来研磨以降低表面粗糙度的。抛光膜是在聚酯或PET等基础材料上涂敷了氧化铝、氧化铬、氧化硅或金刚石等的微粒子的研磨剂。这里,将研磨的范围设定在从规定限制夹持部N的下游端部e开始到下游侧的2mm为止的范围里的理由是,由于限制刮板的历时磨耗,规定限制夹持部的范围会扩大并导致其下游端部e的位置也会朝着下游侧变位位移,所以是预先考虑到产品寿命并使其在平滑化的范围里具有余量。作为研磨限制刮板的方法可以采用喷砂研磨或化学研磨等的方法。还有,如果限制刮板的表面已经足够平整光滑时,也可以不进行这种研磨处理。

另外,本发明工作者还制作了表面粗糙度或弯曲角度不同的多个的限制刮板的样本,并进行了用于确认调色剂粘着的抑制效果的试验。调色剂粘着的抑制效果是通过确认有无白色筋条图像的发生来评价的。另外,还使用软化点和体积平均粒径不同的调色剂来同时进行图像质量(分辨率)的好坏判定。

以下,对本试验的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试验中采用的是以下条件的限制刮板及调色剂。

(试验样品1)

<限制刮板>

用SUS304材料来制作限制刮板。在从自由端侧的先端开始0.5mm的位置里形成弯曲部,并将该弯曲角度设定为20度。另外,在与显影辊相对的限制刮板的对向面中,以抛光膜来对从相当于规定限制夹持部的下游端部的位置开始至下游侧的2mm为止的范围进行研磨。对于如此构成的限制刮板来说,在规定限制夹持部的下游端部朝向下游侧0.8mm为止的范围(研磨处理的范围)中对10点平均粗糙度进行测定,得到测定值为0.17μm。

<调色剂>

采用的是软化点为110℃、体积平均粒径为6.5μm的调色剂。还有,弯曲部的下游端部也可以不和规定限制夹持部的下游端部一致。

(试验样品2)

<限制刮板>

除了弯曲角度为40度以外,其他的构成都与试验样品1相同。这时,与上述相同范围内的10点平均粗糙度为0.17μm。

<调色剂>

采用的是和试验样品1同样的调色剂。

(试验样品3)

<限制刮板>

除了弯曲角度为50度以外,其他的构成都与试验样品1相同。这时,与上述相同范围内的10点平均粗糙度为0.18μm。

<调色剂>

采用的是和试验样品1同样的调色剂。

(试验样品4)

<限制刮板>

除了弯曲角度为90度以外,其他的构成都与试验样品1相同。这时,与上述相同范围内的10点平均粗糙度为0.19μm。

<调色剂>

采用的是和试验样品1同样的调色剂。

(试验样品5)

<限制刮板>

除了没有用抛光膜来进行研磨以外,其他的构成都与试验样品1相同。这时,与上述相同范围内的10点平均粗糙度为0.25μm。

<调色剂>

采用的是软化点为112℃、体积平均粒径为8.0μm的调色剂。

(试验样品6)

<限制刮板>

除了没有用抛光膜来进行研磨以外,其他的构成都与试验样品1相同。这时,与上述相同范围内的10点平均粗糙度为0.25μm。

<调色剂>

采用的是和试验样品1同样的调色剂。

(试验样品7)

<限制刮板>

构成与试验样品1相同。这时,与上述相同范围内的10点平均粗糙度为0.17μm。

<调色剂>

采用的是软化点为112℃、体积平均粒径为8.0μm的调色剂。

<限制刮板的10点平均粗糙度的测定方法>

对于上述各试验样品的限制刮板的10点平均粗糙度是采用东京精密公司制造的SURFCOM1400D,以扫描速度为0.15mm/sec、长波截止值(λc:粗糙度取样长度)为0.8mm、短波截止值(λs)为2.67μm的条件来根据JIS-2001标准进行测定。更为具体的就是,在从限制刮板的长边方向(相当于显影辊的轴方向)的两端部靠中央5cm的部位以及中央部等共计3处,将触针在限制刮板的短边方向(相当于显影辊的圆周方向)上扫描,并对从弯曲部的下游端部朝向下游侧0.8mm为止的范围进行10点平均粗糙度的测定,然后计算该3处的平均值。

<调色剂的软化点的测定方法>

调色剂的软化点的测定采用的是流变仪(CFT-500,岛津制作所制造)来对测定的试料1.0g进行秤量,并使用高(H)为1.0mm×内径为0.5mm的模粒(die),在升温速度为3.0℃/min、预热时间为120秒、负载为30kg、测定温度范围为40℃~140℃的条件下进行测定,并将上述试料流出1/2时的温度作为软化点。

<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的测定方法>

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可以由库尔特粒度仪来测定。作为根据库尔特粒度仪的调色剂粒子的粒度分布的测定装置来说,可以例举有库尔特粒度仪TA-II或库尔特颗粒粒度仪II、III(都是库尔特公司产品)。首先,在电解水溶液100-150ml中作为分散剂加入0.1-5ml的界面活化剂(优选的是加入烷基苯磺酸盐)。这里所说的电解液是使用一级氯化钠来调制成大约1%的NaCl水溶液,例如可以使用ISOTON-II(库尔特公司产品)。更进一步地,将测定试料形成为固体成分来加入2~20mg。将试料悬浮后的电解液通过超声波分散仪来进行大约1~3分钟的分散处理,并通过前述测定装置来采用100μm的孔径仪来作为孔径测量仪,对调色剂粒子或调色剂的体积、个数进行测定并计算体积分布和个数分布。从得到的分布能够求得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个数平均粒径。作为通道(channel)可以使用2.00~不满2.52μm、2.52~不满3.17μm、3.17~不满4.00μm、4.00~不满5.04μm、5.04~不满6.35μm、6.35~不满8.00μm、8.00~不满10.08μm、10.08~不满12.70μm、12.70~不满16.00μm、16.00~不满20.20μm、20.20~不满25.40μm、25.40~不满32.00μm、32.00~不满40.30μm等的13通道,并以粒径在2.00μm以上乃至不满40.30μm的粒子为对象。

<白色筋条图像的评价>

在理光公司生成的彩色打印机SPC730上搭载上述各试验样品的限制刮板以及全部4种颜色的调色剂,并实施运行测试。具体来说就是,将各色的印字率为5%的全彩色图像以每个任务3页的周期在A4横向方向上输出,并在每输出1000页该图像时,就输出每种颜色为1页的2×2半色调图像(2-by-2halftone chart)。然后,到5%的全彩色图像的输出到达共计4万页为止时,记录各色的2×2图像中最早出现白色筋条图像的时机。评价标准如下所述。

[评价标准]

◎:没有发生白色筋条图像

○:在2万~4万页之间发生白色筋条图像

×:在2万页以下发生白色筋条图像

<图像质量(分辨)的评价>

在理光公司生成的彩色打印机SPC730上搭载上述各试验样品的限制刮板以及全部4种颜色的调色剂,并输出1页任意的风景图像。然后,对于输出的图像来和通过理光公司生成的彩色打印机SPC730的现有产品原样不变的状态所输出的同样的图像进行比较,并以下述标准来对图像质量进行感官评价。

[评价标准]

○:评价人数5人中有3人以上的评价是分辨率高于现有产品的输出图像

×:评价人数5人中有3人以上的评价是分辨率低于现有产品的输出图像

本试验的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

上表1中记载的“表面粗糙度/体积平均粒径的比率”是指在规定限制夹持部的下游端部的下游侧附近,以相对于限制刮板的显影辊的相对面的10点平均粗糙度为Rzjis,以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为Dv时,Rzjis对于Dv的比率(Rzjis/Dv×100)。以试验样品1为例,由于Rzjis为0.17μm、Dv为6.5μm,这时的表面粗糙度/体积平均粒径的比率就是0.17/6.5×100=2.6%。

在表1所示的试验结果中,除了试验样品6以外,白色筋条图像的判定结果都是◎或○。这里,注意到试验样品6以外的试验样品1~5、7时会发现,这些试验样品的表面粗糙度/体积平均粒径的比率都在3.5%以下,与试验样品6的3.8%相比都要小。由此可以说,如果表面粗糙度/体积平均粒径的比率在3.5%以下,就能够防止或抑制白色筋条图像的发生。相对于此,如试验样品6那样地,当表面粗糙度/体积平均粒径的比率比3.5%大时,就不能够抑制白色筋条图像的发生。

另外,注意到试验样品5和6并进行比较可知,即使Rzjis较大(例如都是0.25μm),但只要表面粗糙度/体积平均粒径的比率在3.5%以下,就能够抑制白色筋条图像的发生。只是,在使用体积平均粒径较小的调色剂的时候,与此对应地也需要减小Rzjis的值。从本试验中的图像质量(分辨率)的评价结果可知,为了得到良好的图像质量(分辨率高的图像),以采用体积平均粒径在7μm以下的调色剂为好。这种情况下,如试验样品1~4所示地,

另外,注意到试验样品1~4并进行比较时,它们的Rzjis和表面粗糙度/体积平均粒径的比率大致相同。然而,相对于试验样品1、2中的白色筋条图像的评价结果为◎,在试验样品3、4中是○。出现这种评价结果的差别是因为限制刮板的弯曲角度的不同导致的。也就是说,在试验样品1、2中,由于弯曲角度是较小的20度和40度,与弯曲角度为较大的50度和90度的试验样品3、4相比,白色筋条图像的评价结果会较好。由此可知,限制刮板的弯曲角度在40度以下为好。

另外,上述试验之外的其他的实验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

各试验样品所采用的限制刮板及调色剂的各自的条件如下所述。

(试验样品8)

<限制刮板>

与上述试验样品1的限制刮板进行同样的处理和加工,除了10点平均粗糙度是0.20μm以外,都与上述试验样品1同样地形成。

<调色剂>

采用的是软化点为110℃、体积平均粒径为5.7μm的调色剂。

(试验样品9)

<限制刮板>

与试验样品8的限制刮板相比,除了10点平均粗糙度是0.07μm以外,构成都是同样的。

<调色剂>

采用的是软化点为110℃、体积平均粒径为6.5μm的调色剂。

(试验样品10)

<限制刮板>

与试验样品8的限制刮板相比,不同点在于弯曲角度为5度以及10点平均粗糙度为0.17。

<调色剂>

采用的是软化点为110℃、体积平均粒径为6.5μm的调色剂。

(试验样品11)

<限制刮板>

与试验样品3的限制刮板相比,除了10点平均粗糙度是0.17μm以外,构成都是同样的。

<调色剂>

采用的是软化点为110℃、体积平均粒径为5.0μm的调色剂。

还有,限制刮板的10点平均粗糙度的测定方法、调色剂的软化点的测定方法、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的测定方法、白色筋条图像的评价方法、图像质量(分辨率)的评价方法都与上述试验中的方法相同。

根据表2所示的试验结果,在所有的试验样品中表面粗糙度/体积平均粒径的比率都在3.5%以下,但试验样品9和试验样品11中的白色筋条图像的判定结果为×。

这里,试验样品9与其他试验样品相比,其限制刮板的10点平均粗糙度是极端小的0.07。如此,即使表面粗糙度/体积平均粒径的比率在3.5%以下,当限制刮板的10点平均粗糙度太小(限制刮板的表面平整光滑度太高)时,调色剂和限制刮板的接触面积增加,由于调色剂对限制刮板变得容易粘着,所以就导致白色筋条图像容易发生了。根据试验样品9中的限制刮板的10点平均粗糙度为0.07μm可知,为了抑制白色筋条图像的发生,限制刮板的10点平均粗糙度在0.08μm以上为好。另外,将该实验结果和上述表1所示的实验结果结合起来后,可以说限制刮板的10点平均粗糙度(Rzjis)在0.08μm以上且0.2μm以下为好。另外,根据试验样品9中的表面粗糙度/体积平均粒径的比率为1.0%可知,为了抑制白色筋条图像的发生,表面粗糙度/体积平均粒径的比率在1.2%以上为好。因此,可以说表面粗糙度/体积平均粒径的比率在1.2%以上且3.5%以下为好。

另外,试验样品11的白色筋条图像的判定结果为×的原因是,与其他试验样品相比,采用的是体积平均粒径较小的调色剂的缘故。也就是说,即使软化点相同,体积平均粒径小的调色剂因为每个调色剂的热容量变小,所以就容易熔融并粘着到限制刮板上。这里,根据试验样品11中的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为5.0μm可知,为了抑制白色筋条图像的发生,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在5.1μm以上为好。另外,如上所述,如果可以得到良好的图像质量(分辨率高的图像)的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在7μm以下,那么可以说,为了在确保良好的图像质量的同时还进一步抑制白色筋条图像的发生,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在5.1μm以上且7μm以下为好。

另外,虽然试验样品10的白色筋条图像的判定结果为◎,而其图像质量(分辨率)的评价结果却为×。这是因为,由于试验样品10中的限制刮板的弯曲角度为太小的5度,所以导致限制刮板对调色剂的规定限制能力减弱,引起调色剂过度地通过限制刮板而使得图像质量下降。因此,为了抑制图像质量的下降,限制刮板的弯曲角度在6度以上为好。另外,如上所述,为了抑制白色筋条图像的发生,如果以限制刮板的弯曲角度在40度以下为好时,那么就可以说,为了在抑制白色筋条图像的发生的同时还进一步确保良好的图像质量,限制刮板的弯曲角度在6度以上且40度以下为好。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通过使得表面粗糙度/体积平均粒径的比率在3.5%以下,就能够抑制白色筋条图像的发生。也就是说,通过将作为调色剂粘着的起点的部位(规定限制夹持部的下游端部的下游侧附近)中的限制刮板的10点平均粗糙度(Rzjis)和体积平均粒径(Dv)的关系如上所述地来设定,就能够抑制相对于显影刮板为调色剂粘着的起点的调色剂的牵挂了。由此,就能够有效地抑制粘着调色剂的成长,并抑制白色筋条图像的发生。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果表面粗糙度/体积平均粒径的比率在3.5%以下,即使采用的是对应于近年来高画质化的小直径的调色剂(例如Dv在7μm以下的调色剂),也能够防止白色筋条图像的发生。也就是说,根据本发明,因为只要减小限制刮板的表面粗糙度就不一定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地来限制小的调色剂微粒子的比例,所以就能够兼顾调色剂粘着的抑制和图像的高画质化。另外,从节能的观点出发而采用直径小、软化点低的调色剂(例如软化点在95℃以上且120℃以下的调色剂)时,根据本发明,即使是使用这种容易熔融并粘着的调色剂,也能够抑制调色剂对限制刮板的粘着的。

另外,为了在确保良好的图像质量的同时还更好地防止调色剂对限制刮板的粘着,以使用体积平均粒径在5.1μm以上且7μm以下的调色剂为好。另外,这时,以将规定限制夹持部的下游端部的下游侧附近的限制刮板的10点平均粗糙度(Rzjis)设定在0.08μm以上且0.2μm以下的范围内,并使得表面粗糙度/体积平均粒径的比率在1.2%以上且3.5%以下的范围内为好。更进一步地,当限制刮板的弯曲角度(θ)在6度以上且40度以下的范围内时,就能够更好地抑制白色筋条图像的发生并确保良好的图像质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