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1263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显示装置,例如手机、电视、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等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以及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在电子显示装置的使用过程中,介于使用环境等各种因素,静电的产生和大量聚集会对显示装置造成潜在或者实质的重大损害。特别是对于窄边框产品,其框胶的抗静电能力有限,静电对显示面板的破坏性更为突出。

目前对于普通的电子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装置,为改善抗静电能力,成盒后,会在面板的表面镀一层约为的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膜,然后通过点银浆工艺将ITO膜接地,作为静电屏蔽层,以实现产品的抗静电功能。但是利用ITO膜层抗静电在某些类型的显示装置会对其正常工作造成影响,例如对于自容型内嵌式触控显示装置,成盒后,如果在面板表面镀ITO膜,然后使其接地,这样会在产生静电屏蔽的同时,将触控信号也屏蔽掉,进而导致无法实现触控感应。但是,如果没有静电屏蔽层和/或静电扩散层将静电荷导出,会严重影响产品的抗静电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防护盖板、显示组件;

所述防护盖板设置于所述显示组件的上方;

所述防护盖板面向所述显示组件的一面设置有至少一层导电功能油墨层;

所述导电功能油墨层连接有金属接地端。

可选地,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一壳体;

所述显示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

所述第一壳体至少包括侧边框;

所述侧边框环绕所述显示组件;

所述防护盖板设置于所述侧边框的上方;

所述侧边框包括至少一个金属接地部件;

所述导电功能油墨层与所述侧边框的金属接地部件接触。

可选地,所述金属接地部件包括Al。

可选地,所述防护盖板包括显示区域,所述导电功能油墨层设置于所述显示区域外围。

可选地,所述防护盖板面向所述显示组件的一面还设置有一层颜色功能油墨层;

所述颜色功能油墨层用于遮挡所述防护盖板显示区域以外的部分;

所述导电功能油墨层设置于所述颜色功能油墨层面向所述显示组件的一面。

可选地,所述导电功能油墨层沿所述显示区域外围构成不闭合的环形。

可选地,所述导电功能油墨层的厚度为1~3μm。

可选地,所述导电功能油墨层的方阻为1*101~103欧姆每方块。

可选地,所述显示组件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层。

可选地,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为自容式触控电极层,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多个触控电极块。

可选地,所述显示组件还包括第二触控电极层;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子触控电极,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呈条状,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二子触控电极,所述第二子触控电极呈条状,所述第二子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绝缘。

可选地,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为触控驱动电极层,用于接收触控驱动信号,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为触控检测电极层,用于产生触控检测信号。

可选地,所述显示组件为液晶显示组件;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复用为所述液晶显示组件的公共电极层。

可选地,所述显示组件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组件;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复用为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组件的阴极层或阳极层。

可选地,所述显示组件还至少包括一偏光片、一导电薄膜层;

所述导电薄膜层设置于所述显示组件面向所述防护盖板的一面;

所述偏光片设置于所述导电薄膜层面向所述防护盖板的一面;

所述导电薄膜层为网格状金属薄膜层或透明的ATO膜层;

所述导电薄膜层连接有接地端。

可选地,所述显示装置为液晶显示装置或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防护盖板面向显示组件的一面设置连接有金属接地端的导电功能油墨层,在防护盖板上为静电荷构建一个释放通道,以此来阻止静电荷转移到面板内部,对面板内部的电路造成损害,提高显示装置的抗静电能力。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静电防护方案能够适用于包括自容型内嵌式触控显示装置在内的多种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中防护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中显示组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中显示组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显示组件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描述中阐述了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001包括:防护盖板11、显示组件12。防护盖板11设置于显示组件12的上方。防护盖板11面向显示组件12的一面设置有导电功能油墨层13。导电功能油墨层13连接有金属接地端。

具体地,防护盖板11与显示组件12二者之间为层叠结构,防护盖板11 覆盖在显示组件12的显示面120上,起到对显示组件12的防护作用。其中,防护盖板11可以为透明的玻璃盖板。通过在油墨的连接料中添加导电材料,可使油墨具有导电功能,此种油墨一般被称为导电油墨(Electrically Conductive Printing Ink)。导电功能油墨层13包括导电油墨,具体地可以包括具有导电功能的丝印油墨或光阻系油墨,同时可以通过丝网印刷或者光阻涂布的方式形成于防护盖板11面向显示组件12的一面。而导电功能油墨层利用其导电性能,通过与接地的金属接地端导线或接触电连接,在防护盖板与大地之间构建出一个静电释放通道,进而在显示装置使用过程中,当外部静电荷转移到防护盖板上时,通过上述静电释放通道能够及时地将静电荷释放,防止静电进入到面板内部,对显示装置的内部电路造成损伤,进而提高显示装置的静电防护能力。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静电防护方案能够适用于包括自容型内嵌式触控显示装置在内的多种显示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防护盖板面向显示组件的一面设置的导电功能油墨层的层数可以为一层或者多层,各层之间以层叠状态分布,且通过在相邻两层之间设置绝缘层彼此绝缘。具体层数可根据显示装置对静电防护能力的要求而设置。对静电防护能力要求相对较低的可相应地设置一层具有导电功能的导电功能油墨层,而对静电防护能力要求相对较高的可相应地设置多层,其中各层均借由接地的金属接地端与大地连接。

可选地,显示装置001还包括第一壳体14。显示组件12设置于第一壳体 14内。第一壳体14包括侧边框141。侧边框141环绕显示组件12。防护盖板 11设置于侧边框141的上方。侧边框141包括金属接地部件1410。导电功能油墨层13与侧边框141的金属接地部件1410接触。

具体地,显示组件12设置于第一壳体14内。第一壳体14在朝向显示组件12显示面120的一侧开口,同时通过其侧边框141将显示组件12环绕在其内,且不对显示面120造成遮挡。第一壳体14可以为显示装置中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具有接地功能的中框。防护盖板11在侧边框141的上方设置并覆盖侧边框141和显示组件12的显示面120。而在侧边框141上设置有金属接地部件1410。导电功能油墨层13与金属接地部件1410直接接触,金属接地部件1410可向第一壳体14的底部延伸,同时通过导电布(图中未示出)接地。具有导电功能的导电功能油墨层13通过与侧边框141中接地的金属接地部件 1410接触电连接,进而在人机接触过程中或者放置在接地的工作台上时实现与大地之间的相互连通。以上,通过在防护盖板面向显示组件的一面设置具有导电功能的导电功能油墨层,然后通过导电功能油墨层与第一壳体侧边框中接地的金属接地部件接触电连接构建出一个向大地释放静电的通道,进而在显示装置的使用过程中,当外部静电荷转移到防护盖板上时,通过上述静电释放通道,经由第一壳体侧边框中接地的金属接地部件及时地将静电荷释放到大地上,防止静电进入到面板内部,对面板的内部电路造成击伤,提高显示装置的静电防护能力。

可选地,金属接地部件包括Al。Al及其合金在具有密度小、质量轻、耐腐蚀、高热导率、高延展性以及优异的机械加工性能的同时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在电传导方面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可选地,显示装置可以为液晶显示装置或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进一步地,显示装置可以为液晶触控显示装置或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控显示装置。

可选地,如图1所示,显示组件12还包括一偏光片121、一导电薄膜层 122。导电薄膜层122设置于显示组件12面向防护盖板11的一面。偏光片121 设置于导电薄膜层122面向防护盖板11的一面。导电薄膜层122可以是网格状金属薄膜层或透明的ATO(Antimony Doped Tin Oxide,氧化锡锑)膜层。导电薄膜层122连接至接地端(图1中未示出)。具体地,偏光片121设置并覆盖显示组件12的显示面120。导电薄膜层122层叠分布于偏光片121的下方。导电薄膜层122可以是网格状金属薄膜层。其中,接地的网格状金属导电薄膜层能够为显示装置提供另外一个静电释放通道,例如,对于那些未通过防护盖板中的导电功能油墨层释放掉的静电荷,可以通过此通道被释放到大地中,进而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显示装置的静电防护能力。而接地的网格状金属导电薄膜层,因其网格状结构,在实现静电屏蔽的同时,对自容型内嵌式触控显示装置的触控信号的影响可以做到较小。导电薄膜层也可以为透明的 ATO膜层,相比于ITO膜层,其一般具有较小的阻值,相对的在实现静电屏蔽的同时,对自容型内嵌式触控显示装置的触控信号的影响较小。

图2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B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中防护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2B所示,防护盖板11包括显示区域100,导电功能油墨层13设置于显示区域100外围。其中,将导电功能油墨层设置于显示区域外围尽可能多的连续区域内,这样有利于增强导电功能油墨层的静电防护能力。

可选地,如图2A所示,防护盖板面向显示组件的一面还设置有一层颜色功能油墨层15。导电功能油墨层13设置于颜色功能油墨层15面向显示组件 12的一面。其中,颜色功能油墨层15所起的作用是遮挡防护盖板除显示区域以外的其他部分,其可以是一般的未在连接料中添加导电金属的普通高阻值油墨材料,具体的颜色可以为黑色、白色、金色或者灰色

可选地,导电功能油墨层13沿显示区域外围构成不闭合的环形,具有开口131。此开口可有效地避免闭合环形的导电功能油墨层构成环形天线,而环形天线的构成必然会因其对高频信号的耦合,对显示器件的正常工作产生影响,同时还会降低导电功能油墨层的静电释放能力,其中对于开口的具体设置位置和形式在此不做限制。

可选地,导电功能油墨层的厚度为1~3μm。

可选地,导电功能油墨层的方阻为1*101~103欧姆每方块。一般而言,除电学结构部件以外,构成显示组件的其他部分的阻值均大于103欧姆每方块,由此在1*101~103欧姆每方块的方阻范围内,导电功能油墨层能够提供一个具有明显优势的静电释放通道。

可选地,显示组件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层。

可选地,第一触控电极层为自容式触控电极层,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多个触控电极块。

图3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B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中显示组件的俯视示意图。

可选地,如图3A所示,显示组件12为液晶显示组件。第一触控电极层 16复用为所述液晶显示组件的公共电极层。

具体地,显示组件12为液晶显示组件。如图3A所示,显示组件12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18和第二基板19以及二者之间填充的液晶20和液晶封装层123。如图3B所示,第一基板18上设置有多条沿第三方向X周期排列的数据线181以及多条沿第四方向Y周期排列的扫描线182,第三方向X 和第四方向Y相交。其中,扫描线182提供扫描信号,用于打开或关闭薄膜晶体管开关185,数据线181提供显示信号,用于传输要显示的内容。第一基板上相邻的两条数据线和相邻的两条扫描线之间限定的区域构成像素区域。在像素区域相应的设置有透明的像素电极183和公共电极。在薄膜晶体管开关185经由扫描线182打开后,数据线181向像素电极183充电,使其具有一定的电势。而通过对像素电极183和公共电极之间的电势差的调节可以来控制第一和第二基板之间填充的液晶分子20的偏转,进而来实现显示画面的转换。其中,第一触控电极层16为自容式触控电极层,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多个触控电极块160。对于自容式触控液晶显示装置,如图3A所示,可以将第一触控电极层16复用为公共电极层,其中每个触控电极块160分别经由与之电连接的信号线162实现触控检测信号的输出和触控驱动信号的输入。

图4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B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中显示组件的俯视示意图。

可选地,如图4A所示,显示组件12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组件。第一触控电极层16复用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组件的阴极层。

具体地,显示组件12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组件。如图4A所示,显示组件12可以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层叠设置的阴极层、有机发光材料层24以及阳极层23。其中,在外加电压的驱动下,空穴和电子分别从阳极层23和阴极层注入到有机发光材料层24中,空穴和电子在有机发光材料层24中相遇、复合,释放出能量,然后将能量传递给有机发光物质的分子,使其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激发态很不稳定,受激分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辐射跃迁产生发光现象。而基于此发光现象,借由有机发光二极管实现画面的显示。其中,如图4B所示,第一触控电极层16为自容式触控电极层,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多个触控电极块160。对于自容式触控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如图4A所示,可以将第一触控电极层16复用为显示组件中的阴极层。可选地,第一触控电极层也可复用为显示组件中的阳极层。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显示组件的俯视示意图。

可选地,如图5所示,显示组件12还包括第二触控电极层17。第一触控电极层16包括多个第一子触控电极161,第一子触控电极161呈条状,且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第二触控电极层17包括多个第二子触控电极171,第二子触控电极171呈条状且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交叉。第一触控电极层16与第二触控电极层17绝缘。

可选地,第一触控电极层16作为触控驱动电极层,用于接收触控驱动信号,第二触控电极层17作为触控检测电极层,用于产生触控检测信号。其中,在施加触控驱动信号后,触控驱动电极层与触控检测电极层交叉处会产生互电容(耦合电容),当人体接触到显示面的屏幕时,由于人体接地,手指与电容屏之间就会形成一个等效电容,触控检测电极层所检测到的互电容会减小,并产生相应的触控检测信号,由此经过相应的转换后可以确定具体的触控发生位置。需要说明的是,这其中也可以是第一触控电极层作为触控检测电极层,第二触控电极层作为触控驱动电极层,而相应的触控检测电极层和触控驱动电极层的功能与前述所涉及到的触控检测电极层和触控驱动电极层的功能相同。

对于图3A所示的显示装置,除了可以采用如图3B所示的显示触控结构以外,还可以采用如图5所示的显示触控结构。

具体地,第一子触控电极161的延伸方向可以与图3B中扫描线182的排列方向相同,排列方向与数据线181的排列方向相同;第二子触控电极171 的延伸方向可以和数据线181的排列方向相同,排列方向可以和扫描线182 的排列方向相同。第一触控电极层16与第二触控电极层17分别设置于第一基板18上,第一触控电极层16和第二触控电极层17之间通过设置绝缘层绝缘。可选地,第二触控电极层17也可设置在第二基板19上。

而对于图4A所示的显示装置,除了可以采用如图4B所示的显示触控结构以外,同样也可以采用如图5所示的显示触控结构。

具体地,如图4A所示,显示组件12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层叠设置的封装基板22、阴极层(图4A中未示出)、有机发光材料层24、阳极层23以及衬底基板21。其中,第一触控电极层16设置于有机发光层24背离衬底基板21的一侧,而第二触控电极层17设置于第一触控电极层16背离衬底基板21的一侧,第一触控电极层16和第二触控电极层17之间通过设置绝缘层绝缘。需要说明的是,如4A所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组件还可以包括设置于基板 21上的缓冲层211,设置于缓冲层211上的驱动薄膜晶体管212,相邻的有机发光显示器件之间的像素定义层241,导体层结构之间的各绝缘层213、214、 215以及封装基板与衬底基板之间的封装层216,其中阳极层23中各个阳极与驱动薄膜晶体管212的漏极电连接。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