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光源装置、显示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光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93171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面光源装置、显示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光源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面光源装置、显示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光源。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于搭载到电子设备上的液晶显示装置而言,为了以相同的面积得到更大的显示区域,需要进行窄边框化、薄型化。对于显示面板的背光源而言,例如使用将射出白色光的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封装作为光源,且采用导光板(也称作光波导(lightguide))的侧光型(也称作边光方式)的面光源装置。关于上述技术,提出了一种具有液晶面板以及具备用于向液晶面板照射光的导光功能的面板支撑体的液晶显示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04504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面光源装置的窄边框化的需求逐渐增大。鉴于这样的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促进面光源装置的窄边框化的技术。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方法。即,本发明是一种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面光源装置具有:导光板;反射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光入射面的法线方向上,具有对光进行反射的反射面;发光元件;以及波长转换部件,其覆盖所述发光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对光的波长进行转换,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一部分光通过所述波长转换部件并由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反射面反射后,入射到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光入射面,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另一部分光通过所述波长转换部件后,不由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反射面反射而直接入射到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光入射面,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反射面的至少一部分是凹曲面,所述凹曲面朝向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光入射面。

根据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将对光进行反射的反射部件配置在导光板的光入射面的法线方向上。从发光元件射出并通过波长转换部件后由反射部件的反射面反射的光入射到导光板的所述光入射面,并且,从发光元件射出并通过波长转换部件的光直接入射到导光板的所述光入射面。因此,能够将导光板和发光元件配置成l字状,由此能够促进面光源装置的窄边框化。

另外,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由所述发光元件和所述波长转换部件构成光源,所述波长转换部件与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反射面分离,所述光源具有出射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光的出射面,从所述光源的所述出射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光源分离。根据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由于导光板与光源分离,因此,即使在从外部向面光源装置施加负荷时发生光源的错位,导光板与光源接近,也能够抑制从光源的出射面的法线方向上观察时导光板的下表面与光源的出射面重合的情况。

另外,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面光源装置具有具备所述发光元件和所述波长转换部件的光源,所述波长转换部件与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反射面分离,所述光源具有出射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光的出射面,从所述导光板的光入射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所述光源的一部分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光入射面重合。根据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由于光源的一部分与导光板的光入射面重合,因此,能够抑制在从外部向面光源装置施加负荷时光源发生错位,能够抑制从光源的出射面的法线方向上观察时导光板的下表面与光源的出射面重合的情况。

另外,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反射面的法线通过包含所述光源的所述出射面的平面中的、向比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光入射面靠所述导光板的一侧延长的区域。根据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由于反射部件的反射面的法线通过包含光源的出射面的平面中的、向比导光板的光入射面靠导光板的一侧延长的区域,因此,从光源射出并由反射部件的反射面反射的光到达导光板的光入射面,能够将从光源射出的光的利用效率维持在较高的状态,能够将从导光板射出的光的亮度保持在较高的状态。

另外,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从所述光源的所述出射面出射的光中直接入射到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光入射面的光的比例为10%以上80%以下。另外,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该面光源装置具有包围所述导光板的侧面的框体,所述反射部件设置在所述框体上。根据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由于在包围导光板的侧面的框体上设置反射部件,因此,能够促进面光源装置的窄边框化。

另外,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该面光源装置具有具备所述反射部件、所述发光元件以及所述波长转换部件的光源,所述波长转换部件与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反射面接触,所述光源具有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光入射面相对并出射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光的出射面。根据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由于波长转换部件与反射部件的反射面接触,因此,能够抑制反射部件的反射面接触空气,由此能够抑制反射部件的反射面的表面氧化。

另外,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有: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以及显示面板,其接收从所述面光源装置射出的光。由于这样的显示装置具有使用本发明的导光板的面光源装置,因此,能够提供具有可促进窄边框化的面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另外,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具有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由于这样的电子设备具有具备面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该面光源装置使用本发明的导光板,因此,能够提供具有具备面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该面光源装置可促进窄边框化。

另外,本发明的光源的特征在于,该光源具有:发光元件;波长转换部件,其覆盖所述发光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对光的波长进行转换;出射面,其出射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光;以及反射部件,其具有反射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光的反射面,所述波长转换部件与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反射面接触,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一部分光通过所述波长转换部件并由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反射面反射后,从所述出射面出射,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另一部分光通过所述波长转换部件后,不由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反射面反射而从所述出射面直接出射,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反射面的至少一部分是凹曲面,所述凹曲面朝向所述出射面。根据本发明的光源,从发光元件射出并通过波长转换部件后由反射部件的反射面反射的光从出射面出射,并且,从发光元件射出并通过波长转换部的光从出射面直接出射。因此,能够将导光板和光源配置成l字状,由此能够促进面光源装置的窄边框化。

根据本发明,能够促进面光源装置的窄边框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举例示出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举例示出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的截面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的截面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的截面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的截面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的截面图。

图8是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的截面图。

图9是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与在将导光板和光源配置在直线上的情况下的面光源装置之间的比较图。

图10是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的说明图。

图11是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的说明图。

图12是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的说明图。

图13是实施方式2的面光源装置的截面图。

图14是实施方式2的光源13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面光源装置的相对亮度效率的曲线图。

标号说明

1:面光源装置;2:显示面板;10:导光板;11:反射片;12:框架;13:光源;14:柔性印刷基板;15:扩散片;16:棱镜片;17:遮光双面带;21:基板;22:发光元件;23:波长转换部件;31:反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只是示出实施本发明的一例,本发明不限于以下说明的具体结构。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设“显示装置”为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设“面光源装置”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进行说明。另外,“面光源装置”也可以用于配置在基于显示面板或电子纸的显示装置的前表面上的前光源等背光源以外的用途。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12,对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

图1是举例示出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液晶显示装置具有被配置成背光源的面光源装置1以及接收从面光源装置1射出的光的显示面板2。显示面板2通过对由玻璃板夹入密封的液晶施加电压使光的透射率增减等来显示图像。以下,有时设面光源装置1的显示面板2侧为上表面侧,设其相反面侧为下表面侧进行说明。

(面光源装置1的结构)

图2是举例示出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的结构的立体图。面光源装置1具有导光板10、反射片11、框架12、光源13、柔性印刷基板(以下也表示为“fpc”)14、扩散片15、棱镜片16以及遮光双面带17。

导光板10是大致平板状的,由聚碳酸酯树脂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等透光性原料形成。导光板10的上表面是供光出射的光出射面。导光板10的上表面是与液晶面板2相对的面。导光板10将入射到导光板10内的光引导至光出射面,使光出射面整体均匀地发光。

反射片11是由具有多层膜结构的高反射膜或者反射率较高的白色树脂片或金属箔等构成的平滑片,对光进行反射,使得导光板10内的光不会从面光源装置1的下表面泄漏。框架12是具有开口,由4条边构成的框状部件(“框体”的一例)。框架12是由含有氧化钛的聚碳酸酯树脂或者不含氧化钛的聚碳酸酯树脂等形成的。在框架12中嵌入导光板10,框架12的内周面包围形成导光板10的外周面的侧面。框架12具有较高的反射率,反射从导光板10的侧面泄漏的光而再利用。

光源13从出射面出射白色光。光源13例如是led封装,但也可以使用led封装以外的光源。光源13是用包含荧光体的透光性树脂(树脂层)密封作为发光元件的led芯片而形成的。光源13接收来自fpc14的供电而被驱动。另外,作为光源13,也可以使用白色以外的led光源。光源13配置在框架12的下方。fpc14是以下这样构成的布线基板:在具有柔性的作为绝缘性膜的基材上通过导体箔设置布线,在表面粘接作为保护用的绝缘性膜的覆盖层。

扩散片15是半透明的树脂膜,使从导光板10的光出射面发出的光扩散而扩大光的指向特性。棱镜片16是上表面形成有三角棱镜状的微细图案的透明树脂膜,会聚由扩散片15扩散后的光,使从上表面侧观察面光源装置1时的亮度提高。扩散片15和1片或2片棱镜片16设置在导光板10上。

遮光双面带17是上下两面为粘接面的黑色的粘接带。在从上表面侧观察面光源装置1时,遮光双面带17为框形状。枠形状只要是闭环形状即可,例如可以是矩形形状、大致椭圆形状,也可以是上述形状之外的其他形状。遮光双面带17的框部分沿着框架12的上端粘接,抑制光从面光源装置1泄漏出去。

图3是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的截面图。导光板10是导光板10的侧面的一部分,具有供光入射的光入射面10a。导光板10具有出射从光入射面10a入射的光的光出射面10b,导光板10的光出射面10b与显示面板2相对。另外,也可以设导光板10的光出射面10b为导光板10的上表面,设导光板10的光出射面10b的相反侧的面(相反面)为导光板10的下表面。

光源13具有出射光的出射面13a。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朝向的方向与光源13的出射面13a朝向的方向垂直。光源13具有基板21、设置在基板21上的1个或多个发光元件22以及覆盖发光元件22的波长转换部件23。基板21例如是印刷基板。发光元件22例如是led芯片。发光元件22射出特定波长的光。波长转换部件23对发光元件22射出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即,波长转换部件23对从发光元件22射出的光的颜色进行转换。波长转换部件23是包含荧光体的透光性树脂(树脂层)。例如,在发光元件22射出蓝色光,波长转换部件23包含黄色荧光体的情况下,蓝色光的一部分照射到荧光体,由此,蓝色和黄色混合而从光源13的出射面13a出射白色光。

在框架12上设置有对光进行反射的反射部件31。反射部件31配置在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的法线方向上。另外,反射部件31被配置成与光源13的波长转换部件23分离。反射部件31能够将来自发光元件22的光反射到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侧而改变光的行进方向。反射部件31具有对光进行反射的反射面,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的一部分或全部是凹曲面,凹曲面朝向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反射部件31在纸面的垂直方向上是相同形状。反射部件31的截面可以是圆弧或椭圆弧。也可以是,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的一部分是曲面,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的另一部分是平面。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被处理成对来自光源13的光进行镜面反射。通过使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进行镜面反射,能够将从光源13射出的光的利用效率维持在较高的状态,能够将从导光板10射出的光的亮度保持在较高的状态。例如,也可以是,通过对框架12蒸镀形成al(铝)或ag(银)等金属膜,从而在框架12上设置反射部件31。

从光源13射出并由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反射的光入射到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并且,从光源13射出的光直接入射到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即,从发光元件22射出并通过波长转换部件23后由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反射的光入射到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并且,从发光元件22射出并通过波长转换部件23的光直接入射到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

如图4所示,当反射部件31的截面为圆弧时,通过将反射部件31的半径设为光源13的厚度(出射面13a的宽度)以上,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的法线(图4的虚线)与光源13的出射面13a不交差,并且通过光源13的端部或比该端部靠导光板10的一侧。另外,如图5所示,当反射部件31的截面为椭圆弧时,能够设为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的法线(图5的虚线)与光源13的出射面13a不交差,并且通过比光源13靠导光板10的一侧。即,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的法线与导光板10一侧的包含光源13的出射面13a的平面交差,由此,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的法线与光源13的出射面13a不交差。这样,从光源13射出并由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反射的光到达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因此,能够将从光源13射出的光的利用效率维持在较高的状态,能够将从导光板10射出的光的亮度保持在较高的状态。

当通过导光板10的光出射面10b的相反面的法线相对于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的全部法线的比例为100%时,从光源13射出并由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反射的光中到达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的光成为较高比例。另外,当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的全部法线或大部分法线通过包含光源13的出射面13a的平面中的、向比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靠导光板10的一侧延长的区域时,从光源13射出并由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反射的光中到达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的光成为较高比例。在上述情况下,通过将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的反射率设为100%,从光源13射出并由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反射的光中到达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的光成为大致100%。

当从外部向面光源装置1施加负荷时,存在光源13的位置向导光板10的一侧偏移,从光源13的射出方向观察时导光板10的下表面(光出射面10b的相反面)与光源13的出射面13a重合的情况。光源13的光从导光板10的下表面(光出射面10b的相反面)入射后,有可能在显示面板2的画面内产生不均匀地明亮的亮点(热点)。考虑到光源13的错位,如图6所示,也可以将光源13配置成光源13从导光板10分离。在图6所示的面光源装置1的一例中,从光源13的出射面13a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导光板10与光源13分离。通过预先使导光板10与光源13分离,即使发生光源13的错位,导光板10与光源13接近,也能够抑制从光源13的出射面13a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导光板10的下表面(光出射面10b的相反面)与光源13的出射面13a重合的情况。

考虑到光源13的错位,如图7所示,也可以将光源13配置成光源13的一部分与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重合。在图7所示的面光源装置1的一例中,从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光源13的一部分与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重合。光源13的一部分位于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上,由此能够抑制光源13的错位,能够抑制从光源13的出射面13a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导光板10的下表面(光出射面10b的相反面)与光源13的出射面13a重合的情况。

考虑到光源13的错位,如图8所示,也可以将光源13配置成光源13的一部分与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重合。在图8所示的面光源装置1的一例中,从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光源13的一部分与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重合。如图8所示,导光板10的光出射面10b的相反面与光源13的出射面13a位于同一平面上。另外,从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导光板10中与光源13重合的部分10c是锥形形状。光源13的一部分位于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上,由此能够抑制光源13的错位,能够抑制从光源13的出射面13a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导光板10的下表面(光出射面10b的相反面)与光源13的出射面13a重合的情况。

根据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通过将反射来自光源13的光的反射部件31配置在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的法线方向上,能够将导光板10和光源13配置成l字状。因此,与将导光板10和光源13配置在直线上的情况相比,能够促进面光源装置1的窄边框化。

图9是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与在将导光板10和光源13配置在直线上的情况下的面光源装置100之间的比较图。图9的(a)示出从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射出的光的亮度分布,设从亮度均匀的部分到面光源装置1的外形之间的长度为l1。图9的(b)示出从面光源装置100射出的光的亮度分布,设从亮度均匀的部分到面光源装置100的外形之间的长度为l2。根据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能够将l1缩小到l2的46%左右。

图10是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的说明图。图10的(a)表示面光源装置1的截面,图10的(a)的点划线d1表示导光板10的光轴,图10的(a)的点划线d2表示光源13的光轴。图10的(a)的θ是导光板10的光轴与光源13的光轴所成的角度。图10的(b)的纵轴表示入射到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的光量(%),图10的(b)的横轴表示导光板10的光轴与光源13的光轴所成的角度(θ)。

图10的(b)的实线s1是在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的反射率为100%的情况下的整体光量(%),图10的(b)的实线s2是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的反射率为90%的情况下的整体光量(%)。整体光量(%)是入射到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的光量除以从光源13射出的光量而得到的值。图10的(b)的实线s3是从光源13直接入射到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的光量(以下也表示为“直接入射光量”)除以从光源13射出的光量而得到的值。如图10的(b)所示,随着导光板10的光轴与光源13的光轴所成的角度(θ)增大,从光源13直接入射到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的光量减少。

在图3~图8所示的面光源装置1的结构例中,导光板10的光轴与光源13的光轴所成的角度(θ)为90度。不限于图3~图8所示的面光源装置1的结构例,在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中,可以将导光板10的光轴与光源13的光轴所成的角度(θ)设定为任意的角度。在将导光板10的光轴与光源13的光轴所成的角度(θ)设定为90度的情况下,直接入射光量相对于从光源13射出的光量的比例成为20%以上。在将导光板10的光轴与光源13的光轴所成的角度(θ)设定为60度的情况下,直接入射光量相对于从光源13射出的光量的比例成为40%以上。例如,也可以将导光板10的光轴与光源13的光轴所成的角度(θ)设定成直接入射光量相对于从光源13射出的光量的比例在20%以上40%以下。在将导光板10的光轴与光源13的光轴所成的角度(θ)设定为120度的情况下,直接入射光量相对于从光源13射出的光量的比例成为10%以上。在将导光板10的光轴与光源13的光轴所成的角度(θ)设定为20度的情况下,直接入射光量相对于从光源13射出的光量的比例成为80%以上。例如,也可以将导光板10的光轴与光源13的光轴所成的角度(θ)设定成直接入射光量相对于从光源13射出的光量的比例在10%以上80%以下。

图11是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的说明图。图11的(a)表示面光源装置1的截面。图11的(b)的纵轴表示入射到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的光的传播效率。入射到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的光的传播效率是指入射到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的光量中由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反射并入射到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的光量的比例。图11的(b)的横轴表示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的全部法线中通过图11的(a)的区域40的法线的比例。图11的(a)的区域40是在通过光源13的出射面13a的平面上位于比光源13的开口13b靠导光板10的一侧的区域。如图11的(b)所示,在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的全部法线中通过图11的(a)的区域40的法线的比例超过65%,并且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的反射率为100%的情况下,入射到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的光的传播效率成为90%以上。

图12是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的说明图。图12的(a)表示面光源装置1的截面。图12的(b)的纵轴表示入射到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的光的传播效率。图12的(b)的横轴表示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的全部法线中通过图12的(b)的区域50的法线的比例。图12的(a)的区域50是在通过光源10的出射面13a的平面上位于比光源13的中心线13c靠导光板10的一侧的区域。如图12的(b)所示,在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的全部法线中通过图12的(a)的区域50的法线的比例超过84%,并且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的反射率为100%的情况下,入射到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的光的传播效率成为90%以上。

[实施方式2]

参照图13和图14,对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图13是实施方式2的面光源装置1的截面图。另外,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标号,省略其说明。如图13所示,光源13具有基板21、设置在基板21上的1个或多个发光元件22、覆盖发光元件22的波长转换部件23以及覆盖波长转换部件23的一部分的反射部件31。

反射部件31配置在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的法线方向上。反射部件31能够将来自发光元件22的光反射到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侧而改变光的行进方向。反射部件31具有对光进行反射的反射面,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的一部分或全部是凹曲面,凹曲面朝向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波长转换部件23与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接触。反射部件31的截面可以是圆弧或椭圆弧。也可以是,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的一部分是曲面,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的另一部分是平面。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被处理成对来自发光元件22的光进行镜面反射。例如,也可以是,通过对波长转换部件23蒸镀形成al或ag等金属膜,在波长转换部件23上设置反射部件31。另外,也可以将反射部件31中与波长转换部件23不接触的部分由树脂等覆盖。

光源13具有与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相对的出射面13b。光源13的反射部件31被配置成与光源13的出射面13b相对。因此,光源13的反射部件31被配置在光源13的出射面13b的法线方向的相反方向上。从光源13的出射面13b出射的光入射到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从发光元件22射出并通过波长转换部件23后由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反射的光和从发光元件22射出并通过波长转换部件23的光从光源13的出射面13b出射。因此,从发光元件22射出并通过波长转换部件23后由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反射的光入射到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并且,从发光元件22射出并通过波长转换部件23的光直接入射到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图14是实施方式2的光源13的立体图。如图14所示,反射部件31是半圆顶形状。因此,反射部件31的中央部分和两端部分的反射面为曲面。

根据实施方式2的面光源装置1,通过将反射来自发光元件22的光的反射部件31配置在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的法线方向上,能够将导光板10和光源13配置成l字状。因此,与将导光板10和光源13配置在直线上的情况相比,能够促进面光源装置1的窄边框化。根据实施方式2的面光源装置1和光源13,从发光元件22射出的全部光通过波长转换部件23后从光源13的出射面13b出射。因此,能够抑制光源13的出射面13b内的颜色分布,能够削减导光板10的光入射面10a附近的光的颜色不均匀。

根据实施方式2的面光源装置1,由于可以省略框架12,因此能够更加促进面光源装置1的窄边框化。根据实施方式2的面光源装置1,由于波长转换部件23与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接触,因此能够抑制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接触空气。因此,能够抑制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的表面氧化。根据实施方式2的面光源装置1,由于光源13和反射部件31成为一体,因此面光源装置1的部件数量减少。根据实施方式2的面光源装置1,从发光元件22射出并通过波长转换部件23后由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反射的光在波长转换部件23的内部折返。因此,用于对从发光元件22射出的光的波长(颜色)进行转换的距离变长。根据实施方式2的面光源装置1,光源13与反射部件31成为一体,波长转换部件23与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接触。因此,光源13的从导光板10的下表面突出的突出量减小,面光源装置1变薄。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1、2的面光源装置1的相对亮度效率和将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设为平面的情况下的面光源装置的相对亮度效率的曲线图。图15的纵轴表示从实施方式1、2的面光源装置1射出的光的相对亮度效率和将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设为斜面的情况下的从面光源装置射出的光的相对亮度效率。图15的纵轴所示的相对亮度效率是以将导光板10和光源13配置在直线上的情况下的从面光源装置100射出的光的亮度为基准的。如图15所示,从实施方式1、2的面光源装置1射出的光的相对亮度效率与将反射部件31的反射面设为斜面的情况下的从面光源装置射出的光的相对亮度效率相比,亮度效率大幅提高。

并且,这样的显示装置能够搭载于各种电子设备上。作为这样的具有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能够举例示出智能手机、数码相机、平板电脑终端、电子书、可穿戴式设备、车载导航装置、电子词典、电子广告板等。这样的电子设备在能够实现小型化和薄型化的基础上,还能够期待提供优质的显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