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晶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pdlc(polymerdispersedliquidcrystal,聚合物分散液晶)又叫液晶调光膜,是将低分子液晶与预聚物相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经聚合反应,形成微米级的液晶微粒均匀地分散在高分子网络中,再利用液晶分子的介电各向异性获得具有电光响应特性的材料。pdlc主要工作在散射态和透明态之间,具体地:在未施加驱动电压时,pdlc无法形成有规律的电场,液晶微粒的光轴取向呈现无序状态,入射光被散射,pdlc呈不透明或半透明状。在施加驱动电压时,液晶微粒的光轴沿电场方向排列,入射光不会被散射,pdlc呈透明状。可见,pdlc在外加电场的驱动下具备光开关特性,而且其透明程度会随着驱动电压的增大而增大,相比较于采用va(verticalalignment,垂直配向)或ips(in-planeswitching,横向电场效应显示)技术的液晶面板,具有pdlc的液晶面板具有良好的电光特性,可以无需偏光片,节省成本和功耗。
但是,当前基于pdlc的液晶面板存在对比度低等缺点。为了提高显示图像的对比度,现有技术一般采用增加液晶层厚度的方式,这无疑会导致驱动电压大幅增加,从而增加驱动成本和功耗。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能够提高显示图像的对比度,且无需增加驱动成本和功耗。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液晶面板,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及位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pdlc和多个反射墙,多个反射墙沿平行于液晶面板的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于pdlc中,反射墙用于对照射至其上的光进行反射,并使得反射后的光量小于反射前的光量。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以及设置于背光模组的出光方向上的上述液晶面板。
有益效果:本发明在pdlc中设置反射墙,被pdlc散射的光在照射到反射墙后,反射墙使得反射后的光量小于反射前的光量,使得透过pdlc的光量大大减少,从而增大显示图像在散射态和透明态时的亮度差距,提高显示图像的对比度,由于本发明并未增加液晶层的厚度,因此不会大幅增加驱动电压,无需增加驱动成本和功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所提供的各个示例性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各个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阅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10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阵列基板(thinfilmtransistorsubstrate,tft基板或array基板)11和彩膜基板(colorfiltersubstrate,cf基板或彩色滤光片基板)12,以及位于两基板之间的pdlc13和多个反射墙14。
pdlc13位于阵列基板11和彩膜基板12形成的液晶盒内。
沿平行于液晶面板10的方向,即沿图中水平方向,多个反射墙14依次间隔设置于pdlc13中。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多个反射墙14可以直接与阵列基板11和彩膜基板12相抵接,并且反射墙14可以均与阵列基板11和彩膜基板12垂直设置。例如,反射墙14的一端可以抵接于位于彩膜基板12最外侧的公共电极,反射墙14的另一端可以抵接于位于阵列基板11最外侧的保护层。又例如,对于公共电极为未设置于彩膜基板12一侧的液晶面板10,反射墙14的一端可以抵接于位于彩膜基板12最外侧的彩色滤光片,此时,反射墙14的另一端可以仍然抵接于位于阵列基板11最外侧的保护层。
在对液晶面板10施加驱动电压时,pdlc13中的液晶微粒的光轴沿电场方向排列,垂直于液晶面板10的入射光不会被液晶微粒散射,pdlc13呈透明状。而在未对液晶面板10施加驱动电压时,pdlc13无法形成有规律的电场,液晶微粒的光轴取向呈现无序状态,入射光被液晶微粒散射,此时pdlc13呈不透明或半透明状(即工作在散射态),被散射的光在照射到反射墙14后,反射墙14使得反射后的光量小于反射前的光量,使得透过pdlc13的光量大大减少,从而增大显示图像在散射态和透明态时的亮度差距,提高显示图像的对比度。
可见,本实施例只需在pdlc13中增加反射墙14,即增加一种具有低反射率(例如该反射墙14的反射率低于40%)的网墙结构,就能提高显示图像的对比度,相比较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并未也无需增加液晶盒的厚度,因此不会大幅增加驱动电压,无需增加驱动成本和功耗。
在pdlc13工作在散射态时,照射在反射墙14上的散射光有可能不均匀,会在反射墙14上形成光斑,从而影响显示品质。为了避免因出现该光斑而影响显示品质,本实施例的反射墙14可以分布有多个网点,进一步降低反射墙14(包括在光斑区域)的反射率。此时,本实施例相当于在pdlc13中增加了一种具有低反射率的网闸。
当然,反射墙14的外表面也可以设置有吸光层,用于吸收照射至反射墙14的散射光,使得反射后的光量小于反射前的光量,从而进一步降低反射墙14的反射率,提高显示图像的对比度。
另外,为了避免因反射墙14带电对pdlc13中液晶微粒的偏转造成影响,所述反射墙14可以由绝缘材料制得。
请参阅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20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阵列基板21和彩膜基板22,以及位于两基板之间的pdlc23、多个反射墙24和多个间隔物(photospacer,ps)25。
pdlc23位于阵列基板11和彩膜基板12形成的液晶盒内。
多个间隔物25沿平行于液晶面板20的方向依次等间隔设置,用于控制所述液晶盒具有均匀的厚度。
沿平行于液晶面板20的方向,多个反射墙24依次间隔设置于pdlc23中。可选地,任意相邻两个间隔物25之间的反射墙24的数量可以相同。另外,对于位于相邻两个间隔物25之间的反射墙24,相邻两个反射墙24的距离可以相等。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多个反射墙24可以均匀分布于pdlc23中。
在对液晶面板20施加驱动电压时,pdlc23中的液晶微粒的光轴沿电场方向排列,垂直于液晶面板20的入射光不会被液晶微粒散射,pdlc23呈透明状。而在未对液晶面板20施加驱动电压时,pdlc23无法形成有规律的电场,液晶微粒的光轴取向呈现无序状态,入射光被液晶微粒散射,此时pdlc23工作在散射态,被散射的光在照射到反射墙24后,反射墙24使得反射后的光量小于反射前的光量,使得透过pdlc23的光量大大减少,从而增大显示图像在散射态和透明态时的亮度差距,提高显示图像的对比度。
可见,本实施例只需在pdlc23中增加反射墙24,即增加一种具有低反射率的片状结构,就能提高显示图像的对比度,相比较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并未也无需增加液晶盒的厚度,因此不会大幅增加驱动电压,无需增加驱动成本和功耗。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如图3所示,所述液晶显示装置30包括背光模组31以及设置于背光模组31的出光方向上的液晶面板32。背光模组31包括准直型背光源,用于发出垂直于液晶面板32的入射光。该液晶面板32可以为图1所示的液晶面板10,也可以为图2所示的液晶面板20,因此,所述液晶显示装置30具有上述液晶面板10、20所能产生的有益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例如各实施例之间技术特征的相互结合,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