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包含其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3730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及包含其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公开一般涉及显示技术,具体涉及液晶显示技术,尤其涉及显示面板及包含其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触控功能逐渐被嵌入到显示面板的内部以满足用户的需求。通常,带有内嵌触控功能的显示面板中的触控功能层可以被嵌入到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中。

这样,显示面板仍然可以包括阵列基板、彩膜基板以及设置在阵列基板与彩膜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及用于支撑液晶层厚度的间隔柱。间隔柱通常设置在黑色矩阵区域。随着像素分辨率的提高,黑色矩阵区域的面积也越来越小。当显示面板受到外力挤压时,间隔柱容易发生滑动。间隔柱如果滑向像素透光区,会划伤像素透光区的配向层,造成漏光不良。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包含其的显示装置,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所述的至少部分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和与第一基板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以及设置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和与第一基板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以及设置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间隔柱,间隔柱包括靠近第一基板的第一端;第一基板包括衬底基板、设置在衬底基板一侧的平坦化层以及功能层,功能层包括在平坦化层远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至少一个导体层和至少一个绝缘层,并且至少一个绝缘层位于各导体层的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功能层具有凹槽,第一端与凹槽相接触;其中凹槽向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第一端向衬底基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地交叠。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制作方法,所示显示面板制作方法包括在第一基板上形成平坦化层;在平坦化层上形成凹槽,凹槽包括多个凹孔;在与第一基板相对的第二基板上形成间隔柱,间隔柱位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间隔柱包括远离第二基板的第一端,第一端与凹槽相接触;其中,凹槽向第一基板的正投影覆盖第一端向第一基板的正投影。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向衬底基板的正投影覆盖第一端向衬底基板的正投影。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的深度小于功能层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的深度等于功能层的厚度,第一端与平坦化层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向衬底基板的正投影所覆盖的面积小于第一端向衬底基板的正投影。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向衬底基板的正投影覆盖凹槽向衬底基板的正投影。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包括多层平台;每层平台向衬底基板的正投影所覆盖的面积不相同,从凹槽底部向上,每层平台向衬底基板的正投影的所覆盖的面积依次增加。

在一些实施例中,功能层包括沿垂直于衬底基板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导体层、第一绝缘层、第二导体层和第二绝缘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触控信号线和公共电极;第一导体层与触控信号线同层设置,第二导体层与公共电极同层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

本申请的方案,通过在与间隔柱接触的第一基板的平坦化层之上的功能层中设置凹槽,且凹槽与间隔柱的第一端相接触,增加了间隔柱滑动的阻力,使得间隔柱在外力作用下不容易滑动到像素透光区,从而改善了由于间隔柱滑动引起像素透光区的配向层而引起的漏光不良。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显示面板中,间隔柱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所示显示面板中第一基板的俯视及间隔柱第一端在第一基板上的投影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显示面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所示显示面板在受外界应力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1、图4或图6中凹槽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显示装置实施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2,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申请显示面板中,间隔柱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基板11、与第一基板11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12和设置在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之间的间隔柱P。第一基板11包括衬底基板111、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111一侧的平坦化层112以及平坦化层112远离衬底基板111一侧的功能层113。功能层113例如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导体层114和至少一个绝缘层115。其中,至少一个绝缘层115位于各导体层114的远离衬底基板111的一侧。也就是说,功能层113中可以包括一个导体层114、两个导体层114或者多个导体层114,在任意两个导体层114之间设置有一个绝缘层115。也即功能层113中的任意两个导体层之间互相绝缘。距衬底基板111最远的导体层114远离衬底基板111的一侧设置一个绝缘层115。

如图2所示,间隔柱P的形状为圆台状。间隔柱包括第一端P1和第二端P2。第一端P1和第二端P2均可以为圆形,且第一端P1的面积小于第二端P2的面积。其中,第二端P2形成于第二基板12上;第一端P1靠近第一基板11且与第一基板11相接触。

继续参考图1,功能层113中形成有凹槽116,该凹槽116可以设置于不透光的区域(例如与第二基板12上的黑矩阵正对的位置),间隔柱P的第一端P1与凹槽116相接触。凹槽116向衬底基板111的正投影形状例如可以为多边形、圆形等等。此外,凹槽116向衬底基板111的正投影与间隔柱P的第一端P1向衬底基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地交叠。

这样一来,当有外界压力作用时,凹槽116的存在增加了间隔柱P的第一端P1滑动时的阻力,阻止间隔柱P向像素透光区滑动,从而可以改善由于像素透光区的配向层划伤引起的挤压漏光不良。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凹槽116向衬底基板111的正投影可以覆盖间隔柱P的第一端P1向衬底基板111的正投影。例如如图1所示,间隔柱P的第一端P1落在凹槽116之内。进一步地,间隔柱P的第一端P1可以和凹槽116的底部相接触。这样设置凹槽116与间隔柱P,形成凹槽116的侧壁可以形成阻挡间隔柱P滑动的阻挡墙,阻止间隔柱P在外界压力作用下滑向像素透光区,从而可以改善由于像素透光区的配向层划伤引起的挤压漏光不良。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如图1所示,功能层113可以包括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111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导体层114、第一绝缘层115、第二导体层114’和第二绝缘层115’。此外,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触控信号线(图中未示出)和公共电极(图中未示出)。第一导体层114可以与触控信号线同层设置。第二导体层114’可以与公共电极同层设置。也就是说,凹槽116可以由形成触控信号线的导体层、形成公共电极的导体层以及两个导体层之间绝缘层、形成公共电极的导体层远离衬底基板111一侧的绝缘层来形成。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凹槽116的深度H可以小于功能层的厚度T。也就是说,可以在功能层中的至少一层导体层及至少一层绝缘层中的任意一层中形成凹槽的底部。当第一间隔柱P的第一端P1与凹槽的底部接触时,第一端P1可以与形成凹槽底部的可以与形成凹槽底部的导体层或者形成凹槽底部的绝缘层相接触。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凹槽116的深度H可以等于功能层113的厚度T。当凹槽的深度H等于功能层113的厚度T时,也就说,平坦化层112靠近功能层113的表面形成凹槽116的底面。这样,间隔柱P的第一端P1与平坦化层112相接触。

由于形成凹槽116的工艺的原因,凹槽116的深度越深,则凹槽116向衬底基板111的投影的面积越大,具体的可以根据使用的需要来调整凹槽116的深度。

请参考图3,其示了本申请图1所示显示面板中第一基板的俯视及间隔柱第一端在第一基板上的投影示意图。

如图3所示,在第一基板11上预先设置有多条扫描线101、像素电极102以及沿扫描线101延伸方向分布的多个过孔103。在阵列基板中还包括薄膜晶体管(图中未画出),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漏/源极。其中,栅极与扫描线101电连接。上述第一基板11上的平坦化层112设置在薄膜晶体管、扫描线101之上。设置于第一基板11上的像素电极102与薄膜晶体管的源/漏极通过过孔103连接。上述与间隔柱P接触的第一基板11中的凹槽116例如可以设置于在扫描线延伸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过孔1之间。与间隔柱P的第一端接触的功能层中的凹槽116向衬底板11的投影116’的轮廓形状例如可以为多边形、圆形等等。凹槽116向第一基板11的正投影116’覆盖间隔柱P靠近第一基板的第一端P1向第一基板的正投影P1’。也就是说,间隔柱的第一端P11位于凹槽116内。这样,即便在外力作用下,间隔柱也不容易滑出凹槽,也就是说,凹槽结构使得间隔柱不容易滑动至第一基板的像素透光区。减少了第一基板的像素透光区由于间隔柱滑动引起的配向层划伤,从而改善了由于配向层划伤而引起的漏光不良。

请结合参考图4和图5,图4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4所示显示面板在受外界压力时的结构示意图。

与图1所示实施例相同,图4所示显示面板200包括第一基板21,第二基板22,以及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之间的间隔柱P。第一基板11包括衬底基板211、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211一侧的平坦化层212以及平坦化层212远离衬底基板211一侧的功能层213。功能层213例如可包括至少一个导体层214和至少一个绝缘层215。可选的,如图4所示,功能层213包括第一导体层214,第二导体层214’,第一导体层214和第二导体层214’之间的第一绝缘层215,以及第二导体层214’远离衬底基板211一侧的第二绝缘层215’。功能层213中形成有凹槽216。间隔柱P包括第一端P1,其中第一端P1靠近第一基板2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P1与凹槽216相接触。

与图1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凹槽216向衬底基板211的正投影所覆盖的面积小于间隔柱P的第一端向所述衬底基板211的正投影所覆盖的面积。如图4所示,间隔柱P的第一端可以与至少一个凹槽的全部接触以及至少一个凹槽的部分接触。或者间隔柱P的第一端可以与至少两个凹槽216的部分接触。

通常形成间隔柱P的材料可以具有一定弹性,也就是说间隔柱P在外界的压力作用下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弹性形变,在外界压力作用消除后,间隔柱P可以恢复原状。

由于间隔柱P的材料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发生弹性形变,且具有一定的柔性,当外界压力作用在显示面板上时,间隔柱P可以发生形变。如图5所示,在外界压力作用下,间隔柱P的第一端P1发生形变,且第一端P1的一部分可以嵌入到凹槽216中,从而可以增大阻止间隔柱P滑动的阻力,可以改善由于间隔柱P滑动引起像素透光区上的配向摸划伤从而造成漏光不良。

请参考图6,其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进一步可选地,如图6所示,间隔柱P的第一端向衬底基板211的正投影可以覆盖凹槽216向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也就是说,间隔柱P的第一端可以与多个凹槽216接触,且间隔柱P的第一端覆盖上述多个凹槽。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间隔柱P的第一端可以与多个凹槽相接触,且间隔柱P的第一端向衬底基板211的正投影大于凹槽216向衬底基板211的正投影,由于间隔柱P具有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发生弹性形变及间隔柱P的材料具有柔性的特征,当显示面板200受外界压力作用时,间隔柱P发生弹性形变,间隔柱P的第一端的一部分会嵌入至凹槽中,从而可以增加阻止间隔柱P滑动的阻力,因此可以改善由于间隔柱P滑向像素透光区之上的配向层而引起漏光不良。

请参考图7,其示出了图1、图4或图6中凹槽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凹槽116(216)可以包括多层平台117。也就是说,凹槽116(216)是由不同层平台117组成的。每一层平台117可以与功能层113(213)中的一层导体层114或一层绝缘层115同层。间隔柱P的第一端P1可以与凹槽116(216)中的任意一层平台117接触。这样设置凹槽,由于凹槽是由不同层的平台组成,当间隔柱的一端设置在某一层平台上时,由于平台的台阶的作用,使得间隔柱很难滑出该层平台。这样,具有多层平台结构的凹槽阻挡了间隔柱的第一端滑出凹槽外,改善了由于间隔柱滑动引起的漏光不良以及色偏不良。可选的,每层平台117向衬底基板的正投影所覆盖的面积可以不相同,从凹槽116(216)的底部向上,每层平台117向衬底基板的正投影的所覆盖的面积可以依次增加。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显示面板100(200)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第一基板11(21)例如可以为阵列基板,第二基板12(22)例如可以为彩膜基板。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阵列基板与彩膜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上述阵列基板上的凹槽结构增加了凹槽与间隔柱之间的摩擦力,使得间隔柱不容易在凹槽中滑动。这样可以降低间隔柱滑动到像素透光区而划伤配向膜引起的漏光不良发生率。

请参考图8,其示出了本申请显示装置实施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8所示的显示装置300例如手机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明白,本申请的显示装置除了包括显示面板之外,还可以包括其它的一些公知的结构,例如用于向显示面板提供背光源的背光单元。为了不模糊本申请的重点,将不再对这些公知的结构进行进一步的描述。值得指出的是,本申请显示装置不限于图8所示的手机,还可以为电脑,电视机,智能穿戴等装置。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