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0148发布日期:2018-06-06 00:13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作为显示装置的重要部件,其可靠性直接影响显示装置的品质,特别是应用在工业及车载产品上的背光模组,尤其针对车载产品,由于使用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震动,所以客户对背光模组震动可靠性试验、晃动声响问题有较高的要求。

背光模组一般包括背板、导光板、光学膜等,车载的背光模组要求摇晃时内部无响声,现有常规的设计是在导光板与背板之间用橡胶块过盈塞入,防止导光板撞击背板产生响声,而对于光学膜的防响声,一般是将光学膜粘在导光板上,由于光学膜容易出现褶皱现象,所以不能四边都粘,通常是只在一侧边贴双面粘,且一整侧边粘住会造成此侧边热胀冷缩不均而出现变形褶皱现象。这种设计方案,另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没有粘住的另一端会出现甩动,在甩动时光学膜还是会撞击背板产生响声,因此需要作出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响动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以下方案实现: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用于工业、车载显示产品,包括:

背板,包括底板和由底板侧边朝同一方向垂直弯折延伸的四个侧板;

中框,包括底框和由底框侧边朝同一方向垂直弯折延伸的四个侧框,所述中框整体设置在背板内;

发光组件,设置在侧板的内侧壁上;

依次层叠设置在中框内的导光板和光学膜组;

所述光学膜组至少包括一光学膜;

所述光学膜具有第一侧边、第二侧边、与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三侧边和与第二侧边相对的第四侧边,所述第一侧边的局部设有双面胶与导光板粘接,所述第二侧边和第四侧边分别内凹形成一凹槽,所述凹槽使第二侧边与第四侧边两端呈凸起状。

优选地,所述光学膜组包括从下往上依次层叠设置在导光板上的扩散膜、下增光膜和上增光膜,所述扩散膜、下增光膜和上增光膜的第一侧边分别通过双面胶粘接,且与导光板粘接。

优选地,所述双面胶的长度不超过第一侧边长度的一半。

优选地,所述发光组件包括至少一LED灯和软性线路板,所述LED灯设置在软性线路板上,所述软性线路板通过双面胶粘贴固定在侧板的内侧壁上。

优选地,还包括反射片,所述反射片设置在导光板与底框之间,反射片远离发光组件的一侧两个端面分别粘接有双面胶,所述双面胶将导光板、反射片与底框粘接。

优选地,所述背板采用金属材质和所述中框采用橡胶材质,或者,所述背板采用橡胶材质和所述中框采用金属材质。

优选地,所述金属材质为304不锈钢、201不锈钢、铝5052中的任意一种。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一种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将光学膜组的第一侧边粘接有双面胶,所述双面胶将光学膜组之间粘接以及光学膜组与导光板粘接,且光学膜组的第二侧边和第四侧边分别内凹形成一凹槽,所述凹槽使第二侧边与第四侧边两端呈凸起状,当背光模组晃动时,所述光学膜组与背板的撞击则改为凸起与背板的撞击,且凸起在撞击时会轻微拱起然后回弹,起到了缓冲作用,大大减小了光学膜组的撞击面积,因而响声也变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1A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1B为图1中B处的放大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装置中光学膜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光学膜作进一步改进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然而,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本实用新型,并且本实用新型不应该被解释为限制于这里阐述的具体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和适合于特定预期应用的各种修改。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可以夸大元件的形状和尺寸,并且相同的标号将始终被用于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 “上”、“下”、“左”、“右”、“内”、“外”、“端”、“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包括”及其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如图1、图1A、图1B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尤其适用于工业、车载显示产品上。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中框2、反射片3、导光板4、光学膜组5和发光组件6,所述背板1包括底板11和由底板11侧边朝同一方向垂直弯折延伸的四个侧板12,所述发光组件6设置在至少一侧板12的内侧壁上。所述中框2包括底框21和由底框21侧边朝同一方向垂直弯折延伸的四个侧框22,所述中框2整体设置在背板1内,所述底框21设置在底板11上,所述侧框22紧靠侧板12的内侧壁;对应发光组件6、所述侧框22开槽避空设置且所述侧框22两次弯折后与侧板12的外侧壁平行扣接。

所述导光板4包括侧面作为入光面和上端面作为出光面,所述发光组件6包括至少一LED灯61和软性线路板62,所述LED灯61设置在软性线路板62上,所述软性线路板62通过双面胶7粘贴固定在侧板12的内侧壁上。所述LED灯61与导光板4的入光面对应设置,LED灯61发出的光线从导光板4的入光面进入到导光板4内,将线光源转换为平面光。

所述光学膜组5设置在导光板4的出光面上,以使导光板4射出的光线更加均匀。进一步地,所述光学膜组5至少包括一层光学膜,图1中实施例所示,包括从下往上层叠设置在导光板4出光面上的扩散膜51、下增光膜52和上增光膜53。所述光学膜组5均有四个侧边,为了便于描述,将扩散膜51、下增光膜52和上增光膜53的同一方向的侧边分别命名为第一侧边、第二侧边、与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三侧边和与第二侧边相对的第四侧边。

所述反射片3设置在底框21与导光板4之间,所述反射片3用以将射入到导光板4底部的光线反射回导光板4内,提高光线的利用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反射片3、导光板4和光学膜组5形成在中框2内,所述反射片3、导光板4和光学膜组5的总厚度不高于所述侧框22上端面的高度。

为了防止背光模组内出现响动,所述上增光膜53的四个侧边通过中间开口的遮光片8与侧框22的上端面固定。具体实现方式为所述遮光片8一部分与上增光膜53的四个侧边粘接,一部分与侧框22的上端面粘接,所述遮光片8的中间开口为背光模组的显示区。

进一步地,所述下增光膜52、扩散膜51与导光板4的固定是通过在所述扩散膜51的第一侧边的两个端面的局部粘贴双面胶7以使下增光膜52与扩散膜51粘接和扩散膜51与导光板4粘接。优选地,所述双面胶7的长度不大于第一侧边长度的一半,可防止第一侧边热胀冷缩从而出现变形褶皱的现象。所述光学膜组5可由光学膜组5生产厂家来料时即已完成扩散膜51第一侧边双面分别粘接有双面胶7的工艺。所述双面胶7优选为两面均为黑色的双面胶7,所述双面胶7的设置一方面可用来固定下增光膜52、扩散膜51与导光板4,另一方面还可改善发光组件6灯前光斑或者灯眼、光束的情况。

通过在扩散膜51的第一侧边双面的局部粘贴双面胶7以使下增光膜52、扩散膜51与导光板4之间固定,但如图2所示,此固定只是在扩散膜51的第一侧边,而扩散膜51的第三侧边在Y和-Y方向还是会产生晃动,当晃动达到一定的频率和幅度时,所述下增光膜52和扩散膜51就会撞击背板侧边产生响声。因此,作进一步改进,如图3所示,在所述下增光膜52和扩散膜51的第二侧边与第四侧边分别内凹形成一凹槽9,所述凹槽9使第二侧边与第四侧边两端呈凸起状,当背光模组晃动时,所述下增光膜52和扩散膜51与背板的撞击则改为凸起与背板的撞击,且凸起在撞击时会轻微拱起然后回弹,起到了缓冲作用,大大减小了下增光膜52和扩散膜51的撞击面积,因而响声也变小。

应当理解的是,所述上增光膜53的固定也可以是通过在上增光膜53的第一侧边与下增光膜52的第一侧边之间的局部粘贴双面胶7以使整个光学膜组5与导光板固定。这样,所述整个光学膜组5可由光学膜组5生产厂家来料时即已完成第一侧边分别粘接有双面胶7的工艺。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4、反射片3与底框21的固定时将反射片3远离发光组件6的一侧两个端面分别粘接有双面胶7,所述双面胶7分别将导光板4与反射片3粘接和将反射片3与底框21粘接。所述双面胶7可以是透明胶或者黑白胶或者黑黑胶。所述双面胶7的宽度和厚度可根据导光板4的重量、与显示区的距离适当作出调整,以保证双面胶7的粘力足够。所述反射片3可由反射片3生产厂家来料时即已完成反射片3两个端面分别粘接有双面胶7的工艺。

应当理解的是,所述双面胶7可设置在光学膜组5的第一侧边,也可设置在第二侧边或者第三侧边或者第四侧边,优选为设置在与发光组件相邻的侧边,可减少双面胶7对发光组件影响光学膜组5热胀冷缩的程度。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光学膜组5第一侧边的端面的局部粘接有双面胶7、所述反射片3两端面粘接有双面胶7均可由模切厂来料时即已完成,可使背光模组的生产装配容易,防响动效果更加稳定。双面胶7不同粘性、外观的采用可使其起到防响动的同时还能增强发光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背板1采用金属材质和所述中框2采用橡胶材质,或者,所述背板1采用橡胶材质和所述中框2采用金属材质,以使金属材质与橡胶材质结合进而使背光模组质量较轻、性能稳定可靠。优选地,所述金属材质为304不锈钢、201不锈钢、铝5052中的任意一种。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用以为显示装置提供均匀的背光源。所述显示装置可以为电脑、手机、照相机等,尤其适用于工业、车载显示产品上。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