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背光源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03118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导光板、背光源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导光板、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背光源为液晶显示装置中必不可少的器件,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提供背光,以实现图像显示。

为了适应液晶显示装置的轻薄化发展要求,背光源通常采用侧入式。侧入式背光源是将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一侧边缘,使光源发出的光线从导光板的边缘侧面入射至导光板内。其中,光源通常采用LED灯条,LED灯条上设置多个LED灯,如图1所示,由于现有技术中多个LED灯1之间存在间隔,且LED灯1到导光板2之间具有间距,因此在LED灯1之间会存在萤火虫(hotspot)不良,具体地萤火虫(hotspot)不良为显示面板上出现的明暗相间的现象。

另外,又由于LED灯1所发出光线在传导进入导光板2时,在入光界面会发生折射,由于折射现象导致光线进入导光板2后扩散角度减小,如图2所示,从而加重显示面板的hotspot现象。

现有技术中已存在多种用于解决显示面板hotspot现象的方案,但该些方案通常是从LED灯亮度调节或者结构设置上改善hotspot现象,并没有考虑到光线折射导致的hotspot现象的问题,以提出更加有效的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导光板、背光源及显示装置,用于解决由于光源所发出光线进入导光板产生折射而导致的hotspot现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光板,其中,包括:

导光板本体,包括形成有多个凸起微结构的入光面,其中,每一所述凸起微结构的至少部分表面形成为入射光接收区,所述入射光接收区朝向距离所述入光面预设距离的第一位置点,且所述入射光接收区上的第二位置点到第一位置点的直线与所述入射光接收区之间的角度位于预设角度范围之间。

优选地,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所述预设角度范围为80至100度。

优选地,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每一所述凸起微结构的所述入射光接收区分别为一平面。

优选地,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每一所述凸起微结构在平行于所述导光板本体的截面上分别形成为三角形。

优选地,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所述入光面上形成有多个微结构组,每一所述微结构组包括多个所述凸起微结构,且不同所述微结构组的所述凸起微结构中,所形成的入射光接收区分别对应的第一位置点不同。

优选地,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每一所述微结构组分别对应的所述第一位置点均位于第一直线上。

优选地,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每一所述微结构组中分别包括第三位置点,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凸起微结构之间,所述第三位置点到所在微结构组对应的第一位置点的直线垂直于所述第一直线。

优选地,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每一所述微结构组中,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第三位置点两侧的第一凸起微结构和第二凸起微结构中,所述第一凸起微结构的入射光接收区和所述第二凸起微结构的入射光接收区关于第二直线对称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凸起微结构和所述第二凸起微结构到所述第三位置点的距离相同,所述第二直线垂直于所述第一直线,且经过所述第三位置点。

优选地,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所述入光面还包括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微结构组之间的平面部分,其中所述第一直线平行于所述平面部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背光源,包括光源,其中,还包括如上一项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所述光源与所述入光面相对设置,且所述光源的发光面的中心点与所述第一位置点相重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中,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源。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述导光板,通过在导光板本体上设置多个凸起微结构,且凸起微结构的入射光接收区上任一位置点(第二位置点)到第一位置点的直线与入射光接收区之间的角度位于预设角度范围之内,保证设置于第一位置点处的光源所输出光线传输至入射光接收区上的任一位置点时,光线能够以较大入射角度传输至导光板本体上,减小光线进入导光板本体后由于折射产生的偏折角度,以解决由于光源所发出光线进入导光板产生折射而导致的hotspot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LED灯之间会存在hotspot不良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由于光折射使LED灯之间存在hotspot不良的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述导光板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述导光板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述导光板,通过在导光板本体上设置多个凸起微结构,凸起微结构的至少部分表面形成为入射光接收区,入射光接收区上任一位置点(第二位置点)到第一位置点的直线与入射光接收区之间的角度位于预设角度范围之内,保证设置于第一位置点处的光源所输出光线传输至入射光接收区上的任一位置点时,光线能够以较大入射角度传输至导光板本体上,减小光线进入导光板本体后由于折射产生的偏折角度,以解决由于光源所发出光线进入导光板产生折射而导致的hotspot现象。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述导光板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导光板包括:

导光板本体10,包括形成有多个凸起微结构11的入光面12,其中,每一凸起微结构11的至少部分表面形成为入射光接收区111,入射光接收区111朝向距离入光面12预设距离的第一位置点100,且入射光接收区111上的第二位置点到第一位置点100的直线相对于入射光接收区111的倾斜角度位于预设角度范围之间。

参阅图3所示,举例说明,入射光接收区111上的第二位置点1111到第一位置点100形成为直线a,该直线a与入射光接收区111所在表面之间具有角度α,其中α位于预设角度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述导光板中,入射光接收区111上的任一位置点到第一位置点100所形成直线,与入射光接收区111所在表面之间的角度均位于预设角度范围之内。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位置点100处设置光源时,第一位置点100到入射光接收区111上任一位置点的直线即为光源所发出光线的一传输光路。

通过上述设置结构,设置于第一位置点100处的光源所发出光线,当传输至入射光接收区111上的任一位置点时,均能够以较大入射角度传输至导光板本体10的内部,相对于现有技术导光板形成平面结构的入光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导光板,能够减小光线进入导光板本体后由于折射产生的偏折角度,以解决由于光源所发出光线进入导光板产生折射而导致的hotspot现象。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较佳地,入射光接收区111为一平面,其中入射光接收区111上的任一位置点到第一位置点100所形成直线,与入射光接收区111之间的角度,即为该直线相对于入射光接收区111所形成平面的角度;当然,入射光接收区也可以为一曲面,其中入射光接收区111上的任一位置点到第一位置点100所形成直线,与入射光接收区111之间的角度,即为该直线相对于在入射光接收区111上所对应位置点(第二位置点)处的切平面的角度。

另外,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较佳地,所述预设角度范围为80至100度。这样,通过使设置于第一位置100处的光源所发出光线相对于入射光接收区111接近于垂直方向入射至导光板本体10上,在导光板本体10内传输时,光线维持原传输方向,以减小由于折射产生的偏折角度,从而避免由于光源所发出光线进入导光板产生折射而导致的hotspot现象。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述导光板与光源组装时的结构示意图。参阅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导光板本体10的入光面12上所形成多个凸起微结构11中,朝向光源200的斜面形成为入射光接收区111,也即每一凸起微结构11的入射光接收区111分别为一平面,且每一凸起微结构11在平行于导光板本体10的截面上分别形成为三角形。

当然,导光板本体10上所形成凸起微结构11的具体结构形式并不限于图4所示,只要能够使光源200所发出光线接近于垂直方向入射至导光板本体10即可。

进一步,结合图4,较佳地,入光面12上形成有多个微结构组300,每一微结构组300包括多个凸起微结构11,且不同微结构组300的凸起微结构11中,所形成的入射光接收区111分别对应的第一位置点不同。具体地,每一微结构组300分别对应一个光源200。另外,根据图4,在入光面12上,相邻两个微结构组300之间形成为平面部分121。

可以理解是,在显示装置中,通常背光源所设置的光源包括多个LED灯,沿导光板的一侧边排列,因此每一LED灯形成为导光板的入光面上的一个光源,且多个光源沿一直线排列,因此相对于导光板来说,设置多个分别包括凸起微结构的微结构组,与光源一一对应设置,每一微结构组用于接收一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使相对应光源所发出光线接近垂直入射至导光板内部。

根据以上,每一微结构组分别对应一个光源,光源所设置位置即为上述的第一位置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位置点与光源的中心点相重合,由于多个光源形成为在导光板的入光面沿一直线排列的形式,因此每一微结构组分别对应的第一位置点位于一条直线上,例如位于第一直线上。较佳地,该第一直线平行于入光面12的平面部分121。

进一步,结合图4,每一微结构组300分别包括第三位置点31,位于相邻的两个凸起微结构11之间。具体地,第三位置点31到所在微结构组300对应的第一位置点的直线垂直于第一直线。也即,第三位置点31为光源200的中心点在入光面12上的投影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较佳地,如图4所示,每一微结构组300中,分别位于第三位置点31两侧的第一凸起微结构13和第二凸起微结构14,其中第一凸起微结构13的入射光接收区和第二凸起微结构14的入射光接收区相对于第二直线对称,其中第二直线垂直于第一直线,且经过第三位置点31,且第一凸起微结构13和第二凸起微结构14到第三位置点31的距离相同。

基于上述设置方式,根据图4所示,每一微结构组300中,第三位置点31两侧的凸起微结构11形成为关于第二直线对称的结构形式。

由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述导光板,每一微结构组300中,光源200所发出光线接近垂直入射至每一凸起微结构11的入射光接收区111,根据图4,随着凸起微结构11与第三位置点31之间的距离增加,光源所发光线相对于第二直线之间的角度增加,因此入射光接收区111相对于入光面12的平面部分121之间的角度β逐渐增大。

可以理解的是,每一微结构组300中,对于第三位置点31两侧的凸起微结构11,随着凸起微结构11与第三位置点31之间的距离增加,凸起微结构11的入射光接收区111相对于入光面12的平面部分121之间的角度β均逐渐增大,以保证光源200所发出光线到达导光板本体的每一位置点,均能够以接近垂直方式入射至导光板本体的内部,以减少光能够损失,避免由于光源所发出光线进入导光板产生折射而导致的hotspot现象。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本体10可以采用PMMA材料或者PC材料制成,其中导光板本体10上的凸起微结构11可以采用转印或者机加工方式制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述关于导光板的具体结构,应该能够了解采用该结构的导光板的具体制造方式,该部分并非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导光板的研究重点,在此不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背光源,包括光源和如上结构的导光板,具体地该光源与导光板的入光面相对设置,且光源的发光面的中心点与第一位置点相重合。

较佳地,光源为LED灯,且LED灯为多个,而且导光板的入光面上形成多个微结构组,每一微结构组包括多个凸起微结构,且不同微结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LED灯。具体地,光源设置时,多个LED灯沿导光板的入光面排列,每一LED灯的中心点分别与相对应微结构组的第一位置点相重合。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结构的背光源。

根据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所述导光板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了解采用该导光板的背光源和显示装置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述导光板、背光源和显示装置,通过在导光板本体上设置多个凸起微结构,且凸起微结构的入射光接收区上任一位置点(第二位置点)到第一位置点的直线与入射光接收区之间的角度位于预设角度范围之内,保证设置于第一位置点处的光源所输出光线传输至入射光接收区上的任一位置点时,光线能够以较大入射角度传输至导光板本体上,减小光线进入导光板本体后由于折射产生的偏折角度,以解决由于光源所发出光线进入导光板产生折射而导致的hotspot现象。

以上所述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