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45383发布日期:2019-01-16 08:11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定影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的方面总体涉及一种用于在电子照相类型的成像装置(例如复印机或激光束打印机)中使用的定影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下面的构造作为用于在电子照相类型的成像装置中使用的定影装置。所述构造包括:筒形膜;加热器,所述加热器与膜接触;以及压辊,所述压辊经由膜而与加热器共同形成夹持部部分。上面承载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在被传送的同时在夹持部部分处加热,从而使得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上。·

而且,当定影装置的膜以与高速打印相容的方式高速旋转时,从加热器向所述膜的供热可能太迟。因此,还已知能够经由加热器的与膜接触的表面之外的部分来将热从加热器传递给膜的构造(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3-257592)。对于这种构造的具体实例,导热部件(金属板)与加热器的接触膜的表面相反的表面接触,然后使导热部件与膜接触。这种构造能够以更高速度执行定影处理。

不过,导热部件的沿记录材料传送方向向上游侧延伸并与膜接触的部分也与加热器保持器接触,因此,来自导热部件的热可能不希望地耗散至加热器保持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方面通常涉及提供一种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能够经由与加热器接触的导热部件而将由加热器产生的热高效地传递给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加热调色剂图像以便将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上,所述定影装置包括:可旋转的筒形的膜;细长板状的加热器,所述加热器具有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的第二表面,所述加热器通过第一表面而与膜的内表面接触;导热部件,所述导热部件沿所述加热器的纵向方向延伸,并包括加热器接触部分,所述加热器接触部分与加热器的第二表面接触;以及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经由所述导热部件来支撑所述加热器的第二表面,其中,导热部件包括延伸部分,所述延伸部分沿与膜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从这样的部分延伸,该部分沿所述加热器的与所述第一表面垂直的厚度表面的方向延伸并且处于所述加热器的沿膜的旋转方向的一侧的端部部分的外部,所述延伸部分与膜的内表面接触,所述支撑部件包括面对部分,所述面对部分沿所述加热器的厚度方向面对所述延伸部分,以及在所述导热部件的延伸部分与所述支撑部件的面对部分之间提供空隙空间。

通过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实施例的说明,将清楚本发明的其它特征。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示例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示意剖视图。

图2是根据第一示例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透视图。

图3是根据第一示例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第二示例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第二示例实施例的加热器保持器和导热部件的平面图。

图6是根据第三示例实施例的加热器保持器和导热部件的剖视图。

图7a和图7b是根据第三示例实施例的加热器保持器和导热部件的透视图。

图8a、8b和8c是在第三示例实施例中从图6所示的箭头a的方向看的视图。

图9是根据第三示例实施例的加热器、加热器保持器和导热部件的剖视图。

图10a、10b和10c是在第三示例实施例中从图6所示的箭头a的方向看的视图。

图11是根据第四示例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剖视图。

图12是根据第四示例实施例的加热器保持器和导热部件的剖视图。

图13a和13b是根据第四示例实施例的加热器保持器和导热部件的透视图。

图14是根据第五示例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剖视图。

图15是根据第五示例实施例的加热器保持器和导热部件的剖视图。

图16a和16b是根据第五示例实施例的加热器保持器和导热部件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介绍本发明的第一示例实施例。

首先参考图1介绍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构造。图1是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激光束打印机50的示意剖视图,所述激光束打印机50用作电子照相类型的成像装置。

充电装置2、曝光装置3(所述曝光装置3利用激光l来照射用作图像承载部件的感光鼓1)、显影装置5、转印辊10和感光鼓清洁器16沿感光鼓1的旋转方向(箭头r1的方向)顺序布置在感光鼓1的圆周表面上。首先,对于感光鼓1,它的表面通过充电装置2而充有负极性电荷。然后,对于充电的感光鼓1,通过从曝光装置3发射的激光l而使得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被曝光部分的表面电势增大)。因为在本示例实施例中使用的调色剂充电成具有负极性,所以带负电荷的调色剂通过显影装置5(黑色调色剂包含在所述显影装置5中)而只粘附在感光鼓1的静电潜像部分上,因此,在感光鼓1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当记录材料p通过进给辊4来进给时,记录材料p通过传送辊6而传送至转印夹持部部分n。具有正极性(所述正极性是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反的极性)的转印偏压从电源(未示出)施加至转印辊10,以使得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图像在转印夹持部部分n处转印至记录材料p上。对于在执行转印之后的感光鼓,留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的未转印调色剂通过感光鼓清洁器16来除去,所述感光鼓清洁器16包括弹性部件刮刀。上面承载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传送至定影装置100,在定影装置100中执行记录材料p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的热定影。

下面将参考图2和图3介绍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定影装置100。图2和图3分别是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定影装置100的透视图和剖视图。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定影装置100采用膜加热方法,所述膜加热方法能够缩短预热时间和节省能量。

定影装置100包括筒形定影膜112、加热器113、压辊110和导热部件140。加热器113接触定影膜112的内表面,以便与压辊110共同形成夹持部部分n。上面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在夹持部部分n处传送的同时被加热,从而使得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p上。

这里,记录材料p在夹持部部分n处的传送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加热器113的纵向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夹持部部分n处的压力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

定影膜112、加热器113和导热部件140单元化为膜单元105。膜单元105还包括用作支撑部件的加热器保持器130、用作加强部件的加强支架120、以及用作管控部件的法兰r121和l122,加热器保持器130是用于支撑加热器113的部件。加强支架120是用于加强加热器保持器130的部件。法兰r121和l122是用于管控定影膜112沿y轴方向(加热器113的纵向方向)的运动的部件,并定位在与定影膜112的两个纵向端部部分相对的位置处。

膜单元105安装在定影框架123上,压辊110的两个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撑在所述定影框架123上。膜单元105沿定影框架123的槽部分124的滑动用于将膜单元105安装在定影框架123上。膜单元105通过压板125和压力弹簧126而压靠在压辊110上。对于压力配置,由压力弹簧126施加的压力顺序地传递给压板125、法兰r121和l122、加强支架120、加热器保持器130、导热部件140和加热器113。然后,加热器113经由定影膜112而压靠在压辊110上,从而形成夹持部部分n。

这里,在图3中,加热器113的与定影膜112接触的表面称为“第一表面113a”,加热器113的与所述第一表面113a相反的表面称为“第二表面113b”,

导热部件140以与加热器113的第二表面113b接触并夹在加热器113和加热器保持器130之间的方式设置。加热器113经由导热部件140而由加热器保持器130支撑。

加热器保持器130设置有弧形引导部分,以便允许定影膜112平滑旋转。这使得定影膜112能够随着压辊110沿箭头r2方向的旋转而沿箭头r1方向平滑旋转。加热器113的第一表面113a与定影膜112的内表面滑动接触,并用于从所述定影膜112的内侧来加热定影膜112。压辊110从定影膜112的外侧按压加热器113。夹持部部分n是压辊110和定影膜112相互接触的区域。当上面形成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t的记录材料p沿图3中的箭头a1的方向传送至夹持部部分n时,调色剂图像t定影在记录材料p上。

下面将介绍定影膜112。定影膜112构造成可旋转,并具有筒形形状,当没有向它施加外部力时具有18mm的外径φ。当沿它的厚度方向看时,定影膜112具有多层结构。定影膜112包括基部层和离型层,所述离型层形成在基部层的外侧。考虑到耐热性和刚性,将用于基部层的材料包括金属(例如不锈钢或镍)以及耐热树脂(例如聚酰亚胺)。在本示例实施例中,使用聚酰亚胺树脂作为定影膜112的基部层的材料,并向它添加碳基填料,以便增加导热性和强度。由于基部层的厚度越薄,基部层就越容易将加热器113的热传递至定影膜112的表面,但是所述基部层的强度变得越低,因此希望基部层的厚度为大约15μm至100μm,在本示例实施例中,基部层的厚度设定为50μm。离型层的合适材料包括氟树脂,例如全氟烷氧基树脂(pfa)、聚四氟乙烯树脂(ptfe)和四氟乙烯-六氟丙烯(氟化乙烯丙烯)树脂(fep)。在本示例实施例中使用pfa,在氟树脂中,所述pfa的离型性和耐热性都优良。离型层能够是覆盖有管的层或涂覆有涂料的层,在本示例实施例中,离型层利用薄壁模制性能优良的涂层模制。由于离型层的厚度越薄,离型层就越可能将加热器113的热传递至定影膜112的表面,但是离型层的耐久性变得越低,因此希望离型层的厚度为大约5μm至30μm,在本示例实施例中,离型层的厚度设定为10μm。而且,尽管在本示例实施例中没有使用,但是弹性层能够提供在基部层和离型层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使用硅酮橡胶或含氟橡胶作为弹性层的材料。

下面介绍压辊110。压辊110的外径φ为20mm,压辊110由直径φ为12mm的芯金属和厚度为4mm的弹性层来形成。实心橡胶或泡沫橡胶用作弹性层的材料。由于泡沫橡胶具有较低热容量和较低热导率,压辊110的表面的热不可能吸收至它内部,因此泡沫橡胶的优点是表面温度容易升高,且升高时间能够缩短。在本示例实施例中,使用通过泡沫化硅酮橡胶形成的泡沫橡胶。因为压辊110的外径越小,热容量就越小,但是夹持部部分n的宽度变得越窄,因此压辊110需要合适的外径,在本示例实施例中,外径φ设定为20mm。而对于弹性层的壁厚,当弹性层太薄时,热耗散至由金属制造的芯金属,因此需要合适厚度的弹性层,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层的厚度设定为4mm。在弹性层上,由全氟烷氧基烷烃树脂(pfa)制成的离型层形成为用于调色剂的离型层。尽管离型层能够是覆盖有管的层或涂覆有涂料的层,与定影膜112的离型层一样,在本示例实施例中,使用耐久性优良的管。要使用的离型层材料除了pfa之外例如还包括含氟树脂(例如ptfe或fep)、含氟橡胶和硅酮橡胶,它们的离型性优良。压辊110的表面硬度越低,夹持部部分n的宽度就越宽。在本示例实施例中,为了验证夹持部部分n的宽度变化与关于导热部件140(下面将介绍)的导热之间的关系,使用具有48o、50o和52o三个水平的asker-c硬度(4.9n负载)。在本示例实施例中,压辊110的外径φ为20mm,且压辊110由直径φ为12mm的芯金属和厚度为4mm的弹性层来形成。实心橡胶或泡沫橡胶用作弹性层的材料。由于泡沫橡胶具有较低热容量和较低热导率,且压辊110的表面的热不容易吸收至它内部,因此泡沫橡胶的优点是表面温度容易升高,且升高时间能够缩短。在本示例实施例中,使用通过泡沫化硅酮橡胶形成的泡沫橡胶。压辊110通过压力单元(未示出)而压靠在加热器113上。即使对于压力,为了验证夹持部部分n的宽度变化与导热部件140(下面将介绍)的导热之间的关系,使用13kgf、14kgf和15kgf三个水平的总压力。压辊110构造成通过旋转单元(未示出)以200毫米/秒的表面运动速度沿图3中箭头r2的方向旋转。

下面介绍加热器113。加热器113设置有发热电阻器,所述发热电阻器提供在由陶瓷(例如氧化铝或氮化铝)制成的基板上。加热器113为板状细长部件,具有:第一表面113a,所述第一表面113a与定影膜112的内表面接触;第二表面113b,所述第二表面113b是与第一表面113a相反的表面;以及第三表面(厚度表面)113c,所述第三表面113c垂直于第一表面113a。加热器113具有沿上述x轴方向延伸的薄形状。使用的加热器113这样形成,即,通过丝网印刷而使得由钯银(ag/pd)制成的10μm厚的发热电阻器涂覆在由氧化铝制成的基板(沿记录材料传送方向的宽度为6mm,厚度为1mm)的表面上,然后用厚度为50μm的玻璃(作为热发生器保护层)覆盖发热电阻器。而且,要供给至加热器113的发热电阻器的电功率根据从温度检测元件(未示出)输出的信号来控制,所述温度检测元件检测加热器113或定影膜112的温度。

下面介绍导热部件140。导热部件140包括加热器接触部分140a,所述加热器接触部分140a是与加热器113的第二表面113b接触的部分。导热部件140还包括上游侧延伸部分140e,所述上游侧延伸部分140e沿与定影膜112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从这一部分延伸,该部分从加热器接触部分140a沿加热器113的厚度表面的方向延伸并且处在加热器113的沿定影膜112的旋转方向在上游侧的端部部分的外部。导热部件140还包括下游侧延伸部分140d,所述下游侧延伸部分140d沿定影膜112的旋转方向从这一部分延伸,该部分从加热器接触部分140a沿加热器113的第三表面113c延伸并且处在加热器113的沿定影膜112的旋转方向在下游侧的端部部分的外部。导热部件140的上游侧延伸部分140e和下游侧延伸部分140d分别在加热器113沿定影膜112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处与定影膜112的内表面接触。

导热部件140用于在上游侧延伸部分140e和下游侧延伸部分140d处将在加热器接触部分140a处从加热器113接收的热传递给定影膜112。希望导热部件140是热导率为100w/m·k或更大的部件。在本示例实施例中,使用热导率为140w/m·k的铝合金。希望导热部件140的热导率高于加热器113的基板的热导率,所述基板由陶瓷例如氧化铝或氮化铝制成。

下面介绍作为本示例实施例的特征的加热器保持器130。加热器保持器130是支撑加热器113的第二表面113b的支撑部件。加热器保持器130例如由作为耐热树脂的液晶聚合物来形成。加热器保持器130的、面对导热部件140的上游侧延伸部分140e和下游侧延伸部分140d的部分分别称为“上游侧面对部分130e”和“下游侧面对部分130d”。

下面介绍本示例实施例中的特征构造。0.3mm的空隙空间200e提供在导热部件140的上游侧延伸部140e和加热器保持器130的上游侧面对部分130e之间。而且,0.3mm的空隙空间200d提供在导热元件140的下游侧延伸部分140d和加热器保持器130的下游侧面对部分130d之间。

这些空隙空间200d和200e能够防止导热部件140的热耗散至加热器保持器130。因此,能够实现的有利效果是加热器113的热能够经由导热部件140而有效地传递给定影膜112。

而且,在本示例实施例中,导热部件140沿加热器113的厚度方向(沿从第二表面113b朝向第一表面113a的方向)的位置由导热部件140的与加热器接触部分140a的相反的相反表面和加热器保持器130的面对所述相反表面的表面来确定。

下面将参考图4和图5介绍本发明的第二示例实施例。本示例实施例与第一示例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加热器保持器130具有凸出部分210和220。其它结构与第一示例实施例的类似,因此省略它们的说明。

下面参照图4介绍本示例实施例的特征。加热器保持器130的上游侧面对部分130e和下游侧面对部分130d分别提供有凸出部分220和210,所述凸出部分220和210构造成朝向导热部件140的上游侧延伸部分140e和下游侧延伸部分140d凸出。凸出部分220和210分别与导热部件140的上游侧延伸部分140e和下游侧延伸部分140d接触。为了使得这样的接触面积尽可能小,各凸出部分220和210具有圆锥形状。各凸出部分220和210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此,而是能够为柱形肋。各凸出部分220和210包括沿加热器保持器130的纵向方向在中间位置处和沿纵向方向在两个端部部分处设置的三个部分(部分210a、210b、210c、220a、220b和220c),如图5中所示。

下面介绍凸出部分220和210的有利效果。当上游侧延伸部分140e和下游侧延伸部分140d从例如定影膜112接收外力时,将防止上游侧延伸部分140e和下游侧延伸部分140d沿远离定影膜112的内表面的方向变形,从而能够以有利方式稳定地保证空隙空间200d和200e。空隙空间200d和200e用作绝热层。

而且,各凸出部分220和210能够用弹性部件构造。而且,在没有外力施加给导热部件140的上游侧延伸部分140e和下游侧延伸部分140d的状态下,凸出部分220和210以及上游侧延伸部分140e和下游侧延伸部分140d能够构造成彼此非接触。当上游侧延伸部分140e和下游侧延伸部分140d接收来自例如定影膜112的外力并变形预定量时,它们与凸出部分220和210接触,并因此防止任何进一步变形。这是因为以下构造更能提高位置精度:导热部件140沿按压方向的位置只由在导热部件140的与加热器接触部分140a相反的相反表面和加热器保持部130的面对所述相反表面的表面之间的接触来确定。此外,按压方向是从第二表面113b朝向第一表面113a的方向。

而且,在本示例实施例中,凸出部分220和210提供在加热器保持器130处,但是也能够提供在导热部件140处,以便实现类似的有利效果。

在本发明的第三示例实施例中,将省略与第一示例实施例中类似的部件的说明,并介绍不同的部件。

下面将参考图6至图8a、8b和8c来介绍导热部件140相对于加热器保持器130的定位构造。首先介绍涉及两个部件(即导热部件140和加热器保持器130)沿x轴方向(沿定影膜112的旋转方向)的定位构造。图6是垂直于加热器113的剖视图,只表示了上述两个部件。导热部件140以这种方式设置,即,导热部件140的一部分装配在槽部分的、沿记录材料传送方向在下游侧的壁表面130g与在上游侧的壁表面130h之间,所述槽部分沿加热器保持器130的纵向方向提供。这里,定位在导热部件140的加热器接触部分140a与下游侧延伸部分140d之间并沿加热器113的第三表面113c延伸的部分称为“弯曲部分140g”。导热部件140沿x轴方向相对于加热器保持器130的位置由相互接触的、加热器保持器130的壁表面130g和导热部件140的弯曲部分140g来确定。这里,定位在导热部件140的加热器接触部分140a与上游侧延伸部分140e之间并沿-z轴方向(沿加热器113的第三表面113c)延伸的部分称为“弯曲部分140h”。间隙l1提供在导热部件140的弯曲部分140h与加热器保持器130的壁表面130h之间,从而形成空隙空间。

而且,能够采用这样的构造,其中,导热部件140的弯曲部分140h与加热器保持器130的壁表面130h相互接触,且间隙提供在弯曲部分140g与壁表面130g之间。而且,能够采用这样的构造,其中,间隙分别提供在弯曲部分140g与壁表面130g之间以及提供在弯曲部分140h与壁表面130h之间,从而形成空隙空间。

下面介绍导热部件140相对于加热器保持器130关于z轴方向(加热器113的厚度方向)的定位。如上所述,膜单元105通过用作压力单元的压板125和压力弹簧126而压靠在压辊110上。借此,以这种方式进行定位,即,导热部件140的加热器接触部分140a的面对加热器保持器130的表面与提供在加热器保持器130上的槽的支撑表面130f接触。

下面将参考图7a和7b以及图8a、8b和8c介绍导热部件140相对于加热器保持器130关于y轴方向(加热器113的纵向方向)的定位。图7a是上述两个部件的透视图,图7b是为了方便而以竖向分离的方式表示上述两个部件的透视图。图8a是从图6中的箭头a的方向看的视图,图8b和8c是在图8a中的两个纵向端部部分附近的相应部分的放大图。

如图7a和7b中所示,导热部件140的弯曲部分140k插入至提供在加热器保持器130上的孔部分130k中,使得弯曲部分140k与孔部分130k接合,从而确定导热部件140沿纵向方向相对于加热器保持器130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提供在导热部件140上的弯曲部分140k通过使得加热器接触部分140a的一部分沿接近加热器保持器130的方向弯曲和升高而形成。而且,如图8b中所示,间隙l2提供在彼此面对的、导热部件140的一个纵向端部部分与加热器保持器130的槽部分的一个纵向端表面之间。而且,如图8c中所示,间隙l3提供在彼此面对的、导热部件140的另一纵向端部部分与加热器保持器130的槽部分的另一纵向端表面之间。

下面介绍为什么提供间隙l2和l3的原因。由纯铝或铝合金形成的导热部件140和由耐高温树脂(例如液晶聚合物)形成的加热器保持器130的线性膨胀系数彼此不同。因此,导热部件140沿纵向方向的膨胀量大于加热器保持器130的纵向膨胀量。考虑到各部件的膨胀量和各部件的尺寸公差,设定了上述间隙l2和l3。

下面将参考图9和图10a、10b和10c介绍加热器相对于加热器保持器130的定位构造。

下面将参考图9介绍上述两个部件相对于y轴方向(加热器113的纵向方向)的定位。图9是表示导热部件140以及上述两个部件的剖视图。加热器113以这种方式安装,即,提供在加热器保持器130上的接触表面130i与加热器113的第三表面113c的沿定影膜112的旋转方向在下游侧的表面113cd接触。在这种情况下,间隙l4提供在彼此面对的、加热器113的第三表面113c的沿定影膜112的旋转方向在上游侧的表面113cu与加热器保持器130的壁表面130h之间,从而形成空隙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对于加热器113和导热部件140之间的位置关系,它们相对彼此的定位经由加热器保持器130来进行。在本示例实施例中,间隙l5提供在加热器113的第三表面113cu与弯曲部分140h之间,所述弯曲部分140h提供在加热器接触部分140a与上游侧延伸部分140e之间。间隙l6提供在加热器113的第三表面113cd与弯曲部分140g之间,所述弯曲部分140g提供在加热器接触部分140a与下游侧延伸部分140d之间。

下面将介绍加热器113相对于加热器保持器130沿z轴方向(加热器113的厚度方向)的定位。对于加热器113的沿所述加热器113的长度方向与导热部件140重叠的区域,压力使得加热器113的第二表面113b接触导热部件140的加热器接触部分140a。而且,使得导热部件140的加热器接触部分140a的面对加热器保持器130的表面与加热器保持器130的面对所述表面的支撑表面130f接触,从而确定加热器113的位置。

下面将参考图10a、10b和10c介绍相对于y轴方向的定位构造。图10a是当沿图9中的箭头a的方向看时的视图,图10b和图10c是图10a中的两个纵向端部部分附近的相应部分的放大图。加热器113在加热器113的一个纵向端表面113m与提供在加热器保持器130的槽部分上的弧形表面130m接触的状态被按压,从而确定加热器113沿纵向方向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间隙l7提供在彼此面对的、加热器113的另一纵向端表面113n和提供于加热器保持器130的槽部分上的表面130n之间。

通过提供这些间隙l5至l7,即使当加热器113产生热时,也能够防止线性膨胀系数不同的部件彼此干涉以及防止变形。

通过上述构造,可以实现以下有利效果:例如防止或减少了由各部件的热膨胀或收缩引起的导热部件140的变形,且导热部件140相对于加热器保持器130的位置变得稳定。

下面将介绍本发明的第四示例实施例。与第三示例实施例中类似的部件将分配给相应的相同参考标号,并省略说明。

首先参考图11介绍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定影装置100。图11是垂直于定影装置100的加热器113的纵向方向的剖视图。在本示例实施例中,导热部件240在加热器接触部分240a处接收热,所述加热器接触部分240a接触产生热的加热器113的第二表面113b,且所述导热部件240经由上游侧延伸部分240e而将热传递给定影膜112的内表面,这与第三示例实施例相同。在本示例实施例中,没有提供包括在第三示例实施例的导热部件140中的下游侧延伸部分140d。

下面参考图12至图13a和13b介绍导热部件240相对于加热器保持器130的定位构造。

首先参考图12介绍两个部件(即导热部件240和加热器保持器130)沿x轴方向(定影膜112的旋转方向)的定位。图12是只表示上述两个部件的剖视图。

导热部件240以这种方式提供,即,导热部件240的一部分装配在槽部分的沿记录材料传送方向在下游侧的壁表面130g与在上游侧的壁表面130h之间,所述槽部分沿加热器保持器130的纵向方向提供。这里,导热部件240的下游侧端表面240d与加热器保持器130的壁表面130g接触,从而确定导热部件240沿x轴方向相对于加热器保持器130的位置。这里,定位在导热部件240的加热器接触部分240a与上游侧延伸部分240e之间并沿-z轴方向(沿着加热器113的第三表面113c)延伸的部分称为“弯曲部分240h”,间隙l1提供在导热部件240的弯曲部分240h与加热器保持器130的壁表面130h之间,从而形成空隙空间。

此外,能够采用这样的构造,其中,壁表面130h和弯曲部分240h彼此接触,以便确定导热部件240沿x轴方向的位置,且间隙l1提供在导热部件240的下游侧端部表面240d与加热器保持器130的壁表面130g之间。而且,能够采用这样的结构,其中,间隙分别提供在加热器保持器130的壁表面130h与导热部件240的弯曲部分240h之间以及提供在下游侧端表面240d与加热器保持器130的壁表面130g之间。

关于z轴方向(加热器113的厚度方向)的定位与第三示例实施例中类似,因此省略说明。

下面参考图13a和13b介绍关于y轴方向(加热器113的纵向方向)的定位结构,图13a是只表示了两个部件(即加热器保持器130和导热部件240)的透视图,图13b是为了方便而以分离方式表示上述两个部件的透视图。

如图13a和13b中所示,导热部件240的弯曲部分240k插入提供在加热器保持器130上的孔部分130k中,使得弯曲部分240k与孔部分130k接合,从而确定导热部件240相对于加热器保持器130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提供在导热部件240上的弯曲部分240k通过使得导热部件240的下游侧端表面240d的一部分沿接近加热器保持器130的方向弯曲和升高而形成。而且,弯曲部分240k提供在导热部件240相对于y轴方向的中间部分附近。而且,如图13a中所示,间隙l8提供在彼此面对的、导热部件240的一个纵向端表面与加热器保持器130的槽部分的一个纵向端表面之间。间隙l9提供在彼此面对的、导热部件240的另一纵向端表面与加热器保持器130的槽部分的另一纵向端表面之间。通过设置这些间隙l8和l9,即使当加热器113产生热时,也能够防止线性膨胀系数不同的部件相互干涉以及防止变形。

通过上述构造,可以实现以下有利效果,例如防止或减小由于各部件的热膨胀或收缩而引起的导热部件240的变形,且导热部件240的位置变得稳定。

下面将介绍本发明的第五示例实施例。与第三示例实施例中类似的部件将省略说明。首先参考图14介绍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定影装置100。图14是垂直于定影装置100的加热器113的纵向方向的示意剖视图。在本示例实施例中,导热部件340在与加热器113的第二表面113b接触的加热器接触部分340a处接收加热器113的热,并经由下游侧延伸部分340d而将热传递给定影膜112的内表面,这与第三示例实施例相同。在导热部件340中没有提供包括在第三示例实施例中的导热部件140中的上游侧延伸部分140e。

下面将参考图15至图16a和16b介绍导热部件340相对于加热器保持器130沿x轴方向的定位构造。

首先,介绍两个部件(即导热部件340和加热器保持器130)中的导热部件340沿x轴方向的定位。图15是只表示上述两个部件的剖视图。

导热部件340以这种方式提供,即,导热部件340的一部分装配在槽部分的沿记录材料传送方向在下游侧的壁表面130g与在上游侧的壁表面130h之间,所述槽部分沿加热器保持器130的纵向方向提供。这里,定位在导热部件340的加热器接触部分340a与下游侧延伸部分340d之间并沿-z轴方向(沿加热器113的第三表面113c)延伸的部分称为“弯曲部分340g”。导热部件340的弯曲部分340g与加热器保持器130的壁表面130g接触,从而确定导热部件340沿x轴方向相对于加热器保持器130的位置。然后,间隙l1提供在导热部件340的上游侧端部部分340e与加热器保持器130的壁表面130h之间,从而形成空隙空间。

此外,能够采用这样的构造,其中,壁表面130h和上游侧端部部分340e彼此接触,以便确定导热部件340沿x轴方向的位置,且间隙l1提供在导热部件340的弯曲部分340g和加热器保持器130的壁表面130g之间。而且,能够采用这样的构造,其中,间隙分别提供在加热器保持器130的壁表面130h与导热部件340的上游侧端部部分340e之间以及提供在弯曲部分340g与加热器保持器130的壁表面130g之间。

关于z轴方向(加热器113的厚度方向)的定位与第三示例实施例中类似,因此省略说明。

下面将参考图16a和16b介绍关于y轴方向(加热器113的纵向方向)的定位。图16a是只表示两个部件(即加热器保持部130和导热部件340)的透视图,图16b是为了清楚而以分离方式表示上述两个部件的透视图。

如图16a和16b中所示,导热部件340的弯曲部分340k插入提供在加热器保持器130上的孔部分130k中,使得弯曲部分340k与孔部分130k接合,从而确定导热部件340相对于加热器保持器130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提供在导热部件340上的弯曲部分340k通过使得导热部件340的上游侧端部部分340e的一部分沿接近加热器保持器130的方向弯曲和上升而形成。而且,弯曲部分340k相对于y轴方向提供在导热部件340的中间部分附近。此外,如图16a中所示,间隙l10提供在彼此面对的、导热部件340的一个纵向端表面与加热器保持器130的槽部分的一个纵向端表面之间。间隙l11提供在彼此面对的、导热部件340的另一纵向端表面与加热器保持器130的槽部分的另一纵向端表面之间。通过提供这些间隙l10和l11,即使当加热器113产生热时,也能够防止线性膨胀系数不同的部件彼此干涉以及防止变形。

提供上述构造,能够实现以下有利效果,例如防止或减小由于各部件的热膨胀或收缩而引起的导热部件340的变形,导热部件340的位置变得稳定。

此外,在各第一至第五示例实施例中的导热部件提供为沿加热器的纵向方向在加热器的用于小尺寸记录材料的片材通过区域和非片材通过区域上面延伸。采用这种构造来防止或减小非片材通过区域的温度升高,当在小尺寸记录材料上连续进行定影处理时可能导致所述非片材通过区域的温度升高。

尽管已经参考示例实施例介绍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公开的示例实施例。下面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当根据最广义的解释,以便包含所有这些变化形式以及等效的结构和功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