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063446发布日期:2018-11-24 12:25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当中,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成为当今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电子设备实现显示功能的主要结构是显示面板,液晶显示面板是当今较为常见的一种显示面板。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以及设置于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间的支撑柱,为了不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支撑柱通常设置于阵列基板中栅极线所在的区域上,现有的显示面板中为了降低功耗,子像素通常包括两个驱动区域,薄膜晶体管和栅极线均设置于两个驱动区域之间,阵列基板中栅极线所在的区域平坦度较差,具体地,栅极线周围存在凹槽,通常地,为了获得较大的子像素区域,支撑柱的直径大于栅极线的宽度。因此,支撑柱受压力时用于承受压力的面积实际上为和栅极线交叠的区域,支撑效果不佳;此外,支撑柱在受力时倾斜容易滑落到凹槽中,从而导致支撑柱的支撑效果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阵列基板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子像素、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条栅极线、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数据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阵列基板还包括公共电极线,公共电极线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走线部;第一走线部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子像素之间;子像素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一驱动区域和第二驱动区域;子像素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和第二薄膜晶体管,第一薄膜晶体管位于第一驱动区域靠近第二驱动区域的一侧,第二薄膜晶体管位于第二驱动区域靠近第一驱动区域的一侧;栅极线位于第一驱动区域和第二驱动区域之间;阵列基板包括衬底基板;数据线包括多个支撑段,支撑段位于数据线和第一走线部的交叉处;支撑段在衬底基板的垂直投影为支撑区;支撑柱,位于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间;支撑柱靠近阵列基板的一侧完全位于支撑区内。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中,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以及位于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间的支撑柱;阵列基板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一个衬底基板;在阵列基板上形成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子像素、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条栅极线、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数据线、以及公共电极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公共电极线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走线部;第一走线部位于相邻的两个子像素之间;子像素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一驱动区域和第二驱动区域;子像素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和第二薄膜晶体管,第一薄膜晶体管位于第一驱动区域靠近第二驱动区域的一侧,第二薄膜晶体管位于第二驱动区域靠近第一驱动区域的一侧;栅极线位于第一驱动区域和第二驱动区域之间;数据线包括多个支撑段,支撑段位于数据线和第一走线部的交叉处;支撑段在衬底基板的垂直投影为支撑区;支撑柱靠近阵列基板的一侧完全位于支撑区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第一走线部在第二方向的长度可以设置成大于支撑柱在第二方向的长度,第一走线部相对于栅极线而言更加方便放置支撑柱,有效提高支撑柱的支撑稳定性,支撑段在衬底基板的垂直投影为支撑区,支撑柱靠近阵列基板的一侧位于支撑区内,即支撑柱靠近阵列基板的一侧位于第一走线部和数据线相交处,有效避免由于支撑柱设置于显示面板中第一走线部的其他区域时造成的第一驱动区域和第二驱动区域的结构的改变,有效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2是是图1中显示面板沿f-f’的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a部的放大图;

图5是图3中显示面板沿a-a’的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走线部的俯视图;

图8是图6中显示面板沿b-b’的剖面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10是图9中显示面板沿c-c’的剖面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1中b部走线部的俯视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走线部的俯视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16是图15中显示面板沿d-d’的剖面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18是图17中显示面板沿e-e’的剖面图;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射金属层的俯视图;

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图2是图1中显示面板沿f-f’的剖面图,参考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10和彩膜基板20;

阵列基板10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子像素p、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多条栅极线g、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多条数据线d,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交;

阵列基板还包括公共电极线com,公共电极线com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走线部11;

第一走线部11位于相邻的两个子像素p之间;

子像素p包括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第一驱动区域ph1和第二驱动区域ph2;

子像素p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t1和第二薄膜晶体管t2,第一薄膜晶体管t1位于第一驱动区域ph1靠近第二驱动区域ph2的一侧,第二薄膜晶体管t2位于第二驱动区域ph2靠近第一驱动区域ph1的一侧;

栅极线g位于第一驱动区域ph1和第二驱动区域ph2之间;

阵列基板10包括衬底基板12;

数据线d包括多个支撑段13,支撑段13位于数据线d和第一走线部11的交叉处;支撑段13在衬底基板12的垂直投影为支撑区50;

支撑柱40,位于阵列基板10和彩膜基板20之间;

支撑柱40靠近阵列基板10的一侧位于支撑区50内。

具体的,继续参考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10和彩膜基板20。该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在阵列基板10和彩膜基板20之间还设置有液晶层30。其中,支撑柱40通常形成于彩膜基板20上,但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柱40也可以形成在阵列基板10上。

阵列基板10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子像素p,子像素p包括第一驱动区域ph1和第二驱动区域ph2,第一薄膜晶体管t1位于第一驱动区域ph1,第二薄膜晶体管t2位于第二驱动区域ph2,由于第一薄膜晶体管t1和第二薄膜晶体管t2的存在导致位于第一驱动区域ph1和第二驱动区域ph2之间的栅极线g和数据线d的交叉处平坦度较差,若在此处放置支撑柱40,则显示面板不会获得想要的支撑效果。多条栅极线g设置于子像素p中第一驱动区域ph1和第二驱动区域ph2之间,为了使不同的栅极线g之间电性绝缘,同时出于对制造工艺的考虑,不同的栅极线g之间会设置一定的安全距离。为了防止子像素p中第一驱动区域ph1和第二驱动区域ph2之间的间距过大造成子像素p中用于显示的面积减小,所以栅极线g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不方便设置成大于支撑柱40在第二方向y的长度。而第一走线部11用于给沿第一方向x相邻的两个存储电极通公共信号,相邻的两个子像素p之间可以只设置有一个第一走线部11,从而第一走线部11在第二方向y的长度可以设置成大于支撑柱40在第二方向y的长度,第一走线部11相对于栅极线g而言更加方便放置支撑柱40,有效提高支撑柱40的支撑稳定性。数据线d包括多个支撑段13,支撑段13位于数据线d和第一走线部11相交处,支撑段13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大于支撑柱40在第二方向y的长度,如果支撑柱40为圆形,则支撑柱40在y方向的长度为支撑柱40的直径,且支撑柱40在第二方向y的长度小于第一走线部11在第二方向y的长度。

支撑段13在衬底基板12的垂直投影为支撑区50,支撑柱40靠近阵列基板10的一侧位于支撑区50内,即支撑柱40靠近阵列基板10的一侧位于第一走线部11和数据线d相交处,有效避免由于支撑柱40设置于显示面板中第一走线部11的其他区域时造成的第一驱动区域ph1和第二驱动区域ph2的结构的改变,有效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图4为图3中a部的放大图,图5是图3中显示面板沿a-a’的剖面图,参考图3-图5,优选的,其中,数据线d还包括常规段14,常规段14位于相邻的两个支撑段13之间;

支撑段13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大于常规段14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

具体的,继续参考图3-图5,数据线d包括支撑段13和常规段14,支撑段13位于数据线d和第一走线部11的交叉处,数据线d沿第二方向y延伸,同一数据线d上相邻的两个支撑段13之间为常规段14。

支撑段13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为d3,常规段14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为d4,其中,d3>d4>0。常规段14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为现有技术中常规设置的数据线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常规段14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小于支撑柱40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如果支撑段13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和常规段14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相同,则支撑柱40靠近阵列基板的一侧有部分位于支撑区50外,从而支撑柱40靠近阵列基板的一侧不能完全和阵列基板贴合。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支撑段13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大于常规段14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从而使得支撑柱40靠近阵列基板的一侧可以完全位于支撑区50内,从而支撑柱40靠近阵列基板的一侧完全位于支撑区50内,进一步提高了支撑柱40的支撑稳定性,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

通过设置支撑段13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大于常规段14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不需要增大数据线d整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有效避免由于增大数据线d整体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影响子像素p中存储电容的变化和子像素p的开口率。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走线部的俯视图,图8是图6中显示面板沿b-b’的剖面图,参考图6-图8,可选的,其中,第一走线部11包括第一镂空部15,第一镂空部15位于第一走线部11和数据线d交叉处;

第一镂空部15在衬底基板12上的垂直投影完全覆盖支撑区50。

具体的,继续参考图6-图8,第一走线部11和数据线d交叉处设置有第一镂空部15,支撑柱40靠近阵列基板的一侧完全位于支撑区50内,第一镂空部15在衬底基板12上的垂直投影完全覆盖支撑区50,即支撑柱40在衬底基板12的垂直投影完全位于第一镂空部15在衬底基板12上的垂直投影内,使得支撑区50所在的区域的阵列基板的厚度减小,有效减少支撑区50的阵列基板的厚度和支撑区50周边的阵列基板的厚度之间的落差,提高了平坦度,有利于设置支撑柱40。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图10是图9中显示面板沿c-c’的剖面图,参考图9和图10,第一走线部11和数据线d交叉处设置有第一镂空部15,支撑区50位于第一走线部11中第一镂空部15的区域内,使得支撑区50所在的区域的阵列基板的厚度减小,有效减少支撑区50的阵列基板的厚度和支撑区50周边的阵列基板的厚度之间的落差,提高了平坦度,有利于设置支撑柱40。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图12是图11中b部走线部的俯视图,参考图8、图11和图12,可选的,其中,第一镂空部15b将第一走线部11截断;

公共电极线com还包括第二走线部16a和第三走线部16b,第二走线部16a和第三走线部16b设置于第一镂空部15b的两侧,且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

具体的,继续参考图8、图11和图12,第一镂空部15b的设置会造成第一走线部11的电信号的传输存在问题,公共电极线com还包括第二走线部16a和第三走线部16b,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且通过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的第二走线部16a和第三走线部16b,从而第一镂空部15b可以将第一走线部11截断,即第一走线部11可以在第一镂空部15b断开,减小了在第一走线部11上设置第一镂空部15b的工艺难度。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阵列基板的俯视图,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走线部的俯视图,参考图8、图13和图14,可选的,其中,第一走线部11包括常规走线段11a和加宽走线段11b,加宽走线段11b和数据线d交叉;

第一走线部11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为第一走线部11的宽度;

加宽走线段11b的宽度大于常规走线段11a的宽度。

具体的,继续参考图8、图13和图14,第一走线部11包括常规走线段11a和加宽走线段11b,且加宽走线段11b和数据线d交叉,即第一镂空部15设置在加宽走线段11b上。

第一走线部11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为第一走线部11的宽度,常规走线段11a的宽度为d5,加宽走线段11b的宽度为d6,其中,d6>d5>0。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加宽走线段11b,且加宽走线段11b的宽度大于常规走线段11a的宽度,从而使得在加宽走线段11b上设置第一镂空部15时不影响第一走线部11的电信号的传输。

继续参考图6和图8,可选的,其中,第一走线部11包括第一边缘17a,第一边缘17a和支撑区50相邻;

阵列基板还包括第一沟槽18a,第一沟槽18a位于支撑区50和与其相邻的第一边缘17a之间。

具体的,第一走线部11包括第一镂空部15,从而第一走线部11包括第一边缘17a,且第一边缘17a和支撑区50相邻,支撑区50和与其相邻的第一边缘17a之间设有第一沟槽18a,第一沟槽18a半围绕于支撑区50,支撑柱40靠近阵列基板的一侧完全位于支撑区50内,第一沟槽18a有效防止支撑柱40的滑动,有效提高支撑柱40的支撑稳定性,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

继续参考图8,可选的,其中,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边缘17a和与其相邻的支撑段13之间的最短距离为d1;其中,1μm≤d1≤3μm。

具体的,阵列基板还包括多个绝缘层,由于绝缘层的存在,第一边缘17a和与其相邻的支撑段13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1μm时,阵列基板中不能形成第一沟槽18a;当第一边缘17a和与其相邻的支撑段13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3μm时,第一镂空部15过大,增加了第一走线部11的设计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图8以在第一方向x上为例进行说明第一边缘17a和与其相邻的支撑段13之间的最短距离满足大于等于1μm,且其小于等于3μm,此处并不限制显示面板中仅在第一方向x上满足上述条件。

继续参考图8,可选的,其中,支撑段13的厚度为d1,第一走线部11的厚度为d2;其中,|d1-d2|<0.1μm,d1>0,d2>0。

具体的,支撑段13的厚度和第一走线部11的厚度之间差值小于0.1μm,即支撑段13的厚度和第一走线部11的厚度接近相同,从而支撑区50的阵列基板的厚度和沿第一方向x上支撑区50两侧的阵列基板的厚度相同,避免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贴合存在偏差时,支撑柱40靠近阵列基板的一侧只有部分和阵列基板贴合。本发明实施例有效使得支撑柱40靠近阵列基板的一侧完全和阵列基板贴合,有效提高支撑柱的支撑稳定性,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图16是图15中显示面板沿d-d’的剖面图,参考图15和图16,可选的,其中,阵列基板还包括电极层19;

电极层19包括第二镂空部110,第二镂空部110在衬底基板12的垂直投影完全覆盖支撑区50。

具体的,继续参考图15和图16,阵列基板还包括电极层19,电极层19用于和像素电极形成存储电容,电极层19包括第二镂空部110,第二镂空部110在衬底基板12的垂直投影完全覆盖支撑区50,即支撑柱40在衬底基板12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二镂空部110在衬底基板12上的垂直投影内,使得支撑区50所在的区域的阵列基板的厚度减小,有效减少支撑区50的阵列基板的厚度和沿第一方向x上支撑区50两侧的阵列基板的厚度之间的落差,提高了平坦度,有利于设置支撑柱40。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图18是图17中显示面板沿e-e’的剖面图,参考图17和图18,电极层19包括第二镂空部110,支撑区50位于电极层19中第二镂空部110的区域内,使得支撑区50所在的区域的阵列基板的厚度减小,有效减少支撑区50的阵列基板的厚度和沿第一方向x上支撑区50两侧的阵列基板的厚度之间的落差,提高了平坦度,有利于设置支撑柱40。

继续参考图15和图16,可选的,其中,电极层19包括第二边缘17b,第二边缘17b向电极层19的内部凹陷形成第二镂空部110;

阵列基板还包括半围绕支撑区50的第二沟槽18b,第二沟槽18b位于支撑区50和与其相邻的第二边缘17b之间。

具体的,第二边缘17b向电极层19的内部凹陷形成第二镂空部110,支撑区50和与其相邻的第二边缘17b之间设有第二沟槽18b,第二沟槽18b半围绕于支撑区50,支撑柱40靠近阵列基板的一侧完全位于支撑区50内,第二沟槽18b有效防止支撑柱40的滑动,有效提高支撑柱40的支撑稳定性,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

继续参考图15和图16,可选的,其中,在第一方向x上,第二边缘17b和与其相邻的支撑段13之间的最短距离为d2;其中,1μm≤d2≤3μm。

具体的,阵列基板还包括多个绝缘层,由于绝缘层的存在,第二边缘17b和与其相邻的支撑段13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1μm时,阵列基板中不能形成第二沟槽18b,当第二边缘17b和与其相邻的支撑段13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3μm时,第二镂空部110过大,会影响显示面板中其他膜层结构的结构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图16以在第一方向x上为例进行说明第二边缘17b和与其相邻的支撑段13之间的最短距离满足大于等于1μm,且其小于等于3μm,此处并不限制显示面板中仅在第一方向x上满足上述条件。

继续参考图11和图12,可选的,其中,支撑段13的厚度为d1,电极层19的厚度为d3;其中,|d1-d3|<0.1μm,d1>0,d3>0。

具体的,支撑段13的厚度和电极层19的厚度之间差值小于0.1μm,即支撑段13的厚度和电极层19的厚度接近相同,从而支撑区50的阵列基板的厚度和沿第一方向x上支撑区50两侧的阵列基板的厚度相同,避免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贴合存在偏差时,支撑柱40靠近阵列基板的一侧只有部分和阵列基板贴合。本发明实施例有效使得支撑柱40靠近阵列基板的一侧完全和阵列基板贴合,有效提高支撑柱的支撑稳定性,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射金属层的俯视图,参考图19和图20,可选的,其中,阵列基板还包括反射金属层111;

反射金属层111包括第一侧边112、第二侧边113和第三侧边114,第一侧边112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侧边113沿第二方向y延伸;

第三侧边114和第一侧边112、第二侧边113均相交,且和支撑区50相邻。具体地,反射金属层111通情况下为矩形,但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靠近支撑区50的角进行切角处理形成第三侧边114,从而提高支撑柱周围的膜层平坦度。

具体的,继续参考图19和图20,显示面板还包括反射金属层111,位于阵列基板上,用于反射外部光线,反射金属层111包括第三侧边114,且和支撑区50相邻,支撑柱(图13和图14中未示出)靠近阵列基板10的一侧完全位于支撑区50内,第三侧边114可以避开设置于支撑区50内的支撑柱。

继续参考图3和图19,可选的,其中,子像素p还包括主薄膜晶体管t3、位于第一驱动区域ph1的第一像素电极px1,和位于第二驱动区域ph2的第二像素电极px2;

栅极线g包括主栅极线g1、第一栅极线g2和第二栅极线g3;

主薄膜晶体管t3的源极连接至数据线d,主薄膜晶体管t3的第一漏极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源极,主薄膜晶体管t3的栅极连接主栅极线g1,主薄膜晶体管t3的第二漏极连接第二薄膜晶体管t2的源极,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漏极连接第一像素电极px1,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栅极连接第一栅极线g2,第二薄膜晶体管t2的漏极连接第二像素电极px2,第二薄膜晶体管t2的栅极连接第二栅极线g3。

具体的,根据来自主栅极线g1和第一栅极线g2的信号通过主薄膜晶体管t3和第一薄膜晶体管t1驱动第一像素电极px1,或者根据主栅极线g1和第二栅极线g3的信号通过主薄膜晶体管t3和第二薄膜晶体管t2驱动第二像素电极px2,并根据来自数据线d的信号而在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之间形成电位差,从而驱动液晶层内发液晶分子发生状态变化。在该状态下,从彩膜基板一侧入射的外部光线经由液晶层入射至阵列基板的反射金属层上,并经由反射金属层反射至液晶层,由此,根据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角度设定作为图像而显示。

继续参考图3和图19,可选的,其中,还包括:至少一个透过区115。

具体的,显示面板还包括至少一个透过区115,在外部光源较弱时,显示面板可通过背光源进行显示。

继续参考图3和图19,可选的,其中,透过区115包括第一透过区115a和第二透过区115b;

第一驱动区域ph1包括第一透过区115a,第一透过区115a位于主栅极线g1和第一栅极线g2之间;

第二驱动区域ph2包括第二透过区115b,第二透过区115b位于主栅极线g1和第二栅极线g2之间。

上述透过区的设置方式将平坦度较低的栅极线区域设置为透过区,而将较为平坦的区域设置为反射区域,能够防止反射漏光,提高显示面板整体反射区域的面积,提高反射模式下的显示效果。

继续参考图13和图14,可选的,其中,反射金属层111包括第三镂空部116和第四镂空部117;

第三镂空部116位于第一透过区115a内,第四镂空部117位于第二透过区115b内。

具体的,反射金属层111会遮挡背光源,所以透过区115处反射金属层111设置镂空部才能使背光源从透过区115透出,相应的,反射金属层111包括第三镂空部116和第四镂空部117,且第三镂空部116位于第一透过区115a内,第四镂空部117位于第二透过区115b内,从而使得背光源可以从第一透过区115a和第二透过区115b透过。

参考图21,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主视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1000,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

具体的,继续参考图1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0为手机,该显示装置1000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明白,本申请的显示装置1000除了包括显示面板之外,还可以包括其它的一些公知的结构。为了不模糊本申请的重点,将不再对这些公知的结构进行进一步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显示装置不限于图15所示的手机,还可以为电脑,电视机,电子书等装置。

继续参考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中,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10和彩膜基板20、以及位于阵列基板10和彩膜基板20之间的支撑柱40;

阵列基板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一个衬底基板12;

在阵列基板上形成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子像素p、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多条栅极线g、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多条数据线d、以及公共电极线com,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交;

公共电极线com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走线部11;

第一走线部11位于相邻的两个子像素p之间;

子像素p包括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第一驱动区域ph1和第二驱动区域ph2;

子像素p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t1和第二薄膜晶体管t2,第一薄膜晶体管t1位于第一驱动区域ph1靠近第二驱动区域ph2的一侧,第二薄膜晶体管t2位于第二驱动区域ph2靠近第一驱动区域ph1的一侧;

栅极线g位于第一驱动区域ph1和第二驱动区域ph2之间;

数据线d包括多个支撑段13,支撑段13位于数据线d和第一走线部11的交叉处;支撑段13在衬底基板12的垂直投影为支撑区50;

支撑柱40靠近阵列基板的一侧位于支撑区50内。

具体的,采用本发明实施例制造的显示面板,其中,阵列基板10中第一走线部11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大于支撑柱40在y方向的长度,如果支撑柱40为圆形,则支撑柱40在y方向的长度为支撑柱40的直径,从而能够给支撑柱40提供较为平坦的支撑区域,方便放置支撑柱40,有效提高支撑柱40的支撑稳定性。而栅极线g由于线宽较小,一条栅极线g对应的面积不能达到支撑柱40需要的支撑面积,从而需要多条栅极线g同时对应一个支撑柱40的支撑面积,然而,为了保证相邻栅极线g之间电性绝缘,必须要设置较大的间隙,这势必导致平坦度较低,从而导致支撑柱40的支撑稳定性差。

支撑柱40靠近阵列基板10的一侧位于支撑区50内,即支撑柱40靠近阵列基板10的一侧位于第一走线部11和数据线d相交处,有效避免由于支撑柱40设置于显示面板中第一走线部11的其他区域时造成的第一驱动区域ph1和第二驱动区域ph2的结构的改变,有效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

继续参考图6和图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可选的,其中,第一走线部11上形成第一镂空部15,第一镂空部15位于第一走线部11和数据线d交叉处;

第一镂空部15在衬底基板12上的垂直投影完全覆盖支撑区50。

具体的,采用本发明实施例制造的显示面板,其中,第一走线部11包括第一镂空部15,第一镂空部15位于第一走线部11和数据线d之间,第一镂空部15在衬底基板12上的垂直投影完全覆盖支撑区50,即支撑柱40在衬底基板12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一镂空部15在衬底基板12上的垂直投影内,使得支撑区50所在的区域的阵列基板的厚度减小,有效减少支撑区50的阵列基板的厚度和支撑区50周边的阵列基板的厚度之间的落差。

继续参考图15和图1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可选的,其中,在衬底基板12上形成电极层19;

在电极层19上形成第二镂空部110,第二镂空部110在衬底基板12的垂直投影完全覆盖支撑区50。

具体的,采用本发明实施例制造的显示面板,其中,阵列基板还包括电极层19,电极层19包括第二镂空部110,第二镂空部110在衬底基板12的垂直投影完全覆盖支撑区50,即支撑柱40在衬底基板12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二镂空部110在衬底基板12上的垂直投影内,使得支撑区50所在的区域的阵列基板的厚度减小,有效减少支撑区50的阵列基板的厚度和沿第一方向x上支撑区50两侧的阵列基板的厚度之间的落差。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第一走线部在第二方向的长度可以设置成大于支撑柱在第二方向的长度,第一走线部相对于栅极线而言更加方便放置支撑柱,有效提高支撑柱的支撑稳定性,支撑段在衬底基板的垂直投影为支撑区,支撑柱靠近阵列基板的一侧位于支撑区内,即支撑柱靠近阵列基板的一侧位于第一走线部和数据线相交处,有效避免由于支撑柱设置于显示面板中第一走线部的其他区域时造成的第一驱动区域和第二驱动区域的结构的改变,有效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