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晶电视用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92571发布日期:2019-05-31 20:30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晶电视用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晶电视用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器的不断更新,液晶显示器由于具有轻、薄、小以及耗电量低的特点而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显示装置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得到更大的可视面积,窄边框的显示装置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现有无边框液晶显示器设计时膜片固定方式通常在中框上直接加工出膜片挂耳,膜片伸出凸台,在中框膜片挂耳位置对应做破口,膜片挂耳悬挂到中框膜片挂耳上。此方案的问题为,由于膜片挂耳结构所有部件的特征均分布在同一水平面上,如下图1所示,面板BM区各尺寸及不同厂家大小不一致,目前面板资源中最小的为5mm,由于膜片挂耳到显示区域有一定的距离要求A,否则会从显示区域中直接看到缺口导致主观缺陷,通常A值为1.0mm以上,膜片挂耳开口大小受限于中框膜片挂耳的加工最小宽度,即B值通常在1.0mm左右(含挂耳开口距离中框挂耳的间隙及中框挂耳的宽度),膜片受限于裁切宽度的大小,即C值通常在1.5mm以上,膜片挂耳边缘距离面板边缘同样受限于主观问题避免挂耳直接从面板与中框间缝隙中看到,即D值通常在1.0mm以上,如此A+B+C+D大于等于4.5mm,而现有面板显示区域BM值通常在5mm左右,仅有0.5mm不到的预留距离,此0.5值不满足部件加工公差以及装配公差,极易导致出现透光的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晶电视用背光模组,旨在提供一种适用于超窄边框或者无边框背光模组的膜片固定方式,在宽度方向上合理利用背光模组的结构空间,根源上解决现有膜片固定方式导致的边框宽度问题和出现的透光技术缺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晶电视用背光模组包括被配置成用于呈现图像画面的液晶面板、被配置在所述液晶面板背面侧的光学膜片、设置在所述光学膜片下方的导光板、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下方的背板、设置在所述背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的反射片,其中,所述反射片包括第一水平部、第一垂直部和第二水平部,所述第一水平部位于所述背板和所述导光板之间,所述第二水平部位于所述光学膜片与所述液晶面板之间,所述光学膜片采用粘接的方式固定在所述第二水平部的下表面。

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胶框和光源,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导光板入光面,所述光源被配置成射出光线经所述导光板后为所述液晶面板在呈现图像画面时提供背光。

可选的,所述反射片上设置有一级折线和二级折线,其中,所述一级折线位于所述第一垂直部与所述第一水平部之间,所述二级折线位于所述第一垂直部与所述第二水平部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二水平部的下表面为反射片附胶层,所述反射片附胶层用于粘接固定所述光学膜片。

可选的,所述第一垂直部的高度为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光学膜片的厚度之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电视用背光模组包括被配置成用于呈现图像画面的液晶面板、被配置在液晶面板背面侧的光学膜片、设置在光学膜片下方的导光板、设置在光板下方的背板、设置在背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的反射片,其中,反射片包括第一水平部、第一垂直部和第二水平部,第一水平部位于背板和导光板之间,第二水平部位于光学膜片与液晶面板之间,光学膜片采用粘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二水平部的下表面,也即光学膜片采用在反射片天侧附胶粘贴的方式固定在导光板和液晶面板之间,合理利用了背光模组的宽度空间,避免了传统膜片固定方式导致的边框宽度问题和出现的透光技术缺陷,可以广泛适用于超窄边框或者无边框背光模组的膜片固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已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晶电视用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反射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晶电视用背光模组的组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将结合图1~图4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液晶电视用背光模组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考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电视用背光模组包括被配置成用于呈现图像画面的液晶面板1、被配置在液晶面板1背面侧的光学膜片2、设置在光学膜片2下方的导光板3、设置在导光板3下方的背板4、设置在背板4与导光板3之间的反射片5,其中,反射片5包括第一水平部501、第一垂直部502和第二水平部503,第一垂直部502与第一水平部501和第二水平部503之间均垂直,第一水平部501位于背板4和导光板3之间,第一垂直部502位于导光板3的侧面,第二水平部503位于光学膜片2与液晶面板1之间,光学膜片2采用粘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二水平部503的下表面。

其中,导光板靠近液晶面板的一面称为出光面,与出光面相对的一面称为出光面背面,靠近光源的一面为入光面。导光板一般采用高反射且不吸光的材料,表面非常光滑平整,以使光线在导光板中非网点位置发生全反射,而不会射出到导光板外部。在导光板出光面背面上设置有网点,当光线传播到该网点时,由于网点位置不再光滑平整,光线发生漫反射,光线向各个角度反射,从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为了保证从导光板出光面各位置射出的光线均匀,对网点的疏密分布、大小需要进行精确的设计。通常来说,在距离光源越近的位置网点分布越稀疏,距离光源越远的位置网点分布越密集。

若只设置有一个光源,那么网点的分布情况为从近光源处向远光源处越来越密集;若在导光板的两侧均设置有光源,那么网点的分布情况为中间密集,两边稀疏。当光线在导光板内发生漫反射时,会有部分光线从导光板出光面背面射出,反射片的作用在于将从导光板出光面背面射出的光线反射回导光板中,以提高光线的使用效率。

参考图2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晶电视用背光模组还包括胶框5和光源,其中,光源设置在导光板3入光面,也即光源正对导光板3的入光面发光,光源被配置成射出光线经导光板3后为液晶面板1在呈现图像画面时提供背光。参考图2所示,液晶面板1的黑边宽度小于等于3mm,胶框5为T型结构,其中,胶框5固定在背板4上,胶框5用于支撑和固定液晶面板1。

参考图3和图4所示,反射片5上设置有一级折线504和二级折线505,其中,一级折线504位于第一垂直部502与第一水平部501之间,二级折线505位于第一垂直部502与第二水平部503之间。当反射片5的第一水平部501安装在导光板3和背板4之间后,反射片5绕导光板3沿一级折线504和二级折线505向上弯折以形成第一垂直部502和第二水平部503。并且,第二水平部503的下表面为反射片附胶层,其中,反射片附胶层用于粘接固定光学膜片2,也即第二水平部503沿二级折线505绕导光板3弯折之后,其下表面粘接固定在光学膜片2的上表面,以实现光学膜片2的粘接固定。

参考图2和图3所示,第一垂直部502的高度为导光板3与光学膜片2的厚度之和,以实现第二水平部503的下表面粘接固定在光学膜片2的上表面时可以对光学膜片2进行可靠的粘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电视用背光模组包括被配置成用于呈现图像画面的液晶面板、被配置在液晶面板背面侧的光学膜片、设置在光学膜片下方的导光板、设置在光板下方的背板、设置在背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的反射片,其中,反射片包括第一水平部、第一垂直部和第二水平部,第一垂直部与第一水平部和第二水平部之间均垂直,第一水平部位于背板和导光板之间,第一垂直部位于导光板的侧面,第二水平部位于光学膜片与液晶面板之间,光学膜片采用粘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二水平部的下表面,也即光学膜片采用在反射片天侧附胶粘贴的方式固定在导光板和液晶面板之间,合理利用了背光模组的宽度空间,避免了传统膜片固定方式导致的边框宽度问题和出现的透光技术缺陷,可以广泛适用于超窄边框或者无边框背光模组的膜片固定。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