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致变色器件、壳体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77834发布日期:2020-01-24 12:04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电致变色器件、壳体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部件制备领域,具体地,涉及电致变色器件、壳体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是指材料的光学属性(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由具有电致变色性能的材料构成的器件为电致变色器件,目前电致变色器件主要用于汽车、建筑、显示、航空等行业。

然而,目前的电致变色器件及制备方法、壳体、电子设备仍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本实用新型是基于发明人的以下发现而完成的:

随着电子设备制备工艺的发展,要求电子设备的厚度要更加纤薄,并多功能化。然而,目前的电致变色器件厚度普遍较厚,因此搭载了电致变色器件的电子设备,设备,特别是电子设备的壳体的整体厚度可以观测到明显的增加。电致变色器件的厚度较厚,主要是由于器件的衬底需要具有一定的厚度,以满足电致变色器件制备工艺的要求,以提供足够的机械支撑。因此,难以直接采用较薄的板材替代目前电致变色器件中的衬底。此外,当基板的厚度较薄时,在基板上设置电致变色功能层的过程中,基板会发生变形,导致两个基板之间电致变色材料的厚度不均匀,使得电致变色器件在变色时,厚度较大的区域颜色较深,厚度较小的区域颜色较浅,造成电致变色器件变色不均匀的问题。

有鉴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该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以及所述第二基板上均具有电极,且所述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支撑物,所述支撑物固设在所述第一基板或者所述第二基板具有所述电极的一侧上。该电致变色器件的厚度较薄且变色均匀,当其应用于电子设备中时,不会显著增加电子设备的厚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壳体。该壳体包括前面描述的电致变色器件,由此,该壳体具有厚度较薄、外观效果可变且变色均匀的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前面所述的壳体以及主板,所述主板上设置有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壳体中的电致变色器件电性相连。由此,该电子设备具有前面所述的壳体的全部特征以及优点,在此不再赘述。总的来说,该电子设备的壳体具有可变的外观效果,且变色均匀,且电子设备的整体厚度较薄。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部分结构俯视图;

图6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结构示意图;

图7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结构示意图;

图8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结构示意图;

图9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制备电致变色器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1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制备电致变色器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以及

图12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第一基板;200:第二基板;300:电致变色功能层;310:电致变色层;320:电解质层;330:离子存储层;400:壳体基板;10:补强衬底;20:衬底;30:电极;40:支撑物;50:固定结构;51:限位柱;60:框胶;1000:壳体;2000:电子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参考图1,该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100以及第二基板200,第一基板100的衬底20a朝向衬底20b的一侧设置有电极30a,第二基板200的衬底20b朝向衬底20a的一侧设置有电极30b,电致变色功能层300设置在电极30a和30b之间,且电致变色功能层300和电极之间设置有支撑物40。由此,当电致变色功能层300包括液态或是凝胶态材料时,支撑物40可位于电致变色功能层300中。由此,该电致变色器件的厚度较薄且变色均匀,当其应用于电子设备中时,不会显著增加电子设备的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中的衬底20的厚度可以为0.05-0.5mm。由此,可以获得厚度较薄的电致变色器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衬底20的厚度可以为0.1mm、0.2mm、0.3mm。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衬底20可以是由柔性有机材料以及玻璃的至少之一形成的。由此,可以获得由玻璃或者柔性有机材料形成的具有较薄厚度的电致变色器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构成衬底20的柔性有机材料可以为co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以及聚酰亚胺(pi)的至少之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电致变色功能层可以包括含有电致变色材料的层状结构。而该结构通常并非由全固态材料形成:例如,针对紫罗精类(有机小分子)、有机聚合物类的电致变色器件而言,不论是否需要添加电解质层或是离子存储层,电致变色功能层均具有液态或凝胶态材料(如和电致变色材料混合的胶状电解质)。在此前提下,由于凝胶状材料在没有支撑柱的前提下,无法厚度的均匀性,也容易发生流动,从而导致变色不均匀。通过添加支撑物,一方面可以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提供刚性的支撑,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电致变色功能层发生过于激烈的流动,利用支撑物将凝胶或是胶状的材料限定在支撑物周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支撑物40可以为球形或柱形,支撑物10的厚度可以为0.02-0.2mm。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支撑物对电致变色功能层以及基板的支撑作用,提高电致变色器件变色的均匀性。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支撑物40的横截面尺寸可以为0.02-0.2mm。由此,支撑物可以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同时不会由于支撑物40尺寸过大,而影响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横截面尺寸可以为横截面的直径(当横截面为圆形或是椭圆形),或是横截面任意一个边的边长(当横截面为多边形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支撑物40的形成方式以及构成支撑物40的材料不受特别限制。例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形成支撑物40的材料可以包括玻璃、硅以及聚合物的至少之一。由此,利用上述材料形成的支撑物可以对电致变色功能层以及基板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使得电致变色器件实现均匀变色,并且由硅或聚合物形成的支撑物具有良好的柔性,有利于形成具有曲面结构的电致变色器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聚合物可以为树脂或者聚苯乙烯或者光敏胶。具体的,参考图2,支撑物40可以为柱形,柱形支撑物的横截面尺寸可以为0.15mm,高度可以为0.1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支撑物40还可以与第一基板100或第二基板200为一体结构(图中未示出)。具体的,第一基板100或第二基板200一侧的表面可以具有凹凸结构,支撑物40可以是由凹凸结构中的凸起部分构成的。由此,可以利用基板的一部分来作支撑物,保证电致变色器件变色的均匀性。具体的,可以通过刻蚀基板,在基板需要形成电极的一侧形成凹凸结构。形成电极和刻蚀基板的先后顺序不受特别限制,只要能够保证电极的连续,并且保证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对盒之后,位于两个基板上的两个电极不发生短路即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支撑物10的具体高度不受特别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例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参考图1以及图2,支撑物40位于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之间,且支撑物40在两个基板之间支撑出容纳空间,电致变色功能层300填充在上述容纳空间内。也即是说,支撑物40的高度可以和两个基板之间的距离相等,支撑物40贯穿设置在两个基板之间的全部电致变色功能层。由此,支撑物可以实现对电致变色功能层以及基板的支撑作用,保证电致变色器件变色均匀。

或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支撑物40的高度可以小于电致变色功能层300的厚度。具体的,参考图8,电致变色功能层可以包括多个依次层叠设置的亚层,多个亚层中流动性最强的亚层与支撑物40接触即可,例如,电致变色功能层300可以包括电致变色层310、离子储存层330和电解质层320,此时可令电解质层320或是离子储存层330的至少之一与支撑物40接触。由此,支撑物可以实现对电致变色功能层以及基板的支撑作用,且不影响最终电致变色器件的显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图3-图8,为了进一步提高支撑物在基板上固设的稳固程度,并保证支撑物均匀分布于基板上,还可以在支撑物和基板之间,增设固定结构50。

具体地,参考图4以及图5,可在电极30上设置多个固定结构50,多个固定结构在电极上呈阵列排布。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固定结构的具体形状不受特别限制,只要能够将支撑物固设在电极上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相邻的两个固定结构50之间的距离(如图中所示出的d)可以为0.5mm-1cm。后续设置的支撑物均通过固定结构固设在电极上,固定结构排布均匀,由此,可以使得最终获得的电致变色器件中的支撑物排布均匀,从而支撑物能够均匀支撑衬底,使得衬底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以便获得变色均匀的电致变色器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相邻的两个固定结构50之间的距离可以为1mm、2mm、3mm、4mm、5mm、6mm、7mm、8mm、9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该固定结构可以为凹槽,也可以为凸起。例如,参考图3,固定结构50可为位于基板上的凹槽,从而在分散支撑物时,支撑物可借助凹槽的底部和侧壁进行固定。固定结构为凹槽时,凹槽的深度可根据支撑物的实际尺寸进行设计,保证凹槽不影响电极层的使用,且能够对支撑物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即可。例如,凹槽可以延伸至第一基板中。只要保证电极层在除去凹槽的其他部分,可以连接成一个整体即可。例如,电极30a可以为镂空电极,凹槽可以位于镂空电极的镂空处。此外,还可以在底部凹槽和支撑物之间涂胶。例如,可以在将支撑物分散在凹槽内部之后,在支撑物远离凹槽的一侧涂胶,然后通过诸如加热等方式,令胶层融化流动,此时融化后的胶水将自动流入凹槽的底部,固化后即可实现凹槽底部和支撑物之间的粘结。关于凹槽的横截面形状不受特别限制,只要可以固设支撑物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例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凹槽可以为圆形、椭圆形、四边形或者不规则多边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参考图4-8,固定结构50可以为凸起。例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固定结构50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环形、椭圆形、四边形或者不规则多边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当固定结构50的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四边形或者不规则多边形时,固定结构50与后续步骤设置的支撑物40之间具有接触面,支撑物40通过上述接触面粘附在固定结构50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当固定结构50的横截面为环形时,固定结构50的中心区域具有镂空部,支撑物40可以卡设在固定结构50的镂空部中,并且支撑物40还可以通过与固定结构50卡设时的接触面粘附在固定结构50上,进一步提高支撑物固设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参考图7,固定结构还可以包括至少两个限位柱51,限位柱51间隔设置,且同一个固定结构中彼此相邻的两个限位柱51之间的距离,适于容纳并固定支撑物40。由此,可以通过限位柱将支撑物固设在电极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限位柱51固定支撑物40的基础上,支撑物40还可以通过与限位柱51之间的接触面粘附在限位柱51上,从而进一步提高支撑物固设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固定结构50的横截面面积为支撑物40的横截面面积的30%-50%。由此,可以保证每个固定结构固定一个支撑物,以保证支撑物的稳定性。例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当支撑物40的横截面直径为0.1mm时,固定结构50的横截面为圆形时,固定结构50的横截面直径可以为0.05-0.07mm。

固定结构50还可以包括胶层,形成胶层的材料可以包括热固胶、热熔胶、光固化胶以及双组份胶的至少之一。由此,可以通过胶层将支撑物粘结在电极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热熔胶可以为聚氨酯,光固化胶可以为uv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设置多个固定结构可以是通过喷涂或印刷的方式而实现的。具体的,根据固定结构的形状以及排布距离,在电极上直接设置固定结构。例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当固定结构由热熔胶、热固胶或者光固化胶形成时,可以采用喷涂或印刷的方式,直接在电极上设置固定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图6,该电致变色器件还可以包括框胶60,框胶60围设在电致变色功能层300的外侧。由此,该电致变色器件具有良好的密封性。

如前所述,目前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厚度较厚,主要是由于器件的衬底需要具有一定的厚度,以满足电致变色器件制备工艺的要求,提供足够的机械支撑。若直接在较薄衬底上制备电致变色器件,其制备工艺较复杂,难度较高,难以实现超薄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具体的,对于有机小分子等电致变色材料而言,若衬底的厚度小于0.5mm,在设置电致变色材料时,衬底厚度较薄会导致衬底在设置电致变色材料的过程中发生变形,无法形成均匀的腔体,导致变色效果不均匀,影响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效果。又例如,对于无机电致变色材料或是有机聚合物而言,若衬底的厚度小于0.5mm,电致变色器件的组装将会非常复杂:厚度过小的衬底机械强度不足,难以满足整个组装过程对于支撑衬底的强度要求。

为了在至少一定程度上缓解或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的至少之一,在远离电致变色功能层的一侧可以进一步包括补强衬底。具体的,参考图4,通过将具有较薄厚度的衬底20设置在补强衬底10上,在制备电致变色功能层300的过程中,利用补强衬底10对衬底20的支撑作用,使得具有较薄厚度的衬底20能够满足制备电致变色功能层300时所需要的机械强度,从而可以保证制备的电致变色功能层具有均一的厚度,进而使得最终获得的电致变色器件具有变色均匀以及厚度较薄的优点。补强衬底10与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的衬底(图中所示出的20a和20b)之间可以具有粘结剂层(图中未示出),因此可以在完成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或是后期的组装之后,通过溶解粘结剂层的方式,去除补强衬底。

为了方便理解,下面对制备该电致变色器件的方法进行简单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图10,该方法包括:

s100:提供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的至少一个具有补强衬底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该步骤中,提供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均具有电极。关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具体组成,前面已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的,参考图8,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远离电致变色功能层300的一侧可以均包括补强衬底10。由此,在后续制备电致变色功能层的步骤中,可以利用补强衬底对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的衬底起到支撑作用,保证两个基板中的衬底在设置电致变色功能层时不发生变形,从而保证设置的电致变色功能层具有均一的厚度,使得最终获得的电致变色器件能够实现均匀变色。

s200:在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上设置支撑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该步骤中,在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上设置支撑物。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图4,支撑物40设置在第一基板100的具有电极30a一侧的表面上。由此,可以在后续形成的电致变色功能层和电极之间形成支撑物,利用支撑物对两个基板中衬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电致变色功能层厚度的均一性,并且在后续步骤中去除补强衬底之后,仍可以利用支撑物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防止由于电致变色功能层发生流动,而导致的变色不均。也即是说,可以保证电致变色器件变色的均匀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当支撑物40由光敏胶或者聚苯乙烯构成时,可以直接将支撑物40固设在电极层上,以实现支撑物对基板和电致变色功能层的支撑作用。具体的,支撑物40由光敏胶或者聚苯乙烯构成时,支撑物40可以为柱形,可以首先在基板上形成一整层聚苯乙烯层或是光敏胶层,随后利用光刻技术,形成具有一定形状的支撑物40。或者,也可以通过诸如打印等方式,利用聚合物直接在基板上形成具有一定结构(例如柱形)的支撑物4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支撑物40与第一基板100或第二基板200为一体结构时,可以通过刻蚀基板,在基板需要形成电极的一侧形成凹凸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图11,为了进一步提高支撑物在基板上固设的稳固程度,并保证支撑物均匀分布于基板上,还可以在支撑物和基板之间,增设固定结构。具体的,在电极上设置支撑物的步骤可以包括:

s210:在基板上设置多个固定结构,多个所述固定结构在所述基板上阵列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该步骤中,在电极上设置多个固定结构,多个固定结构在电极上呈阵列排布。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固定结构的具体形状、组成,前面已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固定结构还可以包括胶层,形成胶层的材料可以包括热固胶、热熔胶、光固化胶以及双组份胶的至少之一。由此,可以通过胶层将支撑物粘结在电极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设置多个固定结构可以是通过喷涂或印刷的方式而实现的。具体的,当固定结构由热熔胶、热固胶或者光固化胶形成时,可以采用喷涂或印刷的方式,直接在电极上设置固定结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设置多个固定结构还可以是通过构图工艺而实现的。具体的,在电极上形成一整层胶层,随后基于上述胶层,通过构图工艺形成固定结构。其中,在构图过程中,利用掩膜版对胶层需要形成固定结构的区域进行遮挡,将胶层中未被遮挡的区域进行曝光显影,并刻蚀去除,以获得具有某种形状且均匀排布的固定结构。例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当固定结构由双组份胶形成时,可以采用构图工艺形成固定结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利用构图工艺形成固定结构时,可选用双组份胶构成胶层。具体的,可采用具有光固化性能和热固化性能的双组份胶,由此,可在曝光显影等过程中,将胶层进行半固化,同时刻蚀成固定结构的形状,并保持胶层远离电极的一侧仍旧具有一定粘性。在将支撑物设置在固定结构上之后,再进行固化,即可实现支撑物在固定结构上的固接。

s220:分散支撑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该步骤中,在设置有固定结构的电极上分散支撑物。关于分散支撑物的方式不受特别限制,例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分散支撑物可以是通过喷砂方式实现的。由此,可以将支撑物设置在电极上,以便将支撑物设置在固定结构上。

s230:对所述固定结构进行固化处理

当固定结构包括胶层时,分散支撑物之后,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对固定结构进行固化处理的步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固定结构包括胶层,形成胶层的材料包括热熔胶、热固胶、光固化胶以及双组份胶的至少之一,在电极上分散支撑物之后,分散在固定结构上的支撑物粘附在固定结构上,随后可针对胶层的具体材料,选择对固定结构进行相应的固化处理,以使胶层固化,同时将支撑物粘接在固定结构上。例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可以通过光固化、热固化等方式实现胶层的固化。或者,对于热熔胶,也可以首先通过加热使得固定结构的表面具有一定粘性,将支撑物粘接在固定结构上,冷却后即可实现固定结构与支撑物之间的固接。

s240:去除未被所述固定结构固定的所述支撑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该步骤中,去除未被固定的支撑物。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电极上分散支撑物,设置的支撑物分散在固定结构上,以及电极上未设置固定结构的区域,分散在固定结构上的支撑物粘附在固定结构上,在该步骤中,去除未分散在固定结构上的支撑物,以便获得均匀排布且固定的支撑物。例如,可以通过吹扫等方式,去除未被固定结构固定的支撑物。

s300: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设置电致变色功能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该步骤中,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设置电致变色功能层。关于制备电致变色功能层的步骤以及方法不受特别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用于形成电致变色功能层的电致变色材料可以包括有机小分子电致变色材料、有机聚合物以及无机电致变色材料的至少之一。由此,该电致变色功能层具有较广的材料来源。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无机电致变色材料可以为过渡金属氧化物、普鲁士蓝等,有机小分子电致变色材料可以为紫罗精类,有机聚合物可以为聚苯胺、聚噻吩等。

s400:去除补强衬底,以获得电致变色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当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远离电致变色功能层的一侧包括补强衬底时,该方法还可进一步包括去除补强衬底的操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补强衬底与衬底之间具有粘结剂层,去除补强衬底包括:去除上述粘结剂层,以便将补强衬底与衬底分离。由此,利用简单的方法即可获得厚度较薄且变色均匀的电致变色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当支撑物由树脂材料形成时,具体的,由可溶性树脂形成时,在去除补强衬底之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将该电致变色器件贴附在基底上,然后溶解由可溶性树脂形成的支撑物。由此,可以利用支撑物在需要对电致变色器件进行操作(如贴附的动作)时保持器件的整体厚度均匀,防止电致变色层在操作过程中发生严重变形,并在操作结束后,消除支撑物对电致变色器件变色的影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上述的电致变色器件中的基板(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可以是包括多个电致变色单元的大张母板,母板包括大张的补强衬底和与大张的补强衬底粘接的衬底,在实现上述设置支撑物、形成电致变色层、封装等操作步骤后,可对大张母板进行切割,最终通过包括但不限于溶解胶层的方式,分离补强衬底和衬底,得到前述的电致变色器件。或者,上述基板也可以是通过首先对大张母板进行切割,随后进行设置支撑物、形成电致变色层、封装等操作的。类似地,在最终实现了对电致变色层的封装之后,分离补强衬底,获得厚度较薄的电致变色器件。

综上,通过将厚度较薄的衬底设置在补强衬底上,利用补强衬底的支撑作用,增强厚度较薄的衬底的机械强度,进而使得具有较薄厚度的衬底能够满足电致变色器件制备工艺的要求,从而获得具有较薄厚度的电致变色器件。该方法仅需将衬底设置在补强衬底上,随后采用常规的方法制备电致变色器件,最后将补强衬底去除即可,操作简便,且不会对电致变色器件产生不良影响。并且,该方法还包括在基板上设置支撑物,以进一步提高衬底的机械强度,且在去除补强衬底之后,仍可以通过支撑物支撑衬底,保证电致变色器件变色的均匀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壳体。该壳体包括前面描述的电致变色器件,由此,该壳体具有厚度较薄、外观效果可变且变色均匀的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图9,壳体1000还可以包括透明的壳体基板400,电致变色器件可以通过光学胶层(图中未示出)贴附在壳体基板400上。由此,可以获得具有厚度较薄且具有变色均匀外观的壳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图12,电子设备2000包括前面描述的壳体1000以及主板,主板上设置有控制电路,控制电路与壳体中的电致变色器件电性相连。由此,该电子设备具有前面描述的壳体的全部特征以及优点,在此不再赘述。总的来说,该电子设备的壳体具有可变的外观效果,且变色均匀,且电子设备的整体厚度较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该电子设备的主板上设置有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可以包括存储电路和处理电路,存储电路和处理电路可以为存储器,例如硬盘驱动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闪存或用于形成固态驱动器的其它电子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例如静态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等)等。由此,可以实现该电子设备的使用功能。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