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面板的模块结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470636阅读:来源:国知局
含一背光模块51、一液晶面板50、一触控层56、一第一电路板60、一第二电路板62、一保护层20。液晶面板50位于背光模块51上,触控层56位于液晶面板50上,第一电路板60位于液晶面板50上,且位于液晶面板50的一第一侧80及触控层56的一第一侧87。第二电路板62位于液晶面板50上,且位于液晶面板50的一第二侧82及触控层56的一第二侧88,及保护层20位于第一电路板60、液晶面板50以及第二电路板62上。如此,本发明的触控显示面板10将触控面板的触控操作设计于触控层56,及实体按键的触控操作设计于第二电路板62,所以,本发明的触控显示面板10将内嵌式触控面板与实体按键的触控功能整合于液晶面板50上,以达到创新产品的使用需求。
[0063]复参阅图1及图2,背光模块51用于提供触控显示面板105的模块结构所需的光源,液晶面板50用于显示画面,触控层56为透明电极形成的位置,例如驱动电极及侦测电极,驱动电极接收一信号,侦测电极侦测该信号的变化以获得使用者从触控区域30操作的触控信息。第一电路板60及第二电路板62可以为软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而且第二电路板62可以为一使用者介面电路板,并具有使用者介面元件90,而使用者介面元件90的光源可以由一二极管光源510提供,二极管光源510顾名思义为一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1de, LED)。再者,第二电路板62可以为可透光性材料,如此二极管光源510与使用者介面元件90间无遮蔽物阻挡。所以,本发明的触控显示面板10凭借第二电路板62上的使用者介面元件90获得使用者触碰信息,此外,本发明并未限定使用者介面元件90的数量,其可以依据需求自行变更设计。保护层20用于避免面板内部受到损坏及外界干扰,而且,保护层20可以为玻璃材质、塑胶材质或加饰膜(Decorat1n Film),为玻璃材质及塑胶材质的保护层20的厚度为0.5?0.7mm,为加饰膜的保护层20的厚度为0.2mm。
[0064]再者,本发明的触控显不面板10的下偏光膜52位于背光模块51及液晶面板50之间,上偏光膜57位于保护层20与液晶面板50之间,而且,本发明的触控显示面板10更包含一触控晶片70、一粘着层58。触控晶片70位于第一电路板60的表面,粘着层58位于上偏光膜57及保护层20之间。液晶面板50包含一下基板53、液晶层54、一第三电路板64、一显不晶片72及一上基板55。下基板53位于下偏光膜52上,液晶层54位于下基板53上,第三电路板64位于下基板53的表面。显TK晶片72位于下基板53的表面,并位于第三电路板64及液晶层54之间,且电性连接第三电路板64。上基板55位于液晶层54上,而且,此上基板55可以为彩色滤光基板。再者,第一电路板60及第二电路板62位于上基板55的表面。
[0065]如图1所示,本发明更包含至少一使用者介面图形40或42,使用者介面图形40、42设置于保护层20的表面,而使用者介面图形40、42所需的光源可以由二极管光源510提供。再者,第二电路板62除了可以为上述的可透光性材料外,第二电路板62也可以作开口设计而让光源穿透第二电路板62到使用者介面图形40、42。而且,二极管光源510对应使用者介面图形40、42的设置位置而设计于背光模块51内(如图2所示)。此外,使用者介面图形40、42的设置位置对应第二电路板62的设置位置,所以,当第二电路板62设置于液晶面板50的第二侧82 (如图2所示),则使用者介面图形40、42对应第二电路板62的设置位置而位于触控区域30的上侧(如图1所示),而且,使用者介面图形40、42所在位置为触控区域30及显示区域32外(如图1所示)。再者,图2的实施例可以无需设置二极管光源510,其实施例请参阅图3,图3为图1的Z-Z’线的第二剖面图。如图所示,使用者介面元件90及使用者介面图形40、42所需的光源改由背光模块51提供。
[0066]然而,本发明的触控显示面板10的模块结构可以无需将使用者介面元件90设置于第二电路板62,其实施例请参阅图4,图4是图1的Z-Z’线的第二首I]面图。如图所7K,图4与图2的差异在于图4未设置第二电路板62,而且是将使用者介面元件90设计于触控层56的边缘的一第一内侧84,且使用者介面元件90可以不与显示区域32 (如图1所示)的液晶层54重迭(如图4所示)。此外,由于使用者介面图形40、42的设置位置对应使用者介面元件90的设置位置,所以,由图1可以看出使用者介面元件90的设置位置仍位于触控区域30及显示区域32的外。其中,显示区域32的范围小于触控区域30的范围。
[0067]承接上述,当使用者介面元件90设计于触控层56内(如图4所示)及并位于显示区域32的外(如图1所示)时,其所需光源同样可以由二极管光源510提供。再者,图4更增设一支撑件59于背光模块51及液晶面板50之间,以支撑液晶面板50。此外,图4的实施例同样可以变更设计,其变化请参阅图5,其为图1的Z-Z’线的第四剖面图。如图所示,图5与图3的差异在于图5并无设置二极管光源510,所以,本发明的使用者介面图形40,42所需的光源可以改由背光模块51提供。如此,图4的设计方式可以减少第二电路板62的设置及成本,而图5的设计方式可以减少第二电路板62及二极管光源510的设置及成本。然,本发明的触控显示面板10的使用者介面元件90并未限定设计于触控层56的边缘的第一内侧84(如图4、图5所示),及第二电路板62未限定设计于液晶面板50的第二侧82 (如图2、图3所示),其可以有其他设计方式,而不同设计方式请参阅以下说明。
[0068]请参阅图6,其是本发明的触控显示面板10的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如图所示,本发明的使用者介面图形40、42更可以设计于触控区域30的下侧,但是,本发明的使用者介面图形40、42仍设计于触控区域30及显示区域32的外。此设计上的结构变化请参阅图7,其为图6的A-A’线的第一剖面图。如图所示,图7与图2差异在于第一电路板60交换设置于第二侧82,及第二电路板62交换设置于第一侧80。如此,使用者介面图形40、42的设置位置对应设置于液晶面板50的第一侧80的第二电路板62。同理,图7的结构也可以无需设置二极管光源510,其变化请参阅图8,图8为图6的A-A’线的第二剖面图。如图所示,图8与图7的差异在于图8并未设置二极管光源510,而改由背光模块51提供使用者介面图形40、42所需的光源。同理,图7、图8的结构也可以无需设置第二电路板62,其实施例请参阅图9。
[0069]承接上述,图9为图6的A-A’线的第三剖面图。如图所示,图9与图7的差异在于使用者介面元件90改设计于触控层56的边缘的一第二内侧86,而且第一电路板60改设计于液晶面板50的第二侧82,所以,图9的实施例仍可以由二极管光源510提供使用者介面图形40、42所需的光源。同理,由图5可以发现使用者介面元件90仍位于触控区域30及显示区域32之外,即使用者介面元件90仍可以不与显示区域32 (如图6所示)的液晶层54重迭(如图9所示)。再者,图9的实施例也可以无需第二电路板62的设置及成本,而将使用者介面图形40、42设置于触控区域30及显示区域32的外(如图6所示)及将使用者介面元件90设置于触控层56的第二内侧86 (如图9所示)。此外,请参阅图10,其为图6的A-A’线的第四剖面图。如图所示,图10与图9的差异在于图10并无设置二极管光源510,所以,本发明的使用者介面图形40、42所需的光源可改由背光模块51提供。
[0070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