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713473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辊接地,则所述薄片体从输送带351剥离时会产生剥离放电,有可能导致附着在所述薄片体上的所述调色剂飞散。而如下所述,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能够抑制所述薄片体从输送带351剥离时产生剥离放电。
[0033][第一实施方式]
[0034]下面,参照图3和图4,对转印装置35进行说明。其中,图3是表示转印装置35的结构的断面示意图。此外,图4是表示剥离位置351C周边结构的断面示意图。另外,图4中的双点划线表示离开输送带351后的所述薄片体的移动路径351D。
[0035]转印装置35将从对准辊对44送出的所述薄片体静电吸附在输送带351上并进行输送,并且在接触位置31A将形成在感光鼓31上的所述调色剂像转印在所述薄片体上。具体地说,如图3所示,转印装置35包括:输送带351、转印辊352、第一辊353、第二辊354、导向构件355、电压施加部356A和除电构件358。
[0036]输送带351与感光鼓31接触,并且经由接触位置31A输送所述薄片体。具体地说,如图3所示,输送带351是以规定的张力被第一辊353和第二辊354张紧架设的环形带构件。例如,输送带351在橡胶制的带状构件的外周面上涂布由氟树脂构成的涂层而形成。并且,通过利用未图示的电动机驱动第一辊353或第二辊354进行转动,输送带351的外周面沿输送方向351A移动。由此,输送带351能够使所述薄片体经由接触位置31A,从输送开始位置351B向剥离位置351C输送。
[0037]转印辊352施加有与形成所述调色剂像的所述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电压,在接触位置31A上将承载在感光鼓31上的所述调色剂像转印在所述薄片体上。具体地说,如图3所示,转印辊352设置成在接触位置31A与输送带351的内周面接触。并且,通过从电压施加部356A向转印辊352施加负极性的电压,在接触位置31A上在转印辊352和输送带351之间产生放电,向输送带351注入负极性的电荷。由此,形成在感光鼓31上的所述调色剂像被向输送带351吸引,并将其转印在所述薄片体上。此外,利用向输送带351注入的电荷,将由输送带351输送的所述薄片体静电吸附在输送带351的外周面上。
[0038]如图3所示,沿输送带351的输送方向351A,在比接触位置31A靠向上游、且在所述薄片体的输送开始的输送开始位置351B上,输送带351张紧架设在第一辊353上。例如,第一辊353由金属等导电性构件形成,以通过轴承接地的状态设置在转印装置35上。因此,利用第一 $昆353除去被注入到输送带351的电荷的一部分。
[0039]如图3所示,沿输送带351的输送方向351A,在比接触位置31A靠向下游、且在所述薄片体从输送带351剥离的剥离位置351C上,输送带351张紧架设在第二辊354上。其中,第二辊354是本发明的张紧架设辊的一例。
[0040]在此,当第二棍354接地时,静电吸附在输送带351外周面上的所述薄片体在剥离位置351C从输送带351剥离时,在所述薄片体和输送带351之间产生剥离放电。具体地说,基于公知的带电序列的、所述薄片体和输送带351各材质的位置关系,在所述薄片体和输送带351之间进行电荷的交换。例如,在所述薄片体的材质为纸、输送带351的外周面由PTFE等氟树脂形成的情况下,当所述薄片体从输送带351剥离时释放负极性的电荷而以正极性带电,输送带351接受从所述薄片体释放的电荷而以负极性带电。在这种情况下,附着在所述薄片体上的正极性的所述调色剂相对于所述薄片体的静电附着力下降,所述调色剂有可能从所述薄片体飞散。
[0041]而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通过使第二辊354由合成树脂等绝缘体形成而处于绝缘状态不接地。由此,保持剥离位置351C的输送带351的负极性的带电状态,从而抑制负极性的电荷从所述薄片体向输送带351移动、即抑制产生剥离放电。
[0042]并且,使第二辊354成为绝缘状态的方法并不限于如上所述的方法。例如,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可以考虑通过轴承支撑第二棍354而使第二棍354成为绝缘状态,该轴承与第二辊354的转动轴的接触部由绝缘体形成。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用现有的辊构件来实施本发明,不需要另外准备由绝缘体形成的辊构件。此外,也可以考虑通过由氟树脂等绝缘体形成第二辊354的表层而使第二辊354成为绝缘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仅对现有的辊构件涂布涂层来实施本发明。
[0043]导向构件355在剥离位置351C将从输送带351剥离后的所述薄片体引导到定影装置37。具体地说,如图4所示,导向构件355设置在与沿移动路径351D从第二辊354朝向定影装置37输送的所述薄片体相对的位置上。由此,输送方向351A上的所述薄片体的前端部分因自重而向铅垂下方垂下,限制所述薄片体脱离移动路径351D而移动。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通过相对于移动路径351D以预先确定的姿势配置导向构件355,利用曲率分离来辅助从输送带351分离的所述薄片体的分离动作。例如,导向构件355配置成:从第二辊354的轴心朝向移动路径351D的与第二辊354的切点延伸的直线和从第二辊354的轴心朝向导向构件355的输送方向351A的后端部延伸的直线所形成的角度在30度以上、60度以下的范围内。
[0044]电压施加部356A向转印辊352施加与所述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电压。具体地说,如图3所示,电压施加部356A是与转印辊352连接的电源。并且,通过由控制部5进行控制,电压施加部356A向转印辊352施加负极性的电压。例如,控制部5对电压施加部356A进行控制,使转印辊352流过-ΙΟΟμΑ的电流。
[0045]如图3所示,除电构件358设置成与第二辊354之间隔开预先设定的宽度的间隙,并且对第二辊354进行除电。例如,除电构件358是接地的导电性的毛毡构件。具体地说,除电构件358利用与第二辊354之间产生的放电,对第二辊354进行除电。在此,考虑在第二辊354中积蓄的电荷的容许量而适当设定所述间隙的宽度。由此,可以消除因在第二辊354内积蓄超过容许量的过剩的电荷而诱发配置在第二辊354周边的薄片体传感器40C等电子设备误动作的风险。
[0046]此外,除电构件358对第二辊354进行除电,并且在输送带351的所述薄片体的接触区域外对输送带351进行除电。具体地说,如图3所示,在从经由接触位置31Α的输送开始位置351Β到剥离位置351C之间的所述薄片体的接触区域的外侧,除电构件358设置成与输送带351的内周面接触或隔开预先设定的宽度的间隙。另外,所述间隙的宽度考虑接地的第一辊353的除电性能等而适当设定。由此,能够将积蓄在输送带351的电荷量调整为适当的值。
[0047][实施例1?实施例8]
[0048]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使转印装置35的结构以多种方式变化来进行实验,以调查剥离位置351C的所述调色剂的飞散状况和薄片体传感器40C的检测精度。图5表示实验结果。另外,所述实验中的所述调色剂的飞散状况的调查通过如下方法进行:即,在清洁装置36的与剥离位置351C相对的外侧面上设置收集构件36Α(参照图3),确认使图像形成装置10执行一万次对印刷率百分之五十的实验用图像数据进行印刷的所述印刷处理后的收集构件36Α的脏污程度。此外,所述实验中的薄片体传感器40C的检测精度的调查以如下方法进行:即,确认在一万次所述印刷处理的执行中、有无所述卡纸的误检测。其中,图5中“◎”是表示在收集构件36Α中未确认到由所述调色剂产生的脏污。此外,“〇”是表示在收集构件36Α中确认到的由所述调色剂产生的脏污在预先确定的容许范围内。此外,“X”是表示在收集构件36Α中确认到的由所述调色剂产生的脏污超过了预先确定的容许范围。
[0049]按照图5所示的实验结果,与第二辊354为接地状态时(比较例1)相比,第二辊354为绝缘状态时(实施例1?实施例8)能够抑制在剥离位置351C的所述调色剂的飞散。这是因为在剥离位置351C抑制了在所述薄片体和输送带351之间产生剥离放电。
[0050]其中,按照图5所示的实验结果,当第二辊354的所述表层由氟树脂形成时(实施例5?实施例8),因所述表层的层厚不同而使剥离位置351C的所述调色剂的飞散状况不同。具体地说,所述表层为最薄的3μπι时(实施例5),所述调色剂容易飞散,所述表层为5μπι时(实施例6),所述调色剂不容易飞散。这是因为所述表层的厚度不足时,积蓄在输送带351内的电荷通过所述表层而流失。因此,第二辊354的所述表层优选在5μπι以上。
[0051]此外,按照图5所示的实验结果,在转印装置35上未设置除电构件358时(实施例3?实施例4),确认到薄片体传感器40C的误检测。这是因为在第二辊354中积蓄有过剩的电荷而诱发薄片体传感器40C的误动作。
[0052]这样,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通过使第二辊354为绝缘状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