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7282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键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键架的键盘装置,所述键架上安装有包括多个键主体的键单元,所述键主体由共用基端经铰链支撑以进行枢转运动。
背景技术
通常,已知一种键盘装置中,键架上安装有具有多个键主体的键单元,所述键主体由共用基端经薄板状铰链支撑以进行枢转运动。例如,日本专利No.2628656公开了一种由以堆叠关系设置的两个白键单元和一个黑键单元构成的键单元。白键单元和黑键单元都具有基本平行于键的键按压表面向后水平延伸的铰链,因此这些键单元在键长度方向上的尺寸长。从而,键盘装置的深度尺寸大。
另一方面,日本特开专利公布No.2001-215968公开了一种键单元,其中铰链和共用基端从键主体的后部向下垂直延伸,由此减小键单元在键长度方向上的尺寸。
然而,在日本特开专利公布No.2001-215968公开的键单元中,使用螺钉将共用基端于多个部位固定在键架上。这引起了需要许多工时来将键单元安装到键架上以及零件数量增加的问题。在将键单元安装到键架上时,操作者通常执行从键盘装置的前侧将键单元放置在所需位置的操作。然而,日本特开专利公布No.2001-215968公开的键盘装置构成为从键盘装置的后侧螺合螺钉,这需要诸如将键盘装置前后翻转等额外步骤,从而引起可加工性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键盘装置,其能够减小键盘装置的深度尺寸,并能够以简单的操作将键单元安装到键架上。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键盘装置,包括键单元,具有多个键主体,每个键主体能够由共用基端经多个薄板状铰链中的相应一个铰链支撑,以沿着键按压/释放方向进行枢转运动;以及键架,具有用于固定地支撑所述键单元的共用基端的基端支撑部,其中,所述键单元的铰链沿着与所述键主体的键按压表面相交、且与键排列方向平行的方向形成,并且其中,利用所述键单元的共用基端和所述键架的基端支撑部至少其中之一的弹性变形,所述共用基端装配且固定至所述基端支撑部。
根据本发明,可以减小键盘装置的深度尺寸,并以简单的操作将键单元安装到键架。
所述共用基端和所述基端支撑部中的一个形成有沿着所述键排列方向延伸的凹槽,而所述共用基端和所述基端支撑部中的另一个形成有沿着所述键排列方向延伸、且能够装配至所述凹槽的脊状突起部。
在这种情况下,键盘装置的装配和固定结构可以得到简化。
所述键单元由以堆叠关系设置的至少一个白键单元和一个黑键单元构成,装配且固定至所述基端支撑部的共用基端通过将白键单元的白键共用基端和黑键单元的黑键共用基端堆叠在一起而构成,所述基端支撑部形成有沿着所述键排列方向延伸的凹槽,并且所述共用基端形成有沿着所述键排列方向延伸、且能够装配至所述凹槽的脊状突起部。
在这种情况下,键盘装置的装配和固定结构可以得到简化,并且多个键单元可以制成为一体且以简单的操作安装到键架。
所述键单元包括限位器,所述限位器能够在所述白键单元和所述黑键单元已堆叠在一起但未安装至所述键架的状态下,在所述键排列方向上限制所述白键单元与所述黑键单元之间的位置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在将多个键单元制成为一体来安装到键架时,易于处理多个键单元,由此进一步提高可加工性。
所述共用基端和所述基端支撑部中的一个形成有多个突起部,而所述共用基端和所述基端支撑部中的另一个形成有多个装配部,所述装配部能够在将所述共用基端装配且固定至所述基端支撑部时与所述突起部相配合,由此在将所述突起部装配至所述装配部时在所述键排列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限制所述共用基端相对于所述基端支撑部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所述共用基端装配且固定至基端支撑部,必然能够防止共用基端从基端支撑部脱离,由此使固定状态稳定且提高可加工性。
根据以下对示范性实施例的描述(且参照附图),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图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键盘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右侧视图;图2A为键单元的立体图;图2B为键架的立体图;图3为黑键单元的立体图;图4为示出白键单元、黑键单元以及键单元的后半部分的侧视图;图5为分离地示出键架和键单元在其组装之前状态下的俯视图;图6为沿着图5中的线A-A截取的剖视图;图7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键盘装置的一个八度音阶的立体图;图8为白键单元的立体图;图9A为示出键单元的后半部分的侧视图;图9B为示出键盘装置的后端的右侧视图;图10为分离地示出键架和键单元在其组装在一起之前状态下的俯视图;图11A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键盘装置的后端的右侧视图;图11B为示出怎样将所有键共用基端安装到键架上的示意图;以及图12为示出根据修改例的键盘装置的后端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键盘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右侧视图。该键盘装置构成为电子键盘乐器并包括键架10,键架10上安装键单元UNT。下文中,键盘装置朝向演奏者的一侧(图1中的左侧)称为前侧,并参照演奏者确定左右方向。
图2A为键单元UNT的立体图,而图2B为键架10的立体图。如图2A所示,键单元UNT以覆盖一个八度音阶(octave)的方式构成,例如包括均具有多个白键主体27的第一白键单元WU1和第二白键单元WU2以及具有多个黑键主体28的黑键单元BU,这三个单元以堆叠关系组装。键架10由树脂或金属制成且构成为一体,并且具有在所有键的整个宽度上延伸的长度。在图2B中仅示出键架10的一个八度音阶部分。
如图1和图2B所示,在键架10的前部下方的位置设置键按压停止部11,键按压停止部11能够在进行键按压时限制白键主体27和黑键主体28的下限位置。在键架10的前部上方的位置设置上限停止部14,上限停止部14用于限制在进行键释放时白键和黑键主体的上限位置。如沿着前后方向观察,在键架10的中间部位设置双触点(two-make-contact)键按压开关12、13,键按压开关12、13与各自的白键主体27和黑键主体28相对应。请注意,图2B省略了键架10上安装键按压开关12、13的部分的图示。键架10的后部10a在整个键宽度上形成有凹槽15。键单元UNT的所有键共用基端20(所有键共用的基端)能够装配至凹槽15并由凹槽15支撑,下面对其进行详细描述。如从侧面观察,凹槽15为近似U形,并具有向上开的开口。
图3为黑键单元BU的立体图,而图4为示出白键单元WU1和WU2、黑键单元BU以及键单元UNT的后半部分的侧视图。
如图2A、图3和图4所示,黑键单元BU包括与各自的音高C#、D#、F#、G#以及A#相对应的黑键主体28。如图2A和图4所示,第一白键单元WU1包括与音高C、E、G和B相对应的白键主体27-1,第二白键单元WU2包括与音高D、F和A相对应的白键主体27-2。下面,在无需区分的情况下提到白键主体27-1、27-2时,将其简称为“白键主体27”。白键主体27和黑键主体28前半部分的上表面用作键按压表面27a、28a。白键单元WU1、WU2和黑键单元BU是由树脂制成,并且通过一体形成的方式构成。
如图1至图3所示,白键主体27和黑键主体28的前部均形成有停止部接触部件29或30,停止部接触部件29或30向下延伸以在进行键按压时与键按压停止部11接触。
如图3和图4所示,薄板状铰链26从黑键单元BU的黑键主体28的后端起向下延伸。铰链26在其下端连接至黑键共用基端23(黑键共用的基端),其长度对应于一个八度音阶。铰链26和黑键共用基端23具有相同的厚度,并沿着垂直方向且平行于键排列方向(左右方向)延伸。每个黑键主体28被经由铰链26支撑,以沿着垂直方向(沿着键按压/释放方向)相对于黑键共用基端23进行枢转运动。黑键共用基端23在其左右两端形成有临时接合部件31,临时接合部件31在左右方向上防止已组装键单元UNT分散开。临时接合部件31形成为板状形状,并且从黑键共用基端23的左端或右端向前延伸。
如图4所示,如同黑键单元BU的情况,第一白键单元WU1的每个白键主体27-1在其后端形成有向下延伸的铰链24。铰链24在其下端连接到第一白键共用基端21(与音高C、E、G和B相对应的白键共用的基端)。第二白键单元WU2的每个白键主体27-2在其后端形成有向下延伸的铰链25。铰链25在其下端连接到第二白键共用基端22(与音高D、F和A相对应的白键共用的基端)。每个白键主体27经相对应的铰链24或25支撑,以相对于第一白键共用基端21或第二白键共用基端22进行垂直枢转运动。铰链24和第一白键共用基端21具有相同的厚度,并且垂直地延伸、或者与键按压表面27a垂直且与键排列方向平行地延伸。铰链25和第二白键共用基端22具有相同的厚度,并且垂直地延伸、或者与键按压表面27a垂直且与键排列方向平行地延伸。
在将第一白键单元WU1、第二白键单元WU2和黑键单元BU组装到键单元UNT上时,如图4所示,从键盘装置的前侧以堆叠关系依次设置第一白键共用基端21、第二白键共用基端22和黑键共用基端23,它们分别是上述单元WU1、WU2和BU的共用基端。相互接触且堆叠在一起的共用基端21至23构成上述所有键共用基端20。
当键按压开关12、13中的任一个被白键主体27和黑键主体28中的相应一个按压或释放时,检测键按压/释放操作。基于检测到的键按压/释放操作,由乐音产生部(未示出)产生乐音。
图5为分离地示出键架10和键单元UNT在其组装之前状态下的俯视图,而图6为沿着图5中的线A-A截取的剖视图。在图5的最左侧和最右侧,示出键架10相对于凹槽15的后部10a的前侧和后侧部分。在键架的后部的前侧和后侧部分之间,示出了键单元WU1、WU2和BU的后部。
如图2B和图5所示,键架10在沿着键排列方向的多个位置(例如三个位置)一体地形成有相对于凹槽15从此位置突出的弹性部件17,所述多个位置位于键架10的后部10a的前侧部分上。弹性部件17形成为向上延伸且沿着键排列方向较薄地形成,使得弹性部件17的上端沿着前后方向变形。每个弹性部件17在后表面一体地形成有从弹性部件17突出的突起部17a,突起部17a形成为圆形,如从后侧观察(同时参照图6)。
如图2B、图5和图6所示,相对于凹槽15,键架10在沿着键排列方向的多个位置(例如两个位置)一体地形成有从此位置突出的弹性部件16,所述多个位置位于键架10的后部10a的后侧部分上。每个弹性部件16具有向上延伸的挠部16b。挠部16沿着键排列方向较薄地形成,使得其上端能够沿着前后方向变形。如图6所示,挠部16b形成有从其上部延伸并向后弯曲的操作棘爪部16a。挠部16b形成有圆形装配孔16c,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穿过挠部16b。
弹性部件17的后表面与挠部16b的前表面之间的距离与凹槽15的宽度相同,如沿着前后方向观察。刚刚提到的距离和宽度都设定为等于共用基端21至23的总厚度,即所有键共用基端20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白键单元WU1的第一白键共用基端21形成有与键架10的突起部17a相对应的圆形装配孔21b,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穿过第一白键共用基端21。第一白键共用基端21在其后表面不同于装配孔21b位置的位置一体地形成有从此位置突出的突起部21a,突起部21a与突起部17a具有相同的形状,如沿着键排列方向所示(同时参照图4)。
第二白键单元WU2的第二白键共用基端22形成有与装配孔21b类似的、与第一白键单元WU1的突起部21a相对应的装配孔22a,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穿过第二白键共用基端22。黑键单元BU的黑键共用基端23在其后表面一体地形成有从此处突出的突起部23a,突起部23a与键架10的装配孔16c相对应且与突起部17a具有相同的形状(同时参照图2A、图3和图4)。
键单元UNT预先组装起来,然后安装到键架10。首先,将第二白键单元WU2的第二白键共用基端22放置在第一白键单元WU1的第一白键共用基端21的后表面上,并使得突起部21a装配在装配孔22a中。从而,第一白键单元WU1和第二白键单元WU2的位置在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受到限制。然后,将黑键单元BU的黑键共用基端23放置在第二白键共用基端22的后表面上,并位于使得固定在临时接合部件3 1之间的共用基端21、22设置在其两侧的位置。从而,白键单元WU1、WU2和黑键单元BU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受到限制,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受到临时限制。
然后,使得键单元UNT(由分三层堆叠起来的白键和黑键单元构成)从上方装配到键架10的凹槽15中。从而,使得弹性部件17的突起部17a装配到第一白键共用基端21的装配孔21b中,并且使得黑键共用基端23的突起部23a装配到弹性部件16的装配孔16c中(参照图6)。此时,具有弹性的弹性部件17、16先向前侧和后侧变形,然后在将突起部17a、23a装配到装配孔21c、16c中时恢复到其初始状态。结果,所有键共用基端20弹性地装配且固定到凹槽15,于是完成将键单元UNT安装到键架10。
在安装状态下,如图6所示,由于将突起部23a和装配孔16c彼此装配起来,因此黑键单元BU相对于键架10的位置在左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受到限制。由于突起部17a和装配孔21b彼此装配起来,因此第一白键单元WU1和第二白键单元WU2相对于键架10的位置在左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受到限制。
在严格意义上,所有键共用基端20的下端表面的位置距离凹槽15的底表面略微地上浮。然而,在将过大的力从上方施加到所有键共用基端20时,所有键共用基端20向下位移,并且使得其下端表面与凹槽15的底表面接触。具体来说,突起部17a、23a推动装配孔21b、16c的下部,由此使得弹性部件17、16在前后方向上略微扩张,并且突起部17a、23a和装配孔21b、16c彼此临时脱离。因此,施加到所有键共用基端20的力主要由凹槽15的底表面承受。从而,防止过大的外力作为大负载施加到突起部17a、23a和装配孔21b、16b。
为了从键架10上卸下键单元UNT,对两个棘爪部16a进行操作,使得挠部16b沿着后向变形,然后将所有键共用基端20向上拉出。
在组装键单元UNT之后,当进行键按压操作时,白键主体27和黑键主体28中的相应一个会由于铰链24、25或26的弹力存在而向下枢转,因此停止部接触部件29或30的下端与键按压停止部11接触,由此达到键按压完成状态。当释放键按压时,使得白键主体27和黑键主体28中的相应一个由于铰链24、25或26的弹力存在而向上枢转,因此停止部接触部件29或30的上端与上限停止部14接触。因此,白键主体27或黑键主体28恢复到其键未按压位置。
由于铰链24至26在键按压表面27a、28a下方的位置向下延伸,因此相比于铰链向上延伸的铰链配置和常规水平铰链配置,在进行键按压时可以获得键按压表面27a、28a的更适当轨迹(loci)。具体来说,在进行键按压时,键按压表面27a或28a上的任意点(以下称为“键按压点”)一般在以枢转支点为中心的圆上进行枢转运动。因此,就沿着前后方向的运动而言,键按压点随着键按压的进行而向后移动。
此外,在铰链型键的情况下,键按压点因铰链变形而进行位移。例如,在水平铰链的情况下,由于前铰链部分向下变形而引起键按压点的向后位移。在铰链向上延伸的配置下,由于下铰链部分向后变形而引起键按压点的向后位移。如果键按压点的向后位移量大,则键按压点的向后位移对精细演奏表现产生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例,铰链24、25或26的上部在进行键按压时向上变形,并且键按压点依据铰链24、25或26的变形而进一步向前位移。因此,铰链24、25或26的变形作用于一方向,以消除由关于枢转支点的枢转运动引起的向后位移。从而,抑制了键按压点在键按压的向前击打中的向后位移。
因此,使键按压点在前后方向的实际位移变小,从而键按压点的轨迹为使得键按压点几乎笔直地下降。上述轨迹接近在原声大钢琴(acoustic grandpiano)的键的情况下观察到的键按压点的轨迹,其中原声大钢琴的键为延长的且能够绕着设置在键底部的支点枢转。因此,能够获得键按压表面27a、28a的适当轨迹,有助于提高表现。
根据本实施例的键单元UNT,铰链24至26沿着与键按压表面27a垂直且与键排列方向平行的方向向下延伸,因此能够缩短键单元UNT沿着键的纵向观察的尺寸并抑制键盘装置的深度尺寸。由于弹性部件16、17的弹性变形,使得键单元UNT的所有键共用基端20装配并固定至凹槽15。因此,与必须使用螺钉等将键单元固定到键架上的配置相比,能够以简单的操作将键单元UNT组装到键架10上。特别地,由于不必从后侧进行螺钉夹持,因此可以排除诸如将键盘装置从前向后翻转的操作,从而提高可加工性。请注意在实际产品中,除了通过弹性装配来固定之外,可以添加诸如螺钉夹持等更优良的固定方式,而不会引起任何问题。
所有键共用基端20为脊状突起部,其具有能够装配到凹槽15的形状,从而装配和固定配置简单。当所有键共用基端20装配到凹槽15时,突起部17a、23a和装配孔21b、16c装配在一起,因此必然地防止所有键共用基端20从凹槽15脱离,从而获得稳定的固定状态和提高的可加工性。
所有键共用基端20是通过分层堆叠共用基端21至23而形成,此外三个键单元WU1、WU2、BU通过临时接合部件31而临时定位,从而不会在左右方向上分散开。因此,易于在三个键单元WU1、WU2、BU组装在一起并安装到键架10上时对其进行处理,由此进一步提高可加工性。
请注意在白键单元WU1、WU2和黑键单元BU组装到键架10上之前在左右方向上临时限制白键单元WU1、WU2和黑键单元BU的位置的配置不限于使用临时接合部件31这一种。例如,类似于临时接合部件31的部件可设置在白键单元WU1、WU2任一个中,并从此单元向后延伸。或者,第二白键共用基端22和黑键共用基端23可组合设置有与上述突起部21和装配孔22a类似的突起部和装配孔。
请注意键架10的装配孔16c和黑键共用基端23的突起部23a都可以去除。具体来说,当键的键按压表面27a、尤其是其接近键前端的部分被按压时,白键主体27被施加力,从而相对于支点抬高其后端,所述支点由与键按压停止部11接触的停止部接触部件29(参照图2A)形成。另一方面,由于停止部接触部件30从黑键主体28(参照图3)的最前端向下延伸,因此黑键主体28在其后端没有被施加作用在由停止部接触部件30形成的支点周围的向上推力,即使相关键的键按压表面28a在其末端被按压。
因此,在正常演奏使用期间,黑键共用基端23没有被施加使其从凹槽15向上脱离的力。因此,如上所述,可以去除装配孔16c和突起部23a而不会引起任何问题。为了采用这种配置,黑键共用基端23可构成为使其下端与凹槽15的底表面接触,以施加将基端保持在其适当垂直位置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取代临时接合部件31,可以在黑键共用基端23与键架10或第二白键共用基端22之间设置一机构,该机构为用于在左右方向上对基端23和键架10或者基端22相对于彼此进行定位的接触部和被接触部的组合或者突起部和凹部的组合。
刚刚提到的配置允许黑键单元BU即使在键单元UNT的组装之后仍易于单独拆下。此外,在安装过程中,在键单元WU1、WU2安装到键架10上之后,黑键单元BU安装到键架10上。
图7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键盘装置的一个八度音阶部分的立体图。本实施例的键盘装置包括与上述键架10相对应的键架110,在键架110上安装与键单元LNT相对应的键单元UNT2。键单元UNT2由以堆叠关系组装的第一白键单元WU11、第二白键单元WU12和黑键单元BU10形成。
图8为白键单元WU11的立体图。图9A为示出白键单元WU11、WU12、黑键单元BU10和键单元UNT2的后半部分的侧视图。图9B为示出键盘装置的后端的右侧视图。图10为分离地示出键架110和键单元UNT2在其组装在一起之前状态下的俯视图。在图10中,从图10的左侧依次示出键单元WU11、WU12、BU10的后端,在图20的最右侧示出键架110的后部110a。在图7至图10中,与第一实施例的元件相同或相似的类似元件用类似标号表示。
如图7、图9B和图10所示,键架110在后部110a上形成有与第一实施例的凹槽15相对应的凹槽115。在凹槽115的后侧,弹性部件16一体地形成在键架110中,并从此处突出。弹性部件16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请注意未设置弹性部件17。在其它方面,键架110的结构与上述键架10相同。
键单元WU11、WU12、BU10均由树脂一体地制成。白键主体27和黑键主体28以及铰链24至26在结构上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但是共用基端在结构上不同于第一实施例。
如图8至图10所示,白键单元WU11的铰链24在其底端连接到第一白键共用基端121。如从侧面观察,第一白键共用基端121弯曲成近似U形,并具有向上开的凹部121a。如图8所示,第一白键共用基端121的后侧板部(位于凹部121a的后侧)在沿着键排列方向的多个位置(例如两个位置)形成有从此位置突出的弹性部件51,弹性部件51具有与上述弹性部件16相同的结构。
每个弹性部件51都具有挠部51b。挠部51b从弹性部件向上延伸并且在其后表面一体地形成有突起部121b,如从后侧观察,突起部121b形成为圆形且对应于键架110的装配孔16c。从挠部51b的上端延伸的操作棘爪部51a向后弯曲。挠部51b都形成有圆形装配孔51c,装配孔51c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穿过挠部51b(同时参照图10)。
如图9A和图10所示,第二白键单元WU12具有铰链25,铰链25在其底端与第二白键共用基端122连接。第二白键共用基端122在其后表面一体地形成有突起部122a,突起部122a具有与上述突起部121b相同的形状。在其它方面,第二白键共用基端122具有与上述第二白键共用基端22相同或相似的结构。
如图9A和图10所示,黑键单元BU10的铰链26在其底端连接到黑键共用基端123,黑键共用基端123在与一个八度音阶相对应的长度上延伸。黑键共用基端123形成有与第二白键共用基端122的突起部122a相对应的圆形装配孔123b,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穿过黑键共用基端123(参照图10)。黑键共用基端123在其后表面沿着键排列方向上不同于装配孔123b位置的位置一体地形成有突起部123a,突起部123a具有于上述突起部121b相同的形状,以与键架110的装配孔51c相对应。在其它方面,黑键共用基端123具有与上述黑键共用基端23相同的结构。
键单元UNT2预先整体组装起来,然后安装到键架110。首先,将黑键单元BU10的黑键共用基端123放置在第二白键单元WU12的第二白键共用基端122的后表面上,并使得突起部122a和装配孔123b彼此装配起来。接下来,将放置在一起的第二白键共用基端122和黑键共用基端123装配到第一白键单元WU11的第一白键共用基端121的凹部121a。此时,第一白键共用基端121的前侧和后侧板部会由于其弹性而一度打开。在完成将上述基端装配到凹部时,将突起部123a装配到装配孔51c中。
从而,第一白键共用基端121、第二白键共用基端122和黑键共用基端123分三层堆叠,并且堆叠的层构成与上述所有键共用基端20相对应的所有键共用基端120(参照图9A和图9B)。通过将突起部122a装配到装配孔123b并将突起部123a装配到装配孔51c,第二白键单元WU12和黑键单元BU10相对于第一白键单元WU11的位置在垂直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受到限制。
由分三层堆叠的白键和黑键单元构成的键单元UNT2的所有键共用基端120从上方装配到键架110的凹部115。从而,弹性部件16弹性地变形,由此将第一白键共用基端121的突起部121b装配到键架110的装配孔16c。通过将突起部121b装配到装配孔16c,所有键共用基端120相对于键架110的位置在左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受到限制。通过这种方式,所有键共用基端120弹性地装配且固定于凹槽115,由此完成将键单元UNT2安装到键架110。
将键单元UNT2从键架110上去除的操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为了将第二白键共用基端122和黑键共用基端123从第一白键单元WU11的第一白键共用基端121的凹部121a拆下以拆卸键单元UNT2,将两个棘爪部51a向后推,并向上拉出基端。在组装和拆卸时的其它功能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根据本实施例,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例所获得的效果类似的效果。此外,由于第二白键共用基端122和黑键共用基端123装配到第一白键单元WU11的凹部121a且由凹部121a保持,因此键单元UNT2在组装到键架110上之前更易于处理。
在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在白键共用基端、黑键共用基端以及键架中相邻的部件之间设置突起部和装配孔。然而,一个突起部可装配到两个或更多个装配孔。
图11A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键盘装置的后端的右侧视图。本实施例的键盘装置包括与键架10相对应的键架210,在键架210上安装与键单元UNT相对应的键单元UNT3。图11B为示出将所有键共用基端220组装到键架210上的配置的示意图。
如图11A和图11B,在键单元UNT3中,与上述第一白键共用基端21、第二白键共用基端22和黑键共用基端23相对应的第一白键共用基端221、第二白键共用基端222和黑键共用基端223堆叠在一起,由此形成与所有键共用基端20相对应的所有键共用基端220。
第一白键共用基端221和第二白键共用基端222分别形成有与装配孔21b(参照图6)相对应的装配孔221a、222a。黑键共用基端223在其后表面一体地形成有与突起部23a相对应的突起部223a。键架210形成有与上述凹槽15相对应的凹槽215。如第一实施例的情况,在凹槽215的后侧设置弹性部件16,每个弹性部件16形成有与相关突起部223a相对应的装配孔16c。
键架210在其位于凹槽215前侧的部位形成有突起部210a。请注意可设置上述弹性部件17,并且在弹性部件17中可形成从其突出的突起部210a。突起部210a对应于装配孔221a、222a。每个突起部210a在前后方向上比装配孔221a的长度长,但是比装配孔221a和装配孔222a的总长度短。在其它方面,与第一实施例具有相同的结构。
通过上述结构,在将键单元UNT3安装到键架210时,如图11B所示,首先将第一白键共用基端221从上方插入凹槽215,然后向前移动,由此将装配孔221a装配到突起部210a。类似地,将第二白键共用基端222从上方插入凹槽215,然后向前移动,从而将装配孔222a装配到突起部210a。接下来,将黑键共用基端223从上方插入且装配到凹槽215,由此弹性部件16弹性变形,并且将突起部223a装配到装配孔16c。
从而,上述共用基端分层堆叠在一起而构成所有键共用基端220。同时,将所有键共用基端220弹性地装配且固定至凹槽215,由此完成将键单元UNT3安装到键架210。
根据本发明,可以抑制键盘装置的深度尺寸以及以简单的操作将键单元安装到键架上,因此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效果,但不将白键单元和黑键单元组装成键单元然后安装。
请注意为了使用突起部210a将键单元UNT3组装成一体,可以使突起部210a比装配孔221a、222a的总长度长,但比所有键共用基端220的总厚度短,并且黑键共用基端223可以形成有用于装配突起部210a的装配孔,而不是形成突起部223a和装配孔16c。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变形的弹性部件设置在键架210面向第一白键共用基端221的部位,并且突起部210a形成在所述弹性部件中。从而,在将黑键共用基端223插入凹槽215时,弹性部件向前变形,从而允许插入和装配基端。
请注意在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主要利用键架的弹性来将共用基端装配且固定至键架。但这不是限制性的。例如,可以利用共用基端或键架的弹性变形或者共用基端和键架的弹性变形来将共用基端装配且固定至键架。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采用了两个白键单元,但是这些键单元可以制成为一体。换句话说,键单元可以是由一体的白键单元和黑键单元构成的二分结构。
例如,在根据修改例的键盘装置中,其后端在图12的侧视图中示出,与第一白键单元WU1和第二白键单元WU2相对应的一体白键单元WUx与黑键单元BUx分别形成。白键单元WUx的白键共用基端61形成有凹槽61c,如从侧面所示,其形成为U形且向下开口。类似地,黑键单元BUx的黑键共用基端62形成有U形的凹槽62c。白键共用基端61形成有装配孔61a、61b,其延伸穿过白键共用基端61,并且黑键共用基端62也形成有装配孔62a、62b,其延伸穿过黑键共用基端62。
键架300在其上部形成有脊状支撑部301、302,其从此部位突出且沿着键排列方向延伸。支撑部301、302在其前后方向的相对两侧设置有从此处突出的、与装配孔61a、61b、62a、62b相对应的突起部301a、301b、302a、302b。
在上述配置中,在将支撑部301、302插入凹槽61c、62c中时,白键共用基端61和黑键共用基端62弹性变形,然后将支撑部301、302装配到凹槽61c、62c中。此时,将突起部301a、301b、302a、302b装配到装配孔61a、61b、62a、62b中。
如上所述,主要利用白键单元WUx和黑键单元BUx的弹性变形来将共用基端61、62装配到键架300。
请注意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键单元UNT、UNT2、UNT3都以覆盖一个八度音阶的方式构成,但这不是限制性的。每个键单元可以构成为覆盖包括多个键的预定音区。此外,一个键单元UNT等的白键单元数量和黑键单元数量没有限制。不必要求通过分成白键单元和黑键单元来形成键单元UNT等。键单元UNT等可以由包括属于预定音区的多个白键和多个黑键的一个键单元来形成。
请注意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限制共用基端之间或者共用基端与键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机构,描述了突起部和装配孔(例如突起部17a和装配孔21b,突起部23a和装配孔(参照图6))的组合作为实例,但是这不是限制性的。例如,突起部和装配孔的关系(凹凸关系)可以反转。此外,装配孔可以不是通孔,可以是允许突起部紧靠或与其装配的接合部例如凹部,并且接合部的数量没有限制。特别地,用于防止所有键共用基端从键架脱离的机构不限于由突起部和装配孔构成。例如,所有键共用基端可以形成有接合部,并且键架可以设置有用于与接合部接合的机构例如棘爪,通过接合部向下按压所有键共用基端。
参照上述实施例,从利用弹性变形以简单的操作将键单元安装到键架上并防止键单元从键架脱离的最小结构的角度而言,以下设置即足够将所有键共用基端和键架至少其中之一构成为能够弹性变形,以及在白键共用基端的某一部位设置一机构,用以在垂直方向和左右方向上限制堆叠而成的所有键共用基端的白键共用基端相对于键架的位置。这种位置限制机构不必一定具有黑键共用基端,如上所述。特别地,在白键单元由两个或更多的分离的单元形成的情况下,设置用以限制分离的单元的共用基端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机构即足够。
请注意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铰链24至26沿着垂直方向延伸,然而从将键盘装置的深度尺寸减小为尽可能小以及提高键按压表面27a、28a的轨迹的角度,将这些铰链构成为与键按压表面27a相交且与键排列方向平行即足够。因此,例如铰链24至26可以向后下方斜向延伸。此外,共用基端可以不平行于铰链24至26延伸,并且彼此厚度可以不等。如从前后方向观察,铰链24至26之间可以存在高度差(step difference)。
权利要求
1.一种键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键单元,具有多个键主体,每个键主体能够由共用基端经多个薄板状铰链中的相应一个铰链支撑,以沿着键按压/释放方向进行枢转运动;以及键架,具有用于固定地支撑所述键单元的共用基端的基端支撑部,其中,所述键单元的铰链以沿着与所述键主体的键按压表面相交、且与键排列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并且其中,利用所述键单元的共用基端和所述键架的基端支撑部至少其中之一的弹性变形,所述共用基端装配且固定至所述基端支撑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装置,其中所述共用基端和所述基端支撑部中的一个形成有沿着所述键排列方向延伸的凹槽,而所述共用基端和所述基端支撑部中的另一个形成有沿着所述键排列方向延伸、且能够装配至所述凹槽的脊状突起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装置,其中所述键单元由以堆叠关系设置的至少一个白键单元和一个黑键单元构成,装配且固定至所述基端支撑部的共用基端通过将白键单元的白键共用基端和黑键单元的黑键共用基端堆叠在一起而构成,所述基端支撑部形成有沿着所述键排列方向延伸的凹槽,并且所述共用基端形成有沿着所述键排列方向延伸、且能够装配至所述凹槽的脊状突起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键盘装置,其中所述键单元包括限位器,所述限位器能够在所述白键单元和所述黑键单元已以堆叠关系设置但未安装至所述键架的状态下,限制所述白键单元与所述黑键单元之间的位置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装置,其中所述共用基端和所述基端支撑部中的一个形成有多个突起部,而所述共用基端和所述基端支撑部中的另一个形成有多个装配部,所述装配部能够在将所述共用基端装配且固定至所述基端支撑部时与所述突起部相配合,由此在将所述突起部装配至所述装配部时在所述键排列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限制所述共用基端相对于所述基端支撑部的位置。
全文摘要
一种键盘装置,构成为能够减小其深度尺寸并允许以简单的操作将键单元安装到键架。铰链沿着垂直方向从黑键单元的黑键主体后端向下延伸,并在其下端连接到黑键共用基端。黑键主体经铰链沿着键按压/释放方向相对于黑键共用基端可进行枢转。类似地,第一和第二白键单元的白键主体经铰链沿着垂直方向相对于共用基端可进行枢转。键架在其后部形成有跨越所有键的整个宽度的凹槽,并且在凹槽的前侧和后侧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弹性部件。利用弹性部件的弹性变形,将键单元的所有键共用基端装配且固定至凹槽。
文档编号G10C3/12GK101086837SQ20071011024
公开日2007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8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8日
发明者渡边惠介 申请人:雅马哈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