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型放电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4280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平面型放电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后照灯、照明用荧光灯等的平面型放电管。
背景技术
以往,日本专利申请2003-172979号公开的平面型放电管如图1(a)-1(b)所示。这种放电管由具有根据规定的放电距离规定的相同高度的多个电介体肋条70有间隔地一体设置在其内面的第1电介体平板52b、与该第1电介体平板52b相向平行设置的第2电介体平板52a、和分别在该两个电介体平板的外面设置的薄膜状电极55、56构成,在上述两个电介体平板之间形成的密封空间内封入氙气等惰性气体,对上述薄膜状电极施加规定的交流电压,使上述密封空间内的惰性气体进行放电,在上述两薄膜状电极中的至少一方形成的发光面上产生可见光。
上述平面型放电管中,上述第1电介体平板52b和上述第2电介体平板52a分别由玻璃基板组成,在第1电介体平板52b的外面设置的薄膜状电极56为由银、铝等的金属蒸镀膜形成的不透明电极,另一方面,在第2电介体平板52a的外面设置的薄膜状电极55为氧化铟锡(ITOIndiumtinoxide)的蒸镀膜形成的透明电极,作为发光面S。另外,第1电介体平板52b的内面形成有荧光体膜57。
在上述平面型放电管的制造工序中,第1电介体平板52b的电介体肋条70与外周框72通过能够对玻璃、硅、陶瓷等脆性材料进行微细加工的微喷丸加工方法而形成。在该微喷丸加工中,在对于玻璃基板的上面的与电介体肋条70和外周框72相对应的部位用掩模进行覆盖的状态下,利用高压朝着同一玻璃基板的上面喷射约3-100μm的粒子,形成相同高度的多个电介体肋条70和外周框72。在第2电介体平板52a的下面与第1电介体平板52b的外周框72的上面和各电介体肋条70的上面涂覆的玻璃粘接剂(低熔点玻璃)71接触的状态下,放入炉中,在规定的温度(约550℃)下加热规定时间,从而使第2电介体平板52a与第1电介体平板52b的上面平行结合,形成由各电介体肋条70区划的多个密封空间。上述烧结工序完成后,在第2电介体平板52a的上面蒸镀形成发光面S的透明电极55,同样在第1电介体平板52b的下面蒸镀不透明电极56。还有,位于第1电介体平板52b的电介体肋条70之间的内面上形成有荧光体膜。向由各电介体肋条70区划的多个密封空间内封入氙等惰性气体时,如图1(a)所示,通过设置在第1电介体平板52b的外周框72的吸气口60,先利用真空泵(图中未表示)排出所有的密封空间内的空气,然后通过吸气口60向所有的密封空间内供给规定量的惰性气体。最后,引线59a、59b的各端部通过导电性粘接剂58a、59a分别与薄膜状的透明电极55和不透明电极56的外面连接,并将同一引线58a、59a的端部与交流电源连接后进行使用。
但是,在上述制造工序中,在对第1电介体平板52b与第2电介体平板52a之间形成的密封空间内的空气进行真空排气时,如图2(b)所示,由于大气压产生的外部载荷,在第2电介体平板52a相对于第1电介体平板52b的电介体肋条70和外周框72的固定端S1、S2、S2’、S5上会产生弯曲应力。为了使这些弯曲应力相等、从而消除在第2电介体平板52a上出现局部的弯曲应力集中的部位,在上述平面型放电管中,为了使在第1电介体平板52b上形成的外周部72的内周壁面和与同内周壁面相向的电介体肋条70的侧壁面的间隔A以及其它电介体肋条70的各侧壁面间的间隔B相等,且为了消除第2电介体平板52a的各固定端上的变形和开裂,在第1电介体平板52b上的各电介体肋条70上涂覆有玻璃粘接剂71。
但是,由于玻璃粘接剂具有流动性,因此难以在各电介体肋条70上涂覆均匀厚度的玻璃粘接剂。这样,当在各电介体肋条70上涂覆的玻璃粘接剂的厚度不均匀时,烧结工序完成后,不能确保第1电介体平板52b与第2电介体平板52a的平行度,各密闭空间的放电距离不均匀,从而不能获得均匀的发光。另外,玻璃粘接剂附着在第2电介体平板52a的下面时,会向各电介体肋条70的两侧扩展,并向各电介体肋条70的两侧露出。这样,该平面型放电管在点灯时不能获得均匀发光,而在熄灯时向各电介体肋条70的两侧露出的玻璃粘接剂呈黑色,影响外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在其制造工序中出现的上述玻璃粘接剂的涂覆引起的问题,提供在点灯时获得均匀发光、在熄灯时外观良好的平面型放电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平面型放电管,在第1电介体平板的内面有间隔地一体设置有根据规定的放电距离规定的相同高度的多个电介体肋条,在与该第1电介体平板相向平行设置第2电介体平板而形成的密封空间内封入惰性气体,对分别在上述两个电介体平板的外面设置的薄膜状电极施加规定的电压,而使上述密封空间内的惰性气体放电,在上述两个薄膜状电极中的至少一方形成的发光面上产生可见光,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电介体平板的外周缘上形成具有与上述电介体肋条相同高度的支持面的外周框,利用在沿该外周框的上述支持面的一侧形成的凹处涂覆的粘接剂,粘接上述第2电介体平板,使该电介体平板的下面与上述电介体肋条的上面密接,并使上述外周框的内周面和与该内周面相向的位置的上述电介体肋条的间隔小于其它电介体肋条之间形成的空间的宽度。
参照附图、通过最佳实施形态的叙述,容易理解本发明的其它特征、优点。


图1(a)是以往的平面型放电管的斜视图。
图1(b)是图1(a)所示的平面型放电管的横截面图。
图2(a)是图1(b)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2(b)是表示图1(a)所示的平面型放电管的制造工序中真空排气时与第1电介体平板粘接的第2电介体平板上产生的局部弯曲应力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3(a)是本发明的平面型放电管的斜视图。
图3(b)是图3(a)所示的平面型放电管的横截面图。
图4(a)是图3(b)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4(b)是表示图3(b)所示的平面型放电管的制造工序中真空排气时与第1电介体平板粘接的第2电介体平板上产生的局部弯曲应力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5(a)和5(b)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形态的截面图。
图6(a)和6(b)是表示本发明的平面型放电管中的电介体肋条的配置的平面图。
图7(a)-7(f)是表示本发明的平面型放电管中的在第1电介体平板上的第2电介体平板的其它粘接方法的部分截面图。
图8(a)是本发明的平面型放电管的其它实施形态的斜视图。
图8(b)是图8(a)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就本发明的平面型放电管的最佳实施形态结合附图进行说明。
如图3(a)-3(b)所示,该实施形态的平面型放电管1具有在与规定的放电距离d相对应的高度R处上下隔开配置、其外周部分呈气密性粘接、在其内部形成密闭空间的一对玻璃基板2和3。位于下侧的玻璃基板2为第1电介体平板,其外周缘处形成四方形的外周框4,其内面根据放电距离d规定的相同高度R的多个电介体肋条5沿横方向等间距地形成。该第1电介体平板2的外周缘处形成的外周框4具有与多个电介体肋条5相同高度J的支持面4b,沿该支持面的外侧形成的凹处4a的底面具有低于放电距离d的高度K。因此,电介体肋条5的高度R和支持面的高度J与放电距离d相等,位于支持面的外侧的凹处4a的底面的高度K低于电介体肋条5的高度R。多个电介体肋条5在第1电介体平板2的内面沿前后方向平行延伸,其前端和后端离开外周框4的内周壁。利用这种电介体肋条5的配置,形成多个放电空间,这些放电空间的前端和后端相互连通。对作为第1电介体平板2的基材的玻璃基板的上面与外周缘4和电介体肋条5相对应的部位利用掩模进行覆盖,然后进行微喷砂加工,从而形成上述外周缘4和电介体肋条5。另外,在位于第1电介体平板2的电介体肋条5之间的内面上形成有荧光体膜12。
但是,如图4所示,该实施形态的特征在于使上述外周框4的内周壁面4c和与该内周壁面4c相向的位置的电介体肋条5的侧端面5b的间隔A小于其它电介体肋条5的各侧端面5c之间形成的空间的间隔B。
在位于下侧的玻璃基板2的外周框4上形成的凹处4a上涂覆玻璃粘接剂(低熔点玻璃)7,在将位于上侧的玻璃基板3的下面与该外周框4的支持面4b重叠粘接的状态下,移入炉中,在规定的温度进行烧结,从而与第1电介体平板2一体化粘接在一起。这样,由玻璃基板3组成的第2电介体平板的下面与多个电介体肋条7的上面密接,只有其外周缘部通过玻璃粘接剂与第1电介体平板2的外周框4粘接在一起。
在上述粘接好的第2电介体平板3的表面通过氧化铟锡(ITOIndiumtinoxide)的蒸镀形成膜状的透明电极8,该透明电极8被设置为发光面。另一方面,在第1电介体平板2的下面通过银、铝等的金属蒸镀形成膜状的不透明电极9。另外,引线11a、11b的一端分别通过导电性粘接剂10a、10b与透明电极8和不透明电极9的外面连接,该引线的另一端与交流电源(图中未表示)连接。
向由电介体肋条5区划的多个密封空间内封入氙等惰性气体时,如图3(a)所示,通过设置在第1电介体平板2的外周框4的吸气口13,先利用真空泵(图中未表示)排出所有的密封空间内的空气,然后通过该吸气口13向所有的密封空间内供给规定量的惰性气体。
上述结构的平面型放电管在点灯时,通过引线11a、11b在透明电极8和不透明电极9之间施加交流电压,从而在两个电介体平板2和3之间产生势垒放电,被该放电所激发的氙原子产生紫外线。该紫外线使荧光体膜12受光,从透明电极8组成的发光面S发出可视光。
从上述情况可知,本发明的平面型放电管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电介体平板2的外周缘上形成具有与多个电介体肋条5相同高度的支持面4b的外周框4,利用在沿该外周框4的支持面4b形成的凹处4a涂覆的粘接剂7,与第2电介体平板3粘接,使该电介体平板的下面与电介体肋条5的上面密接。但是,在本发明的平面型放电管的制造工序中,由于当粘接第1电介体平板2与第2电介体平板3时,只在第1电介体平板2的外周缘上形成的外周框4的凹处4a上涂覆粘接剂7,而在电介体肋条5的各上面不涂覆粘接剂7,因此容易对第1电介体平板2进行玻璃粘接剂涂覆作业,而且玻璃粘接剂不会在各电介体肋条5的两侧露出。还有,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中,当上述外周框4的内周壁面和与该内周壁面相向的位置的电介体肋条5的侧端面的间隔小于其它电介体肋条5之间形成的空间的间隔时,在从被电介体肋条5所区划的多个密封空间排出空气的真空排气工序中,第2电介体平板3的与电介体肋条5的上面密接的部位不会产生局部弯曲应力,从而能够减轻第1电介体平板2的外周框4的粘接部位的弯曲应力集中,防止第2电介体平板3的开裂。
上述本发明的平面型放电管的制作中,如图5(a)和5(b)所示,第1电介体平板2的外周框4的内周端面4c、与其相向的电介体肋条5的侧端面5b、和其它相互相向的电介体肋条5的侧端面5c均朝下方形成锥状或曲面状,与内周端面4c的上端相对应的侧端面5b的上端的间隔A可以设定为小于其它侧端面5c的上端的间隔B。此时,可以在第1电介体平板2的微喷砂加工中,喷射比较粗的粒子进行加工。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考虑到涂覆在外周框4的上面的玻璃粘接剂的厚度,外周框4的高度设定为低于电介体肋条5,在使第2电介体平板3与电介体肋条5的上面密接进行定位的状态下,利用在外周框4的上面涂覆的玻璃粘接剂,粘接第2电介体平板3的外周缘。
在图6(a)和6(b)中,表示在第1电介体平板2的内面形成的电介体肋条5的其它配置情况。如图6(a)所示,也可以使电介体肋条5的前端离开外周框4的前侧的内周壁,而其后端与该外周框4的后侧的内周壁结合,连通多个密封空间。此时,希望电介体肋条5的前端和与其相向的外周框4的内周壁面的间隔G小于位于左右两侧的电介体肋条5的侧端面与外周框4的内周壁面的间隔A。或者,如图6(b)所示,也可以交替使电介体肋条5的前端离开外周框4的前侧的内周壁,而其后端与该外周框4的后侧的内周壁结合,连通多个密封空间。此时与上述一样,也希望电介体肋条5的前端或者后端和与其相向的外周框4的内周壁面的间隔G小于位于左右两侧的电介体肋条5的侧端面与外周框4的内周壁面的间隔A。
在图7(a)-7(f)中,表示在第1电介体平板2的外周框4与第2电介体平板3的其它结合方法。如图7(a)所示,也可以考虑到涂覆在外周框4的上面的玻璃粘接剂的厚度,将外周框4的高度H设定为低于电介体肋条5的高度,利用在外周框4的整个上面涂覆的玻璃粘接剂7,粘接第2电介体平板3的下面。或者,如图7(b)所示,也可以将外周框4的高度K设定为与电介体肋条5相同的高度,利用在其内侧形成的凹处4d涂覆的玻璃粘接剂7,粘接第2电介体平板3的下面。此时,如图7(d)所示,凹处4d也可以形成三角形截面。还有,如图7(c)所示,也可以将外周框4的支持面的高度设定为与电介体肋条5相同的高度,在第2电介体平板3的外周缘部上形成宽度小于外周框4的支持面的宽度的凹处3d,利用在该凹处涂覆的玻璃粘接剂7,粘接第2电介体平板3的下面。此时,如图7(f)所示,凹处3d也可以形成三角形截面。另外,如图7(e)所示,也可以将外周框4的支持面的高度K设定为与电介体肋条5相同的高度,利用在其外侧形成的三角形截面的凹处4d涂覆的玻璃粘接剂7,粘接第2电介体平板3的下面。
图8表示本发明的平面型放电管的其它实施形态。该实施形态中,图3(c)所示的实施形态中的薄膜状的透明电极9在第1电介体平板2的下面设置为发光面S,薄膜状的不透明电极9设置在第2电介体平板3的内面。此时,不透明电极9通过在其下面形成的电介体膜22,被支持在电介体肋条5的上面,其一端通过导电性粘接剂10a与引线11a连接。另一方面,其它的引线11b通过导电性粘接剂与透明电极8的一端连接。
权利要求
1.一种平面型放电管,在第1电介体平板的内面有间隔地一体设置有根据规定的放电距离规定的相同高度的多个电介体肋条,在与该第1电介体平板相向平行设置第2电介体平板而形成的密封空间内封入惰性气体,对分别在上述两个电介体平板的外面设置的薄膜状电极施加规定的电压,而使上述密封空间内的惰性气体放电,在上述两个薄膜状电极中的至少一方形成的发光面上产生可见光,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电介体平板的外周缘上形成具有与上述电介体肋条相同高度的支持面的外周框,利用在沿该外周框的上述支持面的一侧形成的凹处涂覆的粘接剂,粘接上述第2电介体平板,使该电介体平板的下面与上述电介体肋条的上面密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型放电管,其特征在于上述外周框的内周面和与该内周面相向的位置的上述电介体肋条的间隔小于其它电介体肋条之间形成的空间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平面型放电管,其特征在于在沿着上述第1电介体平板的外周框的上述支持面的外侧形成的凹处涂覆粘接剂,在通过将上述第2电介体平板的下面与上述支持面接触进行定位的状态下,利用上述粘接剂进行粘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平面型放电管,其特征在于在沿着上述第1电介体平板的外周框的上述支持面的内侧形成的凹处涂覆粘接剂,在通过将上述第2电介体平板的下面与上述支持面接触进行定位的状态下,利用上述粘接剂进行粘接。
5.一种平面型放电管,在第1电介体平板的内面有间隔地一体设置有根据规定的放电距离规定的相同高度的多个电介体肋条,在与该第1电介体平板相向平行设置第2电介体平板而形成的密封空间内封入惰性气体,对分别在上述两个电介体平板的外面设置的薄膜状电极施加规定的电压,而使上述密封空间内的惰性气体放电,在上述两个薄膜状电极中的至少一方形成的发光面上产生可见光,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电介体平板的外周缘上形成具有与上述电介体肋条相同高度的支持面的外周框,在使该外周框的上述支持面与上述第2电介体平板的下面接触进行定位的状态下,将该第2电介体平板的下面与上述电介体肋条的上面密接,并利用在沿上述第2电介体平板的下面外周缘形成的凹处涂覆的粘接剂,将该第2电介体平板与上述第1电介体平板的外周框的上面粘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平面型放电管,其特征在于上述外周框的内周面和与该内周面相向的位置的上述电介体肋条的间隔小于其它电介体肋条之间形成的空间的宽度。
7.一种平面型放电管,在第1电介体平板的内面有间隔地一体设置有根据规定的放电距离规定的相同高度的多个电介体肋条,在与该第1电介体平板相向平行设置第2电介体平板而形成的密封空间内封入惰性气体,对分别在上述两个电介体平板的外面设置的薄膜状电极施加规定的电压,而使上述密封空间内的惰性气体放电,在上述两个薄膜状电极中的至少一方形成的发光面上产生可见光,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电介体平板的外周缘上形成具有比上述电介体肋条高度低的支持面的外周框,在使上述第2电介体平板的下面与上述电介体肋条的上面接触进行定位的状态下,利用在上述外周框的上述支持面上涂覆的粘接剂进行粘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平面型放电管,其特征在于上述外周框的内周面和与该内周面相向的位置的上述电介体肋条的间隔小于其它电介体肋条之间形成的空间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平面型放电管,其特征在于上述电介体肋条按照规定间隔平行地一体化形成在上述第1电介体平板的内面,该电介体肋条的长度方向的某一端离开上述第1电介体平板的外周框的内侧面,形成向由上述电介体肋条之间区划的多个密封空间封入惰性气体的连通空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平面型放电管,其特征在于上述电介体肋条的各两侧面朝上述第1电介体平板的内面形成锥状。
11.一种平面型放电管,在第1电介体平板的内面有间隔地一体设置有根据规定的放电距离规定的相同高度的多个电介体肋条,在与该第1电介体平板相向平行设置第2电介体平板而形成的密封空间内封入惰性气体,对在上述第1电介体平板的外面设置的不透明的薄膜状电极和在上述第2电介体平板内面设置的透明的薄膜状电极施加规定的电压,而使上述密封空间内的惰性气体放电,在由上述透明的薄膜状电极形成的发光面上产生可见光,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电介体平板的外周缘上形成具有与上述电介体肋条相同高度的支持面的外周框,利用在沿该外周框的上述支持面的一侧形成的凹处涂覆的粘接剂,粘接上述第2电介体平板,将该电介体平板的下面与上述电介体肋条的上面密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平面型放电管,其特征在于上述外周框的内周面和与该内周面相向的位置的上述电介体肋条的间隔小于其它电介体肋条之间形成的空间的宽度。
13.一种平面型放电管,在第1电介体平板的内面有间隔地一体设置有根据规定的放电距离规定的相同高度的多个电介体肋条,在与该第1电介体平板相向平行设置第2电介体平板而形成的密封空间内封入惰性气体,对分别在上述第1电介体平板的外面和上述第2电介体平板内面设置的薄膜状电极施加规定的电压,而使上述密封空间内的惰性气体放电,在上述第1电介体平板的外面设置的薄膜状电极和上述第2电介体平板的内面设置的薄膜状电极形成的发光面上产生可见光,其特征在于在设置于上述第2电介体平板的内面的薄膜状电极的内面设置电介体薄膜,在上述第1电介体平板的外周缘上形成具有与上述电介体肋条相同高度的支持面的外周框,利用在沿该外周框的上述支持面的一侧形成的凹处涂覆的粘接剂,粘接上述电介体薄膜,将该电介体薄膜的下面与上述电介体肋条的上面密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平面型放电管,其特征在于上述外周框的内周面和与该内周面相向的位置的上述电介体肋条的间隔小于其它电介体肋条之间形成的空间的宽度。
全文摘要
一种平面型放电管,在第1电介体平板的内面有间隔地一体设置有根据规定的放电距离规定的相同高度的多个电介体肋条,在与该第1电介体平板相向平行设置第2电介体平板而形成的密封空间内封入惰性气体,对分别在上述两个电介体平板的外面设置的薄膜状电极施加规定的电压,而使上述密封空间内的惰性气体放电,在上述两个薄膜状电极中的至少一方形成的发光面上产生可见光,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电介体平板的外周缘上形成具有与上述电介体肋条相同高度的支持面的外周框,利用在沿该外周框的上述支持面的一侧形成的凹处涂覆的粘接剂,粘接上述第2电介体平板,使该电介体平板的下面与上述电介体肋条的上面密接。上述外周框的内周面和与该内周面相向的位置的上述电介体肋条的间隔小于其它电介体肋条之间形成的空间的宽度。
文档编号H01J65/00GK1849695SQ20048002576
公开日2006年10月18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2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9日
发明者岩间纯一, 中岛健人 申请人:来希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