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模组、扩散单元及扩散膜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8350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光模组、扩散单元及扩散膜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模组、扩散单元及扩散膜片。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阴极射线显示装置已逐渐被 液晶显示装置所取代。其中,由于液晶无法自发光的特性,因此,在液晶 显示装置中必须利用 一 背光^^莫组作为其背光源。
请参阅图1所示,现有习知的背光模组1包含一光源ll、 一背板12、 一 扩散板(Diffusion Plate) 13以及一扩散膜(Diffusion Fi lm) 14。光源 11是间隔排列设置于背板12内,其中光源11是以多数冷阴极荧光灯管为 例。扩散板13设置于光源ll之上,而扩散膜14则与扩散板13迭合。
其中,扩散板13除具有将背光模组1的光源11均匀化,以减少线光 源的明暗不均等与扩散膜14类似的功能外,由于扩散板13的厚度也较厚 (约有1. 5-2. 0毫米)故亦具有支撑扩散膜14的功能。
然而,相较于厚度较薄的扩散膜14,扩散板13不仅材料成本高出许多,且 由于扩散板13的厚度比扩散膜14的厚度大出许多,因此由光源11射出的 光线经过扩散板13亦会产生较多的能量损耗,进而也会造成背光模组1亮 度的降低。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背光模组、扩散单元及扩散膜片在结构与使用 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 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 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 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的能降低扩散 膜片的材料成本,并增加出光亮度的背光模组、扩散单元及扩散膜片,实属 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背光模组、扩散单元及扩散膜片存在的缺陷,本发明 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 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的发光模组、扩散单元 及扩散膜片,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背光模组、扩散单元及扩散膜片,使其更 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 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背光模组、扩散单元及扩散膜片 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的背光模组、扩散单元及扩散膜片,所要解决 的技术问题是使其低扩散单元材料成本,并增加出光亮度,非常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发光模组的扩散单元,是邻设于至少一光源,该光源发
出一光线,该扩散单元包含 一第一扩散膜片,其厚度是小于l毫米;以及 一第二扩散膜片,其厚度是小于1毫米,且邻设于该第一扩散膜片,其中,由
该光源所发出的该光线是直接射至该第一扩散膜片。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扩散单元,其中所述的第一扩散膜片与该第二扩散膜片是相互
紧密贴合。
前述的扩散单元,其中所述的第一扩散膜片包含一第一基材以及一第 一扩散材质,该第二扩散膜片包含一第二基材以及一第二扩散材质。
前述的扩散单元,其中所述的第一扩散材质设置于该第一基材的一第 一表面及/或一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且具有一实质上均一的厚度。
前述的扩散单元,其中所述的第一扩散材质是设置于该第 一基材的一 第一表面及/或一相对的第二表面,该第一扩散材质并具有至少一高密度区 及至少一低密度区。
前述的扩散单元,其中所述的高密度区及该低密度区是相互间隔设置。
前述的扩散单元,其中所述的光源为一荧光灯管或一发光二极体,该高 密度区是对应该荧光灯管或该发光二极体设置。
前述的扩散单元,其中所述的第二扩散材质设置于该第二基材的一第 三表面及/或一与第三表面相对的第四表面,且具有一实质上均一的厚度。
前述的扩散单元,其中所述的第二扩散材质是设置于该第二基材的一 第三表面及/或一与该第三表面相对的第四表面,该第二扩散材质并具有至 少一高密度区及至少一低密度区。
前述的扩散单元,其中所述的光源为一荧光灯管或一发光二极体,该高 密度区是对应该荧光灯管或该发光二极体设置。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 发明提出的一种发光模组,其包含至少一光源,是发出一光线; 一扩散 单元,是包含一第一扩散膜片以及一第二扩散膜片,该第一扩散膜片与该第 二扩散膜片的厚度均小于1毫米,该第二扩散膜片是邻设于该第一扩散膜 片,由该光源所发出的该光线是直接射至该第一扩散膜片;以及一支撑单 元,是支撑该扩散单元。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发光模组,其中所述的支撑单元为一网状结构,且具有多数孔 洞,该光源所发出的该光线是通过该等孔洞直接射至该第一扩散膜片。
前述的发光模组,其中所述的支撑单元为 一 网状结构,且与第 一扩散膜 片紧密贴合或嵌入第一扩散膜片中。
前述的发光模组,其更包含 一框体,是具有至少一凹槽,该支撑单 元为至少一"^勾元件及至少一弹性元件,该卡勾元件是由该凹槽伸出,该弹 性元件的 一端是与该卡勾元件相连。
前述的发光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一扩散膜片包含一第一基材以及一第 一扩散材质,该第二扩散膜片包含一第二基材以及一第二扩散材质。
前述的发光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一扩散材质设置于该第一基材的一第 一表面及/或一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且具有一实质上均一的厚度。
前述的发光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一扩散材质是设置于该第一基材的一 第 一表面及/或一相对的第二表面,该第 一扩散材质并具有至少 一 高密度区 及至少一低密度区。
前述的发光模组,其中所述的高密度区及该低密度区是相互间隔设置。
前述的发光模组,其中所述的光源为一荧光灯管或一发光二极体,该高 密度区是对应该荧光灯管或该发光二极体设置。
前述的发光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二扩散材质设置于该第二基材的一第 三表面及/或一与第三表面相对的第四表面,且具有一实质上均一的厚度。
前述的发光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二扩散材质是设置于该第二基材的一 第三表面及/或一与该第三表面相对的第四表面,该第二扩散材质并具有至 少一高密度区及至少一低密度区。
前述的发光模纟A其中所述的光源为一荧光灯管或一发光二极体单A该 高密度区是对应该荧光灯管或该发光二极体设置。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另外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 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扩散膜片,包含一基材以及一扩散材质,该扩散材质 具有至少一高密度区及至少一低密度区。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扩散膜片,其中所述的高密度区及该低密度区是相互间隔设置。
前述的扩散膜片,其是邻设于一光源,其中该光源为一荧光灯管或一 发光二极体,该高密度区是对应该荧光灯管或该发光二极体设置。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 案,本发明发光模组、扩散单元及扩散膜片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岁汰承 上所述,依据本发明的发光模组、扩散单元及扩散膜片是利用一片或二片厚 度小于1毫米的扩散膜片作为扩散单元,再藉由一不具有光学性质的支撑 单元来支撑扩散单元使其维持平整。与现有习知技术相比,本发明直接利 用厚度较薄的扩散膜片作为扩散单元,如此不仅可降低材料成本,且可减少 光源所发出光线因穿过较厚膜层而产生较多的能量损耗,进而增加发光模 组的出光亮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是有关于 一种发光模组的扩散单元是邻设于至少一 光源,光源发出一光线,扩散单元包含一第一扩散膜片及一第二扩散膜片。 第一扩散膜片厚度是小于1毫米。第二扩散膜片厚度亦小于1毫米,且邻设 于第一扩散膜片。其中,由光源所发出的光线是直接射至第一扩散膜片。本 发明具有上述诸多优点及实用价值,其不论在产品结构或功能上皆有较大 改进,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背 光模组、扩散单元及扩散膜片具有增进的突出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并 具有产业的广泛利用价值,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 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 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 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现有习知的发光模组示意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发光模组示意图3A至图3E为本发明的扩散膜片各种不同态样示意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发光模组示意图5A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发光模组分解图5B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发光模组组合图;以及
图6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发光模组示意图。
1、 2、 3、 4、 5:发光模组 11、 21、 31、 41:光源
12、 24:背板 14:扩散膜
221、 321、 421:第一扩散膜片
221b:第一扩散材质
223、 323、 423:第三扩散膜片
241:支撑件
432、 532:弹性元件
451、 551:部件
553:凸块
Sl:第一表面
Zl:高密度区
13:扩散板
22、 32、 42、 52:扩散单元 221a:第一基材
222、 322、 422:第二扩散膜片
23、 33、 43、 53:支撑单元 431、 531:卡勾元件
45、 55:框体 452、 552:凹槽 P:第一扩散粒子 S2: 第二表面 Z2:低密度区
H:孑L洞 C、 Cl、 C2:结合孔
Tl:凸柱 T2:固定架
h:勾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 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发光模组、扩散单元 及扩散膜片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2所示,M明第一实施例的发光模组2包含至少一ib原21、一 扩散单元22及一支撑单元23。其中,发光模组2是以一液晶显示装置的一 背光模组为例,当然,发光模组2亦可为一照明装置、 一广告看板或其他 电子装置的光源。
光源21例如为一冷阴极荧光灯管、 一热阴极焚光灯管或一发光二极 体,并发出一光线。本实施例中,光源21是以多数冷阴极荧光灯管为例作说 明。
扩散单元22是设置于光源21之上,并包含一第一扩散膜片221。 接着,请同时参阅图3A至图3E所示,以说明第一扩散膜片221的结 构与組成的多数态样。
第一扩散膜片221是包含一第一基材221a以及一第一扩散材质2nb。 第一基材221a的材质例如为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 )、聚苯乙烯 (polystyrene, PS)、 曱基丙烯酸曱酯-苯乙烯(methyl methacrylate-styrene, 固A-St )或聚曱基丙烯酸曱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 BWA)、聚对苯二曱酸乙二酉旨(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而第一扩散材质221b是具有多数第一扩散粒子P,第一扩散粒子P
的材质则为一有机扩散粒子材料,其是选自聚曱基丙烯酸曱酯 (Polymethylmethacrylate, P固A )、聚石灰酸酯(Polycarbonate, PC)、聚 苯乙烯(Polystyrene, PS)及苯乙烯-曱基丙烯酸曱酯(MS)所构成的群 组,利用折射率差异与扩散粒子的形状,达到散射光线的目的。其中,第一 扩散粒子P藉由粘着物质(binder,图中未示)而设置于第一基材221a。
请先参阅图3A所示,第一扩散材质221b是可设置于第一基材221a的 一第一表面SI上或设置于一与第一表面SI相对的第二表面S2上,在此是 以设置于第一表面SI上为例作说明。另外,请参阅图3B所示,第一扩散 材质221b亦可同时设置于第一表面Sl及第二表面S2上。需注意的是,在 此第一扩散材质221b是具有一实质上均一的厚度,在此实质上均一厚度是 指容许因材料变异、制程误差等因素所造成的些微厚度差异。接着,请参阅图3C所示,第一扩散材质221b除了可设置于第一基材 221a的第一表面Sl或第二表面S2上之外,第一扩散材质221b并具有至少 一高密度区Zl及至少一低密度区Z2,在此是以多数个高密度区Zl及多数 个低密度区Z2为例作说明。其中,各高密度区Zl及各低密度区Z2是相互 间隔设置,且各高密度区Zl是对应图2中的光源的位置设置,藉此第一扩 散膜片221对于光源所发出光线的扩散效果可以更为提升,且可减少亮紋 产生的现象。另外,请参阅图3D所示,亦可将具有高密度区Zl及低密度 区Z2的第一扩散材质221b同时设置于第一基材221a的第一表面Sl及第 二表面S2。
又,请参阅图3E所示,依不同设计要求亦可在第一基材221a的一表 面设置为具有均一厚度的第一扩散材质221b,而另一表面则设置为具有高 密度区Zl及低密度区Z2间隔设置的第一扩散材质221b。需注意的是,高 密度区Zl是表示第一扩散材质221b中的第一扩散粒子P具有较高的密度 分布,并非一定得形成有凸起的形状。
再请参阅图2所示,支撑单元2 3是设置于光源21与扩散单元22之 间,并用以支撑扩散单元22。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单元23为一网状结构,且 具有多数孔洞H,光源21所发出的光线则通过孔洞H直接射至第一扩散膜 片221。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发光模组2更包含一背板24,其中光源21是设 置于支撑单元23与背板24之间。又,背板24更具有一支撑件241,支撑件 241是包含一凸柱T1及多数固定架T2。其中,固定架T2是与光源21卡 合,以协助固定灯管的位置;而凸柱T1则可辅助支撑扩散单元22,以避免 扩散单元22部份区域产生凹陷不平整而影响其光扩散的功能。然,凸柱T1 的设置与否,可依实际需求而决定,并非一定要设置。
综上所述,藉由利用厚度较薄的第一扩散膜片221作为扩散单元22,再 利用支撑单元23来协助支撑扩散单元22使其维持平整,如此不仅可降低 扩散单元22的材料成本并维持亮度的均一性,且可减少光源21所发出光 线的能量损耗,进而也可增加发光模组2的出光亮度。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4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发光模组3包含至少一光源31、 一扩散单元32及一支撑单元33。其中,光源31及支撑单元33是与第一实 施例具有相同的技术特征及功效,在此不再赘述。
扩散单元32是设置于光源31之上,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地方在于扩 散单元32是包含一第一扩散膜片321及一第二扩散膜片322。其中,第一 扩散膜片321与第二扩散膜片322的厚度均小于1毫米,第二扩散膜片322 是邻设于第一扩散膜片321,且光源31所发出的光线直接射至第一扩散膜
片321。另外,第一扩散膜片321与第二扩散膜片322可为相互紧密贴合,例 如利用一粘着胶来将第一扩散膜片321及第二扩散膜片322黏合。
另外,第一扩散膜片321与第二扩散膜片322的结构与组成是与图3A 至图犯的第一扩散膜片可具有相同的多数态样,在此不再赘述。需注 意的是,第一扩散膜片321与第二扩散膜片322的实施态样可相同或不相 同,在此并不作限制。
第三实施例
请同时参阅图5A及图5B所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发光模组4是包 含一光源41、 一扩散单元42及一支撑单元43。其中,光源41是与第二实 施例的光源31具有相同的结构及功效。而本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差异在 于发光模组4更包含一第三扩散膜片423以及一框体45。其中,第三扩 散膜片423的结构与组成亦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扩散膜片221相同,在此不 再赘述。需注意的是,扩散单元42中扩散膜片的设置数量是不以本实施例 为限,依不同需求亦可设置更多数量的扩散膜片。
框体45的材质例如为金属或塑胶,其是可由多数框条所组成,而框体 45的转角连接处的部件451上是具有至少一凹槽452。另外,框体45亦可 以塑胶射出方式而为一体成型结构,而凹槽452则可单独利用金属冲压或 塑胶射出方式形成。
又,扩散单元42中的光学膜片除了可与支撑单元43紧密贴合(如第 一实施例所示)之外,支撑单元43还可直接嵌入或卡合住扩散膜片421、 422 及423。支撑单元43则为至少一^^勾元件431及至少一弹性元件432,卡勾 元件431是由凹槽452伸出,弹性元件432的一端是与卡勾元件431相连。 为使支撑单元43可固定住扩散单元42,扩散单元42中的扩散膜片421、422 及423的周缘分别具有至少一结合孔C。因此,扩散膜片421、 422及423 可藉由结合孔C与卡勾元件431勾合。
又,扩散膜片421、 422及423与卡勾元件431的结合方式叙述如下。 首先,藉由扳动卡勾元件431并持续施力于勾部h的同时,以将扩散膜片 421、 422及423与勾部h勾合,而此时弹性元件432因受到卡勾元件431 挤压而具有一向框体45外缘的回复力。接着,当扩散膜片421、 422及423 与卡勾元件431勾合完成后,则可消除施加于勾部h的力,而卡勾元件431 会受到弹性元件432的回复力推动,使其回复至初始位置,藉此可固定住 扩散膜片421、 422及423,并可避免扩散膜片421、 422及423由勾部h滑 出而产生脱落。需注意的是,图5A及图5B中是以一卡勾元件431设置于 胶框45的一角落为例,而在实际设计时,可依产品需求,而在二对角、四 个角落或任意多数个地方设置卡勾元件4 31 。
第四实施例
请参阅图6所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发光模组5与第三实施例的差 异在于框体55除具有一凹槽552外,更具有一凸块553。因此,扩散单 元52对应有两结合孔C1及C2,并藉由两结合孔C1及C2分别与支撑单元 53及凸块553结合。藉此可使扩散单元52与框体55间的固定效果更为提 升。
另外,需注意的是,依不同需求与设计,支撑单元53亦可同时具有网 状结构与卡勾元件(图中未示)。
再请参阅图2所示,本发明亦提供一种发光模组2的扩散单元22是邻 设于至少一光源21,光源21发出一光线,扩散单元22包含一第一扩散膜 片221,第一扩^:膜片221厚度是小于1毫米。其中,由光源21所发出的 光线是直接射至第一扩散膜片221。由于扩散单元22是已在前述实施例中 详述,在此不再赘述。
又,请参阅图3C至图3E所示,本发明亦提供一种扩散膜片221包含 一基材221a以及一扩散材质221b,其特征在于扩散材质并具有至少一高密 度区Zl及至少一低密度区Z2。由于扩散膜片221是已在前述实施例中详 述,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因依据本发明的发光模组、扩散单元及扩散膜片是利用一 片或二片厚度小于1毫米的扩散膜片作为扩散单元,再藉由一不具有光学 性质的支撑单元来支撑扩散单元使其维持平整。与现有习知技术相比,本发 明直接利用厚度较薄的扩散膜片作为扩散单元,如此不仅可降低扩散单元 的材料成本,且可减少光源所发出光线因穿过较厚膜层而产生较多的能量 损耗,进而增加发光模组的出光亮度。另外,藉由扩散膜片上扩散材质的不 同密度区设置方式,亦可使扩散单元的光扩散效果更为增加。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 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 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 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 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 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 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发光模组的扩散单元,是邻设于至少一光源,该光源发出一光线,其特征在于该扩散单元包含一第一扩散膜片,其厚度是小于1毫米;以及一第二扩散膜片,其厚度是小于1毫米,且邻设于该第一扩散膜片,其中,由该光源所发出的该光线是直接射至该第一扩散膜片。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扩散 膜片与该第二扩散膜片是相互紧密贴合。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扩散 膜片包含一第一基材以及一第一扩散材质,该第二扩散膜片包含一第二基 材以及一第二扩散材质。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扩散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扩散 材质设置于该第一基材的一第一表面A/或一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且具有一实质上均一的厚度。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扩散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扩散材质是设置于该第一基材的一第一表面及/或一相对的第二表面,该第一扩 散材质并具有至少一高密度区及至少一低密度区。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扩散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高密度区 及该低密度区是相互间隔设置。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扩散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光源为一 荧光灯管或一发光二极体,该高密度区是对应该萸光灯管或该发光二极体 设置。
8、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扩散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二扩散 材质设置于该第二基材的一第三表面^/或一与第三表面相对的第四表面,且具有一实质上均一的厚度。
9、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扩散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二扩散材质是设置于该第二基材的一第三表面及/或一与该第三表面相对的第四 表面,该第二扩散材质并具有至少一高密度区及至少一低密度区。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扩散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光源为 一焚光灯管或一发光二极体,该高密度区是对应该荧光灯管或该发光二极 体设置。
11、 一种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至少一光源,是发出一光线;一扩散单元,是包含一第一扩散膜片以及一第二扩散膜片,该第一扩 散膜片与该第二扩散膜片的厚度均小于1毫米,该第二扩散膜片是邻设于 该第一扩散膜片,由该光源所发出的该光线是直接射至该第一扩散膜片;以 及一支撑单元,是支撑该扩散单元。
12、 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支撑单 元为一网状结构,且具有多数孔洞,该光源所发出的该光线是通过该等孔 洞直接射至该第一扩散膜片。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支撑单 元为 一 网状结构,且与第 一扩散膜片紧密贴合或嵌入第 一扩散膜片中。
14、 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更包含 一框体,是具有至少一凹槽,该支撑单元为至少一-^"勾元件及至少一弹性元件,该卡勾元件是由该凹槽伸出,该弹性元件的一端是与该卡勾元 件相连。
15、 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扩 散膜片包含一第一基材以及一第一扩散材质,该第二扩散膜片包含一第二 基材以及一第二扩散材质。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扩 散材质设置于该第一基材的一第一表面及/或一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 面,且具有一实质上均一的厚度。
17、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扩 散材质是设置于该第一基材的一第一表面及/或一相对的第二表面,该第一 扩散材质并具有至少一高密度区及至少一低密度区。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高密度 区及该低密度区是相互间隔设置。
19、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光源为 一荧光灯管或一发光二极体,该高密度区是对应该荧光灯管或该发光二极 体设置。
20、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二扩 散材质设置于该第二基材的一第三表面及/或一与第三表面相对的第四表 面,且具有一实质上均一的厚度。
21、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二扩 散材质是设置于该第二基材的一第三表面及/或一与该第三表面相对的第 四表面,该第二扩散材质并具有至少一高密度区及至少一低密度区。
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光源为 一荧光灯管或一发光二极体单元,该高密度区是对应该荧光灯管或该发光 二极体设置。
23、 一种扩散膜片,包含一基材以及一扩散材质,其特征在于该扩散 材质具有至少一高密度区及至少一低密度区。
24、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扩散膜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高密度 区及该低密度区是相互间隔设置。
25、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扩散膜片,其特征在于其是邻设于一光源, 其中该光源为一荧光灯管或一发光二极体,该高密度区是对应该荧光灯管 或该发光二极体设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发光模组的扩散单元是邻设于至少一光源,光源发出一光线,扩散单元包含一第一扩散膜片及一第二扩散膜片。第一扩散膜片厚度小于1毫米。第二扩散膜片厚度亦小于1毫米,且邻设于第一扩散膜片。其中,由光源所发出的光线是直接射至第一扩散膜片。本发明不仅可以降低材料成本,且可减少光源所发出光线因穿过较厚膜层而产生较多的能量损耗,进而增加发光模组的出光亮度。
文档编号F21V5/00GK101354119SQ200710129619
公开日2009年1月28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23日
发明者林峰立 申请人:启萌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