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发光二极管背光源混光的混光膜及发光二极管背光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9594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发光二极管背光源混光的混光膜及发光二极管背光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减少混光距离的、用于
发光二极管(LED)背光源混光的混光膜及LED背光源。
背景技术
目前,LED背光凭借无汞环保、色彩还原性好、寿命长等诸多优势,正 在逐渐成为主流的液晶显示器背光源。预计到2010年,Notebook的LED背 光模块利用率将由现在的20%增长到63%,取代冷阴极荧光灯(CCFL)成为主 导。在大尺寸液晶电视机(TV)方面,基于LED背光的动态区域控制技术和 高色彩还原性的LED灯的应用,使得电视的色彩还原性、对比度和功耗方面 都有本质性的改善,因而,三星、索尼及国内的海信等各大电视厂商也都纷 纷开发量产LED背光的大尺寸液晶电视,推出该系列的产品。
现有技术中,大尺寸液晶电视一般使用直下式LED背光结构。如图1所 示,直下式LED背光结构中,LED ll排布成阵列,光线朝上发射,通过一定 距离的混光作用射出。该距离通过:^殳置于底反射膜13上的支撑物12支撑扩 散片14提供。混光后,再通过扩散片14、增亮膜15,获得发光均匀的背光 源。由于直下式LED背光源可以使用红绿蓝三基色的LED,通过调整三种颜色 的配比来实现白光,得到的白光其红绿蓝三个波峰都很明显,因此,色彩还 原性;f艮好。并且,LED阵列式的排布有利于对背光源进行单灯的精确控制, 实现动态背光区域控制,从而使得其对比度和功耗能够明显的改善。
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在于,由于直下式LED背光结构必需提供一定的混 光距离,才能将LED阵列的光混均匀,这样就增加了厚度,不利于液晶电视 朝超薄、低功耗、高色域、高对比度方向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 一种用于发光二极管背光源混光的混光膜及发 光二极管背光源,以减少混光距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发光二极管背光源混光的混
光膜,包括基板及^:置于所述基板上的网点;所述基板由透光材料制成; 所述网点用于对光进行散射。
所述基板由聚曱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或玻璃制成;所述基板可为 扩散片或扩散膜;厚度可为0. 2mm-2mm。所述网点可通过丝网印刷方式设 置于所述基板上;所述网点包括二氧化硅或二氧化钛及与所述二氧化硅或 二氧化钛混合在一起的胶;所述网点可具有三角形、半圆形表面。
本发明还提供了 一种包括上述用于发光二极管背光源混光的混光膜 的发光二极管背光源,所述混光膜设置于发光二极管LED与扩散片之间; 所述混光膜上的网点至少设置于所述LED正上方的基板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直下式LED背光源通过上述混光膜,能够将LED发射 出来的较强光线部分透射,部分反射回底反射膜,这样就减少了亮斑的产生, 能够在更短的距离内将光线混均匀,从而減少了直下式LED背光源的混光距 离,满足了直下式LED背光源的超薄要求。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为现有技术中大尺寸液晶电视使用的直下式LED背光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用于发光二极管背光源混光的混光膜实施例的结构示意
图3为本发明发光二极管背光源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发光二极管背光源实施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了既能实现混光均匀,又不增加直下式LED背光源的混光距离和LED 的数量,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LED灯组的上方增加一层混光膜,该混光膜上 对应每一组LED灯的正上方设置有网点,能够将LED发射出来的较强光线部 分透射,部分反射回底反射膜,这样就减少了亮斑的产生,能够在更短的距 离内将光线混均匀。
图2为本发明用于发光二极管背光源混光的混光膜实施例的结构示意 图。混光膜包括基板21及设置于所述基板21上的网点22。所述基板21 可由高透过率的透光材料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固A)、聚碳酸酯(PC) 或玻璃制成,也可由具有扩散作用的透光材料制成,如现有技术中的扩散 片或扩散膜。扩散片或扩散膜都是由PMMA或者PC制成的,并且具有光扩 散的作用,本实施例所述的基板21可以是PMMA或PC的基板,或者是由 这两种材料制成的扩散片或扩散膜,也或者是玻璃基板。基板21的厚度 可为0.2mm 2mm。所述网点22用于对光进行散射。为进一步提高混光效 果,该具有较高反射率的网点22可以具有不规则表面,如三角形、半圆 形或无规则的粗糙面。基板21上无网点21处则相对具有较高的透射率, 使扩散后的光能顺利透过。网点22可以通过丝网印刷、注塑等方式得到。 如,网点22可为二氧化硅(Si02)或者二氧化钛(Ti02)混合一定比例 的胶,通过丝网印刷在基板21上生成。商用的如日本永濑的导光油墨VINY EIGHT系列等。
将上述实施例中的混光膜用于直下式LED背光源时,混光膜设置于 LED灯与其他膜材如扩散膜材、增亮膜材等之间,且混光膜中对应LED灯 的区域分布有网点,由于该网点具有较高的反射率,能将LED直射出的强 光部分反射,再通过直下式LED背光源的底反射膜反射射出,从而使LED 灯较小面积的点光源变成较大面积的面光源,在LED数量不变的情况下,
5增加了混光效果,从而减少了直下式LED背光源的混光距离。
图3为本发明发光二极管背光源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LED阵列31 的上方放置混光膜32,混光膜32上是扩散膜材33,然后是增亮膜材34。 混光膜32可为上述膜实施例中给出的任意一种混光膜。
本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背光源的侧视图如图4所示。LED42朝上发 光,部分光线穿透混光膜32的基板44射出,另外部分光线遇到混光膜32 的网点45后发生散射,光线朝下沿各向散开,后经过底反射膜41反射作 用,再朝上穿过混光膜32或再次被散射,不断重复该过程。透过混光膜 32的光线再经过扩散膜材47和增亮膜材48作用射出,实现了均匀混光和 朝中心角度聚光。其中,混光膜32通过小支撑物43支撑,扩散膜材47 和增亮膜材48通过大支撑物46支撑。当混光膜32尺寸较小时,可以没 有小支撑物43。当混光膜32尺寸较大时,如32吋以上,容易受重力变形, 需要有小支撑物43支撑,以防止变形。当混光膜32与LED阵列31之间 的距离足以达到满足混光效果的要求时,也可以没有大支撑物46,此时, 扩散膜材47和增亮膜材48与混光膜32贴在一起。
本实施例中,网点45可以不但J又分布LED灯组的正上方,还可以分 布在整个基板44上,对应LED灯组正上方位置的网点密度大于基板44上 其他位置分布的网点密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 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 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 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发光二极管背光源混光的混光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及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网点;所述基板由透光材料制成;所述网点用于对光进行散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发光二极管背光源混光的混光膜,其 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由聚曱基丙烯酸曱酯、聚碳酸酯或玻璃制成。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发光二极管背光源混光的混光膜,其 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为扩散片或扩散膜。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发光二极管背光源混光的混光膜,其 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厚度为0. 2mm 2mm。
5、 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发光二极管背光源混光的 混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点通过丝网印刷方式设置于所述基板上。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发光二极管背光源混光的混光膜,其 特征在于,所述网点包括二氧化硅或二氧化钛及与所述二氧化硅或二氧化 钛混合在一起的胶。
7、 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发光二极管背光源混光的 混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点具有三角形、半圆形表面。
8、 一种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用于发光二极管背光源 混光的混光膜的发光二极管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光膜设置于发光 二极管LED与扩散片之间;所述混光膜上的网点至少设置于所述LED正上 方的基纟反上。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二极管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LED 正上方的基板上的网点密度大于所述基板的其他部分。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发光二极管背光源混光的混光膜及发光二极管背光源,混光膜包括基板及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网点;所述基板由透光材料制成;所述网点用于对光进行散射。发光二极管背光源包括上述混光膜,所述混光膜设置于发光二极管LED与扩散片之间;所述混光膜上的网点至少设置于所述LED正上方的基板上。通过上述混光膜,能够将LED发射出来的较强光线部分透射,部分反射回底反射膜,这样就减少了亮斑的产生,能够在更短的距离内将光线混均匀,从而减少了直下式LED背光源的混光距离,满足了直下式LED背光源的超薄要求。
文档编号F21V5/08GK101684921SQ20081022297
公开日2010年3月31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24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24日
发明者万丽芳, 孙小斌, 卓 张, 张丽蕾, 王庆江, 赵星星 申请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