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2551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并且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固定结构外观并可 包含不同数量及不同发光效率的发光二极管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发展,发光二极管已成为一种新兴的光源,具有省电、耐 震、反应快、适合批量生产等许多优点。然而,为提供足够的照明,以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 照明装置多使用高功率的发光二极管,但也带来散热的问题。发光二极管在运行中产生的 热若未能及时散逸出去,将使发光二极管受到热冲击,进而影响发光效率并减少使用寿命。此外,为提供足够的照明,通常会使用高功率的发光二极管,其对应的散热构件的 尺寸也通常较大。因此,当使用者想要以较大功率的照明装置更替原先使用的较小功率的 照明装置时,将极可能遇到与照明装置连接的结构尺寸与更替的照明装置(较大功率)产 生干涉的问题;反之,则可能遇到更替的照明装置(较小功率)松脱、无法连接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其具有固定结构外观并可包含不同数量 及不同发光效率的发光二极管以提供不同的照度(illumination)。在本发明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的一结构外观(form factor)与一驱动电流 (driving current)几乎固定的情况下,当该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包含η个第一发光二极 管并以该驱动电流驱动该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而发出X士 10%流明(lumen)、且当该发光 二极管照明平台包含m个第一发光二极管并以该电流驱动该照明平台而发出Y士 10%流明 时,如该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包含η个第二发光二极管并以该驱动电流驱动该发光二极管 照明平台将发出该Υ±10%流明、如该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包含m个第二发光二极管并以 该电流驱动该照明平台将发出Z士 10%流明;其中m大于n,Z大于Y,Y大于X,该第二发光 二极管的发光效率大于该第一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该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的结构外观包含一热导管、一第一散热构件、一第二散热 构件及一能量转换构件。该热导管包含一接触部及一平坦部。该接触部沿一方向延伸。该 第一散热构件包含多个鳍片,所述多个鳍片近似平行于该方向。该第二散热构件与该第一 散热构件连接形成一容置空间。该接触部容置于该容置空间中并同时与该第一散热构件及 该第二散热构件接触。该能量转换构件与该平坦部接触并包含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或多个 第二发光二极管。其中,该第一散热构件沿该方向包含一第一半凹槽,该第二散热构件沿该 方向包含一第二半凹槽,该第一半凹槽及该第二半凹槽形成该容置空间。该能量转换构件在运行中产生的热将可经由与其接触的该平坦部传导至该热导 管中。传导进该热导管的热在该热导管中传递,并经由该接触部传导至该第一散热构件及 该第二散热构件。由此,热即经由该第一散热构件及该第二散热构件散逸出去。其中,该第 一散热构件的多个鳍片有助于散热,提升了该第一散热构件的散热效率。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发明详细说明及所附的附图得到进一 步的了解。



1、3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5:发光二极管照明-
12第一散热构件14 第二散热构件
16热导管18 能量转换构件
20载台22 光学调制构件
24控制模块电路24a,24b 连接器
26连接器26a 电线
32电线52 框架
54面板56 控制模块电路
58电线60 固定部
122板状本体122a 通孔
122b 第一半凹槽122c 半通道
124鳍片142 管状本体
142‘板状本体142a 突出部
142b 第二半凹槽142c螺孔
142d 半通道144 、r - 、/. 目丨J盖
5
146 后盖162 接触部166 外螺纹184 基板
182 发光半导体结构 184a 底面 186a 第一凹陷部
148 鳍片 164 平坦部186、186'基座186b:第二凹陷部
186c 外电极 186e 底面 188 封装材料 192 金属线 204 外螺纹 222 环状本体 226 固定环 230 卡勾186d 通孔186f:凹陷190 透镜202 通孔206 卡槽 224 透镜结构228:内螺纹L1、L2:电线
S1、S2 容置空间X、Y:方向
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图1为示出根据第一优选具体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 1的示意图。图2为示出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1的剖面图,其中剖面对称贯穿整个发光二极 管照明平台1,图2的视角如图1所示的方向X,并且为简化视图,控制模块电路24及连接 器26均未予以剖示,此外能量转换构件18的剖面也已经过简化。在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1的一结构外观与一驱动电流几乎固定的情况下,当发光 二极管照明平台1包含η个第一发光二极管并以该驱动电流驱动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1而 发出X士 10%流明、且当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1包含m个第一发光二极管并以该电流驱动该 照明平台而发出Y士 10%流明时,如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1包含η个第二发光二极管并以该 驱动电流驱动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1将发出该Y士 10%流明、如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1包 含m个第二发光二极管并以该电流驱动该照明平台则将发出Z士 10%流明;其中m大于n, Z大于Y,Y大于X,该第二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大于该第一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也就是说,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1可包含某一数量的发光二极管以该驱动电流驱 动发光,若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1包含更多数量的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1以同 样的驱动电流驱动则可发出更高照度。同样地,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1也可包含具有更高 发光效率的发光二极管。由此,本发明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1具有固定结构尺寸但可配 备不同发光效率或不同数量的发光二极管以提供不同照度的特点。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中,前述各变量X、Y、Z、m、n可为,例如,m = 6、n = 4、X = 350、
Y= 500,Z = 700 ;m = 6、n = 4、X = 500,Y = 700,Z = 1000 ;m = 6、n = 4、X = 700,Y = 1000、Z = 1400 ;m = 8、n = 6、X = 700、Y = 1000、Z = 1400 ;或 m = 8、n = 6、X = 1000、
Y= 1400,Z = 2000,其中该驱动电流为530mA (在实际应用上,该驱动电流原则上应配合所 使用的发光二极管的规格)。但本发明可适用的组合不以此为限。显见地,本发明的发光二 极管照明平台1即使在日后需使用不同发光效率的发光二极管时,仍可在相同的结构尺寸
6下实施,无需为提供不同照度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而另行开发不同结构的照明平台。根据该第一优选具体实施例,本发明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的结构外观1包含第 一散热构件12、第二散热构件14、热导管(Heat pipe) 16、能量转换构件18、载台20、光学调 制构件22、控制模块电路24及连接器26。第一散热构件12包含板状本体122及自板状本 体122延伸的鳍片124。第二散热构件14包含管状本体142、前盖144及后盖146。前盖 144及后盖146分别衔接管状本体142的两开口端,以形成一容置空间S2。此容置空间S2 用以容置控制模块电路24及部分的连接器26,其中控制模块电路24设置于管状本体142 的突出部142a(这里可参阅图3B)上。此外,若突出部142a成形为滑槽结构,则还可发挥 固定控制模块电路24的功能。第一散热构件12与第二散热构件14衔接并形成一容置空间Si。此容置空间Sl 略呈直筒状,用以容置热导管16。热导管16具有接触部162及平坦部164。接触部162位 于容置空间Sl中并同时与第一散热构件12及第二散热构件14接触。补充说明的是,热导 管16还能够由其他具有高导热率的物件(物质)替代。载台20固定于热导管16的一端,原则上与热导管16的平坦部164大致成一平面, 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能量转换构件18包含多个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或多个所述第二发 光二极管,并且该能量转换构件18固定于载台20上且与平坦部164接触,使能量转换构件 18在运行中所产生的热能够经由该平坦部164传导至热导管16中,再经由热导管16的接 触部162传导至第一散热构件12 (及其鳍片124)及第二散热构件14并散逸出去。光学调 制构件22包含环状本体222、透镜结构224及固定环226。环状本体222与载台20连接, 透镜结构224正对着能量转换构件18设置并以固定环226固定于环状本体222上。补充说明的是,控制模块电路24包含电路板及相关电子元件。控制模块电路24 通过与连接器24a电性连接的电线Ll (以粗虚线绘示于图2中)以与能量转换构件18电 性连接。载台20还形成有通孔202,以供该电线通过。控制模块电路24另外通过与连接 器24b电性连接的电线L2(以粗虚线绘示于图2中)以与连接器26 (例如端子台)电性连 接。根据能量转换构件18的能量转换模式,连接器26再经由电线26a连接至电源,以获取 控制模块电路24控制能量转换构件18运行所需的电能,例如该能量转换模式为电能转换 成光能(例如发光二极管的能量转换)。请参阅图3A及图3B。图3A为示出第一散热构件12的示意图,图中第一散热构 件12相对于图1所示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1已翻转,以方便后续说明。图3B为示出第 二散热构件14的管状本体142的示意图。如图3A及图3B所示,第一散热构件12的板状 本体122包含一第一半凹槽122b,该第一半凹槽122b呈半圆形并沿方向Y延伸;对应地, 第二散热构件14的管状本体142包含一第二半凹槽142b,该第二半凹槽142b同样呈半圆 形并沿方向Y延伸。当第一散热构件12与第二散热构件14对接后,第一半凹槽122b及第 二半凹槽142b即形成容置空间Si。在实际组装中,可先将热导管16置入第一半凹槽122b或第二半凹槽142b中,再 利用螺丝穿过通孔122a并旋入螺孔142c以将板状本体122与管状本体142固定,以实现 第一散热构件12与第二散热构件14的对接,而热导管16还同时容置于第一半凹槽122b 及第二半凹槽142b所形成的容置空间Sl中。关于固定的方式,本发明不以此方式为限,例 如还可利用焊接、C形卡扣固定等方式。
若热导管16的外径略小于容置空间Sl的内径、或是热导管16的截面轮廓与容置 空间Sl的截面轮廓有尺寸干涉的现象,则经由上述组装,热导管16的接触部162即因受压 而同时紧密地贴合于第一散热构件12与第二散热构件14。此加压的接合方式使得热导管 16产生些许的变形,除了可强化热导管16与第一散热构件12与第二散热构件14的连接强 度外,还可增加接触部162与第一半凹槽122b及第二半凹槽142b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大热 传导效率。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半凹槽122b及第二半凹槽142b不以平均占有容置空间Sl的 体积为限;换句话说,第一半凹槽122b还能够占有容置空间Sl绝大部分的体积。例如,当 热导管16 (以热导管为例)的截面为矩形,则第二半凹槽142b可近似呈现出平面外观(或 者说第二散热构件14并无明显的第二半凹槽142b),其仍可与第一半凹槽122b形成容置空 间Si。因此,仅需在第一散热构件12与第二散热构件14衔接后可形成容置空间Sl即已足 够,本发明不以第一散热构件12与第二散热构件14均有凹凸的几何结构为必要。补充说明的是,方向Y虽为直线方向,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曲线也可。第一散热 构件12与第二散热构件14接合的平面在逻辑上即为容置空间Sl的分割面,以将容置空间 Sl分割为第一半凹槽122b及第二半凹槽142b。原则上,若容置空间Sl为沿一曲线延伸时, 该曲线则位于该分割面上。此外,在第一优选具体实施例中,鳍片124平行于方向Y设置, 因此当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1垂直设置或水平设置(或者说热导管16垂直设置或水平设 置)时,流经鳍片124间的气流仍能保持顺畅。顺带一提的是,前述鳍片124的平行于方向 Y设置还包含每个鳍片124均仍与方向Y平行、但呈辐射状排列的情形。另外,在图2中所示的光学调制构件22的环状本体222可通过贴着、紧配合夹持 或另行以螺丝贯穿环状本体222并锁入载台20的方式以固定于载台20上,但本发明不以 此为限。请参阅图4A及图4B。图4A为示出光学调制构件22经由一螺纹结构以旋转固定 于载台20的结构示意图。图4B为示出光学调制构件22经由一卡勾结构以卡持载台20的 结构示意图。如图4A所示,该螺纹结构通过在环状本体222中形成一内螺纹228以及在载 台20的侧边上形成一外螺纹204而构成。由此,光学调制构件22的环状本体222即可旋 锁于载台20上。补充说明的是,载台20在该螺纹结构处的壁厚略微不同于图2所示,这是 因配合不同的连接结构所作的调整。如图4B所示,该卡勾结构可单独地由形成于环状本体222上的卡勾230组成。光 学调制构件22即可通过卡勾230卡持载台20以与载台20连接。若载台20对应地形成卡 槽206,此时该卡勾结构则由卡勾230及卡槽206共同组成。当光学调制构件22的卡勾230 卡持于载台20的卡槽206后,卡槽206对卡勾230具有限位功能,如图4C所示。通过设计 适当的卡槽206尺寸,使卡槽206具有固定卡勾230的功能。另外,图2所示的载台20可通过贴着、紧配合夹持或另行以螺丝贯穿载台20并紧 抵热导管16的方式而固定于热导管16的一端上,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5。图5 为示出的载台20经由一螺纹结构以旋转固定于热导管16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 螺纹结构通过在载台20的通孔内形成一内螺纹208以及在热导管16上形成一外螺纹166 而构成。由此,载台20即可旋锁于热导管16的一端上。补充说明的是,当热导管16的壁厚足够时,热导管16的外螺纹166可直接用传统 的攻丝刀直接攻丝;当热导管16的壁厚不足以承受切削力,或是切削后所剩的壁厚不足以承受载台20的锁入时,外螺纹166能够以滚压的方式(rolling)形成,此成形方式除了可 在不过度改变壁厚的条件下成形外螺纹166之外,还具有加工硬化的效果,进而强化外螺 纹166的强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图4A至图4C及图5中的能量转换构件18仅为示意性 绘出,图中并未展示能量转换构件18的实际细节。请参阅图6A及图6B。图6A为示出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1的能量转换构件18及 载台20的俯视图。图6B为示出能量转换构件18、载台20及部分热导管16沿图6A中线 Z-Z的剖面图。根据第一优选具体实施例,能量转换构件18包含发光半导体结构182、基板 184及基座186。发光半导体结构182即为前述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或多个第二发光二极 管。发光半导体结构182位于基板184上。基座186包含第一凹陷部186a以及与第一凹 陷部186a连通的第二凹陷部186b,基板184接触平坦部164并与第二凹陷部186b连接,发 光半导体结构182则露出于第一凹陷部186a。发光半导体结构182为独立的晶片,再固晶于基板184上。发光半导体结构182 还以金属线192拉线至基座186的内电极上,再通过与基座186上的与内电极连接的外电 极186c焊接的电线Ll与控制模块电路24电性连接(可一并参阅图2)。随后,再以封装材 料188将发光半导体结构182及金属线192固定或密封在基板184上。之后,再利用螺丝 将基座186经由通孔186d锁固于载台20上。封装材料188还具有光学调制功能,例如当 封装材料188的轮廓形成如图6B所示的突出状时,则封装材料188具有聚光的效果。根据第一优选具体实施例,能量转换构件18还包含一透镜190,该透镜190设置于 基座186上。此透镜190同样具有聚光的效果,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经由适当地设计透 镜190两侧的曲率而可呈现出汇聚光线或是发散光线的效果,以满足不同的光学调制的需 求。在实际应用上,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1的光学调制效果仍需一并考虑光学调制构件22 的透镜结构224的光学特性。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的光学调制构件22的透镜结构224并 不限于一般的凸透镜。请参阅图4A,透镜结构224在中间处具有一凹陷,因此透镜结构224 将光线大致聚焦成环状。请参阅图6A及图6B。补充说明的是,基座186可利用先将金属材质的导线架埋入 至模具中、再射出液晶塑料(Liquid Crystal Plastic, LCP)的方式制造,使得该导线架在 第一凹陷186a内露出该内电极,并在基座186上露出外电极186c。另外,发光半导体结构 182还能够以串接方式拉线,如图6B的虚线所示。此时,图6B中的发光半导体结构182可 仅保留少数金属线192与基座186电性连接。若基板184具有线路,例如在制造过程中形 成线路的半导体基板或具有金属披覆线路的电路板,则发光半导体结构182可先拉线至基 板184上,再通过基板184与基座186电性连接。若基板184在设计上不需承载电性连接 媒介,则基板184可采用金属或其他高导热率的材质,以增大由发光半导体结构182产生的 热传导至平坦部164的热传导效率。请参阅图7。图7为示出根据一具体实施例的能量转换构件18、载台20及部分热 导管16的剖面图。与图6A和图6B不同的是,图7的基板184完全容置于第二凹陷186b 内,因此基座186的底面186e略突出于基板184的底面184a(用以与平坦部164接触)。 对应地,平坦部164则突出于载台20。平坦部164突出的高度略大于基板184的底面184a 凹入的深度,以确保基板184紧贴平坦部164。基于相同的设计理由,平坦部164可仅略微突出于载台20,而基座186的底面
9186e则与基板184的底面184a大致共面,同样可达到上述确保紧贴的目的。而在图6B所 示的结构中,若基座186与平坦部164间有空隙存在时,可事先将导热胶涂于基座186底面 或平坦部164上,以使导热胶能够充满空隙。当然,图7所示的结构中,导热胶还可事先涂 于基座186的底面186e或平坦部164上,以充满因底面186e或平坦部164的表面粗糙而 形成的空隙。请参阅图6B及图8。图8为示出根据另一具体实施例的能量转换构件18、载台20 及部分热导管16的剖面图。与图6B不同之处在于,图8的发光半导体结构182直接形成 于基板184上,例如基板184本身即为半导体基板(例如硅基板)。因此,发光半导体结构 182可在半导体制造过程中容易地整合形成于基板184上。并且,直接形成于半导体基板 184的发光半导体结构182的电极可事先整合于基板184上,使得整个能量转换构件18仅 需两个拉线作业,大幅提升制造过程的稳定性。请参阅图6B及图9。图9为示出根据另一具体实施例的能量转换构件18、载台20 及部分热导管16的剖面图。与图6B不同之处在于,图9的发光半导体结构182并非设置 于如图6B的基板184上,而是直接设置于具有一凹陷186f的底座186'。此外,在实际运 用中,底座186'也可直接为一平板,发光半导体结构182直接设置于该平板上。其他关于 图6B的能量转换构件18的说明在此也同样适用,故不再赘述。请参阅图9及图10。图10为示出根据另一具体实施例的能量转换构件18、载台 20及部分热导管16的剖面图。与图6B不同之处在于,图10的发光半导体结构182直接形 成于基座186'上。当然,在实际运用中,底座186'也可直接为一平板。前述关于图8的 能量转换构件18的说明在此也同样适用,故不再赘述。请参阅图1、图2及图11。图11为示出根据第二优选具体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照 明平台3的示意图。与图1所示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1不同之处在于,发光二极管照明 平台3的第二散热构件14与第一散热构件12对称,也包含板状本体142'及自板状本体 142'延伸的鳍片148。然而,由于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3的第二散热构件14本身不包含可 容置控制模块电路24的容置空间S2(如图2所示),因此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3原则上也 不包含控制模块电路24及连接器26。但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3可在第一散热构件12及第 二散热构件14的尾端(相对光学调制构件22所在的前端)连接一电气盒,以容置控制模 块电路24及连接器26。请参阅图12A及图12B。图12A及图12B分别为示出第一散热构件12及第二散 热构件14的示意图。虽然第二散热构件14未包含如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1的容置空间 S2,但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3的第一散热构件12及第二散热构件14分别包含半通道122c、 142d,在第一散热构件12及第二散热构件14接合之后,可形成贯穿的通道,以供与能量转 换构件18电性连接的电线通过。在前述各实施例中,能够用于第二优选具体实施例中的具 有相同名称的元件的描述在此也同样适用,故不再赘述。请参阅图13A及图13B。图13A为示出根据第三优选具体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照 明设备5的示意图。图13B为示出发光二极管照明设备5的局部剖视图,其中仅示出发光 二极管照明平台3与面板54的相对结构。发光二极管照明设备5包含框架52及多个前述 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3,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3固定于框架52上。换句话说,发光 二极管照明设备5为一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群。
10
框架52包含一面板54,面板54包含多个通孔542,所述通孔542对应于所述多个 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3。每一个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3的载台20侧边的外螺纹204露出于 对应的通孔542,由此,每一个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3的光学调制构件22的内螺纹228能自 面板54外部与外螺纹204锁合。并且发光二极管照明设备5包含控制模块电路56,该控制 模块电路56固定于框架52上并通过电线32与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3电性连接。 因此,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3仅需共用同一个控制模块电路56即可。控制模块电 路56再经由电线58与外部电源连接以获取所需电能,或作为对外提供电能的媒介。此外, 框架52可通过固定部60以固定至其他固定物件上。补充说明的是,虽然发光二极管照明设备5已包含控制模块电路56,但其架构仍 适用于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1(可参阅图1),并且因为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1已具有各自的 控制模块电路24,所以控制模块电路56的控制功能可简化。此外,发光二极管照明设备5 不以包含提供相同照度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3为限,也就是说发光二极管照明设备5可 包含数个较高照度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3及数个较低照度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3,并 依照一特定配置来设置,以提供多元化的照明。在此情形下,本发明所主张的固定结构外观 即可充分发挥在面板54的通孔542上任意连接、调换、更替不同照度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 台3的特性。通过以上优选具体实施例的详述,希望能更加清楚地描述本发明的特征与精神, 而并非以上述所揭示的优选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范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 望能将各种改变及等效设置涵盖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书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一种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其特征在于在该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的一结构外观与一驱动电流几乎固定的情况下;当该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包含n个第一发光二极管并以该驱动电流驱动该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而发出X±10%流明且当该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包含m个第一发光二极管并以该电流驱动该照明平台而发出Y±10%流明时;如该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包含n个第二发光二极管并以该驱动电流驱动该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将发出该Y±10%流明,如该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包含m个第二发光二极管并以该电流驱动该照明平台将发出Z±10%流明;其中m大于n,Z大于Y,Y大于X,该第二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大于该第一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其中该结构外观包含 一热导管,包含一接触部及一平坦部,其中该接触部沿一方向延伸;一第一散热构件,包含多个第一鳍片,其中所述多个第一鳍片近似平行于该方向; 一第二散热构件,其与该第一散热构件连接形成一容置空间,该接触部容置于该容置 空间中并同时与该第一散热构件及该第二散热构件接触;以及一能量转换构件,其与该平坦部接触,其中该能量转换构件包含多个所述第一发光二 极管或多个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其中该第一散热构件沿该方向包含一第一半凹槽,该第二散热构件沿该方向包含一第 二半凹槽,该第一半凹槽及该第二半凹槽形成该容置空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其中该第二散热构件包含多个第二鳍 片,其中所述多个第二鳍片近似平行于该方向。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其中该第二散热构件包含一电路容置空 间,用以容置控制该能量转换构件的一控制模块电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其中该结构外观进一步包含一连接器, 该连接器露出于该第二散热构件并与该控制模块电路电性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其中该第二散热构件包含一管状本体、 一前盖及一后盖,该前盖及该后盖衔接该管状本体的两侧以形成该电路容置空间。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其中该第一散热构件及该第二散热构件 紧压该接触部。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其中该能量转换构件包含一基板及一基 座,多个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或多个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位于该基板上,该基板与该基座 连接以露出多个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或多个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其中多个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或多个所 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形成于该基板上。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其中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或所述第二 发光二极管为一晶片,且固晶于该基板上。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其中该基座包含一第一凹陷部以及与 该第一凹陷部连通的一第二凹陷部,该基板接触该平坦部并与该第二凹陷部连接,多个所 述第一发光二极管或多个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露出于该第一凹陷部。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其中该能量转换构件包含一基座,多个 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或多个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位于该基座上。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其中该基座包含一凹陷,多个所述第 一发光二极管或多个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位于该凹陷内。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其中多个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或多个 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形成于该基座上。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其中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或所述第二 发光二极管为一晶片,且固晶于该基座上。
1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其中该结构外观进一步包含一载台, 该载台与该热导管连接,该能量转换构件固定于该载台上使该能量转换构件与该平坦部接 触。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其中该结构外观进一步包含一光学调 制构件,该光学调制构件与该载台连接。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其中该载台的侧边包含一螺纹结构, 使该光学调制构件经由该螺纹结构以旋转固定于该载台。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其中该光学调制构件经由一卡勾结构 以卡持于该载台。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其中该光学调制构件包含一透镜结 构,该透镜结构正对着该能量转换构件。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其中m= 6,η = 4,X = 350,Y = 500, Z = 700。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其中m= 6,η = 4,Χ = 500, Y = 700, Z = 1000。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其中m= 6,η = 4,Χ = 700,Y = 1000, Z = 1400。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其中m= 8,η = 6,Χ = 700,Y = 1000, Z = 1400。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其中m= 8,η = 6,X= 1000,Y= 1400, Z = 2000。
2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其中该驱动电流为530mA。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揭示一种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当该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的结构外观与驱动电流几乎固定的情况下,该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可包含某一数量的发光二极管以该驱动电流驱动发光,若该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包含更多数量的发光二极管,则该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以同样的驱动电流驱动可发出更高照度。同样地,该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也可包含具有更高发光效率的发光二极管。由此,本发明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平台具有结构尺寸固定、但可配备不同发光效率或不同数量的发光二极管以提供不同照度的特点。
文档编号F21S2/00GK101907233SQ200910146630
公开日2010年12月8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3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3日
发明者陈振贤 申请人:新灯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