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d模组侧入式背光膜片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9395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Lcd模组侧入式背光膜片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液晶显示器(LCD),特别涉及一种LCD模组侧入式背光膜片固定 结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物理上可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液晶面板、背光模组、背光源驱动模 块、显示控制电子系统以及电源转换模块。液晶面板是液晶显示器的关键零组件,由上下直 交的偏光片、彩色滤光片、液晶、阵列玻璃等构成。就功能而言,液晶面板是一种具有滤色作 用的光阀阵列,在背光照射下,通过控制每个基色子像素(光阀)的光透过率,可显示各种 色彩及图像。背光源驱动模块用于驱动背光模组中的发光源,其发出的光线经由背光模组 增强并均化,成为液晶面板使用的背光源。显示控制电子系统则负责处理外部输入的图像 信号,通常包括图像的縮放与色彩的优化。显示控制电子系统的另外一项作用是作为人机 接口,处理使用者对液晶显示器实施的各项调整。电源转换模块通常是一组输入交流电对 多组输出直流电的转换电路,负责将市电转换成液晶显示器中各个部分所需的不同直流电 源。液晶显示器的节能设计可从这五大组成部分中考虑。 其中,液晶面板本身并不发光,需要靠后面的背光来"照亮",但是实际上最后从背 光源发出的光线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以射入人眼,绝大部分都损失在中间部件的吸收上。 一般而言,液晶面板的光透过率在5% _8%之间,尽管很多液晶显示器看起来已经很亮了, 但事实上它们的背光模组还必须要再亮上十几倍。 背光模组主要由发光源、反射片、光学膜片、导光板或扩散板等相关器件组成。光 学膜片有多种类型,具棱镜结构光学膜片的主要作用是凝聚光线;部分类型的光学增亮膜 片与偏光片搭配可将无法透过偏振片的偏振光反射、回收、再利用,达到1. SO倍-l. 85倍的 光学增益。以相同的显示器亮度为前提,通过提升反射片的反射效率,增加棱镜膜片或使用 增亮膜片,或将不同的光学器件进行有效的组合,可以大幅提高光的有效利用率,削减光源 能耗达50%。 请参阅图l,其为一立式液晶显示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它包括灯罩11、导光板 12、光学膜片13和塑胶框14。光学膜片13包括上扩散片131、棱镜132、下扩散片133。由 于LCD面板本身不具发光特性,因此,必须在LCD面板上加上发光源,方能清楚地达到显示 效果。并且,通过导光板12将发光源的侧边光转换成面光源,通过光学膜片13使光更为均 匀。塑胶框14设置在光学膜片13的外侧,起到保护液晶显示器内部器件的作用。 光学膜片13设置在导光板12的外侧,上下侧自由无束缚,因上部无有效支撑,造 成光学膜片13因自身重力产生下坠现象,特别是光学膜片13的最外层更容易产生下坠现 象,容易对光学品味产生影响,甚至出现光学膜片13从塑胶框14中跳脱出来的现象。另外, 由于目前TFT-LCD已经朝着宽屏大尺寸上发展,其光学膜片13也相应的变大,但是由于膜 片强度并不会因为尺寸的增加而相应的增加,因此在液晶显示器立起来时光学膜片会出现 各种翘曲变形,影响光学品味,甚至在极端条件下造成膜片从塑胶框14中跳脱,由此出现不良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LCD模组侧入式背光膜片固定结构,以解决现有 技术中在液晶显示器立起来时光学膜片会出现各种翘曲变形,影响光学品味,甚至在极端 条件下造成膜片从塑胶框中跳脱,由此出现不良的技术问题。 —种LCD模组侧入式背光膜片固定结构,所述LCD模组包括光学膜片、灯罩和设置
在所述光学膜片和灯罩外侧的塑胶框,其特征在于,在光学膜片的最外层膜片上设置至少
一预留孔,在灯罩的前端设置至少一支撑部,在塑胶框上设置至少一用于容置所述支撑部
的凹槽,所述光学膜片的最外层膜片通过所述预留孔套设在所述灯罩的支撑部上。 通过预留孔套设在支撑部上使光学膜片于上端部位得到有效支撑,从而分担整个
膜片应力,避免膜片产生翘曲变形甚至从塑胶框中跳脱的不良现象。

图1为现有的立式液晶显示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LCD模组侧入式背光膜片固定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LCD模组侧入式背光膜片固定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2,一种LCD模组侧入式背光膜片固定结构,LCD模组包括导光板22、光 学膜片23、灯罩21和设置在光学膜片23和灯罩21外侧的塑胶框24。由于与现有技术相 比,对导光板22未做任何改动,因此本实例对此就不再进一步说明。 在光学膜片23的最外层膜片上设置至少一预留孔25。最外层膜片可以为上扩散 片231。当上扩散片231和棱镜232复合在一起成复合膜片时,最外层膜片可以为复合膜 片。在图2中绘示的是以最外层膜片为上扩散片231为例,但并非局限于此。预留孔25的 位置可以设置在最外层膜片上的外周上,也可以是膜片上的任何位置。 在灯罩21的前端设置至少一支撑部。在本实例中,支撑部为一钩形弯折单元211。 较佳地,钩形弯折单元211的个数与预留孔25的个数相同,每个钩形弯折单元211所设置 的位置与一预留孔25的位置相对应,并且,对应的钩形弯折单元211能够穿设过预留孔25。 也就是说,预留孔25的大小应大于对应的钩形弯折单元211,满足使其穿过即可。并且,钩 形弯折单元211可以和灯罩21为一体制成,也可以分开制成。但是较佳地,选择一体制成。 在塑胶框24上设置至少一用于容置钩形弯折单元的凹槽241。需要说明的是,凹 槽241的个数与钩形弯折单元211的个数相同。并且,凹槽241的形状与钩形弯折单元211 相对应,在本实例中,凹槽241可以设置成一长方形,能容置钩形弯折单元211及位于预留 孔25上方的最外层膜片部分。 光学膜片的最外层膜片通过该些预留孔25套设在灯罩21的钩形弯折单元211 上。[0020] 另外,在本实例中,光学膜片的最外层膜片通过该些预留孔25套设在灯罩21的钩 形弯折单元211上,还可以将整个光学膜片上设置对应的预留孔25,过该些预留孔25将整 个光学膜片套设在灯罩21的钩形弯折单元211上。 通过上述改良,使光学膜片23于上端部位得到有效支撑,从而分担整个膜片应 力,避免膜片产生翘曲变形甚至从塑胶框24中跳脱的不良现象。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3,与上一个实例相比,本实例的支撑部采用L形弯折单元312。也就是 说,灯罩31有前端设置呈L形弯折形。相应地,在塑胶框34上设置至少一用于容置L形弯 折单元312的凹槽342。其可以呈现出L形状。 上扩散片331上设置的预留孔35,通过预留孔35套设在L形弯折单元312上使光 学膜片于上端部位得到有效支撑,从而分担整个膜片应力,避免膜片产生翘曲变形甚至从 塑胶框中跳脱的不良现象。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 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根据上述的实施 例所教导、公开或暗示的内容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前述的 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一种LCD模组侧入式背光膜片固定结构,所述LCD模组包括光学膜片、灯罩和设置在所述光学膜片和灯罩外侧的塑胶框,其特征在于,在光学膜片的最外层膜片上设置至少一预留孔,在灯罩的前端设置至少一支撑部,在塑胶框上设置至少一用于容置所述支撑部的凹槽,所述光学膜片的最外层膜片通过所述预留孔套设在所述灯罩的支撑部上。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CD模组侧入式背光膜片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为 一钩形弯折单元。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CD模组侧入式背光膜片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为 L形弯折单元。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CD模组侧入式背光膜片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与 灯罩为一体制成。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CD模组侧入式背光膜片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光学膜片的最 外层膜片为上扩散片。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CD模组侧入式背光膜片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光学膜片的最 外层膜片为复合膜片。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CD模组侧入式背光膜片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光学膜片的所有膜片上设置至少一预留孔。
专利摘要一种LCD模组侧入式背光膜片固定结构,LCD模组包括光学膜片、灯罩和设置在所述光学膜片和灯罩外侧的塑胶框,在光学膜片的最外层膜片上设置至少一预留孔,在灯罩的前端设置至少一支撑部,在塑胶框上设置至少一用于容置所述支撑部的凹槽,所述光学膜片的最外层膜片通过所述预留孔套设在所述灯罩的支撑部上。支撑部为一钩形弯折单元,也可以为L形弯折单元。通过预留孔套设在支撑部上使光学膜片于上端部位得到有效支撑,从而分担整个膜片应力,避免膜片产生翘曲变形甚至从塑胶框中跳脱的不良现象。
文档编号F21V17/00GK201477333SQ200920168129
公开日2010年5月19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24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24日
发明者周裕桢, 肖伯, 陈子 申请人: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